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祁帆,李宪文,刘康.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研究[J]. 中国土地,2016(12):21-23.
[2] 安国强,秦晓敏,许霄霄,等. 山东省生态用地变化及驱动因素影响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9):45-54.
[3] Zhang Guosong,Liu Jiyuan,Kuang Wenhui,et al.Disturbanc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across China:1990-2010[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5,25(5):515-529.
[4] 璩路路,刘彦随,周扬,等. 罗霄山区生态用地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以井冈山为例[J]. 生态学报,2019,39(10):3468-3481.
[5] 郑涛,陈爽,张童,等.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生态用地流失机制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2):2980-2994.
[6] 管青春,郝晋珉,石雪洁,等. 中国生态用地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2):195-207.
[7] 殷嘉迪,董金玮,匡文慧,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空间演化的时空格局和梯度效应[J]. 生态学报,2020,40(17):5904-5914.
[8] Hansen A T,Dolph C L,Foufoula-georgiou E,et al. Contribution of wetlands to nitrate removal at the watershed scale[J]. Nature Geoscience,2018,11(2):127-132.
[9] Zhang L,Zhou G,Ji Y,et al.Grassland carbon budget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of the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monsoon region in China during1961 to 2013[J]. Scientific Reports,2017,7(1):14717.
[10] 陈忠媛,高永年. 长江水系湖泊型流域生态用地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分析[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39(2):172-184.
[11] 董雅文,周雯,周岚,等. 城市化地区生态防护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1999(2):6-8.
[12] 岳健,张雪梅. 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J]. 干旱区地理,2003,26(1):78-88.
[13] 张红旗,王立新,贾宝全. 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及其功能分类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5-8.
[14] 龙花楼,刘永强,李婷婷,等. 生态用地分类初步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2015,24(1):1-7.
[15] 李晓丽,曾光明,石林,等. 长沙市城市生态用地的定量分析及优化[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2):415-421.
[16] 张梦贤,周勇,曹隽,等. 2000—2015年武汉市生态用地时空变化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168-177.
[17] 邱琼,施涵. 关于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核算若干概念的讨论[J]. 资源科学,2018,40(10):1901-1914.
[18] 吴健生,钟晓红,彭建,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小尺度区域生态用地功能分类——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J]. 生态学报,2015,35(11):3808-3816.
[19] 邓红兵,陈春娣,刘昕,等. 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J]. 生态学报,2009,29(3):1519-1524.
[20] 刘继来,刘彦随,李玉瑞. 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J]. 地理学报,2017,72(7):1290-1304.
[21] 武爱彬,赵艳霞. 坝上高原生态用地时空格局演变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2):283-289.
[22] 张骞,高明,杨乐,等. 1988—2013年重庆市主城九区生态用地空间结构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J]. 生态学报,2017,37(2):566-575.
[23] 蒋好雨,陈荣蓉,杨朝现,等. 西部平原区生态用地时空动态特征及环境效应[J]. 水土保持研究,2021,28(2):203-209.
[24] 朱敏,谢跟踪,邱彭华. 海口市生态用地变化与安全格局构建[J]. 生态学报,2018,38(9):293-302.
[25] 蒙吉军,江颂,拉巴卓玛,等. 基于景观格局的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分析[J]. 地理科学,2020,40(9):1553-1562.
[26] 汤傲,李效顺,卞正富,等. 基于数据重构的生态用地变化驱动因素计量研究——以西南煤炭城市为例[J]. 生态经济,2016,32(5):136-142.
[27] 冯丽媛,米文宝,马国庆.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及模拟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19,39(5):218-222,230,2.
[28] 王林伶,程淑杰.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J]. 宁夏工程技术,2020,19(3):264-269.
[29] 张建国,李晶晶,殷宝库,等. 基于转移矩阵的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1):131-134.
[30] 马彩虹,任志远,李小燕. 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转移流及空间集聚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2013,68(2):257-267.
[31] 毛鸿欣,贾科利,高曦文,等. 1980—2018年银川平原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0):8008-8018.
[32] 贺三维,王伟武,曾晨,等. 中国区域发展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及其预测[J]. 地理科学,2016,36(11):1622-1628.
[33] 樊涵,杨朝辉,王丞,等. 贵州省自然保护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 应用生态学报,2021,32(3):1005-1014.
[34] 蒙吉军,王祺,李枫,等. 基于空间差异的黑河中游土地多功能利用研究[J]. 地理研究,2019,38(2):369-382.
[35] 陈百明,周小萍.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解读[J]. 自然资源学报,2007(6):99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