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邬晓霞, 王雪媛, 郭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Super-SBM-DEA模型测度2007—2021年黄河流域54个地级市的绿色创新效率,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网络特征,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网络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的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网络结构均不断优化。2007—2021年,绿色创新效率由0.51增长到0.69,网络联系越来越密集,网络结构越来越稳定,网络连通性越来越好。②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网络结构均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研究期内黄河下游的绿色创新效率年均增速为6.14%,分别比上游和中游地区高2.28和4.33个百分点。③兰州、西安、太原、郑州、济南等核心城市对网络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优于边缘城市。④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网络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肖小东, 刘耀彬, 郭燕, 傅如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界定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9年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刻画其空间非均衡及动态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其空间非均衡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①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梯状分布格局。②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空间非均衡程度呈先拉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拐点出现于2008年。区域内差异是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相对较小。③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空间非均衡的动态演进表现为整体和各区域内部绝对差异扩大,但两极分化态势逐渐消失。④社会包容维度因子是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各区域包容性绿色发展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成因,环境包容维度因子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且因子交互作用对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空间非均衡的作用力强于单因子。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林建新, 闫伊雯, 王莉莎, 王子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乘客出行画像量化枢纽经济贡献度,是促进枢纽与城市经济有效互动的关键。文章针对现有评价方法中数据收集难度大、乘客出行差异与枢纽经济贡献之间复杂关系探索不足的局限,运用潜在类别分析(LCA)进行乘客出行特征刻画,并据此构建组合灰色关联分析(GRA)模型的经济衡量指标,提出客运枢纽对城市经济贡献度量化模型(PHECM),最后以北京市重点铁路枢纽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出行目的是乘客出行中的关键特征;枢纽经济贡献度是枢纽规模、日均到站列数及到站人数等宏观运营指标,与乘客职业、出行目的、时长等素质特征,以及不同时段、地区客流量的时空聚集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能够实现客运枢纽间、枢纽对行政区间经济贡献的横向对比,为枢纽制定服务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令狐大智, 杨许晨, 武新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全局曼奎斯特—卢恩伯格(GML)指数测算2011—2021年中国及东盟国家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比分析各国GTFP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变化驱动力,并借助马尔可夫链和空间滞后探究了区域内GTFP转移趋势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中国—东盟区域整体GTFP呈波动下降趋势,但各国GTFP指数及发展态势差异显著,且长期无缩小趋势,存在“俱乐部趋同”,改善技术效率将有助于提振区域绿色发展水平;②中国及东盟各国GTFP总体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国家间溢出效应显著,总体上高GTFP国家对其相邻国家正向溢出显著,资源分享对区域GTFP提升具有示范作用。同时,低GTFP国家则存在负向溢出,资源争夺促使环境规制逐底竞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喻玲, 王政宇, 李博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和TVP-SV-VAR模型,分析了2019—2022年美国通胀对14个OECD样本国家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美国通胀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所有样本国家均受到持续正向冲击,但其影响强度因区域经济地理特征呈现异质性。②溢出效应主要遵循“核心—边缘”地理衰减规律,地理邻近国家受到冲击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更为显著。③区域通胀治理中竞争政策功能不一:欧盟通过竞争政策确保统一货币政策和统一大市场的有效实施;新兴市场国家则侧重通过竞争政策抑制市场过度集中,加速供应链重构。④空间临近地区采取协同治理机制,缩短供应链空间距离以增强抗风险能力,且早期积极介入竞争政策能显著提升通胀治理效果。基于上述通胀治理经验,我国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政策效能:密切关注美国通胀变动趋势,结合我国地理特征通过竞争政策控制市场集中度、缩短供应链距离,优化关键物资供应链的市场空间配置;加强竞争政策在通胀治理中的作用,提升竞争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同性,针对不同通胀成因实施差异化的竞争执法策略,降低输入性通胀的空间传导速率和影响。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田晖, 张俊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全球102个经济体2013—202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提升沿线国家制度质量、加强沿线国家科研创新、提高沿线国家城镇化水平促进各国数字经济发展,且该结果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②“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具有差异性,将全方位推动沿线高收入经济体的数字经济发展,而对低收入经济体的推动主要体现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同时,对“一带”国家与“一路”国家、海陆邻国与非邻近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据此就如何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宋伟轩, 宋正娜, 王富平, 贺琼, 刘春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是一种普遍而复杂的社会空间现象,其中教育驱动型迁居正成为大城市家庭迁居的主流模式之一。文章将布迪厄“场域”理论植入教育迁居问题分析框架,并结合南京市迁居调查问卷数据,系统分析了其教育迁居的时空特征、发生机制与社会效应。研究发现:①教育迁居借由资本(工具)、基于惯习(逻辑),构成一个相对独立、主体多元,具备竞争性与资本转化等典型特征的新型社会场域;②教育迁居家庭普遍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凭借资本规模与资本结构参与“学位权”竞争,其中经济资本是首要推动因素,阶层与传统文化惯习亦起到显著驱动作用;③教育迁居突显出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以及由此矛盾导致的教育资本化、学区绅士化等资源配置失衡与社会空间分异加剧问题。教育迁居场域的解析结论有利于系统性掌握教育迁居与教育分化的深层社会机理,可以为政府出台推进校际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制度化路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与有益借鉴。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朱小川, 吴培培, 仓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会展业联动性高、导向性强、交融性大,为推动双循环战略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文章采用2018和2019年进博会国外参展企业在国外、国内总—分部的三级母—子企业关系数据,构建城市网络;在此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企业来源集中度等方法,从控制性、中介性、自主性、企业吸引力、区域吸引力、专门性等方面分析内、外循环网络结构特性,并对其交互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城市内循环网络密度增强,由少数核心节点城市控制,子群化较为明显,在规模与密度上有明显差异,强节点主要分布于经济相对发达区域。②外循环网络结构特征高值区域分布于各城市群核心城市,而各城市群非核心城市增长也较为迅速。③内循环控制性对企业吸引力、区域吸引力、专门性均具有正影响;中介性对企业吸引力与区域吸引力具有正影响,对专门性具有负影响;自主性对企业吸引力呈负影响,对区域吸引力和专门性具有正影响。④外循环企业吸引力对控制性、中介性、自主性具有正影响。区域吸引力与专门性对控制性、中介性具有负影响,对自主性具有正影响。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刘玉亭, 马施婷, 陈清怡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深圳市为案例,基于授权发明专利和POI数据,刻画知识型和产业型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并分析多维度舒适性对两类创新活动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①深圳市创新活动呈现都市核心区—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其中知识型与产业型创新活动的空间格局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前者形成“核心+散点”的空间格局,后者呈现“核心+聚点”的特征。②休闲、社交、教育、交通舒适性对创新活动空间聚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其中知识型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侧重教育和社交舒适性,而产业型倾向交通和社交舒适性。③舒适性要素对创新活动空间集聚的影响作用具有空间异质性。其中,都市核心区依托交通、文教及产业要素优势形成知识型和产业型创新活动的双重集聚区;北部发展区受交通和社交舒适性影响呈现出产业型导向;东部发展区两类创新活动集聚均不显著。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陈龙, 张志斌, 王晓琪, 赵学伟, 董建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社区建成环境是新时代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文章以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为例,基于问卷数据构建社区建成环境质量的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回归分析等模型测度并分析居民感知视角下社区建成环境质量及其空间分异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兰州市社区建成环境质量呈现沿黄河东西向轴带状“核心—边缘”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高质量社区往往与周边高质量和较高质量社区具有邻近性,形成了优质社区的空间聚集现象。②分维度来看,环境宜居空间分布整体均衡,但存在“逆中心化”现象;生活便利呈现“单中心+轴带状”空间特征;社会稳定形成以区政府为核心的“单中心+点状”空间特征;精神富足呈现不同等级的“多中心”空间特征。③主要因子土地价格、城市规划、社区到区行政中心的距离、平均受教育年限、公共空间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次要因子社区到车站的距离、人口数量、社区到地铁站的距离、社区道路网密度、用地类型、平均居住年限和平均高程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促成了社区建成环境质量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其中,土地价格、社区到地铁站的距离、社区到车站的距离、公共空间因子的作用力持续增强。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刘建民, 张晓彤, 薛妍, 吴金光, 熊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对湖南省121个县域2006—2020年经济韧性的量化评估,深入探讨了减税降费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减税降费有助于增强县域经济韧性。②减税降费通过提升县域的外商投资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了县域经济韧性。③减税降费对县域经济韧性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一个县域的减税降费不仅对提升本县域经济韧性有积极影响,还对周边县域产生正向的辐射效应。④减税降费对湘东地区县域、经济实力较强县域、长株潭经济圈县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宓泽锋, 傅竞萱, 曾刚, 周建平, 孙颖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创新质量的提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蜂鸣—管道”理论,以2003—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专利信息为原始数据,界定并刻画本地和非本地的同、异质性联系,测度且比较其对区域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进而分析技术守门员在不同知识耦合中的作用。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区非本地同质性联系呈现“强度集中、密度较小”的特征,异质性联系则呈现“强度均衡、密度较大”的特征;②不同尺度异质性联系对区域创新数量和质量的积极作用均显著强于同质性联系,全球“管道”的构建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质量而言至关重要;③本地“蜂鸣”能够显著正向调节非本地异质性联系对区域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④技术守门员主体在不同技术类别中均保持着较高的异质性联系比重,在不同尺度知识耦合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结论从同、异质知识流动角度深化了对“蜂鸣—管道”理论的认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金光敏, 祝滨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8—2022年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及空间计量方法,系统探讨了工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稳健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②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依次下降;工业智能化对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比中小城市更为明显。③工业智能化能够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而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④工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依托工业智能化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冯海龙, 李梦妍, 赵建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河流域城市间合作申请专利数据,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对城际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社区划分、节点层级、轴线层级、网络时空演化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多维邻近性框架,研究了创新网络情境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内部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联结性增强,畅通程度提升;创新网络社区数量减少,模块度逐年下降,社区集聚化程度明显增强;城市节点层级显著提升,低层级城市向高层级转化的趋势明显;城市轴线联系显著增强,呈现明显的多核心辐射布局。②黄河流域内部城市与外部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不断增强,创新联系趋向紧密,创新合作通畅度显著提升;内部—外部创新网络的节点层级显著提升,网络核心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轴线层级不断提升,一级和二级轴线联系继续扩展。北京在网络中的地位凸显,与黄河流域的创新联系不断强化。③济南、西安、青岛、郑州、兰州等城市是黄河流域内部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北京、南京、成都、上海、武汉等城市是外部网络的核心节点。④地理邻近、制度邻近、社会邻近对黄河流域内部和外部创新网络演化起到正向作用,认知邻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创新网络产生抑制作用,文化邻近对黄河流域内部创新网络的影响由抑制转变为促进。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仇怡, 宋娜, 黄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动力。文章在探讨数字化转型影响区域协同创新理论机理的基础上,以长株潭都市圈19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检验数字化转型的区域协同创新效应及其作用机理,并使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了区域协同创新对数字化转型的偏依赖关系。研究发现:①长株潭都市圈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并主要体现在政府干预程度较低、地方财政压力较小和行政等级较高的地区。②知识相关多样性能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的区域协同创新效应,而知识无关多样性则起着负向调节作用。③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协同创新影响的重要性超过产业结构等传统经济因素,且具有一定的非线性特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辛冲冲, 刘丰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5—2021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84个地级市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的分布动态与区域差异,同时借助变异系数法和MLE估计法检验其可能存在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影响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收敛性的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始终呈“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②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基尼系数波动上升,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最大,且具有扩大趋势。③全国整体与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除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外,其他区域存在明显的双峰现象,具有两极分化特征。④各综合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未出现σ收敛,但呈现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且在控制变量影响下,β收敛过程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金声甜, 徐余菲, 梁宗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研究对象,探讨2006—2022年大别山革命老区47个县(市)乡村人居环境与居民福祉适配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SD模型对乡村人居环境和居民福祉及其适配度进行了仿真预测。结果表明:①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居民福祉水平持续提升,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②大别山革命老区人居环境质量与居民福祉水平的适配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鄂豫皖三省之间发展存在差异。③基础设施完善是提升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福祉水平的核心驱动力,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及公共服务优化可协同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与居民幸福感。④经济发展型和资源发展型路径表现突出,稳定发展型和文化发展型在居民福祉上保持高水平,而人口发展型表现较弱,且三省最优路径选择存在分化。据此,建议强化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文化福利设施,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发展路径选择,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助推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吴一洲, 陈晓敏, 裘黎明, 钱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正向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乡村运营已成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共生理论框架,以长三角地区26个典型村为例,对乡村运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①单一条件并不构成乡村运营高绩效的必要条件,资本投资、集体治理和产业转型在组合效应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②5种主要共生路径为政企合作下产业升级型、集体主导下技术驱动型、村企合作下产业驱动型、村企合作下产业技术驱动型和多方联动的资源利用型。③资本投资和产业转型之间存在互补关系,集体治理与政府支持、资源禀赋之间存在替代效应,且集体引领和治理能力是破解乡村运营资源困境的重要因素。乡村振兴应在整体共生的视角下,关注运营要素的协同适配与因地制宜策略的结合,研究结果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姚成胜, 杨一单, 缪兰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聚焦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或老龄化、女性化、少儿化、低学历化某一方面难以刻画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整体特征及其与农业机械化的耦合关系。文章通过构建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和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2003—2023年中国省域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继而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两者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象限图模型揭示了两者耦合协调变化下省域粮食生产的演进路径;最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了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和农业机械化耦合协调度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中国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呈现出2个阶段的变化:2003—2009年波动下降,2010—2023年稳步增长,而农业机械化水平则持续提高。②2003年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和农业机械化耦合协调度呈现由西向东递减的空间特征,2009年演变为同时具有由西向东递减和由南向北递减的变化特征;2015和2023年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式分别出现明显退化和大幅提升。③2003—2009和2010—2015年2个阶段,60%以上的省份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和农业机械化耦合协调度降低,但粮食产量增加,而2016—2023年则相反。④2003—2009和2010—2015年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和农业机械化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对粮食生产的空间溢出作用显著为正,但在2016—2023年则转变成显著为负。
  • 三农、土地与生态
    王韧, 钟颖宁, 胡锡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9—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从发展规模、运行效率、成长能力3个维度构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障碍因子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演变趋势及主要障碍因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了核心驱动因子。研究发现:①中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省际差异显著但呈逐步收敛趋势。②中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演变的主导因素。③成长能力维度是评价体系的关键,其中农业保险赔付增长率、保费补贴增长率及保费深度构成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④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受多因子交互驱动,因子间交互效应普遍强于单一因子作用,其中农户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并通过互作提升其他因子的影响力。最后,文章从因地制宜施策、促进区域协调、加强技术流通、提升农民教育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助力中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田里, 闫子豪, 张鹏杨, 隋普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旅游经济与生态安全韧性的协同演化机制,对促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屏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中国陆地边境省域旅游经济和生态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线性加权法、哈肯模型、GTWR模型探究了其旅游经济和生态安全韧性协同演化机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时序演变上,边境省域旅游经济指数快速增长,生态安全韧性指数“稳中向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边境地区、东北边境地区旅游经济水平较高,西藏生态安全韧性遥遥领先。②旅游经济是主导系统协同演进的序参量,系统协同演化机制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期内,边境省域系统协同度不断提高,2019年各边境省域均脱离系统失调等级,辽宁、云南、广西率先进入优质协调等级。③在影响因素上,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政府干预、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对系统协同演化以正向影响为主,环境规制以负面影响为主。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邓爱民, 孔祥梅, 桂橙林, 张大鹏, 黄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估计、空间集聚度、热点分析、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基于地理本性理论,分析中国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多西少”,并呈现“大分散、小集聚、弓箭型”空间格局,点状集聚于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和中原等城市群内,热区呈“三主两次”分布于长三角地区、豫晋交界地带、鄂川渝贵交界地带、环渤海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若干城市。②中国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受三大地理本性要素及其协同作用的影响。收入水平对中国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影响最小,市场规模影响则最大;三大地理本性中影响力最大的分别是植被覆盖度、市场规模和人才资本;第二地理本性与第三地理本性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最强。③三大地理本性的耦合协调形成中国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第一地理本性提供基础本底,第二地理本性处于支配主导地位,第三地理本性发挥能动调节作用,三大地理本性间通过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协同增强作用共同形成中国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格局。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朱怡婷, 李金雪, 周春山, 赵晨, 崔盼盼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多平台爬取2023年新疆网络游记,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剖析新疆38个县市游客情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游客情感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时间上,新疆游客情感在周内呈现周期性波动特征,在月度呈现季节性波动特征。②新疆游客情感分布区域差异显著,总体呈现“北疆>东疆>南疆”的特征;游客情感的格局类型属于凝聚型分布,空间密度呈现“一主三次”的层级化聚集模式;此外,空间关联性差异较大,北疆霍城县、霍尔果斯市、尼勒克县、特克斯县与新源县为情感“高—高”集聚区;南疆尉犁县是唯一的情感“低—低”集聚区。③游客情感受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生态质量、气候舒适性、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产业结构均为正向影响,其中生态质量和气候舒适性具有空间异质性。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李鸿飞, 常凯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系统性、连续的遗产廊道是推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键一步。文章以关陇古道线性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知其网络结构,探索遗产节点特征和结构属性,并将遗产集群作为源地,借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模型协同识别遗产潜在廊道;在此基础上结合遗产中心度评价、现实交通条件和廊道相对阻力等要素,对潜在廊道进行整合与优化,构建关陇古道文化遗产体系。结果表明:①关陇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遗产网络呈现“多核心、组团化”的空间格局。②运用“核密度估计+块模型”协同划分遗产源地,可以有效提升遗产源地划分的科学性。③对研究区的潜在遗产廊道进行人工修正,优化后构建出“核心—主要—次要”三级廊道体系,并基于此提出文化遗产廊道体系的开发与应用策略,以期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统筹开发提供参考借鉴。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马丽君, 欧阳旻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4—2022年东北三省36个地市的文旅企业数据,探讨文旅产业双向共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测算两产业双向共聚指数,分析两产业双向共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的共聚强于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的共聚。样本期内,两产业双向共聚水平整体较为稳定,共聚水平提升较快的地市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沈阳、大连、鞍山、长春、哈尔滨等地。②从全局OLS回归结果看,两产业双向共聚显著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共聚的经济效应最突出。③从局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结果看,两产业双向共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2004年,两产业双向共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为正,随着时间推移,到2022年主要表现为负向影响。这综合反映出东北三省正经历两产业双向共聚不经济的情形。研究结果为推动文旅产业双向共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深化了文旅产业双向共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 书评
  • 书评
    袁鹏
    2025, 45(10): 256-25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