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土地与生态

江苏省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及其分区治理

  • 韩述 , 1 ,
  • 郭贯成 , 1, 2, ,
  • 孙昊 1
展开
  • 1.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江苏 南京 210095
  • 2.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中国江苏 南京 210095
※郭贯成(1977—),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政策、不动产评估与管理。E-mail:

韩述(1996—),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政策。E-mail:

收稿日期: 2023-06-23

  修回日期: 2023-10-17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9-12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AGL024)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Zoning Governanc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in Jiangsu Province

  • HAN Shu , 1 ,
  • GUO Guancheng , 1, 2, ,
  • SUN Hao 1
Expand
  •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Jiangsu,China
  • 2. China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cademy,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Jiangsu,China

Received date: 2023-06-23

  Revised date: 2023-10-17

  Online published: 2024-09-12

摘要

文章基于2018—2022年江苏省6754户的农户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空间特征,采用Logistic和门槛模型剖析风险承载力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在划定宅基地退出分区的同时提出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案。结果表明:①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意愿有正向作用。②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存在双门槛效应。③结合农户意愿空间相关性与风险承载力门槛效应,确定核心优选区、重点改革区、重点调节区、适度改革区和综合改革区。其中,淮安、宿迁为核心优选区,农户意愿空间集聚,风险承载力适中,应为改革示范区;连云港、扬州与泰州为重点改革区,应强化地区联动,促进农户意愿的空间扩散;南通作为重点调节区,应防范农户意愿的回流效应;南京、镇江、常州、无锡与苏州为适度改革区,应加强政策引导,提升农户意愿;徐州、盐城为综合改革区,需完善农村保障机制,加强风险承载力。

本文引用格式

韩述 , 郭贯成 , 孙昊 . 江苏省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及其分区治理[J]. 经济地理, 2024 , 44(4) : 171 -180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4.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6754 household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18 to 2022,this paper use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 willingness in term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used the methods of Logistic and threshold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risk carrying capacity on farmers ' willingness,and puts forward the governance schem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Results show that:1) Subjective norms,behavioral attitude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farmers' willingness. 2) The impact of risk carrying capacity on farmers ' willingness has a double threshold effect. 3) Combined with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farmers' willingness and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risk carrying capacity,it designates the core preferred area,key reform area,key adjustment areas,moderate reform area and comprehensive reform area. Among them,Huai'an and Suqian with moderate risk carrying capacity is designated as the core preferred areas,and should be reform demonstration areas. Lianyungang,Yangzhou and Taizhou,as key reform areas,should strengthen the regional linkage,and promote 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farmers' willingness. As a key adjustment area,Nantong should focus on preventing the backflow effect of farmers' willingness. As moderate reform areas,Nanjing,Zhenjiang,Changzhou,Wuxi and Suzhou should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and enhance farmers' willingness. Xuzhou and Yancheng,as comprehensive reform areas,need to improve the rural security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 the risk carrying capacity of farmers.

宅基地改革不仅事关农民利益和农村大局,更是中国现代化治理的重要议题[1]。随着城乡结构的松动,农村劳动力和土地发生根本变革,加剧了宅基地闲置的问题[2]。根据《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2022)》报告,2020年全国农村常住人口减少2.19亿,宅基地闲置率为18.10%。因此,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力求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与提升宅基地利用效率[3]。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构建适应城乡要素流动的宅基地改革目标,并将三权分置作为破题要点。应当注意的是,宅基地退出是在三权分置框架内的资源重置,在保障户有所居前提下,深入理解农户意愿的形成机理,兼顾其风险承载力,对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有重要意义。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户处于弱势地位,其再就业能力、社会资源和制度性支持等方面的劣势造成了风险承载力的匮乏[4]。尽管宅基地退出理论上有助于将闲置土地转化为财产收入,为农民市民化提供保障[5],但囿于宅基地的福利性,宅基地退出剥离了其居住、养老等效用,进而导致风险承载力的不稳定[6]。此外,由于风险承载力、农户认知、市场完备度的区域差异,致使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空间不适配,严重阻碍宅基地改革进程。鉴于此,如何协调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实现宅基地分区治理是当前研究要点。
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倍受学界关注。国外学者侧重从激励约束机制[7]与多主体联动模式[8]等视角探讨农村住房退出的对象、方式及影响因素[9]。国内研究主要从制度演变视角分析宅基地退出难点,强调尊重农户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正确认知宅基地生产属性与创新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10-12]。同时,考虑到农户认知和家庭禀赋的差异,国内学者还从家庭生命周期、代际差异和农户分化视角研究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13-14]。此外,宅基地退出剥离了宅基地的福利效用。一方面,通过发挥生计资本累积和生计策略优化的减贫效应,宅基地退出能降低再贫困的可能[15];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农业经营成本和家庭负债等途径,宅基地退出会削减农户福利[16]。与此同时,风险承载力引发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讨论。1980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生计[17]。随后,英国国际发展署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理解贫困、生计风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18]。在此基础上,国内就风险承载力开展了广泛研究,主要包括:①以扶贫政策为要点的风险承载力优化。李玉山等认为扶贫政策通过增加农户收入多样性、提升政府信任与优化致富动能3个渠道提升风险承载力[4];胡晗等认为扶贫政策通过帮助贫困户增收、促进生计模式向非农转移等途径增强风险承载力[19]。②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的影响。朱新华等认为当风险承载力的财富效应大于成本效应时,对农户意愿有抑制作用。③宅基地退出对风险承载力的影响[20]。闫啸等认为宅基地退出通过增加生计资本和改善生计策略增强了风险承载力[15]
上述研究为本文奠定了基础,但鲜有研究就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空间失衡的困境探究宅基地退出分区治理,未将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统一纳入理论框架。因此,本文采用空间相关模型分析农户意愿的空间聚集,运用Logistic与门槛模型探究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的非线性影响,结合行为经济学与空间地理学研究视角寻求有效的分区治理方案。本文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模拟农户意愿的空间分布,尝试将地理空间分析视角引入宅基地退出研究,构建Logistic模型与门槛回归模型,结合各地农户意愿的空间聚集与风险承载力门槛效应提供相应的治理对策,为稳慎宅基地改革、提升宅基地利用效率提供科学治理方案。

1 理论框架

1.1 风险承载力内涵界定

风险理论认为风险是生活中无法预估的损失。农户在退出宅基地后主要面临生活、生产环境变化风险,如失业风险、住房风险与养老风险等[21]。然而,尽管农户具备趋利避害的理性认知,但受限于个体禀赋与社会地位差异,导致其风险承载力迥异。鉴于此,本文引入承载力概念,将风险承载力界定为农户持续承载内外部环境冲击引发的不确定因素,保持家庭稳定的能力,主要包含承载农业环境改变能力、承载居住环境改变能力、承载就业环境改变能力、承载社保环境改变能力与风险分担能力[21-22]表1)。
表1 风险承载力测度指标及权重

Tab.1 Measurement index and weight of risk carrying capacity

类型 测度指标 指标说明 均值 方差 权重
农业环境 农业收入水平/万元 近3年农业收入均值 3.75 1.23 0.078
家庭农业机械/万元 购买农用机械费用 2.13 1.16 0.067
农业经营人数/人 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 3.28 0.83 0.075
居住环境 进城安置能力 是否能够购买城镇住房/0=否;1=是 0.33 0.22 0.086
家庭存款情况/万元 家庭银行存款 10.72 1.86 0.117
集体建房监督 村集体等管理人员是否建房监督、划线/0=否;1=是 0.76 0.18 0.060
就业环境 新生代劳动力数量/人 家庭25~40岁劳动力数量 2.16 1.14 0.055
新生代劳动力学历 家庭25~40岁劳动力学历均值/1=小学;2=初中;3=高中;4=大学及以上 2.75 1.26 0.058
非农就业培训 是否参与非农就业培训/0=否;1=是 0.23 0.18 0.073
社保环境 养老保险参与情况 是否购买养老保险/0=否;1=是 0.25 0.19 0.058
医疗保险参与情况 是否购买医疗保险/0=否;1=是 0.75 0.19 0.081
村集体补助情况/万元 村集体给老龄农户补助 0.57 0.24 0.071
风险分担 社会网络借款能力/户 可提供借贷资源的社会网络成员户数 2.16 1.36 0.065
金融机构贷款能力 是否具备向银行贷款能力/0=否;1=是 0.45 0.25 0.059

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计划行为理论由Ajzen基于期望价值理论[23]的发展而来,是经济学解释行为逻辑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个体意愿的直接因素[24-26]。然而,随着学科交叉与时代变迁,传统的计划行为理论已不能完全表达主体意向,在特定情境中还需引入客观禀赋因素[21]。鉴于此,除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及知觉行为控制外,本文将风险承载力纳入计划行为理论,形成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图1)。
图1 理论框架图

Fig.1 Theoretical framework diagram

1.2.1 主观规范与农户意愿

主观规范在宅基地退出中表现为农户面临的社会压力,包含引导规范与模范规范两种[27]。一方面,村集体组织管理人员是引导规范的主要来源,其在农村组织中具备较高的声望、组织协调能力与专业素质,对农户意愿有引导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家人、亲戚等社会网络成员是模范规范的来源,其对退出决策的主观判断是农户意愿的重要参考。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主观规范对农户意愿有正向影响。

1.2.2 行为态度与农户意愿

行为态度在宅基地退出中表现为农户对退出决策的评价[28],主要受到退出决策价值判断及退出后福利变动两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农户意愿的外部动机。当农户认为退出决策有提升收入水平、改善居住环境与优化生计策略等效用时,会产生积极的农户意愿。反之,当农户认为退出决策有降低农业收入、威胁住房安全与失去养老保障等风险时,会产生消极的农户意愿。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行为态度对农户意愿有正向影响。

1.2.3 知觉行为控制与农户意愿

知觉行为控制在宅基地退出中表现为农户对参与决策障碍因素的感知[29],主要包含风险感知与风险控制两方面。一方面,农户是风险厌恶者,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获取能力的限制,风险感知存在局限性,而选择保留宅基地;另一方面,农户决策取决于收益与风险的权衡,当农户预期能抵御宅基地退出风险时,才会付诸行动。总的来说,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农户退出决策的交易成本越低,更有利于形成农户意愿。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意愿有正向影响。

1.2.4 风险承载力与农户意愿

农户在宅基地退出后要经历生产、生活和职业的地域转变,需承担资产流失、收入下降、养老保障弱化和社交网络破碎等风险。尽管当前学界已从风险感知和生计可持续等视角初步探讨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14,30],但对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非线性影响的研究并不深入。其中,少有学者已关注风险承载力中教育水平对农户意愿的非线性影响。如栗滢超认为农户教育水平越高,认知越清晰,更倾向退出宅基地[31];邹伟等认为农户教育水平越高,信息获取能力越强,风险认知越清晰,更倾向留在农村[32]。此外,韩述等初步分析了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的“倒U型”的门槛效应,但对其门槛值未深入研究[21]。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在风险承载力较低时,农户无法承担风险,风险承载力匮乏成为农户意愿的障碍因素;随着风险承载力增强,农户再就业能力、决策能力和政策分析能力增强,为变现宅基地的价值,退出积极性增强;当风险承载力达到较高时,宅基地资产价值较大,房屋重置成本过高,农户因看好宅基地升值空间而选择保留宅基地。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有双门槛效应。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数据采集

2020年,江苏省共发放宅基地产权证230万本,27%的县区出台了宅基地退出补偿规定,20%的县区出台了宅基地盘活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江苏省“一户多宅”、面积超标、宅基地闲置和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依然突出,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的适配度较低,是宅基地改革政策的长期输出地,以该地区剖析宅基地分区治理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值得说明的是,江苏省形成了“苏北—苏中—苏南”的经济梯度地理布局,于全国的宅基地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18—2022年,课题组在江苏开展了共计5个批次的宅基地专题入户调查,覆盖江苏13个城市的所有县区,共计6784户农户。在清理离群值和不完整问卷后,获得6754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9.56%,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36,结构变量Kaiser-Meyer-Olkin值为0.796,满足研究标准,问卷信效度合理。

2.1.2 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①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为农户意愿,其含义是“在当前补偿标准下,你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该变量为二值变量,不愿意赋值为0,愿意赋值为1。
②门槛变量。本文的门槛变量为风险承载力。在测度风险承载力时,首先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建立评价体系(表1),并采用标准化法消除原始数据的量纲影响;其次,采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基于加权指数和法测度风险承载力。其中,最优组合赋权法的步骤为: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确定4种权重并构建权重矩阵WC;计算两两指标的离差平方和,构建离差平方和矩阵Z1;基于离差平方和最大化原则将权重矩阵WC与矩阵Z1如式(2)计算,并计算所得矩阵最大特征向量;将最大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修正系数,加权运算后得到最优组合赋权权重Wi
I q = i = 1 n G i W i
J ( W c ) = W c Z 1 W c T
Z 1 = i = 1 m i 1 = 1 m g i 1 - g i 1 1 g i 1 - g i 1 1 i = 1 m i 1 = 1 m g i 1 - g i 1 1 g i 2 - g i 1 2 i = 1 m i 1 = 1 m g i 1 - g i 1 1 g i n - g i 1 n i = 1 m i 1 = 1 m g i 2 - g i 1 2 g i 1 - g i 1 1 i = 1 m i 1 = 1 m g i 2 - g i 1 2 g i 2 - g i 1 2 i = 1 m i 1 = 1 m g i 2 - g i 1 2 g i n - g i 1 n i = 1 m i 1 = 1 m g i n - g i 1 n g i 1 - g i 1 1 i = 1 m i 1 = 1 m g i n - g i 1 n g i 2 - g i 1 2 i = 1 m i 1 = 1 m g i n - g i 1 n g i n - g i 1 n
式中:Iq为第q个农户风险承载力;Gi为第i个指标量化分值;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JWC)为权重矩阵基于离差平方和最大化原则设置的目标函数;gi为评价指标标准化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m为农户个数。
③理论变量。基于计划行为理论[24],选择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作为理论变量。
④控制变量。为避免遗漏变量的内生性问题,选择户主年龄、户主性别、建房费用、宅基地面积为控制变量(表2)。
表2 变量定义及说明

Tab.2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on of variables

变量级别 变量名称 变量含义 指标说明 均值 标准差
因变量 农户意愿 宅基地退出意愿 0=不愿意,1=愿意 0.48 0.26
门槛变量 门槛变量 风险承载力 基于评价体系采用最优组合赋权法计算 67.26 12.57
理论变量 主观规范 村委会支持我退出 1=极不支持;2=不支持;3=一般;4=支持;5=极为支持 3.24 0.16
亲戚朋友支持我退出 1=极不支持;2=不支持;3=一般;4=支持;5=极为支持 2.99 0.14
行为态度 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 1=极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极为同意 1.92 0.18
有利于提升收入 1=极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极为同意 2.78 0.15
知觉行为控制 政策认同度 1=极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极为同意 3.25 0.17
退出后能适应新环境 1=极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极为同意 3.14 0.25
控制变量 户主年龄 以户口本“户主”一栏的年龄为准 1=<20;2=≥20~39;3=≥40~59;4=≥60 48.23 9.53
户主性别 以户口本“户主”一栏的性别为准 1=男;2=女 1.63 0.19
建房费用 家庭建房总费用/104 1=<10;2=≥10~30;3=≥30~50;4=≥50 2.79 0.67
宅基地面积 宅基地的面积(m2 1=<100;2=≥100~150;3=≥150~200;4=≥200 2.56 0.54

2.2 研究方法

2.2.1 农户意愿的空间相关性

随着空间单元间的人口流动,农户意愿会受空间单元的影响而呈现空间相关性[33]。基于极化理论,当某地区农户意愿变动时,会导致邻近地区农户意愿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对邻近地区有正面影响的空间扩散效应;另一种是对邻近地区有负面影响的空间回流效应[34]。鉴于此,本文选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刻画农户意愿的空间相关性,莫兰指数(Moran's I)计算公式为:
M o r a n ' s   I i = x i - x ¯ S 2 j = 1 n W i j x j - x ¯     i j
S 2 = 1 n i = 1 n x i - x ¯ 2 ,   x ¯ = 1 n i = 1 n x i
式中:Wij是空间权重矩阵的元素;xixj为空间单元中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数占该区域调研农户总数的比值;S2为农户意愿方差; x ¯为农户意愿均值。当Moran's I显著为正时,表示农户意愿在空间上显著集聚;当Moran's I显著为负时,表示农户意愿在空间上显著分异。

2.2.2 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究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的影响,故将风险承载力(HRC)、主观规范(SA)、行为态度(BA)及知觉行为控制(PBC)作为自变量,将农户意愿(HWW)作为因变量,将户主性别、户主年龄、建房费用以及宅基地面积作为控制变量(Con)设定如下函数:
H W W = α 1 H R C + α 2 S N + α 3 B A + α 4 P B C + α 5 C o n + ε
上述函数的因变量为农户意愿,其中HWW=1表示愿意退出宅基地,HWW=0表示不愿意退出宅基地。鉴于此,本文选用Logistic模型分析:
        p H W W = 1 = E x p β 0 + β 1 H R C + β 2 S N + β 3 B A + β 4 P B C + β 5 C o n 1 + E x p β 0 + β 1 H R C + β 2 S N + β 3 B A + β 4 P B C + β 5 C o n
式中:pHWW=1)为农户愿意退出宅基地的概率;Expβj)为发生比率;βj表示各因变量的回归系数,即当其他自变量取值不变时,该自变量取值单位变化引起发生比率自然对数值的变化量;β0为常数项,表示所有自变量均为0时,发生比率的自然对数值。
然而,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并不一定为线性影响,可能会随着风险承载力变化表现为非线性关系。为探究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的门槛效应,本文采用门槛模型研究:
H W W i = θ 0 + θ 1 T V i I H R C δ 1 + θ 2 T V i I H R C > δ 1 + β 1 H R C + β 2 C o n i + ε
若存在双门槛效应,构建双门槛模型:
H W W = θ 0 + θ 1 T V i I H R C δ 1 + θ 2 T V i I δ 1 < H R C δ 2 + β 1 H R C + β 2 C o n i + ε
式中:δ1δ2为风险承载力的预估门槛值,且δ1<δ2TVi为理论变量;Coni为控制变量;I(·)为示性函数,判别条件成立时为1,不成立为0。

3 研究结果

3.1 农户意愿空间相关性分析

3.1.1 Moran 散点图与Moran's I值分析

空间自相关模型显示:农户意愿在全域显著空间集聚。具体而言,莫兰指数为0.82,P值为0.01,Z得分值为3.25,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户意愿在全域呈现正相关性,即具有相同退出意愿的农户更倾向形成空间聚集的簇状分布。此外,图2显示:空间散点大多分布在第1、3象限,均紧邻拟合曲线,也说明其存在正向的空间集聚。
图2 农户意愿Moran's I散点图

Fig.2 Moran's I scatter plot of farmers' willingness

3.1.2 空间自相关结果

从农户意愿空间自相关的空间分布看(图3),正相关HH型与农户意愿较高的地区高度吻合,LL型与农户意愿较低的地区高度吻合,负相关HL型主要分布在苏中。具体而言,HH型主要分布在苏北,该地区农户经济劣势明显,住房条件较差,迫切想要通过退出宅基地改善住房条件。值得说明的是,2020年苏北实施了农房改善政策,导致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态度较积极。LL型主要分布在苏南,该地区经济较优,住房条件较好,房屋重建成本高,农户因看好宅基地升值空间而选择保留宅基地。值得注意的是,苏南依托新型城镇规划,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9∶1.00,致使农户市民化与退出宅基地动力减弱。HL型以南通为主,地处苏北与苏南的交汇处,同时受正、负两种空间效应影响,农户意愿空间表征较复杂。
图3 农户意愿的空间自相关类型分布

Fig.3 Type distribution of farmers' willingness based on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3.2 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的影响分析

3.2.1 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

模型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模型R2为0.92,样本P值为0.002,自变量均达到0.05的置信水平,说明模型拟合度良好、解释力较强。为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使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模型VIF系数为1.03,低于临界值2.00,表明模型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模型回归结果(表3)表明:在假说验证方面,主观规范中村委会和亲戚朋友支持对农户意愿有正向影响,回归系数为4.87、4.95,均在0.0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农户在宅基地退出决策时,对村集体引导规范和社会网络模范规范较为依赖,假设H1得证;在行为态度方面,农户对改善居住环境和收入提升的效用判断对农户意愿有正向影响,回归系数为5.25、1.84,均在0.0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当农户认为宅基地退出能改善居住环境并促进家庭收入时,更倾向退出宅基地,假设H2得证;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退出政策认同度和预期适应新环境对农户意愿有正向影响,回归系数为2.19、1.24,均在0.0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农户对于宅基地退出的风险感知和风险控制越强,退出意愿越高,假设H3得证。在边际效应方面,各指标边际效应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为提升农户意愿,治理方案应重点发挥农户社会网络与村集体的模范带头与引导作用;同时充分关注农户对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家庭收入的需求;此外,还应培养农户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加强农户政策认同度,激发农户参与积极性。
表3 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

Tab.3 Regression results of Logistic model

指标 回归系数 标准误差 z P>|z| [95%置信区间]
风险承载力 2.09*** 0.39 5.33 0.00 1.32 2.86
主观规范 村委会支持我退出 4.87*** 0.39 12.40 0.00 4.10 5.64
亲戚朋友支持我退出 4.95*** 0.41 12.01 0.00 4.15 5.76
行为态度 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 5.25*** 0.46 11.47 0.00 4.36 6.15
有利于提升收入 1.84*** 0.50 3.68 0.00 0.86 2.82
知觉行为控制 退出政策认同度 2.19*** 0.24 9.28 0.00 1.73 2.65
预期可以适应新环境 1.24*** 0.18 6.88 0.00 0.89 1.59
控制变量 户主年龄 -0.14** 0.05 -2.55 0.01 -0.24 -0.03
户主性别 -0.48** 0.19 -2.48 0.01 -0.86 -0.10
建房费用 -1.33*** 0.28 -4.72 0.00 -1.89 -0.78
宅基地面积 0.02*** 0.00 2.89 0.00 0.00 0.04
常数项 -1.15*** 0.29 -4.01 0.00 -1.72 -5.89
R2 0.92 样本量 6754
卡方值 1506.72 样本P 0.002
Akaike信息准则 1140.14 Bayesian信息准则 1262.08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表4同。

3.2.2 门槛模型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江苏13个城市的风险承载力的系数均为正,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有正向影响(表4)。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江苏13个城市均通过单门槛和双门槛检验,但未通过三门槛检验,表明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有双门槛效应。从门槛值看,第一门槛值最大的是徐州221.48,最小的是宿迁144.32,第二门槛值最大的为南通320.69,最小的是淮安154.87。
表4 各城市双门槛回归模型回归结果

Tab.4 T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double threshold regression model of each city

城市 HRC HRC1 HRC2 HRC3 HRC1 HRC2 HRC3 控制变量 常数项
徐州市 0.55*** -2.36*** 0.97** -6.37** HRC≤234.16 221.48<HRC≤234.16 HRC>234.16 已控制 3.90*
连云港市 0.24** -1.98** 1.23*** -5.25*** HRC≤145.32 145.32<HRC≤182.32 HRC>182.32 已控制 10.17**
宿迁市 0.33** -1.59** 1.19** -4.79** HRC≤144.32 144.32<HRC≤181.26 HRC>181.26 已控制 2.03*
淮安市 0.12** -1.36** 1.36** -3.17** HRC≤137.26 137.26<HRC≤154.87 HRC>154.87 已控制 3.21*
盐城市 0.25** -1.56* 1.48** -6.15** HRC≤147.95 147.95<HRC≤194.15 HRC>194.15 已控制 4.45**
扬州市 0.16** -1.68** 1.67** -5.89* HRC≤180.16 180.16<HRC≤285.32 HRC>285.32 已控制 5.32**
泰州市 0.17** -1.98** 1.46* -3.79** HRC 163.25 163.25<HRC 230.18 HRC>230.18 已控制 5.16**
南通市 0.64** -1.95** 1.54** -4.94*** HRC 189.43 189.43<HRC≤320.69 HRC>320.69 已控制 4.97**
南京市 0.74** -1.37** 1.57** -4.19** HRC≤156.12 156.12<HRC≤220.26 HRC>220.26 已控制 6.12*
镇江市 0.63* -1.64* 1.32** -7.68*** HRC≤145.23 145.23<HRC≤218.16 HRC>218.16 已控制 5.89**
常州市 0.58** -1.32** 1.27** -5.69*** HRC≤156.14 156.14<HRC≤223.15 HRC>223.15 已控制 4.37**
无锡市 0.65** -1.67** 1.59** -649*** HRC≤158.16 158.16<HRC≤224.16 HRC>224.16 已控制 5.32***
苏州市 0.49** -1.65* 1.45** -5.31** HRC≤194.15 194.15<HRC≤225.76 HRC>225.76 已控制 5.16***
从门槛系数看,以徐州为例,当HRC 221.48时,HRC1为-2.36,即HRC每增加1个单位,农户意愿就减少2.36,说明风险承载力匮乏是农户意愿的主要限制因素。一方面,此时农户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度较高,更倾向将积累的风险承载力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加强了其农村生活的粘性;另一方面,受限于技术和人口的双重制约,有限的风险承载力提升不足以使其摆脱贫困陷阱,反而制约农户意愿。当221.48<HRC 234.16时,HRC2为0.97,在0.0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即HRC每增加1个单位,农户意愿就增加0.97,表明适当的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有积极作用。此时农户处于农民与市民身份的过渡阶段,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度较低,但购置城镇住房存在障碍,急需变现宅基地资产价值实现城镇化。当HRC>234.16时,HRC3为-6.37,在0.0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即HRC每增加1个单位,农户意愿就减少6.37,表明过高的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有负向影响。一方面,此时农户具备较强的城市化能力,短期变现宅基地资产价值的需求较低。另一方面,该类农户教育水平较高,更能理解宅基地潜在升值空间,更倾向保留宅基地。其他城市回归系数方向与徐州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假说H4得证。

3.3 基于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的宅基地退出分区与治理

3.3.1 核心优选区

核心优选区以淮安与宿迁为主,农户意愿为46.00%、61.13%,风险承载力为146.64、162.65,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适配度较高,应作为改革示范区。在农户意愿空间自相关方面,核心优选区呈现出高水平的HH型簇状分布,说明农户意愿不仅在全域聚集,还会对周边地区发挥正向空间扩散效应。在风险承载力门槛效应方面,核心优选区风险承载力介于两门槛值间,既能保持宅基地资产价值稳定,又能抵御外部风险冲击。值得说明的是,核心优选区城乡差距显著,城市对农民有较强吸引力,致使农民迫切希望通过宅基地退出来实现市民化。鉴于此,本文将淮安与宿迁纳入核心优选区,作为宅基地退出的重点区域,稳步开展宅基地退出改革。应当注意的是,宿迁、淮安作为核心优选区,农户退出意愿与风险承载力较高,改革阻力较小,但宅基地退出不可一蹴而就,应加强农民参与,防止农民利益损失。

3.3.2 重点改革区

重点改革区以连云港、扬州与泰州为主,农户意愿为49.62%、49.32%、25.23%,风险承载力为169.15、269.14、175.15。在农户意愿空间自相关方面,虽然重点改革区的农户意愿并无明显空间聚集,但仍具备较高的农户意愿,应作为改革重点区。在风险承载力门槛效应方面,重点改革区风险承载力介于两门槛值间,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较为匹配。虽然较核心优选区而言,重点改革区在农户意愿空间联动的优势减弱,但农户意愿较高,风险承载力适中。综上所述,尽管连云港、扬州与泰州的农户意愿空间联动优势减弱,但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适配度较高,应作为宅基地退出的重点区域,通过强化农户意愿空间效应,完善与核心优选区的人口、资源要素流动机制,加强区域联动,实现向核心优选区的跃迁(图4)。
图4 基于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的宅基地退出分区

Fig.4 Zon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based on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and risk carrying capacity

3.3.3 重点调节区

重点调节区以南通为主,农户意愿为58.23%,风险承载力为298.31。在农户意愿空间自相关方面,虽然南通市农户意愿较高,但在全域表现出HL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在风险承载力门槛效应方面,南通市风险承载力较强且位于两门槛值间。虽然南通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并不存在明显的失衡,但其地处苏北与苏南交汇的苏中地区,其农户意愿的空间分异会随着空间回流效应而对邻近城市的农户意愿产生负面影响,故将其作为重点调节区。综上所述,南通应充分发挥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的比较优势,深入探明导致农户意愿负面空间回流效应的社会经济、资源分配以及政策宣传等因素,加强政策宣传与教育,调整激励机制与政策,实施差异化的政策,促进社区间互动与交流,实现农户意愿的全域联动。

3.3.4 适度改革区

适度改革区以南京、镇江、常州、无锡与苏州为主,农户意愿为34.21%、34.26%、37.63%、36.76%、29.12%,风险承载力为319.15、345.46、374.47、376.48、379.56。在农户意愿空间自相关方面,适度改革区农户意愿较低且呈现出低水平的LL型的簇状分布。在风险承载力门槛效应方面,适度改革区风险承载力均大于第二门槛值。适度改革区表现出风险承载力过高但农户意愿过低的空间失衡,其宅基地改革的症结在农户意愿过低且表现出低水平空间集聚,应在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遵循农户行为决策底层逻辑,注重提升农户意愿,具体措施包括:在主观规范方面,一方面完善乡村自治体系,优化农村社会网络,加强乡村精英退出行为响应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强化基层管理体系,通过组织动员、政策培训等方式,发挥村集体的引导作用。在行为态度方面,着重立足于农户的居住保障需求,通过宣传、教育与信息传递重塑退出宅基地后收入稳定的积极预期,推动宅基地退出规范化。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降低信息获取门槛,强化农户政策认同度;另一方面设立补贴或贷款计划,提供技术、资金与法律支持增强农户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3.3.5 综合改革区

综合改革区以徐州与盐城为主,农户意愿为50.23%、62.01%,风险承载力为175.26、126.15。在农户意愿空间自相关方面,综合改革区农户意愿较高且呈现高水平的HH型簇状分布。在风险承载力门槛效应方面,综合改革区风险承载力,均小于第一门槛值。综合改革区表现出风险承载力过低但农户意愿过高的空间失衡,其改革的难点为风险承载力不足,应着重提升农户风险承载力,帮助其摆脱“贫困陷阱”,具体措施包括:在承载农业环境改变能力层面,加强农业技术培训,降低生产技能和知识获取门槛;提升农业科技支持力度,通过农机补贴、贷款支持,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降低农业投资成本,增强其农业环境维稳能力。在承载居住环境改变能力层面,完善农民购置城镇住房贷款体系,降低市民化门槛;加强安置区建房监督,保障农户住房质量。在承载就业环境改变能力层面,开展职业培训,帮助其获得新技能、新知识;鼓励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完善农村再就业培训;完善农民就业信息服务机制,为农民提供有关工作机会、薪资和行业机会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在承载社保环境改变能力层面,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内容,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降低农户养老压力。在风险分担能力层面,鼓励农民建设互助组织和农村合作社,拓展风险信息共享渠道,完善农村内部风险分担网络;加强农村信用社发展,扩大农村金融覆盖面,设立多层级政府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与农民的紧密联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在统筹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的基础上,基于江苏省13个城市的入户调查数据,针对江苏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和风险承载力空间失衡的现实问题,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与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意愿的空间相关性与风险承载力的门槛效应,在划定宅基地退出分区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分区治理对策。研究结论如下:
①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意愿有正向影响。在主观规范方面,村集体支持与亲戚朋友支持农户退出均对农户意愿有正向影响,说明引导规范与模范规范对塑造农户意愿有积极作用。在行为态度方面,农户对改善住房环境与提升收入的正向判断能显著激发农户意愿。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农户政策认同度与适应新环境的=预期,均对农户意有正向作用,说明政策认同与对未知环境信心对农户意愿的驱动作用。
②风险承载力对农户意愿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当风险承载力低于第一门槛值时,风险承载力表现出对农户意愿的抑制,农户更倾向将积累的风险承载力资源投至农业,不仅加强其在农村生活的粘性,而且无法使其摆脱贫困陷阱,进而加剧生计风险危机。当风险承载力介于两门槛值间时,风险承载力表现出对农户意愿的促进作用,说明在农户处于农民与市民身份的过渡阶段,其生计策略对农业的依赖度有所降低,农户变现宅基地资产价值并实现城市化的目标的愿望较为迫切。当风险承载力高于第二门槛值时,风险承载力表现为对农户意愿的抑制,农户由于房屋重置成本过高、宅基地资产价值需求过低等原因而选择保留宅基地。
③在综合统筹农户意愿空间相关性与风险承载力门槛效应的基础上,本文将江苏划分为核心优选区、重点改革区、重点调节区、适度改革区与综合改革区5种类型。核心优选区包括淮安与宿迁,表现为农户意愿高水平的空间集聚,风险承载力适中,应作为核心示范区;重点改革区包括连云港、扬州与泰州,农户意愿在全域不显著,风险承载力介于两门槛值间,应强化地区联动;重点改革区以南通为主,农户意愿表现为空间分异,应防范其空间回流效应;适度改革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与苏州,空间失衡表现为农户意愿过低而风险承载力过高,应注重提升农户意愿;综合改革区包括徐州与盐城,空间失衡表现为农户意愿较高而风险承载力过低失衡,应通过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健全安置补偿机制等策略提升风险承载力。

4.2 讨论

本文基于江苏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空间失衡的现实问题,根据农户意愿空间相关性与风险承载力门槛效应划定宅基地退出分区,不仅统筹了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这两个研究视角,并且结合农户微观与空间分析方法,对于优化农村布局和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值得强调的是,农户意愿是产生宅基地退出需求的动因,但受到风险承载力的限制。当前宅基地改革过于关注低意愿区,忽视其现实环境与政策环境的不匹配。因此,宅基地改革应充分考虑农户利益诉求,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案,而非盲目短期变现宅基地的资产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主要关注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的空间差异,至于如何刻画宅基地退出风险,如何分析一户多宅、风险偏好以及政府市场补贴对宅基地退出风险的影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政府在制定宅基地管理规程和相关政策时,应综合考虑农户意愿与风险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在保障农民权益基础上,优化宅基地用地布局,提升宅基地利用效率,构建宅基地治理新格局,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1]
雷绪斌, 李辉, 王本礼. 宅基地三权分置农民响应意愿的激励机制——浙江德清与湖南浏阳的调研证据[J]. 经济地理, 2023, 43(7):191-202.

DOI

[2]
李兰冰, 高雪莲, 黄玖立. “十四五”时期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重大问题展望[J]. 管理世界, 2020, 36(11):7-22.

[3]
吴郁玲, 于亿亿, 洪建国. 产权让渡、 价值实现与宅基地退出收益分享——基于金寨、余江的实地调查[J]. 中国农村经济, 2022(4):42-63.

[4]
李玉山, 卢敏, 朱冰洁. 多元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与脱贫农户生计脆弱性——基于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的经验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21(5):60-82.

[5]
孙晓勇. 宅基地改革:制度逻辑、价值发现与价值实现[J]. 管理世界, 2023, 39(1):116-127.

[6]
吴郁玲, 于亿亿, 王梅. 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福利增进需求研究——基于余江、金寨、宜城三地的农户调查[J].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7):61-70.

[7]
Zhao Y, Cloutier S, Li H. Farmers' economic status and satisfaction with homestead withdrawal policy:Expectation and perceived valu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197110.

[8]
Lu X, Peng W, Huang X et al. Homestead management in China from the “separation of two rights” to the “separation of three rights”: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of hot topics and trends by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of academic papers i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J]. Land Use Policy, 2020,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20.104670.

[9]
Wen H, Goodman A C.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land price and housing price:Evidence from 21 provincial capitals in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3,40:9-17.

[10]
曲颂, 仲鹭勍, 郭君平.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实践解析与理论探释[J]. 中国农村经济, 2022(12):73-89.

[11]
田传浩. 宅基地是如何被集体化的[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11):29-46.

[12]
张清勇, 刘守英. 宅基地的生产资料属性及其政策意义——兼论宅基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和逻辑[J]. 中国农村经济, 2021(8):2-23.

[13]
郭贯成, 陈盈蒙. 家庭生命周期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4):23-33.

[14]
邝佛缘, 陈美球. 风险预期、 生计资本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基于江西省456份农户调查数据[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1, 20(1):92-101.

[15]
闫啸, 李录堂, 李晗. 宅基地退出降低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吗?——来自安徽金寨的证据[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4):38-48.

[16]
孙鹏飞, 张仁慧, 赵凯. 宅基地退出加剧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吗?——来自安徽省金寨县农户的证据[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2):65-72.

[17]
Glavovic B C, Boonzaier S. Confronting coastal poverty:Building sustainable coastal livelihoods in South Africa[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2007, 50(1-2):1-23.

[18]
Gyawali S, Tiwari S R, Bajracharya S B et al. Promoting sustainable livelihoods:An approach to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0, 28(4):626-633.

[19]
胡晗, 司亚飞, 王立剑. 产业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生计策略和收入的影响——来自陕西省的经验证据[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78-89.

[20]
朱新华, 王晗. 不同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模式中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16, 38(9):1702-1710.

DOI

[21]
韩述, 郭贯成, 王俊龙. 风险承载力、 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拓展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3, 37(4):62-72.

[22]
吴立珺, 吴泽斌. 宅基地退出对家庭福利水平的影响——基于家庭风险承载力视角[J]. 资源科学, 2021, 43(7):1479-1491.

DOI

[23]
段文婷, 江光荣.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2):315-320.

[24]
董新宇, 杨立波, 齐璞. 环境决策中政府行为对公众参与的影响研究——基于西安市的实证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 2018, 15(1):33-45.

[25]
张占录, 张雅婷, 张远索, 等.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主观认知对土地流转行为影响机制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4):53-62.

[26]
邓新明. 中国情景下消费者的伦理购买意向研究——基于TPB视角[J]. 南开管理评论, 2012, 15(3):22-32.

[27]
万亚胜, 程久苗, 吴九兴, 等.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行为差异研究[J]. 资源科学, 2017, 39(7):1281-1290.

DOI

[28]
周翼虎, 方婷婷, 李丽. 基于TAM-TPB框架的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机理研究[J]. 资源科学, 2021, 43(1):148-160.

DOI

[29]
王兆林, 王敏. 基于TAM-PR的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影响因素——以重庆市为例[J]. 资源科学, 2021, 43(7):1335-1347.

DOI

[30]
丁士军, 张银银, 马志雄. 被征地农户生计能力变化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改进[J]. 农业经济问题, 2016, 37(6):25-34.

[31]
栗滢超.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经纬, 2019, 36(5):49-55.

[32]
邹伟, 王子坤, 徐博, 等. 农户分化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1456个农户的调查[J]. 中国土地科学, 2017, 31(5):31-37.

[33]
邵新霞, 黄宏胜, 陈美球, 等. 江西省农户生态耕种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11):2792-2800.

[34]
韩述, 郭贯成, 史洋洋, 等. 基于国土空间“三线”划定与耕地质量自相关的耕地空间布局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38(19):237-248.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