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基于“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界定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9年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刻画其空间非均衡及动态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其空间非均衡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①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梯状分布格局。②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空间非均衡程度呈先拉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拐点出现于2008年。区域内差异是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相对较小。③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空间非均衡的动态演进表现为整体和各区域内部绝对差异扩大,但两极分化态势逐渐消失。④社会包容维度因子是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各区域包容性绿色发展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成因,环境包容维度因子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且因子交互作用对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空间非均衡的作用力强于单因子。
文章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和TVP-SV-VAR模型,分析了2019—2022年美国通胀对14个OECD样本国家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美国通胀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所有样本国家均受到持续正向冲击,但其影响强度因区域经济地理特征呈现异质性。②溢出效应主要遵循“核心—边缘”地理衰减规律,地理邻近国家受到冲击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更为显著。③区域通胀治理中竞争政策功能不一:欧盟通过竞争政策确保统一货币政策和统一大市场的有效实施;新兴市场国家则侧重通过竞争政策抑制市场过度集中,加速供应链重构。④空间临近地区采取协同治理机制,缩短供应链空间距离以增强抗风险能力,且早期积极介入竞争政策能显著提升通胀治理效果。基于上述通胀治理经验,我国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政策效能:密切关注美国通胀变动趋势,结合我国地理特征通过竞争政策控制市场集中度、缩短供应链距离,优化关键物资供应链的市场空间配置;加强竞争政策在通胀治理中的作用,提升竞争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同性,针对不同通胀成因实施差异化的竞争执法策略,降低输入性通胀的空间传导速率和影响。
文章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全球102个经济体2013—202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提升沿线国家制度质量、加强沿线国家科研创新、提高沿线国家城镇化水平促进各国数字经济发展,且该结果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②“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具有差异性,将全方位推动沿线高收入经济体的数字经济发展,而对低收入经济体的推动主要体现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同时,对“一带”国家与“一路”国家、海陆邻国与非邻近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据此就如何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是一种普遍而复杂的社会空间现象,其中教育驱动型迁居正成为大城市家庭迁居的主流模式之一。文章将布迪厄“场域”理论植入教育迁居问题分析框架,并结合南京市迁居调查问卷数据,系统分析了其教育迁居的时空特征、发生机制与社会效应。研究发现:①教育迁居借由资本(工具)、基于惯习(逻辑),构成一个相对独立、主体多元,具备竞争性与资本转化等典型特征的新型社会场域;②教育迁居家庭普遍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凭借资本规模与资本结构参与“学位权”竞争,其中经济资本是首要推动因素,阶层与传统文化惯习亦起到显著驱动作用;③教育迁居突显出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以及由此矛盾导致的教育资本化、学区绅士化等资源配置失衡与社会空间分异加剧问题。教育迁居场域的解析结论有利于系统性掌握教育迁居与教育分化的深层社会机理,可以为政府出台推进校际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制度化路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与有益借鉴。
会展业联动性高、导向性强、交融性大,为推动双循环战略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文章采用2018和2019年进博会国外参展企业在国外、国内总—分部的三级母—子企业关系数据,构建城市网络;在此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企业来源集中度等方法,从控制性、中介性、自主性、企业吸引力、区域吸引力、专门性等方面分析内、外循环网络结构特性,并对其交互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城市内循环网络密度增强,由少数核心节点城市控制,子群化较为明显,在规模与密度上有明显差异,强节点主要分布于经济相对发达区域。②外循环网络结构特征高值区域分布于各城市群核心城市,而各城市群非核心城市增长也较为迅速。③内循环控制性对企业吸引力、区域吸引力、专门性均具有正影响;中介性对企业吸引力与区域吸引力具有正影响,对专门性具有负影响;自主性对企业吸引力呈负影响,对区域吸引力和专门性具有正影响。④外循环企业吸引力对控制性、中介性、自主性具有正影响。区域吸引力与专门性对控制性、中介性具有负影响,对自主性具有正影响。
区域创新质量的提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蜂鸣—管道”理论,以2003—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专利信息为原始数据,界定并刻画本地和非本地的同、异质性联系,测度且比较其对区域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进而分析技术守门员在不同知识耦合中的作用。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区非本地同质性联系呈现“强度集中、密度较小”的特征,异质性联系则呈现“强度均衡、密度较大”的特征;②不同尺度异质性联系对区域创新数量和质量的积极作用均显著强于同质性联系,全球“管道”的构建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质量而言至关重要;③本地“蜂鸣”能够显著正向调节非本地异质性联系对区域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④技术守门员主体在不同技术类别中均保持着较高的异质性联系比重,在不同尺度知识耦合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结论从同、异质知识流动角度深化了对“蜂鸣—管道”理论的认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基于2008—2022年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及空间计量方法,系统探讨了工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稳健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②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依次下降;工业智能化对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比中小城市更为明显。③工业智能化能够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而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④工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依托工业智能化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动力。文章在探讨数字化转型影响区域协同创新理论机理的基础上,以长株潭都市圈19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检验数字化转型的区域协同创新效应及其作用机理,并使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了区域协同创新对数字化转型的偏依赖关系。研究发现:①长株潭都市圈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并主要体现在政府干预程度较低、地方财政压力较小和行政等级较高的地区。②知识相关多样性能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的区域协同创新效应,而知识无关多样性则起着负向调节作用。③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协同创新影响的重要性超过产业结构等传统经济因素,且具有一定的非线性特征。
文章基于2005—2021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84个地级市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的分布动态与区域差异,同时借助变异系数法和MLE估计法检验其可能存在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影响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收敛性的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始终呈“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②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基尼系数波动上升,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最大,且具有扩大趋势。③全国整体与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除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外,其他区域存在明显的双峰现象,具有两极分化特征。④各综合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未出现σ收敛,但呈现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且在控制变量影响下,β收敛过程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正向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乡村运营已成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共生理论框架,以长三角地区26个典型村为例,对乡村运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①单一条件并不构成乡村运营高绩效的必要条件,资本投资、集体治理和产业转型在组合效应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②5种主要共生路径为政企合作下产业升级型、集体主导下技术驱动型、村企合作下产业驱动型、村企合作下产业技术驱动型和多方联动的资源利用型。③资本投资和产业转型之间存在互补关系,集体治理与政府支持、资源禀赋之间存在替代效应,且集体引领和治理能力是破解乡村运营资源困境的重要因素。乡村振兴应在整体共生的视角下,关注运营要素的协同适配与因地制宜策略的结合,研究结果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文章基于2009—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从发展规模、运行效率、成长能力3个维度构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障碍因子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演变趋势及主要障碍因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了核心驱动因子。研究发现:①中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省际差异显著但呈逐步收敛趋势。②中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演变的主导因素。③成长能力维度是评价体系的关键,其中农业保险赔付增长率、保费补贴增长率及保费深度构成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④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受多因子交互驱动,因子间交互效应普遍强于单一因子作用,其中农户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并通过互作提升其他因子的影响力。最后,文章从因地制宜施策、促进区域协调、加强技术流通、提升农民教育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助力中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