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给均等性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 王鹏 ,
  • 罗小龙 , ,
  • 顾宗倪 ,
  • 陈艳如 ,
  • 钱爽
展开
  • 南京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江苏 南京 210000
※罗小龙(1977—),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区域发展。E-mail:

王鹏(1993—),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治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3-10-30

  修回日期: 2024-03-13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9-1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271198)

Spatial Allocation Equality of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Faciliti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A Case of Suzhou

  • WANG Peng ,
  • LUO Xiaolong , ,
  • GU Zongni ,
  • CHEN Yanru ,
  • QIAN Shuang
Expand
  •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Jiangsu,China

Received date: 2023-10-30

  Revised date: 2024-03-13

  Online published: 2024-09-14

摘要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效率和公平直接关系着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成为影响城乡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成效的关键。文章以苏州市为例,测度了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有效配给与老年人口分布之间的供需空间关联,进行了城乡间、地区间的均等性分析并探究不均等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①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给与“一城多核”的城镇空间结构高度相关,高配区域集中于中心城区和下属各区市的城区,有效配给量从城区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②设施空间配给存在相对不均等,城区中心和乡村地区的中心村高配,城区外围和乡村地区的非中心村低配。③城乡不均等主要来源于乡村地区内部设施空间配给的不均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失配使得乡村地区人均有效设施配给量低于城市。

本文引用格式

王鹏 , 罗小龙 , 顾宗倪 , 陈艳如 , 钱爽 . 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给均等性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24 , 44(6) : 61 -6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6.007

Abstract

The efficiency and equity of distribution of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facility directly affect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elderly,and have become the ke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ystem development of elderly care service facilit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aking Suzhou as a case study,this paper measures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between th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facilit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analyzes its equa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explores the causes of inequalit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spatial allocation of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facilities in Suzhou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High-allocation region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s and the urban areas of various districts and counties,with facility allocations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the central urban area towards the periphery. 2) There exists a relative inequality in facility spatial allocation,with central villages in urban centers and rural areas receiving high allocations,while non-central villages in the periphery of urban areas and rural areas receive lower allocations. 3) Inequa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rimarily arises from the internal imbalance in facility spatial allocation within rural areas. The mis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spatial terms results in a per capita effective facility allocation below that of urban areas.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21.1%,表明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城乡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成为我国提升民生福祉、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从需求侧看,“未富先老”的经济限制和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居家养老是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1-3]。从供给侧看,“9073”模式是各省份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的主流选择,即90%的老年人在服务和保障下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顾养老,3%的老年人在机构养老。因此,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效率和公平直接关系着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成为影响我国城乡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成效的关键。然而,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需求的迅速增长,有限资源投入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城乡间、区域间配置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日益显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需匹配的效率矛盾和公平问题日渐凸显,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给政策、空间配置方式的精细化调整和差异化适配提出了严峻挑战。
当前相关研究多关注机构和社区养老设施配置[4-8],研究区域集中在中心城区[8-12],对市域尺度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不足。现有研究主要关注3个方面:①基于供需特征的养老设施配置模型改进研究。如引入不同交通方式[13-14]、供需分配方式[10-11]、设施选择原则[6,15]等以拟合养老设施需求的现实场景。②基于多维度标准对养老设施空间分布格局的测度和优化研究。如对不同等级[7,10]、类型[8,16]、空间尺度[17-18]养老设施分布格局的测度和优化[19-20]。③基于空间分布对养老设施配置均等性的差异比较研究。如对不同阶层人群[21-22]、不同空间区位[23-24]、不同类型[8,25]养老设施配置的比较。总体而言已形成一定成果,但缺少市域尺度涵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研究,尤其缺少城乡间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效率和公平的差异比较研究。因此,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背景下,如何有效识别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城乡空间中的供需特征与配置差异,如何优化城乡设施配给政策与空间配置方式以提高设施配置效率与公平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研究问题与假设

1.1 研究问题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是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休闲娱乐和民政支持等服务的专用场所或服务机构,包括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提供专门性服务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室)、助餐点和助浴点等[8]。与社区或机构养老设施不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覆盖范围较小,并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边界效应[19]。现有研究表明,受老年人生理和生活特征影响,超过15 min步行距离后老年人前往服务点的意愿断崖式下跌[26-27]。因此,可以认为这一距离范围内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为“有效服务配给”,超过这一范围的为“无效服务配给”。
由于都市区内城市—乡村、中心—外围等不同区域的交通条件不同,老年人群空间分布状况不同,以及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给的类型、规模、布局方式等不同[28-29],不同区域老年人能获取到的有效服务配给存在差异。然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作为一种基础性、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资源,过大的差异必然影响其空间配给的均等性。结合相关文献,本文将均等性定义为不同区域居住的老年人获得有效服务配给量的差异程度,并进一步聚焦差异背后的均等性问题:都市区中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在城市—乡村、中心—外围间是否相对均等?如果不均等,那不均等表现出何种程度和特征,以及不均等来源于哪些方面的影响?

1.2 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展开如下假设:①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存在相对不均等,部分区域有设施高配或低配,并且高配与低配区域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而是与城市—乡村、中心—外围的空间属性有关。②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的不均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区域设施配给总量不足(人均配给量低于平均水平)导致设施空间配给不均等;二是设施配给总量足够(人均设施配给量达到或接近平均水平),但配给与需求在空间上不匹配致使设施有效配给不足,从而导致不均等。
本文选取苏州市为案例地区进行研究验证。苏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城乡融合发展程度较高,且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一定程度避免由于城乡发展差距过大、设施资源配给总量不足产生的干扰,更好反映出设施配给政策和空间配置方式的差异对城乡设施配置效率和公平的影响。同时苏州市的多中心城市结构更有利于探究城市—乡村、中心—外围的空间属性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多重影响。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数据(图1)来源于苏州市民政局和苏州市养老公共服务平台(http://yanglao.suzhou.com.cn/),更新截止时间为2023年5月。数据共3190条,包含设施名称、位置、类型、规模等信息。规模信息缺失的条目取平均值补齐,并利用百度地图API进行地理编码得到矢量点位数据。老年人口数据来源于WorldPop(https://www.worldpop.org/)2020年100 m年龄结构约束数据集(图2),结合苏州市“七普”数据在街镇层面进行校验。基于WorldPop栅格数据将“七普”数据老龄人口按比例分配到500 m×500 m网格,得到老龄人口分布网格作为需求单元。取网格中心点形成需求点阵列,作为路径规划的起点。以周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为终点,基于Python自编脚本依次向百度地图步行路径规划API发送起始点,记录返回的时间数据得到OD通行时间成本矩阵。
图1 苏州市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faciliti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Suzhou

图2 苏州市老年人口500 m×500 m网格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500 m×500 m grids in Suzhou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围绕问题和假设,研究分3步展开:①测度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以表征设施有效配给量;②测度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需关系格局以表征设施供需匹配情况;③测度城市—乡村、中心—外围不同层面空间单元内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给的不均等程度并探究不均等产生的原因。

2.2.1 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测度

采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测度苏州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两步移动搜索法被广泛运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中[30],基本思路[31-32]是:①以设施点j为中心,搜索服务阈值d0范围内所有需求点k,计算j点的供给量Sj与所有需求量Dk的供需比Rj;②以需求点i为中心,搜索服务阈值d0范围内的所有设施点j,将搜索到的所有设施点的供需比累加得到i点的服务可达性Ai。计算公式如下:
R j = S j k d k j d 0 D k
A i = j d i j d 0 R j
然而常规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存在需求和供给的膨胀问题被广为诟病[33-34]。具体而言,设施点j供给的服务被同时全额分配给d0范围内的所有需求点,需求点i的需求也被同时全额分配给d0范围内所有的供给点,使得两步计算中需求量和供给量被重复计算从而高于实际情况。当供给点的密度较低时,重复计算的影响相对不明显,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社区尺度密集分布,重复计算问题会使结果失真较为严重。因此,参考Paez等人的改进方案[34-35],引入权重系数来重新分配两步计算中的供给和需求。具体公式如下:
W i j i = W i j i = 1 n W i j
W i j j = W i j j = 1 J W i j
式中: W i j i是供给点j到需求点i的标准化权重; W i j j是从需求点i到供给点j的标准化权重。标准化权重满足以下条件:
i = 1 n W i j = 1
j = 1 J W i j = 1
其中距离衰减使用高斯函数,更符合老年人出行意愿特征[19]
W i j = e - 1 2 × d i j d 0 2 - e - 1 2 1 - e - 1 2 , d i j d 0
同时,考虑到社区尺度的道路通达性及复杂的步行路况,为使模型更加符合现实情况,本文用基于百度地图API获得的通行时间t0代替通行距离d0作为搜索范围,将供需两点之间的通行时间tij作为衡量通行成本的指标。结合苏州市15 min养老生活圈建设情况和助力车代步场景,极限通行时间t0取步行时间20 min。
改进后的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出的设施可达性具有广义上的人均可达有效配给量的内涵[36],因此比不包含空间可达性信息的养老服务设施人均规模更能够表征实际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给水平。尤其是开展区域内不同单元的横向比较时,更能反映出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有效配给的均等性差异。

2.2.2 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需关系格局测度

采用双变量LISA分析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有效配给与老年人口分布之间的关联,以判断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给与需求之间的空间关联格局,并识别出设施配给与老年人口需求分布不匹配的空间单元及其集聚情况。计算公式[37]如下:
I l i = ( X i - X - ) S 2 j W i j ( X j - X - )
式中:Xi、Xj分别为空间单元ij的有效配给量,且ijS2是有效配给量的方差;Wij是空间位置权重矩阵。该指数表明给定位置i的一个变量值与邻近单元的另一个变量值的平均值之间的线性关联程度(正或负),即当前情况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有效配给量与老年人口。正关联表明两个变量在空间上相似,负关联表明两个变量存在很强的局部负关系。因此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需关系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4种类型:高配给—高需求(高—高)、高配给—低需求(高—低)、低配给—高需求(低—高)、低配给—低需求(低—低)。其中高配给—低需求(高—低)、低配给—高需求(低—高)为空间异常值。

2.2.3 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公平性评价

2.2.3.1 整体公平程度评价

基尼系数被广泛运用于衡量公共服务资源分配的均等性研究,使用基尼系数分别对市域、各区市、各街镇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有效配给量进行均等性测度。基于老年人口累积百分比和对应的设施有效配给量与老年人口乘积的累积百分比绘制洛伦兹曲线,用于比较不同空间单元设施配置差异。

2.2.3.2 区域间均等程度评价

基尼系数可度量区市级、街镇级空间单元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均等情况的差异,但却无法直接比较同级别下不同空间单元之间资源配置的整体水平差异。因此引入区位商来比较不同空间单元间的设施配置差异。区位商指不同区域内供给累积百分比与该区域需求人口累积百分比的比值。区位商等于1时,说明空间单元内人均资源水平等于全局平均水平;大于1时,说明空间单元内人均资源水平高于全局平均水平;小于1时,则低于平均水平。

2.2.3.3 不均等的贡献率测度

采用泰尔指数基于城市—乡村属性分组和中心—外围分组来比较组间和组内的差异情况,以表征城市—乡村间、中心—外围间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有效配给差异,同时通过组间和组内差异的贡献率来说明城市—乡村差异是来源于城乡之间还是城市内部或乡村内部,中心—外围差异是来源于区位原因还是外围区域内部原因。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分析

总体来看,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分布与“一城多核”的城镇空间结构高度相关(图3)。高可达性表征的有效供给量较高的区域集中于苏州中心城区和下属区市(昆山、太仓、张家港等)的城区。各城区内部呈现圈层式结构,有效配给从城区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如在苏州中心城区有效配给量高值区域集中于城区核心姑苏区和工业园区并向外逐渐降低。
图3 苏州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

Fig.3 Spatial accessibility assessment of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faciliti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Suzhou

城区之外的乡村地区存在大量有效配给量高值点。对比发现,高值点多为镇区或中心村。苏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是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来配给与辖区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政策要求下各行政村多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随村委会一同布置在中心村,统一配给能够达到政策要求的规模。但行政村内多个自然村分散且距离较远,使得中心村外的其他自然村名义享有设施,实际却不可达,造成中心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过量配给,非中心村设施有效配给不足。

3.2 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需关系格局分析

双变量LISA分析结果显示出4类显著局部异质性区域空间分布情况,其中“高配—高需”区域集中在苏州市中心城区和太仓市城区,“低配—低需”区域基本为城区外人口稀疏的乡村地区。这两类区域可以认定为供需匹配相对合理的地区。而“低配—高需”区域集中在苏州中心城区的外围地区和太仓市城区、昆山市城区、张家港市城区和常熟市城区的外围地区,以及少量乡镇的镇区外围地区,说明这些区域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需求高但配给相对不足,是未来需要增补和优化的重点区域;“高配—低需”区域以点状密集分布在乡村地区的镇区和中心村,这类区域老年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给水平高,处于超配状态。
进一步结合“低配—低需”区域的位置可以发现,乡村地区“低配—高需”与“低配—低需”在空间上紧密相邻,多为中心村和非中心村的关系。这说明由于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有限,在乡村地区中心村集中配置的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非中心村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反而造成资源浪费,这与上文对乡村地区可达性高值区域的判断一致。由此可以验证第一个研究假设,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空间配给上存在相对不均等,高配区域集中在城区中心和乡村地区的中心村,低配区域集中在城区外围和乡村地区的非中心村。
图4 苏州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双变量LISA高低值聚类

Fig.4 Bivariate LISA clustering of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faciliti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Suzhou

3.3 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均等性分析

3.3.1 整体均等程度分析

从市域层面看,苏州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给的不均等状态较为严重,基尼系数达0.66。根据联合国开发署规定的基尼系数等级,0.2~0.3为比较平均,0.3~0.4时相对合理,0.4~0.5差距加大,0.5以上则差距悬殊。从区市层面看,除苏州中心城区内的姑苏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给较为均衡外(0.26),外围其他各区市由于包含大量乡村地区,设施配置不均衡程度都较高(0.5以上)。结合洛伦兹曲线分析(图5),曲线弯曲程度越大说明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配越不均衡,苏州市域范围内27%的老年人口几乎不享有可达的居家养老服务资源。而剩余部分曲线弧度也较大,前20%的老年人约享有47.4%的可达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对比各区市曲线发现区市层面设施配给均衡性差异明显:姑苏区的曲线弧度最小,设施配给均衡程度最高;虎丘区的曲线弧度最大,设施配给均衡程度最低;其他各区市曲线弧度大致相当,但曲线弧度都较大,设施配给较不均衡。已完全城市化而不包含乡村地区的姑苏区表现出比其他各区市更好的设施均等性,而同样完全城市化的工业园区由于外围街道存在大量未建设用地且居住用地比例较低,整体均等性稍差。
图5 苏州各市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资源分配的洛伦兹曲线

Fig.5 Lorenz curv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facilities in various districts and county-level cities of Suzhou

进一步从街镇层面比较各地理单元的均等性差异(图6),中心城区的姑苏区各街道以及吴中老城区各街道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给最为均衡,其他各街镇的基尼系数普遍在0.5以上,部分甚至超过0.7,说明这些街镇内部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给处于严重不均衡状态。
图6 苏州各街镇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给基尼系数

Fig.6 Gini coefficient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urban-rural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facilities in various sub-districts and towns of Suzhou

3.3.2 区域间均等程度分析

以区市为空间单元的区位商计算结果显示(表1),区市层面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整体水平差异明显,太仓市、姑苏区、工业园区和昆山市配置水平高于市域平均水平,其他各区市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太仓市和姑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远超平均水平,而虎丘区则远低于平均水平。以街镇为空间单元,将计算得到的区位商可视化(图7)。在共91个街道和镇中,42个高于平均水平,49个低于平均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街镇集中在苏州中心城区、邻近上海的太仓市和昆山市以及太湖沿线。由此初步判定,苏州市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的不均衡与空间的中心—外围属性并无明显关联。
表1 苏州区市层面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区位商

Tab.1 Locational quotient of resource allocation of urban-rural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at the district level

行政区名称 LQ 行政区名称 LQ 行政区名称 LQ
太仓市 1.93 昆山市 1.08 吴江区 0.89
姑苏区 1.68 相城区 0.90 常熟市 0.72
工业园区 1.17 吴中区 0.90 虎丘区 0.41
图7 苏州街镇层面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区位商分布

Fig.7 Distribution of locational quotient of urban-rural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facilities at the town level

为更好地探究设施配给水平和均等性的空间差异,进一步将区位商以平均值为界进行分类,大于平均值的街镇定义为高配给,反之则为低配给;基于均等性值的平均值将街镇划分为均等和不均等,则得到设施配给水平和均等性的4种类型:高配给—均等、高配给—不均等、低配给—均等、低配给—不均等。空间格局如图8所示,高配给—均等的街镇同样集中在苏州中心城区、邻近上海的太仓市和昆山市以及太湖沿线,说明这些地区不仅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水平更高,内部设施配置的均衡性也相对更好;而低配给—不均等的街镇集中于各城区外围的乡村地区。
图8 苏州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给水平—均等性的空间格局

Fig.8 Spatial pattern of distribution and equality of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facilit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Suzhou

3.3.3 不均等的来源分析

那么不均等来源于区域配给规模的不足还是供需匹配效率的低下呢?进一步结合泰尔指数分析,基于城乡分组的组内泰尔指数为2.71,组间泰尔指数为0.46,说明城区、镇区和乡村三类地区的内部差异较大,而城区、镇区和乡村之间的差异较小。可能的原因是乡村地区人口较少而设施配给较多,整体人均配给水平与城区和镇区差距不大。从组内差异的贡献率看(表2),组内不均等主要源于乡村(0.64);而镇区(0.18)和城区(0.18)的差异贡献率较小,说明苏州市域层面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不均等性并非主要来源于城区、镇区和乡村之间的差异,而是来源于乡村地区内部的差异。也就是说,苏州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给的不均等并非来自于城乡之间的不均等,而是来自于乡村内部的不均等。
表2 按城乡属性分组的泰尔指数及贡献值

Tab.2 Theil index and contribution values grouped by urban and rural attributes

城乡分组 泰尔指数 贡献值
城区 1.5616 0.1796
镇区 1.9499 0.1789
乡村 3.2499 0.6415
进一步根据城区、镇区和乡村的人口规模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模计算可得人均设施规模,对比发现乡村的人均设施规模(0.76 m2)比城区(0.58 m2)和镇区(0.56 m2)更高,说明乡村地区设施的不均等也非源自设施配给总量的不足,而是空间配置的低效使得乡村地区大量老年人口无法有效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这一现象与对机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城乡空间差异的研究结果不同[5,7],主要由于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供给特征与机构设施不同。机构设施的服务可覆盖更大空间范围,只是随距离增大而有所衰减,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只能覆盖15 min步行范围,导致单点设施规模的增加无法弥补边界范围外的需求缺口。本研究更精细的空间粒度得以发现乡村地区内部设施集中配置带来的效率下降问题。
基于区市级行政区划分组的组内泰尔指数为2.97,组间泰尔指数是0.20,说明各区市内部差异较大,而各区市之间差异较小。按组内差异的贡献率看(表3),组内不均等主要来源于中心城区外围包含大量乡村地区的太仓市、常熟市、昆山市、吴江区,说明苏州市域整体层面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不均等性主要来源于外围各区市内部的差异,也进一步印证了上文的分析结果。至此,本文第二个研究假设得到了验证,苏州市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不均等并非来源于乡村或外围地区设施配给总量的不足,而是来源于乡村地区设施供给与需求在空间上的失配。
表3 按行政区划分组的泰尔指数及贡献值

Tab.3 Theil index and contribution values grouped b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行政区分组 泰尔指数 贡献值
姑苏区 0.7017 0.0148
张家港市 1.2599 0.0712
工业园区 1.6024 0.0336
相城区 1.9384 0.0410
虎丘区 2.0862 0.0103
吴中区 2.6923 0.0824
吴江区 2.7639 0.1704
昆山市 2.8257 0.1700
常熟市 3.6467 0.1688
太仓市 3.9225 0.2375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以苏州市为例,基于可达性测度了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有效配给与老年人口分布之间的供需空间关联,进行了城乡间、地区间的均等性分析,并探究了不均等产生的原因。主要结论如下:
①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给与“一城多核”的城镇空间结构高度相关,高配区域集中于中心城区和下属各区市的城区。且各城区内部设施配给呈现圈层式结构,配给量从城区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
②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空间配给上存在相对不均等。城区中心和乡村地区的中心村高配,城区外围和乡村地区的非中心村低配。苏州中心城区的外围地区和太仓、昆山、张家港、常熟等城区的外围地区设施需求高但配给相对不足,是未来需要增补和优化的重点区域。
③苏州市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给的不均等并非主要来源于城市—乡村、中心—外围间的不均等,而是来源于乡村内部的不均等。城市—乡村、中心—外围间的人均设施规模差距不大,但由于设施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失配使得乡村地区人均有效设施配给量低于城市。
④乡村地区非中心村名义上享有设施人均配额,实际却不可达。当前在乡村地区中心村集中配置设施的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非中心村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反而造成资源浪费。

4.2 讨论

快速城镇化下乡村地区老龄化和空心化严重,由于商业和医疗卫生等服务覆盖不足,乡村老年人对基本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而现有以建设规模指标为主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给政策下,乡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人均规模虽与城市差距不大,但空间布局效率较低。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集中设置在中心村,造成非中心村养老服务有效配给不足。未来可考虑在乡村地区进一步分散布置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或者提供上门或上自然村的主动服务供给,提高乡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配给效率。
本文在市域尺度对城乡间、地区间差异进行比较研究,能有效识别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城乡空间中的供需特征和现状配置差异,弥补了现有研究集中关注中心城区的不足;基于更大的研究空间尺度和更精细的数据颗粒度发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给的不均等并非来源于城乡间、中心外围间的不均等,而是来源于乡村内部设施配给的不均等,当前中心村集中配置下供需空间失配,使得乡村人均有效设施配给量低于城市。研究结论可为后续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政策和空间配置方式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当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居家养老服务涵盖老年人生活照护、休闲娱乐和民政支持等多种类型,本文没有细分服务类型,仅关注设施配给量的空间差异;其次,本研究使用单一人口数据表征需求量,没有考虑到不同家庭结构、经济水平、城乡属性下老年人群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类型特征的差异。后续研究可结合更详细的方法和数据进一步深入。
[1]
Li X, Li C, Huang Y.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urban-rur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derly care institutions in China[J]. Front Public Health, 2022,10:1086388.

[2]
Zhou J, Walker A. The impact of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on the preference for ageing in place in urban China[J]. 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2021, 29(4):1041-1050.

[3]
杜鹏, 孙鹃娟, 张文娟, 等.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现状——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J]. 人口研究, 2016, 40(6):49-61.

[4]
Zhou X, Cao K. Spati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institutional elderly-care facilities:A case study in Shangha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23,122:103436.

[5]
周柳青, 周婷婷, 王莉, 等. 老龄人口与养老设施匹配关系时空演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23, 43(9):1777-1786.

DOI

[6]
Cheng T, Liu C, Yang H, et al. From service capacity to spatial equity:Exploring a multi-stage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for optimizing elderly-care facility distribution in the city centre of Tianjin,China[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22,85:104076.

[7]
彭建东, 邢露, 杨红. 基于供需匹配的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2, 24(7):1349-1362.

DOI

[8]
王兰, 周楷宸, 汪子涵. 健康公平理念下社区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 人文地理, 2021, 36(1):48-55.

[9]
Gao Y, Li Z.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multilevel medical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essibility[J].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2022, 148(2):5022011.

[10]
韩非, 罗仁朝. 基于可达性测度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研究——以南京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40(9):91-101.

DOI

[11]
何静, 周典, 徐怡珊, 等. 城市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方法研究[J]. 建筑学报, 2018(Sup1):18-22.

[12]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等. 基于两步移动搜寻法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低龄老年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6):27-32.

[13]
Gaglione F, Cottrill C, Gargiulo C. Urban services,pedestrian networks and behaviors to measure elderly accessibilit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21,90:102687.

[14]
罗欣然, 岳邦佳, 林爱文. 基于多元交通方式的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及公平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2(6):883-893.

[15]
武田艳, 夏清涛, 陈震.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养老机构空间可达性——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1):85-96.

[16]
程敏, 黄维维. 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上海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9(2):129-136.

[17]
万浴, 黄紫荆, 陈刚, 等. 社区尺度下南京鼓楼区养老设施综合评价研究[J]. 测绘科学, 2021, 46(4):135-141,177.

[18]
刘婷, 胡伟平. 广东省医疗与养老设施空间格局、适老化与均等性——基于空间可达性的评价[J]. 热带地理, 2022, 42(12):1993-2006.

DOI

[19]
马朵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两省五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 社会保障研究, 2023(2):33-46.

[20]
Jiang H, Guo Z, Zhang Y, et al.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lderly care institutions and spat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A study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supermarkets,medical accessibility,and parks in urban areas[J]. 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 2023,16:2037-2049.

[21]
覃小玲, 黎子铭, 邓昭华, 等. 低收入人群公共医疗服务设施空间公平性测度——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J]. 南方建筑, 2022(11):86-97.

[22]
刘邦宇, 邱宁, 张天洁. 社会阶层分异视角下养老设施供需匹配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J]. 南方建筑, 2023(10):1-12.

[23]
王晶, 高向东. 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可达性的度量分析及其公平性评价[J]. 上海经济, 2018(3):44-56.

[24]
Zhang J, Chen Y, Hu Y, et al. Spatial equality of urban care fac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finement:An example from Changchun,China[J]. Land, 2023, 12(9):1676.

[25]
Gu Z, Luo X, Tang M, et al. Does the edge effect impact the healthcare equity?An examination of the equity in hospitals accessibility in the edge city in multi-scale[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23,106:103513.

[26]
曾起艳, 何志鹏, 曾寅初.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对城乡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J]. 人口与发展, 2022, 28(6):148-160.

[27]
马骁.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理论框架与政策实践[J]. 东岳论丛, 2020, 41(4):105-113.

[28]
张萍, 杜璞, 余政奇, 等. 服务延伸和存量整合: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的空间级配与既改模式解析[J]. 建筑学报, 2023(Sup1):14-19.

[29]
张丽丽, 毕硕本, 刘少丽, 等. 基于交通数据的养老机构可达性及供需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3, 39(2):81-88.

[30]
高巍, 欧阳玉歆, 赵玫, 等.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度量方法研究综述[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9(2):344-354.

[31]
Luo W, Qi Y. An enhanced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E2SFCA) method for measuring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primary care physicians[J]. Health & Place, 2009, 15(4):1100-1107.

[32]
Radke J, Mu L. Spatial decompositions,modeling and mapping service regions to predict access to social programs[J].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0, 6(2):105-112.

[33]
Delamater P L. Spatial accessibility in suboptimally configured health care systems:A modified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2SFCA) metric[J]. Health & Place, 2013,24:30-43.

[34]
Paez A, Higgins C D, Vivona S F. Demand and level of service inflation in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FCA) methods[J]. PLOS ONE, 2019, 14(6):e0218773.

[35]
Higgins C D, Páez A, Kim G, et al. Changes in accessibility to emergency and community food services during COVID-19 and implications for low income populations in Hamilton,Ontario[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21,291:114442.

[36]
仝德, 孙裔煜, 谢苗苗. 基于改进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深圳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7):1113-1126.

DOI

[37]
Li H, Wang Q, Shi W, et al. Residential clustering and spatial access to public services in Shanghai[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46:119-129.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