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胡伟, 于书洋, 葛岳静, 刘峻峰, 张建珍, 胡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构建了多维度地缘经济联系强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边形法、向量和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分析了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演变,剖析了中俄两国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整体强度呈波动增长态势,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整体联系强度基本保持稳定,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整体地缘经济联系强度高于中国。②地缘政治在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中的作用下降,贸易和交通在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中的地位上升。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地缘经济联系由贸易、交通、地缘政治共同主导逐步转为贸易和投资共同主导,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地缘政治联系由旅游、贸易、地缘政治共同主导转变为贸易、旅游、交通共同主导。③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均呈北高南低阶梯格局,但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以南4国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空间格局波动起伏较大。④资源禀赋是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演变的共同重要驱动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比俄罗斯更依赖市场规模,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对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稳定性比中国更为敏感。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周密, 张心贝, 郭佳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周期协调视角构建了区域协调网络,运用融合社会网络分析、ERGM模型及路径模拟方法探究了网络特征、传导机制及发展路径优化问题。研究发现:①网络特征方面,我国区域协调水平波动上升,呈现关系“南密北疏”、速度“南快北慢”的格局;京津冀等传递型城市群侧重“先富带动后富”的非均衡发展模式,珠三角等互动型城市群侧重“互惠互利”的均衡发展模式。②传导机制方面,行政区划作用优于经济区划,中央垂直治理优于地方分散治理,生产、投资及消费联动“以高带低”地促进协调互补。③发展路径优化方面,“供需互促的循环联动路径”具有长期持续性,“中心城市的引领发展路径”的先发优势较强,两者结合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城市群的载体依托路径”以群际层面的平台支撑作用为主,群内作用较弱。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杨千龙, 陈慧媛, 文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解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黄河上游1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基于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剖析2010—2019年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进而提炼不同类型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呈“V”字形态势,形成北部优于中、南部的空间格局,且多中心趋势明显。②影响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2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人才的投入以及对人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③研究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区可划分为高数字化—高绿色化区(H-H型)、高数字化—低绿色化区(H-L型)、低数字化—高绿色化区(L-H型)、低数字化—低绿色化区(L-L型)4类。④H-H型应以城市群或中心城市为发展核心,H-L型应以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导向,L-H型应以健全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为发展手段,L-L型应以吸引外部投资与承接产业转移为发展关键。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王腾, 周海炜, 余菲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结合回归分析与ArcGIS空间分析,实证检验了地理位置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与企业—城市空间邻近均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②CEO两职合一可以强化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与企业—城市空间邻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影响;③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与企业—城市空间邻近对数字化程度较高企业的影响更强,而对数字化程度较低企业的影响则较弱甚至不显著。此外,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为正,而企业—城市空间邻近的积极作用仅在东部地区显著。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杨巨, 梅术陈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结合2003—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省市宏观数据,对电信隐性转移支付进行定义和测度,并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了其对工业企业资本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省份电信隐性转移支付呈现出明显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东部地区存在电信资源隐性转出,中西部地区存在电信资源隐性转入。②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电信隐性转移支付对工业企业资本循环存在正向影响,并且在进行内生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③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出口企业和发达地区企业而言,内销企业和欠发达地区企业资本循环受到电信隐性转移支付的提升效应更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国内大循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古恒宇, 黎宇翔, 劳昕, 卢琳, 张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COVID-19疫情爆发时期(2020年)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2021年)2个阶段春运出行期与返程期的城际人口流动数据,采用复杂网络方法刻画疫情影响下中国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特征变化,并借助二次指派程序(QAP)识别了影响人口流动网络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①疫情爆发时期春运人口流动网络规模骤减,相邻城市间短距离人口流动联系取代中长距离的人口流动,表现出“小世界”特征,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人口流动网络规模与流动距离回升。②春运人口流动网络格局受疫情影响产生了一定变化,但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各地省会城市集聚的根本态势没有发生改变,人口流动网络社团划分在疫情不同阶段总体保持稳定。③疫情病例、各城市间空间距离对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的负向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力虽有弱化趋势,但依旧十分显著;城市常住人口、旅游服务、高等教育、交通发展及医疗服务水平差异对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的正向影响逐渐提高。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张学波, 李亚宁, 孙峰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事件为时间起点,采用核心变量法测度并分析了2008—2021年中国市域经济韧性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同时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及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①中国市域经济韧性整体呈连续升降的动态演化趋势,且在研究时段内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区的动态演化过程差异性显著,经济韧性整体表现为中、西部地区高,东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较弱的空间格局。②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相对较小,各区域内部之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从区域层面看,西部地区的差异最大,东、中部地区的差异减弱,东北地区的差异增强。③中国市域经济韧性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且集聚类型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韧性高值集聚区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韧性低值集聚区范围逐渐缩小且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④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产业结构、创新水平对经济韧性的正向作用显著,且影响强度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弱的趋势;而政府调控的正向作用和对外开放的负向作用均表现出减弱态势,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采取差别化对策来提升经济韧性。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徐洁, 李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共同富裕的“发展”和“共享”两大内涵,结合县域发展特征,从经济实力、发展动力、收入分配和服务普惠4个维度构建县域共同富裕评价体系,使用投影寻踪法对中国2008—2021年1663个县域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和空间DID模型探究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县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县域共同富裕水平整体显著提高,但区域间差距扩大,呈现出“东部高、中部快、西部稳、东北滞后”的发展趋势。②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显著提高了县域共同富裕水平,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政策效果随时间推移增强。③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人力资本水平更高以及县域治理能力更强的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对县域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④机制分析表明,电子商务发展通过释放市场潜力和优化就业结构实现强发展和促共享,进而提升县域共同富裕水平。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李俊蓉, 冯惠敏, 林荣日, 范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文章采用极差法、熵值法等构建指标体系,运用ArcGIS和SDM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我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的空间演化与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①整体上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仍存在提升空间,且区域差异较为明显。②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中部地区与全国水平较为接近,西部地区低于其他地区,但耦合协调水平逐步提升,与其他区域的差距正在缩小。③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集聚效应逐年增加。④科技支出水平、数字化水平、机械化水平、信贷水平等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科技支出水平的影响最大。分区域来看,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抑或是总效应,其对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比中西部大。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吴卫, 刘庆芳, 宋金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文章综合运用修正后熵值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空间马尔可夫链和面板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探究了2010—2019年湘赣边区24个县域共同富裕水平时空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湘赣边区县域共同富裕水平相对较低,但保持持续提升的演化态势;在空间上形成“湖南片区>江西片区,湘赣边区北部县域>湘赣边区南部县域”的分布格局,且县域共同富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②湘赣边区共同富裕水平的稳定性较强,县域尺度上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和俱乐部收敛,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增长和跨级转移仍任重道远,邻域背景的空间溢出效应尚未得到有效发挥。③旅游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等因素在不同分位点上的作用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发展水平对于湘赣边区县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效应显著且强烈。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张悦, 来逢波, 程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借助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数字化转型相关词频总和、数字资产占无形资产比重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揭示了其时空特征及对城市碳排放量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①城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稳步发展,数字化转型相关词频总和从2011年的0.563万次增加至2021年的3.342万次,数字资产占无形资产比重相应从2.60%提升至4.64%。②胡焕庸线东部地区数字化转型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区域之间差距明显大于区域内部差距,其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总体差异呈现减小趋势,空间集聚效应较弱但不断提升,加速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集聚。③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城市碳排放量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企业内部与产业融合两个方面实现结构优化、资源整合、效率提升、效益增加和碳排减少,不同地区、不同经济聚集区域的碳减排效应具有异质性。文章从数字技术应用、适宜转型方式、长效激励机制、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促进数字化转型及降碳效应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蒋雨彤, 封永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定义,构建包含数字经济的省级投入产出表,与历年全国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的省级分行业就业数据进行合并,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对2000—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吸纳与带动能力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数字经济的就业吸纳与带动能力均明显上升,就业吸纳能力的增速更高。②数字服务业反超数字制造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数字经济通过不断增加对服务业的中间产品需求,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传统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业的就业带动效应不断增强。③北京、天津、广州、江苏和上海始终是数字经济吸纳就业和带动就业的优势区域,随着数字经济向中西部地区渗透,在中西部省份已经形成了梯度明显的就业吸纳或带动能力较强的新区。④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就业吸纳与带动能力差异趋于缩小,三大沿海地区与五大内陆地区之间差异的缩小是主要驱动力。基于此,文章提出了顺应数字经济就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和完善就业吸纳与带动能力建设的相关建议。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赵传羽, 刘中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刻画数字经济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影响数字经济空间格局的外部因素,有助于实现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文章根据国家级城市群的划分将样本进行分组,利用2000—2019年全国工商企业注册信息数据,使用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指标,刻画了中国数字经济企业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中国新注册数字经济企业的数量和平均注册资本均有所提升,从增量和增速角度看,城市群城市均要高于非城市群城市。②数字经济企业的空间分布差异在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城市群内的下降程度要大于城市群间的下降程度,是数字经济总体空间分布差异缩小的主要来源。③设立国家级城市群具有显著的政策效应,显著提高了城市群城市新注册数字经济企业的数量和注册资本,放大了中心城市对非中心城市的正向溢出效应。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张军涛, 闫昱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法测度中国31个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的空间价值流,据此构建空间关联网络,并对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相较于2017年,各制造业部门的上游度在2020年基本保持稳定,而其被生产性服务业嵌入程度整体增长较为明显。②2017年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的空间关联网络密度呈现出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较大的空间价值流主要存在于北京、河南、江苏、浙江、上海和广东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冶金工业产业链和化工产业链上、中、下游生产环节呈现出与之类似的空间格局。③省域间的地理邻近性能够对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技术创新水平差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差异以及市场化程度差异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空间关联网络形成。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王成, 代蕊莲, 豆浩健, 王政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文章遵循“微入宏出”的逻辑进路,在阐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时代语境与使命的基础上,从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理清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逻辑,并从系统思辨、过程与格局、流机制、主客体要素配置和政策优化与保障机制阐释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问题,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还从建设主体、建设客体、建设载体3个维度回答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时代之问,以期为形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案提供实践借鉴。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苏浩, 李雪银, 吴次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明耕地系统健康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可为准确诊断耕地系统健康状态和耕地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东北典型黑土区克山县为研究区,利用小波相干模型,测算耕地系统健康影响因子相干系数,采用小波相干谱和相位角,明确影响因子作用大小、方向与范围,揭示了耕地系统健康影响因子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影响耕地系统健康比较显著的因子有全氮、有效磷、降水量、温度、土壤侵蚀、有机质、黑土层厚度、农业劳动力、耕地投入、pH值和土壤质地。②耕地系统健康影响因子的作用大小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耕地系统内部因子影响显著,耕地系统垂直方向上因子影响减弱,水平方向上因子影响增强。③研究区耕地系统健康影响因子在采样线不同样段影响大小、方向不尽相同,正向影响作用显著的因子,系统健康需求量高,增加该因子投入强度有利于系统健康,反之则反。总之,阐明东北黑土区耕地系统健康作用过程和作用机理,是耕地保护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可为耕地系统精细化管理、制定和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冯新惠, 李艳, 余迩, 杨佳钰, 雷凯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解析城市土地开发与碳排放绩效的耦合关系,对于实现土地开发与碳减排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各市2003—2021年城市土地开发指数,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估其碳排放绩效;继而采用耦合协调模型与脱钩模型分析城市土地开发指数与碳排放绩效的耦合关系,并用灰色关联模型识别了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2003—2021年,江苏的平均城市土地开发指数先下降后上升,各市间的差距不断缩小。②江苏的平均碳排放绩效波动上升,在空间上呈现由“东高西低”向均衡发展转变的格局。③江苏城市土地开发与碳排放绩效的耦合协调度由2003年的0.531波动上升至2021年的0.642,且在2020年后稳定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在研究时段后期,有9个城市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南京、连云港和淮安处于磨合过渡阶段,常州处于失调衰退阶段。此外,强负脱钩与强脱钩是研究区的主要脱钩状态。④土地开发规模和经济化开发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较大,土地社会化和生态化开发的影响则较弱。最后,根据城市土地开发各指标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可为促进城市土地低碳开发提供指导。
  • 三农、土地与生态
    王俊龙, 郭贯成, 韩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宅基地退出是当前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对于实现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进程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江苏省宿迁市595份农户问卷调研数据为样本,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及代际差异。研究发现:①行为态度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显著正向关系,新生代农民更容易受行为态度的影响;新生代农民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而老一代农民更加关心居住环境。②主观规范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显著正向关系,新生代农民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尤其是亲朋好友的影响。③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显著正向关系,其对老一代农民影响更大;老一代农民在宅基地退出意愿上更关注存在的风险和社会保障,新生代农民则更加关注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政策。④3个潜变量中对新生代农民影响最大的是行为态度,对老一代农民影响最大的是感知行为控制。基于此,提出应关注不同代际农民的差异性,提供更多的沟通途径,完善宅基地退出补偿评估制度,着重解决新生代农民子女教育和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等建议。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袁腾跃, 万大娟, 向熠繁, 易敏, 黄凤莲, 赵敏, 朱佩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核算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湘江源头潇水流域为例,基于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修正系数的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潇水流域ESV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探索ESV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以及各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2010—2015年潇水流域ESV呈下降趋势,2015—2020年潇水流域ESV有所上升。②研究区内ESV高值区沿潇水呈线状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存在显著集聚效应,但集聚效应有逐渐减弱的态势。③潇水流域ESV空间分异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的耦合作用,其中人为影响综合指数对ESV的空间分异影响最大。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朱泽辉, 刘家明, 朱鹤, 高彩霞, 李凤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温泉旅游作为健康旅游产品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对温泉旅游地的研究将有助于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构建了温泉旅游地基本信息库,对中国1072个温泉旅游地进行了类型划分,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的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我国温泉旅游地按客房数量和开发导向分为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小型温泉旅游地、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和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②温泉旅游地总体呈现集聚型空间分布的特征,形成了2个密度核心区、2个次密度核心区和多处点状团广域分布的空间结构。③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小型温泉旅游地、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和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分别形成了“E型”结构、“多点团状”结构、“四点方形”结构和“以点带面、小聚集大连贯”的空间结构。④我国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交通运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条件、自然环境状况和历史文化本底5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因素影响程度不一。最后,文章总结了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影响机制,并针对优化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和明晰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杨莎莎, 胡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文旅融合发展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基于数字赋能背景,文章构建了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刻画了2010—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变化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总体而言,我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但城市间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处于高融合发展水平的典型城市有北京、上海、南京、深圳和杭州,低融合发展水平的典型城市有雅安、商洛、绥化、齐齐哈尔等。②我国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局部空间关系变化特征显著,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京津冀城市群和以上海、杭州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群,以郑州为代表的中原城市群一直处于冷点和次冷点区域。③各个维度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融合基础、规模、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通过对不同维度融合发展类型城市的问题识别,探讨了差异化文旅融合发展提升路径。
  • 旅游经济与管理
    谢佳亮, 王兆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投入产出理论及旅游效应论,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效率理论框架,并运用EBM模型、三维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可夫链和面板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200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文旅融合发展效率动态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文旅融合发展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存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分异;核密度分布曲线总体表现为“双峰”形态,其中东部地区为“双峰”形态,中部和西部地区为“单峰”形态。②中国文旅融合发展效率空间集聚态势显著并在前后十年均具有较强的时空锁定特征,虽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增长,但可依托空间溢出效应逐渐实现协同提升。③消费需求、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能有效提升本地与邻近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效率;政府调控能提升本地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效率,其空间溢出效应虽为正但并不明显;交通设施对本地与邻近区域文旅融合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劳动供给的空间溢出效应虽为负但并不显著。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马芳芳, 王世鹏, 王芳, 丁志伟, 罗婉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黄河流域67个地级市(州、盟)为研究单元,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2022年黄河流域城市旅游的虚实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对空间分异、集聚状态和关联特征进行分析,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类型划分。结果表明:①从空间分异特征看,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梯度空间分布特征,且以西安市为中心向西南—东北方向延伸形成“V”字形高值区集聚带。从核密度分析看,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形成一个“山”字形高密度集聚区和一个以兰州市为中心的较高密度区,显示出旅游空间结构的局部集聚特征。②从耦合协调等级看,大部分城市所处的等级不高,其中61%的城市处于轻度失调等级,37%处于中度失调等级,仅西安市达到了初级协调等级。③从空间关联特征看,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关联效应不明显,仅出现了1个显著H-H区(宝鸡市)、1个显著L-L区(甘南藏族自治州)和2个显著H-L区(兰州市和忻州市)。④从类型划分看,“高虚拟—高实体—高耦合”类型的城市仅有西安市,而“低虚拟—中实体—中耦合”类型的城市数量占比最大,“低虚拟—低实体—低耦合”类型次之,“中虚拟—中实体—中耦合”类型的城市有12个,反映出黄河流域城市旅游线上推广与线下资源整体实力不强且耦合性较弱。⑤从影响因素看,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以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对城市旅游虚实耦合协调水平有显著影响,政府支持力度与自然环境支撑、交通便利程度交互后对虚实耦合协调水平影响作用得到加强。
  • 旅游经济与管理
    余中元, 高紫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用地的复合性导致旅游用地功能结构的多变,政策驱动下旅游用地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明显变化。文章基于功能将旅游用地划分为自然观光旅游用地、基础设施旅游用地、人文设施旅游用地、生态景观旅游用地等4种用地类型,并运用ENVI、ArcGIS等软件分析海南岛建省设区初期、生态省建设中期、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期、自由贸易港建设初期4个时期的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研究海南岛旅游土地利用分类与分布特征,利用核密度分析、洛伦兹曲线、最近邻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海南岛旅游用地功能结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利用皮尔森相关模型探讨了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海南岛自然观光旅游用地比重高,生态景观旅游用地发展迅速。②旅游用地重心偏居东南一隅,并明显北移、西进,各类型旅游用地重心迁移路径有所差异。③自然观光旅游用地和生态景观旅游用地集中于海南岛中部和南部,人文设施旅游用地集中于北段和南端的海口市和三亚市,基础设施旅游用地则较为分散。④旅游用地增量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分布在海口市与三亚市。⑤政策因素是海南岛旅游用地扩展和空间布局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因素对旅游用地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人口因素对人文设施旅游用地、基础设施旅游用地产生重要影响。文章最后从旅游用地类型的多元化、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网络的优化、政策因素的驱动作用、地方根植性的培育以及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等维度提出了海南旅游用地格局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书评
  • 书评
    曾刚
    2024, 44(5): 239-2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