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炜,殷田园,李红兵. 1997—2015年中国种植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与农业发展的关系[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2):37-44.
[2] 赵荣钦,黄贤金,郧文聚,等.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J].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5):1123-1136.
[3] 卢奕亨,田云,周丽丽. 四川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http://h-s.kns.cnki.net.neau.vpn358.com/kcms/detail/11.3513.s.20230116.18 40.008.html.
[4] 匡文慧,张树文,杜国明,等. 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及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2022,77(5):1056-1071.
[5] 张卫建,严圣吉,张俊,等. 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双碳目标的双赢策略[J].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8):3892-3902.
[6] 陈少鹏,段跃芳. 中国农业碳效应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2023,38(1):86-98
[7] 杨晨,胡珮琪,刁贝娣,等.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环境绩效:基于农业碳排放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12):35-44.
[8] Tristram O,Marland G.A 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carbon emissions,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2,91(1):217-232.
[9] 夏四友,赵媛,许昕,等. 近20年来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时空格局及动态演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3):596-608.
[10] 何艳秋,戴小文. 中国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时空特征研究[J]. 资源科学,2016,38(9):1780-1790.
[11] 程琳琳,张俊飚,田云,等. 中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依赖效应[J]. 资源科学,2016,38(2):276-289.
[12] 吴昊玥,何艳秋,陈文宽,等. 中国农业碳补偿率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Durbin模型[J]. 农业技术经济,2020(3):110-123.
[13] 刘杨,刘鸿斌. 山东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影响因素及达峰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30(4):558-569.
[14] 田云,尹忞昊. 中国农业碳排放再测算:基本现状、动态演进及空间溢出效应[J]. 中国农村经济,2022(3):104-127.
[15] 李波,张俊飚,李海鹏. 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80-86.
[16] 闵继胜,胡浩. 中国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21-27.
[17] 祝宏辉,李晓晓. 新疆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驱动因素分析[J]. 生态经济,2018,34(9):31-35,115.
[18] 李玉波,许清涛,高标,等. 吉林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实证分析[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38(2):130-134.
[19] 方苗,贺义雄,余晓洋. 农业碳排放研究:空间格局、脱钩效应及驱动因素——以浙江省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38(12):1461-1467,1528.
[20] 初巧智,师帅.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基于Tapio脱钩模型[J]. 山西农经,2021(11):104-107.
[21] 卢东宁,张雨,雷世斌. “双碳”目标背景下陕西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脱钩效应研究[J]. 北方园艺,2022(20):133-140.
[22] 冯博,王雪青. 中国各省建筑业碳排放脱钩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4):28-34.
[23] Cao M K,Dent J B,Heal O W.Methane emissions from China's paddyland[J].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995,55:129-137.
[24] 李晨,迟萍,邵桂兰. 我国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研究——基于脱钩理论与LMDI分解的实证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6,36(6):233-237,244.
[25] 吴昊玥,黄瀚蛟,陈文宽.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碳排放与粮食生产脱钩效应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1,37(6):85-91.
[26] 匡文慧. 新时代国土空间格局变化和美丽愿景规划实施的若干问题探讨[J]. 资源科学,2019,41(1):23-32.
[27] 桂河,李静,尚梦媛. “双碳”背景下的宁夏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驱动机理与脱钩效应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6):37-44.
[28] 李智礼,匡文慧,赵丹丹. 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利用耦合机理[J]. 经济地理,2020,40(8):67-75.
[29] 贺亚亚,田云,张俊飚. 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比较及驱动因素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9-85.
[30] 吴健生,晋雪茹,王晗,等. 中国碳排放及影响因素的市域尺度分析[J]. 环境科学,2023,44(5):2974-2982.
[31] Dong F,Yu B L,Hadachin T,et al.Driver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change in China[J]. 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8,129:187-201.
[32] Lai L,Huang X,Yang H,et al.Carbon emissions from land-use change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between 1990-2010[J],Science Advences,2016,1(12):1-8.
[33] 曾珍,韩纪琴,吴义根. 基于面板数据的PVAR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3):176-187.
[34] 吴昊玥,黄瀚蛟,何宇,等. 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测度、空间溢出与影响因素[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10):1762-1773.
[35] 田云,贺宜畅.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碳减排吗——基于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检验[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5):61-73.
[36] 游和远,张津榕,夏舒怡. 面向碳排放效率的多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23,27(6):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