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海南岛旅游用地类型划分、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 余中元 , 1, 2 ,
  • 高紫婷 1
展开
  • 1.惠州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中国广东 惠州 516007
  • 2.海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海南 海口 571158

余中元(1969—),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生态经济、旅游规划与资源利用。E-mail:

收稿日期: 2023-09-13

  修回日期: 2024-02-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9-1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61041)

广东省驻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派驻项(KTP20210412)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ZDYF2016148)

惠州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地理学)(2023XJZDXK18)

Type Divis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m Land in Hainan Island

  • YU Zhongyuan , 1, 2 ,
  • GAO Ziting 1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China
  • 2.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Hai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23-09-13

  Revised date: 2024-02-10

  Online published: 2024-09-14

摘要

旅游用地的复合性导致旅游用地功能结构的多变,政策驱动下旅游用地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明显变化。文章基于功能将旅游用地划分为自然观光旅游用地、基础设施旅游用地、人文设施旅游用地、生态景观旅游用地等4种用地类型,并运用ENVI、ArcGIS等软件分析海南岛建省设区初期、生态省建设中期、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期、自由贸易港建设初期4个时期的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研究海南岛旅游土地利用分类与分布特征,利用核密度分析、洛伦兹曲线、最近邻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海南岛旅游用地功能结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利用皮尔森相关模型探讨了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海南岛自然观光旅游用地比重高,生态景观旅游用地发展迅速。②旅游用地重心偏居东南一隅,并明显北移、西进,各类型旅游用地重心迁移路径有所差异。③自然观光旅游用地和生态景观旅游用地集中于海南岛中部和南部,人文设施旅游用地集中于北段和南端的海口市和三亚市,基础设施旅游用地则较为分散。④旅游用地增量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分布在海口市与三亚市。⑤政策因素是海南岛旅游用地扩展和空间布局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因素对旅游用地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人口因素对人文设施旅游用地、基础设施旅游用地产生重要影响。文章最后从旅游用地类型的多元化、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网络的优化、政策因素的驱动作用、地方根植性的培育以及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等维度提出了海南旅游用地格局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

余中元 , 高紫婷 . 海南岛旅游用地类型划分、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4 , 44(5) : 230 -238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5.024

Abstract

The compound characteristic of tourism land leads to the variability of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tourism land.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land have changed obviously under the policy drive. This paper uses ENVI, ArcGIS and other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of Hainan Island at 4 stages: the early stage of establishment as a province, the middle stage of construction as an ecological province, the middle stage of construc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and the early stage of construction as a free trade port. Based on the tourism land function, it divides tourism land into four types, namely, natural tourism land, infrastructure tourism land, cultural facility tourism land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tourism land, and analyz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land use in Hainan Island. It analyzes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spatial patter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land in Hainan Island using the methods of the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the Lorentz curve and the 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 It uses Pearson correlation model to explore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tourism land spatial pattern in terms of policy factor, economic factor, demographic factor, infrastructure factor, environmental fac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roportion of natural tourism land is hig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tourism land is rapid. 2) The gravity center of tourism land lies in the southeast corner, and obviously moves toward the north and west of Hainan Island, and different type of tourism land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3) The natural tourism land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tourism land are both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Hainan Island, the cultural facility tourism land is concentrated in Haikou City and Sanya City, and the infrastructure tourism land is scattered. 4) The increase of tourism land is scattered, mainly concentrated in Haikou and Sanya. 5) Policy factors ar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for the expansion and spatial layout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tourism land, infrastructure tourism land and cultural facilities tourism land in Hainan Island. Economic factors have a strong driving effect on tourism land. Population factor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land used for cultural facility tourism land and infrastructure tourism land.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ourism land pattern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ainan from the aspects of diversification of tourism land types, optimization of social ecosystem network of tourism land, driving effect of policy factors, cultivation of local embeddednes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旅游业对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对外交流,提升人民生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刺激经济、乡村振兴、增加外汇和提高就业的重要举措,被多地确定为支柱产业。全域旅游理念推动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使旅游成为常态化生活方式。
旅游的空间载体是旅游用地,对旅游的研究离不开对旅游相关土地利用的研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始于19世纪初,遥感技术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更加广泛[1],研究的主题集中于土地利用的驱动力[2-3]、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4-6]。国内土地利用相关研究起始于1940年代,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的分类、影响因素为主;1950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土地资源的调配与土地利用的规划研究。随着城镇化的兴起,土地利用变化特征[7-8]、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9-10]、土地利用的环境效应及优化对策[11-12]等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随着休闲产业的崛起,国外学者们开始旅游用地规划问题的探索,逐渐关注旅游土地利用优化对策 [13-14]、旅游的环境资源影响[15-16]及旅游用地与可持续发展[17-19]。国内相关研究起始于改革开放时期,主要集中于旅游用地分类[20-23]、旅游用地变化过程[24]、机制[25]及其影响[26-27]、旅游用地优化手段[28-29]、旅游用地效率[30],对旅游用地概念、分类、旅游用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用地研究耦合社会学、地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方法和手段,融合了现代技术变革[31],如3S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遥感解译和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基本功能在旅游用地研究中的应用;大数据耦合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3S技术等优势正丰富着旅游用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使旅游用地的定量识别、制图表达、动态监测和情景模拟、规划和管理等变得更加快捷;GPS、遥感定位,并结合社交媒体大数据提供的社会属性信息,有助于识别旅游用地,从而实现旅游用地优化配置。
海南岛是我国具有热带滨海风光的休闲度假胜地,是国际旅游休闲中心,自然环境优美,地方文化独特。建省设区以来,经历了建省设经济特区(1988年)、全国首个生态示范省(199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2010年)、自由贸易港(2018年)等多个标志性建设时期。伴随着角色定位的演变、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念和旅游需求的改变,海南岛旅游发展策略不断发生改变,旅游用地的功能结构、空间格局与时序布局也随之转变。以海南岛为案例区,研究旅游用地格局演变,分析旅游用地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响应以及社会经济对旅游用地的驱动作用,对海南未来充分利用中央政策、旅游规划、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全国其他区域旅游发展以及区域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

采用监督分类对研究区多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对旅游用地进行功能分类。并在土地利用图上,对旅游用地进行识别、分类和范围界定,建立不同时段节点(1990年建省设区初期、2005生态省建设中期、2015年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期、2022年自由贸易港建设初期)的海南岛旅游用地数据库。利用核密度[32]、最近邻分析[33]、重心分析和洛伦兹曲线,探索旅游用地的数量和空间特征,分析旅游用地时空格局演变。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34]、皮尔森模型相关分析工具分析旅游用地结构演变和空间变化的驱动因素。

2 旅游用地分类及功能结构变化

2.1 旅游用地分类

旅游用地权属复杂,土地利用综合性、复杂性、多功能性突出。学术界和政府职能部门对旅游用地的界定和分类不够完善,旅游用地概念不清,分类支离破碎。现有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未单独设置旅游用地类别,旅游用地分类强调核心功能,忽略旅游用地的演化发展及尺度影响,缺乏普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难以与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进行有效对接。目前,对旅游用地分类较为系统的是《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按土地使用的主导性质将风景区规划用地分为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等10个大类。但该规范没有明确提出“旅游用地”的概念,与旅游土地利用类型相关的内容也较少,比较相关的是其中的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
参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根据海南岛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用地发展格局,从功能角度对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能更好地表征旅游用地对发展战略演变的功能响应。旅游用地概念界定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具有旅游接待功能并开展旅游接待活动的所有土地,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配套的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用地。具体包括:宗教胜地、名胜景区、游乐园、动植物园、主题公园等休闲娱乐景区(2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县市级以上评选出的文化名村、名镇、古镇等人文遗产用地;具有旅游功能、旅游用途的国家级或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县市级以上博物馆;按照报批建设或经过星级评定的度假公寓、产权酒店、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等地产项目;经旅游局批准并申领营业执照的乡村旅游用地、生态旅游示范景区、现代农业试验田;具有明显旅游用途和旅游功能的机场、码头、旅游专用公路等基础设施用地。为与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利用分类有效衔接和强调旅游用地的地位,在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把旅游用地从其他用地类型剥离出来,与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并列作为一级土地利用类型。

2.2 旅游用地结构特征

2.2.1 自然观光旅游用地占主导地位

海南岛旅游用地以自然观光旅游用地为主,其次为人文设施旅游用地、基础设施旅游用地、生态景观旅游用地。自然风景资源和休闲疗养资源等自然旅游资源是海南旅游资源的主要部分。

2.2.2 生态景观旅游用地增长迅猛

自然观光旅游用地经历了由快到慢的增长过程;生态景观旅游用地则由慢到快增长,直至迅速爆发和持续增长;基础设施旅游用地和人文设施旅游用地的增长速率较为平稳。

2.2.3 旅游用地结构变化阶段性明显

海南岛旅游用地的增长具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1990—2005年,旅游用地面积增长迅速,自然观光旅游用地增长最多,其次是旅游基础设施用地,生态景观旅游用地的增长较为缓慢;2005—2015年,生态景观旅游用地发展受到重视,增长率迅速提升;2015—2022年,生态景观旅游用地继续迅猛增长,增长率达到1248.47%,其他三类的增长率相对较缓,均不超过20%(表1)。
表1 海南岛旅游用地功能结构及增长(单位:hm2)

Tab.1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tourism land in Hainan Island (unit:hm2)

旅游用地类型 1990 2005 2015 2022
面积 占比(%) 面积 占比(%) 增长率(%) 面积 占比(%) 增长率(%) 面积 占比(%) 增长率(%)
自然观光旅游用地 4017.18 88.57 43530.73 95.14 983.62 47659.04 91.15 9.48 48583.20 86.66 1.94
基础设施旅游用地 88.67 1.96 884.73 1.93 897.80 1621.50 3.10 83.28 1817.46 3.24 12.09
人文设施旅游用地 371.33 8.19 1277.17 2.79 243.95 2829.21 5.41 121.52 3298.90 5.88 16.60
生态景观旅游用地 58.19 1.28 61.16 0.13 5.10 175.28 0.34 186.59 2363.55 4.22 1248.47
总和 4535.36 100.00 45753.79 100.00 908.82 52285.03 100.00 14.27 56063.12 100.00 7.23

3 旅游用地空间格局演变

3.1 旅游用地空间特征

3.1.1 旅游用地空间分布呈凝聚型

受历史、地缘政治、环境条件、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因素的影响,海南岛旅游用地相对集中,为凝聚型空间分布。ArcGIS的平均最近邻工具测量结果显示,海南岛旅游用地平均观测距离为8581.76 m,预期观测距离为10743.1 m,Z得分为-3.61776,最邻近比率为0.792427,小于1,p值小于0.05。全岛82个2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中,海口市拥有15个,其中6个为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三亚市有14个,其中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8个;琼海有10个旅游景区,全都为3A及以下旅游景区;其他县市的2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较少,数量都为5个及以下。从洛伦兹曲线来看(图1),海南岛各个时期旅游用地百分比累计曲线远离均衡线。
图1 海南岛旅游用地洛伦兹曲线

Fig.1 Lorentz curve of tourism land in Hainan Island

3.1.2 旅游用地空间结构特征阶段性明显

在建省设区初期,旅游用地高度集中在海南岛东部沿海、海口、三亚等地,中西部县市旅游资源几乎处于未开发状态。在海南生态省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期间,海南岛中部和西部旅游资源得到重视和开发,成为旅游热点区域,旅游用地累计百分比在此段暴涨(图1)。

3.1.3 旅游用地分布偏于东南一隅

图2可知,旅游用地大多集中于北部海口、东部和南部沿海、中部儋州—白沙—五指山一带三大板块区域,呈现南、北两极鼎立,东部沿海连绵成带,西部和中部分布稀疏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弱的空间格局。从核密度数值来看,琼北地区、琼南地区以及琼东地区密度较高,尤其是三亚市和海口市最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如白沙黎族自治县、临高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屯昌县、澄迈县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中低密度和低密度区域。

3.1.4 旅游用地类型间空间特征差异明显

自然观光旅游用地和生态景观旅游用地集中于海南岛中部和南部,人文设施旅游用地集中于北段和南端的海口市和三亚市,基础设施旅游用地则较为分散(图2)。这与环境资源禀赋、区域发展战略和人口经济要素集聚状态有关。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中,东部板块发展滨海旅游业、热带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西部组团发展生态旅游、探奇旅游、工业旅游、滨海旅游,中部组团为热带特色农业、林业经济、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城镇服务业、民族工艺品制造区域,也体现了旅游要素的空间集聚特征与旅游发展战略的相互作用。
图2 海南岛旅游用地分布演变

Fig.2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land in Hainan Island

3.2 旅游用地时间演变特征

3.2.1 旅游景区数量呈现平稳增加—相对静止—快速增加的阶段性特征

图3可知,2009—2015年,2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数量平稳增长,其中2A、4A、5A级旅游景区数量略微增加,3A级旅游景区增长较快;2015—2018年A级旅游景区数量相对平稳,其中3A级旅游景区数量略微减少,4A级旅游景区无明显变化,2A和5A级旅游景区数量少量增加;2018—2022年,2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数量快速增加,其中3A级旅游景区数量增长速度最快,2A和4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都有所增加,5A级旅游景区数量无明显变化。
图3 海南岛A级旅游景区数量变化趋势

Fig.3 Change trend of the number of A-level scenic spots in Hainan Island

3.2.2 旅游用地面积迅猛增长,阶段性特征突出

1988—1990年,建省之初,受开发能力、开发条件、市场因素等影响,具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旅游资源率先得到开发,旅游用地大多集中在南端热带滨海区域。三亚市为旅游用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其次为琼海市和文昌市。1990—2005年,海南岛新增旅游用地主要位于北部海口周边和南部沿海区域,乐东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三亚市增加数量最多,定安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海口市增长率最高。乐东黎族自治县因建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风景区,旅游用地面积跃居全省第一。2005—2015年,海口市、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亚市旅游用地面积增加较多: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旅游用地面积最大,五指山市、海口市、儋州市增长率最高。2015—2022年,旅游用地增加较为分散,海口市与三亚市仍然是旅游用地最集中的区域(表2)。
表2 各市县旅游用地面积变动

Tab.2 Changes of tourism land area by city and county

城市 1990 2005 2015 2022
面积(hm2 占比(%) 面积(hm2 占比(%) 增长率(%) 面积(hm2 占比(%) 增长率(%) 面积(hm2 占比(%) 增长率(%)
海口 80.72 1.78 210.07 0.46 160.26 1919.58 3.66 813.76 2598.06 4.63 35.34
五指山 14.99 0.33 14.99 0.03 0.00 2817.95 5.38 18702.04 2817.95 5.03 0.00
三亚 1705.90 37.61 2926.53 6.40 71.55 4617.34 8.81 57.78 4790.13 8.54 3.74
澄迈 5.18 0.11 5.18 0.01 0.00 43.00 0.08 729.53 43.00 0.08 0.00
定安 0.24 0.01 100.18 0.22 41131.32 100.18 0.19 0.00 100.18 0.18 0.00
屯昌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5.65 0.05
白沙 1.96 0.04 1.96 0.00 0.00 1.96 0.00 0.00 9.49 0.02 384.84
文昌 680.67 15.01 683.44 1.49 0.41 683.44 1.30 0.00 688.30 1.23 0.71
保亭 0.00 0.00 8902.89 19.46 8989.40 17.16 0.97 8989.40 16.03 0.00
万宁 532.52 11.74 532.52 1.16 0.00 540.73 1.03 1.54 540.73 0.97 0.00
陵水 603.16 13.30 1704.88 3.73 182.66 1704.88 3.25 0.00 1704.88 3.04 0.00
东方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30.26 0.41
临高 0.00 0.00 0.00 0.00 0.00 138.42 0.26 138.42 0.25 0.00
乐东 0.00 0.00 29537.38 64.56 29537.38 56.37 0.00 29537.38 52.69 0.00
儋州 45.77 1.01 72.07 0.16 57.45 241.11 0.46 234.54 303.11 0.54 25.71
琼海 861.50 19.00 1058.95 2.31 22.92 1058.95 2.02 0.00 1966.20 3.51 85.67
琼中 2.75 0.06 2.75 0.01 0.00 2.75 0.01 0.00 1579.98 2.82 57303.42
总和 4535.36 100.00 45753.79 100.00 908.82 52397.08 100.00 14.52 56063.12 100.00 7.00

3.2.3 旅游用地重心西移北进

海南岛旅游用地重心偏东,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内,且较为稳定。随着中西部经济开发、旅游发展和北部海澄文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旅游用地重心总体向西和向北移动。1990—2005年,近99%新增旅游用地面积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亚市、陵水县等西部和南部县市,海南岛旅游用地重心向西南移动。2005年后海口市、儋州市等旅游用地面积增加,旅游用地重心向北偏西移动。2015—2022年重心继续北移。

3.2.4 各类型旅游用地重心变化各具特色

①自然观光旅游用地重心逐步西移北进。2005年自然观光旅游用地的重心向西北方向进行较大的移动;2015—2022年该类旅游用地增加较为均匀,重心位移较少。②基础设施旅游用地重心北移。受强省会战略、海澄文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建设的影响,基础设施旅游用地重心北移。2005—2015年海口市、定安县、琼海市和乐东黎族自治县旅游基础设施增长迅速,基础设施旅游用地重心向北偏西方向移动较大距离;2015—2022年该类旅游用地增长分布较为均匀,中北部稍多,重心略向北移动。③人文设施旅游用地南移北归。建省初期,人文设施旅游用地及其增量主要集中在三亚市,旅游文娱设施的重心往南迁移;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各地均加强了旅游发展,尤其是省会海口市、澄迈县、临高县等北部县市发展较为迅速,文娱设施旅游用地重心开始北归,重心由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接近屯昌县的边缘处移至屯昌县内。④生态景观旅游用地西南折向西北移动。受地方资源优势、地形地貌条件和中西部旅游开发的影响,生态景观旅游用地重心整体呈向西南移动的趋势。由定安县(1990年)向西南移至屯昌县(2005年),继续向西南方向移动(2015年),最后折向西北方向移至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2022年),整体位移的路径呈“丁”字形。

4 旅游用地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4.1 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依据海南岛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研究的需要,本文选取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旅游配套设施和环境质量为要素层,财政支持、经济活跃度、旅游收入、人口规模、客流量、环境质量、旅游配套设施为原则层,公共财政支出、地区GDP、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境外旅游收入、常住人口、过夜游客、空气质量(达到2级及以上天数)、旅游酒店设施为指标层,构建影响因素层次分析指标体系,并利用皮尔森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重点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旅游用地的驱动作用(表3)。
表3 海南岛旅游用地影响因素及分析结果

Tab.3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nalysis results of tourism land use in Hainan Island

要素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地理探测器 皮尔森模型
q p 相关系数 p
政策因素 财政支持 公共财政支出 0.309 0.000
经济因素 经济活跃度 地区GDP 0.237 0.004 0.989 0.011
旅游收入 旅游总收入 0.988 0.012
国内旅游收入 0.973 0.148
境外旅游收入 0.233 0.767
人口因素 人口规模 常住人口 0.212 0.012 0.978 0.022
客流量 过夜游客 0.992 0.080
环境因素 环境质量 空气质量 0.147 0.019
基础设施 旅游配套设施 旅游酒店设施 0.256 0.000

4.2 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是海南岛生态景观旅游用地、基础设施旅游用地、人文设施旅游用地扩展和空间布局的重要驱动力。建省设区以来,海南经过了多次战略调整,对旅游用地格局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据地理探测器探测,公共财政支出对旅游用地的探测值q为0.308。
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驱动海南生态景观旅游用地增长,直至后期迅猛增长,致使全岛旅游用地重心向西南位移。受政策驱动,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旅游用地逆GDP低迷趋势呈压倒性的增长。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及其组团式发展模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拟定的北部组团、东部组团、西部组团、南部组团、中部组团和海洋组团)、“井”字形或轮轴式高速铁路(拟)和高速公路、四方五港交通格局,“两极”(海口大都市圈、三亚都市圈)极化发展格局、点轴发展(机场、港口、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海航运、南渡江等内河航运等构建的东部、西部沿海通道发展轴、北部“海澄文”一体化发展轴、中部高速公路发展轴)等区域发展战略助推海南省旅游用地的空间格局的演变。正在进行的自由贸易港建设必将给海南省旅游用地、旅游要素的空间格局和空间演变带来新的影响。

4.3 经济因素

4.3.1 GDP的支撑作用

据地理探测器探测分析,GDP对景区核密度的探测值q达到0.295。据皮尔森模型分析,GDP总值与旅游用地面积的相关系数值为0.989,且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GDP与旅游用地面积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旅游用地规划及格局演变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海口、三亚两市,区域的极核地位、交通区位和较高的经济活跃度为旅游用地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拥有更多的资金夹带着人流、物流、技术、信息等元素投入到旅游用地开发建设中,旅游用地密集。而同样具有特色的西部沿海和中部区域由于经济活跃度不够、交通区位优势不足,旅游用地发展较为缓慢(除生态旅游用地外)。

4.3.2 旅游收入的反哺作用

据皮尔森模型分析,旅游用地面积与旅游总收入、境内旅游收入、境外旅游收入之间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988、0.973、0.233,其中旅游总收入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与旅游用地面积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2)。旅游收入从需求侧驱动旅游用地规模和结构的发展,从供给侧为旅游用地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4.4 人口因素

东部沿海区域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好,人口因素对旅游用地格局演变的驱动作用强,人文设施旅游用地、基础设施旅游用地增长较快;海口、三亚及琼海、儋州、东方、文昌人口密集,是全省的主要的旅游集散地,两地年末常住人口占全省约39%,2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最为集中。人口基数较少的中部、西部市县人口增加不明显,甚至经历了人口负增长,旅游用地增长总体较为缓慢。但旅游用地格局受自然资源禀赋与政策支持因素影响较大,生态景观旅游用地占较大比重。

4.4.1 本地人口

常住人口是吸引人流、资金、技术的基础,是投资回报的重要条件,构成旅游用地的重要驱动力。常住人口数量和结构影响旅游用地的数量规模以及用地类型。常住人口对区域旅游景区的核密度的探测值达到0.212。旅游用地面积和常住人口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值为0.978,并呈现0.05水平的显著性。近年来,海南社保卡一卡通旅游年卡,力推本地人游海南,刺激全省旅游消费复苏,更进一步推动了对海南岛北部海口都市区、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风景资源密集区、人口密集区和人口流入区的旅游用地发展。

4.4.2 旅游客流

旅游客流从需求侧影响旅游用地规模和结构。旅游客流的规模影响旅游用地的负荷,对于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游览的舒适度、满意度、重游率、过夜率有直接的影响。游客的结构和层次对旅游用地的结构性供给产生压力。过夜游客对于旅游接待设施的规模、品质提出挑战。过夜游客客流较小幅度的变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用地的规划和发展具有驱动作用。游客接待人次对2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探测值q达到0.295,与旅游用地面积变化呈正相关,p值大于0.05。海口、三亚和琼海凝聚海南岛的大部分游客,海口市15个2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全年的过夜游客接待人数为16851926人次,位居全省第二;三亚市14个2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全年的过夜游客接待人数为21620435人次,位居全省第一;屯昌县接待过夜游客人数为535787人次,位居全省最后。

4.5 基础设施因素

旅游酒店设施对旅游景区核密度的探测值为0.256。2022年海南岛共有旅游酒店设施778个,其中海口和三亚市大约占45%,这与海口三亚的旅游配套设施齐全,居留的便利性、舒适度和获得感有很大关系。

4.6 环境因素

环境质量对海南旅游用地的探测值只有0.148,空气质量对海南岛旅游用地变化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大。这与海南岛区域面积小,区域差异不突出,整体环境质量普遍上乘有关系。海南岛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达到2级及以上的天数达到350天以上,三亚、五指山市更是达到了365天,低于350天的分别为屯昌县(342天)和临高县(345天),这两个城市也是旅游用地较少的县市。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本文运用ENVI、ArcGIS等软件分析了海南岛1990年建省设区初期、2005年生态省建设中期、2015年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期、2022年自由贸易港建设初期4个时期的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利用核密度分析、洛伦兹曲线、最近邻分析、皮尔森相关模型等方法研究了海南岛旅游土地利用分类与分布特征,探讨了海南岛旅游用地功能结构、空间格局的演变历程和驱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5.1.1 社会经济因素是旅游用地扩展和空间布局的重要驱动力量

政策因素引发社会经济因素的变革,人才、客流、文化、技术、资金、创新等因素通过集聚和流向影响旅游用地格局的演变。海南岛过冬候鸟、政策移民(开发移民、高考移民等)、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导致游客季节波动、年际变化和游客结构和游客偏好的改变。政府通过对旅游市场主体的宏观调控、对旅游景区的治理以及资金扶持影响旅游用地的结构和布局。政策对旅游用地有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可能是累积的和较为模糊的,具体政策难以与旅游用地变化进行完全的数量对应。过于频繁的政策变动或不利的政策变动可能阻止或破坏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正常演化。

5.1.2 海南岛旅游资源单一,社会生态系统脆弱

自然风光容易被取代,地方文化难以复制。海南以热带原始森林、热带滨海自然风光、温泉疗养等自然资源占优势,地方文化资源缺乏提炼和彰显。社会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社会生态系统内外缺乏紧密联系和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网络结构性不强,弹性不足,恢复力弱。旅游用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旅游地产泛滥、海岸资源退化、环境破坏严重,景区社区矛盾突出。

5.1.3 旅游用地的变迁更多来自外部影响因素

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资源特色、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决定了海南发展跟整个国家的战略息息相关。生态建设创新战略、改革前沿试点战略、地缘政治国防战略、海洋战略等无不在海南旅游用地格局中具有深深的烙印。旅游用地概念、分类突出政策影响下功能导向的旅游用地特色。

5.1.4 游客居留获得感和当地居民福祉不强

旅游发展的目的与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提升居民福祉、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相一致。海南是世界人民、中国人民的海南,也是海南人的海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南旅游发展更是一种公共福利,一种营商环境的营造。海南旅游用地格局需适应全域旅游理念和服务于公共福利、营商环境的需求。

5.2 政策建议

5.2.1 丰富旅游用地类型,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资源,结合生态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创新农旅项目和文旅项目。各地可以根据地方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市场供求,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等深度体验旅游;发展生态+文旅+农旅旅游等项目,形成不同特色的自然风光旅游区:西部阳光海岸度假休闲区、东部热带滨海风光体验区、中部南部原始森林生态旅游体验区和北部火山遗迹科普考察研学旅游体验区。
挖掘地方文化、城镇和乡村特色文化,加强基础设施旅游用地建设,发展城镇休闲旅游和夜游经济。如海口、三亚等大中城市需要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旅游集散地的游轮经济、免税购物和美食体验、休闲旅游、夜游经济,丰富游客驻留所需的吃住游乐活动,延长游客驻留时间,拉伸城镇经济消费和文化消费,提升游客体验,提升地方吸引力、服务力和当地人民的福祉。

5.2.2 构建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网络,优化旅游用地格局

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和旅游社区,完善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网络。以海口、三亚、琼海、儋州、博鳌等为极核,进一步完善港口、机场、环岛高铁、中线轻轨、环岛旅游公路、骑行绿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串联旅游用地成线成面,结合都市圈、经济带发展规划,适当集中、规模经营和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层级分明、相互依赖、自成体系的旅游产业集群和旅游社区,构建多层次、扁平化、嵌套发展、时序相依的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网络。
挖掘海上和海底空间,倡导旅游用地的立体复合利用。在琼州海峡和其他滨海区域利用海面发展旅游直升机、拖拽伞等空中游玩项目,利用文昌航天基地优势发展太空旅游、天文旅游或气象旅游等项目,利用海底潜水、铺前镇海底村庄发展海底探险旅游,利用海口众多火山口发展地下火山通道旅游等,构建旅游用地陆、海、空立体用地格局。
依托建设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基于尺度及其相互作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海南岛旅游用地发展进行陆、海、空复合的多尺度的顶层设计。处理好海南旅游用地发展需求与周边乃至全球相关区域或行业竞合关系,找准在国内和全球旅游行业的生态位,利用地缘优势与周边的珠三角、北部湾地区、东南亚地区等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共生协调的关系,突显海南旅游用地本地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建立海南旅游用地在“一带一路”和区域合作中的领导或优势节点地位。

5.2.3 充分利用政策因素,从需求侧定身打造旅游用地

分析海南发展战略可能带来的人口规模、客源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游客、国内游客的游憩偏好,定身打造引领潮流,满足国际旅游岛、生态省建设、国际教育高地、国际娱乐休疗中心和自由贸易港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商务旅行、求学研习、科学考察、国际交流需求。响应全域旅游和海南本地人日益增长的旅游公益需求,提升海南本地人和移居海南的各类人才驻留海南、体验海南和周末节假日短程短途休闲旅游的需求,发展海南本地游和假日经济,完善城郊和市内休闲旅游用地,提升游客和本地人居留的舒适度和获得感。

5.2.4 培育地方文化根植性,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

协调好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培育共同愿景,打造地方特色,彰显区域优势,和谐人地关系,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大陆和海岛共建共享,景区与社区共生共荣,利益责任、风险共担。通过旅游发展促进公共福利和居民游客获得感和福祉提升,构建产业兴旺、人民幸福的美丽乡村。
[1]
Ioannides D. Tourism development agents:The Cypriot resort cyc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19(4):711-731.

[2]
Riebsame W E, Parton W J, Galvin K A, et al. Integrated modeling of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J]. Bioscience, 1994, 44(5):350-356.

[3]
Bičı́k I, Jeleček L, Štěpánek V. Land-use changes and their social driving forces in Czechia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J]. Land Use Policy, 2001, 18(1):65-73.

[4]
Johnson R K, Angeler D G.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on stream assemblages:Taxon-specific responses of alpha and beta diversity[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4, 45:386-393.

[5]
Silva S, Wu T, Nyhus P, et al. Land-use change is associated with multi-century loss of elephant ecosystems in Asia[J]. Scientific Reports,2023,DOI:10.1038/s41598-023-30650-8.

[6]
Ockermüller E, Kratschmer S, Hainz-Renetzeder C, et al. Agricultural land-use and landscape composition:Response of wild bee species in relation to their characteristic traits[J]. 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23,https://doi.org/10.1016/j.agee.2023.108540.

[7]
潘荟交, 王怀英, 杨华容, 等. 近10年崇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3):71-77.

[8]
张竣茂, 臧传富. 东南诸河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 生态学报, 2019, 39(24):9339-9350.

[9]
陈忠升, 陈亚宁, 李卫红. 新疆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中国沙漠, 2010, 30(2):326-333.

[10]
吴尚. 近3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3):246-251.

[11]
王保盛, 陈华香, 董政, 等. 2030年闽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20, 40(2):484-498.

[12]
陈红, 史云扬, 柯新利, 等. 生态与经济协调目标下的郑州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J]. 资源科学, 2019, 41(4):717-728.

DOI

[13]
Roehl W S, Fesenmaier D R. Tourism land use conflict in the United Stat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7, 14(4):471-485.

[14]
Williams P W, Penrose R W, Hawkes S. Shared decision-making in tourism land use plann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5(4):860-889.

[15]
Rico-Amoros A M, Olcina-Cantos J, Saurí D. Tourist land use patterns and water demand:Evidence from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J]. Land Use Policy, 2009, 26(2):493-501.

[16]
Hof A, Schmitt T. Urban and tourist land use patterns and water consumption:Evidence from Mallorca,Balearic Islands[J]. Land Use Policy, 2011, 28(4):792-804.

[17]
Mei R, Han L.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sustainable tourism land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J]. Ecological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 S, 2022, 29(3):347-369.

[18]
Pérez-Calderón E, Miguel-Barrado V, Sánchez-Cubo F. Tourism business in Spanish national parks: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tourism[J]. Land 2022,https://doi.org/10.3390/land11020190.

[19]
Alwan K H, Omran S H. Asmarat inventory interpretation for tourism land use planning and growth management[C]//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OP Publishing, 2023,DOI:10.1088/1755-1315/1129/1/012037.

[20]
К.В.Зворыкин. 旅游用地分类和评价的科学及应用问题[J]. 地理译报, 1988(4):48-51.

[21]
彭慧, 毕宇珠. 旅游用地分类管理浅析[J]. 中国土地, 2015(2):33-34.

[22]
和圆媛, 黄义忠, 胡松, 等. 土地利用规划视角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35):12690-12691,12712.

[23]
余中元, 李波, 张新时.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用地概念及分类——社会生态系统视角[J]. 生态学报, 2019, 39(7):2331-2342.

[24]
席建超, 赵美风, 葛全胜.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 地理学报, 2011, 66(12):1707-1717.

[25]
李维维, 王甫园, 马晓龙, 等. 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土地利用时空演化机制研究——以西溪湿地为例[J]. 旅游学刊, 2023, 38(4):133-148.

[26]
雷洁琼.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27]
罗文斌, 雷洁琼, 楚雪莲. 乡村转型视域下农村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驱动机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人际行为理论的整合框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1):221-233.

[28]
苟雨君.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普洱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2.

[29]
于颖, 段雅雯. 浅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对乡村旅游用地的管理与优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23):24-27.

[30]
余中元, 叶文浩. 基于DEA方法的广东旅游用地利用效率测评[J]. 旅游纵览, 2023(17):188-193.

[31]
唐月亮, 段建南, 魏晓, 等. 中国旅游用地研究进展与启示[J]. 经济地理, 2021, 41(5):213-222.

DOI

[32]
朱竑, 陈晓亮. 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5):607-615

[33]
郭泉恩, 钟业喜, 李建新, 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6(6):646-652.

[34]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7, 72(1):116-134.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