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张平淡, 袁浩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立国家级新区是我国全面推进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其设立效果及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效用受到广泛关注。利用中国283个地级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从“五化”协同发展水平的视角对国家级新区设立效用进行分析。实证发现,国家级新区设立能促进其主体城市并带动同省其它城市“五化”协同发展水平的提升。控制地理禀赋的结果显示,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同省其它城市的带动效应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递减。考虑地区异质性的结果显示,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其效应尚未全面显现。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陈继勇, 李知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着地缘政治格局动荡、经济结构失衡且增长乏力、自然环境破坏加剧和宗教民族冲突肆虐等问题,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将面临政治、经济、文明与宗教等方面的风险与挑战。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加快“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金融保险与服务机构、企业三方应该实现联动,加强对直接投资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和互利共赢。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周进, 陈瑛, 黎玲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对2000—2015年中国对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FDI)的行业特征、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中国对美国高新技术产业FDI不断发展,投资行业趋于多元化。②投资区位主要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沿海各州,并逐步扩展到中部州,形成多中心共同发展的格局。③投资在深化发展,但规模化集聚尚未形成。④市场规模、高科技人才、技术条件、科研创新能力、华人人数、通讯设施、集聚效应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对美国各州高新技术产业FDI。集聚效应的影响尤为显著,而公司执照税则表现为负向影响。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张偲, 王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碳汇是海洋活动和海洋生物吸收和固定大气中CO2的过程和机制。由于其能够完成全球93%的碳循环而成为全球瞩目之焦点。目前,中国政府正以蓝碳合作为重点,引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治理国际环境,发起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蓝碳合作计划”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蓝碳合作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动力机制主要基于各国政府协同治理全球气候环境的共同愿望;实现机制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合作保护、海洋环境合作保护、蓝碳生态系统合作监测和海洋污染合作治理;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蓝碳合作研究、海洋高层对话、蓝碳合作融资、蓝碳市场构建、蓝碳金融支持和蓝碳产业支持等。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田晖, 宋清, 楚恬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9—2016年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52个国家OFDI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因素指标,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检验方法和2SLS方法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制度因素与我国在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向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存在促进效应;②经济制度因素对我国向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存在抑制效应,政治制度因素对其存在促进效应,而法律制度因素对其没有影响;③“一带一路”倡议对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因素与我国向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均存在调节效应,且均为干扰作用。最后,就如何根据“一带一路”倡议调节效应合理选择我国在沿线国家OFDI区位提出政策建议。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王泽东, 孙海燕, 徐建斌, 秦伟山, 田光辉, 李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梳理国内外交通可达性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其在中小尺度的问题探究及其与区位、规模、交通质量等关系探讨,借助ArcGIS技术平台及相关方法,对胶州湾跨海通道开通前后的栅格可达性变化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计算节点的累积节省时间能够大致描绘多条跨海通道的空间作用边界,胶州湾跨海通道的优势影响范围划分表现为跨海大桥对海底隧道的空间袭夺。②跨海通道开通后,登陆点附近交通圈的可达范围遵循距离衰减规律非均衡地向外扩展,重点强化了环胶州湾地区的1 h交通联系,并在市北区—城阳区、市南区—崂山区等形成沿通道、岸线延伸的“交通走廊”。③可达性水平与节点区位、交通设施便捷程度相关,二者强度博弈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对可达性变化的约束与平衡。④跨海通道建设局部性地改善了青岛市交通可达性环境,对节点不利区位的改造能力集中于沿海地区并产生马太效应。其中,可达性、区位抗阻能力均较差的平度新河镇—莱西马连庄镇沿线被认为是青岛市真正的交通边缘地区。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何文举, 刘慧玲, 颜建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1—2015年湖南省地级城市数据,运用GIS地统工具,通过对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域G指数的分析,基于区域间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利用相应的空间计量模型对城市人口的迁移机制进行了分析。重点从实现公共服务均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城市收入水平和公共财政支出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教育支出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人口净迁移率具有正向作用,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和农林水利事务支出对人口净迁移率具有负向影响,揭示出其主要由区域内存在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及外部因素具有更强吸引力造成;提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促进城镇化,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及城市和人口良性集聚。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曹小曙, 郑慧玲, 李涛, 马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多尺度的视角分析2010、2015和2020年高铁的建设对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关中天水经济区交通可达性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可达性水平在高铁的影响下整体提高,但提高幅度存在差异,其中市域尺度提升最大;②可达性水平的地域差异从高铁线路开通到线路呈网状分布逐渐缩小;③高铁沿线地区可达性水平变化明显,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表现为:西安市、咸阳市所辖区县及乡镇低低集聚关联(可达性水平较高),天水市所辖区县及乡镇高高集聚关联(可达性水平较低);④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结果显示,高铁建设初期,市域尺度可达性变化明显,引起的可达性差异较大。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沿线区县以及乡镇的可达性水平提升,可达性差异显现。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徐乐怡, 曹信生, 刘程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产业视角重构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投入—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产业效率进行了测度,并进一步运用熵值法对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度量,在此基础上,运用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各个省份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演变,最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索了国际贸易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化质量存在发展不均衡,即在东西方向上存在较为稳定的“东高西低”的空间结构特征,在南北方向上存在“两端低中间高”的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增加出口、吸引外商投资、加强对外合作等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当地的城镇化质量,但增加对外投资则会对城镇化质量提升产生负向影响。文章就城镇化质量提升提出了政策建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湛东升, 张文忠, 党云晓, 虞晓芬, 吴倩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服务设施是社会服务业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合理布局对城市的宜居性和居民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北京市9大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点要素数据,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最近邻层次聚类和Ripley’s K函数等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热点集聚区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中心集聚现象,其具体空间分布又各具特色;②不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均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且经营性设施的空间集聚趋向更加明显;③不同公共服务设施在不同空间尺度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集聚强度和空间特征尺度却存在明显差异。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李朝奎, 卜璞, 方军, 马开森, 陈爱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医疗服务的可达性评价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需求。基于传统引力模型的评价方法中医疗点服务能力的量化没有形成通用的算法,且未考虑医疗点间的竞争效应,因而医疗服务可达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质疑。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了以区域内人口作为竞争强度,采用医疗点的Voronoi多边形构建医疗机构的竞争区域,进而对传统模型进行改进,用改进模型进行医疗可达性评估的新方法;提出了以医院等级、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及床位数作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评价指标,采用以时间距离为测度的灰关联分析模型测度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对医疗服务可达性进行评价,以此评估湘潭市区医疗机构的布局适宜性。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引力模型得出的湘潭市医疗服务可达性专题地图与实际情况吻合,真实反映了区域医疗设施的分布特征及服务水平,为优化湘潭市医疗空间布局提供决策依据,亦为市民选择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王璐玮, 王苏鹏, 陈杨, 夏四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新人口迁移趋势下,江苏省省内人口由大城市回迁小城市的现象,以探究小城市集聚人口的能力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01—2009年间江苏省大城市与小城市间存在微弱的极化效应,人口从大城市迁向小城市的概率极低;2010—2016年间人口从大城市迁向小城市的倾向逐渐显现;2001—2016年间江苏省城市间交通距离拟合曲线呈“抛物线”,2003年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成为小城市集聚人口能力的重要加速因子;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和商业服务的人员是江苏省“新迁移现象”的主要人群,且男性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行业占优势;初中、高中学历人口是“新迁移力”迁移主体,但就个体而言,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信息感知能力和敏感度更强,对新迁移力影响更大,高等教育水平将成为新迁移力后期发育的重要因子。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杨君, 何欢, 胡巧莲, 段建南, 贺际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益阳市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核密度及相关性分析发现:①益阳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密度最高,工业用地比重略高于商业用地且分布呈现边缘化,商业、教育用地比重较小;②主干路与商业用地显著相关,主干路、快速路及支路对商业用地的集聚效应依次递减;③受出行、通勤等因素,次干路、支路对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分布影响较主干路强烈;④工业用地、教育用地与城市道路网络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教育用地对次干路、主干路及支路的排斥效应依次递增;⑤在城区中心,各功能用地与城市道路呈现空间协同性,在中心城区边缘,呈现空间非协同性。研究认为,应根据路网特征进一步优化各类功能用地布局。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陈曦, 朱建华, 李国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空间视角审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基于地级市层面各制造业细分行业两两之间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探究了各产业组合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并利用计量回归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地级市更多地分布在东部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也相对较高,而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则以西部地区居多,并以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为主。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制度和政策、信息传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设施水平等因素影响。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刘树峰, 杜德斌, 覃雄合, 何舜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具有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作用。基于1995—2013年140.87万件企业发明专利数据,采用基尼系数、集中度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内企业创新发展阶段、空间分异、蔓延形态与等级结构进行剖析,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企业创新发展整体呈指数型增长态势,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城市群创新产出变动趋势各异,其中中国加入“WTO”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事件。②三大城市群企业创新空间分异指数变化均呈“倒U型”。京津冀城市群空间非均衡性最显著,以京津“双核心驱动”为主,未形成区域性城市创新等级结构体系。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均呈现“多中心带状蔓延形态”,等级体系上存在“倒金字塔型”和“金字塔型”两种结构。③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经济基础与政府政策支持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结构、本地高等教育资源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地区效应差异化明显。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杨头平, 潘桑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基础竞争力、显性竞争力、潜在竞争力三个层面构建评价体系,基于构建的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中部六省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并根据评价结果采用对应分析法剖析竞争力差异的根源。结果表明:①湖南、湖北文化产业竞争力在中部具有优势,江西、河南、山西、安徽四地区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处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以下;②基础竞争力对应分析表明,差异根源主要在于文化产业基建投资额和人均文化事业费,需要结合自身地区特征加强产业发展支撑;③显性竞争力差异对应分析显示,提升的关键是各省区需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特色,做长产业链条,调整行业结构,实现产业发展的提档;④潜在竞争力差异对应分析表明,各省在产业创新、产业成长与产业需求都有自身的相对优劣势,但不可忽视的是需进一步加大产业创新进而培育新兴文化消费市场。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李在军, 胡美娟, 周年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2004—2016年中国地级市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规模、强度和纹理特征,及其地域时空分化的驱动力研究表明:①中国地市工业生态效率呈递增式演变,整体偏高,中高效率地区约占65.3%,但地市间差异呈U型波动,地区内部差异大于地区间差异。②地市工业生产效率表现出显著的全局与局部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分布于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市、中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及中南地区城市群,低低集聚区分布于西部边缘城市。中部和东北地区大部分城市从低低或低高类别向高高类型跃迁。③各影响因素对地市工业生态效率整体起到正向影响,城市规模经济、工业集聚水平及环境保护监督的影响呈“西强东弱”分异格局,而科学技术创新、地区产业结构及生态环境禀赋表现出“东强西弱”的反向格局。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张敏, 柳思维, 刘凤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5—2016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了猪肉价格的空间关联性、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并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猪肉价格的空间溢出效应、时间动态效应、时空交互效应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猪肉价格呈现出显著的正空间关联特征,局域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大多数省份具有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特征;②本地猪肉价格处于较高水平且相邻省份猪肉价格水平也比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本地猪肉价格处于较低水平且相邻省份猪肉价格水平也比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③猪肉价格的空间分布由明显的纵向分层连片集聚特征向明显的横向分层连片的集聚特征演化,即由“四纵”转化为“四横”的空间分布格局;④中国猪肉价格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时间动态效应和时空交互效应,在控制了时空效应之后,养殖成本是造成猪肉价格波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放大了猪肉价格波动。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杨庆媛, 曾黎, 廖俊儒, 杨人豪, 陈伊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省594户调研样本为例,在相对收入理论指引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休耕农户和非休耕农户进行特征匹配,通过对比农户的家庭经济福利评估休耕经济补偿绩效,并进一步论证休耕经济补偿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现阶段休耕经济补偿导致农业收入减少16.53%,尽管非农收入能够提升8.15%,但家庭人均纯收入总体减少了14.07%,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农户参与休耕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影响休耕制度的可持续性。②回归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和村庄特征对休耕经济补偿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休耕决策变量、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以家庭有效劳动力比和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代表的人力资本是休耕经济补偿绩效的关键影响因子。为提升休耕经济补偿绩效,文章从提升补偿标准,丰富休耕补偿方式,释放农业劳动力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李久林, 储金龙, 叶家珏, 刘瀚, 张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徽州地区是我国目前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文章采用历史文献梳理、GIS空间分析、地统计等方法对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进行解构。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网络状和枝状发展特征,规模上具有明显的集中性与等级性,形态上趋于均衡分布。在内部空间序列上,揭示了传统村落的核心空间、街巷空间、水口空间、滨水空间的组织规律,发现传统村落的发展深受聚族而居的宗法社会结构、天人合一思想、深厚的宗族观念等影响。最后,基于特征认知,探讨传统村落空间组织与自然环境、区位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了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夏四友, 赵媛, 许昕, 文琦, 孙琪, 王璐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96—2015年江苏省粮食产量为指标,采用Theil指数、空间分析相关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总体呈扩大态势,分解后的组内差异对粮食生产总差异的贡献度高于组间差异,但组间差异对粮食生产总差异的贡献度在逐渐增大。②粮食生产全局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局部经历了由随机分布到集聚分布的过程,空间格局呈现较为明显的层次结构特征。③粮食生产重心在119.3827°E~119.5709°E,32.9790°N~33.2299°N之间变动,总体上向西北方向移动,粮食生产大体呈“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④粮食生产驱动因素的非均衡联动局域性特征显著,化肥使用量、乡村从业人员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作用,人口数量和人均GDP回归系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乡村从业人员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回归系数高值区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化肥使用量回归系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向北部逐渐递减。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彭魏倬加, 刘卫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湖南省洞口、沅陵、双峰、桃江4县32村486个专业大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计量分析模型,实证研究种养专业大户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专业大户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需求意愿强烈。文化水平、耕种面积、收入水平、经营期限、利率高低、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类型、与涉农信贷员熟悉状况、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程度、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程度和信用评价水平对专业大户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需求意愿存在程度不等的影响。就此提出扩大试点范围,针对专业大户特征推出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市场体系和完善征信评价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胡碧霞, 李菁, 匡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结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分析方法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5—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区域差异上,绿色发展理念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三大区域之间、各省级行政区之间均存在差异,平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表现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高效率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少数西部地区,中低值区主要位于中部地区与部分西部地区;②在演进特征上,绿色发展理念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密度曲线整体表现出右移趋势,不同的时间段内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发展速度,在位置、峰度、形状等方面存在差异,并始终存在两极分化现象;③在影响因素上,政策、城市化、规模、社会、结构和环境因素是导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计量分析结果来看,绿色发展理念下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与传统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有所不同。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舒成, 许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2004—2014年我国大陆地区24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度了市辖区土地开发的时空异质性并测度了差异水平,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府逐利行为等方面构建了市辖区土地开发异质性影响因素模型,在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实证分析了市辖区土地开发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我国市辖区土地开发强度存在时空异质性,在时间上市辖区土地开发规模不断增大且年度差异明显,在空间上土地开发强度具有明显的东部地区和大型城市(群)集聚特征,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高强度地区;经济发展因素、人口增长因素是市辖区土地开发强度异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政府逐利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市辖区土地开发,存在学者们提出的“土地财政”现象。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查瑞波, 骆培聪, 伍世代, 涂红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入境旅游发展是如何在带动零售额增长的同时对旅游地消费物价产生影响的,研究引入零售额为变量建立了一个新的多元模型研究入境旅游对消费物价的影响,采用1999—2016年的季度数据,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量经济学非平稳数据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香港入境游客、零售额和消费物价之间的多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入境旅游、零售额和消费物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和稳定的协整均衡关系;相比零售额,入境旅游对物价的贡献度更高。②从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看,入境旅游必然带动零售额并影响消费物价。③入境旅游对消费物价产生的影响小于零售额对消费物价的影响,因此香港政府应客观看待入境旅游对物价的影响程度,做好宣传和承载力提升等工作,以促进香港旅游业更加平衡、充分和健康地发展。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王迪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将关注焦点集中于旅游环境感知机理和过程探讨两个方面。在机理方面,从数据攫取的角度看,旅游环境感知可以划分为直接旅游环境感知和间接旅游环境感知;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旅游环境感知可以划分为摄录式旅游环境感知和命题式旅游环境感知,其中摄录式旅游环境感知细分为现场性和重放性两种方式,命题式旅游环境感知细分为决策性、补充性和总结性三种方式。在过程方面,游前环境感知属于间接旅游环境感知,以决策性命题式环境感知为主;游中环境感知以直接环境感知为主,感知方式以现场性摄录式环境感知为主,穿插或伴随有决策性命题式环境感知和补充性命题式环境感知的内容。游后环境感知以重放性摄录、交流、分享的形式进行。最后,以南岳旅游环境感知差异性研究当中的问卷分析设计为案例,将上述机理与过程探讨的成果加以应用性呈现。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方世敏, 王海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入物理学粘性理论,剖析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并利用最优熵值法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2003—2017年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产业粘度,分析了两区域产业粘度时空演化规律及演化模式。研究发现:两经济带2003—2017年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产业粘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带内省级区域之间产业粘度差异较显著;从空间布局演化趋势看,长江经济带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产业粘度格局置换较大,黄河经济带格局则变动较小;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粘度中值以上省区较多、黄河经济带粘度中值以下区域较多。时空演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系统内农业资源旅游开发及利用、技术创新、旅游运行机制、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及行为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程度不同。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融合模式,主要有基于利益主体合作的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资源依托模式和产业基础空间融合模式、基于技术创新的农业科技体验模式和智慧农业旅游模式,实践中这些模式往往相互交织,又形成更为复杂的融合模式。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邹君, 朱倩, 刘沛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获得相关数据,从“内损性—暴露性”两个维度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影响因子集,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对所构建出的16个因子进行分析,绘制出多级递阶有向图。依据解释结构模型图显示的分层结果得出各脆弱性影响因子间的层次结构关系。结果显示:①拆旧建新、传统技艺逐渐失传、旅游开发增加古村落保护资金、洪涝和火灾等威胁古村落的长期保护是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的表层直接影响因子。②建筑材料抗损性弱、村落人口空心化、村落人口结构改变、旅游开发对传统建筑的破坏以及旅游开发弱化村落气息和氛围是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的间接影响因子。③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不太认同、旅游开发导致村落环境压力增大和商业气息变浓是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的决定性影响因子。④当地政府对古村落的重视不够、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不强以及快速城镇化对古村落带来的冲击是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的深层次影响因子。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张鲜鲜, 李婧晗, 左颖, 张慧敏, 晋秀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京市为例,以网络游记为基本数据源,提出了旅游数字足迹结构化表达和建库方法,并结合文本分析和GIS时空间分析方法,从旅游形象、游客行为时序变异及空间格局等方面分析了南京游客时空行为特征。结果显示:①“历史”可作为南京旅游形象整体认知,且受气温和假期因素影响游客多选择在春夏季出游;②到访南京旅游景区空间最邻近指数为0.48,核心城区成为到访景区、游客聚集区域;③到访南京旅游轨迹空间上表现为由核心城区向外辐射,旅游流空间结构则以夫子庙为核心逐级向外展开。在此基础上,从旅游景区形象提升、旅游景区游客容量控制、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探讨了南京旅游发展优化措施。
  • 综述、书评及启事
  • 综述、书评及启事
    段宜嘉, 吴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一届全国空间经济分析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9月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以“新时代、新空间与新方法”为主题,围绕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或管理中的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以及经济学中的空间分析与模型等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王铮、赵作权、贺灿飞、薛领、李仁贵、吕拉昌、沈正平、张鸿辉等知名学者,分别围绕区域与空间科学、城市经济或管理中的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经济学中的空间分析与模型以及中国经济学家与未来诺贝尔奖的距离等内容做了主题学术报告。会议认为:①当前国际经济学发展越来越重视对空间的分析,新理论新方法有了新突破;②新时代,我国更加重视国土空间开发的优化,空间经济分析要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密切结合,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服务于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等研究领域;③空间经济分析的发展要特别注重结合大数据和开展新方法的开发与应用,要与其他学科如地理学等进行交流互鉴。
  • 综述、书评及启事
    孙峰华
    2018, 38(12): 240-2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