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利用、经济增长演进对生态环境的脉冲响应
关伟(1959—),男,辽宁岫岩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产业规划。E-mail:lsgw2000@sina.com。 |
收稿日期: 2019-05-13
修回日期: 2019-10-23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01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32)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H201783630)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开放基金(MCR2019QN16)
Analysis of the Impulse Response of China's Energy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ceived date: 2019-05-13
Revised date: 2019-10-23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1
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为厘清能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复杂影响,文章构建了能源利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三者的时序演进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能源利用、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冲击程度,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2001—2016年,能源利用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整体水平较弱。经济增长水平发展趋势良好,但仍然存在地区差距。生态环境各地区差异明显。②空间格局上,能源利用呈现出以点带面的特征,经济增长整体呈现东部大于中西部的特征,生态环境前期南方落后于北方,后期各省市得到平稳发展。③东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度整体呈现出经济增长大于能源发展,且首期至中期最为显著。中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度整体而言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大致持平,在首期和中期时冲击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度整体上呈现出能源发展大于经济增长,至中期时最为明显。
关伟 , 金一 . 中国能源利用、经济增长演进对生态环境的脉冲响应[J]. 经济地理, 2020 , 40(2) : 31 -40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2.004
Energy resources are crucial material bases for human society'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interaction amongst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complements each other.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omplicated influence of energy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constructs impacting degree of energy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In 2001-2016, energy utilization was gradually improving, nevertheless the overall level was still low. The trend of economic growth was good, notwithstanding there were still regional gap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bviously differed from region to region. 2) Concerning the spatial pattern, energy utilization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oint-to-face, and the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East's economic growth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backward in the south on the early stage, nonetheless in the later period all provinces and cities have developed steadily. 3) The overall impact of the reg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ows that economic growth is greater than energy development, and especially palpable from the first stage to the middle. The impact of the central reg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general is roughly the same with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development, and the impact is more obvious in the first and middle periods. The impact of the western reg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ows that energy development is greater than economic growth as a whole, and most obvious in the middle term.
表1 中国能源利用、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测度指标体系Tab.1 China energy utilization, economic grow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
目标层A | 指标层B | 指标层C |
---|---|---|
能源利用 | 利用现状 | 能源消费总量(万t) |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 ||
单位GDP能耗(t标准煤/万元) | ||
发展潜力 | 能源工业投资额(亿元) |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 ||
经济增长 | 经济规模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 ||
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
经济潜力 | 财政支出比重 | |
第三产业比重 | ||
经济密度(亿元/km2) | ||
生态环境 | 环境污染 | 工业废水排放量(万t) |
工业SO2排放量(t) | ||
工业烟尘排放量(t) | ||
环境治理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t) | |
环境治理强度 |
表2 中国能源、经济冲击环境的脉冲响应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impulse response of energy and economic impact environment in China |
区域 | 省份 | 脉冲响应变化特征 |
---|---|---|
东部 | 北京 | 经济对环境的负向冲击显著,最大达到14.6%,且后期逐渐变小;能源对环境的冲击较小,且逐渐趋于平缓 |
天津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波动较一致,但能源波动趋势明显 | |
河北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呈现明显的正负波动,但经济的负向冲击显著,能源对环境的正向冲击显著出 | |
辽宁 | 经济对环境的负向冲击显著,且最高达到4.9%;能源对环境除第四期外,其它各期都呈现正向冲击,并逐渐减小 | |
上海 | 经济对环境具有强烈的正负波动,能源对环境的冲击具有滞后性 | |
江苏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前期负效应显著,逐渐趋于平缓 | |
浙江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显著的波动,不同的是经济是负向波动,能源是正向波动 | |
福建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强烈的正负波动,不同的是能源前期波动较大,经济后期波动较大 | |
山东 | 经济对环境的负向波动明显,能源对环境的正向波动明显,但都在后期趋于平缓 | |
广东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明显的正负波动,并在后期趋于平缓 | |
海南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明显的正负波动,并在后期趋于平缓 | |
中部 | 黑龙江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前期呈现负向冲击,在第三期时开始呈正向趋势发展 |
吉林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明显的正负波动 | |
山西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明显的正负波动,并逐渐趋于平缓 | |
河南 | 经济对环境的正向冲击显著,并逐渐减小;能源对环境前期的负向冲击显著,但后期逐渐趋于平缓 | |
安徽 | 经济对环境具有明显的正负波动,能源对环境的负向冲击逐渐显著 | |
江西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明显的正负波动,并逐渐趋于平缓 | |
湖北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前期的正向冲击显著,在5、6期呈负向冲击,并逐渐趋于平缓 | |
湖南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明显的正负波动 | |
西部 | 四川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明显的正负波动,但能源在第四期时达到了56%,随后逐渐趋于平缓 |
重庆 | 经济对环境的负向冲击显著,并逐渐趋于平缓;能源对环境的正向冲击显著 | |
贵州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逐渐趋于平缓 | |
云南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明显的正负波动 | |
陕西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明显的正负波动 | |
甘肃 | 经济对环境前期的负向驱动明显,但后期逐渐减小;能源对环境前期的正向驱动明显,并在后期逐渐趋于平缓 | |
青海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前期冲击明显,但后期逐渐趋于平缓 | |
宁夏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明显的正负波动 | |
新疆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明显的正负波动 | |
广西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具有明显的正负波动 | |
内蒙古 | 经济和能源对环境前期冲击明显,但后期逐渐趋于平缓 |
表3 能源和经济对环境影响因子的参数估计结果Tab.3 Parameter estimation results of economic and energy impacts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s |
变量 | 系数 | 标准差 | Z统计量 |
---|---|---|---|
constant | 2.8333580*** | 0.5046796 | 0.05 |
X1 | 0.1332187 | 2.6839060 | 2.70 |
X2 | -0.5699938*** | 0.2112222 | 2.29 |
X3 | 0.3235188** | 0.1410492 | -3.37 |
X4 | -1.4563390*** | 0.4326166 | 5.61 |
注:“***”为1%的显著水平,“**”为5%的显著水平,“*”为10%的显著水平。 |
[1] |
李文彦. 21世纪前期我国能源战略的若干问题[J]. 经济地理, 2000(1):7-12.
|
[2] |
赵媛, 梁中, 袁林旺, 等. 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决策——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2):164-169.
|
[3] |
盖美, 张福祥. 辽宁省区域碳排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耦合协调分析[J]. 地理科学, 2018, 38(5):764-772.
|
[4] |
逯进, 常虹, 赵少平, 等. 山东省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关系的演化特征[J]. 经济地理, 2016, 36(9):42-48.
|
[5] |
薛乃川, 贡璐, 安尼瓦尔·阿木提. 新疆能源、经济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5):56-60.
|
[6] |
宋永永, 薛东前, 代兰海. 生态脆弱能源区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演化机制——以晋陕蒙接壤区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17, 40(6):1 328-1 337.
|
[7] |
王宪恩, 王寒凝, 夏菁, 等. 典型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分析[J]. 资源科学, 2016, 38(10):2 001-2 011.
|
[8] |
薛静静, 沈镭, 彭保发, 等. 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和环境绩效——基于14个能源输出和输入大省的实证研究[J]. 地理学报, 2014, 69(10):1 414-1 424.
|
[9] |
苏静, 胡宗义, 唐李伟. 我国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的地理空间分布与动态演进[J]. 经济地理, 2013, 33(9):19-24,30.
|
[10] |
于洋, 张丽梅, 陈才.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能源—环境—科技四元系统协调发展格局演变[J]. 经济地理, 2019, 39(7):14-21.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李江龙, 徐斌. “诅咒”还是“福音”:资源丰裕程度如何影响中国绿色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2018, 53(9):151-167.
|
[17] |
姜磊, 柏玲, 吴玉鸣. 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5):788-799.
|
[18] |
李博, 李海波. 生态资源、能源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J]. 商业经济研究, 2018(24):182-185.
|
[19] |
何文举, 陈雄超, 卜赛男. 城镇人口规模与能源资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13, 33(11):70-76.
|
[20] |
夏方舟, 李洋宇, 严金明. 产业结构视角下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基于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分析[J]. 经济地理, 2014, 34(12):85-92.
|
[21] |
马剑锋, 秦腾, 佟金萍, 等. 工业集聚、城市集聚与水资源消耗——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分析[J]. 软科学, 2018, 32(1):95-99.
|
[22] |
杜挺, 谢贤健, 梁海艳, 等. 基于熵权TOPSIS和GIS的重庆市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空间分析[J]. 经济地理, 2014, 34(6):40-47.
|
[23] |
曹贤忠, 曾刚.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模式选择研究——以芜湖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4, 34(4):13-18.
|
[24] |
李博, 史钊源, 韩增林, 等. 环渤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环境适应性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8, 73(6):1 121-1 13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