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傅伯杰,于丹丹.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集成方法[J]. 资源科学,2016,38(1):1-9.
[2] 姚远,陈曦,钱静. 城市地表热环境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18,38(3):1134-1147.
[3] 蒋理,刘颂,刘超. 蓝绿基础设施对城市气候韧性构建的作用——基于共引文献网络的文献计量分析[J].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1,9(6):8-23.
[4] 苏王新,常青,刘筱,等. 城市蓝绿基础设施降温效应研究综述[J]. 生态学报,2021,41(7):2902-2917.
[5]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 “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J]. 生态学报,2006(5):1444-1449.
[6] 赵娟,许芗斌,唐明. 韧性导向的美国《诺福克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2021,36(4):148-153.
[7] 秦艮娟,马长乐,聂森. 贵阳山地城市避灾绿地适宜性评价[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2,45(6):52-61.
[8] 岳文泽,徐丽华. 城市典型水域景观的热环境效应[J]. 生态学报,2013,33(6):1852-1859.
[9] 冯悦怡,胡潭高,张力小. 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结构对其热环境效应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4,34(12):3179-3187.
[10] 张丽萍.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1] 杨乔森,张云. 基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质量评价研究——以昆明昙华寺公园为例[J]. 重庆建筑,2022,21(5):20-23.
[12] 殷明,肖威,纪易凡,等. 高速公路生态景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江苏南通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2018,29(12):4128-4134.
[13] 李坦,陈天宇,惠宝航. 基于Meta分析的黄山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J]. 地理科学,2022(12):1-10.
[14] 梁发超,胡其玉,起晓星. 基于生命共同体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管控策略——以成渝城市群为例[J]. 经济地理,2021,41(8):152-159.
[15] 郑德凤,徐文瑾,姜俊超,等.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与城镇化质量演化趋势及协调发展分析[J]. 经济地理,2021,41(2):72-81.
[16] 李政大,袁晓玲,杨万平. 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困惑和展望[J]. 资源科学,2014,36(1):175-181.
[17] 彭建,赵会娟,刘焱序,等.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2017,36(3):407-419.
[18] 左璐,孙雷刚,徐全洪,等.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4):806-817.
[19] 杨凯,曹银贵,冯喆,等.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5):555-565.
[20] 贾琦,运迎霞,黄焕春.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天津市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2):14-21.
[21] 梁颢严,孟庆林,李琼,等. 城市设计中的气候分析和评价方法研究——以天津为例[J]. 建筑节能,2019,47(6):93-97.
[22] 左璐,孙雷刚,鲁军景,等. 基于MODIS的京津冀地区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及其时空变化监测[J]. 自然资源遥感,2022,34(2):203-214.
[23] 李程蓉,陈天. 缓解城市热环境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构建[J]. 生态学报,2022:1-11,doi:10.5846/stxb20220112 0112.
[24] 陈天,谭凝. 基于Landsat数据的蓝绿空间改善城市热环境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 南方建筑,2022(3):19-27.
[25] Monteiro M V,Doick K J,Handley P,et al.The impact of greenspace size on the extent of local nocturnal air temperature cooling in London[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6,16:160-169.
[26] 杜红玉. 环境景观格局对绿地冷岛效应的影响[J].中国园林,2022,38(2):121-126.
[27] Xu S.An approach to analyz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daytime 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at a local scale[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Assessment,2009,151(1-4):289-300.
[28] 冯悦怡,胡潭高,张力小. 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结构对其热环境效应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4,34(12):3179-3187.
[29] 傅伯杰,陈利顶,马诚.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1997(2):17-19.
[30] 魏新星,陈一欣,黄静,等. 城市低效用地更新为绿色基础设施的优先度评价[J]. 生态学报,2022(16):1-14.
[31] 沈洁. 中国城市集中的度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J]. 经济地理,2021,41(5):46-56.
[32] 姚雪松. 基于空间公平的城市公园供给与规划调控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3] 姚雪松,冷红,魏冶,等. 基于老年人活动需求的城市公园供给评价——以长春市主城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15,35(11):218-224.
[34] 栾庆祖,叶彩华,刘勇洪,等. 城市绿地对周边热环境影响遥感研究——以北京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2014,23(2):252-261.
[35] 梁国付,许立民,丁圣彦. 道路对林地景观连接度的影响——以巩义市为例[J]. 生态学报,2014,34(16):4775-4784.
[36] 黄妙芬,李彦. 绿洲—荒漠交界处蒸发与地表热量平衡分析[J]. 干旱区地理,1996(3):80-87.
[37] 邓书斌. 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8] 陈婷,夏军,邹磊,等. 白洋淀流域NDVI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资源科学,2021,43(6):1248-1259.
[39] 徐涵秋. 利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提取水体信息的研究[J]. 遥感学报,2005(5):589-595.
[40] 张玥,许端阳,李霞,等. 中—老交通走廊核心区生态廊道构建与关键节点识别[J]. 生态学报,2020,40(6):1933-1943.
[41] 钟亮,刘小生. 珞珈一号新型夜间灯光数据应用潜力分析[J]. 测绘通报,2019(7):132-137.
[42] 冯雨雪,李广东. 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影响关系分析[J]. 地理学报,2020,75(7):1386-1405.
[43] Shi D,Song J,Huang J et al.Synergistic cooling effects (sces) of urban green-blue spaces on local thermal environment:A case study in Chongqing,China[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0,55:102065.
[44] 于洪利,杜庆有. 天津海河2013年蓝藻暴发过程及相关因素分析[J]. 海河水利,2017(S1):30-33.
[45] 王发曾,王胜男,李猛. 洛阳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动态演变与功能优化[J]. 地理研究,2012,31(7):1209-1223.
[46] 林波荣.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04.
[47] 高吉喜,宋婷,张彪,等. 北京城市绿地群落结构对降温增湿功能的影响[J]. 资源科学,2016,38(6):1028-1038.
[48] 白璨,李川. 滨海盐碱地地区土壤改良策略与植物景观营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 现代园艺,2015(1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