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被低估的边缘:边缘区域创新研究综述

  • 栾心晨 , 1 ,
  • 黄永源 2 ,
  • 朱晟君 , 1, ,
  • 杨博飞 1
展开
  • 1.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 北京 100871
  • 2.萨塞克斯大学 科学政策研究中心(SPRU),英国布莱顿 BN1 9RH
※朱晟君(1984—),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升级、全球化与区域发展。E-mail:

栾心晨(1999—),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3-08-29

  修回日期: 2024-09-11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2-1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2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471187)

The Neglected Periphery:A Review on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 LUAN Xinchen , 1 ,
  • HUANG Yongyuan 2 ,
  • ZHU Shengjun , 1, ,
  • YANG Bofei 1
Expand
  • 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 2. 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University of Sussex,Brighton BN1 9RH,United Kingdom

Received date: 2023-08-29

  Revised date: 2024-09-11

  Online published: 2024-12-18

摘要

经济地理空间的不均衡分布和集聚是常态,核心区域的集聚优势使得核心区创新研究成为主流,边缘区域创新则往往被忽视和低估。然而,近年来,边缘区域创新活动日益频繁,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对其进行解释。现有研究从多学科视角对边缘区域创新进行探讨,但对其概念界定、路径探讨等尚未形成统一理解,且未形成系统性文献梳理和机制解释。文章在对边缘区域创新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边缘区域”内涵,界定了“边缘区域创新”行为,并创造性地构建了理解边缘区域创新途径的“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分析框架;同时指出边缘区域创新需要区域能动性、外部环境和区域能力的协调匹配,在挖掘自身需求和潜力、发挥能动性获得内部创新时,也需要建立外部联系获得外部创新和嵌入系统,才能实现多尺度系统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

栾心晨 , 黄永源 , 朱晟君 , 杨博飞 . 被低估的边缘:边缘区域创新研究综述[J]. 经济地理, 2024 , 44(11) : 1 -1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11.001

Abstract

The uneve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ic space is the normal state,the agglomeration advantages of the core areas makes the innovation research in core areas become the mainstream,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is often neglected and underestimated. However,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rise in innovative activity in peripheral regions,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and explana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The current research investigates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from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no consensus on the conceptual definition,innovation trajectories,and other related aspects. Additionally,there is no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r mechanism explanation. Therefore,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elucidating the meaning of "periphery", defining the behavior of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and creatively construc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comprehend the trajectories of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via "internal,external,and systemic innovation".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necessitates the synchronized alignment of regional initiative,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nd regional capability. In addition to exploring its own capabilities and taking proactive measures to achieve "internal innovation",it also needs to incorporate new external knowledge to achieve "external innovation" and embed itself into the system to reach multi-scale "systemic innovation".

创新全球化和经济形式不断变化背景下,创新是区域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在后工业化进程中,大部分国家面临产业升级、结构优化难题,各国进行战略调整,将目光转向更大范围内的区域,实行均衡发展策略,以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1]。其中,边缘区域创新有助于边缘区域实现路径突破、因地制宜发展,承担问题导向的创新,以及缓解人口流失、就业紧张等社会问题[2-3],进而提升社会总体福利和发展,对核心区域以及区域整体协调和长期发展都有促进作用[4]。因而,边缘区域创新作为区域研究的一部分,日益受到重视。
经济地理空间的不均衡分布是常态,地理邻近、集聚外部性、知识扩散机制、演化创新等理论都强调核心区域创新的有利条件[5],边缘区域似乎处于创新的不利处境[6]。然而,近年来大量研究开始关注到边缘区域的创新[7-9],指出已有针对创新的研究过度强调集聚经济、等级扩散等机制,而忽略了大量正在发生的“集聚外的创新”[10-11]。受益于全球化影响下技术标准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技术产品销售和技术合作等途径,基础技术创新差距缩小,边缘区域获得机会,开始从事与创新相关的活动[12]。技术从核心向边缘区域扩散,以及边缘区域的模仿都促进边缘区域创新[13],边缘区域不再是核心区域“附属”,边缘与核心区域的创新过程也并非对立,亟须进一步理解边缘区域创新[14]
现有研究虽然关注到了边缘区域创新的现象,并尝试对其做出解释,但以案例研究为主,对其概念理解和系统性文献梳理还不够,途径探讨也尚不全面。鉴于此,本文以“边缘区域创新”为研究对象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通过梳理“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创新”内涵,发现当下对边缘区域及其创新的理解是多重的,且对其创新过程缺乏系统性解释框架。因而,本文进一步针对次国家的区域尺度,综合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系统梳理“边缘区域创新途径”,构建“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分析框架,并给出研究展望和政策启示。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梳理了“边缘区域”内涵,界定了“边缘区域创新”行为,建立了解释“边缘区域创新”的机制,提出了“内部、外部、系统创新”的分析框架,丰富了创新地理视角下“核心—边缘”的理解。同时,综合多学科构建边缘区域创新机制还有助于丰富与核心区域不同的路径演化特征和机理解读,对区域发展文献作出补充。从现实意义看,系统理解边缘区域创新并构建解释框架,是对边缘区域创新的理论化尝试,既有助于为边缘区域创新制定适宜政策,也有助于指导更一般的区域创新。

1 文献计量分析

1.1 文献检索

首先,对现有研究边缘区域创新的文章进行计量分析。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peripher* AND innovation”为主题词、研究方向为“geography” OR “urban studies” OR “development studies”进行检索(截止日期为2023年11月28日),共得到文献639篇,其中研究论文583篇,会议论文27篇,综述论文24篇。
其次,根据论文发表和被引数量(图1),可以将检索得到的论文分为“增长缓慢(1984—2007年)—匀速上升(2008—2018年)—快速发展(2019年至今)”3个阶段,经济发展、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等是重要研究主题。分阶段看:①1984—2007年,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增长缓慢,研究关键词涉及公共健康改革、基础医疗、公共服务系统等,主要探索基础设施的社会均衡分配,研究者大多来自英、德等欧洲发达国家和美国。这一阶段的研究将边缘区域视为“发达区域的边缘”,对其本身的创新行为探讨较少甚至忽略,而只将其视为发达区域创新的附属产物,研究话题较单一。②2008—2018年,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匀速增长,研究主要涉及区域演化、环境发展等主题,关注影响人类发展和工业化的基本理论、关键要素和空间过程,对地理的关注有所加强,研究话题更广。这一阶段,对边缘区域的关注范围扩大到更多后发区域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下,学者逐渐认识到边缘区域创新的潜力及其在应对全球性危机中的缓冲作用,边缘区域创新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③2019年至今,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快速增长,研究涉及城市化、经济发展等多样化主题,研究范围逐渐覆盖全球。这一阶段,边缘区域创新受到学者更加主动的关注,并开始转换视角,探索各种边缘区域的创新潜能,研究也更关注“边缘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结合(表1)。总体看,针对边缘区域创新的研究从“被忽视”到“被关注”再到“引起关注”,对其内涵理解逐渐深入,研究范围和话题不断丰富,研究主题和方法更加多元。
图1 1984—2023年“边缘区域创新”领域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

Fig.1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and citations in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from 1984 to 2023

表1 分阶段“边缘区域创新”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Tab.1 Results of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阶段 研究话题 边缘区域覆盖范围 对边缘区域创新的理解
第一阶段(2007年以前) 创新作为实现基础设施社会均衡分配的附属成果 英、德等欧洲国家和美国 “发达区域的边缘地带”,将其视为附属于发达区域创新的产物
第二阶段(2008—2018年) 影响人类和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关键要素;对地理关注加强 对后发区域和发展中国家
的关注增加
边缘区域创新潜力及其在应对全球性危机中的缓冲作用
第三阶段(2019年至今) 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结合 逐渐覆盖全球 自主创新,边缘区域创新作为区域创新的重要部分,发挥重要作用

1.2 边缘区域内涵理解

首先,不同学科视角下的边缘区域界定有不同内涵。边缘区域(Periphery)是与“核心(Core)区域”相对而产生的概念,然而其内涵解释尚未统一。根据文献检索结果,已有研究从地理、人口、经济、关系等多维度解释边缘区域,并划分创新要素内涵(表2)。其中,从地理维度看,边缘区域(Periphery)指空间上远离中心的区域[15],往往具有低可达性;从人口维度看,边缘区域指人口稀少的区域,往往伴随老龄化、人口流出等困境[16];从经济维度看,边缘区域常常缺乏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支柱产业等要素[17];从关系维度看,边缘区域指由于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而产生的边缘,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落后、社会不公平等“边缘化”(Peripheralization)现象[18]。同时,也有文献综合不同维度理解边缘区域,如Gluckler等认为边缘区域应当包含“地理”和“关系”双重内涵[14]。本文综合多维度理解和现实背景,借鉴Gluckler等的定义[14],从“地理+关系”双重视角界定边缘区域,即边缘区域界定不局限在绝对的空间位置关系,也指在组织结构或社会网络等方面处于边缘的区域。
表2 “边缘区域”的多维度定义及说明

Tab.2 Multidimensional definition and explanation of “peripheral region”

维度 涵义 边缘要素
地理(Geographical) 远离中心的区域,可达性差 交通设施、远离核心
人口(Demographic) 人口稀少,且伴随人口流出、老龄化等问题 人口密度、本地需求、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失、失业率
经济(Economic) 缺乏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支柱产业等要素 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支柱产业、创新企业、集聚优势、全球贸易、吸收能力
关系(Relational) 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处于边缘 社会网络、制度结构
其次,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边缘区域也有不同内涵。区域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指具有一定范围的空间单元。区域的地理单元大小具有尺度弹性,小到特定地方的城乡尺度,大到包含不同国家的跨国尺度,因而边缘区域的空间范围划定也存在相对性[19]。在跨国尺度,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全球贸易、经济等活动产生的中心,并由此产生如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国家等“核心—边缘”划分方式[20]。在国家尺度,已有研究侧重从地理维度界定“边缘”,即在各国空间处于边界的区域,往往涉及地方产业发展、地缘政治等话题[6,9]。在次国家尺度,即最常界定的中尺度区域,已有研究多从地理、经济、社会等多维度探讨不同涵义下的边缘,并探究其成功/失败案例、创新途径及社会经济效应等话题[7,21]。在城乡尺度,往往将郊区或城市边缘界定为“边缘”,探讨城乡联系、城市空间溢出等话题[22]。根据文献检索结果,已有文献约82%从中尺度区域探讨边缘区域创新,说明中尺度的次国家尺度是现有研究探讨边缘区域创新的重要空间单元。后文论述中提及的“边缘区域创新”均指“中尺度区域”,即在“地区”尺度上进行探讨。

1.3 边缘区域创新的内涵

现有研究对边缘区域创新的内涵理解也在不断发展。熊彼特创新理论指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供应来源、开辟新市场以及新企业组织方式5种类型[23]。这也是对核心区域或城市创新的一般理解,即经济层面的商业创新。然而,创新并不局限于商业创新,在社会、制度和公共治理领域,同样存在创新,而这些形式的创新较少被以商业化创新为主要出发点的主流创新文献所捕捉到。边缘区域通过社会创新能够增加社会福利和提升经济效益,缓解商业创新带来的分配不均、社会不公等问题[24]。近年来,问题导向的创新受到关注[10,25]。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跨区域甚至全球性社会环境问题涌现,需要在社会政治、技术突破、安全管理等方面创新[26],而边缘区域由于其特殊区位,成为缓解上述问题的重要突破对象,也是边缘区域创新的重要维度[10]
从创新类型看,核心区域创新主要关注突破或激进性创新[6],强调创新需要和市场、服务部门频繁接触[27]。然而,创新也不必然是突破性的,创新的扩散和模仿也属于创新范畴,边缘区域通过适应或模仿性创新,即不同地区适应并改造技术的过程,本身也是创新,且边缘区域往往参与其中[28]
从创新过程看,创新来源于地方技术知识的组合[29],涉及新想法诞生、产品设计、技术迭代等不同环节和主体,这些环节对区位并没有特定要求[28]。同时,创新是一个持续的、知识互动和反馈的过程,边缘区域可以通过承担某个环节促成创新[30]。边缘区域也可以承担首次进入市场的创新,或是完成创新早期过程,在之后的市场化环节再转入核心区域[31]。这也说明不同创新者有着不同的位置和互动需求,从而为边缘区域创新提供更多可能。
综合现有研究,本文认为边缘区域创新即在创新过程任意阶段产生新的产品或服务,有利于社会整体效益的提升。即边缘区域创新并不局限于商业创新,而是包含社会、政策、制度或公共创新等其他形式;也不局限于激进或突破性创新,还包含模仿、适应性创新等其他创新类型。从创新过程看,包含在知识生产、转换为产品、进入市场各阶段的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产生。

1.4 文献总结

“边缘区域创新”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和低估的现象[14],然而在创新全球化和技术普及背景下,边缘区域的创新行为日益频繁,已引起学术界关注。近年来,文献已经关注到了边缘区域创新并对其做出解释,也关注到了边缘区域创新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缓解社会问题、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的好处和边缘区域“被低估”的潜力[6,32]。现有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创新主体[33]、区域差异和联系[34]、区域政策[35]、创新系统[36]、区域转型和追赶[7,37]等内容,即包含边缘区域创新涵义、途径解释、效应探讨等方面。
然而,现有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从概念界定上,现有研究针对边缘区域及其创新内涵的解释尚且模糊,多学科、多区域存在多重解读。其次,现有研究以调查和案例研究为主,缺少理论探讨和概念性框架界定。且大多针对特殊区域,尤其是欧美等“成功的边缘区域”[34],其余地区则大多在案例对比中出现,使得“经验先于理论”,缺乏普适意义和更一般的框架建构。相应地,在政策指导上,已有针对边缘区域的政策大多是基于核心区域的机械复制,而非有理论支撑的“量身定制”,达不到预期效果,不利于边缘区域发展[38]。因而,有必要建立系统理解边缘区域如何实现创新的理论体系,增添边缘区域创新途径的理论探索,用“理论指导实践”,以综合理解日益频繁的边缘区域创新行为,加强针对边缘区域创新政策的适应性,促进边缘区域长期可持续创新和发展。
鉴于此,本文针对文献分析结果,在梳理和界定边缘区域及其创新内涵基础上,选择当下研究最重要的次国家尺度区域进行创新途径探讨并构建解释框架,同时基于边缘区域创新特点提出未来研究展望和政策建议。

2 边缘区域创新途径分析

边缘区域由于缺乏充足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条件,传统的区位因子分析方法不适用解释其创新,而需要采取其他视角[14,19]。本文依据边缘区域特征及其创新途径,综合多流派理论,构建“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分析框架,分别探讨各途径下边缘区域如何实现创新,构建理解边缘区域创新的机制。

2.1 途径一:内部创新

内部创新强调区域内部各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认为边缘区域创新主体能够通过挖掘本地创新需求、调动本地既有资源、强化能力和发挥能动性,实现创新[39-40]。本文界定的“内部创新”主要针对中尺度区域,指“区域内部”,关注区域内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创新需求有限、创新资源受限和创新要素不足困境下,通过资源拼凑、发展问题导向的创新以及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等途径,挖掘自身机遇,实现创新。
边缘区域往往面临资源受限挑战,区域内企业等创新主体利用技术、资源等创新要素的内部流动,通过充分调动利用资源、更新管理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等途径实现创新。首先,创新管理学者提出“资源拼凑”理论,指出企业或企业家通过重组现有资源、发掘新用途、提供特殊服务等方式,能够最大化调动本地既有资源条件而进行创新[39]。相关实证研究方面,Bake等通过对资源受限条件下企业创新的实地调查,发现企业家通过充分挖掘和组合被一般企业忽视的物质、社会投入、制度环境等条件,可以创造新事物、实现创新,指出企业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建构可以强于区域条件桎梏[39];Mair等发现在资源极度受限的孟加拉边缘地区,通过制度创新和对本地居民技能培训,能够调动本地少数资源和人员能动性、连接市场,实现创新[41]
其次,通过充分理解和挖掘本地需求,识别和探索区域内部发展机遇,边缘区域可以实现问题导向的创新(Problem-Oriented Innovation)。问题导向的创新指旨在解决区域独特问题、挑战或需求而制定、产生和实施的创新行为[10]。问题导向的创新往往要基于对区域环境、需求和市场的全面理解,充分鉴别区域挑战和机遇,由需求导向且受区域内部成员、制度、网络、价值观等特定要素影响[42]。问题导向的创新有利于解决区域及更大尺度下的社会、制度和生态环境等问题,实现社会、政策等广义维度的创新和政策制定[25]。多维邻近理论有助于理解问题导向创新的形成。地理、社会、文化、认知等多维邻近有助于边缘区域创新主体更好地理解本地问题和潜在需求,产生“量身定制的”、基于地方需求导向的创新[43]。地理邻近有助于创新主体的面对面交流和缄默知识传递,提出创新方案[44]。认知、文化、社会等多维邻近,有助于同区域主体通过知识交流,接受相似习俗观念和制度惯例,或是建立信任关系等途径,更快速和深入理解区域发展情境,从而做出解决区域问题或针对区域内部的独特创新[25]。这种创新不一定是技术或经济层面的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流程创新等多种创新类型,且往往是边缘区域独有。例如,在中国的西北边缘地区,为应对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相应发展出地下水环境调节、潜水深埋等新灌溉方式,创新发展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方法[45];在挪威西南部的边缘区域,管理者和企业的开放态度促进其加强文化认同,加强信息互通互享,通过社会和组织邻近制定基于本地特色的企业战略和创新政策,促进区域发展[34]
此外,通过发挥本地比较优势,依靠相对低成本,边缘区域也可以实现一些特殊领域的创新。边缘区域的企业、公共机构、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面临市场、人才等创新要素不足的挑战,但往往具有政策支持、土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文化和组织结构独特等核心区域不具备的条件,为其创新提供独特“机遇”,挖掘区域潜力。具体看,由于地理偏远、地广人稀,边缘区域在政策支持下,常被赋予发展事关国家重大政策或需要保密的战略性、试验性产业的使命。例如,中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在青海金银滩诞生,随后带动当地国防产业发展;在瑞典西北边缘,无人驾驶产业快速发展[46]。在文化和组织结构方面,由于相对位置和社会关系“远离主流”,边缘区域不受核心区既定文化影响,可能产生更大自主能力和创造力[7],如在大都市CBD边缘往往发展出具有休闲作用的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47]。同时,边缘区域创新也要发挥能动性,转换视角,将“边缘”视为生产力的“潜在资产”[10,47],识别创新机遇。如一些企业会主动选择布局在边缘作为实现保密要求的国家战略,实现STI(科学—技术—创新)或是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16]

2.2 途径二:外部创新

创新是一个知识驱动的互动过程[48],区域内部知识从长远看必然是有限的,因而持续创新需要引入外部知识以补充区域内部知识[21]。本文界定的“外部创新”强调区域外部技术、知识、信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通过正式合作、技术转移、人才流动等途径,主动或被动流入区域内部,对区域内原有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产生影响。“外部创新”途径强调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为分析创新行为引入动态、互动的视角。
首先,正式合作,即以合同或者其他制度作为保障的互动方式,是边缘区域获得外部联系的重要方式[32]。正式合作意味着合作双方建立互相关联的组织框架和共同制度约束,共处同一个隐含网络中,实现更稳定和系统的研发,使边缘区域创新主体克服地理距离遥远、知识技术有限困境,与更大范围的创新主体产生连结,实现信息、知识、技术、资金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进而实现创新[49]。合作促进创新的微观机理可以追溯至管理学组织理论的“开放创新”框架,该理论强调企业不仅依赖内部能力,还依赖从外部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实现创新[50]。相关实证研究发现边缘区域通过建立多尺度联系,更有利于其创新[21,51]。Grillitsch等发现边缘区域创新者通过建立与不同尺度外部信息提供者的联系、加强交流频率,可以获得多尺度异质性知识,在一定程度弥补知识溢出距离衰减的创新困境[21];Tödtling等系统考察了边缘区域在区域、国家和国际3个尺度与外部合作关系的建立并构建多尺度关联模型,探索多尺度合作创新机制[49]。而“本地蜂鸣和全球管道”理论则强调更大尺度的“全球管道”能够带来集合多种环境、可编码的外部知识,为区域引入多样性和复杂性知识,实现路径突破和多样化分化[50]。边缘区域通过“全球管道”跨越远距离建立合作关系以实现创新,甚至可以超越区域限制,比来自区域环境的力量更重要。本地知识也可以向外传播,实现全球—地方的创新互动[51]
其次,技术转移是技术所有者将拥有的技术及其相关权利转移给另一方的行为,有利于接受方较快获得技术和知识流入[52],且不受地理距离限制,也是边缘区域获得外部联系的重要方式。技术转移通过引入技术、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有利于边缘区域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节省基础研究、市场开拓等成本投入,较快和较容易获得来自转移方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建立和高创新能力主体的稳定联系,整合和发展新知识,实现创新[53]。技术转移本质上是一种知识溢出,即信息、技术等知识通过交易或非交易方式外溢到空间中[54]。相关实证研究方面,技术转移的时空特征、创新主体和外部联系的多尺度和多主体性,以及多维度创新的实现是研究重点[55]。李敏等探索了高校和企业在接受技术转移中的差异作用,指出两者的正向相关有利于边缘区域创新[56];司月芳等探索了经济全球化下中国跨境知识的空间溢出,指出边缘区域通过多尺度技术转移能够接触更多样创新主体,增加学习机会[55]。在多维创新实现方面,技术转移有助于边缘区域挖掘其独特创新角色。Shearmur指出,边缘区域通过充当“缓慢创新者”,即通过获得技术性知识、强化和外部信息提供者知识交流,能够实现创新,虽然速度较慢,但不存在明显劣势[27]。此外,边缘区域也可以通过“干中学”方式学习新技术,发展适应或模仿性创新[28]
最后,面临人才流失、老龄化等创新挑战,边缘区域急需人才流入促进其获得创新主体、加强创新动力[16],因而人才的跨区域流动也是促进边缘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人才流动通过为边缘区域带来经验传承、实现跨领域合作、加强本地技能培训、输入创业文化和新观念等方式为边缘区域引入人才、技术、资金等关键创新资源,促进创新[34,57-58]。边缘区域由于满足拥有国家政策支持、独特资源禀赋、生活成本和环境优势、相对不受约束等比较优势,吸引部分人才出于自主性和创造性挑战意愿,或是由于社会责任感、乡土情结等情感因素回乡创业,前往边缘区域开拓新市场、开展创新活动[59]。比如在中国三线建设工程、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影响下,大量人口在政策牵引下前往西部、东北等较落后内陆地区,通过发展制造业、强化教育、引入新知识等途径带动当地创新和经济发展[60]。在中国,入城务工人员受乡土情结、无法融入城市等情感驱动返乡也是大部分较落后区域创新的重要渠道[61]。在互联网经济繁荣的时代,很多在城市学习或工作过的人才选择回乡创业,为区域带来新知识。此外,移动互联网、平台和直播等方式的普及,也促进外部联系的实现。市场仍然在外部,但创新需求和客户在区域内部,即先通过外部联系引入创新要素,再通过内部创新理解本地需求、实现创新。在全球尺度,也有研究发现由于存在新发展机遇和市场,后发和新兴国家作为人才吸纳国的角色逐渐上升[62]

2.3 途径三:系统创新

创新具有系统属性,是在相关制度的协调下,通过多方的频繁互动产生。即创新是一个由区域内部主体及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并受区域内制度因素、缄默知识等影响,各要素相互嵌套、共同发展的系统性过程[63]。“系统创新”强调边缘区域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面临区位偏远、难以融入创新系统、政策关注不足等困境时,可通过匹配国家战略需求、融入创新系统、加强多主体互补互动,实现“多主体—多尺度—多维度”创新[64]。“系统创新”途径强调创新要素及要素间关联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将对创新行为的理解进一步向动态发展。
边缘区域创新主体面临资源不足、联系稀疏的不利处境,创新网络的建立有助于加强主体间正式或非正式关联、促进知识交流和互动学习、共享政策文化等资源条件,进而有助于创新。“创新网络”理论指出,当共同区位无法满足时,通过网络可以代替集聚效应:网络具有外部效应,区域中企业、小型创业者、科研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等多创新主体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区域重要的创新资源[65],通过缄默知识等传递的非正式网络有利于加强创新主体间信息扩散和资源共享,获取网络独特资源条件,建立不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或是用新方式重组网络中现有信息,进而促进边缘区域创新[66]。相关实证研究方面,学者更关注创新网络对边缘区域的知识引入和创新主体互动,而不再受制于给定空间[67]。李文丽等在对修正药业的企业案例分析中,发现网络关系建立有利于知识匹配,进而促进后发企业创新[66];Gluckler等通过对德国北部边缘企业的研究,发现与区域合作网络紧密相连的边缘区域可以产生创新,并促进发展[67]
创新系统框架进一步强化了对创新活动系统性的理解。创新系统指影响创新的开发、扩散和使用过程的经济、政治、制度、组织等各方面因素在协调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作用[68]。在实际应用中,发展出国家、区域、全球以及多尺度创新系统等一系列理论。Freeman从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出发,指出创新过程受到更广泛的国内社会制度条件影响,知识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共同构成国家层面的有效框架[69]。同时,国家创新系统的质量取决于国家能力和战略在建立一系列促进创新主体互动的激励制度以及一系列广泛的基础设施等互补性资产的作用[68]。其中,国家发展的区域战略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部分,是国家为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目标,对国内不同区域制定的针对性政策、制度和规划,并提供资金支持[70]。国家创新系统能够借助区域战略为边缘区域提供资金支持、制度规划等,鼓励当地企业和创新者开展研发活动,并提供税收优惠、创业支持等针对性政策指导,加强边缘区域人才培训和流动,为边缘区域提供技术、资金、社会联系等创新要素,加强边缘区域创新主体联系、知识扩散和获取,促进创新。比如,挪威边缘利斯特地区电冶产业的发展起源于1960年代政府对当地大型水力发电项目的投资[33],美国奥兰多地区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扶持[71];在中国,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都是通过国家制度安排促进经济较落后区域实现快速工业化和创新发展[72-73]。这些案例均表明,国家能够将边缘区域纳入全国或者区域层面的创新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协调创新主体和资源,进而促进边缘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
随着创新活动的空间复杂度提升,区域、全球,乃至多尺度创新系统框架进一步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关注一定地理范围内形成的多创新主体及其相互分工、联系形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这种体系通过结构化的区域惯例、规则和面对面交流促进知识流动和构造区域环境,有利于创新[74]。相关实证研究中,特殊的或是定制的区域政策在边缘区域发展初期均起到了重要指引作用,甚至是区域创新的先决条件[75-76]。比如奥地利边缘的米尔地区在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型软件产业集团[76]。同时,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也可以通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尽可能连接以中心城市和主要的区域创新主体为核心构建的区域创新系统。此外,大学、研究机构等关键主体在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和网络建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17]。边缘区域内的“明星企业”,即拥有较高吸收能力、与外界互动多的企业能够充当“守门人”,识别、吸收和运用新知识,带领区域创新[6]。在创新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和多尺度创新系统进一步发展[35]。全球创新系统关注全球范围的知识流动及其区域内知识互补,多尺度创新系统探讨区域、技术、部门等多尺度、多维度创新系统的形成和作用机制[35]。边缘区域创新主体通过多尺度创新系统连接本地资源和外部可流动空间要素,实现资源在系统内部调配,进行多尺度、多主体、多环节耦合,通过技能互补、空间秩序、技术交流、部门协作等实现知识交流和创新[36]

3 边缘区域创新途径的比较与关联

3.1 三种创新途径的比较

通过对现有研究整合梳理,本文搭建了解释边缘区域创新途径的“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框架。边缘区域在创新过程中,面临地理偏远、创新要素有限、创新联系不足等挑战,需要区域内主体利用内部、外部或系统创新途径,充分调动本地和非本地资源,在和区域环境的协同演化中实现创新。下文从边缘区域创新面临挑战、主要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创新路径实现、创新要素流动性等方面对3种途径进行比较,总结其差异和特征(表3)。
表3 “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途径比较

Tab.3 Comparison of “internal,external and system” innovation approaches

途径 面临挑战 主要创新主体 创新要素 创新路径 流动性 空间尺度
内部创新 创新需求有限、资源受限、技术知识有限且相对落后、人才流失 企业、小型创业者、科研机构、大学等 资源、技术、政策、文化和组织结构 挖掘本地创新需求、调动区域内部资源禀赋、发挥能动性 难以流动或内部流动 本地
外部创新 地理偏远、与市场技术等创新要素联系不足 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公共机构等 人才、资本、知识、信息、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外部联系,弥补本地不足 跨区域流动 非本地
系统创新 地理偏远,难以融入国家系统、制度政策支持少,受关注不足 政府部门、企业、小型创业者、科研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等 知识、资源、政策、社会联系、文化和组织结构、市场 匹配国家战略需求、融入多尺度创新系统、融入创新链 跨区域流动 非本地
从面临挑战、创新主体和路径实现看,内部创新主要面临区域内部创新需求有限、创新要素受限困境,需要区域内部企业、小型创业者、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充分挖掘本地需求,发挥能动性,加强本地互动和演化[7],发展问题导向型创新,或是社会创新、公共创新等其他类型的创新。外部创新面临地理偏远、联系不足挑战,需要区域内部企业、科研机构、公共机构等创新主体建立外部联系,引入跨区域信息技术、人才、可编码知识等创新要素。往往通过正式联系发展技术创新,或是通过“干中学”实现渐进式、DUI(实践—应用—互动)式创新[16]。系统创新面临区位偏远、受关注不足、难以融入国家系统等困境,需要制度设计以激励和协调边缘地区融入多尺度创新系统。其中,融入国家战略是一种常见的途径。强调建立市场以外的非市场制度和机制来协调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如政府部门、企业、创业者、风险投资机构等多创新主体形成创新网络,通过频繁接触、知识交流,以及和区域环境结合,实现跨区域知识互动和协同,实现学习型、渐进式创新[67]
从创新要素流动性和研究的空间尺度看,内部创新途径强调区域内部难以流动或是在区域内部流动的创新要素,比如本地需求、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等根植于区域特色的本地要素或是资源、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本地流动[45,78]。而外部和系统创新途径强调非本地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外部创新在非本地尺度进行探讨,关注人才、知识、资本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不局限在特定地理空间,强调流动的创新空间[79]。尤其是在创新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自不同尺度的外部要素对边缘区域创新的赋能[55]。系统创新探讨区域通过规则、制度等要素连接不可流动的区域内创新主体和多尺度下可流动的外部空间要素,构成创新系统,并促进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协调匹配[80]
在对不同创新途径的效应探讨上,也有文献针对边缘区域是更应该通过内部(即加强区域本地能力)还是外部(即获得外部知识)途径实现创新进行理论和实证探讨。一般认同的观点是两者兼而有之为上。早期研究认为企业内部组织要素比区域环境对边缘区域发展更重要,并影响区域创新[39]。随着经济活动互动性和复杂性提升,边缘区域依靠单一模仿学习、资源重组等途径实现创新的难度加大,外部区域的帮扶作用逐渐凸显。近年来研究更加强调外部和系统创新对边缘区域创新的作用[80]。同时,相关研究也指出对于不同的区域边缘和创新主体,采用方式也不同。比如对能力较低的企业,通过本地知识溢出、资源重组等内部途径实现创新比外部创新更容易,因为本地知识溢出要求更低、获取知识更具包容性[81];而对于能力较强的企业,或是位于邻近市场、知识或制度核心区域的边缘,获得外部联系则是主要创新方式[82];对于农村地区,建立和核心城市的外部联系是其创新的关键动力,同时也可将创新益处波及核心城市区域[22]

3.2 三种创新途径的关联

“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框架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研究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然而,它们本质上都是理解边缘区域创新途径的视角,并不矛盾。同时,3种途径之间也非割裂,而是相互关联的。因而,本文进一步梳理三者的关系,以更全面系统地理解边缘区域创新机制(图2)。
图2 “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的关联与机制

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external,and systemic innovation and their mechanism

内部创新是外部创新的前提,外部创新促进持续的内部创新。区域构建外部联系的前提是具有本地吸收能力,即区域对外部知识的识别、获取、习得和运用,边缘区域中的创新主体只有在拥有与外界关联的能力时才可能获得外部创新[83]。当区域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高度相关时,更有利于建立联系,产生创新;反之可能造成区域完全依赖于外部互动而不利于其持续创新[28]。外部创新保障和促进内部创新,追溯“内部创新”源头,离不开区域内主体从其他主体获得创新联系,企业内、企业间、区域内的互动是区域内部创新的基础来源,有利于区域内产品多样化、技术升级和产生关联效应[84]。外部知识流入能够丰富区域本地综合知识库、实现多样化产品组合和生产、加强区域对缄默知识的创造和传递[74]
内部创新是系统创新的基础,系统创新激励和协调内部创新。区域利用创新系统的前提是区域具备要素吸收和整合、调动关键主体能动性的能力,即内部创新能力。只有区域内企业、大学等创新主体具备资源调动能力,参与社会网络、共享社会环境,才可能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性组织体系,形成创新系统。系统创新协调内部创新,系统创新利用非市场手段对创新主体和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协调,并将边缘区域纳入多尺度系统中,进而促进区域内创新主体与其环境连接[85],将有利于创新的软性资本、社会联系等创新资源辐射到边缘区域内部创新主体[40]。大部分情况下,边缘区域创新主体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创新,而通过充分嵌入系统并获取系统内环境带来的益处能在很大程度促进其创新[31]
外部创新是系统创新的重要组成,系统创新激励和协调外部创新。外部创新是系统创新得以成立的重要条件。区域创新绩效不仅取决于区域内关键主体,也取决于它们的知识创造和传递过程,及其与政府部门、区域组织之间的联系。从机制看,外部创新隐含系统创新建立前提。外部创新往往通过正式方式建立,促进隐性知识转移,为更复杂、集体的学习过程奠定基础[85]。比如边缘区域首先通过正式合作和外部联系,建立非正式网络关系,促进网络中其他关系的产生,促进系统创新。创新主体在正式合作后也能保持联系,甚至诱发下一次合作[7]。系统创新协调更为持久的外部创新赋能。创新是多空间尺度下,不同主体相互协作而发生的积累性、系统性过程。创新系统的软性制度、社会力量促进边缘区域创新主体的知识溢出和互动,产生正外部性,实现创新[86-87]
同时,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三者也是协同互促的。从机制看,三者存在相关性。从关联看,创新是由内部主体及其与外界联系共同构成的系统过程,因而系统创新包含内部和外部创新过程。而区域作为系统,其水平提升能够为区域各创新主体提升能力、加强互动、获取外部联系赋能[75]。系统对内部和外部创新的作用也存在两面性,衰退系统可能造成创新主体的知识隔离,削弱区域创新活力[1]。只有当内外部条件与系统协调时,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发挥边缘区域创新潜能和实现创新。从空间界定看,三者也是相对的概念,不同创新体系可能存在重叠,同一尺度下的创新主体也可能同时包含在多个体系下。所以,本文建立的“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框架并非强调3种途径的非此即彼,而是提供边缘区域创新的可行性分析框架,以更全面地理解边缘区域创新行为。

4 总结与讨论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综合多学科理论,系统梳理“边缘区域”内涵,界定“边缘区域创新”行为,并构建理解边缘区域创新途径的“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分析框架,系统揭示了边缘区域创新机制,增强其规律性和普适性。主要结论如下:①从概念上,应当从“地理+关系”角度界定边缘区域,指在区位、组织结构或社会网络等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区域。②边缘区域创新行为不应局限在经济层面,而应更广义理解为在新知识产生、产品转换、市场销售等创新过程任意阶段产生的新产品或服务,并有利于社会整体效益提升,即包括社会创新、制度创新、渐进创新、学习创新等多种创新类型。③在实现创新途径中,从次国家区域尺度视角指出其包括:通过“内部创新”挖掘本地需求、最大化调动有限资源、加强本地能力积累,同时发挥自身能动性、识别创新机遇,发展多种类型创新;通过“外部创新”建立外部联系、依靠外部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入,保持与外部主体的长期合作、频繁接触,弥补本地不足,加强知识学习和吸收;通过“系统创新”匹配国家战略、融入国家创新系统,嵌入多尺度创新系统和创新链、加强系统内多主体互补互动,利用软性环境、加强知识学习,在和区域环境的协同演化中实现创新。
结合现阶段边缘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需求,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展望:①在研究对象上覆盖更多区域。目前的研究和理论大多针对欧美地区,而对其他区域关注不够,比如针对发展中地区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而针对第三世界和最不发达国家的研究由于缺乏数据等条件尚未引起关注。且实证案例研究尚不充足,需要更多案例和定性研究以揭示边缘区域正在经历的各类不被关注的创新。②加强边缘区域创新的理论化探索,构建核心概念、理论、词汇等系统性研究。比如在概念界定上,是研究“边缘区域的创新”,还是“创新的边缘区域”?在主要理论上,边缘区域创新的过程机制与核心区域有何差异?在词汇界定上,是否需要融合借鉴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战略管理和组织、创新地理学、社会网络科学等学科进行词汇界定和理论探索。③加强地理学视角的整体解读。边缘区域创新也是一个空间问题,需要对更多区域进行“格局—过程—机制—响应”的系统性分析,以及对区域异质性的关注。④融入演化经济地理视角。基于演化经济地理的历史、动态、关联视角,系统考察外生力量、不相关多样化、路径突破等要素对边缘区域创新的作用,从强调“区域自然禀赋”的系统结构性转向关注主体能动性、“结构—能动性”互动视角,以及对微观企业、中观和宏观政策影响等多尺度和多主体结合的探讨。
借助本文“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的分析框架,可指导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边缘区域创新,对区域均衡发展提供针对性政策建议。具体来说,对于不同类型的边缘区域,应当有策略地选取创新途径。对于本地条件较差的区域,应当通过内部创新加强本地综合实力和吸收能力,再通过系统创新获得区域内部知识溢出,进而通过外部创新寻求更大尺度内的合作和外部联系。对于邻近特殊核心区域的边缘区域,应当结合核心区域特征选取创新途径。比如,对于邻近市场的边缘区域,应当加强外部创新,依附于广阔的核心市场;对于知识边缘区域,应当加强外部和系统创新,获得更长期的技术创新;对于制度边缘区域,需要加强宏观政策指引;对于资源型边缘区域,要进行外部创新,为区域引入新知识,以突破低端锁定,实现转型发展。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边缘区域,也要进行创新途径选择。一般来说,在边缘区域发展初期,内部创新是主要途径,需要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和跨界合作,获得系统和外部创新;发展中期需要侧重系统创新,获取多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在系统中寻求区域角色,多功能实现创新;而在发展后期则要加强外部创新,获取新知识,防止路径锁定。
最后,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①要正视边缘区域创新潜力,通过特殊、定制的政策方案支持边缘区域创新,比如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发展条件,提高信息、交通等要素连通;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入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建立研究中心、高校等方式鼓励高技能人才流入。②要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跨界多主体合作机制的建立,协调客户、供应商、大学,部门、企业、社区等多主体关系合作,加强资源跨区域流动。③要重视区域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本地创新,或是发展边缘区域在更大系统中的独特功能,比如利用更宽松的房地产市场、更少污染的环境条件等其他软区位优势作为城市的休憩、康养和旅游中心,吸引新居民、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入。④要抓住创新新机遇,比如通过数字经济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新发展。总体看,挖掘政治、资源、人才、政策等独特条件,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推动边缘区域创新的重要抓手,本地创新、跨界合作、政策支持等手段是边缘区域创新的可行策略。
[1]
邓祥征, 梁立, 吴锋, 等. 发展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区域均衡发展[J]. 地理学报, 2021, 76(2):261-276.

DOI

[2]
Stilgoea J, Owenb R, Macnaghten P.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J]. Research Policy, 2013,42:1568-1580.

[3]
Trippl M, Zukauskaite E, Healy A. Shaping smart specialization:The role of place-specific factors in advanced,intermediate and less-developed European regions[J]. Regional Studies, 2020, 54(10):1328-1340.

[4]
张可云. 新时代的中国区域经济新常态与区域协调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8, 7(3):102-156.

[5]
Glaeser E. Triumph of the City:How Our Greatest Invention Makes Us Richer,Smarter,Greener,Healthier,and Happier[M]. London: Penguin Press, 2012.

[6]
Shearmur R. Are cities the font of innovation?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cities and innovation[J]. Cities, 29(2):2-18.

[7]
Dubois A. Transnationalising entrepreneurship in a peripheral region—The translocal embeddedness paradigm[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6,46:1-11.

[8]
Pose A R. The revenge of the places that don’t matter (and what to do about it)[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 2019, 11(1):189-209.

[9]
周侃, 樊杰. 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1):39-52.

DOI

[10]
Flanagan K, Uyarra E, Wanzenböck I. Towards a problem-oriented regional industrial policy:possibilities for public intervention in framing,valuation and market formation[J]. Regional Studies, 2023, 57(6):998-1010.

[11]
Fu X, Pietrobelli C, Soete L. The role of foreign technology and indigenous innovation in the emerging economies: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catching-up[J]. World Development, 2011, 39(7):1204-1212.

[12]
Kingiri A N, Fu X. Understanding the diffusion and adoption of digital finance innova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M-Pesa money mobile transfer service in Kenya[J].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 10(1):67-87.

[13]
Boor P V D, Oliveira P, Veloso F. Users as innovato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global sources of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in mobile banking services[J]. Research Policy, 2014, 43(9):1594-1607.

[14]
Gluckler J, Shearmur R, Martinus K. Liability or opportunity? Reconceptualizing the periphery and its role i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23,23:231-249.

[15]
Elden S. The Birth of Territor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

[16]
Shearmur R. Innovation,regions and proximity:From neo-regionalism to spatial analysis[J]. Regional Studies, 2011, 45(9):1225-1244.

[17]
Pinto H, Esquinas M F, Uyarra E. Universities an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as sources of knowledge for innovative firms in peripheral regions[J]. Regional Studies, 2015, 49(11):1873-1891.

[18]
Kuhn M. Peripheralization:Theoretical concepts explaining socio-spatial inequalities[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5, 23(2):367-378.

[19]
Eder J. Innovation in the periphery:A critical survey and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 42(2):119-146.

[20]
Gluckler J. How controversial innovation succeeds in the periphery?A network perspective of BASF Argentina[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4,14:903-927.

[21]
Grillitsch M, Nilsson M. Innovation in peripheral regions:Do collaborations Compensate for lack of local knowledge spillovers?[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15, 54(1):299-321.

[22]
Mayer H, Habersetzer A, Meili R. Rural-urban linkages and 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 in linking peripheries and centers[J]. Sustainability, 2016, 8(8):745.

[23]
Schumpeter J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London:Routledge,1942.

[24]
陶秋燕, 高腾飞. 社会创新:源起、研究脉络与理论框架[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 41(6):85-104.

[25]
Ghazinoorya S, Nasri S, Ameri F. et al. Why do we need ‘Problem-oriented Innovation System (PIS)’ for solving macro-level societal problem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20,150:119749.

[26]
张强, 邓振镛, 赵映东, 等.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8(3):1210-1218.

[27]
Shearmur R, Doloreux D. KIBS use and user innovation:High-order services,geographic hierarchies and internet use in Quebec's manufacturing sector[J]. Regional Studies, 2015, 49(10):1654-1671.

[28]
Giuliani E, Bell M. The micro-determinants of meso-level learning an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a Chilean wine cluster[J]. Research Policy, 2005, 34(1):216-238.

[29]
Haller M, Rigby D L. The geographic evolution of optics technologies in the United States,1976-2010[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20, 99(6):1539-1559.

[30]
Rosenberg N. Inside the Black Box:Technology and Econom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1]
王璐玮, 汪涛, 张晗. 全球生产网络与本土创新网络的战略耦合动态——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为例[J]. 地理研究, 2021, 40(12):3314-3332.

DOI

[32]
Connor D S, Kemeny T, Storper M. Frontier workers and the seedbeds of inequality and prosper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24, 24(3):393-414.

[33]
Isaksen A, Tödtling F, Trippl M.eds.) Innovation Policies for Regional Structural Change:Combining Actor-based and System-based Strategies[C]//lsaksen A,Martin R,Trippl M(eds.) New Avenues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Svstems-Theoretical Advances,Empirical Cases and Policy Lessons. Berlin:Springer,Cham.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71661-9_11.

[34]
Fitjar R, Pose R A. When local interaction does not suffice:Sources of firm innovation in urban Norway[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1,43:1248-1267.

[35]
Binz C, Truffe B. Glob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novation dynamics in transnational contexts[J]. Research Policy, 2017,46:(7):1284-129.

[36]
Chaminade C, Plechero M. Do regions make a differenc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s in the ICT industry[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5, 23(2):215-237.

[37]
Lee K.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C]// Lee J(Ed.). The Challenges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Catch-up in Emerging Econom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1.

[38]
朱翔, 何甜, 戚伟, 等. 构筑中部地区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新格局[J]. 地理学报, 2022, 77(12):3194-3202.

DOI

[39]
Bake T, Nelson R E.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 50(3):329-366.

[40]
胡晓辉, 朱晟君, Hassink R. 超越“演化”:老工业区重构研究进展与范式反思[J]. 地理研究, 2020, 39(5):1028-1044.

DOI

[41]
Mair and Marti. Entrepreneurship in and around institutional voids:A case study from Bangladesh[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9, 24(5):419-435.

[42]
Uyarra E, Flanagan K. Going beyond the line of sight: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system agency in regional path creation[J]. Regional Studies, 2022, 56(4):536-547.

[43]
Boschma R. Proximity and innovation:A critical assessment[J]. Regional Studies, 2015, 39(1):61-74.

[44]
李琳, 雒道政. 多维邻近性与创新:西方研究回顾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13, 33(6):1-7,41.

[45]
朱一中, 夏军, 谈戈. 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与评价[J]. 资源科学, 2003(4):43-48.

[46]
Miörner J. Contextualizing agency in new path development:How system selectivity shapes regional reconfiguration capacity[J]. Regional Studies, 2022, 56(4):592-604.

[47]
Richards G, Raymond C. Creative Tourism[J]. Atlas News, 2000, 23(1):16-20.

[48]
Clark K. The interaction of design hierarchies and market concepts in technological evolution[J]. Research Policy, 1985,14:235-251.

[49]
Tödtling F, Lehner P, Kaufmann A. Do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on rely on specific kinds of knowledge interactions?[J]. Technovation, 2009, 29(1):59-71.

[50]
Bathelt H, Malmberg A, Maskell P. Clusters and knowledge:Local buzz,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4,28:31-56.

[51]
王启轩, 任婕, 曹湛. 上海大都市圈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蜂鸣—管道”视角[J]. 经济地理, 2024, 44(1):107-117.

DOI

[52]
栾心晨, 朱晟君, 毛熙彦. 多尺度视角下技术转移网络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23, 43(1):11-19.

DOI

[53]
王缉慈, 童昕.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产业群——地方竞争优势的源泉[J]. 战略与管理, 2001(6):28-36.

[54]
Henderson V.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pillover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7,37:497-508.

[55]
司月芳, 梁新怡, 曾刚, 等. 中国跨境知识溢出的地理格局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40(8):1-8.

DOI

[56]
李敏, 陈凤珍, 王元地. 我国城市技术转移双网络分析——基于高校、企业比较的视角[J]. 软科学, 2016, 30(3):5-10.

[57]
陈湘满, 刘君德, 张玉枝. 论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整合[J]. 经济地理, 2000, 20(2):90-93,103.

[58]
Nilsen T, Grillitsch M, Hauge A. Varieties of periphery and local agency in regional development[J]. Regional Studies, 2023, 57(4):749-762.

[59]
马海涛, 张芳芳. 人才跨国流动的动力与影响研究评述[J]. 经济地理, 2019, 39(2):40-47.

[60]
李志刚, 梁奇, 林赛南. 转型期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特征与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1):40-49.

DOI

[61]
李强.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3(1):125-136,207.

[62]
侯纯光, 杜德斌, 刘承良, 等. 全球人才流动网络复杂性的时空演化——基于全球高校留学生流动数据[J]. 地理研究, 2019, 38(8):1862-1876.

DOI

[63]
Freeman C. Continental,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lementarity and economic growth[J]. Research Policy, 2002, 31(2):191-211.

[64]
王缉慈. 地方产业群战略[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3):47-54.

[65]
Huizingh E. Open innovation: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Technovation, 2011,31:2-9.

[66]
李文丽, 杨吉生. 网络关系、知识匹配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演化——基于修正药业的案例分析[J]. 情报科学, 2018, 36(6):95-99.

[67]
Gluckler J. How controversial innovation succeeds in the periphery?A network perspective of BASF Argentina[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4,14:903-927.

[68]
Lundvall B A.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1992.

[69]
Freeman C.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olicy:Lessons from Japan[M]. London: Frances Pinter,1987.

[70]
魏后凯, 年猛, 李玏.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5):5-22.

[71]
Gruber J, Johnson S, Jump-Starting America:How Breakthrough Science Can Reviv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American Dream[M].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19.

[72]
陈斌开, 林毅夫. 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208(4):81-102,206.

[73]
金凤君, 陈明星.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 30(8):1259-1265.

[74]
朱晟君, 王翀. 制造业重构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转向[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7):865-879.

DOI

[75]
王缉慈. 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J]. 经济地理, 2004(4):433-436.

[76]
lsaksen A, Trippl M. Exogenously led and policy-supported new path development in peripheral regions:analytical and synthetic route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93(5):436-457.

[77]
张佩, 王姣娥, 孙勇, 等. 中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2, 42(9):11-21.

DOI

[78]
甄峰, 王波, 陈映雪. 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J]. 地理学报, 2012, 67(8):1031-1043.

DOI

[79]
曲如晓, 王陆舰. 全球创新合作网络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基于复杂网络和敏感性模型的分析[J]. 经济地理, 2023, 43(1):114-123.

DOI

[80]
孙志燕, 侯永志. 对我国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多视角观察和政策应对[J]. 管理世界, 2019, 35(8):1-8.

[81]
Isaksen A, Jakobsen S E, Njøs R, et al. Regional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resulting from individual and system agency[J]. Innovation:Th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9,32:1,48-65.

[82]
Yu Z, Gibbs D.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and leapfrogging in latecomer cities:The development of solar thermal energy in Dezhou,China[J]. Regional Studies, 2018, 52(1):68-79.

[83]
Cohen W M, Levinthal D A. 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128-152.

[84]
刘君洋, 朱晟君. 多尺度知识溢出研究——以进出口互动效应为例[J]. 地理研究, 2020, 39(11):2493-2507.

DOI

[85]
Cooke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 Geoforum, 1992, 23(3):365-382.

[86]
夏雪, 韩增林, 赵林, 王静. 省际边缘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与形成机理——以鄂豫皖赣为例[J]. 经济地理, 2014, 34(5):21-27.

[87]
李伟, 贺灿飞. 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述评与展望[J]. 区域经济理论, 2020, 6(4):12-2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