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地区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演变与优化调控——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殷章馨(1980—),女,湖南常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旅游经济地理。E-mail:yinzhangxin8341@163.com |
收稿日期: 2021-03-27
修回日期: 2021-08-1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01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01209)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8A437)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YBQ022)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Regulation of Rural Tourist Spots in Urban Agglomerations:A Case Study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Received date: 2021-03-27
Revised date: 2021-08-1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1
从多城扩张背景认知城市群地区乡村旅游空间格局演变,从城乡融合视角解析优化调控模式,这既是新时代乡村旅游融合城乡要素的新内容,也是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思路。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界定乡村区域,运用空间统计和函数拟合揭示长株潭城市群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格网为单元,对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宜性进行分区,并以其为基础提出城市群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化路径及调控模式。 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三市建成区的同步扩张对外围乡村旅游点存在跨行政区域的空间挤压现象,近城乡村旅游点逐步嵌入所属城市或相邻城市建成区;②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呈现从离散到集聚的演进过程,并形成一核独大、多核并存的空间格局;③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化调控应采用分区调控和要素调控相结合的调控策略,因地制宜地构建既响应城市增长需要,又促进乡村旅游引导城乡融合的地域模式。
殷章馨 , 夏赞才 , 唐月亮 , 刘涵妮 . 城市群地区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演变与优化调控——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经济地理, 2021 , 41(9) : 214 -224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9.022
Recogniz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tourism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analyzing the regulation mode are not only the new content of rural tourism for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the new era,but also the new thinking of rural tourism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efining rural area with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and using the spatial statistics and function fitting to reveal the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rural tourism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adopted for the suitability zoning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area to construct the regul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expansion of the central city squeezes rural tourism space nearby,which is gradually embedded into the urban built-up areas. 2) The rural tourism space has evolved from the discrete distribution to the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and a highly agglomeration area of rural tourism space has formed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urban built-up area. 3) To meet the needs of urban growth and promot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a regulation model should b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by combining regional regulation with factor regulation.
表1 乡村旅游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Tab.1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
目标层 | 准则层 | 要素层 | 指标说明 |
---|---|---|---|
乡 村 旅 游 的 发 展 适 宜 性 | 自然 环境 条件 (0.238) | 地形条件 | 海拔高度。鉴于平原及低缓丘陵开发难度小、成本低,基础配套设施更易布局[31],将海拔高度分为5个等级:≤500m、500~1 000m、1 000~1 500m、1 500~2 000m、>2 000m,并分别赋值5、4、3、2、1 |
地面坡度 | 坡度。从生态环境承载力角度,坡度越大,承受力越差,旅游可能造成生态破坏[32],将坡度分为5个等级:≤5°、5~10°、10~15°、15~20°、>20°,并分别赋值5、4、3、2、1 | ||
气温 | 年均温。确定以15~17℃为最适宜,得分向两侧递减 | ||
降水 | 年降水量。确定800~1 500 mm为最适宜,得分向两侧递减 | ||
空气质量优良率 | 空气质量优良率。空气质量优良率越高,因子赋值越高 | ||
PM2.5 | PM2.5。PM2.5越低,赋值越高 | ||
土地利用类型 | 土地类型。将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土地分别赋值5、4、3、2、1、0 | ||
经济 基础 条件 (0.313) | 经济发展水平 | GDP。GDP越高,指标赋值越大 | |
产业支持水平 | 第三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越大,指标赋值越大 | ||
地区投资水平 |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越高,指标赋值越大 | ||
居民收入水平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指标赋值越大 | ||
居民消费水平 | 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越高,指标赋值越大 | ||
旅游 协作 条件 (0.137) | 旅游景区支持 | 以3A及以上级别景区为中心,对其进行欧式距离计算 | |
旅游住宿服务 | 以民宿为中心,对其进行欧式距离计算 | ||
旅游总收入 | 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收入越多,指标赋值越大 | ||
旅游总人次 | 旅游总人次。旅游总人次越多,指标赋值越大 | ||
旅游产业地位 | 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比重越高,指标赋值越大 | ||
社会 支撑 条件 (0.312) | 人口数量 |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越多,指标赋值越大 | |
城镇化发展水平 | 城镇化率。城镇化率越高,指标赋值越大 | ||
政府扶持力度 | 人均财政支出。人均财政支出越高,指标赋值越大 | ||
交通便捷程度 | 高速、国道、省道、县乡道通达性。通达性越好,指标赋值越大 |
表2 长株潭城市群乡村旅游点距离衰减的幂次函数拟合值一览表Tab.2 List of the power function fitting values of distance attenuation of rural tourist spots |
方程 | y=a·xb | |||
---|---|---|---|---|
2000 | 2006 | 2012 | 2018 | |
a | 52.19±18.03 | 326.25±39.68 | 838.52±99.92 | 1 028.96±109.51 |
b | -1.35±0.20 | -1.13±0.06 | -1.05±0.06 | -0.97±0.05 |
Reduced Chi-Sqr | 0.22 | 4.00 | 42.64 | 79.43 |
R2(COD) | 0.90 | 0.98 | 0.97 | 0.97 |
调整后R2 | 0.89 | 0.97 | 0.97 | 0.97 |
图5 长株潭城市群乡村旅游发展适宜性分区图Fig.5 The zoning map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
表3 长株潭城市群乡村旅游发展适宜性分区的地域分布列表Tab.3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list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zoning |
分区 | 主要分布地域 |
---|---|
高适宜区 | 长沙市:开福区北部、天心区西南部、岳麓区西北大部 株洲市:芦淞区中南大部、天元区中南大部等地区 湘潭市:韶山市东南大部 |
较高适宜 | 长沙市:浏阳市向西南延伸至渌口区南部 株洲市:醴陵市北部向南延伸至攸县中北部等集中片状分布区 湘潭市:湘乡市中东大部向西延伸至湘潭县西部边缘 |
适宜区 | 长沙市:长沙县西北部地区、宁乡市中东大部地区 株洲市:醴陵市东北部地区。 湘潭市:湘潭县中北大部地区 |
较低适宜区 | 长沙市:宁乡市西北、浏阳市东北 株洲市:茶陵县与炎陵县东南部边缘地带,攸县、渌口区和醴陵市三地交界处 湘潭市:湘潭县中南部 |
表4 长株潭城市群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调控模式R-DLN的分类组合列表Tab.4 Classification list of optimization and regulation mode(R-DL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
名称 | 组合 | 模式适用的特征描述 |
---|---|---|
基础模式 | R | 无可依托的重点空间要素。附近无可依托的景区,所属村镇为非特色村镇,且远离城区,交通不便 |
单要素耦合 | R-D | 仅依托点要素。附近有景区或位于特色村镇,远离城区且交通不便 |
R-L | 仅依托线要素。位于城乡边界和城市增长边界围合区域,或多个城市增长边界外围相邻区域,附近无可依托的景区,所属村镇为非特色村镇,交通不便 | |
R-N | 仅依托网要素。交通、通讯、物流便捷,但远离城区,附近无可依托的景区,所属村镇为非特色村镇 | |
双要素耦合 | R-DL | 依托点、线两个要素。附近有景区或位于特色村镇,位于城乡边界和城市增长边界围合区域,或多个城市增长边界外围相邻区域,交通、通讯或物流不便 |
R-DN | 依托点、网两个要素。附近有景区或位于特色村镇,远离城区但交通、通讯、物流等便捷 | |
R-LN | 依托线、网两个要素。位于城乡边界和城市增长边界围合区域,或多个城市增长边界外围相邻区域,邻接交通路网,附近无可依托的景区,所属村镇为非特色村镇 | |
三要素耦合 | R-DLN | 依托点、线、网中的全部三个要素。附近有景区或位于特色村镇,位于城乡边界和城市增长边界围合区域,或多个城市增长边界外围相邻区域,邻接交通路网 |
[1] |
尤海涛, 马波, 陈磊. 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9):158-162.
|
[2] |
|
[3] |
张圆刚, 黄业坚, 程静静, 等. 城市居民压力源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乡村旅游休闲参与的角度[J]. 地理研究, 2019, 38(4):971-987.
|
[4] |
|
[5] |
|
[6] |
|
[7] |
徐冬, 黄震方, 李东晔, 等. 胁迫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影响研究进展与框架构建[J]. 人文地理, 2019, 34(6):17-25.
|
[8] |
陆林, 任以胜, 徐雨晨. 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展望[J]. 地理学报, 2019, 74(6):1267-1278.
|
[9] |
陆林, 任以胜, 朱道才, 等.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9, 38(1):1-17.
|
[10]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
[11] |
虞虎, 刘青青, 陈田, 等. 都市圈旅游系统组织结构、演化动力及发展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0):1288-1302.
|
[12] |
鄢方卫, 杨效忠, 舒伯阳, 等. 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以徽杭古道为例[J]. 旅游学刊, 2019, 34(10):93-105.
|
[13] |
夏赞才, 唐月亮, 殷章馨, 等. 湖南省星级休闲农庄空间表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8, 38(6):203-209.
|
[14] |
郁琦, 李山. 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可达性研究[J]. 旅游科学, 2018, 32(3):51-62.
|
[15] |
吴孔森, 芮旸, 陈佳, 等. 旅游驱动下乡村转型发展的微尺度研究——以西安市上王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1047-1059.
|
[16] |
李细归, 吴清, 刘大均.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14, 34(3):422-428.
|
[17] |
王松茂, 何昭丽, 郭英之.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乡村旅游模范村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9, 39(4):199-206.
|
[18] |
耿虹, 李彦群, 范在予. 农家乐发展的地域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浙江、湖北、四川的比较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39(11):183-193.
|
[19] |
党宁, 吴必虎, 俞沁慧. 1970—2015年上海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与动力机制研究[J]. 旅游学刊, 2017, 32(11):81-94.
|
[20] |
苏平, 党宁, 吴必虎. 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J]. 地理研究, 2004, 23(3):403-410.
|
[21] |
徐菁, 黄震方, 靳诚. 南京市环城旅游景区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特征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5(2):125-130.
|
[22] |
吴必虎, 黄琢玮, 马小萌.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 2004, 24(6):757-763.
|
[23] |
徐菁, 靳诚. 江苏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布局特征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5(4):118-122.
|
[24] |
黄震方. 中国旅游研究的本土化与乡村旅游的学术实践[J]. 旅游学刊, 2019, 34(10):8-9.
|
[25] |
周国华, 陈炉, 唐承丽, 等.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18, 38(6):52-61.
|
[26] |
谭雪兰, 钟艳英, 段建南, 等.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3):309-315.
|
[27] |
|
[28] |
[加]史密斯·斯蒂芬. 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 吴必虎,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
[29] |
李志龙.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机制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南凤凰县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3):643-654.
|
[30] |
王新越, 司武兴.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4):195-200.
|
[31] |
王新越, 候娟娟. 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6, 36(11):1706-1714.
|
[32] |
李会琴, 侯林春, 肖拥军, 等. 基于RS、GIS的黄土高原环境脆弱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以山西省中阳县为例[J]. 测绘科学, 2009, 34(6):300-302.
|
[33] |
袁开国, 刘莲, 向云波, 等. 基于GIS的异地互动旅游养老目的地适宜性评价[J]. 经济地理, 2013, 33(11):163-168.
|
[34] |
朱政, 朱翔.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用地损失的动态模拟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5):1142-1153.
|
[35] |
叶超, 于洁. 迈向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J]. 地理科学, 2020, 40(4):528-534.
|
[36] |
肖金成, 韩劲, 马真真, 等. 河北省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 经济与管理, 2020, 34(4):38-44.
|
[37] |
陈严武, 韦福安. 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的空间关系及协同发展——以广西为例[J]. 旅游学刊, 2020, 35(3):113-126.
|
[38] |
|
[39] |
韩昊英. 城市增长边界的理论与应用[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