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GeoDesign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框架的整合探索

  • 胡最 , 1, 2 ,
  • 刘沛林 3
展开
  • 1.湘潭大学 商学院,中国湖南 湘潭 411105
  • 2.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湖南 衡阳 421002
  • 3.长沙学院 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22

胡最(1977—),男,湖南宁乡人,博士后/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GIS与文化景观基因。E-mail:

收稿日期: 2020-05-19

  修回日期: 2021-04-1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3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6ZDA159)

Exploration on the Combination of GeoDesign and the Theory of Cultural Landscape Gene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 HU Zui , 1, 2 ,
  • LIU Peilin 3
Expand
  • 1. Business School,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Hunan, China
  • 2. National-Local Joint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n Digital Preservation & Creative Technologies for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owns,Hengyang 421002,Hunan, China
  • 3. Rural revitalization Institute,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 410022,Hunan, China

Received date: 2020-05-19

  Revised date: 2021-04-18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3

摘要

近年来,围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空间规划理论框架,西方学者在跨学科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GeoDesign,实现GIS与地理规划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中国学者提出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结合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以新一代地理学语言作为基本工具,系统地构筑从传统聚落中提取古代空间规划模型、理念与生态哲学等重要传统文化精髓的方法体系,是我国学者对现代规划领域的重要贡献。因而,从理论基础、支持技术和应用领域对两者进行比较,探讨相应的整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结果表明,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天生就具有发展互补性。结合案例,文章论证两者可行的整合途径,即可以在规划活动的过程、要素和方案评价方面相结合。

本文引用格式

胡最 , 刘沛林 . GeoDesign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框架的整合探索[J]. 经济地理, 2021 , 41(8) : 223 -23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8.026

Abstract

During the past decade,GeoDesign as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design field has been proposed by the abroad scholars and mad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utting-edge researches on the geographical planning. First and foremost,GeoDesig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ain solutions to implement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rough scientific planning activities. Especially, GeoDesign is primarily characterized as the closely coupling of GIS and geographical design. At the same time,the theory of Cultural Landscape Genes of Traditonal Settlements (CLGTS)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natural sciences has been presented by the Chinese scholars. CLGTS is mainly employed to reveal the deep knowledge of the ancient planning methods,concept and eco-philosophy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under the support from GIS. Obviously,CLGTS can nourish the urban/town/rural area planning of the current age. It hence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common or different characterizations of GeoDesign and CLGTS,and their potential combination ways. Through a deep analysis on the basic features and heart thoughts of GeoDesign and CLGTS,this paper makes clear that GeoDesign and CLGTS can benefit each o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support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ields,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 combination ways between the GeoDesign and CLGTS according to the cases. GeoDesign and CLGTS can be deeply integrated through assessing the planning activities,elements and resolutions. Finally,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may play the key role on promoting the planning researches/applications for the scholars.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征探索及其机理解析是地理学的永恒主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2]。在“数字化生存”时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地理学的各个领域,人们拥有更多的技术和方法来认知地理环境的科学特征。如: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全息地图、虚拟现实、空间大数据,等[3-8]。这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地理学的科学思维与研究范式[5],同样也使得地理学服务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人类共同面临问题的能力得到持续增强[9]
伴随着地理学的嬗变,致力于构筑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地理规划也面临着来自GIS领域的深刻影响[10]。如,McHarg在《Design With Nature》中倡导“规划应帮助人类与自然共存”[11],Steinitz提出了“景观变化模型”[12]。人们认识到GIS已经成为解决地学问题的基本工具[13]和语言[14-15]。显然,信息时代对地理规划框架重构的挑战已不可避免。在Dangermond、Steinitz等人的共同推动下,来自地理学、GIS、RS、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学者组成的工作小组开始思考如何构建以GIS为核心的空间规划工作框架,在2010年提出了GeoDesign的概念[17]。自此,在ESRI公司等产业界的支持下,每年一届的GeoDesign峰会得以顺利举行,这也给予了众多学者和产业界人士一个共同探讨GeoDesign的概念、框架、技术、案例等的平台。
欧美发达国家自GeoDesign诞生伊始便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学术组织并定期举办相应的国际学术会议,部分高校开设了GeoDesign专业和相关课程[15]。GeoDesign已经由最初的构想发展出了成熟的概念、框架、技术体系和专门的学术团体[17]。我国学者也对GeoDesign给予了充分的关注[16-22]。但是,我国在GeoDesign领域的相关工作与国际同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现阶段发展加速、经济体量跃升,以及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等,我国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功能区划以及众多行业领域的地理规划需求是巨大且迫切的。因此,探讨GeoDesign的内涵、关键技术及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应用等具有积极意义。
在文明进程中,中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建筑和相应的建筑哲学。这些传统文化遗产至今仍较完好地保存在众多的传统聚落中[23-26]。如,传统哲学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精辟地概括了古代人地关系模型的核心理念[27],这与GeoDesign的“解决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佳的环境效益”相吻合。我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与结构、布局、建筑、营造理念、装饰艺术等保存了古代人地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这些远古的人地关系知识对于现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学者根据“文化景观”“文化基因”等理论与生物学方法创立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以下简称景观基因)[26],在文化景观特征的提取、聚落区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23-26],旅游规划实践[28-29]表明该理论在城乡建设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前景。因此,辨明GeoDesign与景观基因之间的科学关系,探索两者的融合途径,有利于发掘传统聚落的古代规划经验和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规划模式。

1 GeoDesign的基本特征

1.1 概述

人类开展系统的地理规划已有数百年的历史。GIS自其诞生起即作为一种重要工具而广泛应用于规划活动[22]。2001年,景观、规划与GIS学者在美国圣塔巴巴拉成立了景观变化工作组;2008年,另一个关于GIS与规划的空间概念工作组在加州成立。2010年,在加州Redland召开了第一届GeoDesign峰会。不同学科的学者们纷纷探讨了GeoDesign的概念:Steinitz认为GeoDesign是用设计来改造地理环境[30];Ervin认为GeoDesign是在地理空间中创建地理实体的思维过程[31];Dangermond认为GeoDesign是随心所欲的设计自然[12];Entchev将GeoDesign描述为一种由是什么到将会是什么的策略转换[32]。尽管理论界对于GeoDesign的概念尚未取得一致,但是,人们认为GeoDesign是由GIS、CAD、BIM(建筑信息模型)、新地理技术(neogeography)、可视化技术、GeoWeb等整合形成的一种规划框架[33]。McHarg认为规划与GIS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4],这对GeoDesign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Steinitz提出了一种由6个阶段组成的GeoDesign基本框架[30]图1)。Ervin则结合语法、语义与动态建立了GeoDesign的研究范式(图2[31],这使得GeoDesign作为一种新兴的规划模式迅速发展出了专门的工具[34]。如:ArcSketch、CityEngine和INDEX都是GeoDesign工具,清华大学开发的THGeoDesign也是较为典型的工具[35]
图1 Steinitz提出的GeoDesgin框架

Fig.1 A GeoDesgin framework proposed by Steinitz

图2 Ervin提出的GeoDesign框架

Fig.2 A GeoDesign framework proposed by Ervin

1.2 基本特征

与传统规划不同,GeoDesign强调公众对于整个规划过程的参与。
第一,规划是开放性的公众参与行为。GeoDesign允许不同领域的用户或者公众参与到规划过程中,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传统规划过程仅由规划人员掌握,从方案的制订到预期结果的评价等都不公开,不允许公众参与规划方案的制订。传统的规划模式下,人们认为整个规划过程都是规划人员的专业工作,公众对于相关规划方案可能引发的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没有决策的权力。GeoDesign强调公众的参与,即由规划人员提出初步的方案并对社会公开,允许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公众提出各自的看法,规划人员在收集相关意见的基础上对方案不断优化,最终形成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规划方案。
第二,规划过程的协同性。在规划过程中,GeoDesign允许不同领域的专家或用户群体根据各自不同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共同感兴趣的某些问题或环节等组成虚拟团体(virtual community),然后就相关细节、潜在的解决方法等开展探讨。特别地,GeoDesign允许不同领域的专家用户将其提出的优化方法加入到现有的规划方案中,从而形成新的规划方案。显然,在这种规划方案不断得以改进或优化的过程中,规划人员除了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须具备组织或协调不同专家、用户群体共同参与规划的协调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规划模式,GeoDesign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GeoDesign充分结合了GIS的分析、模拟、预测和决策功能来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科学评估,从而为最终的规划决策提供依据。GeoDesign的过程可进行定量评价。GeoDesign是GIS社会化的必然产物,是规划在高性能地学计算、空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综合影响下的结果。可以预见,GeoDesign必将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渗透催生更多的新模式。如,强交互式地图[4]可以极大地增强公众对规划的兴趣。

1.3 核心理念

规划是评估预期实施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而对拟实施的人类活动进行相应干预,以期达到优化和调控的过程。规划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下,GeoDesign强调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效益,即在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不破坏或损害自然环境的可持续供给能力,不影响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力。

2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分析框架

我国数量众多的传统聚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等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2003年,我国学者提出了文化景观基因的概念[25]。现今,景观基因理论的研究分析框架已经形成[26]图3)。
图3 景观基因理论分析框架

Fig.3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CLGTS

景观基因理论分析框架运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和GIS开展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特征研究,结合地学信息图谱,通过虚拟/增强现实、3D建模与数字新媒体等探索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数字化传承。景观基因结合信息技术构建识别指标体系、提取方法和技术流程,实现文化景观的定量分析,进而建立某些特定文化因子的量化分析模型。这为研究传统聚落文化景观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揭示其现代价值提供了定量方法。传统聚落凝聚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精华,也展示着古代规划的特征[27]。结合景观基因理论,建立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风格和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景观基因组图谱,对当今的规划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3 GeoDesign与景观基因分析框架的整合

古代倡导的人地和谐共存的思想深刻地浸润了传统文化遗产,并通过大量的古村古镇、传统建筑、文物古迹等传承至今。换句话说,我国古代倡导和构建的“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共存”的人地哲学以文化基因的形式存续至今。景观基因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分析和提取蕴藏于传统聚落中的文化因子的方法,其显著特征在于结合GIS与生物信息学绘制不同传统聚落的文化景观基因组图谱。景观基因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特征分析方法,其核心可以归结为揭示传统聚落隐藏的古代人地关系知识及其内涵。

3.1 两者整合的缘由

当今,以GIS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传统规划的渗透和影响日益加剧,直接促成了GeoDesign的形成。GIS既是GeoDesign的技术支撑和基本工具,也是连接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与模型并整合成为地理规划功能的平台。可以说,没有GIS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规划领域的广泛应用就不会有GeoDesign的出现。
在景观基因领域,GIS同样是基本的分析工具,可辅助研究人员分析、归纳并提炼聚落景观的重要传统文化特征。从该理论发展与应用的进程来看,GIS在聚落区划、景观特征提取、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旅游规划等实践中均起着技术支撑的作用,是连接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平台。
从核心理念上看,GeoDesign与景观基因都是为了深入理解和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提出的方法论。二者既有所区别又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表1)。
表1 GeoDesign与景观基因理论分析框架的对比

Tab.1 A comparative of analysis framework to GeoDesign & CLGTS

GeoDesign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分析框架
基本目标/内涵 对即将进行的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吸引领域专家、普通公众等参与以获得具有最佳环境与生态效益的规划方案 提取传统聚落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归纳和总结其中的地学规律与知识,为现阶段的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提供借鉴或参考,为规划活动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意义 在GIS支持下构建的一种开放式的空间规划工作模式 在GIS与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支持下提出的文化景观特征分析方法
关键支撑技术 GIS、网络通讯技术、AR/VR、3D建模、数字媒体 GIS、文化基因组计算技术、空间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地理计算、地学信息图谱
核心特征 结合现有的生态环境理论和空间分析、环境评价模型等评估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优化现有的或即将发生的规划工作 综合地理、历史、建筑、聚落等学科的知识,以GIS为基本工具揭示传统聚落景观的重要文化特征,从而为当今的城镇建设、旅游发展等规划工作提供借鉴或决策参考
理论框架 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概念与理论体系 提出了文化景观基因的概念,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应用现状 有数量较多的专门研究团体、学术组织和国际会议等,开发了专门的软件工具或理论模型,广泛用于解决与地理空间规划相关的实际问题 初步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体,尚未形成专门的学术组织和相关会议,研究成果已经在传统聚落保护、旅游规划等领域得到应用但还不太广泛
从两者的特征来看,GeoDesign与景观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补:①GeoDesign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景观基因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地相互协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将人类发展的空间与时间耦合特征相互割裂开来,从而使得自身存在悖论。GeoDesign在其哲学基础上存在的这种先天不足正好可以用我国古代的生态哲学智慧加以完善[27]。②GIS对两者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主导作用。GIS对于GeoDesign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景观基因来说,GIS是从传统聚落的知识宝库中挖掘古代生态哲学、规划思想与应用模式等传统文化精华的基本工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GIS作为新一代地理学语言[14-15]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GIS是地学知识发现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是GeoDesign与景观基因两者进行科学沟通的天然桥梁。③GeoDesign是传统规划进入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景观基因则通过GIS从传统聚落中发现地理知识,从而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迫切的规划需求。两者具有发展目标和应用领域的一致性,产生交集是科学领域的必然趋势。
尽管GeoDesign是由西方学者倡导和推动,景观基因由中国学者创立并发展,但两者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现代规划工作的需要。这表明它们具有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因。

3.2 两者整合的基础

不同于传统规划模式,GeoDesign凭借通讯、网络与GIS等多项技术可以将多种规划方案的预期效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并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模拟。这可以有效地吸引更多公众参与规划过程,从而将科学知识与社会价值融入到改变未来的设计活动中[31]。GeoDesign让规划成为一项公众广泛关注和参与的设计未来的活动。“人与自然共存的规划设计活动”是GeoDesign的目标。科学知识、领域专家知识和图书馆等对GeoDesign具有重要影响。相应地,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形态、建筑技艺、美学与传统文化价值等知识可以成为GeoDesign领域专家知识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素材。
景观基因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GIS的支持下能够有效地实现传统聚落的数字化保护并服务于相应的规划实践,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实践来看,结合GIS构建区域性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36],可以从微观到宏观的多粒度视角揭示不同传统聚落景观的传统文化特征。这也是实现传统聚落景观及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相关规划的重要实践[37]。此外,景观基因可以直接通过构建图谱数据库实现传统聚落蕴藏的地学知识的管理。
GeoDesign和景观基因二者之间具有相互融合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图4):①前者需要充足的案例、丰富的经验和系统的专家知识,后者恰好可以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组图谱数据库积累丰富的研究案例并进行系统的知识挖掘;②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传统聚落价值特征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后者在传统聚落保护、城镇建设、旅游发展等领域的规划应用;③后者可以通过现存传统聚落案例等为前者的规划方案潜在影响评价效果提供对比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或者相关优化方案分析;④在GIS和网络通信、新媒体等技术的支撑下,两者都可以充分地获取环境、地理、生物、历史、建筑等多学科的支持。
图4 GeoDesign与景观基因的整合

Fig.4 Combination foundation of GeoDesign & CLGTS

3.3 两者整合的途径

GeoDesign突破了传统规划模式的局限,将其由行业领域专家主导的活动转变为可以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大众化行为。相应地,最终规划方案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同时又具有充分的科学性。特别是在网络通信、可视化、GIS和GeoWeb等[31]的支持下,各种可能的规划方案都可以直观地呈现给公众。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空间分析模型或者评价方法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评价与改进,进而形成最佳的方案。
景观基因结合GIS和地学信息图谱,通过构建识别指标体系[38]实现传统聚落的文化特征、建筑特征、环境特征和布局特征等文化因子的提取与管理。结合GIS、VR/AR、移动互联、全息制图、众源空间信息处理等技术,景观基因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有望实现传统聚落的多维时空场景重构。此外,随着全信息空间信息系统、全息地图制图、地理时空场景的瞬间实时响应等GIS领域的新兴成果走向实用,结合景观基因理论重构、模拟并评估远古时期的传统聚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将成为可能。因此,动态展现传统聚落在地理空间中的布局与形态特征[39]、意象特征[40],构建相应的传统聚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可以为城市规划、传统聚落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提供支持。
总之,GeoDesign和景观基因理论在理论基础、支撑技术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互补性,这可以为规划提供支持与借鉴。总体上,这是由两者的核心理念以及共同依赖的支撑技术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因此,探索两者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①GeoDesign是一个紧耦合的技术系统[31],目前已经形成了专门的软件工具和丰富的应用成果,这为两者的整合提供了技术基础;②景观基因可以丰富GeoDesign的专家知识库;③景观基因在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应用成果,这些都可以直接作为GeoDesign研究过程中的输入要素并直接运用到规划实践。GeoDesign和景观基因可以在过程评价、要素评估、方案评估等方面进行结合,从而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4 研究案例

4.1 高椅村空间规划特征提取

聚落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为剧烈和改造最为集中的地方。自古代存续至今的传统聚落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古人的生态智慧与生存哲学。笔者在开展景观基因的研究过程中探索并总结了一种以GIS软件平台为基本工具提取传统聚落空间规划特征的方法,现以湖南省会同县高椅村为例进行简要介绍,包括空间数据、文化景观等基础数据与图件录入,然后对景观基因、文化要素、历史、地理等分析,再围绕未来发展目标进行规划设计,提出建议对策。
高椅村坐落于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敞口盆地中,村前为巫水河。盆地和河流共同构成了高椅村封闭的地理空间。建村初期,高椅村在规划上取梅花的吉祥寓意,以位于村落中心的五通神庙为核心,规划了“五通—梅花阵”的村落形态格局。高椅村自建村至今的数百年间,形成了五个空间上相互分散的自然村落。根据这一特征,综合村落的基本街区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实地走访获取的数据资料,将其输入到ArcGIS软件,然后通过选取、合并等制图综合处理,可得到村落空间形态与格局的抽象示意图(图5)。
图5 高椅村的空间规划特征

Fig.5 Spatial planning model of Gaoyi Ancient Village

根据图5,结合村落的核心与各个组团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分布特征,综合判定得出高椅村的空间形态和整体空间格局为同心圆[39]。高椅村结合周边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将村落规划成五个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空间距离的组团,有利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下发展耕种。同时,这也考虑了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因人口增加需要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高椅村这种在古代即已经形成的空间规划理念对现今的村镇建设规划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其特有的村落空间规划模型可以作为GeoDesign的研究案例。

4.2 萱洲古镇旅游规划中的文化景观特征分析

湖南省衡山县萱洲古镇位于湘江沿岸低丘地带,北依南岳衡山,为湖南历史文化名镇与中国旅游文化名镇。萱洲历史悠久,扼衡山古驿道与湘江航道接合处,商贸繁荣,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即置为建制镇。萱洲现今较完好地保存了沿河商贸古街、古码头和渡口、祠堂等古迹和历史建筑。
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在参与萱洲古镇创建“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的过程中收集了《衡阳市萱洲古镇旅游详细规划》《衡山县萱洲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资料与相关的基础地理数据,同时调研了其文化景观现状。本案例还收集了《衡山县志》《衡山地方志》《衡山县统计年鉴》等文献资料。
笔者结合ArcGIS及其插件Auxman 6.0,计算了萱洲古镇文化景观基因的集中度(表2)和空间整合度(图6),相应的计算结果为该镇确定文化景观基因信息链(图7)提供了科学依据[41]。这项研究成果也为萱洲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开展旅游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表2 萱洲古镇景观要素在街巷的分布

Tab.2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scape elements of streets and lanes in Xuanzhou Town

序号 街巷 景观基因信息点数量(个) 所占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1 下河街 20 51.28 51.28
2 上河街 7 17.95 41.03
3 过江码头巷 9 23.08 92.31
4 大码头巷 3 7.69 100.00
图6 萱洲古镇文化景观基因的空间整合度分布

Fig.6 Distribution map of spatial integration of CLGTS in Xuanzhou Town

图7 萱洲古镇的文化景观基因信息链分布图[41]

Fig.7 Distribution map of cultural landscape genetic-chain in Xuanzhou Town[41]

5 结论

自提出至今,GeoDesign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规划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说明GeoDesign代表着未来规划领域的主流。景观基因根植于中国丰富的传统聚落,吸收了自然科学和GIS、历史、建筑等多学科的方法,在解决我国传统聚落保护、发展与乡村地区建设等问题中显现了良好的前景。但是,景观基因理论还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引入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完善其理论框架。本文深入考察两者的基本特征、核心理念和方法基础,认为两者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拓展景观基因的研究领域,为传统聚落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等急需解决的大量规划问题提供借鉴。
GeoDesign与景观基因理论具有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层面的互补性。本文初步探讨了两者整合的基础与途径。但是,两种不同理论框架的融合必将面临很多困难。在下一步研究工作中,应该结合两者的特点,在现有GIS软件平台的基础上尝试开发专门的软件工具以实现两者在技术层面上的融合。
[1]
陆大道, 郭来喜.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 地理学报, 1998, 53(2):97-105.

DOI

[2]
李双成, 王羊, 蔡运龙.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型[J]. 地理学报, 2010, 65(11):1315-1332.

DOI

[3]
江南, 方成, 陈敏颉. 全空间信息系统认知与表达初探[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 19(9):1150-1157.

DOI

[4]
齐清文, 姜莉莉, 张岸, 等. 全息地图建模与多重表达[J]. 测绘科学, 2018, 43(7):7-14.

[5]
甄峰, 王波. “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 地理研究, 2015, 34(5):803-811.

DOI

[6]
吴志峰, 柴彦威, 党安荣, 等. 地理学碰上“大数据”:热反应与冷思考[J]. 地理研究, 2015, 34(12):2207-2221.

DOI

[7]
陆锋, 张恒才. 大数据与广义GIS[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4, 39(6):645-654.

[8]
李清泉, 李德仁. 大数据GIS[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4, 39(6):641-644.

[9]
党安荣, 李娟, 陈介山. 地理设计理念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园林, 2014, 30(10):5-8.

[10]
Dora Tomić Reljic, et al. Vesna Koščak Miočič-Stošić,Sonja Butula, An overview of GIS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planning[J]. Jounral of the Croatian Cartographic Society, 2017, 16(27):26-43.

[11]
Dean Angelides. GIS-Designing Our Future[R/OL]. www.arcdata.cz/digitalAssets/112979_Angelides.pdf.

[12]
Dangermond Jack. GIS:designing our future[M]. Redlands: ESRI, 2009.

[13]
林珲, 黄凤茹, 闾国年. 虚拟地理环境研究的兴起与实验地理学新方向[J]. 地理学报, 2009, 64(1):7-20.

[14]
胡最, 汤国安, 闾国年. GIS作为新一代地理学语言的特征[J]. 地理学报, 2012, 67(7):867-877.

[15]
Hu Zui, Tang Guoan, Lu Guonian. A new geographical language:a perspective of GI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3):560-576.

[16]
胡最, 刘沛林, 邓运员, 等. 从GeoDesign视角对地理专业环境教育改革的探索[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4(3):134-138.

[17]
马劲武. GeoDesign导读[J]. 中国园林, 2010, 26(4):17.

[18]
唐艳红. 地理设计:新思维与新手法[J]. 中国园林, 2010, 26(4):35-36.

[19]
李莉, 袁超. 地理设计的思想、方法和工具[J]. 地理空间信息, 2011, 9(6):42-44.

[20]
罗灵军, 邓仕虎, 金贤锋. 从地理信息服务到地理设计服务[J]. 地理信息世界, 2012, 10(6):40-46.

[21]
蒋波涛. 地理设计漫谈[N]. 中国测绘报, 2011-04-19.

[22]
Matt Artz. Changing Geography by Design[R/OL]. https://www.esri.com/library/ebooks/GeoDesig-n.pdf

[23]
刘沛林, 刘春腊, 邓运员, 等.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 地理学报, 2010, 65(12):1496-1506.

DOI

[24]
刘沛林. 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次解读[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25]
刘沛林.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 24(4):1-8.

[26]
胡最, 刘春腊, 邓运员, 等.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及其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1620-1627.

[27]
周晓芳. 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J]. 地理研究, 2015, 34(2):225-233.

DOI

[28]
刘沛林. “景观信息链”理论及其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运用[J]. 经济地理, 2008, 28(6):1035-1039.

[29]
罗一墩, 肖洒, 胡最, 等. 文化景观基因理论对耒阳“江头贡茶文化园”的规划探索[J]. 经济地理, 2016, 36(8):202-208.

[30]
Carl Steinitz. A Framework for GeoDesign:Changing Geography by Design[M]. New York: Esri Press, 2012.

[31]
Stephen M.Ervin. A system for GeoDesign[C]// Digit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ference. Dessau Germany, 2011.

[32]
Entchev A. GeoDesign 2010 and Beyond[EB]. The Entchev GIS blog,06 January 2010.

[33]
Huang L, Xiang W, Wu J, et al. Integrating geodesign with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science[J]. Sustainability, 2019,doi:10.3390/su11030833.

[34]
Michael F. Goodchild. Towards geodesign:repurposing cartography and GIS?[J]. Cartographic Perspectives, 2010, 66:7-22.

[35]
周文生, 杨旭彤, 苏文松. 地理设计平台的研发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J]. 中国园林, 2014, 30(10):12-17.

[36]
胡最, 刘沛林.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特征[J]. 地理学报, 2015, 70(10):1592-1605.

DOI

[37]
刘沛林, 邓运员. 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4(6):104-110.

[38]
胡最, 刘沛林, 曹帅强. 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J]. 地理学报, 2013, 68(2):219-231.

[39]
胡最, 郑文武, 刘沛林, 等. 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特征[J]. 地理学报, 2018, 73(2):317-332.

DOI

[40]
刘沛林, 董双双. 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 地理研究, 1998, 17(1):31-38.

DOI

[41]
胡慧, 胡最, 王帆, 等.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的特征及其识别[J]. 经济地理, 2019, 39(8):216-223.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