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郑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理科学是专门研究陆地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有规律的时空格局的科学。为了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地理学家要在陆地表层格局与过程综合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防治,环境整治、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人地系统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加强学科融合、开拓创新,为提升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水平,为地球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
    郝庆, 封志明, 邓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规划理论体系是编制空间规划、实施空间治理的科学基础。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比分析法,在梳理相关空间规划发展历程与理论演化的基础上,围绕现实需求与挑战,由空间规划体系和空间规划理论的基本构成出发,按照“结构式”的思路,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的空间规划功能性理论和规范性理论,实现空间规划理论的有机衔接,提高空间规划的协调性和科学性。研究认为,需要通过立体思维方式将框架内的各种理论进行综合,转化成能够直接应用于实践工作的理论体系。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其长期实践中发展形成了综合性、系统性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具备“立体”思维能力,具有成为空间规划“系统工程师”的先天优势和潜在能力,应强化分支学科的相互融合,兼收相关学科理论,创新面向空间治理需求的理论方法,为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
    李光勤, 秦佳虹, 何仁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ArcGIS技术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地级行政区1998—2015年PM2.5污染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对PM2.5污染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影响PM2.5污染的因素进行经验识别。结果表明:①1998—2013年PM2.5年均值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且呈阶段性波动特征,但2013年之后有下降趋势;②PM2.5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呈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③基于IPAT模型的PM2.5污染影响因素分析显示,PM2.5污染不仅受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邻近地区的PM2.5影响;④在地级市层面上,PM2.5污染满足EKC假说,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地区污染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特征。最后,在时空演变和空间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治理PM2.5污染的政策建议。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
    孙剑锋, 秦伟山, 孙海燕, 李世泰, 杜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海洋资源禀赋、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制度管理五个层面选取29项具体指标,建立沿海城市海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16年中国沿海53个地级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测度,依据评价值大小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较低水平、低水平5个等级,并对其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沿海城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呈中等水平,但各地级市之间差异明显,青岛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高,唐山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低。②按省域分布来看,上海市、海南省建设水平最高,天津市、山东省为较高水平,广东省和福建省等五省为中等水平,河北省、江苏省建设水平最低。③分布于黄海海域的城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海域。④海洋资源禀赋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因素,海洋经济发展是影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海洋文化与海洋制度是影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因素。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
    朱娜, 胡振华, 马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归纳了美国市政债券运行管理的主要经验,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地方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各自特点与彼此差异。研究认为,应立足我国国情,从建立健全法律约束、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打破传统限额管理、实行发行主体和偿债主体统一、引入债券保险和项目破产机制、推行利率差异化市场机制、丰富发行品种和期限结构等方面,为我国专项债券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政策建议。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
    伍格致, 游达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中国式财政分权背景下环境规制对技术引进的空间影响机制,基于2005—2015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相关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自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命令与控制型、市场型、治理投入型和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引进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且具有区域异质性;中国式财政分权影响命令与控制型、市场型、治理投入型和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引进的影响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调节作用在全国层面不显著,仅在部分区域层面显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自主研发能力;二是进一步发挥优势地区的示范作用;三是制定跨区域的技术引进补偿机制;四是制定跨区域、层次性和阶梯性的环境保护政策;五是有效利用财政分权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的优势。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
    马学广, 鹿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180个地级市的航空客运数据,运用大数据方法、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初步揭示了全国城市网络的空间形态、整体联系和局部联系特征。研究表明:①从空间形态看,全国城市网络基本形成以“菱形结构”为核心的全国城市网络结构和以“倒三角结构”为核心的“一带一路”城市网络结构,并呈现出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轴辐式网络结构;②从整体联系看,全国航空客运联系按距离远近呈右偏态分布,但总体符合距离衰减特征,并呈现以“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分布结构,“一带一路”城市网络航空联系则主要集中在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区域;③从局部联系看,我国城市群呈现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一超多强”的结构,城市群尺度航空节点城市呈“扇形”核心—边缘结构,且城市群航空网络结构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全国尺度航空节点城市则呈“20∶34∶46”的核心—边缘结构。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
    郭付友, 侯爱玲, 佟连军, 马振秀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运用PSR模型、熵权TOPSIS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东北限制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5—2015年东北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2005—2015年东北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较高水平与高水平地级市数量稍有增加,但低水平与中水平地级市占比稳定在50%左右,折射出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嵌入式”与“刚性化”特征相对突出,绿色发展质量提升之路漫长而艰巨;②东北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状态贴近度南北空间分异现象明显,绿色发展压力程度自南向北不断升高,而绿色发展响应水平呈现中部高、两边低的特点;③东北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呈现中部高、南北两翼低的格局,且绿色发展水平相似地区集聚现象较为明显;④经济发展仍是东北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模式依赖于政府主导下的投资拉动,相对具有自上而下“指令性”发展特征。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
    陈娜, 马伯, 向辉, 高博宇, 严湘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绵城市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对缓解雨洪灾害、构建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南方低山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因为其复杂的地形条件而有异于平原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指标,目标的合理分解和取值将直接影响城市雨洪灾害的防治效果。以凤凰县为案例,在分析山地水文过程特征的基础上,增加“雨水叠加量”计算,构建“子流域单元、集水区、宗地”三级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方法,制定适宜有效的雨水控制策略。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完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方法,分梯级构建低影响开发模式,协同历史文化保护区周边区域共同缓解内涝等建议,为南方低山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
    毛德华, 吴亚菱, 袁周炎妍, 鲁羽西, 胡曦, 阙思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通过实地调查与GIS技术获取长沙市内5区175个住宅小区的875个有效样本数据为基础,建立特征价格模型并结合弹性与边际价格分析,揭示了长沙市生态景观对住宅价格的总体影响,并以梅溪湖为例进行了典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5个生态景观因素中,对住宅价格起正向作用的是小区绿化、最近公园质量和周边环境;起负向作用的是距最近公园距离和距湘江距离。3个线性因素的弹性系数(绝对值)与边际价格从大至小为距湘江距离、小区绿化和距最近公园距离;2个非线性因素的半弹性系数与边际价格的排序是周边环境与最近公园质量。到梅溪湖的距离每增加1 km,小区每套住宅平均价格将下降6.3393万元。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
    张祚, 卢新海, 罗翔, 周敏, 陈昆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中国城市高房价背景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对35个大中城市各项商品住宅库存压力指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通过GIS工具和多种不平等指数分别对区域间、城市间差异进行分析,为城市住房调控和供给侧改革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①库存压力综合因子得分与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度并不呈正相关关系且评价结果不均等程度较大;②城市级别越高,综合因子得分、协调度得分越低,而东、中、西部地区综合因子得分不均等程度总体呈现阶梯下降趋势;③库存“状态”指标得分较大的城市大多是房价与房价收入比相对更低的城市;④通过“压力—状态—响应”得分的排序组合分类可以有效对不同城市表现差异进行甄别。最终结论:区域与城市间库存压力、状态与响应的差异性决定了因城施策,采取差异化政策导向与调控措施是构建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必然途径。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蔺雪芹, 张笑语, 王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汽车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战略作用,它是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象征。文章基于2000—2008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汽车制造企业相关数据,应用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基于价值链的京津冀汽车制造业空间布局特征及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京津冀地区汽车产业价值链主要环节利润呈倒“U”形分布,整车制造利润最高且增速最快。汽车价值链大部分环节之间的地理联系率较大;整车制造呈“单核→多核→双核”演化态势,汽车车身及挂车制造、改装汽车制造等级结构日益明显,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修理“大分散、小集聚”格局日趋显著。汽车产业价值链已形成“六轴多层次多中心”的空间组织结构。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王欢芳, 张幸, 熊曦, 胡琴芳, 宾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产业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运用空间基尼系数,选取118家上市公司2011—2015年的经验数据,对我国生物产业中的生物质能、生物技术、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四类子产业进行空间集聚水平的测度。测度结果显示生物质能和生物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生物农业产业的集聚水平中等,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水平最低,这说明我国生物产业已经出现一定的集聚现象,且具有明显的产业差异,但当前的分布未能使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达到最佳状态,依据各地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和相关政策,可预测我国生物产业空间集聚的变化趋势。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俞佳立, 钱芝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变化,同时构建了Tobit模型分析影响物流产业技术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整体技术效率水平为0.760,效率不高,时间上呈“U”字型走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阶梯状”分布格局;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30,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3%,1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出现波动,时间上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空间上暂不存在“阶梯状”分布格局。Tobit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对外开放程度、行业因素、信息化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增速虽然也产生正向影响,但未通过统计性检验。因此,未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投入力度,提升行业规模;加快提升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共同推动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李建春, 袁文华, 吴美玉, 邱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资源、市场和政策的视角出发,构建城市文化产业生态位的评价指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分析2011—2015年全省17地市文化产业生态位时空结构的分异规律,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探索城市间文化产业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①从空间格局来看,山东省17地市文化产业的生态位宽度表现出极化效应,形成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的两级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源和市场优势高于内陆地区,资源与政策不完全匹配;②从时间演化特征来看,城市资源和市场环境生态位的分异指数在不断降低,表明城市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在缩小,主要资源的竞争程度在增加;③从城市间文化产业相互竞争构成的网络关系来看,城市资源的竞争较为激烈,呈现规则网络特征,市场环境竞争较为温和,呈现随机网络特征。由于不同竞争性要素构成的城市群关系网络形态差异较大,因而差异化的资源定位、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挖潜、积极高效的政策干预对区域文化产业协同与网络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肖洒, 刘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省域的视角,以省域内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及科技发展水平三组关系为切入点,以30个省份为样本,基于协同学的耦合度计算模型——离差系数最小化耦合度模型,探究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科技的耦合状况不佳;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超前发展与滞后发展并存;经济发展水平、创业型大学数量以及区域高等教育投入产出占比三者存在密切联动关系,与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科技发展的耦合度关系密切。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傅海威, 曹有挥, 蒋自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浙江省主要海港城市2001、2008和2016年的港口后勤企业点位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对港口后勤企业空间演变过程进行空间点格局分析、圈层分析和热点分析,以揭示港口后勤企业空间演变规律与格局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浙江省港口后勤企业空间分布总体呈“大集聚、小分散”格局;②港口后勤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存在显著的海向集聚性和交通依赖性;③不同城市由于各自发展的差异性,其港口后勤企业的空间演变趋势也有所不同。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张聪颖, 畅倩, 霍学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GIS技术与重心理论及2005—2015年苹果生产数据,分析中国苹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土地产出率、生产集中度与产地集中度的区域分布特征及重心移动轨迹;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中国苹果生产区域变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苹果生产已形成河北、辽宁、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四川9省为主的地域分布格局;中国苹果生产重心“西移”特征明显,但“北扩”有待观察;苹果生产布局是温度、降雨量、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技术进步与农业政策,以及种植业内部比较收益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区域内苹果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其政策含义是,应该依托苹果生产区域变迁规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注重发挥技术进步与资源禀赋的双重作用,优化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政策。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柴铎, 林梦柔, 范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福利经济学与一般均衡理论构建“五联动”模型,将集体租赁房的社会利益调整机理还原为土地和住房利益生产与分配的帕累托改进,推导集体租赁房最优供给量和最佳社会价值量的标准。进而设计政府、承租人、农村集体、利益集团多中心博弈竞合、协同治理机制。研究表明:集体租赁房存在正、负面效应和最优投入量区间{X1~X2},不能作为农地改革根本方向;集体租赁房生产和分配均衡的找寻将决定其性质偏重于商品房或保障房,以及在承租人和村集体利益群体间的分配;多中心治理机制应包含权力、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三个子框架;应赋予地方制度和技术选择的自主权。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胡伟, 韩增林, 葛岳静, 胡渊, 张耀光, 彭飞
    文章运用能值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及Tobit模型系统地研究了2004—2013年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效率。结果表明:①可更新资源能值和经济产出能值的数量级远大于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废弃物能值、生态服务能值,可更新资源和经济产出是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核心,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状态逐步趋好。②2004—2013年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总投入由1.84E+24sej增至2.25E+24sej,能值总产出由1.52E+24sej增至5.55E+24sej,投入产出差距呈扩大趋势。③2004—2013年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低效率的运转状态,但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间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效率变化呈现出两极分化特征。④从空间格局上看,天津、广东、海南的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率低于其他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技术效率以上海为界,北方地区整体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技术效率高于南方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规模效率呈高低相间的分布格局。⑤从纯技术变化、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效率影响上看,纯技术变化>纯效率变化>规模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技术进步是推动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效率提高的主导因素,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科技资源的投入。
  • 三农、土地与生态
    田建林, 邓孺孺, 秦雁, 刘永明, 梁业恒, 刘文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Landsat卫星OLI遥感影像定量反演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附近水体的CODMn、悬浮泥沙含量及叶绿素浓度,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建立水体污染源目视解译标志,识别出工业污染、采砂/采矿污染、陆地养殖污染、库/海湾养殖污染、生活废水污染等5类77处污染源,绘制了该区域的污染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该区域污染物浓度局部变化特征可归纳为均匀无变化型、分段间歇式变化型、“栅格状”变化型、“陡增缓释”型、“缓增缓释”型等5种; 综合3种污染物浓度及局部变化特征、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周边环境等信息可有效识别桥梁与河床浅滩反射、工业污染与采砂采矿污染等难判、易误判类型;污染源目视解译准确率达92%。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彭薇, 熊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东省21个市为研究单元,设计资源投入—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的复合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三阶段DEA模型进行评价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市域生态效率演化趋势进行时空刻画与动态分析。研究发现:①广东省21市的生态效率值在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存在显著差异,生态效率受到了外部客观环境和随机误差的影响。②同质环境下,广东省内各市生态效率表现为较大差异。省内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并未达到效率前沿,还有较大提升空间。③通过纵向时间维度与横向空间维度的动态分析可以发现,广东省内21市生态效率时间上可表现为相对稳定略有区间调整的趋势,空间上可表现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以及“低低型”四种空间格局。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魏俊, 胡静, 朱磊, 于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超效率DEA-MI模型对鄂皖两省29个城市旅游效率与曼奎斯特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武汉和黄山两市旅游效率始终保持有效,咸宁市的效率排名进步最大,合肥的效率排名降低的幅度最大,各个城市的旅游效率的差异有缩小的趋势。②区域维度上,鄂西圈旅游效率的进步最大,区域内部各市的效率差距不断缩小;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效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区域内部差异较大;武汉都市圈和皖北区域旅游效率名次均值较低,其中武汉都市圈内部各市之间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而皖北区域城市效率差异不断缩小。③两省的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各地级市州之间旅游效率增长的差距正逐步缩小,更加均衡;鄂皖两省在2009—2012年间旅游效率增长速度最快,近几年增长的动力已逐渐放缓。最后研究分析得出经济水平、资源禀赋、交通条件、技术创新、政策因素和行政区划变动都对不同城市不同阶段效率的驱动程度不同,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梁步青, 肖大威, 陶金, 冀晶娟, 卓晓岚, 黄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赣州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地图分析,确定村落位置,结合历史文献与历史地图,提取村落建设年代信息,研判村落传统属性;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叠置分析法等方法,从空间和时间两大维度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历史演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山体与耕地是影响村落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为了留出耕地,村落多顺应山体呈线性展开,相对水体而言,与山体依附关系更强;在时间演进上,村落在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均表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状态,但集聚中心持续转移扩散,在此过程中,经济技术发展以及政治军事格局对村落的历史空间演进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王兆峰, 霍菲菲, 徐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湘鄂渝黔4个毗邻省市2004—2016年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发展指数存在区域空间差异。旅游产业系统变化上,贵州(0.81)>重庆(0.74)>湖北(0.57)>全国(0.54)>湖南(0.44)。旅游环境系统变化上,全国(0.93)>重庆(0.85)>湖北(0.60)>湖南(0.55)>贵州(0.40)。②旅游产业和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到2016年仅达到基本协调水平。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子系统的耦合表现有所差异,与经济、服务、社会环境耦合水平较高,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水平增长乏力。③湖南和重庆在耦合协调类型上整体属于旅游滞后型,贵州与湖北分别属于环境滞后型、基本同步型。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阮文奇, 李勇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对客源市场需求的影响,可为危机事件后市场潜力分析、灾后重建及旅游竞争力恢复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文章以“8·8九寨沟地震”为例,运用客源吸引半径、距离累计曲线、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对客源地旅游需求的影响强度及空间差异。研究发现:①地震对九寨沟客源市场需求影响极大,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响作用呈现弱化趋势。②地震之后,客源地旅游需求急剧下降,客源吸引半径扩大,邻近客源地旅游需求下降明显,需求累计曲线放缓。③旅游需求短期内呈现空间集聚趋势,热点和次热点区域整体东移,“高—高”和“低—高”集聚态势区域增多,且集中于东部地区,即旅游需求重心向东部地区转移,空间结构受到严重冲击。④地震对各个客源地旅游需求都存在一定影响,且影响强度存在空间差异性,其中邻近客源地受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远距离客源地。⑤空间距离与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的影响强度呈现U型非线性关系。
  • 通讯
  • 通讯
    2018, 38(8): 224-2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