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来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变及优化策略
郑伯红(1966—),男,广东韶关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城市发展。E-mail:2543930211@qq.com。 |
收稿日期: 2019-06-26
修回日期: 2019-09-1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0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478470)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Manufacturing Space in Changsha Metropolitan Area since 1990
Received date: 2019-06-26
Revised date: 2019-09-1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8
制造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其空间的演变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文章基于长沙市工业用地矢量数据,采用ArcGIS和SPSS分析工具,对1990年以来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变特征和驱动力进行研究,构建了“外部动力—内在动力—空间结果”的制造业空间演变研究框架,并提出了相应的制造业空间优化策略。结果表明,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郊区化集聚效应明显,扩展模式以“圈层—轴带式”为主,并逐渐向“多核心—组团式”转变,扩展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扩展方向以东、东南和西北方向为主。制造业空间的分布格局取决于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共同作用。其中,规模经济是影响长沙制造业分布的重要因素。
郑伯红 , 骆晨 . 1990年来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变及优化策略[J]. 经济地理, 2020 , 40(4) : 155 -163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4.018
Manufacture development is the cornerstone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space is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Based o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land vector data,in combination of taking GIS and SPSS statistical tools,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ynamic features and driving forces for evolution of Manufacturing space in Changsha Metropolitan Area since 1990. The paper proposes a framework of "external motivation internal motivation spatial consequence" to explain the Manufacturing spatial evolu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gregating effect of Manufacturing space in Changsha Metropolitan Area is significant,the pattern of manufacturing space was still dominated by "circle-axis belt mode",but gradually transited to"Multicore group structure",The Development of Extended Architecture from Single-Center to multicenter,the direction of functional is east,southeast and northwest. External motivation and internal motivation determine the manufacture location. Economy is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manufacture location.
表1 影响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变量选择Tab.1 Variable selection of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f manufacturing space |
研究者 | 研究城市 | 因素变量 | |
---|---|---|---|
因素 | 变量 | ||
张晓平等[8] | 北京市 | 区域通达性、要素成本、工业区规划、城市空间功能规划 | 距市中心距离、距重大交通设施距离、有无高速、工业用途土地价格、有无市级开发区、城市功能类型 |
周锐波等[14] | 广东省 | 比较优势、市场规模、生活成本、运输成本、产业联系、政府行为 | 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市场潜力、交通路网密度、产业联系度、政府税收 |
王俊松[10] | 长三角 | 区位通达性、要素禀赋、政策因素 | 距市中心距离、市场潜力、距机场距离、土地成交均价、国家级产业园区数量 |
杨晨[12] | 武汉市 | 人口劳动、社会经济、城市建设 | 常住人口、从业人员数、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比重、实际利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货物运输量、公路货运量 |
樊秀峰[13] | 陕西省 | 规模经济、行业的增长、行业劳动力密集度、地方政策、FDI、劳动生产率、运输成本、市场需求、地租成本、城市化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 |
表2 制造业空间布局驱动要素解释变量及说明Tab.2 Variables and explanation for driving element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
驱动力 | 要素 | 变量 | 定义与解释 |
---|---|---|---|
规模经济 | 地区经济密度 | Economic | 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的水平 |
企业平均规模指数 | Enterprise | 企业平均规模 | |
生产成本 | 劳动力成本 | Labor | 区域职工年平均工资 |
土地成本 | Land | 地区工业用地成交均价 | |
运输成本 | 公路货运量 | Transport | 一定的时期内区域公路的货物运输量 |
公路网密度 | Network | 平均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总里程数 | |
政策行为 | 利用外资能力 | Capital | 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额 |
国家级工业园区数 | Park | 区域国家级工业园区数量 |
注:历年长沙市工业用地成交均价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站(http://www.landvalue.com.cn/)。 |
表3 1990—2017年长沙市制造业用地重心坐标计算Tab.3 Barycentric coordinat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land during 1990-2017 |
年份 | X坐标 | Y坐标 | 制造业迁移方向(km) | 迁移速率(m/年) | |
---|---|---|---|---|---|
1990 | 49 472 | 97 761 | - | - | - |
1996 | 49 941 | 98 037 | 向北0.47 | 向东0.28 | 90.71126 |
2003 | 49 572 | 96 612 | 向南0.37 | 向西1.42 | 210.27954 |
2011 | 48 124 | 101 217 | 向北1.45 | 向西4.61 | 965.58620 |
2014 | 48 536 | 100 566 | 向南0.41 | 向东0.65 | 154.08008 |
2017 | 51 832 | 101 139 | 向北3.30 | 向东0.57 | 836.22061 |
表4 1990年以来影响长沙制造业空间布局政策规划体系Tab.4 Policy and planning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manufacturing space in Changsha since 1990 |
类型 | 年份 | 制造名称 | 制度作用 | 空间影响 |
---|---|---|---|---|
城市发展 战略规划 | 1990 |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 |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宏观把控城市格局,引导制造业空间发展 |
2003 |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并于2011、2014年进行修订 | |||
2017 |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 |||
园区建设 政策 | 2014 |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 确定园区主导产业;推动园区特色发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 促进制造业向园区集聚 |
产业发展 相关政策 | 2007 | 《长沙市六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 | 提出发展六大产业集群 | 促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影响制造业空间布局,推动制造业空间格局重组 |
2011 | 《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议》 | 编制工业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工业投入力度 | ||
2012 | 《长沙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 | ①规划园区建设用地;②配套园区基础设施;③促进工业空间格局形成、推进集聚区发展 | ||
2015 | 《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 | 激励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智能制造业新增长点,提升全市智能制造业发展水平 | ||
2017 | 《关于振兴长沙工业实体经济的若干意见》(长沙工业30条) | ①降低企业成本;②推进产业转型升级;③开拓企业市场;④加大人才培养;⑤优化实体经济 | ||
行政区划 | 2011 | 《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南省调整长沙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 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的区域发展 | 推动制造业郊区发展 |
环保政策 | 2015 2017 2018 | 《长沙市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2015-2030 年)》《长沙市“十三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长沙市规划区林地、绿地、绿地、湿地、水域生态资源保护办法》 | 严格控制城市生态红线;构建基本生态安全格局;统筹工业项目布局,支撑环保产业发展;整改区、县、园区环境污染问题 | 保护生态环境,限制企业区位选择 |
表5 主成分分析Tab.5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变量 | 起始特征值 | 撷取平方和载入 | |||||
---|---|---|---|---|---|---|---|
总计 | 变异的% | 累加的% | 总计 | 变异的% | 累加的% | ||
Economic | 7.137 | 89.210 | 89.210 | 7.137 | 89.210 | 89.210 | |
Enterprise | 0.658 | 8.225 | 97.435 | ||||
Labor | 0.099 | 1.243 | 98.678 | ||||
Land | 0.059 | 0.743 | 99.421 | ||||
Transport | 0.039 | 0.490 | 99.911 | ||||
Network | 0.004 | 0.047 | 99.958 | ||||
Capital | 0.003 | 0.031 | 99.990 | ||||
Park | 0.001 | 0.010 | 100.000 |
表6 因子载荷值Tab.6 Factor load value |
变量 | F1与变量的相关性 |
---|---|
Economic | 0.994 |
Enterprise | 0.976 |
Labor | 0.983 |
Land | 0.982 |
Transport | 0.987 |
Network | 0.908 |
Capital | 0.932 |
Park | 0.774 |
[1] |
黄亚平, 周敏. 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化特征、机理及引导策略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6(6):54-64.
|
[2] |
|
[3] |
|
[4] |
|
[5] |
|
[6] |
高辰, 申玉铭.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及演变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 37(5):30-36.
|
[7] |
郑国.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 人文地理, 2006, 21(5):84-88.
|
[8] |
张晓平, 孙磊.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子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 67(10):1308-1316.
|
[9] |
贺灿飞. 区域产业发展演化: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J]. 地理研究, 2018, 37(7):1253-1267.
|
[10] |
王俊松. 长三角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4, 33(12):2312-2324.
|
[11] |
贺灿飞, 梁进社, 张华. 北京市外资制造企业的区位分析[J]. 地理学报, 2005, 60(1):122-130.
|
[12] |
杨晨. 1990年以来武汉市工业空间演化过程、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
[13] |
樊秀峰, 康晓琴. 陕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3, 33(9):115-119.
|
[14] |
周锐波, 李晓雯.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人文地理, 2017(2):95-102.
|
[15] |
吕卫国, 陈雯. 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与南京城市空间重构[J]. 经济地理, 2009, 29(2):142-152.
|
[16] |
李红, 苏昌贵. 新形势下长沙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布局[J]. 经济地理, 2009, 29(7):1148-1153.
|
[17] |
刘路云, 郑伯红. 基于工业用地扩展的长沙城市空间演变与优化[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4):54-59.
|
[18] |
叶强, 莫正玺, 许乙青. 1979—2014年长沙市城市功能用地扩展与驱动力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5):1063-1079.
|
[19] |
黄亚平, 王智勇. 簇群式城市工业聚集区特征及布局优化研究[J]. 城市规划, 2013(12):43-50.
|
[20] |
孙磊, 张晓平. 北京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化及重心变动分解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l(4):491-497.
|
[21] |
陈曦, 朱建华, 李国平.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8, 38(2):104-110.
|
[22] |
熊世伟. 政府与企业:在城市空间指向上的错位——上海市产业布局问题的理论分析[J]. 城市研究, 2000(4):40-42.
|
[23] |
张京祥, 洪世键. 城市空间扩张及结构演化的制度因素分析[J]. 规划师, 2008, 24(12):40-43.
|
[24] |
张京祥, 昊缚龙, 马润朝. 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建立一种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J]. 城市规划, 2008(6):55-60.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