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经济地理》创刊以来的知识溢出特征与变化

  • 陈刚强 , 1 ,
  • 刘沛林 , 1, 2, ,
  • 李映辉 1 ,
  • 吴壮益 1 ,
  • 刘娟 1
展开
  • 1.长沙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22
  • 2.长沙学院 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22
※刘沛林(1963—),男,湖南汉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E-mail:

陈刚强(1979—),男,湖南邵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经济地理。E-mail:

收稿日期: 2019-11-27

  修回日期: 2020-02-04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01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15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23)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JJ6006)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 of Knowledge Spillover in the Economic Geography(China) from 1981 to 2019

  • CHEN Gangqiang , 1 ,
  • LIU Peilin , 1, 2, ,
  • LI Yinghui 1 ,
  • WU Zhuangyi 1 ,
  • LIU Juan 1
Expand
  •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 410022,Hunan,China
  • 2.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 410022,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19-11-27

  Revised date: 2020-02-04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1

摘要

基于引证关系,利用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1981—2019年《经济地理》创刊以来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专业综合性、学科交叉性特点,在《经济地理》期刊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中得以充分诠释。期刊知识溢出的作用与变化,不仅体现在促进作者合作网络形成与机构合作关系的深化上,也体现在对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旅游发展等研究领域的推动作用与变化上。期刊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在其主题构成、作者贡献、机构力量与前沿引领等的探讨中进一步得以明确。具体地,城市化研究的知识溢出作用,从城市化和城镇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逐渐转向新型城镇化、城市网络、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主题;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知识溢出作用,经历了从经济联系转向产业集群、再转向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主题变化;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的知识溢出作用,则从旅游资源、旅游业、生态旅游等方面,逐步转向乡村旅游、旅游经济与协调发展等主题。以国家战略与发展政策为主要导向,促进国内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是《经济地理》期刊知识溢出的核心内容与集中反映。

本文引用格式

陈刚强 , 刘沛林 , 李映辉 , 吴壮益 , 刘娟 . 《经济地理》创刊以来的知识溢出特征与变化[J]. 经济地理, 2020 , 40(2) : 1 -1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2.001

Abstract

Through using knowledge mapping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 of knowledge spillover since the founding of Economic Geography (founded by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in 1981-2019 based on the citation relationship. The comprehens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geography research can be fully explained i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 of knowledge spillover in the Economic Geography. The function and change of knowledge spillover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author cooperation network and deepening of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but also in promoting the research of urbanization,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other research field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 of knowledge spillover are further clarified in the discussion of its subject composition,author's contribution,institutional strength and leading research edge. Specifically,the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of urbanization research has gradually turned to the themes of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urban network,ecological environment,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rom urbanization,land use,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has experienced the theme change from economic connection to industrial cluster,and then to spatial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and the role of knowledge spillover in the study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gradually turning to the themes of rural tourism,tourism econom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rom tourism resources,tourism industry,eco-tourism and other aspects. Guided by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olicy,promot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nomic geography is the core content and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 in the Economic Geography.

中国地理学会和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于1981年正式创办《经济地理》期刊(英文名为Economic Geography)。《经济地理》作为国内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唯一专业学术性期刊,其载文总体反映了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动态,刊文主题主要包括城市化发展、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发展、交通地理、产业布局、旅游发展与旅游开发等研究。对这些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探索,也反映了经济地理学研究具较强专业综合性与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故对1981—2019年《经济地理》创刊以来的知识溢出特征与变化进行较全面的梳理,不仅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也可总体刻画出国内经济地理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随着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与可视化技术的发展[1-2],大量研究对某专业领域或期刊载文的知识图谱、研究综述或研究进展等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探讨[3-11]。在文献计量可视化技术的运用上,何书金等利用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技术,对1934—2018年《地理学报》创刊以来载文的知识图谱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分4个不同时期,分析了期刊载文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历史热点和机构发展等问题,充分反映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特点[12]
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综述上,王云等对国内外城镇化研究的总体特征进行研究表明,国外城镇化研究包括了环境科学、城市研究、自然地理等方面,而中国城镇化研究则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工业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空间结构等主题[13];白卫星基于2015年《区域经济评论》和《经济地理》期刊载文,对该时点上区域经济研究进展进行梳理表明,区域合作、区域转型发展、城镇化与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是研究的热点问题[14];保继刚等对2011年以前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作了系统梳理,指出旅游、节事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旅游流等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从研究取向、研究领域与研究差距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了比较分析[15]。经济地理相关专业领域的这些研究进展探讨,也为本文分析提供了研究思路上的借鉴。
在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的分析上,李琬等利用2002—2013年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Economic Geography期刊的载文信息,对该时期国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表明,空间集聚经济、多维转向、全球经济、集群—网络等四个研究主题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地位突出,而创新、知识、网络、增长,以及城市、产业等突现词是研究的热点[16];张彦南等基于1925—2015年Economic Geography载文数据,对国外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分析表明,全球化、创新、网络、集群等是研究的核心问题[17];刘志高等对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作了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并从区域发展差异、产业集群、空间联系、交通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作了总结性分析[18]。从已有研究来看,目前尚没有对经济地理研究领域知识溢出情况的分析。另一方面,基于文献知识溢出的已有研究中,主要是针对被引文献或引证文献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19],缺乏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的研究,即基于引证关系对知识溢出问题进行更深入、具体的分析[20-22]
基于此,本文主要利用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等可视化技术与计量方法,从引证关系角度,探讨1981—2019年《经济地理》创刊以来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以明确国内经济地理学研究对相关专业领域研究的主要贡献及作用变化,即《经济地理》期刊载文知识溢出的基本特征与变化规律是什么?在促进作者合作网络形成与机构合作深化的知识溢出中,主要学者与研究机构的知识溢出特征、作用及其变化如何?

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主要是利用谱聚类算法来进行自动聚类分析。谱聚类是基于链接关系的聚类,与基于节点属性的传统聚类不同,它具有能在任意形状的样本空间上聚类且收敛于全局最优解的优点。本文主要利用CiteSpace软件的自动聚类与可视化功能等,分析被引文献与引证文献之间的知识关联性与知识溢出特征,包括关键词共现所反映的研究领域知识溢出特征、促进研究团队与作者合作网络形成的知识溢出特征、研究机构合作关系深化与范围扩大的知识溢出特征、突现词所反映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知识溢出特征等。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23],进一步探讨被引文献与引证文献之间知识溢出的对应关系,并揭示期刊知识溢出在不同时期的异质性特征。社会网络分析与谱聚类分析一样,都是基于图论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包括了行动者(节点)和关系(有向或无向的连接线)两大要素,并通过网络密度、结点度等指标来测量节点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小表示联系越密切。由于被引文献与引证文献属于不同类型的集合,在此将利用2-模网络来分析被引文献与引证文献多维节点之间的网络关系,包括关键词、作者、机构、突现词等,以揭示期刊知识溢出的多维特征,挖掘期刊知识溢出的作者贡献、机构力量与研究前沿等特点。用中介中心度来测度节点的核心地位,以反映节点在知识溢出网络中的地位或重要程度。以多维量表(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方法构建网络结构图,距离越近的节点关系也越紧密。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收集了1981—2019年《经济地理》创刊以来所发表论文(被引文献)及其引证文献的基本信息。由于中国知网只能系统获取被引文献的数据,不能根据被引文献系统获取对应的引证文献信息,故本文采用维普资讯网来收集《经济地理》所发表论文及其对应引证文献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论文的题目、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出版日期及分类号等。
本文所用数据的收集日期为2019年11月12日至2019年11月18日。通过筛选与整理,共收集到《经济地理》创刊以来至2019年第10期所发表的论文共7 411篇,其中被引1次及以上的论文数为6 116篇,约占发文总数的82.53%,被引10次及以上的论文数为2 765篇,约占发文总数的37.31%。
为使分析更为系统、深入和具体,本文根据每一篇被引文献,一一对应地收集了其引证文献的信息数据。如第i篇被引文献对应的引证文献共为n篇,则这n篇引证文献数据都被编号为ij,即ij表示第i篇被引文献的第j篇引证文献(j=1,2,…,n)。这不仅可在总体上分析期刊的知识溢出特征,也可进一步明确分析作者、机构及关键词等的知识溢出作用与变化。根据整理的文献数据可知,《经济地理》创刊以来的引证文献总数为85 935篇,其中被引10次及以上的论文,其对应的引证文献数为74 435篇,约占引证文献总数的86.62%。故本文将利用被引10次及以上的论文及其对应的引证文献数据来展开分析。这些高被引文献及其引证文献既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也能相当全面地反映《经济地理》创刊以来的知识溢出特征与变化。下文所述的被引文献与引证文献,即指此类文献。
由于CiteSpace软件固定了数据的输入格式,如中文文献需要以规定的格式数据,并在软件中转换后才能用于分析,故在整理完文献数据后,通过Excel、Matlab以及Notepad++等软件,对数据进行了一系列格式转换的处理(不会改变数据信息),在符合CiteSpace 5.6.R1软件版本的数据格式要求后,再运用该软件作相应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则是运用Ucinet 6软件及其内部集成软件NetDraw 2.084来进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在下文社会网络分析的时间段划分中,都是以被引文献的发表时间为准来进行划分的,以对应反映该时间段上期刊载文的知识溢出情况。

2 基于关键词的知识溢出特征与变化

2.1 关键词共现与知识溢出的主题特征

运用CiteSpace 5.6.R1软件,分别对被引文献及其引证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能根据主要关键词(出现频数相对为高,下同)挖掘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并据此对其进行聚类。由1981—2019年《经济地理》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的聚类结果可知(图1):
图1 1981—2019年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

Fig.1 Keywords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cited literature in 1981-2019

①关键词共现反映了学科交叉性特点。以出现频数为序排列,关键词Top5依次为中国、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旅游业。如与关键词中国共现度较高的主要有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旅游业、区域经济、旅游资源与经济发展等;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围绕中国、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等问题展开;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城市化、旅游业、区域经济、旅游资源等有较高的共现度。可见,被引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具有较强专业综合性与学科交叉性特点。
②发文主题主要集中在三大研究领域。尽管出现频数前5(Top5)的关键词,依次为中国、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和旅游业,但根据关键词的学术含义,结合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可知,被引文献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城市化研究,代表性关键词有城市化、城镇化、土地利用等;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代表性关键词有区域经济、经济发展等;三是区域旅游发展研究,代表性关键词有旅游业、旅游资源等。
从关键词共现来看,区域旅游发展研究与其他两大研究领域有较好的区分度,如与关键词旅游业有较高共现度的主要关键词有中国、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等。但城市化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交叉性较强。如与关键词城市化有较高共现度的主要关键词有中国、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与空间格局等;与关键词区域经济有较高共现度的主要关键词有中国、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空间格局、协调发展等。这也反映了经济地理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注重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经济学视角展开分析,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关注生态环境、空间格局等地理学视角的探讨。在此主要先依据学术含义进行分类,下文知识溢出的分析中将作进一步讨论。其他主要关键词,如中国、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等并无明显的专业方向特点,其表征的研究主题也是围绕这三大研究领域展开。
③发文主题决定了知识溢出主题特征。由于收集到的最早引证文献发表于1985年,故引证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也始于该年份。从引证文献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分析结果可知(图2),引证文献关键词共现的总体特征与被引文献具有较高相似性,如引证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也大致将研究领域分为了明显的两大类,即区域旅游发展研究与其他两大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区分度,而城市化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具较强的学科交叉性。进一步地,如与关键词旅游业有较高共现度的主要关键词有中国、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对策等;与城市化有较高共现度的主要有中国、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城市体系、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这与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的主题构成也具较强的相似性。由此可见,期刊发文主题基本决定了其知识溢出的主题特征。
图2 1985—2019年引证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

Fig.2 Keywords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citing literature in 1985-2019

2.2 基于网络结构分析的关键词知识溢出特征及变化

运用CiteSpace 5.6.R1软件和NetDraw 2.084软件,对被引文献的关键词(出现频数为前50,即Top50)与其对应引证文献的关键词(频数为前100,即Top100)作社会网络分析(图3)。其中,红色节点表示引证文献的关键词,蓝色节点表示被引文献的关键词,节点大小表示中介中心度的高低,指向被引文献关键词的单向箭线表示存在的引证关系(下文同)。以此方法来展示分析结果,一方面能使可视化分析结果相对清晰,另一方面也能较好体现知识溢出的总体特征。
图3 1981—2019年关键词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特征与变化

Fig.3 Network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 of keyword knowledge spillover in 1981-2019

①基于网络结构的知识溢出主题特征。利用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旅游发展这三大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关键词,根据1981—2019年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以及关键词之间的引证频数进行统计发现:引证频数在Top20以内(地区名及研究方法等关键词未列出),引用“城市化”的主要关键词有城市(镇)化、生态环境、产业结构、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引用“区域经济”的主要关键词有区域经济、区域差异、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经济差异等;引用“旅游业”的主要关键词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对策、旅游开发、空间结构、旅游经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等。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知识溢出主题特征的三大研究领域划分的合理性。即一方面,这些引证文献关键词Top20中的多数关键词,其学术含义具有相应较为明显的类别特征;另一方面,某些类别特征不明显的主要关键词,如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等表征的研究主题基本是围绕这三大研究领域展开,可视为关键词知识溢出主题特征的重要内容。
②关键词知识溢出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特征。前述分析在总体上探讨了1981—2019年《经济地理》知识溢出的主题特征,但由图3进一步可知,被引文献的某关键词会同时与引证文献的多数甚至全部关键词存在引证关系,这表明了关键词知识溢出在主题构成上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特征。另一方面,这种主题构成交叉性特征也与关键词知识溢出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特征相呼应,即被引文献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越高,则该关键词在某研究领域的知识溢出中越将处于核心位置;反之,则将处于边缘位置。
基于关键词知识溢出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特征,对1981—2019年存在引证关系的主要关键词引用频数进行统计表明,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两大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知识溢出主题较为集中,即分别以自身的城市(镇)化、区域经济为主体;而区域旅游发展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知识溢出则主要体现在推动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的研究。
③关键词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特征变化。由于1981—1990年期刊高被引文献数及其对应的引证文献数都甚少,分别为16篇和278篇,故在时间上主要划分为三个时期:1981—2000年(主要反映的是1991—2000年的情况)、2001—2010年和2011—2019年。总体上,1981—2019年关键词知识溢出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特征在不同时期存在明显差异(图3):
城市化研究方面,城市(镇)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关键词处于核心地位。1981—2000年城市化研究的知识溢出主要推动了土地利用等的研究,关键词土地利用对应引用该关键词122次;同时在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镇体系等问题的研究上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引用频数不高,知识溢出作用有限。2001—2010年则主要推动了城市(镇)化、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如城市(镇)化引用城市(镇)化达373次,土地利用引用土地利用达235次;同时在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城市群等问题的研究上也产生了一定的知识溢出作用。2011—2019年期刊载文对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产生了更强的知识溢出作用,表明知识溢出作用向城市化质量研究进一步发生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面,区域经济、区域差异、经济发展等关键词处于核心地位。1981—2000年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主要推动了经济联系等的研究,但知识溢出作用不强,如经济联系引用区域经济、经济发展都为35次。2001—2010年知识溢出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的研究上,如产业集群引用产业集群207次,其他在区域经济差异、县域经济及空间自相关等的研究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知识溢出作用。2011—2019年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以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的知识溢出最为突出,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引用县域经济分别为169次和132次,其他在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知识溢出作用。
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方面,旅游业、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旅游开发等代表性关键词处于核心地位。1981—2000年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的关键词知识溢出主要推动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的研究,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引用旅游业分别达294和109次,引用生态旅游分别达292和103次。2001—2010年则主要推动了乡村旅游的研究,即乡村旅游引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分别达356和145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知识溢出较2000年之前明显弱化。2011—2019年,尽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的知识溢出在旅游业、乡村旅游和旅游经济等的研究上产生了作用,但其知识溢出作用明显趋向弱化。

3 基于发文作者的知识溢出特征与变化

3.1 促进作者合作网络形成的知识溢出特征

根据被引文献发文作者出现的频数作词云图(Word Cloud Image)。如图4所示,字体越大,表示作者出现的频数越高。出现频数最高的74位作者(发表论文8篇以上,每篇被引10次及以上)中,以李小建的发文数最多,为31篇;其后依次为闫小培27篇(阎小培与闫小培为同一作者,在此以现名称呼),陆玉麒21篇,姚士谋和金凤君都为18篇,韩增林和彭补拙都为17篇,苗长虹16篇,陆林、刘彦随、黄震方、张小林和曾刚都为15篇。可见,以这些作者为代表,他们在《经济地理》期刊知识溢出中做了更为突出的贡献。但对被引文献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发现,仅以李小建、陆玉麒、黄震方与张小林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体现出较明显的合作关系。其他作者之间,或两两相连,或独立成点。这表明期刊知识溢出来源于不同研究团队贡献的特征显著。
图4 被引文献作者的词云图

Fig.4 Word cloud image of author of cited literature

引证文献中出现频数100次以上的作者共52位。再通过作者共现的知识图谱分析可知,以韩增林、陆玉麒、马耀峰、陆林、石培基、黄震方等为代表,引证文献发文作者形成了关系较为紧密的合作网络,表明期刊知识溢出有效促进了作者合作网络的形成(图5)。这对于扩大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影响力、促进经济地理学领域研究团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5 引证文献作者共现的知识图谱

Fig.5 Knowledge mapping of authors co-occurrence of citing literature

3.2 作者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特征与变化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被引文献发表量Top50的作者与引证文献关键词Top100的引证关系进行分析,以探讨发文作者知识溢出的核心地位与主题特征变化(图6)。指向被引文献作者的单向箭线,表示该关键词的某引证文献引用了相应作者发表的某文献。
图6 1981—2019年作者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特征与变化

Fig.6 Network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 of author knowledge spillover in 1981-2019

①作者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总体特征。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及引用频数统计,1981—2019年作者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中,陆玉麒、陆林、黄震方、姚士谋、李小建等作者处于核心地位,作者知识溢出主要体现在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旅游发展等的研究上。同时作者知识溢出在主题构成上也具较强的专业综合性与学科交叉性特征,即某作者往往会与不同研究领域的代表关键词存在引证关系。
由网络结构中节点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可知(图6d):城市化研究的知识溢出中,陆大道、许学强、周一星、甄峰等的位置较近,且偏向城市化、城镇化等关键词;彭补拙、吴次芳等的知识溢出以土地利用研究最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知识溢出中,如陆玉麒、李小建、朱传耿、韩增林、金凤君等的位置较近,且位置偏向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差异、产业集群与产业转移等。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的知识溢出中,如孙根年、保继刚、郭焕成、刘沛林等的位置较近,且位置偏向旅游业、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关键词。其他学者,如陆林、黄震方、闫小培等,所处位置也偏向其主要研究领域的关键词。
②作者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特征变化。由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可知,1981—2000年作者知识溢出中,郭焕成、闫小培、顾朝林、李王鸣、保继刚等学者处于核心地位。具体地,以区域旅游研究的知识溢出特征最为显著。其中,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关键词分别引用郭焕成的研究达92、55和47次,知识溢出最为突出;保继刚对区域旅游、旅游资源等研究,崔凤军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可持续发展研究,董观志对生态旅游研究,杨新军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城市化研究方面,顾朝林对可持续发展、城市(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周一星对城市化、城市群研究,李后强对分形、城市体系研究,柴彦威对郊区化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影响作用。在区域经济、经济发展、经济联系等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作者知识溢出总体较弱,如关键词经济联系对周一星的研究文献引用次数为最多,但仅9次。另外,闫小培有力推动了知识经济的有关研究,李王鸣对人居环境研究的推动作用显著等。
2001—2010年作者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中,陆林、陆玉麒、朱传耿、李小建、姚士谋、顾朝林、李国平等学者处于核心地位;在作者知识溢出的作用上,关键词旅游经济引用陆林的文献次数最多,达129次,知识溢出作用最突出。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方面,孙根年、陆林等对入境旅游研究,马勇、刘名俭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产生了显著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面,陆玉麒、金凤君对可达性、县域经济研究,朱传耿对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李小建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研究,王缉慈、苗长虹对产业集群研究等产生了显著的知识溢出作用。城市化研究方面,彭补拙、吴次芳、濮励杰对土地利用研究,姚士谋对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研究,许学强、顾朝林、李国平、陈彦光等对城市(镇)化研究产生了明显推动作用。
2011—2019年作者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中,黄震方、陆玉麒、张小林、方叶林等作者处于核心地位。关键词传统村落引用刘沛林的文献数量为最多,达129次,知识溢出作用最突出。城市化研究的作者知识溢出特征,转向以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城市网络等为研究主题。如张小林、刘彦随、石培基、苗长虹、李红波、杨庆媛等对城镇化质量或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甄峰、马学广与李贵才对城市网络研究产生了显著的知识溢出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者知识溢出则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研究上,如陆玉麒、白永平、孟德友对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研究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方面,孙根年、马丽君对(旅游问题)网络关注度、百度指数研究产生了较强的知识溢出作用,黄震方、方叶林推动了旅游经济等问题的研究,马耀峰对入境旅游、耦合协调度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刘彦随对乡村振兴研究、龙花楼对传统村落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等。

4 基于发文机构的知识溢出特征与变化

4.1 促进机构合作深化的知识溢出分析

运用CiteSpace 5.6.R1软件,可得发文机构时区视图(图7)。图中节点位置表示主要机构出现的先后顺序,节点大小表示主要机构发文数量,连线表示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图7中的各小图是以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例,直观展示与其存在合作关系的机构分布特点。
图7 发文机构共现的时区视图

Fig.7 Time zone view of institution co-occurrence

图7a可知,1981—2019年在《经济地理》期刊发文最多的主要有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或研究院所;最初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是发文的主要机构,其后南京大学(参与研究的发文数为166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145篇)成为发文最多的主要机构;从主要机构之间连线的分布与跨度来看,各高校与研究院所之间存在长期而广泛的合作关系。
期刊发文机构的层次多样性与合作广泛性,也在促进机构深化合作的知识溢出中得到充分体现(图7b)。从引证文献发文机构的论文数量与合作关系来看,发文数最多的机构依次为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机构,且主要机构之间的连线甚多,合作关系显得广泛和紧密,机构知识溢出对机构合作关系的深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地,从引证文献发文机构Top100与被引文献发文机构Top50之间的引证关系来看,尽管各发文机构对本单位的引用频数一般相对为高,但也与多数甚至全部外单位都存在引证关系,且一些引用频数也较高。这表明机构知识溢出不仅对本单位的合作关系深化,也对外单位的合作关系强化都产生了推动作用。

4.2 机构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特征与变化

同样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被引文献发表量Top50的机构与引证文献关键词Top100的引证关系进行分析,以探讨发文机构知识溢出的核心地位与主题特征变化(图6)。总体上,机构知识溢出在主题构成上也体现出显著的学科交叉性特征,即主要研究机构往往对多个研究领域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知识溢出作用。
①机构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总体特征。1981—2019年机构知识溢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机构较多(图8d),表明发文机构来源的多样化有助于增强期刊知识溢出水平。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结果与引证频数100次及以上统计,主要有以下机构对相关研究产生了显著的知识溢出作用:南京大学对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指标体系、空间结构、空间格局、城市化、旅游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城镇化、影响因素、空间格局、新型城镇化研究,北京大学对产业集群研究,河南大学对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山大学对(区域旅游发展与城镇化)空间结构研究,浙江大学对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空间自相关研究,湖北大学对乡村旅游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对入境旅游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对旅游经济研究等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图8 1981—2019年机构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特征与变化

Fig.8 Network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 of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 in 1981-2019

②机构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特征变化。1981—2000年机构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中,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99年与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处于核心地位,主要机构的知识溢出主题具有较鲜明的专业方向特征。根据社会网络分析及引用频数30次及以上统计,城市化研究方面,北京大学对城市化、城市群研究,南京大学对(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驱动力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对资源型城市研究,四川大学对分形、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湖南财经学院对(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等产生了显著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方面,中山大学对区域旅游、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城市旅游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对旅游形象研究,湖北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大学对生态旅游研究,泰安师范专科学校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等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面,主要是兰州大学对经济联系研究产生了较强的知识溢出作用;其他如西北大学对乡村聚落研究,浙江大学对人居环境、农村居民点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1—2010年期刊知识溢出的机构力量有所增强,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河南大学等处于核心地位。根据社会网络分析及引用频数50次及以上统计,机构知识溢出的主题构成转向更具学科交叉性的特征,如南京大学对土地利用、旅游竞争力、城市化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休闲农业、城镇化研究,浙江大学对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土地利用与城市化研究等都产生了显著的知识溢出作用。中山大学对(城镇化、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研究,河南大学对产业结构、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县域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对产业集群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对城市化、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对旅游经济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结构研究,湖北大学对乡村旅游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对旅游经济、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对入境旅游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对旅游经济研究等都产生了较强的推动作用。
2011—2019年期刊知识溢出的机构力量有所变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处于核心地位。根据社会网络分析及引用频数50次及以上统计,南京师范大学知识溢出的主题构成具较强的学科交叉性特征,即对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空间自相关、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县域经济、城镇化、旅游经济研究等都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城市化研究知识溢出的主题构成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空间格局研究,南京大学对城市网络、百度指数、影响因素、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对(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西南大学对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农村居民点研究等都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面,河南大学对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对(县域经济、城镇化)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对县域经济研究等产生了明显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方面,华中师范大学对(旅游经济)影响因素,陕西师范大学对网络关注度、入境旅游研究产生了较强的推动作用。另外,中国地质大学对网络关注度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对影响因素、传统村落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对传统村落研究都产生了显著的知识溢出作用。

5 基于突现词的知识溢出特征与变化

5.1 基于突现强度的知识溢出特征与变化

突现词是指一定期内出现频数明显增加的关键词,可反映出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问题。运用CiteSpace 5.6.R1软件,作被引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可知(在此只例举突现强度≥10的关键词):1993—2000年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突现强度最高,分别为14.79和10.67,成为研究热点中最为关注的问题。2001—2010年关键词中国与产业集群的突现强度最高,分别为19.80和10.58,表明相关研究在空间尺度上更关注中国问题的研究,产业集群是最突出的研究热点问题。2011—2019年影响因素的突现强度最高,为10.49,表明相关研究更关注发展机制的分析。
引证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表明(突现强度≥10):1989—2000年关键词中国、分形、城市发展、城市体系、旅游开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等的突现强度最高,如关键词中国、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突现强度分别达到了108.39、154.31、110.24。2001—2010年旅游资源、城市化、旅游、对策、产业集群、乡村旅游、驱动力的突现强度最高,其中产业集群与旅游资源的分别达到了89.16和63.56。2011—2019年新型城镇化、城镇化、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旅游产业等的突现强度较高,其中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与耦合协调度分别达到了72.17、78.97和53.67。总体上,被引文献与引证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反映了知识溢出的前沿主题也具较强的对应关系。

5.2 突现词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特征

为进一步分析突现词知识溢出的主题构成与对应关系,基于引证关系,对被引文献的全部突现词(34个)与引证文献的全部突现词(57个)作社会网络可知分析(图9):
图9 突现词知识溢出的网络结构特征

Fig.9 Network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spillover of burst words

总体上,三大主要研究领域的突现词也体现出较明显的网络结构类别特征,即学术含义更接近、关系更密切的突现词,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也越接近;而突现词中国、空间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等学术含义综合性较强、类别不明确的关键词,则由于不同研究主题的关键词更有可能对其交叉引用,故处于核心地位。
基于引证关系,对主要突现词知识溢出的主题构成进行分析可知(引用频数≥50):城市化研究知识溢出的主题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突现词主要是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城市化、城镇化、土地利用、新型城镇化等,并对城市化、城镇化、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等研究产生了较强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面,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等突现词处于核心地位,主要对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等研究产生了知识溢出的引领作用。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方面,旅游业、旅游资源、旅游开发、乡村旅游等处于核心地位,主要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旅游开发、乡村旅游等研究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其他突现词,如对策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空间结构对空间分布、旅游资源、中国研究,空间自相关对时空演变研究,空间分布对空间分布研究,时空格局对时空演变研究,影响因素对空间分布研究等产生了明显的知识溢出作用,在引领经济地理学研究前沿方面产生了较强的影响作用。

6 结论与讨论

本文主要利用知识图谱分析,勾勒出《经济地理》创刊以来高被引文献及其引证文献信息的基本特征,在总体上揭示了期刊知识溢出的主题特征,以及促进作者合作网络形成、机构合作关系深化等方面的特征;主要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基于一一对应的引证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期刊知识溢出的具体特征与变化规律,明确了知识溢出的主题构成、作者贡献、机构力量与前沿引领等方面的特征与变化。总体上,期刊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也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具有较强的响应关系。
2000年以前,在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总体方针指导下,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农村城镇化稳步、快速推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城乡一体化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经济地理》期刊的知识溢出也主要体现在推动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上,同时也对大中城市郊区化、城镇体系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1998年提出并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加快推进了城市用地的大规模开发。2001—201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步入加速发展阶段,由此产生的城市化与土地利用问题持续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期刊知识溢出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显著推动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与协调发展问题也得到进一步关注,2011—2019年《经济地理》期刊的知识溢出对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质量、城市网络、生态环境与协调发展等的研究产生了更为突出的推动作用。
与城市化进程相伴随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差异等问题的研究,也在《经济地理》期刊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中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2000年以前,随着相对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的初步形成,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期刊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联系研究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与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导下,2001—2010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推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深化,期刊知识溢出有力推动了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同时也对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得到进一步关注,2011—2019年期刊知识溢出主要体现在对县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等研究的推动上。
从1981年的第一个旅游业发展规划到1998年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旅游发展逐渐步入到产业化发展阶段。2000年以前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对旅游业、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环境容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期刊知识溢出对这些问题研究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2001—2010年期刊知识溢出突出推动了乡村旅游、旅游经济的研究。2009年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全域旅游发展的提出等,对旅游业发展步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11—2019年期刊知识溢出对旅游业、乡村旅游、旅游经济、耦合协调度等的研究也产生一定影响作用,但这种知识溢出作用尚不显著,可能与期刊知识溢出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也有一定关系。总体上,期刊对旅游业、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与旅游开发等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在知识溢出的主题构成上。
期刊知识溢出的国家战略与发展政策指向性,反映了《经济地理》作为国内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唯一专业学术性期刊,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也在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与相关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基于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地理学视角,结合具鲜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发展与建设实际,促进国内经济地理学研究理论体系、内容框架与研究范式的形成,是《经济地理》期刊走向求实、创新之路的动力源泉,也是国内经济地理学研究融入全球经济地理学、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1]
Chen Chaomei, Chen Yue, Horowitz, et al. Towards an explanatory and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scientific discovery[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09, 3(3):191-209.

[2]
Chen Chaomei. Science mapping: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7, 2(2):1-40.

DOI

[3]
Xiaoyan Chen, Yisheng Liu.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highspeed railway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J]. Transport Policy, 2020, 85(1):1-17.

[4]
Balaid Ali, Rozan Mohd Zaidi Abd, Hikmi Syed Norris, et al. Knowledge maps: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6, 36(3):451-475.

[5]
李伯华, 罗琴, 刘沛林, 等.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经济地理, 2017, 37(9):207-214,232.

[6]
杨俊, 由浩琳, 张育订, 等. 从传统数据到大数据+的人居环境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166-176.

DOI

[7]
叶琴, 曾刚.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创新网络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 2019, 34(3):7-13,145.

[8]
孙威, 毛凌潇. 基于CiteSpace方法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演化[J]. 地理学报, 2018, 73(12):2 378-2 391.

[9]
薛德升, 王立. 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 2014, 69(8):1 117-1 129.

[10]
樊杰, 孙威. 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5-15.

[11]
李想, 马蓓蓓, 闫萍. 《人文地理》1986—2015年载文分析与研究热点[J]. 人文地理, 2018, 33(1):1-7,23.

[12]
何书金, 刘昌明, 袁振杰. 从《地理学报》创刊85年载文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特征[J]. 地理学报, 2019, 74(11):2 209-2 229.

[13]
王云, 马丽, 刘毅. 城镇化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 和HistCite的图谱量化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2):239-254.

DOI

[14]
白卫星. 从《区域经济评论》《经济地理》看2015年我国区域经济研究新进展[J]. 区域经济评论, 2016(2):70-76.

[15]
保继刚, 尹寿兵, 梁增贤, 等.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1 506-1 512.

[16]
李琬, 孙斌栋. 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 34(4):7-12,45.

[17]
张彦南, 李全, 陈工, 等. 基于《Economic Geography》的经济地理学知识图谱分析[J]. 人文地理, 2017, 32(3):138-145.

[18]
刘志高, 王琛, 李二玲, 等.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 2014, 69(10):1 449-1 458.

[19]
李文辉, 陈颂平, 邱钰杰, 等. 基于引证文献的学术期刊知识创新溢出研究[J]. 科技与经济, 2019, 32(3):16-20.

[20]
邱均平, 瞿辉, 罗力. 基于期刊引证关系的学科知识扩散计量研究——以我国“图书馆、情报、档案学”为例[J]. 情报科学, 2012, 30(4):3-7,13.

[21]
Wu Chaojiang, Hill Chelsey, Yan Erjia. Disciplinary knowledge diffusion in business research[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7, 11(5):655-668.

[22]
Qiao Tong, Shan Wei, Zhang Mingli, et al. How to facilitate knowledge diffusion in complex networks:The roles of network structure,knowledge role distribution and selection ru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9, 47(8):152-167.

[23]
刘军.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