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程中海, 南楠, 张亚如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石油贸易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博弈从未间断,直接影响中国能源安全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文章根据1996—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数据,分析了中国石油供需状况及进口贸易的动态特征,刻画了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空间格局图景,指出了当前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困境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从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动态特征看,进口贸易规模大且进口比重逐年上升,进口依存度不断提升,进口价格频繁波动。从其空间格局演化看,进口的地理方向不断扩展,由局部地缘供给依赖转变为“多元并存”的“碎片化关联”模式。从发展趋势看,高依存度下的中国石油进口贸易仍面临着价格波动剧烈、进口结算方式单一、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地缘政治因素复杂多变等困境。因此,新时期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争取国际石油定价的话语权,推进能源大通道建设,构建石油运输的立体布局,加强石油贸易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政策沟通是推进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发展的重点。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王淑芳, 薛霄, 葛岳静, 曹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地缘经济策略评估不仅能提高和改进策略本身的适用性和正确性,减少认识偏见所产生主观错误的概率,而且能发挥预警和预测的功能,减少策略实施的风险。为了进一步科学有效地评估并确定理想的地缘经济策略,文章建立了一个基于计算实验方法的地缘经济策略评估框架,包括地缘经济策略和评估指标的设计,实验系统的构建以及策略有效性的评估,并以中—印尼和中—越的海关通关时间调整为例进行应用验证,以期引入一种地缘经济定量化、动态化研究的新方法和新工具,提供一套地缘经济策略评估的研究范式。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梅林, 都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2—2015年艺恩数据智库发布的中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电影相关数据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为基础,计算电影票房综合指数,运用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从省、市两个层面分析电影票房的地域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电影票房省级层面上呈现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城市层面呈现东部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之间、省会城市与一般地级市之间的分异并存,但随时间推移差距不断减小;一二线城市电影票房明显下滑,三线及以下城市大幅上升。②电影票房的等级规模结构呈现首位城市垄断性不强,中间位序城市较多,中后位序城市发展逐渐快于位序在前的城市。③电影票房的热点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逐渐下滑,长三角地区不断加强;热点集聚区逐渐缩小,次热点集聚区不断增大,冷点集聚区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④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人数、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城市影院数、房价压力是影响电影票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林柄全, 谷人旭, 孟浩, 王俊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华东地区的整车集团为例,对比分析不同所有制整车企业空间扩张的时空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国有企业下属企业数量始终较多,并由制造环节向上下游环节全面扩张;合资企业受政策限制,少量的下属企业集中在制造环节;民营企业在2001年以后快速崛起,以汽车制造环节的扩张为主,在非制造环节有加强的趋势。②在区位选择上,国有企业主要在本地和省内扩张;合资企业主要在本地和省外扩张;民营企业长期在本地、省内和省外均衡扩张。③整车企业的空间扩张主要受到内部集聚经济的影响。产业政策对企业空间扩张的限制作用大于促进作用。相较于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的空间扩张受各类成本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大。最后,从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三个方面提出政策与建议。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马海涛, 张芳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化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间的人才竞争逐渐升级,高端人才的跨国流动愈加频繁。结合人才跨国流动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形势,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人才跨国流动的模式及其动力和影响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认为:①人才跨国流动是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过程,存在不同的阶段和类型,人才流失、人才流入、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四种形式可以很好地理解人才跨国流动的过程和阶段特征;②每一种人才跨国流动形式都存在推力和/或拉力,不能将人才流出和流入归结为国家和个人单方面的原因,国家力量和个人动机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才跨国流动;③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人才跨国流动带来的影响,既有促进创新联系的有利影响,也有带来社会冲突的不利影响,应强化有利影响,回避不利影响;④人才跨国流动应成为新时期我国人才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服务于国家海外人才引进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李琼, 李小球, 张蓝澜, 吴雄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教育公平性的重要指标。基于199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两方面分析中国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时序演绎特征,利用空间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中国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空间重心轨迹、空间分布的变动情况。研究表明:①时序特征,中国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保持增长势头,中部地区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距在扩大。同时,生均经费各年增速波动大,名义增速多数年份大于实际增速。②空间方面,中国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重心迁移呈现不均衡的特点,空间演绎常态化,其路径以递次转移为主、跨级转移为辅。随时间推移,生均经费低水平区的省份增多,中部地区绝大数省份处于低水平区和次低水平区,生均水平绝对额呈现“中部塌陷”特征。③中国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中部地区。为此,应继续逐步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中西部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长效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地方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冯小兵, 曾宇怀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中国高铁为例,基于中国公平、有效的公共品供给,构建新理论模型,探讨中央政府致力于采取的一种平衡政策。研究发现:①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公平性和效率间存在明显的平衡过程。②通过人工采集和交通GIS(地理信息系统)自动获取高铁自然和经济数据,表明在省际间,实际存在这种差异。③在全国尺度下,中国高铁的不均等指数值要小于全国家庭财产的不均等指数值。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马丽, 道灵芝, 程利莎, 王士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总结、分析内生发展的内涵及要求,从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两个角度,采用熵值法、因子分析定权法及综合指数评价法,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2015年的内生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中心城市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均存在明显差异,运用自然断裂点法可分为高值、较高值、中值、较低值、低值五类。内生动力整体呈东高西低。东部地区空间分异程度最大,中、西部次之,东北地区最小。人力储备能力不足的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心城市,研发创新和内需消费能力不足的主要为欠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内生支撑力整体呈南高北低。自然环境支撑力南高北低,多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北方重化工业发达的中心城市支撑不足,社会环境支撑力东高西低,多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支撑不足。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匹配性,但整体上不完全一致。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王圣云, 宋雅宁, 温湖炜, 李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间的双向经济联系格局与城市网络得出: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际经济联系强度存在明显的方向性差异,上海、苏州、重庆、武汉等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他城市对其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明显。②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总量较大,而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总量较小。长江经济带5个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格局很不平衡,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约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的77%。③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网络密集程度整体不高,城市网络空间结构“西疏东密”。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间以直接联系为主,但城市网络仍依赖一些关键城市作为联系“媒介”,重庆、武汉和成都的中介功能尤为突出。④聚类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84个城市可分为8个三级子群、4个二级子群,组成滇中黔中、成渝以及长江中下游3个城市小团体。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李贤文, 白建军, 唐尚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陕西省高速铁路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节点成本”网络分析方法,用以测算最小时空距离、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可达性及可达性潜力四个指标,并对陕西省有无高铁以及未来“米”字型高铁网络建成后的可达性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和评价,分析陕西省不同时期高铁网络扩张对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节点成本”网络分析法计算结果能较为真实反映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②陕西省高铁网络降低了最小时间可达性,“时间收敛”效应变化显著,但最小空间可达性无明显变化,“空间收敛”效应不突出;③陕西省“米”字形高铁网络建成以后,省会西安的中心枢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1 h可服务人口增加到1 751.61万人,提升66.17%,2 h可服务人口为2 890.8万人,提升44.93%;④随着高速铁路的扩张,陕西省可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出“核心—边缘”形态到“廊道”形态再到“核心—廊道”形态的演化趋势,全省可达性整体提升,地区可达性差距缩小。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刘耀林, 陈龙, 安子豪, 张翔晖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勤出行和职住关系对于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和职住组织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公交刷卡数据,以武汉市主城区和都市发展区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出行模型和职住地识别规则,识别了职住通勤群体,从职住密度、通勤时间与距离、通勤流向和可视化等方面对武汉市的通勤出行和职住平衡进行测度,并识别了武汉市的职住通勤模式。结果表明:①核心城区的职住密度明显高于其它城区,承载着较多的居住和就业人口;②通勤距离与时间具有核心—外围—边缘的递增模式;③城市主要通勤流位于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④职住通勤模式总体可以概括为核心—外围—边缘的单中心向内通勤模式,越往外围区域越呈现职住错位的趋势。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阮一晨, 刘声, 李王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识别是引导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立于城市中观层面,从供需两方面入手建立识别系统,以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使用者作为评价识别对象,采用传统数据、POI及手机信令等多数据源。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识别公共中心布局及其体系,判别萧山区公共中心多级多中心结构。结论主要有:①中心布局呈现“政区化”的整体特征。②公共服务资源具有“內聚外散”、“北高南低”的特征。③中心体系依托道路网与边缘接近初步形成。④公共中心体系存在整体能力不足,次级中心体量过小,主中心依赖度过大的问题。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刘杨, 杨建梁, 梁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了我国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在2011—2015年的变化情况,同时,通过构造均衡函数对城市群的均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2011—2015年我国112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时空分布来看,我国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分布发生了一定变化——从“西北、华中、华北低,东南高”逐渐演变成“西北、华中低,华北、西南、东部沿海高”;我国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与均衡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所研究的19个城市群主要集中在H-H象限(高效高均衡)、H-L象限(高效低均衡)和L-H象限(低效高均衡)。最后,根据各类型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特征,本研究对各类特征的城市群提出相应的绿色发展建议。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陆梦秋, 李恩康, 陆玉麒, 陈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定量测算省域国际集装箱生成量,文章在分析与甄别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统计性质与研究需要,最终确立GDP与进出口总额作为自变量,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对历年全国国际集装箱生成量进行拟合。在此基础上,将各省2015年的GDP与进出口总额的数据代入上述二元线性回归方程,从而测算出不同省域的国际集装箱生成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省域国际集装箱生成量测算值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高值区多位于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低值区多位于西藏、新疆、青海等西北内陆地区;②许多省份港口的集装箱实际吞吐能力不能满足其对外贸易所产生的国际集装箱生成量,仍需在东部沿海大港拆装箱;③规划建设的集装箱中心站分布大体符合国际集装箱生成量测算值的空间格局,但其运力仍旧有限,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李振福, 李婉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多重流分析法提取全球班轮运输网络的显著流,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球港口的竞争网络,进而分析中国集装箱港口的竞争格局。研究表明,就国内而言,香港港与深圳港、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大连港与青岛港和天津港间的竞争较激烈,上海港、香港港、大连港和深圳港面临的国内竞争压力较大;就国际而言,上海港依然面临较大压力,香港港主要与东南亚港口展开竞争,釜山港和新加坡港不仅分别为宁波—舟山港和香港港的最大竞争对手,也对中国主要集装箱门户港的发展造成较大威胁。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刘桂春, 史庆斌, 王泽宇, 郭可蒙, 胡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海洋经济增长及其驱动要素的时空差异,文章借鉴经济增长理论和相关研究,构建海洋经济增长驱动要素定量测度指标体系,借助集对分析法计算各驱动要素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方法对2000—2015年海洋经济增长驱动要素贡献度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①2000—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逐年上升,海洋经济增长变化存在空间差异。②资本要素始终是中国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资源要素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减弱,除2006—2009年外,结构要素和创新要素均推动海洋经济增长,但前者在整体影响结构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制度要素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量保持正负交替演变的态势。③不同驱动要素对各省和各类型区的海洋经济增长贡献量存在空间差异。创新、结构和制度要素分别对落后增长区、积极增长区和问题增长区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大,资本和资源要素对落后增长区的贡献度最小。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王泽宇, 王焱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海洋经济弹性内涵,从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再组织能力、更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模糊物元评估模型测度中国沿海11省区海洋经济弹性,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中国海洋经济弹性时空演化规律,引入广义矩阵估计方法(GMM)分析中国海洋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弹性的整体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0.328上升到2015年的0.354。其中抵御能力维度、更新能力维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态势,恢复能力维度总体上呈波动下降的态势,再组织能力维度无显著变化。②2006—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弹性两极分化程度较高,2010—2015年,两极分化程度减弱,区域间差异减小,海洋经济弹性总体水平显著上升。③海洋经济弹性高值区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中值区、较高值区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低值区的空间分布无显著变化。④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外开放和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弹性的提升起正向作用,其中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和对外开放3个影响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童昕, 罗朝璇, 胡兆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钢铁工业的技术转型历程,分析对比了长流程和短流程两种技术条件下,影响钢铁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差异及空间格局变迁。在此背景下探讨当前中国钢铁工业转型与区位变迁趋势:首先,基于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历程,阐述了在以长流程工艺为主导的发展时期,中国钢铁生产布局从“原料指向”到“交通指向”的变化过程和现状格局。其次,根据中国钢铁统计年鉴资料,描绘2017年中国钢铁工业流程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背后的二元结构成因。最后探讨了随着汽车等产品消费增长带来的废钢产出逐步增加,未来面向循环经济发展转型的钢铁生产区位变化趋势。结论针对当前中国钢铁工业调整现状,提出了以智能化、分布式和绿色循环经济为目标的转型之路。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许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复杂网络和创新网络的概念,对创新网络中核心主体的知识协同及其演化活动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构建知识协同演化模型,设置知识主体的协同行为策略和创新网络结构更新规则,模拟新兴技术企业与学研机构间知识协同活动的动态变化,研究在“纵向交叉”型创新网络中,核心主体间的知识协同及其演化活动对主体及整体网络的知识水平、知识增长率、合作水平以及协同效益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固定主体策略和网络结构下,具有更多积极知识主体的创新网络更有利于知识协同;在固定主体策略下,网络结构更新越快,知识协同效果越好;主体策略和网络结构同时发生变化时,知识主体较快的策略更新速度伴随较快的网络结构更新速度更有利于形成较好的知识协同效果。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郑殿元, 文琦, 王银, 米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村域人口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发生剧烈演化的直接原因,也是乡村发展所需各类人才资源流失、主体日渐老弱化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缓解村域人口空心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综合测评法对村域人口空心化程度进行测度,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得出影响村域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因素,揭示其空间分异机制,从而探究重构策略。结果表明:①村域人口空心化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性,西部扬黄灌区村域人口空心化均值为18.27%,中部干旱山区为21.78%,东部旱作塬区为20.37%,整体呈现西部低、中东部较高的趋势;②影响村域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因素为行政村海拔、贫困发生率、地面坡度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影响力q值分别为0.63、0.56、0.39、0.35;③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任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都要大于单个因素的独自作用。文章基于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分别从空间、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探究乡村重构策略,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彭继增, 陶旭辉, 徐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贫困是我国现阶段呈现的一种新形态的贫困。文章基于数字平台、数字能力、数字行政、数字生活四个方面构建地区数字化贫困指标体系,测度了我国31省市区2006—2015年数字化贫困指数,并剖析其时间和空间层面的演变及原因。进一步,运用基于邻接、地理距离、人力资本距离和距离衰减空间权重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数字化贫困减贫呈现两阶段特征;②数字化整体呈现由赤贫向精英阶层动态演进的社会移动,地理上呈现由东向西的“贪吃蛇”式推进特征,并且在地理上呈现一条南北贯穿的“数字化鸿沟”;③数字富裕地区对数字贫困地区的“空间极化效应”可能的衰减边界为160~200 km。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赵俊伟, 陈永福, 余乐, 尹昌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1996—2016年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相关数据,采用区位基尼系数指标测度中国生猪养殖业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进一步运用Moran's I指数从空间相关性角度对生猪养殖业的地理集聚效应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影响中国生猪养殖业地理集聚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生猪养殖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并呈弱化趋势,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时空分布呈“集—散—集”的变化特征。其中,1996—2005年,中国生猪养殖业空间上呈现稳中有升的集聚态势,2005—2013年,集聚态势逐渐减弱,2013—2016年,集聚现象呈现回升趋稳态势。Moran's I指数表明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效应,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对周边省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使省区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生猪养殖业地理集聚受自然资源、经济、技术等多种要素综合影响,其中,地理因素、土地资源、城镇化率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对生猪养殖业地理集聚影响较为显著。因此,各省区发展生猪养殖业应因地制宜制定规划,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发挥生猪养殖水平较高省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技术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苑韶峰, 唐奕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间四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从经济贡献力、生态承载力及二者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区域差异显著,各地级市碳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从上游地区到下游地区增长量逐渐增大。②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总体呈现正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值先增大后减小,碳排放强度空间正相关性增强,集聚状态显著,异质性空间单元增加。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中心位于下游沿海地区,低值集聚中心主要分布在上游及中游地区,低值孤立点和高值孤立点分别分布在中游及中下游地区。③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生态承载系数东高西低、中间最低,两者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耦合协调度上游差异较小,中游及下游地区差异相对较大。④为更好地实现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集约方向转变,可以分区域进行低碳土地利用的调控。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李姣, 周翠烟, 张灿明, 刘富国, 汪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5—2015年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3市2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省公顷”模型计算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投入要素,与资本、劳动力共同纳入全要素生态效率框架,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结合Malmquist指数及投入产出松弛率,探析效率变化成因及改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为弱有效水平,且空间差异显著;经历先恶化后改善、最后趋稳的过程,市级特征趋同,县级差异较大,仅8个保持稳定或较高水平。②2012—2015年全区的效率提升速度加快,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交错推动效率提升,2014—2015年实现同步推动作用。③劳动力投入和生态投入冗余明显,资本投入冗余不显著,期望产出不足和非期望产出过量的情况不显著。因此,政策上建议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环境规制,调整产业及能源结构。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李孜沫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汾河流域121个国家级和省级古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文献分析与考证、GIS空间分析与制图等方法,探讨汾河流域古村落的时空演化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汾河流域古村落的形成经历“起源—拓展—收缩—鼎盛—饱和”的历史轨迹,总体上具有自汾河中、下游向上游拓展的“溯江而上”的时序特征。②汾河流域古村落总体呈集聚型分布,在汾河中游形成古村落密集区,各历史阶段古村落分布重心随拓展时序具有由南向北的迁移路径。③汾河流域古村落的时空演化是气候、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性效应和经济、交通等社会环境要素的关键性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王毅, 廖卓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集聚为研究对象,分析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向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存在问题,试图从理论上阐释经济转型背景下湖南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关键性、深层次的动力因素和新增长极培育问题。文章提出升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湖南文化创意基地建设的构想,初步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六点实现路径:开发重点前沿科技和关键技术;培育优势科技文化企业集群;构建科技文化新业态和新模式;拓展以影视出版为重点的文化创意基地;普及科技文化的惠民服务网络;打造对外文化开放的新优势。

  • 旅游经济与管理
    何诗, 柴彦威, 郭文伯, 谭一洺, 刘伯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休闲满意度作为对休闲经历或情境感觉到满足的程度,对衡量居民的休闲活动评价和认同以及反映对于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西宁市2013年居民活动日志问卷调查数据,应用时间地理学方法从个体整日活动、即时活动出发,基于ordered logit模型试图从整日视角分析女性休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宁女性整日休闲满意度相对于休闲时长、休闲频率、休闲地离家距离而言,更多地受到休闲同伴、休闲类型和固定性较强的非休闲活动影响,家人或朋友的陪伴、个人事务活动的时长与休闲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工作活动频率与家庭照料活动时长与休闲满意度存在负相关关系。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生延超, 吴昕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游客满意度的网络关注度成为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范围,以“游客满意度”为研究对象,对目前我国游客满意度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全国游客满意度网络关注度指数总体上呈波动态势,且每年4~5月、12~1月游客满意度网络关注度较为明显,差异显著。同时,全国各地区游客满意度网络关注度指数具有显著差异,呈现东西中地区差异减少的态势。值得关注的是,游客满意度网络关注度的区域差异巨大,但整体上呈现差异缓慢减少的趋势,这有助于经营者和监管者以游客为导向,提升游客满意程度,从供给侧层面重视需求侧诉求,形成供需联动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