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发展模式
何琪敏(1996—),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E-mail:qmhe213@163.com |
收稿日期: 2023-10-14
修回日期: 2024-02-27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9-12
基金资助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优创项目)(2023CXZZ049)
Evalu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cultural Protection Zon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Model
Received date: 2023-10-14
Revised date: 2024-02-27
Online published: 2024-09-12
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既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的活态传播路径,也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案例。文章首先利用ROST CM6工具,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构建出相关政策的三维分析框架,提出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1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统计数据,综合评价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根据各维度评价的差异情况,总结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的不同模式。研究发现:①从评价结果看,我国非遗保护指标权重高于主体获益与旅游市场,且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②从发展模式看,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形成了上下贯通型、从上至下型、从周边到中心型、以大带小型4种模式。最后,为更好地保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活态传播,提出了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旅游业可持续融合发展的实践建议。
何琪敏 , 史中超 , 谈国新 . 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发展模式[J]. 经济地理, 2024 , 44(3) : 209 -217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3.021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eco-cultural protection zones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propagation path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eco-cultural protection zones,but also forms a new case for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Firstly,this paper uses ROST CM6 to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based on the policy text analysis,and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cultural protection zones. Secondly,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16 national eco-cultural protection zones, it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valuation of each dimension, it summarizes the different mod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co-cultural protection zones. It's found that: 1)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the index weight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in body benefit and the tourism market,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of each protected area is greatly different. 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mode,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ach protected area has formed four modes: the joint development model among government-enterprise-residents,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 between governments,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type of enterprises,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mong tourism enterprises. This paper provides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better ensuring the sprea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eco-cultural protection zones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integration of eco-cultural protection zones and tourism.
表1 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相关政策文本中排名前10的高频主题词Tab.1 Top 10 high-frequency keywords of tourism policies of eco-cultural protection zones |
2010 | 2011 | 2014 | 2015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
---|---|---|---|---|---|---|---|---|---|---|---|
高 频 主 题 词 | 文化 | 非遗 | 保护 | 保护 | 保护 | 保护 | 保护 | 保护 | 保护 | 保护 | 保护 |
保护 | 项目 | 非遗 | 文化生态 | 非遗 | 文化生态 | 文化生态 | 非遗 | 旅游 | 非遗 | 非遗 | |
生态 | 人民 | 闽南文化 | 非遗 | 文化生态 | 非遗 | 非遗 | 文化生态 | 文化生态 | 闽南文化 | 民族文化 | |
非遗 | 传统 | 区域发展 | 政府 | 热贡文化 | 旅游 | 文化旅游 | 传承人 | 非遗 | 旅游 | 文化生态 | |
管理 | 保存 | 整体性 | 民众 | 传承人 | 民众 | 区域性 | 项目 | 资金 | 代表性项目 | 齐鲁文化 | |
区域 | 传承人 | 项目 | 整体性 | 整体 | 项目 | 项目 | 湘西文化 | 传承人 | 文化旅游 | 社会 | |
社会 | 传播 | 传承人 | 闽南文化 | 自然生态 | 区域性 | 主体地位 | 旅游 | 社会 | 客家文化 | 旅游 | |
发展 | 整体性 | 自然遗产 | 当地民众 | 经济发展 | 自然生态 | 社会 | 民族文化 | 国家公园 | 人民 | 资金 | |
地区 | 经济 | 自然保护区 | 项目 | 精准扶贫 | 传承人 | 建设 | 社会资本 | 支持 | 传承人 | 融合发展 | |
政府 | 社会 | 鼓浪屿 | 文化旅游 | 旅游产业 | 区域发展 | 社区 | 徽州文化 | 经济 | 文化生态 | 传承人 |
表2 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Tab.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cultural protection zones |
指标内容 | 指标说明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指标计算或来源 |
---|---|---|---|---|
非遗保护 | 非遗与传统 村落 | 各级非遗项目数量(X) | 个 | ,式中: 、 、 分别为市/州级、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 |
各级非遗传承人数量(C) | 人 | ,式中: 、 、 分别为市/州级、省级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量 | ||
非遗资源密度(M) | % | M= ,式中: 表示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在的区域面积 | ||
传统村落数量 | 个 | 数据来源于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 ||
主体获益 | 政府和居民 经济获益 | 地区GDP | 亿元 | 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 |
人均GDP | 元/人 | 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 | ||
人均可支配收入( ) | 元/人 | ,式中: 表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表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表示城镇人口数; 表示农村人口数; 表示该地区人口总数 | ||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 | % | ,式中: 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表示前一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表示后一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 ||
旅游市场 | 旅游产业发 展水平 | 旅游收入(R) | 亿元 | ,式中: 表示国内旅游收入; 表示旅游创汇收入 |
旅游收入增幅( ) | % | ,式中: 表示旅游收入增幅; 表示前一年的旅游收入; 表示后一年的旅游收入 | ||
旅游人次(P) | 万人次 | ,式中: 表示接待国内旅游人次; 表示接待入境游客人次 |
表3 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Tab.3 Indicator weigh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cultural protection zones |
准则层 | 主观权重 | 客观权重 | 维度权重 | 指标层 | 计量单位 | 主观权重 | 客观权重 | 维度权重 |
---|---|---|---|---|---|---|---|---|
非遗保护情况 | 0.539 | 0.358 | 0.448 | 各级非遗项目数量 | 个 | 0.091 | 0.053 | 0.072 |
各级非遗传承人 | 人 | 0.091 | 0.092 | 0.092 | ||||
非遗资源密度 | % | 0.170 | 0.110 | 0.140 | ||||
传统村落数量 | 个 | 0.082 | 0.141 | 0.112 | ||||
主体获益情况 | 0.297 | 0.245 | 0.271 | 地区GDP | 亿元 | 0.035 | 0.070 | 0.053 |
人均GDP | 元/人 | 0.083 | 0.113 | 0.098 | ||||
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人 | 0.073 | 0.019 | 0.046 | ||||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 % | 0.161 | 0.187 | 0.174 | ||||
旅游市场情况 | 0.164 | 0.397 | 0.281 | 旅游收入 | 亿元 | 0.051 | 0.065 | 0.058 |
旅游收入增幅 | % | 0.102 | 0.026 | 0.064 | ||||
旅游人次 | 万人次 | 0.061 | 0.124 | 0.091 |
表4 分维度下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名Tab.4 Scores and ranking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cultural protection zones |
文化生态保护区名称 | 非遗保护 | 排名 | 主体获益 | 排名 | 旅游市场 | 排名 | 综合得分 | 排名 | 所属区域 |
---|---|---|---|---|---|---|---|---|---|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 0.714 | 1 | 0.530 | 6 | 0.585 | 5 | 0.609 | 1 | 西部 |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 0.446 | 4 | 0.700 | 1 | 0.839 | 1 | 0.589 | 2 | 东部 |
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 | 0.318 | 12 | 0.560 | 5 | 0.307 | 11 | 0.446 | 3 | 东部 |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 0.380 | 10 | 0.422 | 7 | 0.697 | 2 | 0.398 | 4 | 中部 |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 | 0.351 | 11 | 0.584 | 4 | 0.477 | 6 | 0.390 | 5 | 西部 |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 | 0.185 | 15 | 0.614 | 2 | 0.226 | 15 | 0.385 | 6 | 西部 |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 | 0.172 | 16 | 0.585 | 3 | 0.354 | 10 | 0.379 | 7 | 东部 |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 0.425 | 7 | 0.342 | 13 | 0.439 | 8 | 0.362 | 8 | 西部 |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 0.443 | 5 | 0.328 | 15 | 0.360 | 9 | 0.341 | 9 | 中部 |
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 | 0.431 | 6 | 0.343 | 12 | 0.242 | 14 | 0.330 | 10 | 中部 |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 | 0.249 | 14 | 0.382 | 9 | 0.696 | 3 | 0.325 | 11 | 西部 |
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区 | 0.493 | 2 | 0.348 | 11 | 0.280 | 13 | 0.311 | 12 | 西部 |
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 | 0.381 | 9 | 0.341 | 14 | 0.454 | 7 | 0.300 | 13 | 西部 |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 | 0.478 | 3 | 0.361 | 10 | 0.290 | 12 | 0.282 | 14 | 西部 |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 | 0.431 | 6 | 0.343 | 12 | 0.242 | 14 | 0.243 | 15 | 东部 |
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 0.398 | 8 | 0.401 | 8 | 0.060 | 16 | 0.238 | 16 | 西部 |
[1] |
张志颖.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效与问题探究[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7(3):124-131.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令第1号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67515.htm,2022-05-08.
|
[3] |
文化和旅游部网站.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的公告(文旅非遗发〔2023〕77号)[EB/OL]. https://www.ihchina.cn/file_defail/27846.html,2022-01-19.
|
[4] |
文化和旅游部网站.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9/content_5374953.htm,2022-01-08.
|
[5] |
韩荣培, 梁坤. 贵州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及文旅关系分析[J]. 贵州民族研究, 2020, 41(9):69-76.
|
[6] |
黄志敏.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文化旅游发展状况与前景研究——以内蒙古为例[J]. 经济论坛, 2013, 27(7):88-89.
|
[7] |
唐仲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青海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J]. 青海民族研究, 2021, 32(4):70-75.
|
[8] |
盛学峰. 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考——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例[J]. 生态经济, 2009, 25(7):146-149.
|
[9] |
马盛德.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38(4):26-32.
|
[10] |
代辛.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建设与优化路径[J]. 青海社会科学, 2020, 41(5):200-204.
|
[11] |
林继富.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实践路径研究——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视角[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39(1):149-159.
|
[12] |
王伟杰, 肖远平.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少数民族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中国模式”[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37(5):28-37.
|
[13] |
吴清, 焦义彬, 陈嘉琳, 等. “粤桂画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识别及协同发展模式[J]. 经济地理, 2022, 42(9):219-227.
|
[14] |
马勇, 江函哲. 碳中和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提升策略[J]. 旅游学刊, 2022, 37(5):1-3.
|
[15] |
贾云洁, 王会金, 胡苏. 经济责任审计能力提升研究:基于一个三维分析框架[J]. 审计研究, 2022, 38(2):52-59.
|
[16] |
潘琳, 徐鸣. 我国社区治理领域政策分析与评价研究——基于“过程—工具—内容”三维分析框架[J]. 理论学刊, 2022, 39(6):139-149.
|
[17] |
程慧平, 于欢欢. 我国政务数据安全共享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 情报科学, 2022, 40(1):102-108.
|
[18] |
李明, 曹海军. 中国央地政府人工智能政策比较研究——一个三维分析框架[J]. 情报杂志, 2020, 39(6):96-103.
|
[19] |
Handwiki. Elbow method (clustering)[EB/OL]. https://handwiki.org/wiki/Elbow_method_(clustering),2022-12-28.
|
[20] |
韦依帆, 刘畅. 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J]. 河南社会科学, 2019, 27(10):119-124.
|
[21] |
袁年兴. 作为认知图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平遥经验[J]. 晋阳学刊, 2011, 32(5):14-19.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