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EB/OL]. http://www.gov.cn/jrzg/2008-11/13/content_1148414.htm.
[2] Brown L R.Who will feed China? 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M]. London:W. W. Norton & Company,1995.
[3] 罗翔,曾菊新,朱媛媛,等. 谁来养活中国:耕地压力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及解释[J].地理研究,2016,35(12):2216-2226.
[4] 徐志宇,宋振伟,邓艾兴,等. 近3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36(1):79-86.
[5] Chen J.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A real challenge to soilprotection and food security[J]. Catena,2007,69(1):1-15.
[6] 赵霞,封志明,杨艳昭.1961年至2007年全球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地域格局[J].资源科学,2010,32(5):907-916.
[7] 杨艳昭,吴艳娟,封志明.非洲粮食产量波动时空格局的定量化研究[J].资源科学,2014,36(2):361-369.
[8] 邓宗兵,封永刚,张俊亮,等.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的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5):117-123.
[9] 陈玉洁,张平宇,刘世薇,等.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优化布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6,36(9):1397-1407.
[10] 潘佩佩,杨桂山,苏伟忠,等. 太湖流域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变与粮食安全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6):931-943.
[11] 刘玉,潘瑜春,任旭红,等.基于LMDI的粮食生产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0(5):887-894.
[12] 张杰,卢李朋,姜鹏辉,等.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多尺度及关联动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7):140-147.
[13] 贾琳,夏英.农户粮食生产规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黑、豫、川三省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J].资源科学,2017,39(5):924-933.
[14] 赵丽平,侯德林,王雅鹏,等.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3):153-162.
[15] 刘影,肖池伟,李鹏,等. 1978—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经”关系分析[J].资源科学,2015,37(10):1891-1901.
[16] 邵留长,乔家君.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2):230-237.
[17] 蔺涛,谢云,刘刚,等.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307-318.
[18] 杨春艳,沈渭寿,李海东.1985—2010年西藏粮食产量对气候和耕地变化的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7):261-269.
[19] 杨忍,任志远,徐茜.宁夏粮食生产与耕地压力变化的分析与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8):47-50.
[20] 金涛,陶凯俐.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耕地利用因素分解[J].资源科学,2013,35(4):758-763.
[21] 丁金梅,杨奎,马彩虹,等.中国粮食产量时空格局演变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7,40(6):1290-1297.
[22] 刘利花,尹昌斌.中国粮食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7(6):751-756.
[23] 卢李朋,张杰,张胜武,等.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多尺度及关联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4,37(2):397-405.
[24] 范业龙,陆玉麒,赵俊华,等.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多尺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10):124-130.
[25] 周立青,程叶青.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动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3):491-501.
[26] 周亮,徐建刚,蔡北溟,等. 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时空变化及对水环境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6):1053-1064.
[27] 叶妍君,齐清文,姜莉莉,等.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黑龙江垦区农场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研究,2018,37(1):171-182.
[28] 栾健,周玉玺.自然灾害对山东省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4):127-131.
[29] 王凤,刘艳芳,孔雪松,等.中国县域粮食产量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变化[J].经济地理,2018,38(5):142-151.
[30] 白景峰. 基于县域的生态脆弱区人均粮食时空格局变动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14,34(2):178-184.
[31] 张利国,陈苏.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3):171-177.
[32] 谢花林,刘桂英.1998—2012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时空差异及动因[J].地理学报,2015,70(4):604-614.
[33] 熊薇,徐逸伦,王迎英.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2):225-230.
[34]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等.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393-400.
[35] 刘浩,马琳,李国平.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冷热点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7,36(1):97-108.
[36] 赵媛,杨足膺,郝丽莎,等.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12,67(4):455-466.
[37] 陈阳,李伟芳,任丽燕,等.空间统计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鄞州区滨海平原为例[J].资源科学,2014,36(11):2273-2281.
[38] 肖宏伟,易丹辉.基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2):83-89.
[39] 徐建华. 地理建模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