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边缘:边缘区域创新研究综述
栾心晨(1999—),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mail:lxinchen@stu.pku.edu.cn |
收稿日期: 2023-08-29
修回日期: 2024-09-11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2-1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2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471187)
The Neglected Periphery:A Review on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Received date: 2023-08-29
Revised date: 2024-09-11
Online published: 2024-12-18
经济地理空间的不均衡分布和集聚是常态,核心区域的集聚优势使得核心区创新研究成为主流,边缘区域创新则往往被忽视和低估。然而,近年来,边缘区域创新活动日益频繁,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对其进行解释。现有研究从多学科视角对边缘区域创新进行探讨,但对其概念界定、路径探讨等尚未形成统一理解,且未形成系统性文献梳理和机制解释。文章在对边缘区域创新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边缘区域”内涵,界定了“边缘区域创新”行为,并创造性地构建了理解边缘区域创新途径的“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分析框架;同时指出边缘区域创新需要区域能动性、外部环境和区域能力的协调匹配,在挖掘自身需求和潜力、发挥能动性获得内部创新时,也需要建立外部联系获得外部创新和嵌入系统,才能实现多尺度系统创新。
栾心晨 , 黄永源 , 朱晟君 , 杨博飞 . 被低估的边缘:边缘区域创新研究综述[J]. 经济地理, 2024 , 44(11) : 1 -1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11.001
The uneve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ic space is the normal state,the agglomeration advantages of the core areas makes the innovation research in core areas become the mainstream,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is often neglected and underestimated. However,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rise in innovative activity in peripheral regions,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and explana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The current research investigates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from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no consensus on the conceptual definition,innovation trajectories,and other related aspects. Additionally,there is no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r mechanism explanation. Therefore,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elucidating the meaning of "periphery", defining the behavior of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and creatively construc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comprehend the trajectories of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via "internal,external,and systemic innovation".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necessitates the synchronized alignment of regional initiative,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nd regional capability. In addition to exploring its own capabilities and taking proactive measures to achieve "internal innovation",it also needs to incorporate new external knowledge to achieve "external innovation" and embed itself into the system to reach multi-scale "systemic innovation".
图1 1984—2023年“边缘区域创新”领域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Fig.1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and citations in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from 1984 to 2023 |
表1 分阶段“边缘区域创新”文献计量分析结果Tab.1 Results of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
阶段 | 研究话题 | 边缘区域覆盖范围 | 对边缘区域创新的理解 |
---|---|---|---|
第一阶段(2007年以前) | 创新作为实现基础设施社会均衡分配的附属成果 | 英、德等欧洲国家和美国 | “发达区域的边缘地带”,将其视为附属于发达区域创新的产物 |
第二阶段(2008—2018年) | 影响人类和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关键要素;对地理关注加强 | 对后发区域和发展中国家 的关注增加 | 边缘区域创新潜力及其在应对全球性危机中的缓冲作用 |
第三阶段(2019年至今) | 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结合 | 逐渐覆盖全球 | 自主创新,边缘区域创新作为区域创新的重要部分,发挥重要作用 |
表2 “边缘区域”的多维度定义及说明Tab.2 Multidimensional definition and explanation of “peripheral region” |
维度 | 涵义 | 边缘要素 |
---|---|---|
地理(Geographical) | 远离中心的区域,可达性差 | 交通设施、远离核心 |
人口(Demographic) | 人口稀少,且伴随人口流出、老龄化等问题 | 人口密度、本地需求、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失、失业率 |
经济(Economic) | 缺乏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支柱产业等要素 | 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支柱产业、创新企业、集聚优势、全球贸易、吸收能力 |
关系(Relational) | 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处于边缘 | 社会网络、制度结构 |
表3 “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途径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internal,external and system” innovation approaches |
途径 | 面临挑战 | 主要创新主体 | 创新要素 | 创新路径 | 流动性 | 空间尺度 |
---|---|---|---|---|---|---|
内部创新 | 创新需求有限、资源受限、技术知识有限且相对落后、人才流失 | 企业、小型创业者、科研机构、大学等 | 资源、技术、政策、文化和组织结构 | 挖掘本地创新需求、调动区域内部资源禀赋、发挥能动性 | 难以流动或内部流动 | 本地 |
外部创新 | 地理偏远、与市场技术等创新要素联系不足 | 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公共机构等 | 人才、资本、知识、信息、合作伙伴关系 | 建立外部联系,弥补本地不足 | 跨区域流动 | 非本地 |
系统创新 | 地理偏远,难以融入国家系统、制度政策支持少,受关注不足 | 政府部门、企业、小型创业者、科研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等 | 知识、资源、政策、社会联系、文化和组织结构、市场 | 匹配国家战略需求、融入多尺度创新系统、融入创新链 | 跨区域流动 | 非本地 |
[1] |
邓祥征, 梁立, 吴锋, 等. 发展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区域均衡发展[J]. 地理学报, 2021, 76(2):261-276.
|
[2] |
|
[3] |
|
[4] |
张可云. 新时代的中国区域经济新常态与区域协调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8, 7(3):102-156.
|
[5] |
|
[6] |
|
[7] |
|
[8] |
|
[9] |
周侃, 樊杰. 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1):39-52.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陶秋燕, 高腾飞. 社会创新:源起、研究脉络与理论框架[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 41(6):85-104.
|
[25] |
|
[26] |
张强, 邓振镛, 赵映东, 等.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8(3):1210-1218.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王璐玮, 汪涛, 张晗. 全球生产网络与本土创新网络的战略耦合动态——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为例[J]. 地理研究, 2021, 40(12):3314-3332.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朱翔, 何甜, 戚伟, 等. 构筑中部地区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新格局[J]. 地理学报, 2022, 77(12):3194-3202.
|
[39] |
|
[40] |
胡晓辉, 朱晟君,
|
[41] |
Mair and Marti. Entrepreneurship in and around institutional voids:A case study from Bangladesh[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9, 24(5):419-435.
|
[42] |
|
[43] |
|
[44] |
李琳, 雒道政. 多维邻近性与创新:西方研究回顾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13, 33(6):1-7,41.
|
[45] |
朱一中, 夏军, 谈戈. 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与评价[J]. 资源科学, 2003(4):43-48.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王启轩, 任婕, 曹湛. 上海大都市圈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蜂鸣—管道”视角[J]. 经济地理, 2024, 44(1):107-117.
|
[52] |
栾心晨, 朱晟君, 毛熙彦. 多尺度视角下技术转移网络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23, 43(1):11-19.
|
[53] |
王缉慈, 童昕.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产业群——地方竞争优势的源泉[J]. 战略与管理, 2001(6):28-36.
|
[54] |
|
[55] |
司月芳, 梁新怡, 曾刚, 等. 中国跨境知识溢出的地理格局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40(8):1-8.
|
[56] |
李敏, 陈凤珍, 王元地. 我国城市技术转移双网络分析——基于高校、企业比较的视角[J]. 软科学, 2016, 30(3):5-10.
|
[57] |
陈湘满, 刘君德, 张玉枝. 论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整合[J]. 经济地理, 2000, 20(2):90-93,103.
|
[58] |
|
[59] |
马海涛, 张芳芳. 人才跨国流动的动力与影响研究评述[J]. 经济地理, 2019, 39(2):40-47.
|
[60] |
李志刚, 梁奇, 林赛南. 转型期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特征与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1):40-49.
|
[61] |
李强.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3(1):125-136,207.
|
[62] |
侯纯光, 杜德斌, 刘承良, 等. 全球人才流动网络复杂性的时空演化——基于全球高校留学生流动数据[J]. 地理研究, 2019, 38(8):1862-1876.
|
[63] |
|
[64] |
王缉慈. 地方产业群战略[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3):47-54.
|
[65] |
|
[66] |
李文丽, 杨吉生. 网络关系、知识匹配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演化——基于修正药业的案例分析[J]. 情报科学, 2018, 36(6):95-99.
|
[67] |
|
[68] |
|
[69] |
|
[70] |
魏后凯, 年猛, 李玏.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5):5-22.
|
[71] |
|
[72] |
陈斌开, 林毅夫. 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208(4):81-102,206.
|
[73] |
金凤君, 陈明星.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 30(8):1259-1265.
|
[74] |
朱晟君, 王翀. 制造业重构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转向[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7):865-879.
|
[75] |
王缉慈. 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J]. 经济地理, 2004(4):433-436.
|
[76] |
|
[77] |
张佩, 王姣娥, 孙勇, 等. 中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2, 42(9):11-21.
|
[78] |
甄峰, 王波, 陈映雪. 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J]. 地理学报, 2012, 67(8):1031-1043.
|
[79] |
曲如晓, 王陆舰. 全球创新合作网络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基于复杂网络和敏感性模型的分析[J]. 经济地理, 2023, 43(1):114-123.
|
[80] |
孙志燕, 侯永志. 对我国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多视角观察和政策应对[J]. 管理世界, 2019, 35(8):1-8.
|
[81] |
|
[82] |
|
[83] |
|
[84] |
刘君洋, 朱晟君. 多尺度知识溢出研究——以进出口互动效应为例[J]. 地理研究, 2020, 39(11):2493-2507.
|
[85] |
|
[86] |
夏雪, 韩增林, 赵林, 王静. 省际边缘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与形成机理——以鄂豫皖赣为例[J]. 经济地理, 2014, 34(5):21-27.
|
[87] |
李伟, 贺灿飞. 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述评与展望[J]. 区域经济理论, 2020, 6(4):12-24.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