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栏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框架与展望

  • 龙花楼 , 1, 2 ,
  • 陈坤秋 , 3,
展开
  • 1.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广西 南宁 530004
  • 2.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 北京 100101
  • 3.湖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82
※陈坤秋(1992—),男,江西万年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E-mail:

龙花楼(1971—),男,湖南醴陵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E-mail:

收稿日期: 2021-05-27

  修回日期: 2021-07-21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3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ZD039)

Realizing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Vitalization:Research Framework and Prospects

  • LONG Hualou , 1, 2 ,
  • CHEN Kunqiu , 3,
Expand
  •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Guangxi, China
  •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 100101, China
  • 3.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5-27

  Revised date: 2021-07-21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3

摘要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相关研究系统性不足,缺乏空间视角,亟需通过多学科融合与多方法集成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并开展分区分类研究。文章沿着“问题—理论—实证—调控”的总体思路展开研究,以实现乡村振兴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为研究对象,以现实差距与困境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二者有效衔接的经验,探讨其理论框架构建、情景模拟与实现路径、发展模式以及管控体系与政策方案的问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不仅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助推学科发展,也要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研究需要在方法论、分析工具、话语体系上寻求多维突破。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全球扶贫开发与乡村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关键问题、相对贫困治理机制与成效提升策略、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互馈机制与区域模式以及乡村科学与人地系统科学发展等科学命题。

本文引用格式

龙花楼 , 陈坤秋 .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框架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21 , 41(8) : 1 -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8.001

Abstract

Realizing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vitalization is a major policy decis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Lacking of systematics and spatial perspective in current research,it is urgent to build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arry out regional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through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method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general approach of "problems-theory-empirical study-regulation",this study take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realizing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rural vitalization and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gap and dilemma, it draws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s of their effective connection and explores some issues which involve their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nstruction,scenario si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development modes,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and policy scheme. Research on realizing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vitalization should not only strive to achiev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but also serve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e research needs to seek multidimensional breakthrough in methodology,analytical tools and discourse system.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focus on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key issues of glob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elative poverty, mutual feedback mechanisms and regional modes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rural vi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cience and human-land system science.

中国正步入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1],城乡发展不平衡与乡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诊断“乡村病”的病因,破解乡村发展现实困境,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将成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必须跨越的藩篱。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扶贫工作。2017年,为应对我国传统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内部要素流失与衰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和国家提出并坚定实施脱贫攻坚方略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二者不是“两步走”发展战略而是有机统一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根本路径,也是在“两大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和政策叠加期的重要形势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大规模投入和持续攻坚,中国的减贫事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重强调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与主要方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持续推动减贫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也是助推农业现代化转型及乡村全面复兴的重要引擎。两大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均具有复杂性与多维性,体现在多尺度、多要素的交互耦合与协同。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两大战略”的过渡期,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互动机制以及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等问题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充分关注。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探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基本原理、耦合过程及其互馈关系是当前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理论问题。中国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区域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同时,从国家、区域、县域、村域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资源配置和关键要素流动等往往具有一定的内在演化规律。探索不同尺度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动的时空格局,识别贫困发生与乡村振兴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分类指导措施和政策建议,是当下需要推进的重要研究内容。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农业农村发展政策进行全面调整而提出的旨在推动乡村地区全面复兴的发展战略,其逻辑起点在于解决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所呈现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受我国农村底子薄、人口基数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国情影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仍然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在此背景下,对深刻理解和认识我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理论、时空态势、机理机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聚焦这一主题的理论研究较少、实证研究缺乏、综合研究偏弱,尚难以满足服务国家战略、支撑科学决策的要求。
鉴于此,本文在评析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研究的基础上,聚焦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科学问题,构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框架,提出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研究的对象、关键问题、思路与目标,并总结提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研究进展

1.1 脱贫攻坚与扶贫开发

贫困是制约乡村发展的最大短板,作为人类发展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问题和现实困境,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消除贫穷位列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项目标之首。学术界围绕贫困与反贫困形成了诸多经典理论与多学科研究视角,如贫困恶性循环论、贫困的代际传递、多维贫困论和空间贫困陷阱理论[2]。很多国家的扶贫开发经历了从以基础设施修建为重点到注重乡村自我发展实现转变的过程[3],逐渐建立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政策相融合的扶贫机制[4]。扶贫模式逐渐由政府主导区域开发到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再到基层社区农户自我规划为主的转变[4]。与高福利制度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村贫困存在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等特征[5],仅靠转移支付的补贴政策和孤立的扶贫项目分散推进难以奏效[5]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经历了救济式扶贫、政策性减贫、开发式扶贫、整村推进到精准扶贫阶段[5],扶贫模式实现了从输血式向输血造血相结合的转变,扶贫政策也从瞄准区域向瞄准个体转型[6]。我国扶贫开发研究热点也同国家扶贫战略、政策和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学术界聚焦于新时期我国农村贫困的识别测度[7]、特征类型[5,8]、机理阐释[9]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对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演进[6]、成效经验[10]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同时围绕精准扶贫的理论机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难点、创新对策以及精准扶贫中旅游扶贫、生产扶贫、小额信贷等诸多扶贫开发模式进行了多维探索[9-13]
农村贫困是社会经济发展演化过程中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导致的乡村发展滞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乡村衰退问题[14]。乡村振兴视域下,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实践旨在科学认知区域和个体贫困基础上,整合和优化配置扶贫资源,采取针对性扶贫措施,补齐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的要素短板,优化和调控人地关系,推进乡村长效内生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乡村振兴奠定重要基础[5]。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个消除整体性、区域性绝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但是相对贫困仍将是未来我国贫困治理的主要方向[15],亟待瞄准转型时期相对贫困地域分异特点和个体差异特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创新防贫管控政策、推动城乡减贫融合[16]

1.2 乡村振兴

195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乡村衰退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和趋势[17-18],如何解决乡村衰退问题业已成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议题。二战以后,美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衰退、农村过疏化、传统文化消失、伦理和秩序受到冲击等[19]。为重振乡村发展、重塑乡村文明,英、美、澳等西方发达国家在1970、1980年代统筹规划、投资、补贴和环境保护等多元策略,陆续开展乡村复兴运动(Rural Renaissance),促进了乡村人口增长和农业农村的绿色高效发展[20-21]。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也分别通过“造村运动”“新村运动”与“社区营造”等方式,逐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2]。政府、农村复兴与改革组织、地方领导者和能人、外来经营者、回迁人员等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3-25]。乡村发展要素与条件、农民创业与自主精神、农村金融、多社区合作等均被认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25-26]
相较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27],且发展较为粗放,多以耗损乡村发展权能为代价,农村空心化、环境污损化、产业空心化、耕地非农化、粮食安全等问题突出[28-30]。各发展中国家依据本国国情采取不同措施进行纠偏。莫桑比克和肯尼亚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实现国家涉农财税从征税向扶持转变,以纠正城市发展偏向。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公共卫生和教育进行投资以提高乡村人力资本[31]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入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六项主要任务之一。乡村振兴是为应对乡村内部要素的流失与衰退,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重新组合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实现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复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过程[32-33]。当前,国内学者围绕乡村振兴的内涵、要素识别、评价体系、实现路径、实施要点、机制与模式等作出了富有启迪性的探讨[33-39]
中国乡村已融入国际生产网络,是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性问题。因而,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积极借鉴其他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和实践[40-41]。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需要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阶段性特征[39]

1.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互为抓手,相互支撑。如何通过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制度和物质基础,利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日益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与前沿。现阶段,学术界对如何实现二者有机衔接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两个方面:①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实施缘由[9]、逻辑关系[42]展开了系列理论研究,揭示并论证了两大战略的内在一致性、逻辑顺承性、衔接必要性以及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4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理论依据同源,目标指引相通,任务内容共融,责任主体一致,政策体制互促[11,43]。脱贫攻坚在一定时间、区域和层面上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度和成效,是区域性和阶段性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和任务[44]。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深化和根本保障,农村减贫的过程同样也是乡村逐步振兴的过程[42]。②学者们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机制、实施路径和目标重点也进行了富有启迪性的探讨[42,45]。现有研究指出需要继续坚持“精准化”方略,统筹推进主体责任、支撑体系和重点任务等机制衔接,合理配置乡村发展要素资源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11]。充分把握两大战略的政策共性和差异,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项目标任务着手,破解两者的接续困境,并在实践中注重政策体系转型、主体有效对接、技术层面互补等实践途径以加强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与脱贫攻坚微观政策的有效衔接[43]
当前学术界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单维度研究成果丰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关注较多的主要涵盖衔接原因、逻辑关系、机制保障、实现路径、重点领域等,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有益的研究视角。但是,当前在理论层面缺乏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的目标关系和衔接路径的系统性探索。实证层面,基于中国乡村发展的时空分异视角有针对性地探讨不同地域乡村二者有效衔接的发展模式、路径与障碍,最后落实到政策实践的系统研究仍然有待补充。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续研究需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①需要多学科融合。乡村地域系统是复杂的巨系统[1],需要从认识论上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跨学科交叉与合作,集成理、工、管、农等多学科优势,诊断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调控。②亟需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实现二者有效衔接需要更全面的系统性理论指导。接续研究亟待整合“零散化”研究成果,创新构建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与系统性分析框架。③亟需开展分区分类研究。中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异显著,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突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亟需基于全球视野,借鉴国内外经验,沿着“地带—地域—地区”“省—县—村—农户”的多维尺度厘清不同时空格局下二者有效衔接的需求、障碍和路径,据此形成不同地域类型下二者有效衔接发展模式与路径的集成分析与综合管控。④亟需实现方法集成。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研究需要集成空间分析、因果推断、质性研究等方法,通过方法集成实现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问题的精准把握,提升研究结论与管控体系的科学性。

2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框架

2.1 研究对象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
二者有效衔接研究关注的不是简单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问题,而是需要正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之间的现实差距,从目标取向、地域类型、发展主体、要素供需、功能体系、政策机制等方面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多维有效衔接,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目标实现,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二者有机衔接的立体化机制,畅通二者互动互补互促渠道。
二者有效衔接研究重点在于厘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施具有渐进性、阶段性及耦合性,需有序衔接,而非割裂运行。脱贫攻坚通过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贫困人口基本需求问题,消除绝对贫困,赋予公民发展权,是乡村振兴实施的基础。但二者在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制度设计等方面仍存在差异,但又具有逻辑关联,亟待厘清二者实施的演进规律、互动机制,从而促进乡村地域由“脱贫”到“振兴”的有序发展。实现二者有效衔接需要明确“三步走”逻辑:①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在帮扶机制、财政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多措并举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同时创新方式方法,明晰并拓宽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路径。②要坚定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二十字方针”为准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取向,努力实现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的全面振兴。③要明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序关系。本轮国家脱贫攻坚方略是精准扶贫方略的延续与发展,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圆满收官,但是要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必须接续统筹推进后扶贫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清晰认识到脱贫摘帽不是脱贫攻坚的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推动减贫治贫战略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减贫治贫仍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不同地域贫困发生程度、致贫因素及其传导机制分异显著,中国乡村发展所处阶段、面临的发展困境、转型与振兴方向均差异明显。因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机制研究既要具有宏观的理论抽象,也需要多尺度、多类型、多视角的微观机制设计与多主体的目标瞄准。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在区分区域发展短板的基础上,分区统筹、分类推进,探索多元的衔接机制及管控路径。
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需要创新管控体系并突破现存制度藩篱。政策制度的匹配是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根本保障。两大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多维制度横向上的“掣肘”与纵向上的“脱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以户籍、土地、社保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制度为保障措施,但多维制度间存在权能重叠、目标不一等问题。同时二者的政策目标间存在差距巨大、脱离现实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二者的有序过渡。因此,亟待打破现存的制度瓶颈,探索保障二者有序衔接的管控体系。

2.2 研究思路与关键

2.2.1 研究思路与框架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以服务国家战略决策为重要目标,着重探寻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机制,并且深究优化对策背后隐藏的科学逻辑。研究需要沿着“问题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优化调控”的总体思路开展,主要从时空分异、规律机制、实现路径、发展模式与优化调控5个维度开展系统研究,力求实现促进学科发展建设、创新乡村发展理论与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三大研究目标(图1)。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研究需要以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之间的现实差距及实现二者有效衔接面临的现实困境为出发点,集成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多尺度、多类型、多视角的理论与实证集成研究,通过提炼问题、剖析机制、研判路径、凝练模式等方式,形成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图1 总体研究框架

Fig.1 Overall research framework

2.2.2 研究关键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破解中国乡村发展不充分与缓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必由之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重点要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①如何识别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目标之间的现实差距?②如何解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③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哪些实现路径?④多尺度、多类型与多视角下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哪些发展模式?⑤如何构建制定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管控体系与政策方案?因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的关键在于:
第一,反贫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国内外经验借鉴。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存在的难点与痛点,乡村振兴面临的发展困境以及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的现实差距,研判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间存在的突出问题,存在的关键政策与制度障碍。基于跨国家、国家以及地方等不同层面梳理国内外乡村减贫和振兴的历史轨迹,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条件下相关战略方针、政策制度、具体措施、目标任务、实施成效的异同;总结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低水平陷阱理论、“赋权”反贫困理论等国内外相关反贫困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嬗变,深入剖析理论蕴含的核心内涵及其局限性;凝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促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国内外经验。
第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框架构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需要将脱贫攻坚这一全球性问题与乡村振兴这一宏大国家战略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以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为支撑,集成多学科基础理论,基于“要素—结构—功能”综合视角,深度解析减贫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探讨二者衔接的基本原理、耦合过程及其互馈关系,剖析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控因素及其限制性条件,形成内涵剖析—机理阐释为主线的理论分析框架,且建立一个包含多个行为主体、集合内生与外生动力源的乡村发展数理模型,通过数学推导的方式论证实现二者有效衔接对乡村振兴的多维成效,为后续开展实证研究和制度创新提供基础理论解析。
第三,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动的时空格局。基于多维贫困、空间贫困陷阱、乡村多功能与转型发展理论,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建模手段和可视化分析,构建我国县域尺度贫困发生测度指标体系与乡村振兴发展评价多维指标体系,刻画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厘清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演变特征与分异规律,诊断脱贫攻坚现状与乡村振兴目标在当前阶段存在的现实差距与问题。进一步选取连片贫困区典型县域、村域并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实地调研,对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尺度下的贫困发生与乡村振兴的传导机制进行剖析,通过地理加权回归等空间计量方法定量识别区域贫困发生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影响因素,探讨二者的互馈关系与耦合作用,提炼分区分类方案为后续优化调控研究奠定基础。
第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情景模拟与实现路径。以“主控因素—水平测度—限制性条件—情景模拟—实现路径”为主线,基于多元方法与多元尺度从政策衔接、要素保障衔接与收入保障衔接的多元视角综合探究影响二者有效衔接的因素与未来发展趋势。构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全国尺度面板数据及微观调研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手段识别不同尺度影响二者有效衔接的主控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二者有效衔接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仿真模拟。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异质性视角下二者有效衔接的管控路径。
第五,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模式。沿着“理论构建—现状评估—分区分类—模式提炼”的研究思路,集成空间分析、归纳演绎、人文实证调研与投影寻踪研究方法,在系统评估分析中国乡村发展演变过程、城乡要素流演变特征及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深化要素流动、地域分异与城乡融合发展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影响的理论认知,通过聚类分析与空间可视化方法形成多视角下的地域类型分区,最后从要素流视角、地域分异视角与城乡融合视角提炼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模式,并对应形成不同模式下的发展目标与关键措施。
第六,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管控体系与政策方案。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体制和政策措施是关键。需要基于对现有政策制度的梳理,剖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障碍因子,深层次解析阻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构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监测体系、预警体系、绩效评估体系、政策集成创新体系等管控体系;基于顶层设计和系统思维,构建户籍管理、自然资源管理、城乡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等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聚焦制度创新,致力于打破现有的体制机制藩篱,从宏观顶层设计(战略与体制)—中观组织衔接(管理制度)—微观保障实施(土地社保等制度)三个层面,探讨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创新路径及政策建议,形成多尺度的制度互动与衔接,以实现两大战略的制度与政策匹配。

2.3 研究目标与突破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不仅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助推学科建设,也要实现研究成果的实际转化,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在理论上需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纳入统一的乡村发展分析框架,丰富乡村地理学、农业经济学、乡村社会学的理论内涵,拓展发展理论的外延,特别是补充并丰富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乡村问题的空间视角。摆脱传统的产业思维,实现从农村向乡村的认识转型,将成为乡村发展与振兴研究的关键。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深化乡村地域系统理论,推动传统的乡村多功能理论、乡村混杂性理论等从单一认识视角向乡村重构理论和乡村转型与振兴理论等综合性视角深化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需要实现研究成果的技术集成与基地示范,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努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助推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方案,提升科学研究的服务决策功能,并服务科普建设以及中国减贫成就与经验的国际化推广。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需要在方法论、分析工具、话语体系上寻求多维突破。在方法论上需要基于多要素、多尺度及多视角的综合进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一要在纵向上以尺度关联为主线,及不同尺度二者有效衔接的相互影响,探讨不同要素与主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联动机制。二要在横向上关注发展阶段差异、地理区位差异等因素导致的二者有效衔接模式的空间分异。不同视角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和任务,并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表1)。
表1 不同尺度的研究重点与方法

Tab.1 Research emphases and methods at different scales

尺度 重点 方法
宏观尺度 顶层制度设计;空间格局演变;情景模拟 综合研究为主:文献分析、空间分析、遥感手段、定量统计、宏观战略研究
中观尺度 模式对比;时空格局 定量研究为主:空间分析、计量分析
微观尺度 个体行为;乡村治理 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结合:计量分析、文本分析、深度访谈、调查问卷
在分析工具上,需要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及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与工具,注重空间分析、数理分析及质性研究的结合,具体包括地理学的GIS、地图和遥感等分析工具,大数据及机器学习的应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与访谈以及经济学的计量分析等。
在话语体系上,要贯彻以问题为导向的系统综合分析方法,形成“维度综合(时间—空间)”“学科综合(跨学科、跨领域)”“要素综合(人口、土地)”“尺度关联(宏观—中观—微观)”及“视角综合(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的研究体系,体现出话语体系的创新。沿用“问题—理论—实证—实践—问题”的研究路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立场,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对中国特色乡村转型发展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尝试,是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积极响应。要集成多学科理论与应用技术,形成系统性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策略,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注重基于地理学视角创新时空综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3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展望

3.1 全球扶贫开发与乡村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关键问题

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但是贫困与乡村发展依然是全球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全球的扶贫开发与乡村发展情况不啻天渊。因而,有必要强化全球扶贫开发与乡村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科学揭示并诊断世界不同区域、不同地域贫困演变与乡村发展规律与关键问题,划定全球扶贫开发与乡村发展分区方案,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基于全球视野,研判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世界减贫目标实现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基于城乡地域系统综合视域研究不同城市化发展水平下乡村发展规律与乡村功能演变,形成对全球乡村发展转型的新认知。

3.2 相对贫困治理机制与成效提升策略

相对贫困治理是中国后扶贫时代的焦点问题。未来研究需要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科学确定相对贫困标准,创新构建相对贫困评估理论框架、技术规范与指标体系。强化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研究,包括:相对贫困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相对贫困治理的工作机制与管理体系、相对贫困治理的帮扶机制与政策体系。基于相对贫困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地域规律,研究相对贫困形成机理、动力机制、演变规律与发展模式,对不同模式下相对贫困状况进行情景模拟,提供多元化的相对贫困治理方案,明确相对贫困治理的实现路径,强化相对贫困治理成效提升的策略研究。

3.3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互馈机制与区域模式

城乡融合发展是国家新的发展价值取向,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46]。中国长期施行的城市偏向性发展战略与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是当前诸多“乡村病”的重要症结。城镇化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是驱动国家发展的一个整体两个方面。而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方式,是践行“以人为本”城镇化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因而,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在发展目标、内在逻辑、实现路径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未来研究亟需破解将城市地域系统与乡村地域系统割裂看待的错误认知,将城乡地域系统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着力探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与区域模式。研判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分析框架,科学评价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水平,探索二者的耦合机理与状况,集成多元实证方法检验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成效及其空间效应,科学提炼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区域模式,为城乡地域功能的整体优化提供科技支撑与决策依据。

3.4 乡村科学与人地系统科学发展

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成为缓解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业已成为国家重要发展取向。社会经济发展转型需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需求均对乡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综合性以及多功能性,亟需发展与城市科学相呼应的乡村科学[47],以指导中国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乡村人地关系系统是乡村研究的核心,未来的乡村研究需要实现多学科交叉与多方法融合,需要建立新的学科范式,加快建立新的交叉学科——人地系统科学[48]。接续研究亟需强化乡村科学与人地系统科学的科学内涵、学科范畴、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研究,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加快学科理论创新的同时,以乡村科学与人地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开拓乡村研究的新方向与新命题,指导全球乡村发展实践。
[1]
龙花楼, 陈坤秋. 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J]. 地理学报, 2021, 76(2):295-309.

DOI

[2]
Nurkse R. Some international aspects of the proble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2, 42:571-583.

[3]
Marshall R. Rural policy in the new century[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01, 24:59-83.

[4]
贾俊雪, 秦聪, 刘勇政.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融合的政策设计——基于农村发展扶贫项目的经验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9):68- 89,206-207.

[5]
刘彦随, 周扬, 刘继来.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3):269-278.

[6]
汪三贵, 曾小溪. 从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扶贫政策的演进及脱贫攻坚的难点和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 2018(8):40-50.

[7]
周扬, 郭远智, 刘彦随. 中国县域贫困综合测度及2020年后减贫瞄准[J]. 地理学报, 2018, 73(8):1478-1493.

DOI

[8]
刘艳华, 徐勇.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J]. 地理学报, 2015, 70(6):993-1007.

DOI

[9]
李小云. 冲破“贫困陷阱”: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14):6-13.

[10]
叶敬忠, 贺聪志. 基于小农户生产的扶贫实践与理论探索——以“巢状市场小农扶贫试验”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2):137-158,207.

[11]
王介勇, 戴纯, 刘正佳, 等.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思考及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10):1273-1281.

[12]
林万龙, 杨丛丛. 贫困农户能有效利用扶贫型小额信贷服务吗?——对四川省仪陇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的案例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2(2):35-45.

[13]
李裕瑞, 曹智, 郑小玉, 等.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3):279-288.

[14]
龙花楼, 屠爽爽, 戈大专. 新型城镇化对扶贫开发的影响与应对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3):309-319.

[15]
孙久文, 夏添. 中国扶贫战略与2020年后相对贫困线划定——基于理论、政策和数据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9(10):98-113.

[16]
叶兴庆, 殷浩栋. 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中国减贫历程与2020年后的减贫战略[J]. 改革, 2019(12):5-15.

[17]
孟广文, Hans G. 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J]. 地理学报, 2011, 66(12):1644-1656.

[18]
Woods M. Engaging the global countryside:Globalization,hybridity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rural place[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7, 31(4):485-507.

[19]
Hedlund M, Lundholm E. Restructuring of rural Sweden-Employment transition and out-migration of three cohorts born 1945-1980[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5, 42:123-132.

[20]
Frey W H. Migration and depopulation of the metropolis:Regional restructuring or rural renaissanc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7, 52:240-257.

[21]
Nelson P B, Oberg A, Nelson L. Rural gentrification and linked mig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0, 26(4):343-352.

[22]
张立. 乡村活化:东亚乡村规划与建设的经验引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 31(6):1-7.

[23]
Onitsuka K, Hoshino S. Inter-community networks of rural leaders and key people:Case study on a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gram in Kyoto prefecture,Japa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8, 61:123-136.

[24]
李裕瑞, 常贵蒋, 曹丽哲, 等. 论乡村能人与乡村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0):1632-1642.

DOI

[25]
Knight J.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Japan:Spirit of the village and taste of the country[J]. Asian Survey, 1994, 34(7):634-646.

[26]
Korsching P. Multicommunity collaboration:An evol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J]. Rural Development News, 1992, 16(1):1-2.

[27]
叶超, 高洋. 新中国70年乡村发展与城镇化的政策演变及其态势[J]. 经济地理, 2019, 39(10):139-145.

[28]
Li Y, Westlund H, Zheng X, et al. Bottom-up initiatives and revival in the face of rural decline:Case studies from China and Swede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6, 47:506-513.

[29]
陈坤秋, 龙花楼. 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互馈机理与区域调控[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6):1-9.

[30]
Omanga E, Ulmer L, Berhane Z, et al. Industrial air pollution in rural Kenya:community awareness,risk perception and associations between risk variables[J]. BMC Public Health, 2014, 14:377.

[31]
Pierskalla J H, Pierskalla J H. The politics of urban bias:Rural threats and the dual dilemma of political survival[J].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16, 51(3):286-307.

[32]
龙花楼, 屠爽爽. 论乡村重构[J]. 地理学报, 2017, 72(4):563-576.

DOI

[33]
龙花楼, 张英男, 屠爽爽.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10):1837-1849.

DOI

[34]
陈秧分, 黄修杰, 王丽娟. 多功能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振兴与评估[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6):201-209.

[35]
Huang Y, Hui E C M, Zhou J, et al.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Land-use optimization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place-making[J]. Land Use Policy, 2020, 97:104788.

[36]
何仁伟.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 地理研究, 2018, 37(11):2127-2140.

DOI

[37]
李二玲, 邓晴晴, 何伟纯.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中部传统平原农区乡村振兴模式与实现路径[J]. 经济地理, 2019, 39(12):110-118.

[38]
马历, 龙花楼, 戈大专, 等. 中国农区城乡协同发展与乡村振兴途径[J]. 经济地理, 2018, 38(4):37-44.

DOI

[39]
龙井然, 杜姗姗, 张景秋. 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机制与模式[J]. 经济地理, 2021, 41(7):222-230.

DOI

[40]
Long H, Woods M. Rural restructuring under globaliz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Wales?[J]. Journal of Rural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2011, 6:70-94.

[41]
陈志钢, 周云逸, 樊胜根. 全球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2):87-96.

[42]
郭远智, 周扬, 刘彦随. 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J]. 地理研究, 2019, 38(12):2819-2832.

DOI

[43]
高强.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逻辑关系及政策安排[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5):15-23,154-155.

[44]
王永生, 文琦, 刘彦随. 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1840-1847.

DOI

[45]
涂圣伟.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目标导向、重点领域与关键举措[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8):2-12.

[46]
陈坤秋, 龙花楼. 中国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2):221-235.

DOI

[47]
刘彦随. 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3):461-466.

DOI

[48]
刘彦随. 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J]. 地理科学, 2020, 40(8):1221-1234.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