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璐,陈松,梁玲玲. 数字经济、创新环境与城市创新能力[J]. 科研管理,2021,42(4):35-45.
[2] 安同良,姜妍. 中国特色创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 经济学动态,2021(4):15-26.
[3] 师惠. 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设计与实践[J].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1(3):62-66.
[4] 王满仓,吴登凯,林煜恩,等. 基于知识保护的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36(2):98-109.
[5] 周麟,古恒宇,何泓浩. 2006—2018年中国区域创新结构演变[J]. 经济地理,2021,41(5):19-28.
[6] 周锐波,邱奕锋,胡耀宗.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演化特征及多维邻近性机制[J]. 经济地理,2021,41(5):1-10.
[7] Schumpeter J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C].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34.
[8] Li J,Zhang R.Summar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research[J]. IOP Conference Series: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0,565:012113.
[9] 盛彦文,骆华松,宋金平,等. 中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J]. 地理研究,2020,39(2):257-271.
[10] 李二玲,崔之珍.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J]. 地理科学,2018,38(9):1412-1421.
[11] 焦贝贝,张治河,刘海猛,等. 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村创新能力评价——以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例[J]. 经济地理,2020,40(1):132-139,172.
[12] 范斯义,刘伟. 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及实践路径[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3):40-47.
[13] Mendz George L,Cook Michael.Posthumanism:Creation of ‘New Men’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The New Bioethics,2021,27(3):1-22.
[14] 姚建建,门金来. 中国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发展及时空演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5):28-36.
[15] 谢聪,王强. 中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研究,2022,41(1):130-148.
[16] 唐永伟,唐将伟,熊建华. 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与内生逻辑——基于武汉市282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的分析[J]. 经济地理,2021,41(1):58-65.
[17] Phillips P W B,Castle D. Ideas,Institutions,and Interests:The Drivers of Canadian Provincial Science,Technology,and Innovation Policy[M].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21.
[18] Ganau R,Grandinetti R.Disentangling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What really matters?[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21,28(6):749-772.
[19] 彭希林,郭建华,肖功为. 湖南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分析[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2):49-55.
[20] 王纪武,刘妮娜. 杭州市9区创新发展潜力评价研究[J]. 经济地理,2020,40(11):105-111.
[21] 李佳洺,张文忠,马仁峰,等. 城市创新空间潜力分析框架及应用——以杭州为例[J]. 经济地理,2016,36(12):224-232.
[22] 吴鸣然. 我国省域研发资源创新效率的测度[J]. 统计与决策,2021(12):74-78.
[23] 蒋文莉,黄何,蔡盼心,等. 珠三角生态—经济—科技创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发展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1):63-69.
[24] 张春强,孙娟,赵可,等. 武汉城市圈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5,35(5):88-93.
[25] 倪志敏,林海. 基于SE-DEA模型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5):15-20.
[26] 贾永飞,白全民,王金颖,等. 基于因子分析与交叉DEA的国家自主创新效率评价——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3):39-45.
[27] 夏文飞,苏屹,支鹏飞.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东南学术,2020(3):153-161.
[28] Tronina A,Tatenko I,Bakhtina S.Trans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y model as an element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J]. π- Economy,2021,14(4):316-422.
[29] 邱坚坚,刘毅华,袁利,等.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潜力的微观集聚格局及其空间规划应对[J]. 热带地理,2020,40(5):808-820.
[30] 张剑飞. 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全力推动“三高四新”战略实施[J]. 秘书工作,2021(4):5-7.
[31] 林善泉,刘嘉丽,刘沛. 区域创新能力与潜力评价——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9(4):60-68.
[32] 王劲峰,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 地理学报,2017,72(1):116-134.
[33] 韩政,程钰,刘娜. 科技创新对中国沿海地区产业生态化的影响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1,44(4):81-90.
[34] 郑德高,孙娟,马璇,等. 知识—创新时代的城市远景战略规划——以杭州2050为例[J]. 城市规划,2019,43(9):43-52.
[35] 俞孔坚.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6] 雒占福,高旭,张永锋,等. 基于POI的城市影子教育机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J]. 人文地理,2020,35(6):95-105.
[37] 汪晓春,熊峰,王振伟,等. 基于POI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养老设施规划布局——以武汉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21,41(6):49-56.
[38] 黄经南,朱恺易. 基于POI数据的武汉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社会公平绩效评价[J]. 现代城市研究,2021(6):24-30.
[39] 徐辉,邱晨光. 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吗——基于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计量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DOI:10.6049/kjjbydc.2021040373.
[40] 刘琼,郭俊华. 科技公共服务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109-116.
[41] 王立平,鲍鹏程. 中国的城镇化推进与区域创新——来自卫星灯光数据的经验证据[J]. 技术经济,2021,40(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