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中国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朱泽辉 , 1, 2, 3 ,
  • 刘家明 1, 2, 3 ,
  • 朱鹤 , 1, 2, 3, ,
  • 高彩霞 4 ,
  • 李凤娇 1, 2, 3
展开
  •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 北京 100101
  • 2.中国科学院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 北京 100101
  • 3.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 北京 100049
  • 4.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科学学院,中国 北京 100024
※朱鹤(1989—),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旅游与可持续发展。E-mail:

朱泽辉(2000—),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旅游与旅游规划。E-mail:

收稿日期: 2023-10-30

  修回日期: 2024-03-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9-1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271248)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a Resort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 ZHU Zehui , 1, 2, 3 ,
  • LIU Jiaming 1, 2, 3 ,
  • ZHU He , 1, 2, 3, ,
  • GAO Caixia 4 ,
  • LI Fengjiao 1, 2, 3
Expand
  •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 2.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 4. School of Tourism Sciences,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24,China

Received date: 2023-10-30

  Revised date: 2024-03-20

  Online published: 2024-09-14

摘要

温泉旅游作为健康旅游产品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对温泉旅游地的研究将有助于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构建了温泉旅游地基本信息库,对中国1072个温泉旅游地进行了类型划分,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的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我国温泉旅游地按客房数量和开发导向分为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小型温泉旅游地、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和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②温泉旅游地总体呈现集聚型空间分布的特征,形成了2个密度核心区、2个次密度核心区和多处点状团广域分布的空间结构。③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小型温泉旅游地、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和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分别形成了“E型”结构、“多点团状”结构、“四点方形”结构和“以点带面、小聚集大连贯”的空间结构。④我国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交通运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条件、自然环境状况和历史文化本底5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因素影响程度不一。最后,文章总结了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影响机制,并针对优化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和明晰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

朱泽辉 , 刘家明 , 朱鹤 , 高彩霞 , 李凤娇 . 中国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4 , 44(5) : 190 -20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5.020

Abstract

Spa resort,as a health tourism product,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on the spa resor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pa tourism industry. This study categorizes 1072 spa resorts in China,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spa resorts using the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and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pa resorts by the means of the Geodetecto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Based on the size of guest rooms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spa resorts in China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large- and medium-sized spa resort,small-sized spa resort,leisure-type spa resort,and nature sightseeing-type spa resort. 2) Spa resort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glomer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form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wo density core areas,two sub-density core areas,and multiple point-shaped agglomeration with wide area distribution. 3) Different types of spa resorts exhibit different distribution structures,large- and medium-sized spa resorts form "E-shaped" spatial structure,small-sized spa resorts i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multiple points and agglomeration",leisure-type spa resorts i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four point and square",and nature sightseeing-type spa resorts i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point to area,small aggregation and large coherence". 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spa resorts in China are the result of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five major factors: transportation capacity,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tourism market conditions,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varies. Based on the above,it summarizes the mechanism diagra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poses relevant suggestions in optimizing the spatial layout of spa resorts and clarify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s.

全球健康研究院(GWI)2023年数据显示全球健康产业自2020年以来增长27%,康养旅游产业全面复苏,彰显出广阔市场。在诸多休闲健康旅游产品中,温泉旅游集养生、休闲、康体、保健、度假旅游于一体,迎合了现代旅游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在健康旅游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温泉旅游地发展得到了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在2021年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及要推进温泉旅游发展并建设一批温泉旅游地,国民健康政策中也提到将健康产业与旅游业结合,满足公众健康需求。但在各地温泉旅游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温泉旅游地存在布局不合理、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文化资源与温泉养生匹配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加强对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和作用机理的有效分析,将有助于温泉旅游地空间优化和健康持续发展。
温泉是一种具有很强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而温泉旅游是依托温泉资源开发出来的重要旅游产品,其通过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温泉、放松身心、沉浸自然,达到休闲、养生、度假目的。结合前人研究基础[1],本文对温泉旅游地的界定如下:温泉旅游地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以一个或多个温泉为主体,并整合周边资源环境,辅以住宿或娱乐项目等配套设施,形成成熟旅游产品的综合型旅游场所。温泉旅游地形态多样,涉及温泉酒店、温泉度假村、温泉小镇等,规模差异显著,但多以“温泉”或“汤”为关键词进行命名,并体现以温泉为核心产品的特色和卖点。国外对温泉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早期集中在温泉旅游的发展潜力[2]、医疗功能[3]等主题的探讨。随着温泉旅游由医疗导向到娱乐导向的转变,学界开始探讨温泉旅游的价值评估、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等内容[4-6]。其中,温泉旅游的价值评估主要集中在对其社会与经济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评估分析上[7],学界通过建立二阶结构[8]、温泉评估模型[9]分析温泉旅游的发展潜力和价值,并对温泉旅游的内涵外延展开探讨[10];有关温泉旅游市场营销的分析,多基于游客在线评论等大数据分析来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制定营销策略[5];而近年来有关温泉旅游的消费者心理研究,则探讨了新冠疫情前后的消费偏好[8]、消费补偿心理[11],并重点关注了年轻人对温泉旅游的感知和态度[12]。此外,还有部分研究探讨了温泉旅游政策[13],不同种类温泉的客源差异[14],或从空间视角研究温泉旅游的地理嵌入性[15]
国内温泉旅游历史悠久,然而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开展滞后。随着温泉旅游的发展,近年来相关成果逐渐增多,学界主要探讨了温泉旅游地开发与规划[16]、温泉旅游的发展现状和旅游需求[17]、指标体系构建[18]、游客满意度与重游意愿[19]等相关议题。研究尺度涵盖省、市等区域,而其中通过识别利益主体[20]支撑温泉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则为学术研究与实践融合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同时,有学者还关注到温泉旅游地开发中文化底蕴缺失的问题[21],并认为温泉旅游发展应与当地文脉、地脉、商脉和史脉紧密结合[22]。此外,也有少数研究从空间视角对我国部分省、市的温泉旅游资源的分布[23-24]展开分析,但缺乏从宏观层面对全国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温泉旅游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大多从经济管理学或消费者行为学角度进行分析,对温泉旅游地这一独特的地域系统进行研究的地理学框架尚未形成。格局和机理是理解温泉旅游地形成、分布和发展演化的重要基础,特别是着眼于新形势下温泉旅游的发展,需要考虑对开发目的和导向进行科学分类,并探讨不同类型温泉旅游地的形成特征和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在构建温泉旅游地基本信息数据库并结合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1072个温泉旅游地进行系统梳理,按照客房数量和开发导向划分温泉旅游地类型,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Voronoi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和核密度分析法刻画我国不同类型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状况和集散特征,并运用熵值赋权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辨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凝练总结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机理,以期为全国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布局优化和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平均最近邻指数

最近邻距离可衡量温泉旅游地在空间分布中的相互近邻程度[25],最近邻点指数R指实际最近邻距离与理论最近邻距离的比值,能够反映温泉旅游地的空间集散特征。

1.1.2 Voronoi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

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定义为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可以衡量现象在空间上的相对变化程度并检验平均最近邻结果[26],本研究测算Voronoi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值,进一步验证温泉旅游地最近邻指数结果。Duyckaerts的研究表明,当点集随机分布时,CV值在33%~64%之间;当点集集群分布时,CV值大于64%;当点集均匀分布时,CV值小于33%[26]

1.1.3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法是对每个输出栅格周围密度进行量化估计[27]。本研究运用核密度分析法能够直观地反映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状况。

1.1.4 地理探测器

地理探测器包含分异及因子探测、交互探测、风险区探测和生态探测四大模块,近年来被用于社会、经济、自然等问题的研究[28]。其中,因子探测器用来检测某种地理因素对某个指标空间分布造成差异的原因,交互探测器用来检验不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本文利用因子探测检验我国1072个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用交互探测模块探析各类影响因素对空间布局的交互影响作用。

1.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范围为全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由于国内并未建立与温泉旅游地相关的官方数据库,因此,首先需要构建温泉旅游地的基本信息库。基于本文对温泉旅游地的定义,温泉旅游地需要具备旅游接待和服务功能,并拥有成熟的旅游产品,故以服务周边居民为主的温泉洗浴中心、泡池、SPA等暂不考虑在内。因此,温泉旅游地数据来源主要针对以下2种:①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旅部门网站中的最新A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名录,筛选出涵盖“温泉”“汤”等关键词的温泉旅游地;②通过网络爬虫提取携程、去哪儿网等OTA平台中与“温泉”“汤”等关键词有关的温泉旅游目的地。
由于温泉旅游地逐渐走向复合发展道路,为能更好地反馈温泉旅游地发展的特征和因素,结合数据来源平台的数据基础,进一步获取温泉旅游地所属地区、经纬度、客房数量、娱乐活动种类等信息,其中经纬度来源于百度地图API,客房数量、娱乐活动种类等数据来自百度、携程等平台信息,对于难以从互联网中获得客房量、娱乐活动种类的温泉旅游地,通过企查查网站获取联系电话逐一咨询确认,并进行去重、去错处理,最终构建包含1072个温泉旅游地的基础数据库。
其后,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温泉旅游地的研究基础[29],兼顾数据可获取性,构建本研究中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体系,包括交通运输能力(X1)、经济发展水平(X2)、旅游市场条件(X3)、自然环境状况(X4)、历史文化本底(X5)5个维度,共计12个指标。不同于以往研究,考虑到温泉旅游地与地方文化息息相关的性质[22],本文将历史文化因素纳入指标评价体系中;私家车是温泉旅游的出行的主要方式[3],所以将私家车保有量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中。其中,公路网密度、公路客运量、私家车保有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比等数据来源于国家、省、市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旅行社数量、A级旅游景区数量等数据来自各省、市的文旅局官方网站;气候适宜度、湿度适宜度、空气优良率等相关数据通过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局获取,并通过相关计算得出[30-31];博物馆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来自国家文物局和各省市的人民政府官网。部分缺失数据通过申请依法公开、电话联系等方式咨询相关单位。考虑到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可获得性及温泉旅游地发展的阶段性稳定状态,本研究仅计算2021年的截面数据。

2 温泉旅游地的类型划分与空间布局

2.1 温泉旅游地类型划分

随着游客游览需求的品质化和多样化,对住宿等配套设施的空间诉求激增,景区的功能更为复合化。温泉融合高品质住宿并向度假区进行转变,是当前温泉旅游地发展的重要特征[32]。受限于温泉资源本身的相似性,温泉旅游地的开发模式具有明显的同质化特征,开发过程多包含自然观光游览、休闲服务设施等内容,这限制了传统分类方法在区分旅游地方面的有效性。而旅游地的分类原则应体现主导性及排他性,同时应考虑与现行已有标准的分类衔接和实操衔接[33]。前人研究中,有学者通过访谈度假区专业人士得出住宿设施是度假区必不可少的内容[34]这一结论;与此同时,基于客房数量或星级酒店这一指标,已有研究人员对其他类型旅游地进行分类[35]。而在温泉旅游地的研究中,王华等人提到了大型温泉旅游地和小型温泉旅游地的概念,并指出大型温泉旅游地需建设高标准的住宿设施[29]
综上前人研究进展与温泉旅游地的业态情况,本文认为客房数量是衡量度假、住宿和接待能力的最直接标准。个别偏远地区因经济不发达或地域限制等原因,部分温泉未提供住宿、接待等服务,仅做游览观光等简易开发供游客游览[29],而客房数量和开发导向是类型划分的依据,因此基于有无客房量界定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和其他含接待设施类型的温泉旅游地。Rik将拥有300~500间客房量的酒店划分为中型酒店,500间以上的为大型酒店[36],基于我国大型温泉旅游地数量较少的实际情况,合并大型、中型温泉旅游地,将300间客房量以上的温泉旅游地划分为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同时结合本文对温泉旅游地定义,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可比性,在参考已有文献和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6,33],依照接待能力,将50间客房量作为区分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和小型温泉旅游地的分界线。最终,本文将温泉旅游地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300间客房的为大中型温泉旅游地;②50~300间客房的为小型温泉旅游地;③<50间客房的为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④无客房的温泉旅游地被归为自然观光型。各类型温泉旅游地数量分别为249、598、118和107个。
在大中型温泉旅游地中,总数量排前3位的北京市20个、惠州市12个、江门市8个;在小型温泉旅游地中,总数量排前3位的北京市34个、广州市28个、重庆市26个;在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中,总数量排前3位的上海市7个、大连市6个、保山市5个;在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中,总数量排前4位的重庆市5个、遵义市3个、六盘水市3个和甘孜藏族自治州3个。数据分类后进行多次核查,无交叉重叠类别。

2.2 中国温泉旅游地空间格局分析

2.2.1 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平均最近邻、Voronoi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对全国尺度、地理分区尺度的温泉旅游地进行分析。地理分区依据中国七大自然地理区划进行划分,包括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从全国尺度(不含港澳台地区)来看(图1),我国温泉旅游地总体呈现集聚分布的特征。对1072个温泉旅游地进行平均最近邻分析,得出最邻近比率R为0.32,显著水平p<0.01,说明中国温泉旅游地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型分布特征。计算全国温泉旅游地Voronoi多边形变异系数来验证最近邻指数,得到S=12625.9914 m2M=6156.6796 m2,故变异系数CV=205.08%,验证了温泉旅游地最近邻指数的空间集聚分布态势。利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对大中型、小型、闲暇休闲型和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进行分析,最近邻指数分别为0.3191、0.3039、0.4730、0.6451,p<0.01,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得出集聚分布的特征,Voronoi多边形变异系数分别检验通过了4种类型温泉旅游地最近邻指数集聚分布态势的结果,温泉旅游地集聚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小型>大中型>闲暇休闲型>自然观光型。
图1 不同地理区划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20)4630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图2同。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a resort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从全国地理区划来看(图1),我国温泉旅游地分布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占比分别是22.43%、21.58%、17.11%、14.07%、9.89%、9.03%和5.90%(表1)。全国近75 %的温泉旅游地分布在华东、华南、西南和华北地区。
表1 中国温泉旅游地类型空间分布与占比(%)

Tab.1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type of spa resort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类型 华南地区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华中地区 西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中国温泉旅游地 21.58 22.43 14.07 9.03 17.11 9.89 5.90
大中型温泉旅游地 26.51 24.19 17.21 10.23 8.84 8.37 4.65
小型温泉旅游地 21.73 23.20 14.55 7.58 16.57 9.21 5.34
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 16.33 24.49 14.29 7.14 26.53 8.16 4.08
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 7.44 16.53 11.57 7.44 34.71 11.57 10.74
从类型来看,不同类型温泉旅游地在地理分区上差异显著(表1)。大中型温泉旅游地整体呈东多西少,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占比分别为26.51%、24.19%、17.21%、10.23%、8.84%%、8.37%、4.65%;小型温泉旅游地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占比分别为23.20%、21.73%、16.57%、14.55%、7.58%、9.21%、5.34%;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整体呈南多北少,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西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占比分别为26.53%、24.49%、16.33%、14.29%、8.16%、7.14%、4.08%;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在西部地区占比高,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西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占比分别为34.71%、16.53%、11.57%、11.57%、10.74%、7.44%、7.44%。不同类型温泉旅游地呈差异化分布,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能力、旅游市场条件、自然环境状况等因素相关。

2.2.2 空间分布结构

利用核密度法分析全国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结构(图2)。结果表明:全国温泉旅游地在空间上形成了4个核心区和多处点状团广域分布的格局。4个核心区分为2个密度核心区、2个次密度核心区。2个密度核心区为广东省全域和以北京为首的京津冀城市群,2个次密度核心区为长三角城市群和以重庆为核心的西南片区;多处点状团广域分布格局在福建省沿海地带、辽宁沿渤海区域、陕西中南部、山东沿海区域、河南中部等地区,并辐射周边。
图2 中国温泉旅游地市域空间分布核密度图

Fig.2 Kernel density of spa resorts in China at the municipal level

具体来看,4个核心区内呈现2种不同的分布结构。广东省全域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温泉旅游地在其核心区城市的内部分布较均匀。例如广东省,被称为“温泉大省”,广东省的广州、惠州、深圳、清远等地,均拥有富含矿物质的低温温泉;长三角城市群中,南京、上海、苏州、常州等地温泉旅游地数量普遍较多。以北京为首的京津冀城市群和以重庆为首的西南片区则以一到两个城市为核心区集聚。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核心聚集,具体来看,北京市温泉旅游地的开发历史悠久,且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地位,温泉旅游地数量为57个,在整个城市群区域占比39.31%,依靠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释放扩散效应。西南片区则以重庆市和保山市为主要核心区,具体到城市内部,重庆市温泉旅游地为37个,特殊的地貌类型造就了罕见的褶皱温泉带;保山市温泉旅游地为22个,保山市所在的腾冲市是我国的三大地热地区之一,温泉、沸泉遍布各地。两座城市在温泉旅游地的开发布局上有天然的优势。
多处点状团广域分布格局如图2a所示。东部地区,以福建省沿海地带、辽宁沿渤海区域、陕西中南部、山东沿海区域、河南中部等地区的温泉旅游地为主,以点带团,零星分布,辐射周边。这些点状团区域往往以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形成单核或双核聚集点带动周边地区,如福建省福州市、辽宁省沈阳市和大连市、陕西省西安市、山东省青岛市、湖南省长沙市、河南省郑州市等,这些城市在经济、交通、文化、旅游、医疗和健康等方面拥有较好的资源和发展优势,具有开发温泉旅游地扎实的城市基础。而在西部地区,温泉旅游地零星分布,例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等。在温泉旅游地的开发上,以自然观光型为主,多考虑地理区位因素和温泉的泉温、泉质,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的三大地热区之首,大多数地表泉水超过80℃,沸泉滚滚,蒸汽自穴口喷出,极具观赏价值。
按类型来看,大中型、小型、闲暇休闲型和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分别呈“E型”结构、“多点团状”结构、“四点方形”结构和“以点带面、小聚集大连贯”的结构分布。其中,大中型温泉旅游地主要以广州等地和京津冀城市群等区域为节点,连接南北,以南京、常州为中部连接点,带状连接呈“E型”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图2b)。小型温泉旅游地呈2个核心团和多个次核心团的“多点团状”结构,核心团分别是广东省全域和京津冀城市群区域,次核心团分布于陕西西安、江苏南京、福建福州和重庆等地区,辐射周边(图2c)。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形成了“四点方形”的分布结构,4个密度集聚点分别为广东省全域、江浙沪地区、西南片区以及环渤海和京津冀城市群,以带状连线形成了四点方形的分布结构(图2d)。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以西南片区为核心点,在广东省全域、京津冀城市群、哈长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地区呈现出小集聚的形态,在拉萨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西部地区也形成了小片密度集聚区,整体呈大连贯的分布局面(图2e)。

3 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公路网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A级旅游景区数量、气温适宜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12项指标,运用熵值赋权法对温泉旅游地的交通运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条件、自然环境条件、历史文化本底5个维度进行定量评价,并在每一维度子项指标内赋权,为精准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影响力提供基础和前提。在A级旅游景区数量这一指标中,共有207个温泉旅游地属于A级旅游景区,为避免循环论证造成影响因素探测失真,将所属A级旅游景区的温泉旅游地全部剔除,为探讨其他A级旅游景区对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影响力做准备;然后利用AcrGIS中的自然断裂法将其划分为5种类型,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测不同影响因素对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大小与合力大小,揭示空间分布机理并绘制机制图(图3),探测结果见表2
图3 中国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影响机制图

Fig.3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a resorts in China

表2 我国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探测结果

Tab.2 Detection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a resorts in China

具体指标 指标权重 影响因素 q
(整体)
q值(大中型
温泉旅游地)
q值(小型温
泉旅游地)
q值(闲暇休闲
型温泉旅游地)
q值(自然观光
型温泉旅游地)
公路网密度(km/km2 0.2157 交通运输能力(X1 0.5666** 0.6072** 0.6268** 0.3672** 0.1923**
公路客运量(万人) 0.7843
私家车数量(万辆) 0.7154 经济发展水平(X2 0.6373** 0.6551** 0.6096** 0.4565** 0.1892**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0.2437
第三产业占比(%) 0.0409
旅行社数量(个) 0.6042 旅游市场条件(X3 0.6203** 0.6469** 0.6231** 0.2997** 0.2374**
A级旅游景区数量(个) 0.3958
气候适宜度 0.3250 自然环境状况(X4 0.0641** 0.0481** 0.0510** 0.0447** 0.2889**
湿度适宜度 0.2244
空气优良率(%) 0.4506
博物馆数量(个) 0.6088 历史文化本底(X5 0.5663** 0.5079** 0.3412** 0.2627** 0.178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个) 0.3912

注:*代表通过0.1显著性检验,**代表通过0.05显著性检验。

整体而言,各因素对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条件>交通运输能力>历史文化本底>自然环境状况,这5项影响因素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1。对大中型温泉旅游地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条件>交通运输能力>历史文化本底>自然环境状况;对小型温泉旅游地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旅游市场条件>交通运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本底>自然环境状况;对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能力>旅游市场条件>历史文化本底>自然环境状况;对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自然环境状况>旅游市场条件>交通运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本底。所有影响因子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即这5个变量是这4类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的重要驱动因素。在分析影响因素之前,需明晰,温泉旅游地是依托于温泉资源开发而成的旅游目的地,温泉的形成是地热作用的结果,除极少数通过搬运温泉水开发形成温泉旅游地,其余开发均必须以存在地热资源为基础,这奠定了我国温泉旅游地的基本格局,尤其对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的分布影响较大。除地热条件外,开发条件也影响了温泉旅游地的分布格局。

3.1 单因子分析

3.1.1 交通运输能力

交通是连结温泉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媒介通道,具有时空压缩效应,是温泉旅游地发展的基础条件,对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影响较大,q值为0.5667。考虑到温泉受地质条件的限制,其本身属于非普遍性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20];而建立温泉旅游地,需满足其体验温泉、放松身心、沉浸自然等条件,因此选址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便捷的交通条件是确保温泉旅游地与客源地相互连接的关键因素,突显了交通对于温泉旅游地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能力对不同类型温泉旅游地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大中型>小型>闲暇休闲型>自然观光型,q值分别为0.6072、0.6268、0.3672、0.1923。其中,大中型和小型温泉旅游地的旅游吸引物基本相似,它们的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华南、华东、华北等地区地势平坦,平原与丘陵交错分布,交通线路稠密,我国公布的42个交通枢纽中,22个分布在华南、华东、华北区域,且沿海依江,有较早的交通发展背景。与此不同,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多集中在旅游目的地的周边地区,以满足游客在旅游地的休闲活动需求为主,交通运输能力对其影响略小于前者。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多分布于西南地区的高原山地之间,印度洋板块不断挤压亚欧板块,不但形成了青藏高原、横断山脉高耸崎岖的地形,也带来了丰富的地热资源,云南是我国已探明温泉最多的省份,西藏则是地热资源利用最大的省份,高原山地间藏着众多间歇喷泉和未开发温泉,例如西藏玛旁雍错的自然观光型温泉,这些温泉旅游地分布的交通条件受限,但通过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如天然温泉、原生态环境而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因此交通运输能力对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的影响较小。

3.1.2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驱动温泉旅游地发展的外源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对温泉旅游地整体的影响较大,q值为0.6373。从投资方来看,温泉旅游地不同于一般类型的资源型旅游地,它是一种利用温泉资源再开发、高投入的综合旅游项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影响温泉旅游地的开发规模和消费层次[23]。从需求方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温泉旅游的需求和支付能力,进而影响了温泉旅游地的规模、设施、服务水平及市场定位。
经济发展水平对不同类型温泉旅游地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大中型>小型>闲暇休闲型>自然观光型,q值分别为0.6551,0.6096,0.4565,0.1892。大中型温泉旅游地主要依靠投资、引进外资或政府出资进行开发,只有在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才具备较大规模的开发能力。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大中型温泉旅游地的开发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开发商进入温泉旅游市场,刺激了小型温泉旅游地的开发。从地理分区来看,华南地区是我国较早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华东地区是我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华北地区是我国经济核心区,区域经济发展为温泉旅游地发展注入动力。在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的探测结果中,对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最为敏感,究其原因,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意味着有更多旅游者具备通过温泉放松、休闲的旅游消费的能力和意愿;而西南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同时得益于优越的地热条件,消费者温泉旅游需求旺盛,成为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分布最多的地区,尤其是云南腾冲、重庆等地热条件优越的地区。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小,原因是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更倾向于保持相对原生态,通过自然资源本身吸引游客,因此受经济水平影响较小。

3.1.3 旅游市场条件

旅游市场条件对温泉旅游地开发具有拉力作用,影响着区域内温泉旅游地的发展潜力与格局,q值为0.6203。温泉旅游地在一定程度上与周围景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16]。相对而言,在温泉资源丰富的地区,旅行社以及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较多,呈现出温泉旅游地分布与区域旅游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从供需角度来看,旅游市场条件好的地区,消费群体层次多样,温泉旅游地发展机遇多,能够吸引不同级别的温泉旅游地选址落地,且能够刺激温泉旅游地加速迭代更新,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体验。
旅游市场条件对不同类型温泉旅游地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大中型>小型>闲暇休闲型>自然观光型,q值分别为0.6469、0.6231、0.2997、0.2374。大中型温泉旅游地通常规模较大,倾向于开发综合项目,例如度假、休闲娱乐与文化体验等项目。温泉旅游地开发需考虑旅游市场需求,在地理分区层面,华南地区、华东地区需求旺盛;从城市层面来看,从文旅部公布的2023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数据来看,广东、江苏旅游人次超过6000万人,旅游收入居全国省份前三;小型温泉旅游地更为注重差异化发展,旅游需求旺盛的地区通过率先开发差异化温泉旅游地以提供高质量服务,在华东、华南地区较为明显;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的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多为周边旅游游客,不易受到旅游市场波动的影响;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因其独特景观、天然温泉和丰富资源吸引游客,对旅游市场的依赖较低。

3.1.4 自然环境状况

自然环境状况是影响我国温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q值较小,仅为0.0641,但这一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原因解释。首先,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的形成主要与地热活动相关,受到气候、温度、空气等地表环境的影响较小。其次,大部分温泉旅游地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气候类型相对稳定,湿度波动较小,且空气质量优良率较高,因此受到自然环境状况的影响较小。但稳定的自然环境状况为温泉旅游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是我国开发温泉旅游地不可或缺的因素。
自然环境状况对不同类型温泉旅游地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自然观光型>小型>大中型>闲暇休闲型,q值分别为0.2889、0.0510、0.0481、0.0447。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小型温泉旅游地和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华东、华北、西南等地区,且三者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基础设施便利,旅游市场背景多元,这些因素削弱了自然环境状况对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布局的影响;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通常位于相对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在各类型温泉旅游地中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最大,由于远离了工业污染和交通尾气等的污染,自然条件较好但环境相对脆弱,如自然保护区,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往往要谨慎考虑环境和生态保护。

3.1.5 历史文化本底

历史文化本底可以培育温泉旅游地文化特色,扩大温泉旅游地市场,对我国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具有推力作用,q值为0.566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温泉旅游是旅游者对温泉旅游沐浴文化的体验,温泉旅游地的开发实质是温泉沐浴文化的塑造。我国拥有悠久的温泉文化和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在温泉旅游活动中注入文化元素,并通过创意开发,能够增强温泉旅游活动的文化魅力和趣味性。
历史文化本底对不同类型温泉旅游地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大中型>小型>闲暇休闲型>自然观光型,q值分别为0.5079、0.3412、0.2627、0.1782。随着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在旅游地开发中,历史文化资源浓厚的地区吸引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空间布局中,创造独特的文化主题旅游体验,例如融合华北平原文化、华东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文化等,进而打造温泉文化主题公园、举办节庆活动等;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最为独特和珍贵的资源之一,将温泉旅游与历史文化结合,可以增强小型温泉旅游地的吸引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也愈来愈重视传统文化,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吸引游客享受丰富的旅游体验;以自然观光为主的温泉旅游地通过结合历史文化能够增强游客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进一步彰显其独特性,例如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等。但目前温泉旅游地开发需注意对温泉文化和旅游地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

3.2 交互作用分析

为深入探究我国温泉旅游地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影响以及其合力的效果,本研究进行了因子交互探测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通过对各因子的分析发现,主导因素交互后多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但小型温泉旅游地和大中型温泉旅游地的交通运输能力与历史文化本底因素在交互作用出现了非线性减弱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温泉旅游地的大量开发造成同质化现象,导致旅游地一定程度丧失独特性和特色,从而呈现空间分布影响力减弱的趋势。然而,其他因子交互则体现出了互补增强的效应,即多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更能解释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差异。根据交互作用的结果,交互作用大于0.7的共有6项,与其他作用相比,交通运输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各类温泉旅游地的作用最显著,可见交通运输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温泉旅游地发生合力交互作用的主要因素,而自然环境条件通过叠加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显著增强了其对各类型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影响。
表3 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探测结果

Tab.3 Detection resul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influencing factors

注:1.红色字体为交互作用减弱,其余为增强;

2.解释力度: <0.4 [0.4,0.5) [0.5,0.6) [0.6,0.7) >0.7

不同类型温泉旅游地各影响因子产生的交互作用强度各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大中型>小型>闲暇休闲型>自然观光型,从交互结果来看,5种因素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来说,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景观是推动温泉旅游地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而通过提高交通可达性、经济水平、旅游市场条件以及历史文化底蕴将更有力地带动温泉旅游地的开发与发展。提高经济水平和丰富文化内涵将有助于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改善交通运输能力和旅游市场条件对小型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对于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其游客接待范围更为广泛,各要素对其空间布局影响的合力作用更为明显,因此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空间布局的影响,尤其是交通与文化因素,要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难题打通游客运输渠道;同时,要深度挖掘温泉文化内涵,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从而吸引更多游客。

3.3 温泉旅游地的影响机制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各类温泉旅游地的格局和机理发现,我国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布局是时代大背景和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图3)。时代大背景即人民健康需求的提升和政策的支持。各因素对温泉旅游地的影响机制分析如下:
①交通运输能力对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具有压缩时空距离和搭建游客媒介通道的作用。我国温泉旅游地的开发与建设离不开良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方式,发达的交通系统不仅有助于游客减少出行时间,扩大可达的地理范围,减少旅行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扮演着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桥梁角色,因此被视为先决条件。
②经济发展水平在塑造温泉旅游地空间规模和游客消费层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温泉旅游地开发资金也相对充足,开发者能够投入更多资金用于规划旅游市场、保护生态环境、夯实基础设施以及深度促进文旅共建;此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旅游者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旅游消费,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在温泉旅游地开发和市场定位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③旅游市场条件为温泉旅游地提供发展机遇并促进良性竞争。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不仅能够增加温泉旅游地的吸引力,还能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有利于共赢发展;温泉旅游地所处区域高级别景区与高级别旅行社越多,发展机遇也越多,能够激发温泉旅游地革新营销方式,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体验;此外,多样化的需求鼓励了温泉旅游地良性竞争,加强行业内外合作。因此旅游市场条件对温泉旅游地的拉力作用能够帮助其合理选址并实现互赢。
④自然环境状况为温泉旅游地提供发展环境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使温泉旅游地兼具开发露天温泉与室内温泉的条件,削弱了温泉旅游地选址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舒适的自然环境是温泉旅游地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利于保持水质的纯净,满足游客满足亲近自然的体验诉求;此外,良好的自然环境鼓励温泉旅游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例如限制过度开发、保护周边生态系统等。
⑤历史文化本底有助于温泉旅游地挖掘文化内涵并提升文化氛围。开发商通过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激发温泉旅游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的灵感,从而吸引外地游客,而诸如此类与文化深入结合的活动、项目,不仅提高了温泉旅游地的知名度,也成为当地文化传递的窗口,促进文化传承。但是,温泉旅游地需深度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以避免文化同质化的现象。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在构建温泉旅游地基本信息库的基础上,采用其基本信息对全国温泉旅游地按客房数量和开发导向进行分类,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Voronoi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方法对全国1072个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进行探究,进而结合熵值赋权法和地理探测器探测其影响因素,初步形成了温泉旅游地地理学研究框架。得出结论如下:
①我国温泉旅游地根据规模大小可以被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小型温泉旅游地、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和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从数量上来看,小型温泉旅游地>大中型温泉旅游地>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
②我国温泉旅游地总体呈现集聚型空间分布特征,且空间分布集中度高,非均衡性明显。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形成2个密度核心区、2个次密度核心区和多处点状团广域分布的结构。
③不同类型温泉旅游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同集聚分布的特征,集聚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小型温泉旅游地>大中型温泉旅游地>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根据核密度分析得出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小型温泉旅游地、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和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分别呈“E型”“多点团状”“四点方形”和“以点带面、小聚集大连贯”的空间分布结构。
④我国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是五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影响因子对各类型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影响力具有差异性。具体来看,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条件>交通运输能力>历史文化本底>自然环境状况。
⑤从交互作用来看,交通运输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各类温泉旅游地的作用最大,是温泉旅游地发生合力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而自然环境条件则通过叠加其他因素的作用,显著增强了其对各类型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影响。

4.2 讨论

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温泉旅游地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如下:①温泉旅游地选址与开发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交通、市场、自然和文化等因素,发挥康体疗养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差异性的温泉旅游产品;要定期进行市场研究,了解游客需求与竞争产品情况,优化服务,升级体验,满足人民群众对康体疗养的需求。②要深度挖掘温泉旅游地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温泉医疗化”作为开发前景,加强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在温泉中的渗透,例如理疗、国学、中医文化等,完善温泉产品系统,打造特色温泉品牌;要培养一批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员工,为游客生动讲解温泉知识与温泉文化内涵。③建设并完善智慧化景区,优化温泉旅游地的大数据集成与分析,做到信息互通、互享,建立在线预订系统,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社交媒体宣传温泉旅游地,吸引年轻一代游客,锁定长期消费者。④温泉旅游地应采取环保和可持续旅游的举措,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以确保温泉旅游地的长期发展。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有待后续研究中改进:①以温泉旅游地客房数量和开发导向作为衡量标准划分我国温泉旅游地类型略显单薄,未考虑淡旺季对温泉旅游地的影响;②本文未能将温泉的泉质、泉温等温泉数据纳入指标测度中,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深化分类研究,可以从温泉旅游地价格、服务水平着手进行类别划分,来反映发展水平差异带来的影响,同时优化测度指标与数据质量,探索“温泉+”的开发程度,研究我国温泉旅游地的新业态与人们对温泉旅游地的偏好。
[1]
潘雅芳. 基于属性绩效的乡村温泉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浙江武义乡村温泉旅游度假区为例[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4):73-80.

[2]
Samsudin A R, Hamzah U, RahmanR A, et al. Thermal springs of Malaysia and their potenti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997, 15(2-3):275-284.

[3]
Forestier R, Desfour H, Tessier J M, et al. Spa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A large randomised multicentre trial[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0, 69(4):660-665.

DOI PMID

[4]
Mijajlović M, Puška A, Stević Z, et al. Determin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pa-centers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ility using a fuzzy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odel[J]. Sustainability, 2020,https://doi.org/10.3390/su12208584.

[5]
Mónika J B, János C, Andrea P, et al. A market and spatial perspective of health tourism destination:The Hungarian exper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5, 17(6):602-612.

[6]
Huang X J, Zhang Y, Li C J. Assessing the compensatory potentiality of hot spring tourism in the COVID-19 post-pandemic environment[J]. Sustainability, 2022,https://doi.org/10.3390/su14148579.

[7]
Chen K H, Chang F H, Wu C. Investigating the wellness tourism factors in hot spring hotel customer serv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3, 25(7):1092-1114.

[8]
Heesup H, Kiatkawsin K, Bonhak K, et al. Thai wellness tourism and quality: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visitors’ behavior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20, 24(4):424-440.

[9]
Lan L M.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exploitable value of hot spring tourism resources[J]. Resources Science, 2013, 35(2):312-320.

[10]
Mauro D, Tonino P. Wellness tourism and the components of its offer system:A holistic perspective[J]. Tourism Review, 2021, 77(2):394-412.

[11]
Dryglas D, Salamaga M. Segmentation by push motives in health tourism destinations:A case study of Polish spa resorts[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18, 9:234-246.

[12]
Pinos N A, Abarca A F J, Maroto M J C. Perceptions and profiles of young people regarding spa tourism: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udents from Granada and Aachen univers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https://doi.org/10.3390/ijerph19052580.

[13]
Aguilar R A, Gemar G, Aguilar C A. Challenges of spa tourism in Andalusia:Experts' proposed solu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1, 18:1-17.

[14]
Pelegrin B J, Araujo-Vila N, Fraiz-Brea J A. Comparison of spa choice between wellness tourists and healthcare/medical tourists[J]. Healthcare (Basel), 2020, 8(544):1-16.

[15]
Jonas-Berki M, Csapo J, Palfi A, et al. A market and spatial perspective of health tourism destinations:The Hungarian exper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5, 17(6):602-612.

[16]
刘晓农. 我国温泉旅游的发展路径[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2(6):179-184.

[17]
何小芊, 刘宇, 吴发明. 基于百度指数的温泉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 36(1):103-108,124.

[18]
蓝力民. 温泉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定量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新探[J]. 资源科学, 2013, 35(2):312-320.

[19]
王维靖, 林宗贤, 黄力远. 温泉游客重游意愿理论模型的评估研究——保护动机理论的视角[J]. 旅游学刊, 2021, 36(6):133-142.

[20]
李磊, 陆林, 杨钊. 温泉旅游规划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J]. 经济地理, 2018, 38(2):206-212.

DOI

[21]
王艳平, 山川顺次. 中国温泉资源旅游利用形式的变迁及其开发现状[J]. 地理科学, 2002, 22(1):102-109.

[22]
杨懿, 刘青. 体验式温泉旅游开发路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S1):86-90.

[23]
傅广海, 殷继成. 四川省甘孜州温泉资源分布,成因及旅游开发探讨[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1):142-148.

[24]
樊亚明, 徐颂军. 广东省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及演化发展[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5(3):99-105.

[25]
潘竟虎, 李俊峰. 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55-66.

DOI

[26]
Duyckaerts C, Godefroy G. Voronoi tessellation to study the numerical densit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urones[J]. Journal of Chemical Neuroanatomy, 2000, 20(1):83-92.

PMID

[27]
王兆峰, 史伟杰, 苏昌贵. 中国康养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40(11):196-207.

DOI

[28]
王劲锋, 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7, 72(1):116-143.

DOI

[29]
王华, 彭华. 温泉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 旅游学刊, 2004, 19(5):51-55.

[30]
范业正, 郭来喜. 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3(4):304-311.

[31]
Lin Y M, Zhu F X, Li W J, et al. Assessment of climat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Tibet,China[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2, 13(5):880-887.

[32]
王捷. 中国温泉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N]. 中国旅游报,2020-07-10(3).

[33]
孔卫鹏, 耿玉环, 张建军, 等. 基于需求侧的旅游用地分类标准探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20(7):60-66.

[34]
Brey E T. A taxonomy for resorts[J]. Cornell Hospitality Quarterly, 2011, 52(3):283-290.

[35]
Nravic L, Sugar V. Tourist destination-standards,stars and quality;from myths and delusions to the reality[J]. Economic Research-Ekonomska Istraživanja, 2009, 22(3):111-126.

[36]
Rik M. Hospitality Industry(第2版)[M].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