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中蒙俄经济走廊西线、东线铁路为对象,在高速铁路情境下,利用可达性指标测度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线路升级提速后对沿线区域和城市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①未来中蒙俄高铁的运行使得沿线可达性大幅提升,高铁1 d交流圈覆盖全线,东线的可达性及其改善程度略强于西线。②中国城市可达性强于俄罗斯和蒙古国城市,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特征。蒙古国城市可达性改善程度大于中国和俄罗斯城市,呈线路“中间高、首末低”的格局特征。③高铁可达性的提升加速沿线格局的演变和重塑。人口和经济重心向中蒙俄高铁轴带迁移,极化效应凸显;高铁轴带内部边界效应消失,一体化效应显现;走廊沿线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加深,同走廊外的跨境投资规模增大。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新时代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如何深刻影响并推动中国城市低碳转型,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议题。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SBM-GML估计法测算了中国各城市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同时,通过构建市级数字经济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机理及效应。研究发现: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对中东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和城市规模较大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②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和机制进行传导。③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均对数字经济促进中国城市低碳转型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我国应大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实施“分类分区”政府干预,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不断促进数字化与低碳化融合发展,以助力“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现。
文章引入韧性发展理念,从经济、社会与生态3个维度的脱钩性能开展2011—2020年中国省域低碳经济绩效评估,并结合绩效网络模型探讨区域能级匹配与治理影响差异,为韧性网络优化治理与绩效提升提供适宜性路径选择。研究发现:①在中国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各维度上呈现不均衡发展状态,大部分省域过于追求经济维度的低碳韧性发展,而忽略了社会与生态发展层面。②大多数省域在低碳经济绩效网络中的空间关联紧密度仍远远不够,尤其是社会与生态维度,并且区域网络具有较明显的地理邻近性特征。③到研究期末,结合省域分类发展规划,发现64%以上省域所处辐射能级能够表现出与之较高的匹配度。其中,提升型省域普遍具有集群优势,东部沿海区域的省域需加强社会维度的协同发展;壮大型中的华中地区省域有望成为区域内的新增长极;培育型中的西南地区省域可考虑作为区域优先发展省域。
作为一种全球现象,绅士化已成为探讨城乡发展与社会空间重构的前沿话题。租差理论是解释绅士化现象的经典理论之一,其整合了不平衡发展与资本循环等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理论,重新探讨了中产阶层、开发商、政府等多元行动者的行为逻辑与主体能动性。近半个世纪以来,绅士化与租差理论的研究重点密切交织,文章根据两者的关系将研究进展划分为:消费/生产二元争辩、理论和解与实证测度、融合发展和多元发展4个阶段,并基于绅士化类型衍生下的租差、租差变化的影响因素、绅士化与租差测度、领域污名化与领域美化4个主要议题的梳理,深入解读资本循环与利益驱动下的绅士化进程。文章认为绅士化是多元主体围绕租差不断进行博弈的动态过程,租差变化既是绅士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绅士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中国绅士化与租差的结合研究是发展中国式绅士化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绅士化与租差的结合研究需更多关注中国语境下土地制度、多元主体与地方发展的历史和情境性,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以此为中国土地开发和城乡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绅士化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中国经验。
文章基于2006—2020年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数据,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单元,对比全部创新活动,探讨了中国的数字经济创新活动时空格局特征,并从知识生产函数视角构建空间面板数据引入空间杜宾模型揭示了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中国数字经济创新日益成为创新活动中的重要领域,并呈现显著的空间不平衡特征,空间集中度相对全部创新活动更高;②数字经济创新水平与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正向耦合关系,中东部地区中心城市是引领数字经济创新的主要力量;③中国数字经济创新水平受到创新要素投入和创新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共同作用。其中,大学、数字基础设施等非流动性要素仅对本地数字经济创新具有促进效应,而知识、人力资本等流动性要素的促进作用还会溢出到邻近城市。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国数字经济区域创新格局、完善创新要素配置体制机制和促进创新成果转变为发展效能的政策建议。
文章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了产业创新多重网络的理论框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以及实地调研方法,探讨了烟台市海洋牧场产业创新多重网络的演进特征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单网存在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特点,多网逐步交织互嵌,形成一体化且立体化的多重网络,并以开放的状态不断拓展多维产业边界,形成多产融合、边界模糊的复杂创新网络系统;②多重网络主体数量与类型不断增多,联结通道更加密集,联结方式灵活多样,创新源网络最易突破本地空间,资本传导网络以经济发达城市为首展开异地拓展,而生产网络则较难突破本地空间;③烟台海洋牧场产业发展初期更加依赖政策与资本,资本网络是海洋牧场嵌入较早且影响力较大的网络,进入现代化转型阶段后,创新源网络作用增强,成为多重网络的主导网络,生产网络在承接创新力的同时倒逼创新源网络不断产生新的创新力,并由政策再次推动资本流动产生传导作用,形成更高层级的产业创新循环。
文章基于2006—2021年市域尺度柑橘生产数据,采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核密度分析法研究了中国柑橘产业空间演化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柑橘产业空间整体呈现“Z”字集聚特征。主要包括湖北宜昌和广西桂林2个较高的密度核心区,川渝、赣南和漳州等中低密度核心区及其密度核心区向周围辐射扩散形成的片区。②研究期内中国柑橘产业空间分布存在失衡问题,即华东地区柑橘产业收缩过快,西南地区未能形成较好的产业发展条件,使得柑橘产业在中南地区高度集聚。③单因素因子探测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中国柑橘产业空间分布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双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自然因素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呈现趋弱态势,而其他3种因素的两两交互作用呈现增强特征,说明在自然资源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提高生产要素供给、产业支撑条件和市场需求有利于柑橘产业空间集聚。
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空间治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空间治理过程,优化乡村空间治理模式。乡村空间具有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乡村空间变迁反映了乡村社会的结构变迁。文章以空间变迁为视角,构建“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意义空间”的三重分析维度,分析乡村空间形态、社会关联和集体认同转变的数字化治理情境。研究表明:①数字化治理能有效应对乡村空间变迁的治理情境,即通过物理空间治理、社会空间治理和意义空间治理的数字化运作逻辑,推进乡村空间变迁的数字化治理转型。②乡村空间变迁的数字化治理路径主要是通过提升空间适应能力、空间治理能力和空间发展能力,推动村民生活的数字化增权、村庄治理的数字化赋能和村庄共同体的数字化再造,共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共治。
文章在厘清城乡土地要素流动科学内涵的基础上,解构城乡土地要素流动的具体形式,利用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城乡土地要素流动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①城乡土地要素流动是指在城乡地域系统内土地要素通过权属变更与功能转变实现价值转型的过程,土地征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占补平衡目的下的土地整治等是其主要形式。②2004—2019年中国城乡土地要素流动呈“先波动增长,后持续下降”与“东高西低,中高南北低”的时空格局。③中国城乡土地要素流动是市场驱动和政府干预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农民非农收入和土地财政依赖促进城乡土地要素流动,而土地利用比较效益对城乡土地要素流动有负向影响。④重新审视土地要素的多元价值,健全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与偏向乡村的土地要素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是关键。同时,城乡土地要素流动的时空异质性启示我们优化其格局与类型是未来科学决策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文章基于共生理论,以长三角地区60个乡村旅游典型县为例,利用Lotka-Volterra物种竞争、共生协调度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多元集成模型,解析2000—2021年县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共同富裕共生演进的时空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①长三角乡村旅游典型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共同富裕持续良性共生演进,“以城带乡”特征明显,乡村正逐步追赶城镇。②中心城市更能引领乡村旅游典型县城镇与乡村共生发展,长三角形成了以上海、杭州、宁波和南京为核心向周围辐射的县域城乡共生发展空间格局。③乡村旅游典型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共同富裕的共生演进受多要素影响,其中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和旅游资源禀赋不是绝对的促进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规模、旅游人才建设和适度的政府调控水平能够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面对新阶段目标,乡村旅游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研究的紧迫性尤为凸显。文章立足和美乡村目标背景,探索了乡村旅游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实现逻辑与研究框架:①乡村旅游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在于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多元发展,推进乡村多元“和”之灵魂,实现乡村“美”之形态;以生存之和美实现乡村之宜居,以发展之和美实现乡村之宜业,赋能“和美”乡村之实现。②乡村旅游发展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统筹宜居宜业和统筹“和”与“美”。③通过探索乡村旅游发展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实现逻辑,指出以乡村旅游赋能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其核心在于“人”,通过人、要素、治理方式的系统架构,推动“和美”乡村之实现。④通过建构乡村旅游发展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框架,提出要进行多层级理论创新,包括基础理论、影响要素、指标测度和路径机制研究。⑤在路径机制层面,提出应综合统筹产业经济基础、政治治理水平、生活设施升级、生态环境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人之和美建设,有针对性提出具体议题,推动建构系统化的路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