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马腾, 李一杰, 潘娴, 胡志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东欧地区是世界主要大国(中、美、俄)势力的交汇处,研究中、美、俄三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对理解地区及全球的地缘经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引力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分析了中、美、俄三国与中东欧地缘经济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探讨地缘经济关系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如下:①国别对比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呈现出总体稳定、局部变化、稳步增长的特征;美国与中东欧国家地缘经济关系整体保持稳定,无显著的改善或恶化趋势,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且具有显著差异性。②空间格局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地缘经济关系呈现出均匀分布的格局,美俄两国与中东欧国家地缘经济关系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中心—外围”格局。③主体间相互影响上,中—中东欧与美—中东欧相互之间呈现出负相关,中美两国在中东欧地区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竞争态势,中—中东欧与俄—中东欧、美—中东欧与俄—中东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温锋华, 古恒宇, 许志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支持下,文章将以往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网络分析的时间维度延展至1985—2020年,基于复杂网络视角,对人口迁移网络组织结构及时空演化特征展开系统分析。研究发现:①人口迁移规模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主要人口迁入地,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则为主要人口迁出地,且迁移网络呈现显著“小世界”特性;②随时间推移,迁移网络分散和空间不平衡程度逐步增强,东北地区面临更严峻的人口外出困境,迁移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先下降后升高;③迁移网络结构在1985—1995年呈四社团结构(华北、长江、华南、西北),在1995—2015年呈三社团结构(华北、长江、华南),在2015—2020年呈四社团结构(华北、长江、华南、西部),北京、长三角地区和广东持续是人口迁入核心节点,川渝地区在2015—2020年成为人口迁入中心;④人口迁移网络格局演化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调整、社会转型、政策利导的经济地理投影。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姜晓艳, 吴相利, 张守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耦合协调度、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评估测度了中国290个地级以上城市2000、2008、2018年人口城镇化与保险业耦合协调水平,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人口城镇化与保险业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总体水平较低,协调度形成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协调水平与城市规模等级呈正相关,不同城市规模间差异明显。②在地区视角、城市规模视角下均有组内差异大、组间差异小的特点,组间差异是造成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要成因,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东北—中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小,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大城市、小城市间的规模间差距较大。③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导因子为人口城镇化率、保险密度、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政府的调控协同、经济的支撑驱动、科技的潜在支持、教育的观念转换、对外开放的传导效应是二者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五大支持效应。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杨凌凡, 罗小龙, 唐蜜, 顾宗倪, 刘晓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4年以来,开发区成为我国优化城市要素组织的尺度工具。基于尺度重构理论,以江苏省开发区整合转型为研究对象,借助统计案例研究与访谈调研,通过“领域空间—权力层级—治理结构”三个基本维度,构建开发区尺度重构分析框架。研究指出:①开发区尺度重构以特定范围内资源要素组织的优化为主线,通过领域空间的构建形成加速要素活动的平台。根据规模工业化、新城化、产业转型等不同时期发展需求,经历了多区合一、区政合一、平台融合三个阶段。②开发区通过权力关系重构,在特定尺度形成对于领域与资源的调控能力,包括权力层级重构与治理结构重构两个方面,经历了托管型、合署型、平台型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研究也立足开发区尺度重构历程,探讨中国城市尺度动态的规律。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生延超, 周垚, 许玲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高质量增长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基于经济高质量增长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协同作用过程,利用黄河流域2008—2018年6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讨论经济高质量增长驱动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要素升级、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和制度优化均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其中内生动力起主要作用;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存在着错配现象,无法对经济高质量增长产生协同作用。②不同因素的驱动效应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异质性。③结构优化除直接效应外,还通过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制度优化通过激励技术进步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但由于阻碍了要素流动从而存在一定的遮掩效应。④生态环境因素存在着显著的门槛效应,生态环境指数低于0.1129时,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指数超过0.1129时,结构优化发挥主要作用。因此要想实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增长不仅要提高内外生动力的匹配程度,实现协同发展,还要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特征,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魏玺, 席广亮, 甄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和区域联系的不断深入,以人流为代表的流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流动性逐渐成为商业体系研究的重要视角。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利用POI、手机信令数据等多源数据,在分析商业体系及实际服务人口流动性特征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南京都市圈商业体系呈现明显的单中心集聚以及空间分异特征。②南京都市圈呈现城市内人流联系紧密,而城市间人流联系相对较弱的特征,跨市人口流动在城市交界地区集聚程度较高。③南京都市圈商业体系与实际服务人口流动性耦合协调性水平整体相对较低,处于高能级商业空间集中于少数街镇的不均衡状态,以及商业体系与实际服务人口流动性发展不同步的态势。在未来的发展中,都市圈商业体系优化配置需要更好地顺应流动性规律,立足于实际服务人口分析与预测,构建动态分级分区的商业服务体系,以促进都市圈商业空间一体化发展。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刘筱舒, 周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大力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的空间策略选择成为关键。文章通过梳理英国城市更新行动的各阶段理念演进,总结出英国当代城市更新的特征、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文化主导的作用与策略。在分析文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的三种实现路径基础上,提出以文化为主导、城市设计为手段的城市更新空间策略:优化公共空间网络、开发文化创意区域和兴建公共文化建筑。通过对伯明翰中心城区的更新实践中具体策略运用和经验、成效的剖析,结合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的问题,分析总结出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赵思文, 胡希军, 陈琳, 金晓玲, 汤佳, 罗紫薇, 韦宝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沅水流域古城镇的规模、兴衰都与水运有着密切的联系。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工具,对筛选出满足四个条件的233个古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湖南沅水流域古城镇沿辐聚状水系呈叶脉分布,具有多中心集群分布趋势,由流域东北部向西、北部递增的特征明显;古城镇职能类型呈“条带状与团块状并存”分布格局。②219个古城镇分布在与航道距离15 km的范围内,占94%,体现出极强的航道依赖性。③湖南沅水流域古城镇的空间关联以正相关类型为主,总体为“干支流沿线热,与航道距离远冷”;热点区多分布于支流航道交汇处,即沅水干流、酉水、武水、辰水航道,空间集聚性较强;1985年古城镇的空间关联以负相关类型为主,空间异质性特征较强。④资源禀赋是影响沅水流域古城镇分布的基础性因素;基于区位和水运条件,古城镇形成并逐步演化出军事、政治、商贸等职能;随着城镇集聚、职能类型的丰富,军事、政治、商贸职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探寻湖南沅水航道沿岸古城镇的分布规律及历史文化特性,对古城镇的发展及多重文化保护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沅水流域古航道的航运复航及古城镇振兴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田光辉, 李江苏, 苗长虹, 杜萍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非期望SBM模型,文章对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6年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格局、城市类型、效率损失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水平总体不高,波动下降后有所回升,区域效率呈现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态势,东北效率提升最大且提升单元具有“低投入、低产出和低污染”特点;效率沿河北至广东一线具有明显“凹陷”特征,区域内部效率变动较大。②环境污染、资源和资本冗余是各区域效率损失的主因,消费、财政收入和GDP分别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效率损失的重要期望产出因子。③效率领先型、协调发展型、效率突破型和绿色增长型城市是中国绿色发展效率改善的推动力量,绿色下降型、黄色增长型和黄色下降型城市的效率则亟需改善。④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政府干预、环境规制和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城市环境效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且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蒋晟, 贺灿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关注过往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中较少讨论的贸易中介。基于2002—2016年中国海关数据,文章不仅关注贸易中介对于企业出口产品多样化的影响,也对这种影响的异质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贸易中介能帮助企业与海外客户建立联系,进而促使企业学习海外产品知识,推动企业的出口产品拓展。②贸易中介能帮助企业与本地其他企业建立联系,进而促使企业学习本地产品知识,推动企业出口产品拓展。③一般型贸易中介对于企业拓展低技术复杂度产品的促进作用更强,而专精型贸易中介则更有助于企业拓展高技术复杂度产品。在理论层面,研究一方面为经济地理学理解企业出口产品多样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经济地理学对于中介主体,尤其是贸易中介影响的认识。而在现实层面,研究也为政府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促进贸易中介的发展,推动本地企业的出口产品拓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张彦彦, 胡善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07—2019年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动态空间收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时空分布、收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样本期内,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五大城市群间表现为非均衡特征。②从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距,但城市群内部差异不大。③从收敛特征来看,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呈现显著的β收敛特征,加入影响因素后,收敛速度增加。④政府治理效率、地方政府竞争、数字普惠金融、人口规模和地方财政自给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公共服务供给,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和人口规模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袁荣, 曹贤忠, 曾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是经济地理学探讨的热点议题之一。文章从知识网络角度出发,以我国的253个依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研究对象,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出的合著论文数据,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知识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内外部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重力模型和负二项回归从主体之间合作关系、国家重点实验室本身属性及其所处城市属性三个方面,探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领域内和跨学科领域知识网络密度普遍较小,集中趋势并不明显,呈现出相对均衡的状况;②本地合作分布较为零散,合作次数基本与城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保持一致,跨区域合作呈现明显的东密西疏的地理特征,整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③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合作网络形成受国家重点实验室自身科研实力及实验室所处城市的教育水平、互联网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地理距离、属于同一依托单位均对知识网络形成有促进作用,是否属于同一管理部门仅对属于相同学科领域内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合作产生影响。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袁华锡, 封亦代, 余泳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水平—效率—福利”维度评估绿色发展绩效,并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检验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绿色发展绩效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稳健。此外,绿色发展绩效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典型的“滚雪球”效应,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在集聚模式、地区差异和发展阶段异质性约束下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机制检验发现,制造业集聚会通过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中间投入共享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显著影响绿色发展绩效。当三大作用机制均处于低水平门槛区间时,制造业集聚有利于提高绿色发展绩效,一旦越过门槛值,其效果由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性影响。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李继霞, 刘涛, 霍静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及环保减灾五个维度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熵值法、Moran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总体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但维度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服务和环保减灾服务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核心驱动力,而教育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则成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短板。②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区域差异显著,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分布格局,且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关系。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本地区和邻近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具有促进效用;农村人口密度则对本地区和邻近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具有负面影响;城镇化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具有相反影响。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孙玥, 黄涛, 王艳慧, 玉龙飞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多维贫困的减贫效应,文章利用2015—2018年云南省福贡县农村多维贫困监测的面板数据,在分别测算村级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和多维贫困水平的基础上,构建时空关联分析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从整体和分区、分维度层面实证分析探测村级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减贫效应。以云南福贡县为研究区的实证结果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村多维贫困存在减贫效应,且不同类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减贫效应存在差异。在整体层面,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影响下,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服务的减贫效果较为突出,同时其直接效应比间接效应更为显著,表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减贫效应以直接效应为主。在分区层面,多维贫困程度较轻的中段地区其教育、公共文化及信息化服务的减贫效果较好,同时存在间接效应能够缓解邻近地区多维贫困的状况。其中,多维贫困程度较深的研究区北段和南段,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服务的减贫效果尤为突出。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莫正玺, 叶强, 赵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我国城乡建设进入存量语境的转型背景,对存量建设空间的系统认识与思考是当下激活存量资源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和基础。运用北大法宝和CNKI数据库,并借助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从政策演进、理论热点与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对我国存量建设空间利用的脉络进行追溯,研究发现:①从政策演进来看,经历了萌芽期(1999—2003年)、探索期(2004—2005年)、爆发期(2006—2015年)和推进期(2016年至今)四个阶段。②从理论热点来看,主要集中于“存量规划与增量规划”“城市更新概念及模式”“存量用地识别与评价”“空间治理视角的存量空间利用”。③从实践路径来看,城市地区已实现了由个别试点到多类型、广覆盖的地域试点推进,并对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存量建设空间进行了多元模式的探索,农村地区尚处于初步试点阶段。④在对象划定、利益分配、多方协同、保障体系方面还存在困境,未来应在多学科融合、生命周期全过程系统框架构建及高效、可持续运营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新时期面临多重转型的城乡发展模式优化、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协同发展以及为存量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参考。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彭鹏, 顾丹丹, 周国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PSR模型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评估体系,采用指标聚合、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2010—2018年湖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及其响应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湖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压力指数下降速度最慢,响应指数下降速度最快,2014—2018年下降幅度大于2010—2014年;②脆弱性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大湘西和洞庭湖流域,脆弱性低值区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周围,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特征;③脆弱性响应指数影响因子的作用强度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自然因素是影响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响应指数的主导因素,经济因素起到关键作用,人口、环境以及区位因素在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响应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同区域应根据脆弱性根源的差异,科学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完善脆弱性响应机制,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马彩虹, 安斯文, 滑雨琪, 李聪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支持,采用土地利用转移流和标准椭圆差等方法,分析了宁夏沿黄经济带生态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生产和生活用地挤占生态用地现象明显,1980—2018年生态用地占比由71.68%降为66.35%。重点生态功能用地增加,形成了沙坡头、白芨滩以及银川平原中北部三个防护林带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区,银川平原湿地面积扩大,生态用地时空结构有所优化。②生态用地在空间上呈现为西南—东北方向变化趋势,且由早期“面域”调整转为后期“点域”优化。③生态用地变化体现为“驱动力—响应—结果”的驱动机制,城镇化和工业化、生态移民工程、绿洲农业发展是生态空间受到挤压的主因,生态建设与修复是优化生态用地格局与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④基于土地利用转移流的驱动力溯源分析方法,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及其定量测评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与方法。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杨帆, 欧坚港, 段宁, 赵子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洞庭湖流域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为研究对象,运用NDWI指数、Horton-Strahler水网分级、水网格局指标计算、协调状态评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析洞庭湖流域1990—2020年水网空间形态和结构演化特征,揭示水网格局演变的主要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1900—2020年,洞庭湖流域水面率、河网密度和干流面积长度比值等指标均呈现波动减少趋势,水网结构稳定度波动明显,流域水网生态空间出现破碎化和主干化趋势。②洞庭湖流域水网生态空间退化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城市间社会经济与水网格局协调关系呈现出“西部>东部>中部”的空间特征。③洞庭湖流域水网格局差异演变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城镇化率是首要因素,也是水网生态空间退化的主要驱动力;产业结构是重要因素,其中第一产业发展对水网格局演变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网空间退化的次要因素。持续的城镇化进程给流域水网生态空间保护带来严峻挑战,未来洞庭湖流域水网治理应重点关注城镇—水网协调发展严重失衡的地区,通过控制负向驱动因素发展来保障流域水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和水网格局协调发展。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薛芮, 余吉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文化具有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等多重价值,需要通过利用来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实现活态传承。发展旅游产业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而乡村文化旅游所蕴含的情感要素与“地方”有着紧密联结。以人文地理学的地方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模型构建与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乡村文化的地方品牌建构模式和基于地方品牌建构的旅游活化路径,并以古徽州呈坎村的风水文化资源作为案例进行解析。研究发现:①乡村文化的地方品牌建构以文化原真性为核心,以地方性知识、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为多轮驱动,激活地方依恋、重塑地理想象,实现地方品牌建构。②基于地方品牌建构,乡村文化的旅游活化正是使扎根乡村本地的原真性文化在旅游产业中流动起来,以文化原真性为起点,通过文化消费、去地方化、文化再生产、再地方化的节点形成循环路径。
  • 旅游经济与管理
    丰顺, 刘沛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儒家思想为主线,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岳阳市张谷英村为落脚点,从聚落生产、生活空间和宗族文化出发,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布局,梳理建筑、景观、细部构造有机融合的聚落空间秩序,得到如下启示:①生态主义规划是美丽乡村风貌的基石,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前提和保障。②以儒家思想为设计理念的建筑和景观空间秩序有助于有限建筑空间的合理划分,有助于不同空间功能的有机组合,有助于聚落资源分配。③细部构造是建筑环境中的精髓,体现匠人精神,具有故事性、教育性,是空间使用者和空间的纽带。④应该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所派生的空间规划思想,在继承中发展优秀的空间设计与规划理念,营造展现传统文化、具有思想内涵的以人为本的聚落空间。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王凯, 邹楠, 甘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提升旅游绿色生产率已成为推动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和收敛性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出发对2005—2019年中国旅游业技术效率和旅游绿色生产率进行测算,分析其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5—2019年中国旅游技术效率均值为0.433,距离生产前沿面仍然存在56.7%的改进潜力,旅游绿色生产率GML指数总体上存在小幅度增长且动力主要源于技术变动。②旅游绿色生产率增长总体上存在σ收敛,且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③市场经济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环境规制、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政府干预、创新水平等因素对中国旅游绿色生产率增长及收敛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陈雅忱, 罗锦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演进路径来看,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遗产保护法律制度表现出明显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综合保护的特征,英美法系的相应法律制度则体现出明显的分散保护的特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发展进路中,早期体现为“民俗”“民间文学艺术”保护路径,当代体现为主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考察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路径,对完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链条保护,实现其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剌利青, 徐菲菲, 韩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2021年北京市Airbnb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OLS回归和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对北京市Airbnb房源价格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特征变量对房源价格的解释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房源特征、声誉特征、房东特征、邻里特征,房源物理属性是消费者支付意愿和Airbnb房价的决定因素;②房东特征是房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身份验证信息和更短的回复时间有助于实现Airbnb房源溢价;③不同项目评分对价格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性价比和干净整洁的评分影响最为显著;④交通可达性、旅游景点、周边酒店供应量对价格有显著积极影响;⑤空间计量模型的拟合优度优于传统OLS模型,Airbnb房价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 书评
  • 书评
    姜晓文
    2022, 42(6): 197-1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贾良定
    2022, 42(6): 240-2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