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多引力作用下的省际边界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发展思路——以赣粤闽客家聚居区为例

  • 陈永林 ,
  • 谢炳庚 ,
  • 杨贤房 ,
  • 吴亮清 ,
  • 张爱明
展开
  • 1.赣南师范大学 客家研究院/地理与规划学院,中国江西 赣州 341000;
    2.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81
陈永林(1977—),男,江西兴国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文化地理。E-mail:gnsycyl@163.com。
※谢炳庚(1961—),男,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E-mail:xbgyb@sina.com。

收稿日期: 2017-04-10

  修回日期: 2017-09-27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01

基金资助

江西省2011“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KD201503);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JC17101);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SH10);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51018); 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JXJG-15-14-9); 赣南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ounty Economic under the Provincial Multi Gravity—Take Hakka Neighborhoods of Guangdong, Fujian and Jiangxi as Examples

  • CHEN Yonglin ,
  • XIE Binggeng ,
  • YANG Xianfang ,
  • WU Liangqing ,
  • ZHANG Aiming
Expand
  • 1. Institute of Hakka /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Jiangxi,China;
    2.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17-04-10

  Revised date: 2017-09-27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1

摘要

在ArcGIS10.0及GeoDA软件的支持下,以赣粤闽客家聚居区为研究区,在县域尺度下选取2004、2009、2014年共3个年份的统计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在考虑县城同时受多个中心城市引力作用的情况下,提出了引力首位度概念,分析了赣粤闽客家聚居区县域经济空间演化特征,划分了县域空间类型,并提出了县域发展的规划思路。研究结果表明:①赣粤闽省际边界地区的县域经济空间集聚效果不明显,经济发展不均衡;②县城受多个中心城市的引力时,可以根据引力模型及引力首位度将县域划分为空间聚集区和空间离散区两种空间类型;③离中心城市距离较近且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城可以撤县改区,空间集聚区可以打造小时经济圈,空间离散区可以建立新的区域发展联盟,同时受两个较大且大小相当的中心城市引力作用的县城可以考虑建成卫星城。

本文引用格式

陈永林 , 谢炳庚 , 杨贤房 , 吴亮清 , 张爱明 . 多引力作用下的省际边界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发展思路——以赣粤闽客家聚居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18 , 38(1) : 46 -5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8.01.006

Abstract

With the support of ArcGIS10.0 and GEODA software, taking Jiangxi, Guangdong, Fujian and Hakka neighborhoods as the study area, selecting 2004, 2009, 2014, statistical data at county scale, using gravity model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unty influenced by multiple central citie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gravitational first degree, analyzed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county economy ghetto of Jiangxi, Guangdong, Fujian Hakka neighborhoods, divided the county spatial types, and made ideas of the county development pl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s of county economy in Guangdong, Fujian and Jiangxi provincial border areas are not obvious,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2) When the county has being influenced by Multiple gravitational center of the cities, two spatial types of space gathering area and discrete area a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first degree of gravity and gravity model; 3) The counties which are closer to the central city and have better economic base can be removed the district from the counties. An hour economic circle can be established in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region. A new regional development alliance can be established in the spatial discrete region. Satellite towns can be built in the same counties which are affected by two same gravitational forces of key cities.

参考文献

[1] 孙久文. 《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简评[J]. 地理学报,2012(10):1 438.
[2] 朱传耿,王振波,孟召宜. 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经济地理,2007,27(2):302-305,290.
[3] 张亮,刘义成. 我国省际边界区域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纵横,2015(7):90-93.
[4] 曾冰. 边界效应与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J]. 财经科学,2015(9):87-97.
[5] 王振波,朱传耿,徐建刚. 省际边界区域边界效应的测定——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08,28(5):765-770.
[6] 李郇,徐现祥. 边界效应的测定方法及其在长江三角洲的应用[J]. 地理研究,2006(5):792-802.
[7] 张伟丽,杨慧敏.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经济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演化分析——兼与长三角省际边界区的比较[J]. 经济经纬,2015(1):6-11.
[8] 尚正永,白永平,张小林,等. 丘陵山地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粤闽湘赣边界区域为例[J]. 山地学报,2010(5):552-559.
[9] 尚正永,张小林,白永平. 丘陵山区城市竞争力的定量评价——以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地级市为例[J]. 山地学报,2009(5):618-624.
[10] 朱翔,徐美. 湖南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J]. 经济地理,2011,31(11):1 761-1 767.
[11] 陈潇潇,朱传耿. 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1-27.
[12] 赵永亮,才国伟. 市场潜力的边界效应与内外部市场一体化[J]. 经济研究,2009(7):119-130.
[13] 杨效忠,冯立新,张凯. 交通方式对跨界旅游区景区可达性影响及边界效应测度——以大别山为例[J]. 地理科学,2013(6):693-702.
[14] 黄爱莲,魏小安. 省际区域入境旅游的边界效应——以北部湾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101-105.
[15] 靳诚,陆玉麒. 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边界效应的定量化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入境旅游为例[J]. 旅游学刊,2008(10):34-39.
[16] 钟业喜,陆玉麒. 基于空间联系的城市腹地范围划分——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2012(5):536-543.
[17] 钱春蕾,叶菁,陆潮.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2015(2):237-245.
[18] 郭源园,胡守庚,金贵.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湖南省经济区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 经济地理,2012,32(12):67-72,90.
[19] 朱道才,陆林,晋秀龙,等. 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徽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2011(5):551-556.
[20] 郑良海,邓晓兰,侯英. 基于引力模型的关中城市间联系测度分析[J]. 人文地理,2011(2):80-84,107.
[21] 焦鹏飞,张凤荣,李灿,等. 基于引力模型的县域中心村空间布局分析——以山西省长治县为例[J]. 资源科学,2014(1):45-54.
[22] 谷景祎,周廷刚,郭丽敏. 基于断裂点理论与加权Voronoi图的京津冀地区城市影响范围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1):65-69.
[23] 姜晓丽,张平宇. 基于Huff 模型的辽宁沿海港口腹地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2013,33(3):282-290.
[24] 李振福,汤晓雯. 港口腹地划分的腹地烟羽模型研究[J]. 地理科学,2014(10):1 169-1 175.
[25] 邱岳,韦素琼,陈进栋. 基于场强模型的海西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影响腹地的空间格局[J]. 地理研究,2011(5):795-803.
[26] 潘竟虎,刘伟圣. 基于腹地划分的中国城市群空间影响范围识别[J]. 地球科学进展,2014(3):352-360.
[27] 段七零. 基于断裂点理论的南京经济腹地界定及层次划分[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8):853-858.
[28] 潘竟虎,石培基,董晓峰.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J]. 地理学报,2008(6):635-645.
[29] 林锦耀,黎夏.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东莞市主体功能区划分[J]. 地理研究,2014(2):349-357.
[30] 罗庆,李小建,杨慧敏. 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研究:1990年~2010年[J]. 经济经纬,2014(1):1-7.
[31]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
[32] 胡华科,郑春燕. GIS支持下粤闽赣边区客家居住区空间分布特征[J]. 农业考古,2012(1):343-345,371.
[33] 何郑莹,徐建刚. 基于空间可达性分析的客家民系迁移路径模拟[J]. 地理研究,2012(5):863-872.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