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牛福长, 胡志丁, 王学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和印度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崛起,对地区乃至全球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印共同周边国家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度“东向战略”的交汇区与重叠区,对中印地缘经济地位提升和中印地缘经济权力空间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构建地缘经济权力模型,解析中印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权力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①周边国家均未出现为中印负向敏感区和负向脆弱区,周边国家对中印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国、印度的敏感区和脆弱区整体表现出明显连贯性和持续性,个别年份存在差异。②中国与印度对共同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权力均呈上升趋势,中国和印度都成为周边国家地缘经济的重要辐射源,呈现中心—外围的区域扩散趋势。③印度对周边国家地缘经济权力弱于中国。④中国与印度对周边地缘环境的构建和选择各有侧重,中国深入影响东南亚、中亚,印度则将南亚视为“自家后花园”,以缅甸、斯里兰卡为代表的地缘战略区则成为中、印双方地缘经济权力对抗的“前沿阵地”。⑤战略层面上的大国零和博弈,中印双方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彼此把对方看作地缘政治博弈的假想敌,中国、印度地缘经济权力之争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⑥敏感性、脆弱性、地缘经济权力均存在一定的国别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韩永楠, 葛鹏飞, 周伯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中国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差异性事实。研究发现:①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在逐年缓慢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创新的不断提升。东北、华北、华南、华东、西南地区为中度耦合协调,华中和西北处于低度耦合协调,仅有东北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城市规模和耦合协调度成正比,不同城市规模间表现出较大差异。②耦合协调度在地区间的差异占整体差异的48.7%,尤其是华东、华南与西北、西南、东北之间。城市规模间的差异占整体差异的84.18%,同一城市规模内部差异较小。基于系统论视角,研究结论为落实创新驱动经济绿色发展战略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政策支撑。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孙才志, 周舟, 赵良仕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以水资源、能源、粮食为主体,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的复杂系统,以西南四省市2004—2017年数据为基础模拟2018—2030年该区域水—能源—粮食与水电生产状况,并设置四个情景进行仿真模拟,在单要素模拟基础上协同分析其水—能源—粮食三者的纽带关系。结果表明:①西南四省市的用水总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30年预计超过606亿m3,整体水资源压力低于30%;能源消费总量逐年递增,预计达到7.4亿t标准煤,平均单位能耗仍较高;粮食生产量稳步增长到7 900万t,但人均粮食产量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力发电总量在保持现有的开发速度,预计超过1.5万亿kW·h,为2018年的2.2倍。②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呈协同优化趋势,三者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呈良性发展态势。③通过对四种情景进行权衡协同分析,建议选择情景四即综合节约与水能发展,有助于当地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魏卫, 刘娴娴, 王晓宇, 张红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美丽中国既要富强民主文明,也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章应用区域发展理论和耦合协调模型,探讨2013—2017年美丽中国5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得出以下结论:①2013—2017年,中国大陆各省域美丽中国系统间的耦合度高,系统相关性强;②耦合协调度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异质性明显;③耦合协调度5年间始终呈现空间集聚分布,具有空间溢出效应;④生态建设始终是美丽中国系统协调发展最大的贡献因子,“高质量”经济建设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有待提高。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魏晓博, 肖瑜君, 张柯贤, 王静, 施乃夫, 刘小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财政分权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权,政府可利用信息优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多维贫困。文章利用2010—2018年的CFPS数据测算我国的多维贫困指数,并使用GMM模型探讨财政分权的多维减贫效应。研究发现:①我国多维贫困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和下降幅度最大,东部地区最小,中部地区居中并与全国贫困水平基本一致。②财政分权有利于减缓多维贫困水平,财政分权可通过生产性财政支出与服务性财政支出促进多维贫困减缓,且服务性财政支出的减贫作用大于生产性财政支出。③分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财政分权均有利于减缓多维贫困,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别,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大。由此,文章从提高欠发达地区财政分权程度,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实现高质量减贫;建立城乡减贫一体化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间的联动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汪晓春, 熊峰, 王振伟, 陈双, 张祚, 彭丽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在500 m网格尺度上,以POI数据与“六普”人口数据为基础,结合现有的城市养老设施分布特征,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养老设施选址布局进行定量模拟。文章先从武汉市31 390个网格中模拟出4 878个适合选址点位,然后根据各区域老龄化程度,进一步筛选出1 366个需要优先布局的点位,初步实现精细化尺度下养老设施定量化选址。研究发现:①模型模拟结果与现有养老设施对比,准确度为95.7%,方法可靠。②预测结果表明武汉市新增养老设施主要布局在三环以内等老龄化人口集聚区;同时,部分远城区街道人口老龄化也比较严重,需尽快新建养老设施。③研究尝试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养老设施规划选址,可以使整体的布局趋向最优,可以尽量避免规划选址的主观性。该方法在其他公共设施选址中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施建刚, 段锴丰, 吴光东, 李佳佳, 徐可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EBM超效率模型、核密度估计及GML指数分析方法,在考虑区域碳排放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研究2008—2017年长三角地区27座中心区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及其动态演进特征,并对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8—2017年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效率严重偏低,且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效率普遍低于经济次发达地区;②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出现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且城市间差距逐渐拉大;③各项投入指标的整体冗余率偏高,碳排放的冗余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效率损失也存在较大影响;④城乡融合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变动趋势有所改善,且主要得益于驱动城乡区域技术进步因素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高效、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启示。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王逸舟, 王海军, 张彬, 黄鑫鑫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多维要素流视角,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从节点、层级、子网络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口、交通、信息等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刻画,并进行多维网络对比分析,用企业水平差异、文化节点性差异、平均时间距离差异、人均GDP差异、行业结构差异等五个影响因子构建多重网络关系回归模型,剖析多重网络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城市圈可划分为三级联系片区,武汉、鄂州分别为主副中心,黄石、孝感、黄冈三市为集聚—辐射中心片区,其余城市为次级核心城市。②多维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排序为经济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人口网络>人口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交通网络>人口网络—交通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与其余各类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最高。③交通效率及企业发展水平是使多维网络产生相似性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关系、产业分工影响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关系影响最薄弱,交通效率因素影响最强。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黄大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应用TOPSIS法对五指标金融发展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测算,应用DEA-Malmquist法测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指标,探讨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二者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与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整体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核集聚特征。此外,通过空间杜宾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及子指标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关系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城市金融发展对自身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周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负向作用,且这两种作用均主要源自其对技术进步增长的影响。最后针对性提出三点建议:加强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加快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进程以及重视技术效率改进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刘瑞宽, 李九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城市中实体书店的空间格局,对于优化城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选取西安市的实体书店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德地图API获取西安市城七区539个实体书店POI点的空间数据,利用DBSCAN聚类算法识别集群,揭示西安市城七区实体书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西安市城七区的实体书店已经形成5个不同等级的空间聚类,各个聚类所在区域的通达性较好,噪声点分布零散。②实体书店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不同街道的实体书店空间布局差异较大。③不同因素对实体书店的空间布局影响差异较大。其中,路网密度、公交站点密度、人口密度、商品房平均价格以及距最近高校距离与实体书店分布呈现正相关关系;距最近地铁站距离、距最近公共图书馆距离、距城区最近4A级以上景区距离与实体书店的密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各项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空间差异显著。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潘方杰, 万庆, 冯兵, 宋明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5—2018年A级物流企业数据,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和ESDA等多种GIS分析方法,对中国物流企业空间格局及多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形成机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物流企业规模呈显著增加趋势,不同等级之间发展程度出现严重的不平衡,较高、较低等级占比较小,而中间等级占比较大。②从全国尺度来看,物流企业整体上呈现出“南(偏西)—北(偏东)”的空间分布态势,不同等级均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较高等级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相对集中性和地域性。③从地带尺度来看,物流企业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大体上保持一致,呈现出东中西依次减少的“梯度化”分布特征,沿海高于内陆、南方远高于北方,分别形成“3∶2”和“4∶1”的比例关系。④从省域尺度来看,物流企业分布具有明显空间自相关特征,冷热点格局的“梯度化”特征较为明显。⑤从市域尺度来看,物流企业集中分布于Ⅱ型和Ⅰ型大城市,合计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热点区集中于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⑥物流企业分布是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工业水平、市场规模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随着尺度的增大影响因素与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的关联性趋于增强。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刘程军, 王周元晔, 李续双, 周建平, 蒋建华, 侯和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互联网+”战略的推进和智慧社会的构建使互联网全面融入和渗透进实体经济行业,互联网企业的区位研究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文章以2014、2016和2019年杭州互联网新创企业数据为基础,采用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K函数、条件logit选择模型等方法探究互联网新创企业的时空演化特征,考察其在街道层面的集聚与分散特征,并探索了不同时期影响新创企业选址的驱动力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文三路创新社区、滨江高新创业区以及文一西路电商创业群是目前相对稳定的3个核心集聚区域;②杭州互联网新创企业集聚形态逐年延续并强化,核心区向外辐射,最终形成“一片三核”群团式分布格局;③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创业环境和区位条件一直是杭州互联网新创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高端金融商务区、政策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影响最为显著。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肖雁飞, 尹慧, 廖双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链区际分工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格局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SDM)模型,并以长江经济带化工行业为例,实证本地与邻地的分工效应,主要结论:①从空间格局来看,长三角地区具高环境规制与高分工水平耦合特征,而云贵川等上游地区则具低环境规制协同性与低分工水平,上中下游区域空间差异大。②从空间关联来看,短期内加强环境规制引致产业链区际转移,“污染天堂假说”成立,且本地与邻地分工水平均呈下降特征,但邻地降幅低于本地,长期来看,影响呈倒“U”型特征,本地临界值为1.7850,邻地为3.3025,即当强度为1.7850时,本地与邻地分工水平都得到提升,在1.7850~3.3025之间时,对邻地分工更有利,但高于3.3025时,本地与邻地分工均将抑制。同时,规制加强对本地与邻地都具技术促进作用,且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影响分工水平。建议如下:①各地区应制定适度环境规制;②实施地区差异化环境政策并协同推进;③建立“引领—跟随”型区际分工推进机制;④加大技术创新,严格外商引入渠道;⑤统筹度量要素组合,注重产业长远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林春, 谭学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县域普惠金融的均衡化发展是助推国家金融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文章采用中国2007—2017年1 972个县域数据,考察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格局、演进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县域普惠金融整体水平较低,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显著且随时间扩大的地区差距,并具有显著空间正自相关,且高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成渝城市群;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演化趋势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同时处于高水平县域的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最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就全国而言,公共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与本地及周边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而就地区(东中西)而言,各影响因素差异性明显。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王亚辉, 王亚力, 刘俊雅, 赵迪, 罗永恒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大数据挖掘、核密度与缓冲区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技术,以携程网上提取的21 108家经济型与星级酒店为样本,以湖南14市州为研究区域,实证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酒店业的时空演变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①湖南经济型与星级酒店发展时序不均衡,呈现由2007年以前的缓慢增长向2011年开始的高速增长的演化格局;②湖南经济型与星级酒店空间分布整体呈现由单核集聚走向寡头集聚、由片状集聚走向点状集聚的演化格局,交通便利度、高等级旅游资源禀赋、商业繁华度、高校的分布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③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经济型与星级酒店空间集聚模式由以传统的“交通枢纽型”“商圈依赖型”为主演变为以“高等级旅游资源依赖型”“高校依赖型”为主,且商圈依赖型空间集聚强度与城市商圈的多寡呈负相关,经济型酒店的高校依赖型空间集聚程度要强于星级酒店;④湖南酒店业空间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市州间呈现联合显著性差异。最后,文章针对湖南酒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信息的实时监控与公布、旅游营销、交通便捷度优化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喻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客观要求,又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只有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政策,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构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以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理论和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必须遵循可量化、层次性、可比性三条基本原则。可以从产业创新、产业协调、产业开放和产业共享四个维度构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政策意义在于:有助于科学把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有助于实现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科学化;有助于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目标。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李涛, 张帅, 王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稳定性是多个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在分析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时空差异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法,对2014—2019年重庆市涉及扶贫开发任务的33个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类型进行划分,厘清了不同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来源和增长动力,最后针对不同收入增长类型区县提出了差异化帮扶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县域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且空间分布由非均衡逐步走向均衡,但在收入结构上仍存在明显空间差异;②工资性收入是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主导来源,转移性收入取代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第二重要来源,财产性收入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比重持续处于较低水平;③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快速增长型和竞争优势推动型区县绝大部分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区竞争优势是导致这类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大多数扶贫开发工作非重点县属于收入增长滞后性和结构优势推动型,地区竞争劣势损失是造成这类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滞后的主要原因;④县域之间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是导致各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
  • 三农、土地与生态
    熊鹰, 黄利华, 邹芳, 赵丹丹, 唐艳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湖南省8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县域尺度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自然间断点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研究非农生产、农业生产、生态保障和居住生活等四个功效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定量分析功能间交互作用,识别乡村地域优势功能类型,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①从省域视角出发,乡村地区的功能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差别以及空间集聚特征;②从乡村地域功能间的相关关系和功能间的交互作用,识别出各功能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冲突、兼容、协调);③根据乡村区域功能与实际功能作用的相关性,将湖南省85个县(市、区)划分为9种不同类型的乡村地域功能,并据此提出不同类型地域空间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乡村转型和城乡融合提供参考;④乡村区域功能类型与乡村空间聚落布局形态相互影响,因此不同乡村地域功能应与村落布局和形态相协调,以此实现乡村空间的优化和促进地域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 三农、土地与生态
    何尹杰, 吴大放, 刘艳艳, 张占录, 刘毅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3S”技术,结合POI数据解译多时间节点的地铁沿线精细的土地利用信息。根据研究的各区域城市化水平情况不同,划分不同等级的研究缓冲区范围,以广州市3号和7号地铁线为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定量探讨轨道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过程与空间差异规律,并用CA-Markov模型对两条线路202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模拟预测。结果表明:①科学地划分研究缓冲区有利于合理地统计出受轨道交通影响的土地变化面积,一定程度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②轨道交通促使沿线土地高密度和高强度地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生态景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③土地变化发生较为剧烈的区域在城市建设不成熟区。④根据CA-Markov结果,如果没有政策较大干预的情况下,较成熟的3号线的土地利用结构将趋于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较新的7号线沿线的土地利用结构会变得更加成熟,土地更节约集约利用。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舒成, 朱沛阳, 许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国内外绿色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结合江西省绿色发展特色,从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政策等4个维度构建江西省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泰尔指数(Theil Index)、莫兰指数(Moran Index)对2009—2019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和空间关系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基于江西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实际提出了促进江西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①江西省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鹰潭、南昌、景德镇、新余、吉安、赣州、九江、抚州、宜春、上饶、萍乡;②江西省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组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但总体差异近年来正在不断降低,各地级市间绿色发展开始趋于地域均衡;③江西省各地级市间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集聚效应,且江西省绿色发展水平相近的地级市空间集聚处于波动状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蔺雪芹, 边宇, 王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京津冀地区13座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18年工业及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工业产值等相关数据,基于两阶段Super SBM模型,采用Arc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京津冀地区工业及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剖析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京津冀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提高,空间格局由“中心高,四周低”向“高值区带状集聚,低值区分散”转变,城市间工业碳排放效率差异减小。②工业行业间碳排放效率差异大,不同行业碳排放效率空间格局差异显著。③生产力水平、工业研发投入、对外开放水平对工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且这种作用持续增大;工业化水平与工业碳排放效率由显著负相关转变为不显著相关;能源消费强度与工业碳排放效率始终呈负相关,但这种负向作用逐渐降低;重工业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碳排放效率由不显著相关转变为显著负相关。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陈刚, 吴清, 杨俭波, 刘书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运用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7 586个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叠加分析法探测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总体空间分布上,国家森林乡村呈现“大集聚、小分散”分布格局,经向性特征显著,具有显著的东多西少的格局特征;②区域空间分布上,在三大地区、八大分区和省际层面上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森林乡村占比达40.23%,大西南、长江中游等6个区域占比达到79.79%;③空间密度分布上,高密度区域分布于黑河—腾冲一线以东的北京和苏浙皖赣湘交接区域,华北、华中与华南为两个核心绵延区;④空间关联特征上,呈现中东部热,西北、东北部冷的空间关联特征,冷点区域变化较小,热点区域呈现零散和带状分布向团状集聚转变的特征;⑤影响因素上,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受经济、社会、生态和自然地理多重因子影响,其中受生态因素的影响较大,河流、地形、气候对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也较大。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麻学锋, 周华, 谭佳欣, 张登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张家界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测算1998—2018年旅游地成长与高级别景区形成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旅游地成长和高级别景区耦合阶段及水平,揭示旅游地与高级别景区形成的耦合路径和作用机制,为区域更好地利用旅游地成长规律和有效开发高级别景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①耦合协调度从1998年的0.395提升至2018年的0.912,实现了从失调阶段向优质协调阶段的转变。②张家界区县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表现为永定区与武陵源区的耦合协调度远高于慈利县和桑植县。③耦合路径主要分为自然路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差异化发展路径。④旅游地成长与高级别景区形成的耦合协调过程既有内部作用机制的影响,还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政府政策等外部作用机制的综合影响。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黄剑锋, 杨德才, 操彬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引入演化经济学的共同演化视角,在旅游业与城镇化共同演化关系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2001—2017年长三角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等方法,研究旅游业与城镇化共同演化的总体态势、时空过程和交互机制。结果表明:①旅游业与城镇化符合具有互作关系、交互选择适应、协同系统发生的共同演化基本准则,存在共同演化关系。②长三角旅游业与城镇化共同演化经历了起步选择、调整适应、整合协同三个阶段,共同演化的整体效益、交互状态、协同质量目前处于较高水平,并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异性。③多维度交互、多主体参与、多机制驱动、多尺度推绎的交织作用,推动旅游业与城镇化非线性、正反馈、路径依赖、地理嵌入的共同演化交互动态。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江娟丽, 杨庆媛, 张忠训, 苏康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农村是新时代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农业景观更是新时代地理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早在20世纪中叶欧美学术界就对农业景观做了大量探索和研究,我国对农业景观的广泛研究则始于1980年代。文章沿着“核心理论提炼—关键问题剖析—研究趋势展望”的思路,从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土地科学、管理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农业景观演变及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着重系统梳理了农业景观的概念内涵,对比分析了农业景观和景观农业概念的异同,并从农业景观分类、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效应、农业景观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等4方面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未来农业景观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即深化山区农业景观塑造及农耕文明传承策略研究、深化国家战略和制度政策对农业景观演化及农耕文明传承的影响机制研究、强化多学科融合研究方法于农业景观研究中的应用和注重国情特点兼顾他山之石。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徐小琴, 汪本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浙江农业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文章依据浙江各地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历史演进将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分为9大农业文化遗产区。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美学、生态学等多重价值,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应该注意对其本底价值、直接应用价值和间接衍生价值的区别对待。文章构建了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并定量评价了浙江省内8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运用增长极理论重点研究了浙江省内8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供给增长极、旅游需求增长极、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和旅游需求增长极的效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对浙江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开发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