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

  • 马斌斌 , 1, 2 ,
  • 陈兴鹏 , 1, 2, ,
  • 马凯凯 3 ,
  • 蒲利利 1, 2
展开
  • 1.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甘肃 兰州 730000
  • 2.兰州大学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国甘肃 兰州 730000
  • 3.中共昌都市委组织部,中国西藏 昌都 854000
※ 陈兴鹏(1963—),男,甘肃庆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区域开发、资源环境管理。E-mail:

马斌斌(1990—),男,甘肃天水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E-mail:

收稿日期: 2019-08-15

  修回日期: 2020-05-05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01

基金资助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20jbkyzy03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8YFC0704702)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研究型英才培养项目(WMYC20181-033)

Spatial Distribution,Type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China

  • MA Binbin , 1, 2 ,
  • CHEN Xingpeng , 1, 2, ,
  • MA Kaikai 3 ,
  • PU Lili 1, 2
Expand
  • 1. College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Gansu,China
  • 2.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Gansu,China
  • 3.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angdu Municipal Committee,Changdu 854000,Tibet,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8-15

  Revised date: 2020-05-05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1

摘要

以全国首批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模型,就其空间分布特征、均衡态势、分布密度进行定量化表征。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旅游产品结构进行了梳理识别,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规律与类型结构特征。最后,运用地理联系率、矢量数据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剖析了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全国的分布呈现两个高密度区和三个次级高密度区。②重点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自然资源富集的东部地区,多以省会城市、主干路网为核心呈寄生状向周围扩散。③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结构中,文化民俗类乡村旅游地所占比例最高,各目的地类型在全国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城郊休闲游憩型在西北地区所占比例最高,特色产业主导型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④乡村旅游重点村产品结构中,文旅融合型产品占比最高,各类型产品形态在全国的分布呈现集聚性特征,体验观光型产品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休闲度假型产品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⑤资源禀赋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规模、交通区位条件、政策及创新环境是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

马斌斌 , 陈兴鹏 , 马凯凯 , 蒲利利 .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 40(7) : 190 -19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7.022

Abstract

Taking the first batch of 320 rural tourism key villages in the country as the research sample. With the help of ArcGIS software,the spatial analysis models such as nearest neighbor point index an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are used to quantify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equilibrium situation,and distribution density.On this basis,the study combed and identified the destination types and tourism product structures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and revealed their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laws and typ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Finally,the article analyzes its in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by using methods such as geographic connection rate and vector data buffer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1) The distribution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China presents two high-density areas and three secondary high-density areas;2) The distribution of key villages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eastern China,where the economy is developed and natural resources are abundant. Most of them take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and the main road network as the core and spread to the surroundings in a parasitic shape. 3)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destination types of key village tourism villages,cultural and folk village tourism accounts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destination types in China is uneven. The suburba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type accounts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 in the northwest region,and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y-led type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China region. 4) Analyze the product structure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t was found that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ed products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product forms in China presents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oriented sightseeing produc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west China,and leisure and vacation product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East China. 5) Resource endowment base,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ource market scale,traffic location conditions,policies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 structure differences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1]。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三产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有着综合强的特性,关联农业生产、农村绿色发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是一种新型的消费业态和产业形态[2]。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自驾游的兴起,城市居民对于城郊周围的短途休闲度假旅游需求不断增加,乡村旅游呈现出独特的发展优势,在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2019年6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发文决定,遴选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引领作用乡村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建设村[3]。2019年7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全国共有320个村入选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乡村旅游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国外研究主要趋向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投资风险、乡村旅游与可持续生计、乡村旅游土地利用、乡村旅游消费模式等方面[4-9]。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影响也是国外学者持续关注的研究范畴,Wolfer就不同类型的景区进行了缓冲区分析,发现景区5 km范围内适合乡村旅游发展[10];Sue发现距离城市50~100 km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对于城市居民具有较强吸引力[11];也有学者发现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是影响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12-14]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区域尺度,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有乡村旅游景点、休闲农业[15-17]、乡村旅游示范点[18-19]、乡村旅游特色业态[20]、乡村旅游模范村[21]。也有学者基于多维视角对乡村旅游地演化[22]、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23-24]、乡村旅游业态布局进行了研究[25]。总体而言,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区域尺度、时间跨度不一,研究方法多以引力模型、基尼系数等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为主,呈现跨学科、理论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趋势。但是,学者们对于国家级、大尺度乡村旅游地的研究成果较少,已有研究只是探讨了其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未能揭示乡村旅游在全国的空间分布类型和旅游结构特征,研究结论具有局限性。梳理文献发现,还未有学者就国家级乡村旅游地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揭示我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晰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特征,为乡村旅游的统筹发展与管理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点指数可以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相互邻近程度,可以判断其空间分布类型。ArcGIS软件可以计算平均最邻近距离 r 1,通过与理论最邻近距离 r E的比值求得最邻近指数 R。计算公式为[27]
R = r 1 r E
r E = 1 2 n / A
式中: R为最邻近指数;n为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 A为研究区面积。 R=1时为随机分布, R<1为集聚分布, R>1为均匀分布。

1.1.2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用于分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区域内分布的集中情况。当 G值越大,乡村旅游重点村集中于某一区域;反之, G值越小,分布越分散。计算公式[28]为:
G = 100 × i = 1 n P i Q 2
式中: G表示地理集中指数; P i表示第i个省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个数; Q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总数;n为省份总数。

1.1.3 不均衡指数

不均衡指数可以分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省区的分布均衡情况,本文运用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中计算集中指数的方法来计算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不平衡指数S,计算公式为:
S = i = 1 n Y i - 50 n + 1 100 × n - 50 n + 1
式中:n为省区个数; Y i为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 S值介于0~1之间,当 S为0时,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平均分布于各个省区,当 S=1时则表明重点村集中在某一个省[29]

1.1.4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估计法用来分析点要素在不同地理空间位置的发生概率,核密度值越高则事件发生概率越高,点越密集。计算公式为:
f h x = 1 n h i = 1 n x - x i h
式中: f h x为核函数; x - x i表示 x x i的距离;h>0,为宽度。 f h x值越大表明分布越密集[30]

1.1.5 地理联系率

地理联系率用于分析研究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联系程度,该研究中可用来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与区域经济、AAAAA级景区、历史文化名村之间的联系。其计算公式为:
L = 100 - 1 2 i = 1 n S i - P i
式中: L为地理联系率; S i为第i个地区重点村占总数的比例; P i为第i个地区GDP、5A级景区数量、历史文化名村数量占总数的比例。 L值在0~100之间,值越大,则说明两者之间的地理联系越紧密[31]

1.2 数据来源

本文以首批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名录的320个重点村为样本,涵盖了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首批入选的重点村,乡村旅游开发主题定位明确、观赏游憩价值较高、旅游产品体系成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完善、就业致富带动效益明显,基本代表了中国乡村旅游资源利用和产品开发的最高水平[2]。空间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文中所有地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审图号:GS(2019)1823号,底图未修改。乡村旅游重点村相关数据资料、地区经济发展数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地方政府、各省区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

2 结果分析

2.1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

2.1.1 空间分布类型

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地理差异,中国大致划分为西部地带、中部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从三大地带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所占比例分别为37.19%、28.44%、34.37%,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东部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西部地区。从中国地理区划分析,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75%、8.44%、24.38%、10%、9.06%、17.19%、17.19%,华东地区的分布比例最高,华南地区比例最小。从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分析,重点村大部分分布于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1935年胡焕庸先生提出了人口分界线,即腾冲—黑河线,从胡焕庸线两侧分析,大部分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于该线的东南侧,胡焕庸线两侧出现明显的分布差异,如图2。运用最邻近点指数 R定量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类型,通过ArcGIS 10.2软件计算得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 R E为10.71 km,理论预期最邻近距离为86.39km,最邻近点指数 R=0.13<1,说明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凝聚分布态势。
图1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图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图2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核密度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uclear density

2.1.2 空间分布均衡性

通过计算,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地理集中指数 G为18.37,其分布较为分散。若32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平均分布于中国31个省区时,每个省区的重点村数量为10处,则此时的地理集中指数 G0=10.32。 G>G0,则表明重点村在省域尺度的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各省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个数、所占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见表1。通过式(3)计算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不均衡指数S为0.12。S值较低,表明各个省区都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乡村旅游在全国各个省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各个省区普遍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通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省区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图3)发现,洛伦兹曲线呈现出明显的上凸形式,进一步说明重点村在空间分布呈非均衡态势。
表1 中国各省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统计

Tab.1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China's provinces and regions

地区 个数/个 所占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地区 个数 所占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新疆 15 4.69 4.69 山东 10 3.13 62.81
浙江 14 4.38 9.06 河南 10 3.13 65.94
江苏 13 4.06 13.13 广东 10 3.13 69.06
云南 13 4.06 17.19 北京 9 2.81 71.88
安徽 12 3.75 20.94 内蒙古 9 2.81 74.69
江西 12 3.75 24.69 辽宁 9 2.81 77.50
四川 12 3.75 28.44 重庆 9 2.81 80.31
贵州 12 3.75 32.19 西藏 9 2.81 83.13
甘肃 12 3.75 35.94 宁夏 9 2.81 85.94
河北 11 3.44 39.38 山西 8 2.50 88.44
福建 11 3.44 42.81 吉林 8 2.50 90.94
湖北 11 3.44 46.25 海南 8 2.50 93.44
湖南 11 3.44 49.69 青海 8 2.50 95.94
广西 11 3.44 53.13 天津 7 2.19 98.13
陕西 11 3.44 56.56 上海 6 1.88 100.00
黑龙江 10 3.13 59.69 合计 320 100.00 100.00
图3 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Fig.3 The Lorenz curve of distribution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2.1.3 空间分布密度

利用ArcGIS10.2、ToolBox中的Density工具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核密度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如下:①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呈现2个高密度区和三个次级高密度区。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环渤海高密度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为的长三角高密度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以重庆、贵州为核心的次高密度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区;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次高密度区;在西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地带形成了以兰州、西宁为核心的西北次高密度区。②重点村在全国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东多西少、南密北疏、西北内陆少于东南沿海的特征。③重点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自然资源富集的东部地区,多以省会城市为核心。

2.2 乡村旅游重点村类型结构特征

2.2.1 目的地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

2.2.1.1 目的地类型

当前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参考已有研究基础[32],在咨询领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特性,通过系统梳理此次入选的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发展特征,该研究将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划分为城郊休闲游憩型、景区景点依托型、文化民俗旅游型、生态休闲农业型、特色产业主导型、特色资源开发型6大类型。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所占比例如图4所示。
图4 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分布

Fig.4 Distribution of destination types in key villages

①文化民俗类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所占比例最高,为33.13%。民俗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鲜活性是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基础,也是满足游客多元旅游需求的核心吸引力。通过挖掘特色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已然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行业共识,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文化民俗类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重点村中有代表性的有:陕西袁家村,该村被称为“关中民俗第一村”,现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极具品牌效应的民俗类乡村旅游目的地;江苏徐州马庄村,该村结合马庄特色民俗文化,推出了非物质文化类、民俗体验类旅游,集中打造了“马庄印象”一条街,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效应;浙江金华诸葛八卦村,作为极富盛名的中国传统古村落,该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诸葛亮相关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韵味的乡村旅游文化产品;河南焦作陈家沟村,作为陈氏太极发源地,该村以太极文化为核心,打造了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
②城郊休闲游憩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占比21.88%。该类乡村旅游目的地,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早期逐步形成,主要围绕大中城市分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北京延庆区井庄镇柳沟村、重庆永川区黄瓜山村。
③特色资源开发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指依托乡村地区具有异质性和独特吸引力的各类社会、自然、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开发产生旅游经济、社会效应。该类乡村旅游目的地占比14.68%,说明特色资源开发已成为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形式。河南省张庄村的红色旅游资源、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龙脊梯田景观、四川绵竹市孝德年画村等地,是特色资源开发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典型案例。
④景区景点依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指集中在景区、景点的附近村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实现景区客源市场的共享、共建,现已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重要部分。乡村旅游重点村中,景区景点依托型占比14.06%,有代表性的有:甘肃敦煌月牙泉村,地处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区鸣沙山下;福建省漳州市官洋村,位于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云水谣景区范围内;河南东坪村,地处国家AAAAA景区老界岭进出口要塞。
⑤生态休闲农业型,是指以乡村原生态景观、现代农业生产活动、生态绿色农产品为核心吸引物,面向都市居民提供休闲、体验、观光类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生态休闲农业型占比12.19%,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滕头村、陕西岚皋天坪村等地已形成了生态休闲农业品牌,产生了良好的乡村旅游效应。
⑥特色产业主导型乡村旅游目的地,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中所积淀形成的特有资源或产业优势,并逐步形成了旅游吸引力,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使得该地区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特色产业主导型,占比4.06%,占比虽然较小,但是该类型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的重要体现,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典型村主要有:浙江顾渚村的茶文化产业、江西省资溪县乌石镇新月村的苗木产业、江西易家河新村的柑橘产业、海南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的黄花梨手工艺品产业、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的茶叶和雷竹产业。

2.2.1.2 空间分布特征

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地在全国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图5a),城郊休闲游憩型在西北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占比27.14%;景区景点依托型、文化民俗旅游型、生态休闲农业型、特色资源开发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22.64%、30.77%、29.79%;特色产业主导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占比38.46%。分析各地区内部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所占比例发现,东北地区的主要类型为景区景点依托型;文化民俗类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均有着较多的分布,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重要类型;华南地区则以特色资源开发型为主,占比达该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总数的34.48%。
图5 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产品结构空间分布

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estination type and product structure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2.2.2 产品类型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2.2.2.1 产品类型结构

乡村旅游产品有着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根据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特性,本研究在梳理当前国内乡村旅游主要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咨询领域专家意见,最后结合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实际,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主要产品类型划分为:体验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时尚运动型、健康疗养型、主题教育型、文旅融合型六大类。各类乡村旅游重点村产品类型所占比例如图6。分析发现,乡村旅游重点村产品结构中,文旅融合型产品占比最高,为35.31%,说明当前我国文化旅游融合类旅游产品成为乡村旅游主要的产品形态,深受大众青睐。体验观光型占比33.75%,乡村田园风光和丰富多元的乡村旅游体验产品是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形式。休闲度假型占比25.00%,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和大众旅游需求的增加,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在近年来得到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开始由初级的体验观光转向深度的休闲度假。主题教育型占比2.50%,该类旅游产品以科普宣传、红色教育为主,如:上海嘉定区马陆镇大裕村有名的马陆葡萄文化艺术科普教育基地,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是全国有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时尚运动型占比1.88%,该类乡村旅游产品主要面向喜爱户外挑战的游客群体,有代表性的有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该村14 km长的彩色沥青骑行绿道成为骑行爱好者的天堂;西藏林芝巴卡村和真巴村,位于318国道旁,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起点,吸引了众多户外探险型游客。健康疗养型占比1.56%,该类乡村旅游产品需要优质的康养类旅游资源和高端的旅游服务设施,该类旅游产品所占比例最小,典型代表有: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村、云南昆明安宁市温泉街道温泉小村。
图6 乡村旅游重点村产品形态分布

Fig.6 Distribution of key village products

2.2.2.2 空间分布特征

乡村旅游重点村产品类型在全国的分布呈现集聚性(图5b)。体验观光型产品类型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占比26.85%,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乡村旅游产品依然以初级体验、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发展层次和水平不及其它地区;休闲度假型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占比38.75%,说明华东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休闲度假阶段,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时尚运动型则主要在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各占比33.33%;主题教育型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占比87.50%;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主要集中早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分别占比23.89%、19.47%。乡村旅游产品的多元结构可以衡量一个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健康状态,华东地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各类型所占比例之间差距较小,说明华东地区乡村旅游产品丰富多样,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健康均衡状态。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资源禀赋基础

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的富集度和等级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格局。在我国现行旅游资源评价与管理标准下,旅游资源禀赋的高低主要通过景区的等级来衡量,AAAAA级旅游景区是高质量、高禀赋、高价值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品牌代表[31],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共有259个AAAAA级景区。地理联系率可以用来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与各省区优质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联系程度。选取AAAAA级景区作为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的测度指标,运用地理联系性探测旅游资源禀赋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计算得出地理联系率为L=95.00,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在重点村目的地类型分析中发现,景区景点依托型在全国占比14.06%,进一步说明了旅游资源禀赋对于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与空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主要原因是,景区景点周边各类旅游资源集中、旅游设施完善,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依托景区的辐射带动实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26]。从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分析结果来看,文化民俗类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所占比例最高,为33.13%,为了揭示其内在原因,选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作为测度指标,运用地理联系性探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计算得出地理联系率为L=99.55,两者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空间分布对乡村旅游重点村有着显著影响,历史文化与传统民俗成为多数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核心资源。

3.2 经济发展水平

上文的核密度分析发现,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分布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探寻乡村旅游重点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选取各省区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运用上文中的地理联系率分析法,计算得出地理联系率L=94.99,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在前文的研究中发现,城郊休闲游憩型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体验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休闲度假型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进一步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单一,乡村旅游产品依然以初级体验、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发展层次和水平不及其它地区,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华东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休闲度假阶段,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3.3 交通区位条件

随着自驾游的兴起,交通区位条件成为影响乡村旅游发展与分布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验证交通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特征的影响,运用ArcGIS10.2绘制全国主要公路20 km缓冲区[31],如图7a所示。乡村旅游重点村大部分分布在中国主要公路20 km的缓冲区范围内,进一步说明交通区位条件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有着显著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交通区位条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不仅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也能延长游客在乡村旅游地的停留时间,因此,各交通道路沿线的乡村旅游在开发程度和时间序列上不断提升和提前,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旅游重点村沿交通线路的集聚化发展。
图7 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与主要公路干线、城市空间关系

Fig.7 Distribution of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main highways and urban spatial relationships

3.4 客源市场规模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快,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乡村旅游地成为了都市居民休闲放松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城镇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群体,城市人口基数大,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运用ArcGIS10.2 以各省会城市、地级城市为中心,绘制缓冲区分析图(图7b)。乡村旅游重点村被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所建立的缓冲区所包围,大多数乡村旅游重点村围绕城市近郊分布,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客源市场主要来自于城市居民。进一步印证了城郊休闲游憩型是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重要目的地类型,区域中心城市、客源市场规模是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

3.5 政策及创新环境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是乡村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各个省区都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乡村旅游在全国各个省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我国西北地区乡村旅游产品依然以初级体验、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华东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休闲度假阶段。这与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念、政策创新环境有着重要关系。以江浙地区为例,2018年江苏省出台乡村旅游发展专项政策,并在近年来推行乡村旅游(点)区等级划分与评定工作;2016年浙江省出台政策,正式赋予乡村民宿以合法身份,此后浙江特色乡村民宿发展迅猛,2017年浙江省在全省开始乡村旅游示范区(点)认定工作,并将乡村旅游作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客源市场主要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江苏、浙江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激发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活力,为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与创新环境。反观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观念和经营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缺乏创新活力。因此,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创新能力与发展观念是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目的地类型和产品结构差异的重要因素。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本研究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不均衡指数、地理联系率等分析模型,借助ArcGIS软件,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均衡态势、分布密度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目的地类型、旅游产品结构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最后,运用地理联系率、矢量数据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其内在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①通过ArcGIS软件计算得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最邻近点指数R=0.13,说明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凝聚分布态势。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地理集中指数G=18.37,不均衡指数S=0.12,且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省区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呈现出明显的上凸形式,进一步说明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呈非均衡态势。从三大地带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所占比例分别为37.19%、28.44%、34.37%,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东部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西部地区。
②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呈现2个高密度区和三个次级高密度区。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环渤海高密度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的长三角高密度区;以重庆、贵州为核心的次高密度区;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次高密度区;以兰州、西宁为核心的西北次高密度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全国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东多西少、南密北疏、西北内陆少于东南沿海的特征。重点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自然资源富集的东部地区,多以省会城市、主干路网为核心呈寄生状向周围扩散。
③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六大类型中,文化民俗类乡村旅游地类型所占比例最高,为33.13%,其次为城郊休闲游憩型,占比21.88%,特色资源开发型,占比14.69%,景区景点依托型14.06%,休闲生态农业型12.19%,特色产业主导型4.06%。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地在全国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城郊休闲游憩型在西北地区所占比例最高;景区景点依托型、文化民俗旅游型、生态休闲农业型、特色资源开发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特色产业主导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④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主要产品类型中,文旅融合型产品占比最高,为35.31%,体验观光型占比33.75%,休闲度假型占比25.00%,主题教育型占比2.50%,时尚运动型占比1.88%,健康疗养型占比1.56%。乡村旅游重点村产品类型在全国的分布呈现集聚性,体验观光型产品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乡村旅游产品依然以初级体验、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发展层次和水平不及其它地区;休闲度假型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说明华东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休闲度假阶段,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⑤资源禀赋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规模、交通区位条件、政策及创新环境是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和产品类型在地区间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重点村目的地类型与旅游产品的空间差异是资源禀赋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规模、交通区位条件、政策及创新环境等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2 讨论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空间分布集聚化、目的地类型差异化、旅游产品的差别化”特征,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与集聚化,有利于各类资源与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资源禀赋、文化积淀的地理联系率极大,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抢抓经济发展机遇、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实现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目的地类型分异状况、旅游产品结构差异,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建议:①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建设应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坚持“特色突出、文旅融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实现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发展,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树立典型榜样。②在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后续建设支持与管理监督中,应该立足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差距、差别等现实状况,实现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的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对于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和乡村旅游产品,实行差别化支持、差异化发展策略。③为了实现乡村旅游在全国的均衡、健康可持续发展,西部内陆地区应该正视自身的短板与不足,进一步完善发展政策、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加大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资金扶持力度、注重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的多元化建设,实现乡村旅游产品从观光型为主向深度体验、休闲度假转变。东部沿海地区应该立足已有发展经验基础和面临的问题,注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探索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实现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优质化、高端化发展。
本文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目的地类型、旅游产品结构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但是受制于研究数据与资料的可获得性,关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规模结构和经济效益分析,有待今后研究的进一步关注。此外,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实地调研,就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当地农民就业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1]
文化和旅游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905/t20190530_844003.html?keywords=, 2019-05-30.

[2]
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 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906/t20190612_844336.html?keywords=, 2019-06-06.

[3]
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关于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 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812/t20181211_836468.html?keywords=, 2018-11-15.

[4]
Chiodo E, Fantini A, Dickes L. Agritourism in mountainous re-gions-insigh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 Sustainability, 2019, 11(13):1-20.

[5]
Randelli Filippo, Martellozzo Federico. Is rural rural tourism-induced built-up growth a threat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areas?The case study of Tuscany[J]. Land Use Policy, 2019, 86(7):387-398.

[6]
Francisco J C, Maríadela C, José Á, et al. Limitations of rural tourism as an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strument. The case study of the region of La Vera[J]. Sustainability, 2019, 11,3309,doi:10.3390/su11123309.

[7]
Kim S, Lee S K, Lee D, et al. The effect of agritourism experi-ence on consumers' future food purchase patter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9, 70:144-152.

[8]
Cucari N, Wankowicz E, De Falco S E. Rural tourism and Alber-go Diffuso:a case study for sustainable land-use planning[J]. Land Use Policy, 2019, 82(5):105-119.

[9]
Su M M, Wall G, Wang Y, et al. 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in a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Hetu Town,Anhui Province,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9, 71(4):272-281.

[10]
Walford N.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in tourist accommodation enterprises on farms in England and Wales[J]. Applied Geography, 2001, 21(4):331-345.

[11]
Sue B. Rural tourism in Australia-Has the graze altered?Tracking rural images through film and tourism promo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6(3):125-135.

[12]
Nilsson P A. Staying on farms-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1):7-24.

[13]
Ghafari S R, Moradi M, Nikbakht D. Leveling and planning of rural space tourism in central part of Boyerahmad[J]. Journal of Urban-Regional Studies and Research,2012:97-118.

[14]
Nepal S. Tourism and remote mountain settlements:spatial and temporal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frastructure in the Mt Everest Region,Nepal[J]. Tourism Geographies, 2005, 7(2):205-227.

[15]
王卫平. 江苏省休闲农业景点系统空间结构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16]
张颖. 北京市休闲农业布局评价及优化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17]
王新越, 候娟娟. 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6, 36(11):1 706-1 714.

[18]
张广海, 孟禺. 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80-84.

[19]
杨德云. 基于分形理论的全国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结构特征分析[J]. 改革与战略, 2013, 29(3):80-83.

[20]
冯喆, 田至美. 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0(3):80-89.

[21]
王松茂, 何昭丽, 郭英之.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乡村旅游模范村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9, 39(4):199-206.

[22]
王宝祥. 制度嵌入性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D]. 西安: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8.

[23]
刘红梅, 杨素丹, 夏凯生, 等. 民族贫困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以渝东南地区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12):276-283.

[24]
孙盼. 湖南省乡村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8.

[25]
王秋明. 乡村旅游的业态空间布局分析与规划研究——以辽宁省大洼县为例[J]. 农业经济, 2017(8):134-135.

[26]
鄢慧丽, 王强, 熊浩. 休闲乡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3):47-52.

[27]
任国岩. 长三角会展场馆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4, 34(9): 86-92.

[28]
谢志华, 吴必虎. 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6):748-753.

[29]
李伯华, 尹莎, 刘沛林, 等.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 35(2):189-194.

[30]
郭晓东, 张启媛, 马利邦. 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2, 32(10): 114-120.

[31]
方叶林, 黄震方, 李经龙, 等. 中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及其产业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6):1 273-1 284.

[32]
王润, 刘家明, 张文玲. 地理大数据视野下京津冀乡村旅游空间类型区划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12):138-145,169.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