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是专门研究陆地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有规律的时空格局的科学。为了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地理学家要在陆地表层格局与过程综合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防治,环境整治、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人地系统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加强学科融合、开拓创新,为提升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水平,为地球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Geography is a science specializing in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al and human elements on the terrestrial surface system and their space and time regular patterns. In order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system science and coordinate man-land relationship, geographers may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following research frontier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the terrestrial surface system,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ts regional responses,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evention of natural hazard, environment renovation, eco-construction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mechanism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 geo-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etc. We should strengthen academic disciplines convergence, open up and bring forth new ideas,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the level of integrated research of geography, as well as for a glorious future of the Earth Human Homeland.
[1]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11(3):1-5.
[2] 吴传钧,郑度,唐以剑,等. 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地理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 黄秉维. 地理学综合工作与跨学科研究[C]//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6.
[4] 郑度.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理学——挑战和机遇[C]//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4-20.
[5] 杨勤业. 地理综合研究与陆地系统科学[C]//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7-32.
[6] 郑度,陈述彭.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5):599-606.
[7] 吴传钧.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C]//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上册).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6-81.
[8] 郑度,杨勤业. 20世纪的中国地理学[C]//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地理学分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30.
[9] 郑度.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J].地理研究,2002,21(1):9-13.
[10] 郑度. 面向21世纪的地理学[C]//现代自然地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3-28.
[11] 郑度,杨勤业. 中国现代地理学研究与前瞻[J].科学,2015,67(4):29-33
[12] 张雷,刘毅,等. 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3] 牛方曲,封志明,刘慧.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回顾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8,40(4):655-663.
[14] 樊杰.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应急应用及持续影响[C]//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的学术探究和社会贡献.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21-269.
[15] 吴积善. 世纪之交的山地研究[C]//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1-102.
[16] 吕昌河,李军,冉圣宏. 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问题与整治对策[C]//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03-313.
[17] 唐亚,黄成敏.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管理[C]//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9-126.
[18] 宋博,马建华.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C]//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31-537.
[19] 杨桂山,樊杰,张落成. 农业区划──中国农业生产格局的科学配置方案[C]//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的学术探究和社会贡献.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41.
[20] 陈明星,樊杰. “点—轴系统”理论与T字形国土空间开发结构:创新与贡献[C]//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的学术探究和社会贡献.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1-177.
[21] 樊杰. 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和制度形成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基础[C]//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的学术探究和社会贡献.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78-220.
[22] 樊杰.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学术价值与近年来我们的研究进展[C]//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创新发展.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25-147.
[23] 陈述彭. 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J].地理科学,2001,21(3):193-197.
[24] 周成虎,等.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发展研究[C]//中国地理学会. 2012-2013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