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栏

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 周国华 , 1, 2 ,
  • 于雪霞 1 ,
  • 贺艳华 1, 2 ,
  • 陈奕璋 1 ,
  • 毕方泽 1
展开
  • 1.湖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81
  • 2.湖南师范大学 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湖南 长沙 410081

周国华(1965—),男,湖南娄底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乡村地理、区域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E-mail:

收稿日期: 2021-05-25

  修回日期: 2021-07-23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3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24)

Thoughts on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unan Province

  • ZHOU Guohua , 1, 2 ,
  • YU Xuexia 1 ,
  • HE Yanhua 1, 2 ,
  • CHEN Yizhang 1 ,
  • BI Fangze 1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Hunan, China
  • 2. Hunan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 Big Data Mining and Application,Changsha 410081,Hunan,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5-25

  Revised date: 2021-07-23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3

摘要

伴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任务。文章基于对湖南省脱贫攻坚成效与经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梳理,从地理学视角出发,提出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框架与长效机制。认为针对有效衔接总体框架的构建需以地域分异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为基础,做好“三类政策”衔接、“三个一批”调整、“三分协同”落地的政策顶层设计,根据空间尺度、地域类型与发展阶段选取创建有效衔接试点示范区。有效衔接长效机制的确立则应立足湖南省实际情况与发展远景,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特色发展机制、多维吸引机制、创新发展机制、互动协同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六大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湖南省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

周国华 , 于雪霞 , 贺艳华 , 陈奕璋 , 毕方泽 . 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J]. 经济地理, 2021 , 41(8) : 10 -18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8.002

Abstract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task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achievement consolid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become the vital task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experie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status quo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overall framework and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It hol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framework for effective convergence needs to be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regional development stage,and regional system of man-land relationship,and improve the top-level design for policy classification,policy adjustment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scale,geographical type and development stage,it selects the pilot demonstration area for effective connection.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Hunan Province,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long-term mechanism. Specifically,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six long-term mechanisms,including risk prevention mechanism,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mechanism,multi-dimensional attraction mechanism,innov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interactive coordination mechanism,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chievement consolid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unan Province.

截至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农业农村发展步入新阶段。然而,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农户因病因灾返贫风险高[1]、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2]、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滞后[3]、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4]、相对贫困长期存在[5]等阻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十四五”时期是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历史更迭期,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全方位、全领域、多层次、多尺度的有序有效衔接是破解乡村发展现实困境、促进脱贫地区平稳转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途径。
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们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视角上,汪三贵等学者从全局出发就如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了整体的研究[6-7],刘彦随等对有效衔接的理论框架[8]、逻辑框架[9]以及研究体系[10]进行了初步探讨与总结,也有学者从生态保护[11]、产业发展[12]、金融服务[13]等某一专题出发分析其在有效衔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尺度上,以全国或区域等宏观尺度研究为主,也涉及县域、镇域、村域[14-16]等地域尺度的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还有学者对民族地区[17]、欠发达地区[18]、深度贫困区[19]、石漠化片区[20]等特殊地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问题与路径予以关注;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理论与实证逻辑关系探讨[21-22]、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难点分析[23-24]、路径政策设计与长效机制构建[25]等多个方面。相关实证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获取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对案例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同性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26-27]
综上,目前有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成果涉及多学科、多尺度、多方面,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缺乏地理学视角下的二者有效衔接的总体框架体系的顶层设计以及有效衔接长效机制的深入探讨。鉴于此,本文以中部农业大省、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省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地理学研究范式与学科特性,从理论基础、政策设计、典型示范三个层次构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框架,进而提出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以期深化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视角并为湖南省和其他区域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1 湖南省乡村发展在全国的地位及精准扶贫成就

1.1 湖南省乡村发展在全国的地位

湖南省农业基础良好、农村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劳务输出大省。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约3 015万t,乡村常住人口约2 740万人,分别位列全国第十、第六。近年来,湖南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湖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 240.4亿元,在各省份中位居第六;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稻谷产量稳居全国前二,柑橘、茶叶、烟叶、猪肉、油料作物等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列,2020年全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共达2 912个。另一方面,湖南省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湖南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组织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洁”工程,截至2020年底,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省市县三级共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3 52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获国务院办公厅充分肯定。全省共计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5万户、11.2万家,创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6.9万家,居全国第3位[28]

1.2 湖南省精准扶贫成效与经验

1.2.1 湖南省精准扶贫成效

历经8年的精准扶贫创新实践,湖南省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一是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完成。湖南省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 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8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二是脱贫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精准扶贫期间,湖南省共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8.37亿元,通过直接扶持与间接扶持等方式,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 165元增至2020年的12 406元。三是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省51个贫困县全部实现县城通2级以上干线公路;6 920个贫困村电网改造升级率、光纤通达率和4G网络覆盖率达100%;69.4万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居住与生活条件得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1.2.2 湖南省精准扶贫经验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湖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湖南经验”与“湖南模式”。如探索践行“三走访、三签字”“四不两直”的扶贫调研方式;开创“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扶贫模式,累计帮助356万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总结形成“1143”就业扶贫工作模式,建立全国首个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着力打造“五建五销”的消费扶贫模式,全省累计销售扶贫产品192.3亿元;在全国首创“先定区域后定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识别模式,创新确立“四靠近”,即靠近城镇、中心村、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集中安置选址原则;积极探索“楼上生活、楼下生产”,“群众下山、产业上山”后续帮扶模式;创新推出“两免一基”扶贫小额信贷与“扶贫财银保”等金融扶贫产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90亿元以上;率先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线试点,并将“互联网+”社会扶贫推广至所有乡村;突出强调“互联网+监督”在扶贫工作作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图1 2013—2020年湖南省贫困状况变化

注:数据来源于“精准扶贫 三湘巨变”湖南省脱贫攻坚大型成就展。

Fig.1 Changes in poverty in Hunan Province from 2013 to 2020

2 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框架

基于地理学研究视角与湖南省发展实际,提出通过农村居民、决策部门与社会力量多元主体参与,系统研究、顶层设计与实证检验多条路径推进,区域、县域、镇域、村域多维尺度协同等实现湖南省脱贫巩固同乡村振兴相互衔接,构建有效衔接总体框架的外围结构;融合地域分异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地理学、经济学相关理论,完善有效衔接政策分类、调整与落实的区域政策体系,开展分区分类分阶段选取有效衔接试点示范组织工作等,形成有效衔接总体框架的核心结构;外围与核心结构有机整合形成体系完备的湖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框架,从整体上厘清有效衔接思路、拓展有效衔接理论视角、助推有效衔接实践演进。

2.1 理论基础

2.1.1 地域分异理论

地域分异理论是地理学基本理论之一。19世纪中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首次提出并使用“地域分异”这一术语。在此基础上,俄国自然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Dokuchaev)于1898年首次论证了自然地理现象的水平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是指自然或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形态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广义的地域分异包括自然环境地域分异与社会经济地域分异[29]。地域分异理论是识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空间格局与类型差异的重要理论支撑。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各异,对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生不同程度的推进与阻碍作用。因此,湖南省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充分考虑省域内各地区的基础条件,包括发展优势、面临问题以及衔接趋势等。根据地域差异特征,将有效衔接类型区划分为稳定脱贫样板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区域协作引领区、绿色发展先行区等。依此,对不同衔接类型区进行差异化引导与建设。
表1 湖南省精准扶贫典型模式与经验

Tab.1 Typical models and experienc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Hunan Province

扶贫方式 湖南模式 经验总结
调研走访 “三走访、三签字”“四不两直”扶贫调研 重视省市县各级领导干部责任与工作落实;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常态化联点督查
产业扶贫 “四跟四走、四带四推” 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户融入产业链;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就业扶贫 “1143”扶贫劳务协作 强化就业扶贫工作组织保障;夯实就业扶贫工作信息化基础;保障就业扶贫工作落实落细
消费扶贫 “五建五销”消费扶贫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组建消费扶贫联盟;创建消费示范中心;兴建实体消费载体;构建新闻媒体矩阵
易地扶贫搬迁 “搬扶结合”易地扶贫搬迁 “先定区域后定人”,防止不同搬迁政策对象混淆;选址保障搬迁群众生活质量;积极探索后续帮扶和管理模式
金融扶贫 “两免一基”扶贫小额信贷 财政、银行、保险联动,着力防控贫困户贷款风险;“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以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社会扶贫 “互联网+”社会扶贫 建立”互联网+社会扶贫“五级运行体系;规范网上信息发布、精准对接贫困需求
强化监督 “互联网+监督” 打造湖南省市县三级“互联网+监督”平台,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注: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湖南省乡村振兴局发布的相关信息整理。

图2 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框架图

Fig.2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unan Province

2.1.2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典型的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包括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与费希尔(J.Fisher)提出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等[30]。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演进与阶段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脱贫攻坚结束后,我国设立5年过渡期,以适应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衔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两大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由于脱贫时序与发展基础的差异,不同地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处于不同的衔接状态,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27]。对于脱贫时序较晚、发展基础较弱的地区,应着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以促进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对于脱贫较早且发展基础良好的地区,要突出解决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短板和不足,以乡村振兴促进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

2.1.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31]。吴传钧院士着重强调人地关系研究的现实意义,并认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动态结构[32]。经过30年的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内涵不断丰富、运用领域日益广泛,并衍生出乡村地域系统、城市地域系统与城乡地域系统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地域系统[33]。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要素—结构—功能”视角出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的优化配置[34],社会、空间、产业、治理结构的优化演进以及生产、生态、生活、文化功能的提升,以提供良好的衔接基础与环境;同时,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城乡融合地域系统的合理建构也至关重要,城乡间要素合理流动、城乡结构耦合、城乡功能互补也在二者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2.2 政策体系

2.2.1 实现“三类政策”的有序有效衔接

8年的脱贫攻坚成效与经验汇聚了丰富的政策积累,湖南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扶贫政策体系。按照政策实施目的可将扶贫政策划分为保障类政策、支持类政策、发展类政策三大类。“三类政策”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保障类政策的目的在于保证贫困户基本生存与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健康扶贫政策、易地扶贫搬迁与危房改造政策以及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等;支持类政策主要用于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提升贫困户生活水平与质量,如财政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生态补偿政策、东西部扶贫协作与省内对口帮扶政策等;发展类政策是满足贫困户自我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主要有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就业扶贫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相互融合、梯度推进的关系,二者在政策设计上也具有兼容性、互通性。因此,在5年过渡期内,需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对接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要求,优化完善保障类、支持类、发展类等各类政策举措并将其转换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
图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视角下有效衔接作用机理图

Fig.3 Mechanism diagram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regional system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2.2.2 形成“三个一批”的政策衔接思路

各类扶贫政策的实施改善了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促进了中国农村减贫进程[35]。一方面,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是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扶贫政策的拓展与升级。根据扶贫政策实施效果与有效衔接现实需要,湖南省应坚持持续巩固一批、有效拓展一批、创新升级一批的政策调整思路,推进扶贫政策平稳转型与优化调整。首先,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政策”的基本要求,持续巩固一批成效显著的扶贫政策,守住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如继续巩固惠民惠农的财政补贴政策、医疗保障政策、省内外各县市定点帮扶政策等,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有效拓展一批“特惠政策”,将针对性帮扶政策转化为常态化民生政策,实现精准扶贫政策向乡村振兴政策的过渡[36]。有效拓展包括政策实施内容与政策实施对象的双向拓展,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举措延伸,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公益岗位扶贫等政策受益对象的外延等。创新升级是指应对乡村振兴新时期的政策需求,新增或升级一批乡村振兴支持政策,包括积极推出数字乡村建设政策、城乡融合土地政策、农村创业创新政策等,持续升级乡村人才引进政策、特色产业扶贫政策等。

2.2.3 推进“三分协同”的区域政策落实

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完善分区引导、分类管理、分段评估等区域政策体系,切实抓好相关政策的落实落地,保障政策实施效果。首先,需要对不同衔接类型区进行差异化的政策引导,明确其宏观政策目标与导向,提高政策精准性。如脱贫地区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主要内容,应重点关注扶贫政策的平稳过渡;非贫困地区以实现乡村振兴为先行目标,可以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的试点试行工作。其次,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进行分类管理,提高衔接政策的灵活性与规范性。对不符合乡村振兴时期政策要求的突击性、超常规性扶贫政策应逐步引导、有序退出;较为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政策要加快衔接政策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37]。最后,对相关衔接政策进行阶段性评估是强化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衔接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可行性预测与评估,执行过程中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5年过渡期结束后综合评价政策实施效果。此外,建立健全政策实施监督体系对相关政策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2.3 试点示范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既有助于实现湖南省乡村全面振兴和脱贫地区发展,也可以为广大乡村地区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借鉴。2021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湘西地区和湘赣边区域建设武陵山和罗霄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行示范区。相关文件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宏观方向指引,但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行示范区建设应以示范点创建为契机,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结合地区发展基础条件,分区域、分类型、分阶段选取一批试点县(市、区)、试点镇(乡)、试点村形成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证研究三级样本。寻找不同级别试点发展动力和优势,明晰其战略定位,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示范区。试点示范区建设首先需要兼顾先行示范与行稳致远、兼顾巩固拓展与改革创新、兼顾区域特色与协调发展、兼顾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落实到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则需坚持顶层设计、补齐短板、产业升级、项目带动的实施路径。
图4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框架图

Fig.4 Policy framework for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3 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

3.1 动态监测,风险防范机制

农户脱贫稳定性受自然环境条件、地区生活条件、家庭经济基础与个体发展能力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38]。内部因素的制约与外部因素的突变可能引致部分农户生存生活条件恶化,发生返贫现象。2020年湖南省动态识别脱贫不稳定人口12.8万人、边缘易致贫人口11.9万人。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湖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于2020年4月出台《湖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构建防止返贫致贫的制度防线。根据文件指示与发展实际,湖南省应积极探索完善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与核查机制、返贫现象有效响应与帮扶机制以及返贫帮扶工作监督与管理机制。首先,动态监测与精准识别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充分利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监测农户家庭收支状况、综合监测自然灾害、产业就业变化、公共卫生事件等返贫致贫因素,为相关部门及时发现、精准识别返贫农户提供信息支撑。其次,支持各市州结合实际自主建立动态帮扶机制,是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的关键之举。依监测对象面临的风险因素不同对其进行类型划分,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扶贫资源,实现分类引导、对标帮扶。此外,建立健全严格的帮扶工作监督与检查机制是提高帮扶成效的重要保障。各市州相关部门需准确把握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的重点任务与基本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作风治理,强化监督检查。

3.2 分区分类,特色发展机制

不同区域的区位特征、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发展基础各不相同,需充分结合地区基础与特色优势,并对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制定差异化的衔接目标与发展规划。湖南省总面积21.18万km2,省内划分为长株潭城市群地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等四大区域板块,并包含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两个集中连片脱贫地区。长株潭城市群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产业基础良好,应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39],支持长株潭都市农业圈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率先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为脱贫地区提供对口帮扶与经验借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与湘南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与产业基础,可以通过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借力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构建区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开拓优质农产品市场,着力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与区域战略协作区;大湘西地区是湖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点地区,整体面临一定的返贫风险与发展阻力,可以通过探索构建武陵山片区四省市区域协作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模式,建立健全脱贫稳定性实时监测与帮扶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稳定脱贫成果的政策方案,将其打造成为稳定脱贫样板区。同时,针对各区域内不同乡村类型、不同家庭类型农户,坚持分类引导,扎实开展有效衔接的基层实践。根据乡村区位、发展条件等将其划分为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集聚提升类等四大类型,因地制宜调整与实施相关政策;依据农户家庭兼业情况与发展制约条件,对不同类型的农户分类引导,激发主体发展能动性。

3.3 聚落优化,多维吸引机制

乡村聚落是人类居住、生活、社会活动和部分生产活动的场所,也是人地关系的复合系统[40]。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是应对乡村衰退问题、提升乡村生活质量与乡村吸引力的重要途径[41]。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乡村人口众多,聚落文化底蕴深厚[4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常住人口的41.24%居住在乡村,乡村聚居仍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形式[43]。一方面,乡村聚落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空间单元,在有效衔接过程中发挥着要素支撑与空间载体功能。另一方面,乡村聚落的优化涉及聚落规模、形态、结构、文化、景观、功能等多个方面的转型发展[44]。精准扶贫期间,湖南省通过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改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等,大幅提升了贫困地区乡村聚落品质。有效衔接期间,则需因地制宜建立健全乡村聚落优化机制,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可持续性,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具体来看,应持续改善武陵山片区、南岭山地、罗霄—幕阜山片区等偏远山区乡村聚落的基础设施条件,挖掘潜在资源优势,增强村落内生发展动力;北部地区平原村落与滨湖村落需利用优势资源与良好区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发展活力与竞争力;同时,关注湘西、湘南、湘赣边界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传统村落形态、房屋建筑形式等的保护与传承,留住乡愁,保护乡村性。此外,乡村聚落整体优化有助于增强乡村地域系统对人口、产业、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吸引力[45],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要素保障。

3.4 产业支撑,创新发展机制

精准扶贫期间,湖南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通过创新“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农业发展工程等,大大促进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乡村病”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湖南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动力。据统计,湖南省5.36万个产业扶贫基地中种植、养殖、林草业产业基地数量约占50%,扶贫产业以农产品直接销售与初级加工为主,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层次低、竞争弱、可持续性差等困境。结合产业发展问题与产业兴旺目标,湖南省应接续推进扶贫产业的优化升级,着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是做好乡村产业规划顶层设计。根据主体功能区发展定位,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发展一批省级特色农业、工业、文旅等产业小镇,进一步优化产业扶持资金投放领域与结构。二是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于省内良好的农业基础与独特的民族风情,助推湖南现代农业、生态资源、湖湘文化等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更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三是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支撑。加快大湘西、湘南偏远山地丘陵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加强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冷链物流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培育新型产业经营主体。贯彻落实《湖南省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吸引培育相关人才参与乡村产业建设,提升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五是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制度保障。对接“三高四新”战略目标,完善乡村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与土地保障政策制度,推进田园综合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3.5 城乡融合,互动协同机制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使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伴随脱贫攻坚的完成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湖南省城乡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等方面城乡差距明显。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实现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理论逻辑上,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举措均深刻体现了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46]。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可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理论借鉴与方法指导。在现实意义上,城乡融合是激发乡村发展动力与活力,提升乡村吸引力的重要支撑。2020年湖南省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实现湖南特色城乡融合的目标要求与具体路径。结合方案要求与发展实际,推进湖南省城乡融合需要实现要素融合、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等多个层次的融合。在长株潭城市群和城市郊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搭建城乡要素融合通道,推进城乡人口、土地、资金、科技等要素双向流动与优化配置,为巩固脱贫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城乡功能协调演进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47],城乡产业、生态、文化等的有机融合,能够促进城乡地域系统互促互进、协调发展;要素与功能的融合推动城乡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空间等的变化,应积极开展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特色小镇建设以促进城乡空间协同融合。

3.6 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机制

持续推动乡村地区人居环境、产业体系、能源供给等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是实现绿色扶贫与生态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依据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湖南省51个脱贫摘帽县(市、区)多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脱贫地区的后续发展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依存度仍然较高。由此看来,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特殊意义。首先,应持续巩固生态扶贫成果,打造宜居美丽乡村。脱贫攻坚期间,湖南省着力开展退耕还林(草)、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大工程并探索建立森林、流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保护和修复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成效显著。新时期湖南应继续开展武陵山片区、南岭山地、湘中盆地、罗霄—幕阜山片区等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工程与生态补偿工作,持续稳定地区脱贫基础。其次,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引导生态扶贫向生态产业振兴转变。立足于森林、湖泊以及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导向,实现林木业、旅游业等的绿色转型,构建可持续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48],推动脱贫地区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农户增收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再次,弘扬乡村生态文化,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湘西湘南地区生态文化村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同时,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整治与建设,着重建立风力、光伏、水力等低碳能源供给体系,以顺应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要求。

4 结论与讨论

基于地理学视角构建湖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框架与长效机制,首先,需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交叉性等特征,注重空间格局、空间过程、作用机理等的综合研究[49]。其次,需充分立足湖南省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发展现状,从区域衔接基础、面临问题、发展优势、衔接目标等出发,构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以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有效衔接。
①在理论基础上,以地域分异理论为基础描述有效衔接空间格局与类型差异,以区域发展阶段理论为借鉴引导有效衔接的过程演进与阶段划分,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实现有效衔接过程中要素、结构、功能的优化调整。在政策设计上,需厘清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政策的区别与联系,实现保障类、支持类、发展类“三类政策”的有序有效衔接;秉承持续巩固一批、有效拓展一批、创新升级一批“三个一批”的政策衔接思路;完善分区引导、分类施策、分段评估“三分协同”的区域政策体系,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政策基础。在试点示范上,应把握好基本原则,立足于湖南省实际与发展战略定位,选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三级示范样本,并做好顶层设计、补齐短板、产业升级、项目带动的示范区建设路径。
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长效机制的建立,需以问题与目标为导向,针对湖南省区域差异较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扶贫产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局地返贫致贫风险较高等现实问题,面向实现整体稳定脱贫、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乡村聚落整体优化、乡村产业创新升级、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远景目标,构建动态监测与风险防范机制、分区分类与特色发展机制、聚落优化与多维吸引机制、产业支撑与创新发展机制、城乡融合与互动协同机制、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六大长效机制,以接续推进湖南省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有效衔接总体框架与长效机制还有待在具体的衔接实践中验证和深化。虽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总体来说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必要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背景,构建多元化的有效衔接研究体系,以进一步拓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视角,丰富其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
习近平.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03-07(2).

[2]
贺林波, 谢美娟. 产业精准扶贫的剩余控制权冲突及治理[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4):1-9.

[3]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DOI

[4]
左停, 杨雨鑫, 钟玲. 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 贵州社会科学, 2015(8):156-162.

[5]
周国华, 张汝娇, 贺艳华, 等. 论乡村聚落优化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902-912.

DOI

[6]
汪三贵, 冯紫曦.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5):8-14,154.

[7]
左停, 刘文婧, 李博. 梯度推进与优化升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21-28,165.

[8]
王永生, 文琦, 刘彦随. 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1840-1847.

DOI

[9]
王国敏, 何莉琼.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主体—内容—工具”三维整体框架[J]. 理论与改革, 2021(3):56-66,155.

[10]
白永秀, 宁启.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提出、研究进展及深化研究的重点[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1(5):5-14.

[11]
胡钰, 付饶, 金书秦.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生态环境关切[J]. 改革, 2019, 4(10):141-148.

[12]
朱海波, 聂凤英.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与路径——产业发展的视角[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3):15-25.

[13]
余春苗, 任常青. 农村金融支持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经验和乡村振兴启示[J]. 经济学家, 2021, 4(2):112-119.

[14]
朱启铭.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连续性、继起性的县域实践[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9(3):95-104.

[15]
侯燚, 蒋军成. 乡村振兴战略下文旅特色小镇持续助力精准扶贫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 2020(8):125-132.

[16]
曹兵妥, 李仙娥. 村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及路径[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4):9-16.

[17]
田海林, 田晓梦.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1(5):34-40.

[18]
孙久文, 李方方, 张静.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落后地区乡村振兴[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58(3):5-15.

[19]
牛胜强. 深度贫困地区推动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使命任务及重点领域[J/OL]. 当代经济管理:1-8[2021-08-1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10401.1346.003.html.

[20]
马喜梅.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路径研究——以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为例[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3):84-91.

[21]
曹立, 王声啸.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4):42-48.

[22]
汪三贵, 冯紫曦.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关系[J]. 贵州社会科学, 2020(1):4-6.

[23]
涂圣伟.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目标导向、重点领域与关键举措[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8):2-12.

[24]
姜正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贯通:逻辑、难题与路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41(12):107-113.

[25]
豆书龙, 叶敬忠.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 改革, 2019(1):19-29.

[26]
王志章, 杨志红. 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之路——基于10省85村1143户的微观调查数据[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2):71-81.

[27]
廖文梅, 虞娟娟, 袁若兰.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性——基于不同时序脱贫县(市)的比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30(10):132-142.

[28]
谈文胜, 唐宇文, 蔡建河. 2021年湖南省社会发展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29]
范中桥. 地域分异规律初探[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4, 4(5):106-109.

[30]
吴殿廷.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31]
李扬, 汤青. 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J]. 地理研究, 2018, 37(8):1655-1670.

DOI

[32]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 经济地理, 1991, 4(3):1-6.

[33]
刘彦随. 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J]. 地理科学, 2020, 40(8):1221-1234.

DOI

[34]
Long Hualou, Tu Shuangshuang, Ge Dazhuan, et al. 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under restructuring:Problems and prospect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6, 47:392-412.

[35]
张伟宾, 汪三贵. 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J]. 农业经济问题, 2013, 34(2):66-75,111.

[36]
魏后凯, 于法稳.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后小康时期乡村振兴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20, 4(9):5-45.

[37]
高强.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再探讨——基于政策转移接续的视角[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4):49-57.

[38]
王富珍, 周国华, 唐承丽, 等.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山区县域脱贫稳定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2):270-277.

[39]
陈文胜.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途径[J]. 贵州社会科学, 2020(1):11-14.

[40]
李小建, 胡雪瑶, 史焱文, 等. 乡村振兴下的聚落研究——来自经济地理学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3-14.

DOI

[41]
唐承丽, 贺艳华, 周国华, 等. 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英文)[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8, 28(5):685-704.

[42]
刘龙. 湖南省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评价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2):284-289.

[43]
周国华, 贺艳华, 唐承丽, 等.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4):515-524.

[44]
周国华, 戴柳燕, 贺艳华, 等. 论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19):242-251.

[45]
戴柳燕, 周国华, 何兰. 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J]. 经济地理, 2019, 39(8):177-184.

[46]
张兆曙. 城乡关系与行政选配:乡村振兴战略中村庄发展的双重逻辑[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72(5):176-183.

[47]
许彩玲, 李建建. 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思考[J]. 经济学家, 2019(1):96-103.

[48]
温铁军, 王茜, 罗加铃. 脱贫攻坚的历史经验与生态化转型[J]. 开放时代, 2021, 4(1):169-184,8-9.

[49]
傅伯杰.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J]. 地理学报, 2014, 69(8):1052-1059.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