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刘程军, 陈亦婷, 陈秋驹, 周建平, 汪俊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逆全球化趋势、全球产业链及价值链持续调整的背景下,探究中国双循环协调发展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趋势分析、马尔可夫链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剖析了中国省域双循环协调发展的空间演化特征,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双循环协调发展整体呈现向好趋势,但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及动态调整特征,沿海省份作为承载内循环与外循环衔接的重要节点,协调水平相对较高。②双循环协调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而且双循环发展存在明显“俱乐部收敛”现象,受邻近区域影响,层级跨越较难进行。③企业家精神、区域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导向、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能正向驱动双循环协调发展,外部投资环境、市场化水平、网络发展环境的优化也具有显著作用。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郑文升, 熊亚骏, 王晓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其对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和塑造日益显著。文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使用2013—2019年铁路客运车次数据刻画区域铁路流网络,运用博弈交叠社区发现模型,从网络格局演化、交叠社区结构演化以及交叠空间演化方面对铁路流网络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COVID-19疫情可能对铁路流网络造成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客运经历了由普铁主导到高铁主导的转变,整体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铁路流网络关联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层级特征与网络特性共存的现象,更多体现的是核心—外围的组合关系以及跨省域的网络空间关系。②使用基于博弈交叠社区模型进行空间交叠识别,2013年划分出4个社区,产生6个交叠城市,交叠社区城市在城市总数中占比为19%;2019年划分出6个社区,产生11个交叠城市,交叠社区城市在城市总数中占比为35%。③交叠空间从空间形态、区域位置以及城市功能等方面存在共性。在空间形态上,交叠空间呈团块状或条带状分布;从空间区位角度来看,交叠空间多位于省会城市周边,行政区域上多位于省间交界地带,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得交叠城市多承担区域间交流互动;从城市功能视角来看,交叠城市依托铁路流通道,通过过渡与转换功能,表现为社区间网络联系桥梁。④COVID-19疫情可能对铁路流网络造成结构失衡、轴线中断、局部塌陷三方面影响。整体来看,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尝试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区域网络支撑能力,以更多的实际空间联系为依据,引导设施网络建设与共享;对于交叠空间,可以尝试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实现由交叠空间组织向网络空间组织跨越,形成更高效互动的网络化发展格局。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文春晖, 郭骞谦, 徐海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中国对非投资不断扩大,促进了非洲经济增长,推进构建高质量中非命运共同体。基于2005—2019年中国对非洲41国的投资数据,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对非投资对非洲经济和贫困减少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对非投资通过提高被投资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加速资本形成以及健全制度等,进而促进非洲经济增长;②非洲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促进非洲减贫,尽管减贫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③非洲各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人口迁移流入抑制了周边国家的贫困减少;④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的提高使得金融服务渗透到贫困地区,惠及更多贫困群体,有利于贫困群体通过金融服务脱贫,但金融资本会倾向于流入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减慢经济不发达国家脱贫速度;⑤对非援助未能有效减少非洲贫困反而会促使贫困地区进一步滋生贫困。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以下建议:坚持“九项工程”,积极推动对非投资;加强对非洲各国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投资;推动非洲产业升级,完善非洲产业结构。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姜磊, 陈元, 黄剑, 童昀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执政效率,而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影响经济转型,因此研究财政支出效率是否能促进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2005—2016年中国284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GTFP和财政支出效率,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财政支出效率对GTF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样本期内,中国GTFP得分呈现“N”型趋势,即先上升后降低最后上升。②Moran's I检验结果表明,GTFP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③财政支出效率在样本期内先下降然后开始上升。④空间面板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GTFP的空间滞后项显著为正,说明周围城市GTFP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本地区的GTFP。财政支出效率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财政支出效率的改善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城镇化水平、教育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均对GTF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环境规制对GTFP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陈洪章, 曾冰, 郭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河流域730个县域单元2013—2021年夜间灯光数据,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黄河流域县域经济呈现出东高西低以及核心—边缘格局;黄河流域经济重心总体呈现稳定态势,偏移量较小,说明流域内经济体量存在差异,但差异正逐渐缩小,同时,标准差椭圆呈现出较为稳定的“东北—西南”分布格局;从空间关联性看,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空间关联程度呈先减后增趋势,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和区域聚集特征,聚集态势由高聚集区引起;正向影响因素中,产业结构是最主要影响因素,金融发展是次要影响因素,人口规模和教育水平是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干预和地形条件为限制性因素。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牛彩澄, 刘承良, 殷美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长江经济带126个城市之间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班次数据,刻画了长江经济带多元客流城市网络的空间分布与关联格局,并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讨论其影响因素,揭示不同交通网络空间分布差异的背后机制。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的多元客流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航空和铁路的空间分异主要来源于上中下游之间以及省内;公路的空间分异主要来自区域内部与省际差异。②三种交通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层级性。城际公路联系主要集中在省内和邻省,形成了围绕省会城市的多“核心—边缘”结构;铁路联系主要分布于长三角以及两大沿江通道;航空联系横跨上下游地区,对地面运输具有显著的补充效应。③地理距离、文化距离、经济距离、产业结构及自然地形地貌对综合交通网络的形成与城际关联强度具有重要影响。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张秋凤, 肖义, 唐晓, 黄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最优生态效率对于改善环境条件同时确保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基于城市群视域,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99个城市2010—2019年的生态效率,揭示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演变规律,进一步通过Tobit模型识别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总体发展较为稳定,呈上升趋势。2010—2019年,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②京津冀城市群呈现升—降—升—降的“M”型结构,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升—降的倒“V”型结构,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呈平稳上升趋势,且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幅最大。③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对城市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技术创新和政府支持起到了负向影响,而城镇化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提出重视区域异质性,发挥政府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等政策建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李建梅, 刘庆芳, 胡昊天, 曾微波, 刘敬杰, 施刘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10年是安徽省高速铁路建设大发展时期,但高铁在省内各市区、县域发展并不均衡。以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经济潜力模型对2012(高铁兴建初期)、2016、2020年安徽省各市区、县域基于高铁优先的可达性和经济潜力变化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各市区、县域经济潜力和可达性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从区域看,安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有效提升了皖东、皖南部分县域交通可达性。②可达性提升速度整体格局呈现“丘陵区高、平原区低”“沿高铁线路隆起”的格局,高铁促进了安徽省市区、县域可达性的整体提升和相对扁平化发展。③所有市区、县域的经济潜力都有明显提升,且市区、县域经济潜力内部差距均呈现扩大趋势。合肥市、芜湖市、淮南市、蚌埠市发展优势明显。④各市区、县域高铁可达性与经济潜力耦合协调度发展格局相对稳定,市区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高于县域,大部分市区、县域处于中度失调和基本协调状态;中期耦合协调度整体向更加协调方向发展;随着高铁的不断扩散,通高铁的市区、县域越来越多,可达性变化格局趋向复杂化,耦合协调度整体有向中度失调方向变化的趋势。总体上,随着高铁网络化发展,通高铁时间越长的市区、县域经济潜力增长越快。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为省内各市区、县域实现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尉煜桐, 夏昕鸣, 周绍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的空间发展结构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与帕累托指数,测度了中国23个省域的不平衡发展水平与多中心演化水平,基于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二次项修正模型,实证考察了中国省域空间发展结构的多中心演化水平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水平的关系与交互机制。回归结果显示:①中国省域多中心演化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水平之间存在非线性正U型关系,但东部沿海省域能够较好地克服过强的多中心结构引发的资源争抢问题,呈线性相关;②空间发展结构对区域发展不平衡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发生在2012年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后;③省域多中心演化程度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作用会受到工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等因素非线性调节的复杂影响。文章进而从空间发展结构规划角度提出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李启珍, 胡希军, 韦宝婧, 张亚丽, 陈存友, 刘路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长沙市2000、201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和统计数据,借助ArcGIS、SPSS分析工具,提取长沙市6区1县绿色空间和城市空间数据,从绿色空间迁移、城市重心迁移、城市扩张速率以及景观指数变化趋势等方面对长沙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6区1县城市绿色空间和城市空间向东部和东北部迁移,城市空间吸引绿色空间集聚,向心力作用起主导作用。②绿色空间和城市空间“此消彼长”,6区1县在近20年间城市空间以14.23%的扩张速率推进城市化进程,扩张总面积达576.78 km2。③近20年间6区1县绿色空间的破碎度增加,集聚性降低,人为干扰强度大,而城市空间的集聚性增强,但两类空间的最大斑块面积均呈持续增加的状态,表明城市空间在成片扩张的同时也注重对生态空间的整合。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文琦, 万媛媛, 陆冰洁, 李玲, 丁金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能源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能源地理研究日渐成为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借助CiteSpace软件和传统文献研究方法对中国能源地理研究进行系统梳理评述。①对中国能源地理研究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划分为平稳增长阶段、迅猛增长阶段、波动增长阶段。②基于文献共被引的研究热点分析表明,能源转型、能源消费、能源安全、能源强度、能源贫困、碳排放、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是近年中国能源地理学研究的热点。③从能源流动、能源效率、能源消费、能源地缘政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能源地理学研究热点演化过程。④最后从中国能源地理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双碳”目标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能源结构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能源贫困与能源优化配置,国际能源贸易与能源地缘安全等方面进行展望。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满姗, 杨永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全球价值链(GVC),文章构建了2018年中国西部制造业中两类主导产业对外投资形成的研发型、生产型和消费型城市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熵值法、多指标加权函数法和QAP分析法,分析城市网络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两类主导产业不同价值链环节的城市网络中,机械设备仪表产业的主要境内城市均是重庆,金属和非金属产业的主要境内城市均是成都。②两类主导产业的研发活动多投资于教育科研中心城市;生产活动多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中心城市;销售活动的投资目的地城市最多且分散。③两类主导产业不同价值链环节的城市网络中,研发型城市网络的密度均最大,城市间的联系最紧密;生产型城市网络的模块化程度和最近上限均最高,最易形成集群且易受核心节点影响;销售型城市网络的规模均最大、平均入度中心性均最大、关联度均最高,城市的联系能力最强且不易受核心节点影响。④两类主导产业的各环节跨境投资网络中,地理位置、市场潜力、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影响均较大。具体两类主导产业不同价值链环节的城市网络的影响因素仍有差别。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欧雪银, 张雪滢, 孙珂珂, 张凤仪, 赖春竹, 柒江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利用2000—2021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和世界银行的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整体不强,在报告国的空间份额也偏低;2021年国家贸易竞争力指数,在1.1%左右的国家,只有日本和德国;②报告国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报告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部分指标,通过示范效应、空间知识溢出效应、产业链嵌入效应和市场压力效应,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空间格局产生显著正冲击;③报告国贸易开放度、报告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另一部分指标,通过技术竞争、市场竞争和劳动生产率的竞争,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产生显著负冲击。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对策如下:①通过开发技术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度,以及开发新的国际市场来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空间。②通过提高基础技术研发能力和原始技术创新能力,来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陶杰, 曹卫东, 吴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长三角城市群上市民营企业微观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通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究其集聚和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特征,借助相关性系数、后向逐步回归与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影响上市民营企业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上市民营企业空间集聚强化,以都市圈成员间等级扩散形成“核心—边缘”结构;上市民营企业发展格局呈多核心嵌套环绕,其发展水平沿海高于内陆,与其集聚空间具有相似性特征;影响上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知识密集度、市场规模、研发投入、劳动密集度、宏观税负及资本密集度,除知识密集度和宏观赋税外均有利于推动上市民营企业发展,同时各因素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的边际效应,在适度规模时均能促进上市民营企业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周磊, 龚志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熵权法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估算了2011—2018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域的数字经济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数字经济发展的演变特征,并运用实证方法探究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也加速向大城市聚集;数字经济总体上有助于提升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且这一效应在重点城市群中具有异质性影响,而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可能存在门槛效应,当数字经济指数跨过门槛值以后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数字经济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这一机制来提升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金晓斌, 梁鑫源, 韩博, 王世磊, 洪步庭, 宋家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耕地保护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安全保障。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有必要解析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下的耕地保护学理内涵,提出科学问题与研究框架。文章立足耕地保护的学理解析和学科基础,重点探讨了地理学对耕地保护的科学支撑,研究结论如下:①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破解和数量、质量、生态保护效益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耕地保护的逻辑要义,需要多学科研究范式与方法的融合互补。②资源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式转型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呼应,可从“格局—过程—机制—响应”等维度揭示复杂情景下耕地资源演化机理,辅助规划管控决策。③中国式耕地保护现代化研究框架包括中国国情、理论、路径与技术研究,依据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系统性研究特点可构建耕地保护分类施策和分区管控的空间战略模型,从而为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耕地保护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赵雪雁, 任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中国已进入一个以次生贫困与相对贫困为主的新阶段。科学评估脱贫干预政策措施效果并揭示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为探索符合新时期农村贫困特征的减贫政策提供借鉴。文章以陇南山区为例,构建农户生计恢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脱贫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脱贫干预对陇南山区农户的生计恢复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脱贫农户的生计恢复力较对照组增加了4.27%。其中,不同地貌类型区农户的脱贫干预效果存在差异,川坝河谷区农户的脱贫干预效果高于高山区和半山区农户;早期脱贫农户的脱贫干预作用效果要优于近、中期脱贫户。②脱贫干预方式的多样化程度与干预效果呈正相关,但随着干预措施多样化程度的增加,其增长幅度有所减缓。③农户的市场关注度、未来生活期望、克服困难的信心、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扶贫政策了解程度以及政策干预多样化、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生态补偿扶贫强度均对脱贫干预效果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最后,提出了优化脱贫干预措施的建议。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肖超伟, 张旻薇, 刘合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国家经历城市化后,乡村人口自然收缩,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地区的重要现象。研究典型发达国家的乡村人口收缩的过程,分析导致人口变动的主要成因,对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文章在辨析美国乡村界定方法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9年美国1 947个乡村县区人口增长率,识别收缩县区;结合冷热点分析法,确定持续收缩、增长收缩、收缩回升的典型区。通过构建“定量+定性”分析框架,从经济、人口、社会的视角选择4个综合指标,通过回归系数识别影响美国乡村人口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①人口的机械变动对人口总量变动的影响更大;②老龄化及族裔水平、综合经济水平分别是影响美国乡村地区人口自然、机械增长率的主要因素;③对比各典型区的人口变动的相关系数差异,结合案例,将3个持续收缩区分别归纳为“矿业衰竭型”“传统农业型”“长期贫困型”,将3个人口波动区归纳为“油(气)产业波动型”“行政因素型”,其中综合经济水平及其带动的就业、收入等,是决定乡村地区人口能否回升的最重要因素。最后探讨美国乡村人口收缩研究对我国乡村振兴问题的借鉴意义。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谭华云, 周国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绅士化是一种人口流动引致的乡村社会空间重构现象,深具阶级意涵、制度语境和时空异质性,是西方地理学关注的重要课题,渐入中国地理学研究视野。遵循“概念—过程—格局—机理—调控”的地理学逻辑,对乡村绅士化的概念流变、演变过程、空间格局、发生机理以及效应调控等研究进行评述。已有研究初步构建了乡村绅士化的概念、工具和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了多元方法论与理论流派的研究特征,时空语境差异呼唤比较研究和理论对话。以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尺度思想和综合思维为指导,以“人”的生活—“地”的变迁—“人地”互动为主线,建构地理学视角的乡村绅士化研究框架,深化中国语境的乡村绅士化地理学研究主题。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陈慧卿, 曾福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构建了产业现代化、生态优良化、文化现代化、治理有效化、生活富裕化等5个维度22个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2011—2020年湖南全省及其86个县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评价;运用 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揭示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并得出以下结论:①湖南省各县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区域差距显著,总体表现为由东向西梯度递减态势。②区域间差异是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是次要来源。③农村文化发展水平、农村文体娱投入水平、城乡基本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是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文章就促进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张圆刚, 郝亚梦, 郭英之, 董晓婷, 陈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旅游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破解乡村旅游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问题是学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科学命题和重大现实需求。文章从乡村旅游与空间正义的理论出发,在我国实践中探索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旅游空间不正义现象与新问题;以已有研究为基础,揭示传统旅游空间正义研究与理论缺口,创新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旅游空间正义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空间正义研究框架:一是乡村旅游空间正义的概念与维度剖析,包括宏观区域空间正义、中微观个体权利正义和新的概念方向;二是乡村旅游空间正义的量化指标探索,包含存在层面、关系层面和个体层面;三是乡村旅游空间正义影响因素分析,包括禀赋要素,治理要素中的分配方式、制度和政策,规划要素中的参与方式、开发过程和公平分配要素;四是从乡村旅游经济空间、社会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等维度建构乡村旅游空间正义的实现机制;五是探索乡村旅游空间正义的实现路径。最后,文章提出未来研究方法创新,为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旅游空间正义研究提供参考。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黄松, 李燕林, 王梦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9—2021年在线平台截面数据,文章对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间旅游线路信息及其流空间特征进行全面测度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①新冠肺炎疫情前(2019年)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2020、2021年),省会城市之间、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之间旅游线路信息流向与流量特征的差异十分明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则基本一致。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城市聚集总量的变化相对较小,排序靠前的城市均在广州、南宁、崇左、百色、佛山中产生,但输出总量排序的变化相对较大。②2019—2021年广州的旅游线路信息规模持续独占第1梯队;南宁在2019年居第3梯队,2020、2021年上升至第2梯队。反映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旅游线路信息一定程度向省会城市聚集。崇左、百色在2019年居第2梯队,但在2020、2021年规模持续缩小,反映特色旅游资源城市的旅游线路信息规模对疫情等因素敏感。③2019—2021年第1、2、3大旅游线路信息优势流呈现的主从关系特征,均对疫情作出反应。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一定程度打乱了2019年形成的旅游线路信息主导型城市、次级主导型城市(包括次级主导聚集型和发散型城市)、从属型城市的完整主从关系序列,但由三大旅游线路信息优势流所呈现出的主从关系特征的总体态势仍然得以不同程度的延续。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张戬, 赵振斌, 刘阳, 李小永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景村融合发展使得乡村社区人地关系产生剧烈变化,社区内部冲突日益频繁,从主客视角解构社区冲突构成及其空间特征,有助于社区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地,利用参与式制图与半结构访谈方法对当地居民与游客进行调查,综合质性分析与空间分析,通过双变量等值区域制图法,从主客视角出发识别景村融合背景下社区冲突的构成类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社区居民与游客反映的冲突可以归纳为管理冲突、文化冲突和环境冲突,但两个群体在冲突构成类目上存在差异,社区居民反映的冲突类目聚焦于旅游开发对其权益侵害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游客反映的冲突类目聚焦于旅游期望无法满足而产生的负面体验;②各类型冲突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差异,管理冲突在空间上呈现沿主街道的多核心带状重叠分布与在社区边缘区域和旅游设施相对落后区域的未重叠分布模式,文化冲突呈现以景点等为高值核心的圈层式重叠分布模式,环境冲突在空间上呈现未重叠分布模式,社区居民反映的该类冲突主要沿河流分布,集中于河流上下游和人工湖,游客反映的该类冲突以主街上的十字路口和小巷为核心,沿道路呈条带状分布;③景村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社区冲突空间是以旅游开发为先决条件,在管理者以资源禀赋决定空间利用形式的基础上,主客群体基于差异化诉求并依赖空间物质载体开展实践所形成的。
  • 旅游经济与管理
    蔡沐阳, 史吉志, 贺小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职能是反映城市内部结构的风向标,中国旅游城市从旅游到休闲职能的转变是区域旅游需求革新的真实写照。通过对中国旅游城市的概念演变、功能、发展历程的综合分析,明确旅游城市与休闲城市的共同基础和内在差异,在评价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基础上,通过fsQCA组态法寻找嬗变路径。研究表明:①从嬗变基础来看,旅游与休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旅游城市与休闲城市有着共同的构成基础,但休闲城市的服务范畴更加广阔。②从嬗变因素来看,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必要因素,在其基础上,可以通过经济引领、交通引领和人口引领三种组态助推旅游城市转型。③从嬗变路径来看,转变思路,摒弃旅游城市发展的旧观念是前提,要充分发挥经济、人口和交通层面的引领作用与生态环境层面的基础作用。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周慧玲, 陆璐, 蒋亚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社会网络视角下如何促进民族村寨农民就地旅游就业,是旅游产业振兴民族村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以湖南省江永县勾蓝瑶寨为例,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对民族村寨农民就地旅游就业行为影响因素的组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社会网络对民族村寨农民就地旅游就业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新型社会网络对传统型社会网络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即新型社会网络对农民选择就地旅游就业行为的影响显著,而传统型社会网络的影响不显著。社会网络视角下民族村寨农民选择就地旅游就业行为影响因素的组态多元,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具体表现为:①无论社会网络是否发挥作用,土地流转是实现农民就地旅游就业行为的关键要素。②社会网络存在的前提下,除土地流转外,新型社会网络和风险感知对农民就地旅游就业行为产生影响。③社会网络缺席的前提下,旅游经济利益感知和土地流转对农民就地旅游就业行为产生影响。
  • 书评
  • 书评
    秦耀辰
    2022, 42(11): 239-2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李阳阳
    2022, 42(11): 240-2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