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栾心晨, 黄永源, 朱晟君, 杨博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地理空间的不均衡分布和集聚是常态,核心区域的集聚优势使得核心区创新研究成为主流,边缘区域创新则往往被忽视和低估。然而,近年来,边缘区域创新活动日益频繁,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对其进行解释。现有研究从多学科视角对边缘区域创新进行探讨,但对其概念界定、路径探讨等尚未形成统一理解,且未形成系统性文献梳理和机制解释。文章在对边缘区域创新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边缘区域”内涵,界定了“边缘区域创新”行为,并创造性地构建了理解边缘区域创新途径的“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分析框架;同时指出边缘区域创新需要区域能动性、外部环境和区域能力的协调匹配,在挖掘自身需求和潜力、发挥能动性获得内部创新时,也需要建立外部联系获得外部创新和嵌入系统,才能实现多尺度系统创新。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李焱, 梁雪涵, 黄庆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海运服务是实现贸易流通和经济全球化的纽带,准确辨析世界各国在海运服务贸易中的实际地位,对促进贸易良性循环和海运业稳定发展,量化识别海运服务贸易的格局及特征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利用社会网络方法,探究了全球海运服务贸易网络的拓扑特征和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从网络结构特征演变看,样本期内网络密度由0.143增长到0.241,海运服务贸易网络趋于复杂化稠密化,具有核心边缘层级结构、小世界性和极化特征,而无标度性不明显;度和强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在-0.4780~-0.3930及-0.0206~-0.0155之间,海运服务贸易网络是典型异配网络;GCX、F8X、FKX 3种模体在各年出现频次均较高,出口结构和互惠结构是海运服务贸易的重要模式,高度集中化贸易模式则并不突出。②从各国网络地位和承担角色看,美国、德国、日本等核心国家在网络中具有绝对引领作用,南亚为贸易低值集聚区,空间上呈现以欧洲、亚洲、北美为主导的格局;中国、印度的节点度中心性逐渐提高,新兴经济体网络地位明显增强;新加坡是海运服务贸易枢纽中心,德国和美国是海运服务贸易的重要输出国,日本、英国和泰国倾向于承担进口发起国角色,中国作为核心国和中间节点起着重要的传输作用。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李艳梅, 付丽媛, 迟远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首先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北京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并在更新和补充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测度了北京参与双循环水平;然后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互动机理进行剖析;最后利用2002—2022年北京38个行业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北京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逐步趋于稳定。②北京以参与国内循环为主,尤其2007年之后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循环比例变动趋势相反。③北京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其中技术进步起到积极作用;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未能促进北京进一步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其中环境规制起到阻碍作用。④从行业异质性来看,高技术服务投入占比较高的行业通过深化国内循环会对绿色低碳循环水平产生较强的积极影响。⑤从时间异质性来看,党的十八大之后北京参与国际循环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提升。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鲍海君, 钟文钰, 徐可西, 陈升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县域为载体推进共同富裕并构建支撑共同富裕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对于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至关重要。文章通过构建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3个维度的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为研究区,探讨了各县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发展格局方案和多层次推进共同富裕的策略。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浙江省县域共同富裕综合水平及各维度水平均有所提升。其中共同富裕综合水平和共享性水平差距扩大,发展性水平差距有所缩小,可持续性水平波峰形态由“单峰”向多极分化演变。②浙江省县域共同富裕水平呈北高南低的阶梯状特征,其中山区26县共同富裕水平与浙江省其他区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是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短板。③浙江省共同富裕发展存在一条明显的非均衡线——临象线。为破解非均衡线两侧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建议构筑支撑浙江省区域均衡发展的主轴线——慈庆线,并基于临象线与慈庆线构建浙江省“两线四区四核”的共同富裕发展新格局,为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空间支撑。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宋劲松, 袁梦伊, 张丽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11—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OLS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影响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①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大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向周边地区辐射的空间格局,各区域间发展差距显著。②新型城镇化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金融发展水平、经济聚集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信息化程度和政府干预程度的提升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负向影响。③新型城镇化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对本地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强于对邻近地区的影响。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王琢, 何金婷, 龚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住房是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征社会群体分化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的数据,对中国城市家庭的住房阶层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利用面板多元Logit回归探讨了家庭住房阶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家庭住房阶层整体呈现一房阶层占主体、无房和多房阶层占比较小的“橄榄形”结构,且多房阶层家庭的比例呈明显增长趋势。②地理上无房和一房阶层未见明显空间集聚,多房阶层呈现极化格局,并随时间变化从京津冀向长江流域转移。③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的家庭规模、家庭年收入、婚姻和年龄是家庭住房阶层实现跃迁的正向因素;通过将制度变量、市场变量加入交互项模型,权力推续理论和市场转型论皆得到验证。另外,省商品房均价也是住房阶层的重要影响因素。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邵照清, 吴威, 赵雨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联系广度、联系强度、服务能力等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在全国高铁与民航服务网络中的空间组织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高铁联系广度与联系强度及其均衡性均明显高于民航,高铁联系广度及联系强度大的城市在空间上呈以沪宁、沪杭为轴线的集中分布特征,民航网络中高值城市则呈岛状分布,上海的航空枢纽地位较之高铁枢纽更为突出。②高铁网络中,联系强度呈现一定的距离衰减规律,强度高的城市对主要集中于城市群内部,其中沪宁沿线最为集中;民航网络中,强度高的联系则主要发生在远距离城市群之间,且集中于远距离城市群中心城市之间。③综合考虑联系广度和联系强度的服务能力,无论是在高铁网络还是在民航网络中,上海、南京和杭州优势均突出,空间分布与联系广度、联系强度特征基本一致。④经济、社会和城市性质三方面因素对民航运输的影响均明显大于对高铁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在高铁和民航服务网络格局形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多因素交互作用对两者空间组织的影响作用更大。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孟贵, 王开泳, 王甫园, 李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应用耦合协调度和PVAR模型分析并探讨了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和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①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基本实现了从轻度失调向基本协调的转变,其中省会城市的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始终保持较高的耦合协调度,且对邻近地级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②从不同地区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看,长江下游城市>长江上游城市>长江中游城市。其中,长江下游城市长期处于领先状态;长江中、上游城市在2011—2016年基本相当,但自2017年以来上游城市要明显高于中游城市。③目前长江经济带地级市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尚未形成长期良性的互动关系。具体来说,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了数字经济增长,而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中,对上游城市和下游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短期推动作用,但对中游城市城乡融合发展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实现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最优解,上游欠发达的地级市应注重发展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中游地区应补齐发展短板,打造数字经济发展增长极;下游发达的地级市应注重区域协调问题,统筹推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郭念发, 王录仓, 常飞, 马平易, 廖婷, 付淼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5 min、10 min、15 min三级社区生活圈,结合幼儿学位、适龄儿童、路网等数据,从结果均等(供需)与机会均等(可达性)出发,运用叠加分析方法评价了学前教育资源的均等性,分析了圈层放大对均等性的影响以及空间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三级社区生活圈中,学前教育资源供需基本匹配,供需平衡的数量远高于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随着生活圈放大,“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生活圈数量递减,当学龄儿童无法实现就近入园时,可以通过调节就学半径和范围来实现供需平衡。②5 min生活圈中“可达性适中”的区域分布面积较广,且基本均匀分布,幼儿可就近便利入园。随着生活圈的放大,“可达性低”的生活圈数量递增、覆盖面扩大,反而造成入园不便。③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性较高,尤其在5 min生活圈表现更突出。伴随着生活圈放大,均等性下降。据此,基于供需和可达性优化思路,提出需新增幼儿园33所、学位8910个,优化168个5 min生活圈路网。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李琴, 谢治, 张子涵, 周雨霄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全局莫兰指数、趋势面分析等方法,结合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湖南省县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总体水平不高,有市民化意愿者不足1/3。②从空间集聚度来看,湖南省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在县域空间上呈随机分布;从空间趋势来看,有市民化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数总体呈现出东部多、南部少的空间格局。有市民化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占比表现为自北向南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曲线,呈现出南北低、中部高的空间分布态势。③湖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受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土地因素多方面影响,其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收入、现住房性质、社会认同感、拥有承包地和宅基地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未来,湖南省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在制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时,宜充分考虑市民化意愿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吉雪强, 贺志浩, 李卓群, 张跃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SBM-DEA模型、熵权—TOPSIS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13—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空间呈“东高西低”分布,新质生产力水平空间差异明显;②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其中高—高集聚区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主,低—低集聚区以西部为主,近年来新质生产力空间绝对差异扩大;③经济、教育、政策和资源因素对新质生产力具有影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水平、整体教育投入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政策关注度整体对新质生产力产生正向影响,水资源拥有量、矿产资源拥有量整体产生负向影响,且各因素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姜海宁, 张俊, 郑舒婷, 吕国庆, 段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关系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构建海外归国人才对产业集群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框架,并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进行验证与拓展。结果表明:①海外归国人才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分为初步嵌入、深化根植、全面影响、衰退弱化4个阶段,依次表现出点状嵌入、线状拓展、面状拓展、规模性衰退的特征,国际关系资本的正向推动作用先升后降,国内关系资本的作用由积极走向消极。②技术型、本土企业的海外归国人才主要依赖国内的关系资本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管理型、管理兼技术型及跨国组织的海外归国人才更依赖双重关系资本的协调联动。③海外归国人才的国际关系资本包括技术网络、市场网络,通过构建外部的“弱关系”推动产业集群的探索式创新;海外归国人才的国内关系资本包括制度网络、商业网络,通过加强内部的“强关系”推动产业集群的利用式创新。④海外归国人才双重关系资本存在互补效应和正向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并通过声誉机制、扩散效应、择优链接机制、涌现突变机制推动产业集群更高效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尹碧波, 邝萍, 欧阳昕彤, 郑佳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和扩绿增长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考察了中国减污降碳与扩绿增长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中国减污降碳与扩绿增长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轻度失调阶段上升至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领先优势明显且逐渐扩大。②中国各省份减污降碳与扩绿增长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存在固化和动态变化特征,少数省份始终处于同一耦合协调阶段,多数省份上升至勉强协调及以上阶段。③从驱动因素看,能源消费结构对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驱动作用较大,环境规制强度对华北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驱动作用较大,交通运输结构对东部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效应较大,人口密度对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效应较大,而能源利用效率的正向作用基本覆盖全部样本省份。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孔凡斌, 罗锐峰, 徐彩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构建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2007—2022年浙江省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变化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响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变化的关键因素,并利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对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仿真预测。结果表明:①浙江省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县域之间存在显著空间差异。②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由以低值区为主转变为以高值区为主,方向性特征明显,分布范围整体上呈现收缩趋势。③科技创新水平、存款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和环境污染影响方向为正,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耗水平则有显著负向影响。④当浙江省保持协同发展型路径时,2030和2035年县域绿色金融发展能力得分最高,分别为75.46及78.80;而在稳定现状型路径下的县域绿色金融发展能力得分最低,分别为74.78及77.04。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陈睿绮, 李华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SOR理论模型,从要素刺激中识别前因条件,探究了京津冀地区绿色农业创业生态系统(GAEEs)数字创新能力的形成逻辑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对2015—2022年京津冀GAEEs的数字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提升路径分析。结果表明:①技术条件、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刺激下的数字嵌入能力、数字融合能力及数字协同能力共同构成了京津冀GAEEs的数字创新能力。②京津冀GAEEs的数字创新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且发展空间大,但发展不平衡现象显著,数字创新能力强的区域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③通过影响京津冀GAEEs高数字创新生态位适宜度以提升数字创新能力的组态路径可归纳为数字技术—制度环境赋能型和市场驱动型。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陈准, 刘云朋, 陈太政, 周志民, 王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省域为尺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QAP)分析其省际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省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关系具有网络结构特征,2011—2021年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稳定性提升,但网络之间的联系程度仍有提升空间。②省际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性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可分为四大板块,其中以环渤海省份为主的“净受益”板块和以长三角、东南沿海省份为主的“双向受益”板块在空间关联网络中获益最多,以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为主的“净溢出”板块在网络中的获益最小,以中部省份为主的“经纪人”板块在网络中具有“中介”作用。④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沟通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理邻接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正向影响,农业结构具有负向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空间邻近性的影响程度最大。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魏伟, 袁在武, 魏晓旭, 窦皓敏, 熊劲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选取黄河流域63个地级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核算体系,对2015和2020年2个时段黄河流域的GEP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探寻GEP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揭示不同尺度下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GEP总量整体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从2015年的9.19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9.76万亿元,增长幅度达6.2%,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质量好转,生态价值得到了有效提升。从GEP空间分布看,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且GEP各区域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规律性不显著;从行政单元看,表现为西部和北部GEP总量高,而东部和南部整体偏低的特点。②黄河流域GEP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东高西低、自然过渡和逐渐变化的特点;而相对发展度则整体呈现从西向东逐渐提高的空间特征,说明黄河流域东部地区综合发展能力高于西部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能力更强。③从黄河流域各市州耦合协调发展变化看,地区间差异较为明显,但总体呈现从失调发展转为协调发展,从经济—生态双滞后向二者相当、共同发展转换的特点,表明黄河流域逐步走向生态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说明我国实施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应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原则,加强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常态化监测,因地施策,有力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黄安, 许月卿, 王燕, 田莉, 夏菁, 朱玲, 庄元, 蒋好忱, 雷宝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冲突,对国土空间进行优化是当前学术前沿和国土空间规划急需解决的实践问题。文章在综述空间冲突、冲突风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围绕基础理论建构、识别评价、驱动机制、优化调控等方面,初步建立了“三生”空间冲突风险研究的逻辑主线。在理论框架建构时,结合土地利用多功能和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从管控治理维度和空间形态维度深入剖析了“三生”空间冲突风险形成和冲突发生的形成机理,凝练了“三生”空间冲突风险的概念内涵,建立了“三生”空间冲突风险分类体系。在方法体系建构中,提出了“三生”空间冲突风险评估路径、“三生”空间冲突风险驱动机制研究路径以及基于冲突风险的“三生”空间优化路径。未来,应从加强中小尺度空间单元的“三生”空间冲突风险研究入手,在深度挖掘“三生”空间风险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场景、研发“三生”空间冲突风险智慧监管平台等方面强化“三生”空间冲突风险研究。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胡碧霞, 吴楚仪, 匡兵, 李小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中国30个省份2011—2022年数据为样本,首先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阐释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测算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并从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产业3个发展维度衡量了数字经济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效应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数字经济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发展态势总体向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特征,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发展速度较为缓慢。②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表现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将直接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0.575个单位,在考虑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③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科学技术进步在数字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④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提高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了持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城市土地要素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强化数字经济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赋能效应等建议。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许源源, 谭丰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智慧乡村是数字化背景下整体性的乡村发展战略,相关国际经验对中国乡村的建设具有借鉴作用。文章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智慧乡村发展案例为基础,对智慧乡村发展中的国家作用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国家作用,一方面是国家的“总领性”作用,特征为自上而下的行政整合,另一方面是国家的“中介性”作用,特征为自下而上的集体参与。导致国家作用存在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力量。总体来看,“总领性”或“中介性”作用均具有一定的优势性与局限性,因此,为实现中国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要在完善“总领性”作用的基础上,提升“中介性”作用,致力于构建两者并存的复合体系。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方叶林, 黄家彤, 黄震方, 李韵涵, 王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的53个城市数据,在对数字产业和旅游经济韧性测度的基础上,运用动态fsQCA方法,分析了在不同条件变量下高旅游经济韧性的组态生成机制和路径演化。研究发现:①三大城市群旅游经济韧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不同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旅游经济韧性无法通过某个单一变量提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②高旅游经济韧性主要包括以下组态路径:政府干预主导型、区位交通主导型、数字产业主导型、对外开放主导型、数字—政府并驱型和数字—经济—开放共创型。③旅游经济韧性在不同阶段受到不同条件变量的差异化影响,不同城市群高旅游经济韧性的组态机制差异显著。基于研究结论,为提升三大城市群旅游经济韧性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郑鑫, 王甫园, 李俊霏, 杨兆萍, 余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流作为反映旅游者地理位置变化的一种空间流动现象,能够动态揭示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者为主体的人流、物流与信息流变化规律。文章基于2018—2019年西藏自治区游客GPS轨迹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对西藏旅游流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和探讨。结果表明:①西藏旅游流整体的空间线性廊道集聚特征与空间关联特征显著,拉萨市、山南市、林芝市、昌都市形成多个旅游流主、次级集聚中心,“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突出。②西藏旅游流形成了“两大、八小”的旅游环线交织的区域旅游网络,促进旅游流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③拉萨以东的旅游流热点区域呈线状集聚分布特征,日喀则市、那曲市和阿里地区存在小规模孤立热点区域。④西藏旅游流空间格局主要受到海拔、人口密度、旅游景点密度和旅游接待设施密度等要素影响。其中海拔与温湿指数、海拔与旅游接待设施密度等多因子交互作用,主导了西藏旅游流的空间布局。⑤西藏可通过优化局域环线完善旅游流网络、增强线性要素对旅游资源的串联作用、充分发挥旅游核心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科学管控环境风险等方式,推动旅游流结构优化与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王园园, 谈国新, 张文元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康养旅居是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的交汇点和突破点,也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将旅游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的新兴业态。文章以滇西北为案例区,以典型村落为研究单元,采用最大熵模型和地理探测器,融合多源地理空间数据,构建乡村康养旅居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解释其空间分布,并探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空间分布上,滇西北乡村康养旅居地的生态适宜性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并形成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为中心的“双核—辐射”区、三江并流腹地“山—水—村”川字形康养旅居结构;②影响因素上,乡村康养旅居地的生态适宜区是由地形、空气质量、气候、水文、野生食源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③驱动机制上,地形因素的高程和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临水距离对滇西北乡村康养旅居地的分布起着主导作用。文章不仅拓展了乡村康养旅居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而且为滇西北乡村康养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徐政, 江小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涵联系及其内在机制。文章首先界定了新质生产力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场景,包括场景创新、服务模式变革以及统一调度平台的构建。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驱动的要素配置、数字技术的结构优化、制度变革的生产协同以及空间聚集的绿色发展效应,对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关键的赋能作用。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构建动态管理智慧平台、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强化区域间数字化衔接以及坚持低碳绿色发展等策略,以期推动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 书评
  • 书评
    朱英明
    2024, 44(11): 103-1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