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尚清,薛永应,周明镜,等. 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考察报告[J].中国社会科学,1985(1):69-78.
[2] 陆大道. 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J].地理学报,1987(2):97-105.
[3] 段学军,张予,于露. 长江沿江国家战略发展区功能识别与培育[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7):783-789.
[4] 陈悦,刘则渊. 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149-154.
[5] 张璇,苏楠,杨红岗,等. 2000-2011年国际电子政务的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2,31(12):51-57.
[6] 杨桂山. 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地理科学,1998(6):510-517.
[7] 王战. 抓住机遇,重振长江流域经济[J].学习与实践,1995(9):11.[8] 王合生,虞孝感.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若干问题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2):2-6.
[8] 段进军. 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27-31.
[9] 李靖,谷人旭. 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74-77.
[10] 秦月,秦可德,徐长乐. 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11):1 405-1 411.
[11] 赵琳,徐廷廷,徐长乐. 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7):846-851.
[12] 秦尊文. 推动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协调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3):351-352.
[13] 李雪松,张雨迪,孙博文. 区域一体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率吗?——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0-19.
[14] 吴传清,黄磊.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难点与推进路径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0-61.
[15] 岳咬兴. 上海与长江沿江经济发展的关系[J].财经研究,1993(6):21-23.
[16] 冯之浚,张冠生. 关于加快上海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社会科学,1994(4):11-15.
[17] 周振华. 论四川及长江流域在开放、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4-8.
[18] 杨荫凯.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庆定位与策略[J].改革,2014(6):17-20.
[19] 张悟益. 长江经济带湖北区段经济发展探讨[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5):114-116.
[20] 黄先军. 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的安徽机遇、挑战与对策[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2):10-13.
[21] 杨凤华. 长江经济带新格局中江苏的发展方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23-30.
[22] 张新华,濮存惠,肖元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长江流域开发的比较研究[J].软科学,1996(2):15-18.
[23] 王维,陈云,王晓伟,等. 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时空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0):1 489-1 497.
[24] 冯兴华,钟业喜,徐羽,等.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0):1 711-1 720.
[25] 杨马林. 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管理[J].管理世界,1995(5):215-217.
[26] 虞孝感. 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及建议[J].自然资源学报,2002(3):294-298.
[27] 张明举,周海军. 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5):585-587,591.
[28] 虞孝感.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及生态功能区段的划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4):323-326.
[29] 汪克亮,刘悦,史利娟,等. 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基于EBM-Tobit模型的两阶段分析[J].资源科学,2017,39(8):1 522-1 534.
[30] 金凤君,牛树海,刘毅. 长江流域交通发展问题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2):155-158.
[31] 彭智敏.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架构[J].改革,2014(6):34-36.
[32] 张迪祥. 长江流域人口生态与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经济评论,1997(6):92-95.
[33] 李晶晶,苗长虹. 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7,72(2):197-212.
[34] 张荣天,焦华富.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3):387-394.
[35] 陈凯,郑畅. 长江流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0):969-975.
[36] 靖学青. 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1-8.
[37] 陆大道,赵令勋,荣朝和. 重视长江产业带开发的规划研究[J].人民长江,1992(11):4-8.
[38] 陈雯,虞孝感. 长江产业带建设特征、问题与发展思路[J].地理科学,1997(2):18-24.
[39] 翁恺宁. 长江流域产业布局与经济合作[J].世界经济文汇,1998(2):64-67.
[40] 罗蓉. 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07(2):109-112.
[41] 成长春,王曼. 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遴选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1-8.
[42] 滕堂伟,胡森林,侯路瑶.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态势与承接的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16,36(5):92-99.
[43] 丁婷婷,葛察忠,段显明. 长江经济带污染产业转移现象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S2):388-391.
[44] 张予川,石雨晴,沈轩.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梯度推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8):51-58.
[45] 刘军跃,王伟志,赵晓敏,等.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比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82-87.
[46] 邓宏兵. 长江流域空间经济系统的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3):277-282.
[47] 王合生,李昌峰. 长江沿江区域空间结构系统调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3):269-276.
[48] 胡彬. 长江流域板块结构分异的制度成因与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J].中国工业经济,2006(6):60-67.
[49] 陈修颖.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J].地理学报,2007(12):1 265-1 276.
[50] 冯兴华,钟业喜,徐羽,等. 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0):1 711-1 720.
[51] 郑德高,陈勇,季辰晔.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重塑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5(3):78-85.
[52] 吴常艳,黄贤金,陈博文,等. 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其经济一体化趋势[J].经济地理,2017,37(7):71-78.
[53] 陆玉麒,董平. 新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大新思路[J].地理研究,2017,36(4):605-615.
[54] 蔡来兴. 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推动长江流域共同繁荣[J].财经研究,1992(10):3-8,64.
[55] 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49-55.
[56] 陈南岳.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2):113-116.
[57] 虞孝感. 长江流域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2):129-130.
[58] 马勇,黄猛. 长江经济带开发对中部崛起的影响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5,25(3):298-301.
[59] 伍新木. 应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10):1 157-1 158.
[60] 段学军,虞孝感,邹辉. 长江经济带开发构想与发展态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0):1 621-1 629.
[61] 成长春. 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8.
[62] 李杰,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63] 陈仕吉. 科学研究前沿探测方法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9):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