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符号视角下城市街巷地名的空间特征及旅游化利用——以沈阳市为例

  • 郭舒 ,
  • 李修远 ,
展开
  • 辽宁大学 商学院,中国辽宁 沈阳 110036
※李修远(1995—),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E-mail:

郭舒(197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4-01-19

  修回日期: 2024-06-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9-14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GL146)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m Utilization of Street Names in Urban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s:A Case Study of Shenyang

  • GUO Shu ,
  • LI Xiuyuan ,
Expand
  • Business School,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Liaoning,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1-19

  Revised date: 2024-06-10

  Online published: 2024-09-14

摘要

地名作为特定空间实体的文化记忆和符号表达,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对推动城市休闲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文章以沈阳市街巷地名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分析法,从符号学视角探讨了沈阳市街巷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化利用方式。结果表明:①沈阳市街巷地名总体上表现为生活化、商品化和规模化的分异性,地域空间上呈现差异化特征。②沈阳市街巷地名空间集聚性分布,呈现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特征,由核心区向外部边缘区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③街巷地名作为旅游化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以点线面形式的元素融入生活空间、消费空间及产业空间等城市功能空间,形成情感符号、商业符号及文化符号。街巷地名旅游化利用借助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及旅游介体,共同推动旅游线路规划、主题场景定位以及旅游地品牌形象的动态建设和科学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

郭舒 , 李修远 . 符号视角下城市街巷地名的空间特征及旅游化利用——以沈阳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24 , 44(6) : 232 -240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6.024

Abstract

As the cultural memory and symbolic expression of specific spatial entities, place names carry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urban memory,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leisure culture and injecting new vitality in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aking the street names in urban areas of Sheny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ourism utilization of street names in Shenyang from the semiotic perspective by using the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treet names of Shenyang show the differentiation of life,commercialization and scale on the whole,and the regional space is different. 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treet names in urban areas of Shenyang show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se in the southeast of urban areas of Shenyang and sparse in the northwest of urban areas of Shenyang",which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the core area to the outer edge area. 3)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resource for tourism utilization,street names integrate into urban functional spaces such as living space,consumption space and industrial space with elements in the form of points,lines and surfaces,forming emotional symbols,commercial symbols and cultural symbols. With the help of tourism subjects,tourism objects and tourism intermediaries,the tourism utilization of street names promotes the dynamic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tourism route planning,theme scene positioning and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image.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符号。地名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特定空间实体的文化记忆和符号表达[1-2]。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融入生产生活等方面,有助于延续城市文脉,推动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写进报告,党的二十大将“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修订并印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强调要依托国家级资源新建或改扩建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3]。因此,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而地名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符号,与城市的日常生活、社会关系和个人情感交织相联系,更能从符号角度解读空间的文化意义及形成的空间功能和实践,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符号是构建现实的权力,被赋予塑造和支配社会秩序的功能,其在建构、维持和强化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5]。旅游化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学者们对于旅游发展影响的关注,如旅游发展对乡村景观的影响,旅游活动对文化资源的影响[6]。旅游影响日益扩展到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7],旅游化是使社会及其环境能够被改变成消费场地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过程,其本质是秩序化的现象,通过旅游文化和空间的不断拓展,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动力[8]。从城市化角度看,旅游作为一种动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引导人口向城市集聚;从消费角度看,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推进人们从传统日常型消费过渡到现代享乐型消费的过程[9];从城市需求角度看,旅游能够推动城市化发展,加强城市中旅游要素投入,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提出新要求[10]。Mullins提出旅游城市是以消费建立起来的,兼顾生产、商业和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空间[11]。对于旅游化需要从城市功能角度出发,认识城市空间内的旅游化过程。符号视角下街巷地名空间旅游化利用既反映社会现实,又体现未来美好愿望,各类型街巷地名转化为主题型旅游资源,形成城市中情感符号、商业符号以及文化符号,直接反映城市空间复杂多样的需求特征。
国外地名研究多从语言学、地理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对地名进行简单罗列分类、来源及意义解读[12]。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地名学进行了批判转向,重视分析地名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权力斗争[13-15],促使地名研究更加关注地名的社会文化意义和政治经济背景。地名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变化,能够反映和影响社会结构、文化认同和共同记忆的建构[16]。西方批判地名学的研究关注地名与经济、政治、社会变迁的关系,地方命名赋予“符号表征”功能,成为社会日常生活中权力地位及差异的衡量工具,地名商品化及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17]。国内学者对地名的研究聚焦于对地名的整理分类及地名的空间分布[18],城市地名的变化受其自然景观更替[19]、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地名不仅承载着地理信息,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1]。在城市地名命名规划和管理方面,关注地名文化价值,突出表征地方命名权力和社会秩序管理问题[22-23],集中在城市规划和文化景观等领域[24]。地名研究广泛应用GIS等空间统计分析,关注城市规划发展、历史文化梳理、城市景观恢复和空间建设等。地名作为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地名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通过消失和破坏的地名问题,探索保护和传承的优化途径,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能得到更多重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名规划和管理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相关研究探讨了地名的更替带来的旅游影响以及与旅游吸引物、旅游体验之间的关系。旅游化利用主要集中在文化资源范畴,关注历史城市[25]、名人[26]、民族文化[27]、文化遗址[28]等方面,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利用呈现变化过程,塑造文化空间以及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综上看出,现有地名研究内容逐渐从单一的词源学分析扩展到地名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主要探讨了城市地名分类和空间特征、地名文化景观以及地名文化的空间表征与建构;而关于地名保护和传承的相关研究则大量集中在地名消失或破坏的特定问题及有限范围的静态分析,主要涉及旅游相关的地名研究在于功能、价值以及管理等。然而,地名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要素,在文化旅游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下,如何将地名文化更好地深入城市旅游产业?基于此,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切入,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城市街巷地名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凝练城市街巷地名空间的符号元素,为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创新要素;同时从地名的旅游价值层面,揭示城市街巷地名在旅游化利用中的价值与符号特征,发挥地名旅游化利用带动经济发展及注入新活力的推动作用,旨在为城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方法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区范围选取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区、浑南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于洪区[30-31]。研究对象选取沈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现存街巷地名。沈阳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老工业基地及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等美誉,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工业文明与浓烈的时尚气息。其作为关外第一城,在经历城市的形成、发展、壮大乃至成为共和国长子的过程中,被赋予了大量文化底蕴浓厚、独具魅力特色的沈阳地名文化内涵与文化符号,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地域文化特征,同城市空间发展与时俱进、紧密结合。近年来,沈阳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保护和赓续城市文脉成绩斐然。例如,沈阳市相继出台《沈阳市旅游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3—2025年)》和《沈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全面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带动文旅融合品质提升。因此,以沈阳市地名为代表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特征及旅游化利用既具有典型代表性,又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1.2 研究方法

核密度估计法是用于计算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的工具,能够反映点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对集聚程度,充分体现地理学的距离衰减规律。本文通过核密度分析法识别街巷地名在城市空间的集聚区域,有效反映城市街巷地名集聚和分散的空间结构特征,得到城市街巷地名单元点的空间核密度变化[32]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利用ArcGIS制图功能将街巷地名的空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表示街巷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其次,将街巷地名看作离散点,通过谷歌地球、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等,查询街巷地名的地理坐标并记录在Excel中;最后,将Excel中的地理坐标导入到ArcGIS中,利用核密度估计法的空间平滑法,得到沈阳市各类别街巷地名的核密度分布图,从空间可视化和量化的角度分析街巷地名的空间特征[24,32]

1.3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研究利用互联网的开放资源如谷歌地球、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查找沈阳市街巷地名,通过收集整理《沈阳市地名志》《沈阳市志》等资料获得街巷地名及其空间分布,并建立相关数据库。沈阳市街巷地名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个大类。街巷地名类型参照现有成果[21,29],并结合沈阳市发展规划,分为9个亚类。具体分类及说明见表1
表1 沈阳市街巷地名分类与说明

Tab.1 The classification of street names in Shenyang

地名类型 数量(个) 分类说明
大类 亚类
自然景观类 山水地物类 162 以名山、名水及当地自然地物命名,如长江街、泰山路、渤海路
方位序数类 248 以周边地物或道路、河流的方位、数字等命名,如智慧一路、长白一街
风景园林类 120 以园林、公园、风景区等景观命名,如万柳塘路、洞庭湖街
人文景观类 行政区划类 55 以省、市、县等各级行政区命名,如太原街、盘锦路、珲春路
政治军事类 23 以政治机构或军事设施等命名,如奉天街、三台子
经济活动类 107 以企业、工业、商品等相关经济活动命名,如重工街、广业路
建筑工程类 76 以地域建筑类型(寺庙、祠堂、城门、牌坊)与桥梁及水利工程等相关命名,如八王寺街、皇寺路
人物姓氏类 6 以名人或某一姓氏命名,如翰林路、伊周里、文中里
意愿祈福类 224 以美好意愿和祈求平安祥和的祝福等命名,如八卦街、吉祥路、如意街

2 沈阳市街巷地名的时空演变

2.1 总体分布特征

2.1.1 街巷地名分布呈现集聚分布特征

图1a可看出,沈阳市各类型街巷地名分布主要呈现为单一区域或多区域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各类型街巷地名分布的差异化显著且呈现单中心或多中心的空间分布,并在各行政区空间分布上也表现类型集聚、空间集中分布、主题文化差异的特征。城市街巷地名的数量由核心地区向外围地区大致上呈现递减趋势。
图1 沈阳市各类型街巷地名分布和核密度分析

Fig.1 Distribution map and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map of various types of street names in urban areas of Shenyang

2.1.2 街巷地名数量分布呈多核心且有明显界线

为深入研究沈阳市街巷地名的集聚特征,运用ArcGIS对沈阳市街巷地名的总体特征进行核密度分析(图1b)。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市街巷地名的分布大致以沈北新区—和平区—苏家屯区的东北和西南一线为分界线,该线以东分布较为密集,该线以西分布较为稀疏,总体呈现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特征。从各行政区分布看,形成皇姑区、和平区、大东区3个高密度核心区,铁西区、苏家屯区和浑南区3个次核心区,呈现出“中部密集,四周稀疏”,由核心区向外部边缘区逐渐降低的趋势变化特征。

2.2 不同类型街巷地名时空分布特征

沈阳市街巷地名大多数始于明清两代,城内街道呈井字形,中央即现在的旧城区。之后,增筑外城,城市规模逐渐增加和发展,在军事防御和政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图2)。在搜集的151条沈阳市街巷地名保留至清末的街巷地名中,以建筑工程类和人物姓氏类命名为主,且保留至今的大部分地名主要在沈河区和大东区。其中,建筑工程类(图2g)街巷地名高密度核心区主要集中在沈河区和大东区的交界处,即沈河区东部、大东区西南部。沈河的古城和大东的古迹为该类型的街巷地名提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基础,成为历史文化和古迹建筑的集聚地,也是文化符号集中地。人物姓氏类(图2h)街巷地名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是分布在沈北新区北部、浑南区东南部、苏家屯区以及于洪区,这些区域是原有乡村聚落聚集地,多以姓氏或家族的组团方式进行定居,城市化过程后,该区域仍保留大量该类型街巷地名,以维系家族或聚落间的亲缘联系和记忆符号。
图2 沈阳市各类型街巷地名空间分布核密度图

Fig.2 Kernel densit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street names in urban areas of Shenyang

在搜集的289条保存至民国时期的主要街巷地名中,相比清末,民国时期地名人物姓氏类地名的比例下降了2.3%,而意愿祈福类、行政区划类分别上升了1.6%和3.6%。民国时期以意愿祈福类、行政区划类、政治军事类为主,同时意愿祈福类和行政区划类命名数量开始增多。受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影响,道路因受老城区的限制,多呈斜向布置。在惠工广场为中心区域发展民族工业,在旧城东塔周围发展军事工业,区内工业数量增加,经济活动类和建筑工程类地名迅速增加,其他区域内地名变动幅度较小。经济活动类(图2f)街巷地名高密度核心区主要集中铁西区东部、大东区西部。该区域集中体现了沈阳作为机械工业区的鲜明特性,街巷地名的命名过程中,透露“振兴铁西”,发展“工”“业”的环境建构和时代符号。意愿祈福类(图2i)街巷地名高密度核心区主要有浑南区西部、沈河区、大东区、和平区及沈北新区。该类型分布区域较广泛,采用“善邻”“和睦”“兴旺”“吉祥”“如意”等体现美好愿望、意愿祈福等。
在搜集的608条保存至计划经济时期的主要街巷地名中,相比民国时期,意愿祈福类、行政区划类地名比例下降了3.1%,经济活动类与方位序数类分别上升了5.6%和3.4%。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市根据城市建设和规划方案,因地制宜地全面推进城市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有效指导了沈阳城市发展,道路和居民点及其地名急剧增加,其中以方位序数类、山水地物类以及行政区划类等命名的街巷地名数量显著增加。方位序数类(图2b)街巷地名高密度核心区在浑南区西南部、铁西区东北部、和平区北部、大东区南部。沈阳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出现多方向的扩张趋势,在新区或开发区的街巷地名命名中,多采用序数词和方位词的组合形式,如和平区由于长时间受商埠地的影响,其街巷地名多以经纬加序数词的方式命名。山水地物类(图2a)街巷地名高密度核心区在皇姑区、于洪区东部和南部。皇姑区道路陆续新建、改建,多以山江河命名街巷地名为主,与该区的整体规划相协调。风景园林类(图2c)街巷地名高密度核心区主要集中苏家屯区东北部、于洪区南部、大东区东南部。该类型的街巷地名多以人工景观、公园、花卉树木等命名,营造城市建设中百花园的环境氛围。行政区划类(图2d)街巷地名高密度核心区主要集中在和平区、皇姑区南部、沈河区西部、大东区西南部和沈北新区。该类型街巷地名使用大量的省、市、县等行政区划名称,集中体现对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美好愿望的符号化表达。政治军事类(图2e)街巷地名高密度核心区主要集中在沈河区、和平区西部和大东区。在沈阳市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变迁过程中,保留了许多与历史事件有关的街巷地名。

3 沈阳市街巷地名空间旅游化利用

3.1 沈阳市街巷地名空间旅游化影响机制

伴随后工业社会的推进,城市建设进程中产生差异化符号空间,在对沈阳市街巷地名和城市发展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后,结合已有学者关于旅游化及旅游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10,33],本研究将旅游化利用空间划分为生活空间、消费空间和产业空间3个组成部分,旅游功能作为城市焕发生机活力的必备功能,旅游化现象在城市漫长发展历程中日益突出。旅游化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若从静态方面考虑,旅游化则可以认为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强度能够达到一定水平的程度或某种要素空间集聚分布的状态。本文中的点要素使用核密度估计法来测算其密度,是有效对点要素空间集聚分布的可视化表达,密度越高,表示某种点要素空间分布越集中,城市中功能旅游化的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旅游化利用是发挥地名在旅游中价值的过程,即旅游地名价值。现有研究中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及旅游介体3个方面分析。旅游主体指旅游者通过地名承载的信息对旅游目的地进行选择,安排和规划旅游线路等,其通过地名的景观类型,对旅游目的地产生形象构建;旅游客体指地名本身可作为旅游资源,具有提示和引导作用,或与其他资源结合,为旅游地主题定位及创意特性提供素材;旅游介体指多类型产品命名过程中,借助地名发挥作用,如品牌或商标、宣传口号、旅游线路设计以及服务设施等[34]
沈阳市街巷地名空间的城市功能和旅游化利用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过程。其城市功能中生产功能、商业功能、居住功能和消费功能之间不是割裂空间,空间功能是融合并存、动态变化以及共同发展的作用过程。街巷地名空间的旅游化影响机制与城市功能作用的相似,旅游化利用空间中生活空间、消费空间和产业空间3个部分相互融合,在某一时期或空间范围内,某一功能较为明显,其他功能相对较弱。结合沈阳市街巷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符号学视角,其空间旅游化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历史文化传承方面,沈阳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街巷地名承载着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通过对地名的旅游开发,可以增强游客对沈阳历史和文化的认知,提升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如中街、沈阳路等,不仅是城市交通的节点,也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②城市品牌形象方面,街巷地名作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旅游化的包装和推广,成为城市品牌的标识。沈阳市通过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强化城市核心文化旅游形象,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沈阳的独特魅力。③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街巷地名的空间旅游化可以促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沈阳市推出了世界文化遗产游、工业印记游、红色研学游等主题旅游线路,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④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街巷地名旅游化的过程中,通过开展文化节庆活动、提供旅游服务,居民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益。街巷地名旅游化有助于提升周边商业的经济效益,增加旅游消费。街巷地名旅游化要求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如交通指引、旅游信息服务、公共设施等。沈阳市在推进街巷地名旅游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3.2 沈阳市街巷地名空间与旅游化利用

3.2.1 生活空间:街巷地名旅游化利用的情感符号具象体现

生活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所发生的地域空间范围[35]。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工作、购物等活动场所不断发生改变和移动。生活空间可以看作是日常事务或活动组成的物质空间。在此影响下,沈阳市街巷地名形成和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域空间实体的符号代表,如居住活动、商业活动、公共活动及社会交流等不同的功能空间。其采用面状空间形式,全面推动城市地名标志的设置和更新。在沈阳市城市功能完善和发展过程中,街巷地名的符号意义变得扩大化和模糊化。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日常区域聚集性活动与其距离较近的地名关联起来,便于日常记忆和传播,街巷地名附加上相应城市功能的符号意义,如南行、北行、东行的形成和发展。北行起初由人们自发形成的流动式露天的自由交易市场,经过不断活动实践,成为日常生活中农贸市场的生活空间。日常活动或行为的聚集地也成为日常生活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如东英里是清末和民国初年系沈阳最大的买卖鹰鸟市场。老北市作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空间,拥有饭店、影剧院、当铺、烟馆和摔跤场等。这一阶段的街巷地名与日常活动紧密相关,街巷地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娱乐、传递信息及参与空间生产实践的情感符号。
街巷地名作为物质空间载体,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地方生活记忆,如中华路、中山路、民主路、民族街、同泽街、胜利大街、和平大街、光荣街、新华路等。以历史事件或人物命名的街巷地名大量涌现,城市街巷地名在符号信息传递和指示作用基础上,附加空间功能定位和划分。集市空间作为人们日常交流和文化传递的主要场所,集中体现日常生活习惯和地方生活记忆。伴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生产生活空间,于是出现中街(四平街)、乐郊路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街巷地名。即使在日常生活和地方记忆中的街巷地名消失或与城市空间割裂,其原有空间划分和地方记忆仍发挥作用,如风雨坛街、先农坛路、天后宫路。地方记忆和生活习惯的交融共存,促使日常生活空间和地方生活记忆达成“共识”。

3.2.2 消费空间:街巷地名旅游化利用的商业符号集中表达

消费空间是对生活空间逐渐整合、改造、加工和构建的社会空间[36]。消费空间是生活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以生活空间为物质载体和核心地域空间,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商品消费、提供服务、娱乐休闲等主要活动的空间产物。其由物质空间过渡到精神空间,有形空间过渡到无形空间。沈阳市街巷地名空间通过符号构建来营造氛围环境,在对空间进行重构过程中,人们对消费空间形成新的符号建构和文化认同。其采用线状空间形式,串联城市多类型业态有机融合发展,将沈阳市城市空间划分成不同的空间单元。街巷地名作为城市文化空间的符号代表,是城市记忆的空间定位,更是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历史深度的直观展现,共同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如按消费场景划分,历史文化的盛京路、沈阳路、东顺城街、西顺城街、北顺城路、南顺城路,工业文化的铁西“工”字和“业”字组合的纵横交错街路等。消费符号的特征显现,商业企业将街巷地名直接加入商场的命名过程,如沈辽路万达、北一路万达、铁西万象汇、长白万象汇、皇姑万象汇等。在商埠地繁盛地域空间,街巷地名主要以“经街纬路”命名,其地域空间不断发生微更新,如二纬路、三经街、八经街等。其中八经街作为咖啡街区,历史人文和时尚气息交融,成为消费空间中的街巷地名商品化符号。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沈阳市街巷地名开始接受并采用商业符号,如大悦城、恒隆、华润等。街巷地名成为展示企业或商业文化品牌特色的符号代表,使得街巷地名缺少文化底蕴,造成城市文化趋同及地方认同和地方记忆消失。
消费空间通过街巷地名空间的布置设计、营销方式、环境氛围,对消费者的情绪产生作用,能够限定消费者的实践。街巷地名把现实物质空间划分为多种类型的消费空间,如太原街、青年大街、北二路等。对于旅游者而言,通过在线网络平台多渠道了解城市消费空间,如中街、三好街、沈辽路等,街巷地名成为空间的符号代表。街巷地名已经成为商圈的符号代表,如全运路、三台子、北行、东北大马路等。在消费空间中,主要由消费场景和消费符号2个部分构成,逐渐成为街巷地名中消费意义和身份建构的商业符号。

3.2.3 产业空间:街巷地名旅游化利用的文化符号规模发展

产业空间是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过程中,生活空间和消费空间中的生产要素不断壮大并迅速集聚与扩张的地域空间范围[37]。产业空间是透过生活空间和消费空间直接反映在日常生产生活的地域空间。产业空间与城市功能相辅相成,产业空间具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及社会功能。其采用点状空间形式,引导城市规划有序开展。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开发区和新区成为产业聚集区,如沈河新区、沈北新区、浑南新区和铁西新区。城市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淀和繁荣,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文化聚集区,文化脉络贯穿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始终,如工业文化的铁西,生态文化的浑南,历史文化的沈河等。城市社会功能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公共空间数量增加和面积扩大,具体表现在城市绿地、口袋公园、公共空间等,如塔湾园、长白北路口袋公园、吉林路8号口袋公园、砂平街34号口袋公园、中山广场等。沈阳市街巷地名的空间和功能已经深入到城市规划和有效管理中,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文化符号。
城市建设和道路修建,使得城市空间不断向外围跳跃式发展。老城区改造或拆迁重建,导致浓厚市井气息和厚重历史文化氛围逐渐消失,老城区的地名也不断消失或加以更替,如横街、小什字街、大什字街、小西路、南关路、热闹路等。在市场经济和快速城市化的影响下,出现许多新型发展区域空间,街巷地名呈现简单化、序列化和主题化等特征。在浑南区、沈北新区、铁西区等新发展区域,城市街巷地名以附近出现的地物加数字方式迅速遍布地域空间,如智慧四街、正良五路、开发二十五号路等。此类街巷地名极方便人们记忆和标记,但会缺乏文化内涵,城市街巷地名趋同化,商业化气息明显,城市地域空间文化特征趋于弱化。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街巷地名在资本要素的驱动下,出现以新开发地区命名的趋势,如双汇北路、辉山大街。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资本要素介入和多元主体参与,使得街巷地名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呈现出私有化特征。街巷地名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集中反映了城市迅速扩张的社会变迁和符号表征的变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街巷地名既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又是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文化符号。沈阳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名资源,从符号学视角,重新梳理沈阳市街巷地名的时空演变特征,可发挥其旅游价值及加强旅游化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推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城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规划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本文借助ArcGIS软件,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沈阳市街巷地名空间特征及其旅游化利用进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①沈阳市街巷地名主要分为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两大类型,具体分为山水地物类、方位序数类、风景园林类、行政区划类、政治军事类、经济活动类、建筑工程类、人物姓氏类、意愿祈福类9个亚类。其中自然景观类比重明显高于人文景观类比重,各行政区内街巷地名类型比例差异较大,但从整体研究范围来看,各类型街巷地名的比例大致相同。
②沈阳市街巷地名总体上空间集聚分布特征明显,其分布大致以沈北新区—和平区—苏家屯区的东北和西南一线为分界线,该线以东分布较为密集,以西分布较为稀疏,呈现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中部密集,四周稀疏”的空间特征,和由核心区向外部边缘区逐渐降低的趋势变化特征。
③街巷地名的空间旅游化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传承、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旅游产品开发、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街巷地名空间的符号表征,构成旅游化利用的点线面等形式重要元素,已融入城市空间和功能演替过程中的生活空间、消费空间和产业空间,在城市文化动态变化中形成情感符号、商业符号及文化符号,成为日常生活的地方记忆、休闲娱乐的消费符号以及多元业态的氛围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巷地名旅游化利用借助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及旅游介体3个层面,通过符号唤起人们情感共鸣、营造氛围环境以及文化认同,推动街巷地名的空间和功能融入旅游地产品形象、主题定位,以及旅游线路规划的动态建设和管理过程。

4.2 建议

结合街巷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街巷地名所蕴含的旅游利用价值,沈阳市可以在地名+文化、地名+品牌、地名+场景、地名+线路等方面升级利用街区地名,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①地名+文化。提取并强化街巷地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彰显不同街巷差异化的文化主题,让街巷获得个性化的文化标签,为特色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提供个性化的文化内涵。在工业文化方面,可围绕铁西区的“工”字和“业”字组合街与路,提取工业文化内涵,彰显兴工街、保工街、卫工街、启工街、肇工街、重工街,建业路、立业路、功业路、勋业路的文化价值;在历史文化方面,应充分挖掘并利用盛京路、沈阳路、东顺城街、西顺城街、北顺城路、南顺城路等沈河区范围内的清代古建筑、古街区的历史价值;在生态文化方面,宜加强浑南区白塔公园、长白岛森林公园、莫子山公园一类地名中的山、塔、岛等自然和生态符号的传播。
②地名+品牌。对于已经成功实现文旅品牌塑造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如中街、太原街、西塔、彩电塔、北市场等旅游打卡地,街巷地名与之结合能够让现有品牌迅速获得“地理坐标”,更加容易被识别并加入“基于位置”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而对于全运路、三台子、北行、东北大马路,应借鉴上述成功经验,在品牌创建中采取“地名+品牌”方式,充分利用街巷地名天然的“地理坐标”效应。
③地名+场景。在文旅体验场景的开发中,利用街巷地名背后的故事和典型特征,能够增加文旅消费场景的生动性和独特性,丰富消费者的体验感。如沈辽路万达、北一路万达、皇姑万象汇等街区,地名已经能在消费者决策过程中将地点和休闲文化体验场景联系在一起,实现“空间想象”。这些街巷地名能够起到商圈代名词和引流的作用,对于未来十纬路使馆区、八经街咖啡漫步区等沉浸式文化体验地的设计与营造,应吸纳上述成功经验。
④地名+线路。应利用好地名的定位、指向和引导功能,快速实现旅游全过程中的线路辨别、行程串联功能。旅游线路的关键节点的地名选择和使用,尽量与线路主题在文化上有内涵的一致性。线路设计中如将沈阳故宫(沈阳中街)、清皇太极昭陵公园(称为北陵)、清努尔哈赤福陵公园(称为东陵)整合,则能够凸显清代初年都城建设规划的中、北、东空间布局;同时对皇姑区、皇姑屯、张学良旧居进行旅游线路串联,能够联系皇姑屯事件、东北抗日等历史事件,地名能够强化旅游线路的主题。此外,未来在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等旅游线路的设计中,宜兼顾街巷地名对线路主题的烘托功能。
[1]
皮楠楠, 郭良文. 节庆活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实践与变迁——以端午节—西塞神舟会民俗为例[J]. 经济地理, 2023, 43(1):227-235.

DOI

[2]
郭文, 王丽. 文化遗产旅游地的空间生产与认同研究——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6):708-716.

DOI

[3]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修订印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4/content_6943800.htm,2024-03-22.

[4]
Buchowski M. Culture and power: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J]. Current Anthropology, 1999, 41(3):467-468.

[5]
戴维·斯沃茨. 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6]
田小波, 胡静, 张志斌, 等. 历史城区旅游化:时空过程、功能转换及关联协调——以甘肃省天水市历史城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21, 41(8):1371-1379.

DOI

[7]
王金伟, 张丽艳, 王国权. 民族地区居民旅游扶贫参与意愿的影响机制——一个中介与调节效应的混合模型[J]. 旅游学刊, 2022, 37(8):40-57.

[8]
刘睿. 国内外旅游化研究综述[J]. 旅游学刊, 2015, 30(2):110-117.

[9]
陆林. 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J]. 旅游学刊, 2005, 20(4):10.

[10]
朱竑, 贾莲莲. 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J]. 经济地理, 2006, 26(1):151-155.

[11]
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1, 15(3):326-342.

[12]
王涛, 李君, 陈长瑶, 等. 高原湖泊平坝区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分析——以环滇池地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40(12):231-239.

DOI

[13]
Crean R, Matthews P W. Popular responses to city-text changes:Street naming and the politics of practicality in a post-socialist martyr city[J]. Area, 2016, 48(1):92-102.

[14]
Shoval N. Street-naming,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flict:The case of the Old City of Acre/Akko/Akka[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13, 38(4):612-626.

[15]
Basik S. Exploring informal vexillgeographies:Flags,urban place names,and local identities in Minsk,Belarus[J]. Cities, 2023,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22.104165.

[16]
Rose-Redwood R S. From number to name:Symbolic capital,places of memory and the politics of street renaming in New York City[J].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2008, 9(4):431-452.

[17]
Light D, Young C. Toponymy as commodity:Exploring the economic dimensions of urban place na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5, 39(3):435-450.

[18]
王法辉, 王冠雄, 李小娟. 广西壮语地名分布与演化的GIS分析[J]. 地理研究, 2013, 32(3):487-496.

[19]
李建华, 米文宝, 冯翠月, 等. 基于GIS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J]. 人文地理, 2011, 26(1):100-104.

[20]
朱竑, 周军, 王彬. 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地名文化景观——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09, 28(3):829-837.

[21]
陈晨, 程林. 关中平原历史地名演变中的文化政治格局——基于批判地名学的研究[J]. 人文地理, 2020, 35(6):50-56.

[22]
李鹏, 封丹. 地名变迁中的文化政治阐释——以从化温泉为例[J]. 人文地理, 2015, 30(2):58-64.

[23]
杨晓俊, 陈朋艳, 朱凯凯, 等. 符号权利下的城市街巷地名空间特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18, 27(3):156-163.

[24]
陈晨, 修春亮, 陈伟, 等. 基于GIS的北京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J]. 地理科学, 2014, 34(4):420-429.

DOI

[25]
Myriam J. Tourismification of historical citi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5(3):739-742.

[26]
Yen C H, Teng H Y. Celebrity involvement,perceived value,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popular media-induced tourism[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 2015, 39(2):225-244.

[27]
Maruyama N U, Ribeiro M A, Woosnam K M. The effect of minority residents' attitudes and emotional solidarity on ethnic neighborhood tourism:A multigroup invariance analysi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23, 31(2):383-405.

DOI

[28]
刘进, 冷志明, 刘建平, 等. 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J]. 经济地理, 2021, 41(12):205-212.

DOI

[29]
张超亚, 张小林, 李红波. 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城市道路地名演变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31(4):83-88.

[30]
薛冰, 肖骁, 李京忠, 等. 基于POI大数据的城市零售业空间热点分析——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8, 38(5):36-43.

DOI

[31]
马丽亚, 修春亮. 基于购物出行的沈阳市居住与商业空间匹配关系研究[J]. 人文地理, 2022, 37(1):63-70.

[32]
孙百生, 郭翠恩, 杨依天, 等. 基于GIS的承德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理科学, 2017, 37(2):244-251.

DOI

[33]
刘斌, 杨钊.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化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北京南锣鼓巷的旅游者凝视视角[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3):190-195.

[34]
王荣, 刘影, 许意如. 旅游地名研究理论体系建构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8):167-174.

[35]
余斌, 卢燕, 曾菊新, 等. 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 2017, 37(3):375-385.

DOI

[36]
王辉, 董皓平, 王琦. 亚文化消费空间场所依赖维度探索性研究——以大连市泡泡玛特门店为例[J]. 人文地理, 2022, 37(6):88-97.

[37]
丁子尧, 顾宗倪, 罗小龙, 等. 制度转向下的产业空间演化研究——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2):21-27.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