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宁. 关于中国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的思考——兼论开发“瑷珲—腾冲线”的战略意义[J]. 人民论坛,2022(4):62-67.
[2] 王铮,张丕远,周清波.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J]. 地理学报,1996(4):329-339.
[3] 陆大道,王铮,封志明,等. 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J]. 地理研究,2016,35(5):805-824.
[4] 原华荣. 新人—地关系:从“开发之后”看“开发之中”[J]. 探索与争鸣,2016(1):49-50.
[5] 丁金宏,程晨,张伟佳,等. 胡焕庸线的学术思想源流与地理分界意义[J]. 地理学报,2021,76(6):1317-1333.
[6] 冯其云,周靖祥. 高铁时代广深双城及其与腹地城市联动关系识别的证据[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2):15-29.
[7] 王姣娥,焦敬娟,金凤君. 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J]. 地理学报,2014,69(12):1833-1846.
[8]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9] 陈立泰.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联动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10] 朱虎啸,欧向军,李自鹏,等. 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多维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2,38(4):50-57.
[11] 陆小莉,刘强,徐生霞. 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联动效应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36(7):52-63.
[12] 俞艳,童艳,胡珊珊,等. 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1):1784-1794.
[13] 王士君. 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 李建华,李月. 市场驱动还是政府推动?——基于我国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的视角[J]. 江汉论坛,2013(6):68-72.
[15] 周沂,沈昊婧,贺灿飞. 武汉城市群经济整合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2013,33(2):53-60.
[16] 王圣军. 三大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政府机制[J]. 财经科学,2010(7):47-54.
[17] 杨文龙,杜德斌,刘承良,等. 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J]. 地理学报,2016,71(6):956-969.
[18] 林先扬,周春山. 论城市群经济整合内涵、特征及其空间过程[J]. 经济地理,2006,26(1):70-73.
[19] 锁利铭. 中国城市群跨域治理的经验、前景与路径[J]. 人民论坛,2021(11):56-59.
[20] 郭濂. 向西开放构建21世纪亚欧大陆经济整合大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J]. 经济体制改革,2015(1):18-19.
[21] 郭鑫颖,王亚红,王春杨. 高铁网络下中国城市可达性演变特征——基于铁路客运旅行时间的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4):51-56,62.
[22] 姚震宇,张松林,陈孝琳. 高铁开通对城市人口变化、流量经济集聚的影响[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6):70 - 76,101,111.
[23] 程谦,朱晓宁,卢万胜. 中长运距城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模型——以高铁、民航为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0(7):39-45.
[24] 孙伟增,牛冬晓,万广华.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以高铁建设为例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2022,38(3):19 - 34,58,35-41.
[25] 王春杨,兰宗敏,张超,等. 高铁建设、人力资本迁移与区域创新[J]. 中国工业经济,2020(12):102-120.
[26] 张军,李睿,于鸿宝. 交通设施改善、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结构转型[J]. 中国农村经济,2021(6):28-43.
[27] 周靖祥. 改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度探析研究与评价之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90-107.
[28] 周靖祥,周靖英. 以问题意识审视调查与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106-119.
[29] 张可云,孙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逻辑:兼论中国气派的区域经济学构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8(3):110-119.
[30] Krugman Paul. Development,Geography,andEconomic Theory[M]. 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7.
[31] Chen Zhenhua,Haynes Kingsley E,Zhou Yulong,et al.High Speed Rail and China's New Economic Geography:Impact Assessment from the Regional Science Perspective[M]. Lond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19.
[32] Mazur Anatolii,Kubai Oksana.Scientific-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principles of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s integration[J]. Baltic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19,5(2):117-123.
[33] 杨亮洁,任娇杨,杨永春,等. 尺度重构视角下中国城市多元网络结构研究[J]. 经济地理,2021,41(9):48-58.
[34] 王传阳,盛科荣,张杰. 中国城市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制造业企业网络视角[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2,24(1):141-152.
[35] 豆建民,张可.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城市网络体系的演化趋势[J]. 城市问题,2015(7):54-61.
[36] 杨浩然,王潇萌,张钦然,等. 基于航空和高铁流的中国城市网络格局及演化[J]. 地理科学,2022,42(3):436-445.
[37] Wu Cai,Smith Duncan,Wang Mingshu.Simulating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ith spatial interaction:A case study of urban polycentricity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J]. 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21,89(9):1-13.
[38] 晏路明. 生产力要素对区域经济系统发展贡献的分析[J]. 经济地理,1993,13(3):19-22.
[39] 柳坤,申玉铭. 国内外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2014,23(1):73-83.
[40] 郭建科,秦娅风,董梦如. 基于流动要素的沿海港—城网络体系空间重构[J]. 经济地理,2021,41(9):59-68.
[41] 马丽亚,修春亮,冯兴华. 多元流视角下东北城市网络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2019,39(8):51-58.
[42] 黄宇,葛岳静,刘晓凤. 基于库仑引力模型的中美日地缘经济关系测算[J]. 地理学报,2019,74(2):285-296.
[43] 谢波,颜亚如. 昆明对周边城市外联经济量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研究[J]. 人文地理,2016,31(2):106-112.
[44] 王静,曹卫星,刘晶晶,等. 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的地学认知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策略建构[J]. 经济地理,2022,42(3):22-32.
[45] 周靖祥. 测度中国高铁的城市吸附能力[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 04 - 13(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