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重构视角下中国城市多元网络结构研究
杨亮洁(1977—),女,甘肃静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城市网络。E-mail:yangljmnx@163.com |
收稿日期: 2020-09-27
修回日期: 2021-08-22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01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17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61030)
Multi-Flow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in China under the Rescaling Perspective
Received date: 2020-09-27
Revised date: 2021-08-22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1
采用2019年中国战略新兴产业100强企业网络数据和百度指数数据,运用链锁—隶属网络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从全国—城市群间—城市群内三个相互嵌套的空间尺度,解析尺度重构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应用随机森林和逐步回归法分析城市网络中心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信息流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联系紧密,呈菱形空间结构;企业流视角下,网络联系较弱,呈放射状分布;二者均呈现“东密西疏”分散分布。②不同尺度的城市网络内部均存在小团体现象,核心城市的集聚力普遍大于其对外的辐射力;中国城市网络层级结构特征显著,择优链接效应明显;城市群间联系小团体特征明显,层级性显著;信息流视角下城市群间网络联系远强于企业流视角下城市群网络联系,京津冀城市群具有较强的控制力,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城市群内部均存在小团体与互惠对特征,网络结构呈现单核心和双核心两种类型。③政治资源、知识资本、专业技术服务、人力资本是城市网络中心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杨亮洁 , 任娇杨 , 杨永春 , 潘竟虎 . 尺度重构视角下中国城市多元网络结构研究[J]. 经济地理, 2021 , 41(9) : 48 -58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9.006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multi-flow network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in China under the rescaling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location data of headquarter and branch of Chinese Top 100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2019,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interlocking-ownership network model to build the urban network and the Baidu index to obtain the 312×312 value city network,analy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network adopting "top-down" research path from the national-inter-urban agglomeration-urban agglomer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by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and explor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network centrality with random forest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Three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flow,China urban network is closely connected,with a diamond-shaped spatial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flow,the network connection is weak and radially distributed. Both of them show "east close,west sparse" dispersed and uneven distribution,which it is higher in the eastern China than the western China. 2) There exists clique phenomenon in different scale urban network. The gathering force of the core city is generally larger than its external radiation force. The centra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Chinese urban networks is remarkable,and the preferential attachment effect is obvious. The network connection between urban agglomerations shows obvious small-group and hierarchy characteristics,the information flow between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e enterprise flow. It has strong control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has strong attra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group and mutual-benefit exist in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network structure presents two types: single core and double core. 3) Political resources,knowledge capital,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services,and human capital ar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entrality of urban networks.
表1 城市群范围Tab.1 Loc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
城市群 | 城市数 | 所包含城市或自治州 |
---|---|---|
滇中 | 5 | 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黔中 | 5 | 贵阳、遵义、毕节、安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江淮 | 6 | 合肥、淮南、滁州、芜湖、马鞍山、蚌埠 |
兰西 | 7 | 兰州、西宁、海东、白银、定西、临夏回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 |
晋中 | 11 | 太原、大同、朔州、晋中、忻州、阳泉、吕梁、临汾、长治、运城、晋城 |
哈长 | 11 | 哈尔滨 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牡丹江、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成渝 | 16 | 成都、重庆、自贡、泸州、德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资阳、绵阳、达州、雅安 |
中原 | 28 | 郑州、洛阳、开封、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长治、晋城、运城、邢台、邯郸、聊城、菏泽、宿州、蚌埠、阜阳、亳州 |
辽中南 | 8 |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铁岭、盘锦 |
珠三角 | 9 |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 |
北部湾 | 10 | 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湛江、茂名、海口、阳江 |
京津冀 | 13 | 北京、天津、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衡水、邢台、邯郸 |
长三角 | 27 | 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 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
天山北坡 | 3 | 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 |
呼包鄂榆 | 4 |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榆林 |
宁夏沿黄 | 4 | 银川、吴忠、中卫、石嘴山 |
关中 | 11 | 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庆阳 |
山东半岛 | 16 | 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淄博、潍坊、日照、菏泽、枣庄、德州、滨州、临沂、济宁、聊城、泰安 |
海峡西岸 | 20 | 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三明、南平、宁德、龙岩、温州、丽水、衢州、上饶、鹰潭、抚州、赣州,汕头、潮州、揭阳、梅州 |
长江中游 | 26 | 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襄阳、宜昌、荆州、荆门、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衡阳、娄底、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宜春、萍乡、上饶、抚州、吉安 |
注:表中城市群名称均为其简称。 |
表2 多元流视角的中国城市网络中心度与中间度(前10)Tab.2 Degree centrality and betweenness of urban network in China under the multi-flow(Top10) |
绝对中心度 | 相对中心度 | 绝对中间中心度 | 相对中间中心度 | ||||||||
---|---|---|---|---|---|---|---|---|---|---|---|
城市 | 度数 | 城市 | 度数 | 城市 | 度数 | 城市 | 度数 | ||||
信息流 | 北京 | 80.416 | 北京 | 25.857 | 北京 | 21.751 | 北京 | 0.023 | |||
上海 | 69.318 | 上海 | 22.289 | 上海 | 21.751 | 上海 | 0.023 | ||||
杭州 | 56.527 | 杭州 | 18.176 | 成都 | 21.751 | 成都 | 0.023 | ||||
深圳 | 55.491 | 深圳 | 17.843 | 深圳 | 21.751 | 深圳 | 0.023 | ||||
成都 | 54.600 | 成都 | 17.556 | 广州 | 21.751 | 广州 | 0.023 | ||||
广州 | 54.477 | 广州 | 17.517 | 天津 | 21.751 | 天津 | 0.023 | ||||
武汉 | 47.826 | 武汉 | 15.378 | 西安 | 21.751 | 西安 | 0.023 | ||||
郑州 | 46.184 | 郑州 | 14.850 | 杭州 | 21.751 | 杭州 | 0.023 | ||||
苏州 | 46.171 | 苏州 | 14.846 | 重庆 | 21.751 | 重庆 | 0.023 | ||||
西安 | 45.246 | 西安 | 14.548 | 南京 | 21.751 | 南京 | 0.023 | ||||
企业流 | 北京 | 17.449 | 北京 | 5.610 | 北京 | 4 006.767 | 北京 | 4.156 | |||
上海 | 5.432 | 上海 | 1.747 | 成都 | 3 443.570 | 成都 | 3.572 | ||||
武汉 | 3.863 | 武汉 | 1.242 | 上海 | 3 212.961 | 上海 | 3.333 | ||||
天津 | 3.508 | 天津 | 1.128 | 深圳 | 2 814.673 | 深圳 | 2.919 | ||||
南京 | 3.241 | 南京 | 1.042 | 西安 | 2 421.252 | 西安 | 2.511 | ||||
成都 | 3.074 | 成都 | 0.989 | 天津 | 2 370.627 | 天津 | 2.459 | ||||
西安 | 2.928 | 西安 | 0.942 | 南京 | 2 322.322 | 南京 | 2.409 | ||||
郑州 | 2.233 | 郑州 | 0.718 | 武汉 | 2 130.245 | 武汉 | 2.210 | ||||
深圳 | 2.195 | 深圳 | 0.706 | 郑州 | 2 093.112 | 郑州 | 2.171 | ||||
青岛 | 2.024 | 青岛 | 0.651 | 广州 | 1 987.577 | 广州 | 2.062 | ||||
表3 城市群尺度下多元流视角的凝聚子群Tab.3 Condensed subgrou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flow at urban agglomeration Scale |
子群 | 城市群 | |
---|---|---|
信息流 | 第一子群 | 山东半岛、呼包鄂榆、京津冀与晋中城市群 |
第二子群 | 辽中南、哈长、江淮与中原城市群 | |
第三子群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
第四子群 | 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 | |
第五子群 | 海峡西岸、成渝、滇中和黔中城市群 | |
第六子群 | 北部湾城市群 | |
第七子群 | 天山北坡与关中城市群 | |
第八子群 | 兰西与宁夏沿黄城市群 | |
企业流 | 第一子群 | 滇中、江淮、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海峡西岸城市群 |
第二子群 | 北部湾与天山北坡城市群 | |
第三子群 | 山东半岛、哈长、关中、晋中、中原、成渝和黔中城市群 | |
第四子群 | 珠三角和辽中南城市群 | |
第五子群 | 京津冀城市群 | |
第六子群 | 宁夏沿黄与兰西城市群 | |
第七子群 | 呼包鄂榆城市群 |
表4 多元网络影响因素回归结果Tab.4 Regression results of multiple-network influencing factors |
影响因素 | 回归系数 | |
---|---|---|
信息流 | 行政级别 | 0.178** |
R&D人员 | 0.238*** | |
普通高等学校数 | 0.155*** | |
知识资本厚度 | 0.265*** | |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 0.085** | |
卫生和社会工作就业人员 | 0.159*** |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员 | 0.155*** | |
R2 | 0.904 | |
企业流 | 行政级别 | 0.153*** |
电信业务收入 | 0.075** | |
知识资本厚度 | 0.799*** | |
专利授权发明数 | 0.181*** |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0.345*** |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员 | 0.267*** |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员 | 0.149*** | |
R2 | 0.967 |
注:*、**、***分别表示显著水平为0.1、0.05、0.01。 |
[1] |
孙中伟, 路紫, 贺军亮. 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及其组织机理[J]. 人文地理, 2009, 24(4):43-49.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冷炳荣, 杨永春, 谭一洺. 城市网络研究:由等级到网络[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1):1-7.
|
[8] |
杨永春, 冷炳荣, 谭一洺, 等.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其对城市体系研究的启示[J]. 地理研究, 2011, 30(6):1009-1020.
|
[9] |
张凡, 杨传开, 宁越敏, 等. 基于航空客流的中国城市对外联系网络结构与演化[J]. 世界地理研究, 2016, 25(3):1-11.
|
[10] |
宋琼, 赵新正, 李同昇, 等. 多重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基于有向多值关系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1257-1267.
|
[11] |
|
[12] |
王姣娥, 景悦. 中国城市网络等级结构特征及组织模式——基于铁路和航空流的比较[J]. 地理学报, 2017, 72(8):1508-1519.
|
[13] |
段德忠, 杜德斌, 谌颖, 等.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时空复杂性及生长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1):1759-1768.
|
[14] |
吕拉昌, 孟国力, 黄茹, 等. 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与组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 38(1):50-55.
|
[15] |
汪明峰, 宁越敏. 城市的网络优势——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与节点可达性分析[J]. 地理研究, 2006(2):193-203.
|
[16] |
王波, 甄峰. 城市实体特征对城市网络空间影响力的作用机制——基于互联网新闻媒体的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8):1127-1134.
|
[17] |
张宏乔. 基于信息流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特征及演化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 38(1):60-64,70.
|
[18] |
|
[19] |
盛科荣, 张红霞, 佀丹丹. 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J]. 人文地理, 2018, 33(2):11-17.
|
[20] |
盛科荣, 王云靓, 樊杰. 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基于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视角[J]. 经济地理, 2019, 39(11):84-93.
|
[21] |
赵新正, 李秋平, 芮旸, 等. 基于财富500强中国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空间联系特征[J]. 地理学报, 2019, 74(4):694-709.
|
[22] |
朱查松, 王德, 罗震东. 中心性与控制力:长三角城市网络结构的组织特征及演化——企业联系的视角[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4):24-30.
|
[23] |
李哲睿, 甄峰, 王文文, 等. 基于互联网数据的淮海经济区网络格局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10):119-125.
|
[24] |
甄峰, 王波, 陈映雪. 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J]. 地理学报, 2012, 67(8):1031-1043.
|
[25] |
魏成, 沈静, 范建红. 尺度重组——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角色转化与区域空间生产策略[J]. 城市规划, 2011, 35(6):28-35.
|
[26] |
晁恒, 李贵才. 国家级新区的治理尺度建构及其经济效应评价[J]. 地理研究, 2020, 39(3):495-507.
|
[27] |
王丰龙, 刘云刚. 尺度政治理论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2):1500-1509.
|
[28] |
李迎成. 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及其发展特征初探[J]. 城市规划, 2019, 43(6):27-33,39.
|
[29] |
杨亮洁, 杨永春, 潘竟虎. 中国西部城市参与全球和全国竞争的时空格局及网络结构演化[J]. 经济地理, 2019, 39(10):43-53.
|
[30] |
方创琳, 毛其智, 倪鹏飞. 中国城市群科学选择与分级发展的争鸣及探索[J]. 地理学报, 2015, 70(4):515-527.
|
[31]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
[32] |
姚士谋, 等. 中国城市群新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
[3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
|
[34] |
李仙德. 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
[35] |
|
[36] |
|
[37] |
刘军.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38] |
董师师, 黄哲学. 随机森林理论浅析[J]. 集成技术, 2013, 2(1):1-7.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