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长江经济带研究热点及展望——基于知识图谱计量分析

  • 严翔 ,
  • 成长春 ,
  • 徐长乐 ,
  • 易高峰 ,
  • 黄晓虎
展开
  • 1.盐城师范学院 商学院,中国江苏 盐城 224002;
    2.河海大学 商学院,中国江苏 南京 211100;
    3.南通大学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中国江苏 南通 226019;
    4.华东师范大学 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中国 上海 200241
严翔(1983—),男,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E-mail:yanxiang@hhu.edu.cn。

收稿日期: 2017-12-31

  修回日期: 2018-03-05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1

基金资助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7JZD02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AJL015);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资助

Research Hotspots and Prospects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s:Based 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p

  • YAN Xiang ,
  • CHENG Changchun ,
  • XU Changle ,
  • YI Gaofeng ,
  • HUANG Xiaohu
Expand
  • 1. Business School,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 224002,Jiangsu,China;
    2. Business School of 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Jiangsu,China;
    3.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Jiangsu Yangzi River Economic Belt,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Jiangsu,China;
    4. Academy of the Yangtze Basin Development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Received date: 2017-12-31

  Revised date: 2018-03-05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1

摘要

首先基于对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梳理,将流域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随后选取1992—2017年间CNKI数据源中的710篇相关学术论文为研究样本,借助VOSviewer与CiteSpace两种文献计量软件,分析长江经济带研究的热点及前沿动态,厘清演进脉络并绘制相应知识图谱。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的研究主体呈“发文不均衡、合作不紧密”的特点;研究主题可聚类为流域经济、区域发展、要素资源、产业开发、空间格局及战略构想六大类别;研究热点呈两端密集,中间稀疏的“哑铃状”分布;研究前沿从早期浦东开发为契机的地区经济引领流域发展,到中期流域东中西部间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转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全方位绿色发展。最后依据研究结论,从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视角四方面,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文引用格式

严翔 , 成长春 , 徐长乐 , 易高峰 , 黄晓虎 . 长江经济带研究热点及展望——基于知识图谱计量分析[J]. 经济地理, 2018 , 38(7) : 16 -25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8.07.003

Abstract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divides its development into four stages firstly. Then, based on research samples of selected 710 relevant papers from CNKI data sources between 1992 and 2017, this paper uses two softwares of bibliometrics (VOSviewer & CiteSpace), analyzes the hotspots and forefront in the study o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clarifies the evolution context and charts the corresponding knowledge map. Through all these ste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main body of the study o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uneven dispatch and loosing cooperation”; 2) the research topics can be clustered into six categories: basin economy, regional development, elements resourc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pace pattern, and strategic concepts; 3) the research hotspot has a “dumbbell-shaped” distribution in sparsely populated areas, and dense spikes at both ends; 4) the research frontier has chang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basins triggered by earlier development of PuDong, to the mid-term development of basins about sustainabl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and western parts, to a full range of gree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after upgrading to a national strategy. Finally, this paper, based on that research conclusion,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 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subject, methods, contents and perspectives.

参考文献

[1] 孙尚清,薛永应,周明镜,等. 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考察报告[J].中国社会科学,1985(1):69-78.
[2] 陆大道. 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J].地理学报,1987(2):97-105.
[3] 段学军,张予,于露. 长江沿江国家战略发展区功能识别与培育[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7):783-789.
[4] 陈悦,刘则渊. 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149-154.
[5] 张璇,苏楠,杨红岗,等. 2000-2011年国际电子政务的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2,31(12):51-57.
[6] 杨桂山. 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地理科学,1998(6):510-517.
[7] 王战. 抓住机遇,重振长江流域经济[J].学习与实践,1995(9):11.[8] 王合生,虞孝感.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若干问题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2):2-6.
[8] 段进军. 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27-31.
[9] 李靖,谷人旭. 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74-77.
[10] 秦月,秦可德,徐长乐. 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11):1 405-1 411.
[11] 赵琳,徐廷廷,徐长乐. 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7):846-851.
[12] 秦尊文. 推动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协调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3):351-352.
[13] 李雪松,张雨迪,孙博文. 区域一体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率吗?——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0-19.
[14] 吴传清,黄磊.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难点与推进路径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0-61.
[15] 岳咬兴. 上海与长江沿江经济发展的关系[J].财经研究,1993(6):21-23.
[16] 冯之浚,张冠生. 关于加快上海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社会科学,1994(4):11-15.
[17] 周振华. 论四川及长江流域在开放、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4-8.
[18] 杨荫凯.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庆定位与策略[J].改革,2014(6):17-20.
[19] 张悟益. 长江经济带湖北区段经济发展探讨[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5):114-116.
[20] 黄先军. 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的安徽机遇、挑战与对策[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2):10-13.
[21] 杨凤华. 长江经济带新格局中江苏的发展方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23-30.
[22] 张新华,濮存惠,肖元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长江流域开发的比较研究[J].软科学,1996(2):15-18.
[23] 王维,陈云,王晓伟,等. 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时空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0):1 489-1 497.
[24] 冯兴华,钟业喜,徐羽,等.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0):1 711-1 720.
[25] 杨马林. 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管理[J].管理世界,1995(5):215-217.
[26] 虞孝感. 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及建议[J].自然资源学报,2002(3):294-298.
[27] 张明举,周海军. 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5):585-587,591.
[28] 虞孝感.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及生态功能区段的划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4):323-326.
[29] 汪克亮,刘悦,史利娟,等. 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基于EBM-Tobit模型的两阶段分析[J].资源科学,2017,39(8):1 522-1 534.
[30] 金凤君,牛树海,刘毅. 长江流域交通发展问题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2):155-158.
[31] 彭智敏.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架构[J].改革,2014(6):34-36.
[32] 张迪祥. 长江流域人口生态与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经济评论,1997(6):92-95.
[33] 李晶晶,苗长虹. 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7,72(2):197-212.
[34] 张荣天,焦华富.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3):387-394.
[35] 陈凯,郑畅. 长江流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0):969-975.
[36] 靖学青. 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1-8.
[37] 陆大道,赵令勋,荣朝和. 重视长江产业带开发的规划研究[J].人民长江,1992(11):4-8.
[38] 陈雯,虞孝感. 长江产业带建设特征、问题与发展思路[J].地理科学,1997(2):18-24.
[39] 翁恺宁. 长江流域产业布局与经济合作[J].世界经济文汇,1998(2):64-67.
[40] 罗蓉. 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07(2):109-112.
[41] 成长春,王曼. 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遴选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1-8.
[42] 滕堂伟,胡森林,侯路瑶.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态势与承接的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16,36(5):92-99.
[43] 丁婷婷,葛察忠,段显明. 长江经济带污染产业转移现象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S2):388-391.
[44] 张予川,石雨晴,沈轩.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梯度推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8):51-58.
[45] 刘军跃,王伟志,赵晓敏,等.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比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82-87.
[46] 邓宏兵. 长江流域空间经济系统的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3):277-282.
[47] 王合生,李昌峰. 长江沿江区域空间结构系统调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3):269-276.
[48] 胡彬. 长江流域板块结构分异的制度成因与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J].中国工业经济,2006(6):60-67.
[49] 陈修颖.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J].地理学报,2007(12):1 265-1 276.
[50] 冯兴华,钟业喜,徐羽,等. 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0):1 711-1 720.
[51] 郑德高,陈勇,季辰晔.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重塑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5(3):78-85.
[52] 吴常艳,黄贤金,陈博文,等. 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其经济一体化趋势[J].经济地理,2017,37(7):71-78.
[53] 陆玉麒,董平. 新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大新思路[J].地理研究,2017,36(4):605-615.
[54] 蔡来兴. 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推动长江流域共同繁荣[J].财经研究,1992(10):3-8,64.
[55] 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49-55.
[56] 陈南岳.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2):113-116.
[57] 虞孝感. 长江流域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2):129-130.
[58] 马勇,黄猛. 长江经济带开发对中部崛起的影响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5,25(3):298-301.
[59] 伍新木. 应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10):1 157-1 158.
[60] 段学军,虞孝感,邹辉. 长江经济带开发构想与发展态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0):1 621-1 629.
[61] 成长春. 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8.
[62] 李杰,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63] 陈仕吉. 科学研究前沿探测方法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9):28-33.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