基于功能性联系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范围划定实证研究
马学广(1979—),男,山东临沂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区域空间治理、海洋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住房政策与土地资源开发管理。E-mail:hugeomaxg@163.com。 |
收稿日期: 2019-05-27
修回日期: 2019-11-05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7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7YJA63007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BJL092)
Spatial Scope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Functional Urban Connection
Received date: 2019-05-27
Revised date: 2019-11-05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7
基于多元流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达性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市域和县域尺度揭示了山东省地域间联系特征与结构,并划定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范围。研究表明:在企业流,山东半岛城市群呈现出核心边缘特征,县域尺度城市群空间范围小于城市尺度;在公路客运流,以济南为中心的高密度交通网已基本形成,各地区间联系均较为密切;在铁路客运流,高速铁路沿线地区可达性普遍较好并成为了城市群构成单元;基于多元流数据综合划定的城市群空间范围更接近其实际发育程度,并且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的实证分析为城市群空间范围划定研究提供有益探索。
马学广 , 唐承辉 . 基于功能性联系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范围划定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 2020 , 40(5) : 106 -117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5.012
Based on the multivariate flows data, this paper use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GIS spatial analysis, accessibility analysis and so on to reve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 of urban network and demarcate spatial scope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the scale of city and county.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1) In the enterprise flow,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presents the core edg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unty scope of it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city. 2) In the highway passenger transport flow, the high density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entered on Jinan has basically formed and all areas are closely contacted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3) In the railway passenger transport flow, the accessibility of areas along high-speed railways is generally better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uni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4) The spatial scope based on multivariate flows data is closer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is a useful explorations for the deline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cope.
[1] |
|
[2] |
贺灿飞, 黄志基. 中国城市发展透视与评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
[3] |
方创琳, 宋吉涛, 蔺雪芹, 等.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
[4] |
马学广, 李贵才. 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J]. 地理科学, 2011, 31(12):1423-1 429.
|
[5] |
顾朝林. 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1, 30(5):771-784.
|
[6] |
马学广. 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生产与跨界治理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
[7] |
|
[8] |
张欣炜, 宁越敏. 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和发展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6):665-673.
|
[9] |
张倩, 胡云锋, 刘纪远, 等. 基于交通、人口和经济的中国城市群识别[J]. 地理学报, 2011, 66(6):761-770.
|
[10] |
邓羽, 刘盛和, 蔡建明, 等. 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影响范围划分方法的比较[J]. 地理研究, 2013, 32(7):1220-1 230.
|
[11] |
|
[12] |
刘飞, 郑新奇, 黄晴. 基于空间分形特征的城市群实体空间识别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6):677-684.
|
[13] |
|
[14] |
梅志雄, 徐颂军, 欧阳军. 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空间吸引范围界定及其变化[J]. 经济地理, 2012, 32(12):47-52.
|
[15] |
刘梦丽, 王伟, 刘静玉, 等. 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范围界定及演变格局[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 36(4):49-54.
|
[16] |
高晓路, 许泽宁, 牛方曲.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城市群边界识别[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3):280-289.
|
[17] |
潘竟虎, 戴维丽. 基于网络分析的城市影响区和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6):667-676.
|
[18] |
席广亮, 甄峰.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规划评估思路与方法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17(1):56-62.
|
[19] |
王成, 王茂军. 山东省城市关联网络演化特征——基于“中心地”和“流空间”理论的对比[J]. 地理研究, 2017, 36(11):2197-2 212.
|
[20] |
潘竟虎, 刘伟圣. 基于腹地划分的中国城市群空间影响范围识别[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3):352-360.
|
[21] |
路旭, 马学广, 李贵才. 基于国际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布局的珠三角城市网络空间格局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4):50-54.
|
[22] |
陈伟, 修春亮, 柯文前, 等. 多元交通流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层级特征[J]. 地理研究, 2015, 34(11):2073-2 083.
|
[23] |
周一星, 杨焕彩.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
[24] |
方创琳, 毛其智. 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育的新探索[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
[25] |
方创琳, 王振波, 马海涛.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规律的理论认知与地理学贡献[J]. 地理学报, 2018, 73(4):1-15.
|
[26] |
刘军. 整体网分析讲义[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27] |
王姣娥, 景悦. 中国城市网络等级结构特征及组织模式——基于铁路和航空流的比较[J]. 地理学报, 2017, 72(8):1508-1 519.
|
[28] |
姚士谋, 等. 中国城市群新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
[29] |
孟德友, 陆玉麒. 基于铁路客运网络的省际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J]. 地理研究, 2012, 31(1):107-122.
|
[30] |
薛俊菲, 陈雯, 曹有挥. 中国城市密集区空间识别及其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对接关系[J]. 地理研究, 2013, 32(1):146-156.
|
[31] |
牛方曲, 刘卫东, 宋涛, 等. 城市群多层次空间结构分析算法及其应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8):1447-1 460.
|
[32] |
孙伟, 闫东升, 吴加伟. 城市群范围界定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10): 1 957-1 970.
|
[33] |
黄征学. 城市群界定的标准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8):156-164.
|
[34] |
顾朝林, 王颖, 邵园, 等. 基于功能区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以绍兴城市群为例[J]. 地理学报, 2015, 70(8):1187-1 201.
|
[35] |
牛亚菲, 宋涛, 刘春凤, 等. 基于要素叠加的旅游景区经济影响域空间分异——以八达岭长城景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2):225-231.
|
[36] |
韩刚, 袁家冬. 论长春都市圈的地域范围与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 2014, 34(10):1202-1 209.
|
[37] |
方创琳, 毛其智. 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育的新探索[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