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中小城市城乡社区生活圈建设路径研究——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

  • 李学锋 , 1 ,
  • 霍子文 , 2, ,
  • 杨开忠 1 ,
  • 夏源 2
展开
  • 1.中国社会科学院 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 北京 100006
  • 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北京分院,中国 北京 100037
※霍子文(198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E-mail:

李学锋(1977─),男,湖南郴州人,博士,执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发展战略。E-mail:

收稿日期: 2020-11-14

  修回日期: 2021-06-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3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JY067)

Construction Path of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y Life Circle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A Case Study of Yuyang District of Yulin City

  • LI Xuefeng , 1 ,
  • HUO Ziwen , 2, ,
  • YANG Kaizhong 1 ,
  • XIA Yuan 2
Expand
  • 1.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co-civilization ,CASS,Beijing 100006, China
  • 2. Beijing Branch of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 Design Survey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06, China

Received date: 2020-11-14

  Revised date: 2021-06-10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3

摘要

通过理论分析论证生活圈建设具有阶段性特征,然后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进行案例研究,总结出典型中小城市生活圈的建设路径,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小城市的社区生活圈构建具有典型意义,既适应中小城市衔接城乡、宜居舒适的特点,又能满足中小城市对社会治理、活力塑造的需求。其次,中小城市社区生活圈构建需要结合地区的发展特点,在精准人群画像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区未来的城镇化水平、产业发展阶段、相关政策影响,据此制定生活圈构建策略。最后,中小城市社区生活圈构建应重点把握城乡统筹、以人为本、差异化公共服务供给三个方面。

本文引用格式

李学锋 , 霍子文 , 杨开忠 , 夏源 . 中小城市城乡社区生活圈建设路径研究——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21 , 41(8) : 81 -88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8.010

Abstra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phas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fe circle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Taking Yuyang District of Yulin City as an example,it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life circle in typic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ly,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life circle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s of typical significance,which not only adapt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nection of urban-rural areas and livable comfort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but also meets the needs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vitality cre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Secondly,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needs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on the basis of accurate user persona,take account into the future urbanization level,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age and related policy influence of the region. Based on the above,this article formulates the strategy of life circle construction. Finally,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should focus on three aspects: urban-rural integration,people-oriented and differentiated public service supply.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实施以来,尽管我国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但相对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继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在增强大城市承载力、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的同时,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加强中小城市社区生活圈建设,是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的关键所在,原因有二:一是吸引产业和人口聚集,必须以提升地方品质为主要抓手。区域和城市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城市不可贸易品数量、质量及其布局,要改变中小城市在人口吸纳、产业承接方面的困境,关键在于大力提升地方品质,打造品质一流魅力生活圈[1]。二是在公共资源向中小城市倾斜的过程中,公共资源的空间布局是影响公共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社区生活圈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有助于优化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格局,更好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要。

1 文献综述

社区生活圈理论缘起于日本,其概念与内涵在不断完善。日本政府在1965年率先提出了“广域生活圈”的概念,其后又在1969年提出了“广域市町村圈”计划。“广域生活圈”提出的背景是当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临着聚集过度带来的交通拥堵和污染加剧问题。而“广域市町村圈”中细化了生活圈的概念,提出了“地方生活圈”和“定住圈”两种生活圈。定住圈即以满足人的行为需求为目的导向,划定的满足人们日常的教育、医疗、就业、购物以及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的一日活动范围[2]。此后,各国对生活圈进行了大量研究。1970年代,韩国在住区规划中划分了三级生活圈:大生活圈、中生活圈和小生活圈。各级生活圈的边界以街道区分,分别对应着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个层级。我国台湾地区1979年编制的综合开发计划中也应用了“地区生活圈”这一概念。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构建15分钟生活圈”的要求。此后,我国大陆地区对于生活圈的研究逐渐兴起。
当前对于社区生活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圈的概念、生活圈划定、生活圈规划策略三个方面。关于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当前相关研究的认识已经基本一致,可以归结为居民在社区周边开展日常活动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以及满足日常活动需求的时空资源集合[3],但是生活圈的内涵仍在不断丰富,社区认同[4]、社区治理[5]、韧性防灾[6]、健康生活[7]的理念被不断引入生活圈内涵当中。关于生活圈的划定,相关研究多是通过可达性分析来保障人的需求在合理范围内被满足,兼顾行政边界、人口分布、上位规划等其他要素来划分[8]。一些新兴的定量分析方法也逐渐被引入,包括“结晶生长的活动空间”算法[9]、手机信令数据识别法[10]、机器学习[11]等。关于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策略,当前研究主要关注从人本需求角度出发的生活圈公共服务配给[12-14],强调公服供给的供需匹配[15-16]。同时对于特定人群或特定地区生活圈需求的研究在不断增多[17-18]
总体来看,当前对社区生活圈的研究,其概念已形成一定的共识,内涵仍在不断完善。生活圈划定也形成了初步结论:通过可达性分析保障人本需求,同时兼顾其他限制要素;生活圈规划策略方面,多数研究是以大城市地区为典型案例来进行研究,如重庆市两江新区[4]、武汉市[15]、南京市[19]、上海市[10]等,对于占全国城市数量87%的中小城市地区关注较为欠缺,相关研究提出的规划策略对于中小城市不同地区发展的阶段性差异考虑不够[20]
实际上,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大城市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十分成熟,形成空间连片、联系紧密的都市连绵区,不同地区间城镇化率、发展进程差异不大,部分差异较大的地区也集中于大城市边缘的区县或乡镇,实际上也属于中小城市地区。而中小城市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沿阵地、城市与乡村人群的聚集地,其不同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城镇化阶段与产城关系也不相同,实际上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本文构建起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发展阶段差异的中小城市社区生活圈建设路径,实行分区分类施策。

2 研究范围

依据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中小城市是指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截至2018年底,在我国672个建制市中,590个属于中小城市 。榆林市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2018年末常住人口341.7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98.3万人,城区人口32.99万人,属于小Ⅰ型城市。榆阳区是榆林中心城区,是榆林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总面积7 053 km2,现状常住人口76万人,户籍人口59.52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5%。榆阳区的城镇建设具有典型的中小城市发展特点,经历了“古城—老城—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重心不断向西向南偏移,未来打造重点是科创新城片区。本文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分析中小城市社区生活圈建设路径。
图1 榆阳区城镇建设历程

Fig.1 Urban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Yuyang District

3 城乡社区生活圈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中小城市可以初步划分为城镇地区和乡村地区。从城镇化阶段来看,乡村地区整体处于城镇化较低水平,城镇地区根据城镇化率的不同可以分为城镇化初期、中期、后期三类地区。从产城关系来看,乡村地区一般产业较为单一,产业发展进程较为简单,而城镇化地区根据产城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产业培育、产城过渡、产城融合三个阶段。

3.1 城镇化不同阶段对社区生活圈建设的要求

根据诺瑟姆曲线,城镇化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城镇化不同阶段对社区生活圈建设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初期阶段,城镇化率低于30%,城镇化率增速缓慢,人口以本地居民为主,生活圈的建设主要考虑本地居民的需求。中期阶段,城镇化率处于30%~70%之间,城镇化率增速迅猛,人口以老城居民、农村进城劳动力、外来人口为主,人口年龄结构上以中年为主,此时生活圈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老城居民、农村进城劳动力、外来人口等不同类人群的需求,同时面向中年人群的置业需求,强调对品质宜居生活圈的打造。后期阶段,城镇化率处于70%以上,城镇化率增速放缓,人口以本地化后的居民为主,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生活圈的打造需要更加强调对老年人需求的考虑。
总体上说,榆阳区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接近4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40%,但也处于30%~70%这一区间),农村人口进城和外来人口迁入导致人口结构快速变迁。因此,社区生活圈建设应当兼顾老城居民、农村进城人口和外来人口。具体到不同片区,其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人群结构不一样,社区生活圈建设重点也因此不同。

3.2 产城关系不同阶段对社区生活圈建设的要求

社区生活圈建设必须随着产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产业培育阶段,产业园区处于前期建设施工中,城市人群以临时施工务工人群为主,生活圈构建标准主要强调对基本需求的保障。产城过渡阶段,产业园区建设基本成型,大量就业人群入驻办公,生活圈构建主要服务于办公配套要求及办公人群的日间需求。产城融合阶段,产业园区成型,居住功能也相应配套,达到了职住平衡的水平,生活圈构建就需要综合考虑办公、居住生活需求。
总体上说,榆阳处于产城过渡阶段。一方面,产业发展已经具备较好基础,高端能化、现代物流竞争力较强,园区和基地建设基本成型,就业群体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城市功能配套还不够完善,综合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因此,当前榆阳区社区生活圈建设应当突出服务办公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居住生活需求。

4 基于发展阶段差异的城乡社区生活圈分类

中小城市的社区生活圈的打造,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不同片区所处的城镇化阶段和产城关系现状。综合考虑城乡人口密度差异、人口结构差异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式的影响,区分城镇、乡村社区生活圈。对于城镇地区,由于其城镇化以及产城关系的阶段差异,重点人群和核心需求也不尽相同,生活圈构建时也需要考虑这种差异,因地施策,并为社区生活圈优化升级预留空间。对于乡村地区,其城镇化和产城关系阶段较单一,但是发展定位与主导产业差异较大,生活圈构建时可从发展定位与主导产业角度考虑,进行分类施策。

4.1 城镇社区生活圈

一般来说,老城地区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需要重点考虑老年人口的需求;新城地区(一般为城市打造的新区)一般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需结合中年人群对公共服务质量、生活质量的高要求配置生活圈。基于这种城镇化阶段差异,综合人口、用地、交通、设施配套和环境品质特征,将榆阳社区生活圈划分为古城织补、老城提升、新城培育三大类,分别主要针对古城、现状城区、未来规划新建地区三类不同的地区。其中,古城织补地区根据产城关系可以细分为历史传承型、功能活化型两类。老城提升细分为品质提升型、功能完善型两类。新城培育细分为臻熟品质型、产业服务型两类。针对每类社区的服务需求特征,构建差异化的实施策略。

4.2 乡村社区生活圈

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往往以乡镇及村庄作为基本单元,乡村社区生活圈需结合行政体系,在每一层级合理配置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和生产服务设施,打造公共活动空间,保障居民文化交流、科普教育、卫生服务、运动锻炼等方面的需求。
图2 榆阳区城镇生活圈层级体系

Fig.2 Hierarchical system of urban community life circle in Yuyang District

乡村地区一般人口分布较为稀疏,社区生活圈划分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及人群的出行最适距离,生活圈范围可适当扩大。乡村社区生活圈划定需结合行政村边界,遵循慢行可达的空间范围,结合乡村聚落格局和空间布局,科学划定生活圈边界。同时需要积极提高乡村地区交通可达性,构建15 min慢行、公交可达的乡村社区生活圈交通网络。
榆阳区村庄被划分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撤并改造”四类,集聚提升类村庄主要为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城郊融合类村庄主要为城市近郊区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为具有旅游等特色资源的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为需要撤除的村庄。根据村庄类型不同以及村庄产业发展差异,将榆阳区乡村社区生活圈划分为集聚提升型、创意文旅型、生态农业型、关怀保障型四类。

5 基于分类与人群画像的城乡社区生活圈构建策略

5.1 城镇社区生活圈构建策略

根据人群画像分析结果,在详细分析各个生活圈中人群差异的基础上,榆阳将生活圈居民细分为六类人群,对应地将城镇生活圈细分为六小类。对每一类生活圈,根据生活圈中居民的人群特征和生活方式,针对性地实施差异化的生活圈构建策略。

5.1.1 历史传承型社区

现状特征:主要分布在榆林古城“六楼骑街”范围内,片区内保留着榆林市重要的历史遗存——六楼骑街。片区居民多为老榆林人,人口呈老龄化趋势,人均收入相对低下,面临着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用地不足、拓展空间有限的问题。
图3 因人施策,针对性构建生活圈

Fig.3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 according to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规划策略:一是传承历史文化,打造优美环境。重点开展老旧小区综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整改违法建设,开展安全问题改造,改善社区绿化环境,提升社区人居环境水平。二是整合空间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梳理现状可用空间,积极腾退闲置浪费土地,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证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5.1.2 功能活化型社区

现状特征:主要分布在榆林古城“六楼骑街”范围周边的老城区范围内。片区居民多为老榆林人,人口呈老龄化趋势,人群就业以游客服务为主。片区现状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短缺。
规划策略:一是活化城市功能,打造魅力社区。片区作为榆林老街周边的紧邻地区,承担着接待外来游客、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功能,需要进一步活化城市功能,提升空间能级,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公共空间。进一步增加服务设施数量、保障对社区居民与外来游客的服务水平不下降。提升现有公园、绿地、小广场空间品质,对现有的开放空间、闲置空间和绿地空间再利用,增加活动功能,提升环境品质,形成积极的活力节点。

5.1.3 品质提升型社区

现状特征:主要分布在现状建成城区范围内。片区居民多为新榆林人,人口年龄较为年轻,人口收入相对较高,多为具有稳定收入和工作的青年家庭,这类人群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较高。现状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充足,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与公共服务质量。
规划策略:一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社区环境。增加公共空间数量,提升现有公园、绿地、小广场空间品质,活化再利用现有的开放空间、闲置空间和绿地空间,形成积极的活力节点。二是引入社会资源、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在现状较为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供应基础上,通过引入多源资金,引入优质教育、医疗人才、资源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5.1.4 功能完善型社区

现状特征:主要分布在现状建成城区范围内。片区居民多为新榆林人,以农村进城人群为主,人口较为年轻,人口收入相对不高,面临着现状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充足的问题。
规划策略: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重点完善培训、医疗卫生、生活服务、便民商业等日常生活设施,在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障和建设标准上适度超前。

5.1.5 臻熟品质型社区

现状特征:未建设区域规划的生活圈。主要面向引入建设榆林市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收入居民,这类人群对公共服务质量、生活质量较为敏感。社区以打造品质社区、保障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
规划策略:一是优化地区功能配置,引领社区有序发展。统筹协调街区及周边区域的设施、环境、土地等资源,科学合理规划社区设施配置与用地利用。二是完善服务设施配置,集约复合利用土地。在社区及其服务可达范围地块中综合考虑实现各类设施服务均衡配置,聚焦社区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精准化和集约复合,实现交通和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三是统筹公共开放空间,构建舒适慢行网络。结合社区功能提升的要求,探索多样方式,提升公共开放空间规模、优化公共活动环境。

5.1.6 产业服务型社区

现状特征:未建设区域规划的生活圈,临近产业园区,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主要面向产业园区内部的从业人员,这类人群对便捷的交通设施、充足的公共服务、多样的娱乐设施有较大需求。
规划策略:一是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强化基础保障。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重点完善培训、医疗卫生、生活服务、便民商业等日常生活设施。二是加强文娱服务、点亮职工生活。加强文化教育、体育休闲、购物服务、卫生保健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丰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类型。结合公共交通站点,集中布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5.2 乡村社区生活圈构建策略

根据村庄类型差异、村庄人群差异以及产业发展差异,将乡村社区生活圈划分为集聚提升型、创意文旅型、生态农业型、关怀保障型4种类型。

5.2.1 集聚提升型

现状特征:主要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类村庄,片区发展较好,作为中心村或者近郊区,承担着服务周边地区的服务中心的作用。片区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均衡,基本无人口流失。
规划策略:健全服务设施种类,提高服务质量水平。重点健全培训、医疗卫生、生活服务、便民商业等日常生活设施,在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障和建设标准上适度超前。

5.2.2 创意文旅型

现状特征:主要为“特色保护”类村庄中具有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景观等特色资源的村庄。片区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均衡,产业发展良好,基本无人口流失。
规划策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植入旅游配套型设施。在保障行政、教育、医疗、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重点配置旅游接待设施、住宿及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旅游配套型设施。

5.2.3 生态农业型

现状特征:主要为“集聚提升”“特色保护”类村庄中农业发展较好的村庄。片区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均衡,基本无人口流失。
规划策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植入生产配套型设施。在保障行政、教育、医疗、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重点配置为农综合服务站、综合服务用房等生产保障、商贸集散设施。

5.2.4 关怀保障型

现状特征:主要为发展缓慢或停滞导致人口外流的村庄。片区人口年龄结构失衡,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现状人口以老人、小孩为主。
规划策略:重点保障特殊人群的需求。重点建设完善村委会办公室、医疗室、老年活动室和便民店等必需类公服设施。

6 结论与讨论

社区生活圈的构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规划理念,切实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让城市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园。对于中小城市而言,社区生活圈可以有效地完善社会治理、保障城市品质活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社区生活圈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紧密相关,城市发展导向不同、阶段不同,生活圈建设的重点也不相同。因此,社区生活圈构建需要结合地区的发展特点,综合考虑地区未来的城镇化水平、产业发展阶段、相关政策影响,据此制定生活圈构建策略。其中重点要把握城乡统筹、以人为本、差异化公共服务供给三个方面。

6.1 中小城市构建社区生活圈的意义

“社区生活圈”相比于以往“居住区”的概念,不仅是概念的转换,更代表了规划思想的变革[21]。中小城市社区生活圈构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完善社会治理、保障城市品质活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三个方面。

6.1.1 完善中小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中小城市依靠社区组织结构维护社区治理,提高中小城市的治理效率。社区生活圈是完善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社区生活圈规划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平台。一方面,社区生活圈可以基于行政管理效率、居民日常需求、出行能力制约等多种要素,形成规模适宜、边界清晰、治理高效的完整单元,成为行政管理体系与居民实际需求之间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社区生活圈可以引导社区内的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主体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为他们之间的有效协同和社区事务参与提供一个多元治理平台。
社区生活圈通过有效衔接行政管理体系、形成动态管理闭环来增强社区治理效能。一方面,社区生活圈可以构建“评估—规划—实施”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管控闭环,推动社区规划的快速落地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在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社区生活圈可以推进“互联网+”与社区服务的深度融合,优化社区服务的智能化集成设计,提升居民使用体验。

6.1.2 保障中小城市品质活力的主要供给空间

中小城市保障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是公共服务设施的高效供给。相较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城市级的服务设施供给体系更为扁平化,更加依赖于社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与以往自上而下解决城市问题的思路不同,社区生活圈建设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完善,能够更好地保障居民对品质生活与活力空间的追求。
生活圈通过宜人的尺度保障公共产品的丰富、可达与可享,从而实现优质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高效供给。生活圈中高关联度的设施以步行尺度邻近布局,保障居民步行范围内可达。在人口集中分布区,集中布局各类服务要素,并依托慢行网络加强居住地块与生活圈中心、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公交站点等之间的有效联系,最终构建起步行可达、活力便捷的生活圈[22]
社区生活圈规划作为城市的基本发展单元和生活动力引擎可以有效推动服务资源下沉。一方面社区生活圈可以打通各级资源共享通道,推动医疗、文化、体育等各类高等级服务资源的下沉。另一方面社区生活圈可以促进基层服务内容的优质化,实现公共资源效率最大化。社区生活圈通过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营造包容多元的社区氛围,保障居民对品质生活和活力空间的需求,以生活圈完善社区生活共同体将成为必然趋势。

6.1.3 提升中小城市韧性安全的基本单元

生活圈可以有效满足居民最基本的需求——安全需求。通过对生活圈体系的韧性塑造,可以更好地保障居民生活的对于安全的需求,有效应对各种公共卫生事件以及自然灾害。
社区生活圈作为一个紧凑的基层单元可以形成一个紧密的熟人社会,有效应对各种治安事件。社区生活圈中的基层治安设施如治安岗、保卫室也可以有机地保证生活圈的治安水平。
生活圈也是防灾防疫的重要单元。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不足,基层生活单元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疫情中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社区及以下层级过多依赖更高层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而自身层级的公共服务能力得不到有效保障、整体偏弱。当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个社区的疫情应对压力都转移到高层级公共服务设施上,进一步加剧了高层级公共服务设施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最终导致医疗系统的崩溃,其实质是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在疫情来临时的集中爆发。社区生活圈建设通过自下而上的完善,可以进一步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强化社区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树立起可信可赖的服务形象,在应对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事件的挑战时,社区可以发挥更多作用,提高整个城市系统的抗疫韧性[23]。社区生活圈可以作为基本防灾单元,实现平灾结合。一方面,当地震、洪涝、气象灾害及火灾、防疫等各类公共安全危害发生时,社区生活圈作为基本防灾单元可以迅速组织,积极调动资源,形成一个组织有效、功能灵活的抗灾害体系。另一方面,社区生活圈可以从人文关怀角度,增强整个社区的凝聚力。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社区居民在应对灾害时也可成为构建社区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生活圈作为一个有机体,通过在日常发展建设中不断提高社区凝聚力,提前进行灾害应对演练,可以实现韧性水平稳步提高,极大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

6.2 中小城市社区生活圈构建的关注重点

6.2.1 统筹城乡不同区域,关注发展阶段性差异

中小城市美好社区生活圈规划应将城镇地区与乡村地区差异化区分,采取不同的生活圈构建策略。对于城镇地区,应综合考虑不同片区所处的城镇化阶段和产城关系现状,根据这种阶段性的差异来划分生活圈的类型,并结合不同类型生活圈的功能和人群特点来形成生活圈构建策略。对于乡村地区,由于其城镇化和产城关系阶段较单一,需要结合不同乡村的发展定位与主导产业来进行分类施策。社区生活圈结合不同地区的现状特征、人群分布来划分不同类型的生活圈,不同类型生活圈采取不同的资源配置、设施布局策略,可以有效保障地区特色和人群特殊需求,同时也能保障资源的精准供给,减少资源浪费。

6.2.2 精准人群画像,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中小城市社区生活圈规划应当践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保障中小城市人群的特定需求。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偏重于大拆大建和生产导向的发展模式,忽视了对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营建和日常必需设施的配给,难以满足居民精细化的需求、保障居民高水平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于中小城市而言,社区生活圈规划必须结合自身人群分布特点。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就应当通过精准人群画像,找准不同人群面临的核心问题和具体诉求以及空间分布。进而采用不同的规划策略,保障不同人群对不同设施的差异化的需求,并针对性地落到相应地块上,科学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以此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保证社区生活圈建设切实满足人民需求。

6.2.3 差异化公共服务供给,因人因地施策

“社区生活圈”基于居民日常行为出行而建设,其内涵在于基于人群需求的差异化公共服务供给。我国公共服务配置长期采用的“千人指标”方式,是一种计划经济思维的、从上至下的配置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忽视了不同人群需求和不同地域的特殊性。在公共服务配置从重量向重质转变的导向下,应积极倡导自下而上的公共服务配置方式,区分城乡及不同地区的需求差异。对于城镇地区,结合其历史积淀深厚但是管控相对较弱的特点,应当实行“量体裁衣”的发展策略。中小城市城镇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着新老城区发展不均衡、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老城区往往人口众多但是土地匮乏导致设施供给不足,而新城区土地供给充足,但是发展起步晚,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尚未转移过来,从而形成资源结构性匮乏的现象。因此,城镇地区的生活圈规划必须结合其用地短缺的现状“量体裁衣”。对于乡村地区,需要采取结构性植入的发展策略。一方面乡镇往往具有发展缓慢、人口外流的特点,另一方面,乡镇的经济基础也较薄弱,不适合进行全面的设施提升。因此,需要针对附近乡镇当前存在的特定问题包括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等,结合当地人群特点,植入特别急需的设施。
[1]
杨开忠. 经济地理重塑与空间治理结构的完善[J]. 区域经济评论, 2018(5):16-18.

[2]
李俊. 基于POI的长沙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评价及优化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9.

[3]
柴彦威, 李春江, 张艳. 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2):1961-1971.

DOI

[4]
黄瓴, 骆骏杭, 宋春攀, 等. 基于社区生活圈理念的社区家园体系规划——以重庆市两江新区翠云片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21(2):102-109.

[5]
刘云刚, 侯璐璐. 基于生活圈的城乡管治理论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 2016(2):1-7.

[6]
赵宝静, 奚文沁, 吴秋晴, 等. 塑造韧性社区共同体:生活圈的规划思考与策略[J]. 上海城市规划, 2020(2):14-19.

[7]
王兰, 李潇天, 杨晓明. 健康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区应对[J]. 规划师, 2020, 36(6):102-106.

[8]
郭嵘, 李元, 黄梦石. 哈尔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及步行网络优化策略[J]. 规划师, 2019, 35(4):18-24.

[9]
柴彦威, 李春江, 夏万渠, 等. 城市社区生活圈划定模型——以北京市清河街道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26(9):1-8.

[10]
王德, 傅英姿. 手机信令数据助力上海市社区生活圈规划[J]. 上海城市规划, 2019(6):23-29.

[11]
Chunjiang L, Wanqu X, Yanwei C. Delineation of an urban community life circle based on a machine-learning estimation of spatiotemporal behavioral demand[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21, 31(1):14.

[12]
周岱霖, 黄慧明. 供需关联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广州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26(12):1-5.

[13]
韩增林, 李源, 刘天宝, 等. 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分异分析——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11):1-11.

[14]
郑彩云. 基于居民生活圈视角的武汉老城区民生设施配套研究[C]. 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与社区规划). 2019:11.

[15]
魏伟, 洪梦谣, 谢波. 基于供需匹配的武汉市15分钟生活圈划定与空间优化[J]. 规划师, 2019, 35(4):11-17.

[16]
刘海龙, 呼旭红, 郭政昇. 中原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1, 44(4):71-80.

[17]
黄建中, 张芮琪, 胡刚钰.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圈研究——空间识别与特征分析[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3):87-95.

[18]
黄瓴, 明峻宇, 赵畅, 等. 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特征识别与规划策略[J]. 规划师, 2019, 35(3):11-17.

[19]
邹思聪, 张姗琪, 甄峰. 基于居民时空行为的社区日常活动空间测度及活力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沙洲、南苑街道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4):580-596.

DOI

[20]
张昱, 张若楠. 生活圈视角下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J]. 山西农经, 2020(2):107-108.

[21]
于一凡.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J]. 城市规划, 2019, 43(5):17-22.

[22]
林卓祺.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心城区社区生活圈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23]
王兰, 李潇天, 杨晓明. 健康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区应对[J]. 规划师, 2020, 36(6):102-106.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