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土地与生态

省域农业现代化指数与乡村文化指数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 唐跃文 , 1 ,
  • 曹巍 2 ,
  • 陈国生 1 ,
  • 刘小凤 , 3, ,
  • 彭文武 3
展开
  • 1.湖南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湖南 衡阳 421002
  • 2.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湖南 衡阳 421008
  • 3.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湖南 衡阳 421001
※ 刘小凤(1977—),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财务管理。E-mail:

唐跃文(1973—),男,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财务管理。E-mail:

收稿日期: 2019-04-14

  修回日期: 2020-03-29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01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BIA18019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7YJC840006)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课题(2019JJ50112)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9A120)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8A506)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8A509)

Analysis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ex and Rural Cultural Index

  • TANG Yuewen , 1 ,
  • CAO Wei 2 ,
  • CHEN Guosheng 1 ,
  • LIU Xiaofeng , 3, ,
  • PENG Wenwu 3
Expand
  •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engyang 421002,Hunan,China
  • 2. Hengya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Hengyang 421008,Hunan,China
  • 3.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nan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Hengyang 421001,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4-14

  Revised date: 2020-03-29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1

摘要

通过农业现代化指数和乡村文化发展指数,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及空间分布关系,最终根据2016年中国5种乡村文化子指标和5种农业现代化子指标,计算得出各省市的乡村文化综合指数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进而计算出各自这两种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各自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乡村文化发展指数低于农业现代化指数,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全国主要地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发展处于高度协调、较高的耦合关系,但是个别地区的协调度和耦合度较低;这两个系统的发展程度与经济总体发达程度空间分布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即东部地区各种指数较高,而西部各种指数较低。

本文引用格式

唐跃文 , 曹巍 , 陈国生 , 刘小凤 , 彭文武 . 省域农业现代化指数与乡村文化指数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 经济地理, 2020 , 40(7) : 158 -165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7.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culture by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ex and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index.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ve rural culture sub indicators and fiv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ub indicators in 2016,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culture index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mprehensive index of each province and city are calculated. Then the coupling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are calculated and thei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index is lower than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ex,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life lags behind.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main areas of the country are in a highly coordinated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 but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coupling degree of some regions are low.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the two system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degree maintain a high consistency. In other words, the indexes in the eastern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western.

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被提上议程,并且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该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措施[1]。该战略包括五个方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终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中,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关系最密切,直接进行相互影响和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是建立在乡村经济发展良好的基础上,同时优良的文化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当前乡村经济主要以第一产业,即农业为主。而农业现代化程度体现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所以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征。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可以揭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和促进作用[2]。定量化的耦合度研究可以更科学和准确地认识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地域上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农业资源配置、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我国各地区农业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总体布局等政策具有辅助意义,使得策略更具有科学性和实际意义。
国内对乡村振兴、农村文化等已经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区域进行多种研究。翟向坤等认为农村文化生态是农村的文化生活和它的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是农村稳步发展的动力来源,同时从文化生态角度,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农村文化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可行性道路[3]。高水从河北乡村建设和乡村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中找出理论突破口和现实依据,通过调查文献研究方法、分析案例研究方法和实地考察方法,揭示了当地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社会共同体系统建设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文化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并分析出乡村文化振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加快经济转型、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促进城乡关系和谐和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4]。张燕等指出实施乡村振兴,要求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这对现代农民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现代农民的认知和专业技能提升进行分析,认为农民作为农村社会和农业生产的主体应该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导者[5]。以上学者对于乡村文化、乡村经济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研究大多基于文献资料和走访调查形式,旨在从理论角度探索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和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但基于统计数据和模型等量化研究较缺乏,并且缺乏以地区为单位的定量化研究。
何亚婷从耦合发展关系角度对休闲农业系统和新型城镇化系统做了分析,通过对江西省的这两个系统进行研究调查,建立了较全面、客观的定量化指标,并在分析和评价基础上提出了这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建议[6]。马菲菲则应用耦合发展关系模型对乡村旅游和乡村休闲农业进行定量化的客观分析,同时对两个系统的耦合情况对农村、农业、农民生活的总体影响进行探讨,得到这两个系统的耦合发展特征,并提出建议性发展道路[7]。以上文献基于文化和农业的部分内容进行定量化评价,并不能总体反映现代农业综合体系和乡村文化综合体系耦合协调关系。
本文利用全国统计数据对于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发展的耦合度进行研究。借助于实际数据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计算结果,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准确地反映两种系统的关系;并且本文搜集了全国除港澳台地区的其余全部省份数据,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文化发展特征。

1 中国农村情况和数据介绍

1.1 中国农业农村情况简介

近几十年,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迅速,农村面貌、环境水平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文化发展也取得很大的进步。2016年以来,农业生产能力、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人口结构、农民的生活状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和完善,成立了很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同时也涌现了一些新型农业产业。2016年,全国农田水利设施改善明显,灌溉耕地比例达到50%以上,机电井、排灌站等水利设施数量均有增长。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比例均有提高。同时,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加快,耕地规模化种植面积占比达28.6%,规模生猪养殖率达62.9%,规模家禽养殖率达73.9%[8]
各类基本社会服务已经实现基本覆盖到乡镇。村村通工程改善了农村交通情况、网络情况和信息通达状况。几乎所有乡村都有硬化道路通往柏油公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建有幼儿园、托儿所和小学的乡镇占比分别超过90%和60%;医疗卫生机构几乎覆盖全部的乡镇。互联网发展也惠及到农村,截止到2016年底,接入互联网的村超过90%,并且部分乡村开启了农村电子商务,同时,物流配送站点直达乡村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国东部省份拥有物流配送站点的乡村约占30%,西部约为20%[9]
全国乡村文化发展态势良好,2016年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为3.14亿人,总量较2006年下降8.7%,但是文化素质更好,拥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的比重较2006年提高3.0%,大专及以上文化的提升1.0%。文化基础设施和组织发展迅速,2016年,近1/3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超过60%;超过四成以上的行政村有专门的农民业余文化组织[10]

1.2 数据介绍

本文采用2016年统计调查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为2017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个别地方统计年鉴,并且在研究中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对于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空间插值法得出,力求数据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

本文按照数据可获得性,以及各数据对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文化发展的代表性选取下列指标进行量化计算(表1),在农业现代化中选取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农村每万人拥有的农业产业法人单位数、农村农业人均产值、单位耕地农用机械总动力和耕地粮食单产为子指标[11-13];乡村文化发展指数中选取农村小学师生比、农村人均教育文娱支出、农村每千人所得艺术表演场次比、农村每千人拥有乡文化站和农村有线电视节目用户占比为子指标[14]。将各个子指标按照归一化方法变为无量纲的数值,然后分别相加得到全国主要省市的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发展的总指数。
表1 指标体系表

Tab.1 Index system table

指数 子指标
农业现代化指数
A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
农民每万人拥有的农业产业法人单位数(家)
农民农业人均产值(元)
单位耕地农用机械总动力(kW/hm2
耕地粮食单产(t/hm2
乡村文化发展指数
V
农村小学师生比
农村人均教育文娱支出(元)
农村每千人所得艺术表演场次(场次)
农村每千人拥有乡文化站(个)
农村有线电视节目用户占比(%)

2.2 指数计算方法

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文化发展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指标。本文虽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可量化的几个子指标,但是这几个子指标分别具有不同的单位,不同的数量,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为了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本文使用数据归一化处理方法将各子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15]。对于数值越高越优型,选择正向归一化算公式,对于数值越小越优型,选择负向归一化公式。由于本文选取的各子指标都是数值越高越优型,故均选择正向归一化公式:
N i j = x i j - m i n   x j m a x   x j - m i n   x j
式中:x为各指标变量值; N i j为该指标归一化值;i为乡镇;j为指标类。
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文化发展是以上所选各子指标的综合体现,因此采用各子指标的算术平均数得到农业现代化指数和乡村文化发展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农业现代化指数公式:
A i = j = 1 5 N i j / 5
乡村文化发展指数公式:
V i = j = 1 5 N i j / 5
式中:A表示农业现代化指数;V为乡村文化发展指数;i表示乡镇;j表示指标类。
经过计算后的农业现代化指数和乡村文化发展指数依然是归一化指数,该值在[0,1]范围内,与各归一化后的子指标一样,只具有指示意义,没有具体含义。其指示意义为数值越大农业现代化程度或乡村文化发展程度越高。

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可以更加全面地对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这种模型在耦合度计算的基础上增加了协调度分析。协调度是衡量几个系统发展是否一致的指标,协调度高说明系统之间各组间关系和谐、配合得当[16],能够促进系统整体发展的状态,反之则反。发展度则是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综合发展情况,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兼有发展与协调两层含义。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乡村文化发展之间保持相互协作、共同促进的状态是发展的本质要求,所以本研究采用发展度模型参与计算。耦合度是根据协调度和发展度得来,表示几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和关系紧密程度。耦合度越大表示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越强烈,互相依赖性越大[17]。这三个数值相互关联、相互补充,能够更加全面地说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
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C = A × V 0.5 A + 0.5 V 2 2
发展度计算公式为:
T = 0.5 A + V
耦合度计算公式[18]为:
D = C × T
式中:A为农业现代化指数;V为乡村文化发展指数;C为协调度;T为发展度;D为耦合度。

3 结果分析

根据各子指标计算方法,按照统计年鉴中2016年数据,计算出全国主要省(市、区)的各子指标数据(表2~表3)。
表2 省域农业现代化子指标及其归一化计算结果

Tab.2 Calculation & normalized calculation results of sub-indicator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provincial

省份 指标计算结果 归一化计算结果
耕地有效
灌溉面积比(%)
农村每千人拥有的法人单位数(家) 农村农业
人均产值
(元)
单位耕地农
用机械总动
力(kW/hm2
单位耕地
粮食产量
(t/hm2
有效灌溉
面积比
每千人拥
有的法人
单位数
农业
人均
产值
单位耕地农用机械总动力 单位耕地
粮食产量
农业现
代化综
合指数
北京 59.41 3.09 4 955.63 11.25 7.17 0.454 0.810 0.230 0.122 0.809 0.421
天津 70.18 3.67 9 149.81 15.33 5.09 0.132 0.780 0.033 0.074 0.330 0.460
河北 68.36 1.79 9 920.85 16.61 5.32 0.082 0.536 0.122 0.102 0.383 0.441
山西 36.66 5.41 5 943.55 11.73 3.89 0.755 0.663 0.325 0.167 0.054 0.285
内蒙古 33.82 3.74 14 469.33 10.64 4.89 0.699 0.959 0.118 0.233 0.284 0.375
辽宁 31.62 1.74 13 012.60 13.79 6.20 0.447 0.763 0.035 0.139 0.586 0.393
吉林 26.20 1.18 10 241.06 16.95 7.26 0.872 0.733 0.013 0.083 0.830 0.411
黑龙江 37.43 1.72 18 541.29 9.50 5.36 1.000 0.745 0.000 0.106 0.392 0.394
上海 99.48 2.19 5 068.26 6.44 8.00 0.161 0.656 0.143 0.026 1.000 0.496
江苏 88.69 1.51 14 386.52 12.10 6.56 0.000 0.818 0.109 0.020 0.668 0.555
浙江 73.25 3.37 8 244.99 14.77 5.99 0.091 1.000 0.866 0.083 0.538 0.486
安徽 75.63 1.93 7 509.58 15.48 5.32 0.113 0.533 1.000 0.051 0.385 0.423
福建 78.98 3.08 12 638.30 12.02 5.62 0.195 0.620 0.384 0.145 0.452 0.503
江西 66.08 2.25 6 717.27 10.81 5.83 0.098 0.514 0.113 0.171 0.501 0.373
山东 67.85 2.13 11 386.90 18.98 6.27 0.111 0.578 0.088 0.001 0.603 0.534
河南 64.64 0.95 9 324.10 18.80 5.90 0.048 0.533 0.403 0.033 0.517 0.451
湖北 55.39 2.63 11 846.31 14.41 6.09 0.195 0.680 0.065 0.045 0.562 0.465
湖南 75.50 1.04 10 099.60 19.47 6.14 0.054 0.906 0.072 0.149 0.572 0.510
广东 67.94 0.94 9 251.48 13.49 5.41 0.122 0.610 0.055 0.018 0.405 0.384
广西 37.45 2.78 9 346.74 21.43 5.04 0.004 0.570 0.006 0.056 0.320 0.412
海南 40.13 2.75 17 565.66 17.81 5.11 0.469 0.646 0.094 0.077 0.335 0.486
重庆 28.99 8.24 10 103.51 19.09 5.13 0.244 0.620 0.477 0.158 0.341 0.517
四川 41.79 1.13 8 844.14 15.17 5.33 0.131 0.363 0.054 0.275 0.387 0.327
贵州 24.02 3.48 9 514.36 18.76 3.79 0.094 0.614 0.019 0.156 0.032 0.312
云南 29.15 2.75 7 409.84 19.02 4.19 0.099 0.513 0.036 0.074 0.124 0.302
西藏 56.57 0.25 2 240.34 25.25 5.50 0.164 0.000 0.142 0.998 0.425 0.371
陕西 31.37 2.00 11 906.05 17.36 4.00 0.460 0.642 0.118 0.175 0.080 0.320
甘肃 24.52 2.32 8 827.56 14.45 4.16 0.495 0.545 0.114 0.209 0.118 0.250
青海 34.34 4.35 5 418.12 22.66 3.65 0.110 0.464 0.081 0.360 0.001 0.343
宁夏 39.98 3.96 10 572.88 11.27 4.79 0.176 0.624 0.045 0.143 0.261 0.351
新疆 95.50 1.24 17 458.43 5.12 6.34 0.208 0.369 0.067 0.198 0.617 0.524
表3 乡村文化发展子指标及归一化计算结果

Tab.3 Calculation & normalized calculation results of sub-indicators of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省份 指标计算结果 归一化计算结果
农村小
学师生
比(%)
农村人均
教育文娱
支出(元)
农村每千
人得艺术
表演场次
农村每千
人拥有乡
文化站
农村有线电
视节目用户
占比(%)
小学
师生比
人均教
育文娱
支出
每千人
艺术表
演场次
每千人
拥有乡
文化站
有线电视
节目用户
占比
乡村文
化综合
指数
北京 9.52 1 341.70 3.07 0.62 81.83 0.454 0.810 0.230 0.122 1.000 0.523
天津 6.69 1 298.90 0.52 0.49 27.07 0.132 0.780 0.033 0.074 0.318 0.267
河北 6.26 952.80 1.68 0.57 17.41 0.082 0.536 0.122 0.102 0.198 0.208
山西 12.17 1 132.30 4.29 0.74 25.70 0.755 0.663 0.325 0.167 0.301 0.442
内蒙古 11.69 1 553.00 1.63 0.91 10.48 0.699 0.959 0.118 0.233 0.112 0.424
辽宁 9.46 1 274.20 0.55 0.67 32.85 0.447 0.763 0.035 0.139 0.390 0.355
吉林 13.20 1 231.70 0.27 0.52 41.81 0.872 0.733 0.013 0.083 0.502 0.440
黑龙江 14.33 1 249.40 0.10 0.58 24.57 1.000 0.745 0.000 0.106 0.287 0.428
上海 6.95 1 123.10 1.95 0.37 48.96 0.161 0.656 0.143 0.026 0.591 0.315
江苏 5.53 1 352.20 1.51 0.35 63.82 0.000 0.818 0.109 0.020 0.776 0.345
浙江 6.33 1 610.80 11.28 0.52 76.14 0.091 1.000 0.866 0.083 0.929 0.594
安徽 6.53 949.10 13.02 0.43 27.94 0.113 0.533 1.000 0.051 0.329 0.405
福建 7.25 1 071.30 5.06 0.68 57.50 0.195 0.620 0.384 0.145 0.697 0.408
江西 6.39 922.20 1.56 0.75 73.29 0.098 0.514 0.113 0.171 0.894 0.358
山东 6.51 1 012.90 1.23 0.30 41.58 0.111 0.578 0.088 0.001 0.499 0.255
河南 5.96 948.80 5.30 0.39 19.59 0.048 0.533 0.403 0.033 0.225 0.248
湖北 7.25 1 156.60 0.94 0.42 47.25 0.195 0.680 0.065 0.045 0.570 0.311
湖南 6.00 1 477.30 1.03 0.69 40.89 0.054 0.906 0.072 0.149 0.490 0.334
广东 6.60 1 057.80 0.81 0.35 25.19 0.122 0.610 0.055 0.018 0.295 0.220
广西 5.57 1 000.80 0.18 0.45 28.98 0.004 0.570 0.006 0.056 0.342 0.196
海南 9.66 1 108.50 1.31 0.50 22.92 0.469 0.646 0.094 0.077 0.267 0.310
重庆 7.68 1 072.50 6.26 0.72 12.02 0.244 0.620 0.477 0.158 0.131 0.326
四川 6.69 707.20 0.80 1.03 19.64 0.131 0.363 0.054 0.275 0.226 0.210
贵州 6.35 1 063.40 0.34 0.71 14.65 0.094 0.614 0.019 0.156 0.164 0.209
云南 6.40 920.00 0.57 0.50 13.32 0.099 0.513 0.036 0.074 0.147 0.174
西藏 6.97 192.90 1.93 2.94 4.68 0.164 0.000 0.142 0.998 0.040 0.269
陕西 9.58 1 102.90 1.63 0.76 32.84 0.460 0.642 0.118 0.175 0.390 0.357
甘肃 9.88 965.50 1.58 0.85 7.59 0.495 0.545 0.114 0.209 0.076 0.288
青海 6.50 851.40 1.15 1.25 1.48 0.110 0.464 0.081 0.360 0.000 0.203
宁夏 7.08 1 077.50 0.68 0.68 13.97 0.176 0.624 0.045 0.143 0.155 0.229
新疆 7.36 716.40 0.97 0.82 15.51 0.208 0.369 0.067 0.198 0.175 0.204

3.1 农业现代化子指标计算结果

从各农业现代化各子指标看,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最高的是上海,达到99.48%。另外新疆和江苏也达到较高值。而与新疆同样处于干旱区的陕西、青海、甘肃却仅有20%~30%。我国东南区域水资源丰富,靠降水补给河湖而实现农业灌溉;在新疆则主要依靠地下水、冰雪融水补给合理灌溉,并且新疆由于气候极度干旱,如果没有灌溉则不能发展种植业,这也是导致新疆耕地有效灌溉比例高的原因[19]。每千人拥有的法人单位数最高的是重庆,达到8.24家,大幅度领先其它省市;山西、青海次之,分别为5.41家和4.35家;西藏的农业产业最落后,此项指标仅为0.25。农村人均农业产值全国各省市差距明显,最高的黑龙江为18 541.29元,约为最低的西藏(2 240.34元)的9倍,农村人均农业产值上万元有15个省区。这两项指标既与农业产业有关,也与农村人口有关,人均农业产值较高的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的每千人拥有法人单位数却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这3个省(市、区)农业以大型农场的规模化经营有关,其农业产业实体虽大但是数量有限。耕地粮食作物单产较高的省区有上海、吉林、北京、江苏、新疆等,而产量较低的为山西、贵州和青海。其中上海、北京、江苏、山东属于精耕细作型的精细化农业,而新疆、吉林属于大型农场机械化经营,故单产较高。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几个省份均是我国农业大省,第一产业比重较大[20]
从农业现代化指数结果来看,各省份均不高,最高的江苏为0.555,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在0.5以下的省(市、区)达25个,约占80%。东南部省份现代化程度普遍较高,其中江苏、山东、重庆、湖南、福建都达到0.5以上。新疆虽然地处干旱地区,但其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达到99.58%、农业人均产值达到17 458.43元,有效的灌溉克服最大的自然条件限制,使得当地农业发展良好,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0.524。西藏是我国自然环境最特殊的地区,其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指数较低,农村农业人均产值和每千人拥有农业法人单位最低,说明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结构和农业加工与服务程度差,但是它的耕地平均农用机械总动力却最高,因此综合指数达到0.371。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较低的省份集中在西部地区。这些省份的共同特征是耕地有效灌溉比例较低和粮食单产低。最低的省份是甘肃和山西,分别为0.250和0.285,均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各项子指标均不高,尤其是有效灌溉面积和耕地粮食单产[21]

3.2 乡村文化发展子指标计算结果

小学师生比在个别农村人口稠密的区域较低,比如江苏、河南、广西等地,在农村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较高,如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人均教育文娱支出除西藏以外,其余各省区差距不大,都在1 000元左右,而西藏仅有192.90元,在西部四川、青海、新疆等地都较低,反映出该项支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各省(市、区)每千人所得的艺术表演场次差距较大,安徽和浙江非常高,分别达到13.02和11.28,而黑龙江、广西仅有0.1和0.18。农村有线电视在北京和江浙沪地区覆盖率较高,但是在西部地区覆盖率很低,最高的北京达到81.83%,而青海只有1.48%、西藏仅有2.94%,地区差距较大。
图1 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comprehensive index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乡村文化综合指数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地域分布上东部高于西部。达到0.5以上的只有浙江和北京2个省区,它们的有线电视覆盖率和人均教育文娱支出都较高。东部地区的华北平原地区(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和广东乡村文化综合指数较低,均低于0.3,这些地区的小学师生比、每千人拥有的乡文化站都处于较低水平,除河南外其它地区的每千人所得艺术表演场次也很低。东北地区、内蒙古和山西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西部整体水平较低,其中云南和广西最低,分别为0.174和0.196。除西藏外,西部地区人均教育文娱支出指数在各项子指标中较高,表示该区域村民对于教育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低。

3.3 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

各省(市、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文化发展协调度很高,其中江苏最高达0.999,而最低的新疆也达到0.649。高度协调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江南一带,中部地区和四川、西藏也呈现出较高的协调度。华北平原的河北、河南和山东的协调度略低。结合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和乡村文化发展综合指数分布图来看,协调度低的地区其乡村文化综合指数均较低,协调度排名后7位地区的文化综合指数都在0.2附近,而农业现代化指数均在0.4~0.5之间。可见这两个系统的不协调地区,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文化发展滞后,这些地区应着重发展乡村文化[22]
虽然全国主要省份的协调度很好,但是要注意个别地区农村产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协调问题,尤其是新疆和华北广大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对精神文化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但同时精神文化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农业现代化程度作为农村主要经济产业的新型化发展代表,如果与乡村文化发展不协调,既会影响乡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也可能导致一些社会不和谐问题,同时,不协调的发展必然会在未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继续发展。
图2 乡村文化综合指数分布图

Fig.2 Distribution map of comprehensive index of rural culture

图3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发展协调度分布图

Fig.3 Distribution map of coordin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图4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发展度分布图

Fig.4 Distribution map of development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cultural

从发展度来看,全国主要省区均较低,最高的浙江为0.540,也是唯一超过0.5的省份,而最低的云南仅有0.238。发展度相对较高的省份除了北京单独分布以外,还有东南的浙江、福建、江苏、安徽,东北的黑龙江和吉林,西南的重庆和中部的湖南。发展度较低的省份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主要在除新疆外的西北地区和广大西南地区。可见,东部区域,尤其江浙一带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文化发展都有较强的动力,这与当地整体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而在西部发展度较低的区域,由于其自然资源的限制,农业发展缓慢,另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较弱,对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小,导致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文化整体发展力欠缺。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加强政策或外力的刺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
表4 耦合协调度表

Tab.4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table

地区 协调度 发展度 耦合度 地区 协调度 发展度 耦合度
北京 0.977 0.472 0.679 湖北 0.923 0.388 0.598
天津 0.865 0.364 0.561 湖南 0.915 0.422 0.622
河北 0.759 0.325 0.497 广东 0.858 0.302 0.509
山西 0.908 0.363 0.574 广西 0.763 0.304 0.482
内蒙古 0.992 0.400 0.630 海南 0.905 0.398 0.600
辽宁 0.995 0.374 0.610 重庆 0.900 0.421 0.616
吉林 0.998 0.426 0.652 四川 0.907 0.269 0.494
黑龙江 0.997 0.411 0.640 贵州 0.923 0.261 0.491
上海 0.903 0.406 0.605 云南 0.860 0.238 0.452
江苏 0.894 0.450 0.634 西藏 0.949 0.320 0.551
浙江 0.980 0.540 0.727 陕西 0.994 0.338 0.580
安徽 0.999 0.414 0.643 甘肃 0.990 0.269 0.516
福建 0.978 0.456 0.668 青海 0.873 0.273 0.488
江西 0.999 0.366 0.604 宁夏 0.913 0.290 0.514
山东 0.767 0.395 0.550 新疆 0.649 0.364 0.486
河南 0.839 0.350 0.542
全国主要省(市、区)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文化发展耦合度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最高的浙江为0.727,最低的云南为0.452,各地区差异较小。从图5来看,耦合度较高的省份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域、东北和内蒙古、北京。耦合度较低的集中分布在除西藏以外的广大西部地区和河北省。从耦合度来看,这两个系统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标志,可以带动、刺激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而乡村良好的文化基础和氛围又会反馈到农业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图5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发展耦合度分布图

Fig.5 Distribution map of coupling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综上所述,全国总体上耦合度虽然较高,但是低于协调度,可见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文化发展的耦合机制欠缺,尤其是西部省份,应加强这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发挥经济产业发展与精神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以求更快速、更优质、更协调的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农业作为农村的主要产业,其地位非常重要,农业现代化的程度集中反映了农业发展水平,研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探索两者的发展内在联系,分析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文化发展的空间分布,可以从整体格局上展现我国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状况,进而辅助农村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23]。本文通过农业现代化指数和乡村文化发展指数,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及空间分布关系,最终根据2016年中国5种乡村文化子指标和5种农业现代化子指标,计算得出各省份的乡村文化综合指数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进而计算出各自这两种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各自的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
①综上各种指数的分布,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和京津冀经济圈的核心,其农业现代化程度和乡村文化发展程度均靠前,2个指数的协调度、发展度和耦合度也很高,由此可见,北京农村、农业、农民经济文化生活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该结论符合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农村与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律,即大城市的经济和文化辐射影响,该影响与农业产业的市场有关,更与北京地区的整体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及农业技术服务等相关。表明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应该注重经济圈与产业结构的配合,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②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发展综合指数及其之间的发展度、协调度、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的地区分别在长江中下游的江浙沪地区和北京,而处于较低水平的省份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这与我国经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保持一致,表明农村产业经济和文化发展与其经济活动和地区总体发展程度相关性较大。另一方面,这样的地理分布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如降水、气温和地形相关,在东南平原地区,土壤肥沃、地形平坦、降水较多、气候温暖,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东南地区农业自古较为发达,文化传承较好。
③华北地区除北京之外的其它省份和广东同样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总体发展较好,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也较高,但是由于乡村文化发展指数较低,使得两个系统的协调度、发展度和耦合度较差,农村、农业和农民经济文化生活显著落后于其它经济发达的地区。这几个省份应着力加强农村农民文化生活建设,力求农村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发展。
④在农业现代化指标中单位耕地农用机械总动力数据显示西藏、青海、广西、湖南、重庆排名靠前,而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新疆排名最后。排名靠前的均在地形崎岖的山区,而靠后的均在地形平坦的平原、盆地和高原地区,根据以往文献研究发现,西藏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并不高,并且受到地形、人才和市场多方面限制[24],但是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由于多为大规模承包式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25]。这项指标数值与实际情况存在不符情况。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地形破碎和规模较小,导致一台农用机械服务范围较小,故单位耕地的农用机械总动力高;而地形平坦、规模较大的种植业,一台机械可以服务更多农田,故其数值较低。但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经过以上研究发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文化发展具有很大的关联,各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发展的策略,侧重农村文化,尤其是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也可以打通农村信息交流的渠道,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在西部和北部的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农村文化的同时,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收入,进而反过来为农村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可以达到两者的协调和同步进步[26]
[1]
曾福生, 蔡保忠. 以产业兴旺促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 39(2):179-184

[2]
何成军.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以都江堰现代农业区为例[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7.

[3]
翟向坤, 郭凌. 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4):635-640.

[4]
高水. 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振兴的功能与实现路径[D]. 石家庄: 河北大学, 2018.

[5]
张燕, 卢东宁.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与路径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 39(4):584-590.

[6]
何亚婷. 江西休闲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机制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6.

[7]
马菲菲. 湘西地区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D]. 吉首: 吉首大学, 2012.

[8]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7.

[9]
国家统计局. 中国社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7.

[10]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发布[J]. 农村财务会计, 2017(8):37.

[11]
李燕凌, 汤庆熹.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30(6):641-645.

[12]
于振伟. 现代农业企业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6(6):84-85.

[13]
李丽纯. 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与波动趋势分析[J]. 经济地理, 2013, 33(8):116-120.

[14]
陆立新.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效应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09(9):81-83.

[15]
郄迎翔. 中国多尺度区域资源环境与民生福祉关系探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18.

[16]
Lei D, Weituo Z, Yalin H, et al.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air environment:a case study of the area of Wuhan[J]. Atmosphere, 2015, 6(10):1 539-1 558.

[17]
Li Y, Li Y, Zhou Y,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coupling model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2, 98:127-133.

DOI PMID

[18]
王重玲, 韩莉, 朱志玲. 宁夏新型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发展时空耦合关系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6):83-89.

DOI

[19]
朱钟麟. 关注中国南北旱区农业发展的《中国旱区农业》[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1):140.

[20]
汪晓文, 杜欣. 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测度[J]. 统计与决策, 2015(8):121-124.

[21]
孙兆敏, 尚爱军, 王小铁, 等. 西部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6):56-60.

[22]
佘之祥, 张亚芬.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与农村特点及发展问题——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例[J]. 经济地理, 2008, 28(3):460-463.

[23]
陈国生, 丁翠翠, 郭庆然. 基于熵值赋权法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关系实证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18(6):114-124.

[24]
扎西罗布. 西藏农业机械化发展若干问题与对策[J]. 时代农机, 2015(10):16-17.

[25]
侯天宝, 解佰一, 宋立波.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北京农业, 2013(9):182-183.

[26]
陈国生, 刘小凤, 蒋淑玲, 等. 湖南省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选择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39(5):191-197,206.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