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马腾, 葛岳静, 刘晓凤, 黄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趋复杂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认同度日益提高,大国间的地缘经济博弈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和手段。南美洲虽然是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的“外围地带”,但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区位和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拓展方向的战略定位,使其成为中美两国地缘经济博弈的重要地区。文章从投资与贸易两个维度来刻画地缘经济联系的强弱,探讨2000—2015年中美两国在南美洲地缘经济博弈的时空演变和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①中国与美国对南美洲的经济依赖明显低于南美洲国家对中美两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双边均呈现出不均衡的相互依赖。②从时空演进上看,相对于美国,中国在南美洲的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增强呈现出由南向北扩展的趋势,这主要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使得南美洲内部呈现南北差异。③中美两国在南美洲地缘经济博弈中,在贸易与投资领域呈现出不同特征,中国侧重于通过投资的方式与美国进行博弈,并从2010年开始在投资方面比美国更具优势,而美国则更加注重保持在南美洲已有的贸易地位。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刘镇, 邱志萍, 朱丽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一套完整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投资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2006—2015年沿线28个国家投资贸易便利化时空特征,并借助三维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了投资贸易便利化及其分项指标对沿线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①2006—2015年沿线各国及各区域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均得到了提高,空间上自东向西呈现“东西高、中间低”特征,中国便利化水平较低;②除市场准入外,沿线亚非国家的海关环境、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均未实现较好的改善;③提高沿线进、出口国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能够显著促进沿线贸易,且进口国便利化因素的促进作用更大;④以营商环境为代表的“边境后措施”的改善对沿线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市场准入的促进作用则不显著。因此,应健全沿线国家健全海关通关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亚投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营造公正、透明、高效和安全的营商环境。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马卫, 曹小曙, 黄晓燕, 刚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SDM空间计量模型,分别构建邻接、地理距离、经济空间3种权重矩阵,从宏观—分区—国家3个层级测度2000—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经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3种权重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人均GDP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经济空间权重下的全局Moran’s I指数要高于其他权重。②宏观层面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约为直接效应的10倍。经济空间权重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要明显优于其他权重。③从分区层面来看,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区域存在显著差异:西北五省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约为直接效应的2倍;中亚区域、西亚区域均不显著;东欧区域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但溢出效应并不显著。④从国家层面来看,交通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征,东欧区域的直接效应要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符合距离衰减原理,随着距离增加溢出效应呈现下降趋势。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程金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为研究视角,选取衡量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15个指标,以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结合ESDA以及GIS可视化等手段对边界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呈现出先发散后收敛的动态变化特征;空间上集聚特征明显,趋同效应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聚集态势有所减弱;局部特征上看,研究期内随时间变化,区域内部热点区范围有所增加,次热点范围有所减小,而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基本没有变化。边界区各地市在区位交通、经济发展、边界阻隔以及政府导向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不同,边界效应中产生的“切变效应”大于“桥梁效应”,基于此提出了促进边界区域双赢状态下快速发展的建议。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卓蓉蓉, 余斌, 曾菊新, 郭新伟, 李瑞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经济的空间分异是地理区域的内在属性,地方政府的空间战略是优化区域经济格局的有效工具。文章立足效率视角,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解析2005—2014年湖北省城市经济效率变化,审视省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检测地方政府的空间战略效应。结果表明:①DEA效率分析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相结合能够刻画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透过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能够从宏观上洞悉地方政府重大战略的空间效应;②湖北省DEA综合效率提升潜力巨大,Malmquist生产率持续增长,省域经济空间格局大致呈“核心—外围”结构并保持相对稳定,纯技术效率变化主要决定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③湖北省“一主两副”战略实施空间基础坚实、空间效应显著,“两圈两带”战略能够平衡省域经济空间差异,但可能损失整体经济效率。区域发展的“效率—公平”矛盾仍然是考验学界和政府智慧的重大课题。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姚姿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运用PCA,对长江经济带11省2003—20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与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有着密切联系,大致趋势为自西向东逐渐加快。再通过AHP和PCA进行组合赋权的方式,得出经济发展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指标,最大的三级指标是地区GDP。在结论的基础上,建议政府应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作为工作的重心,同时提出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科研投入产出率,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激励约束机制等建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周超, 莫溦, 黄志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西部地区典型城市重庆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熵值法、空间分析方法,从总体特征、规模特征、产业特征和空间特征4个方面对重庆市812个小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特征方面,重庆市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为橄榄形状分布,多数小城镇处于中低级水平和中级水平。但是,主城区小城镇和周边小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异显著;在规模特征方面,随着小城镇规模的扩大,重庆市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在产业特征方面,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最高,其次分别为工矿、农业和商贸服务;在空间特征方面,重庆市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在全局上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渝西地区的小城镇多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扩散型区域,而渝东南和渝东北的小城镇多属于低速增长型区域。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黄安, 许月卿, 刘超, 孙丕苓, 郑伟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张家口市诊所、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三种类型的医疗服务点、交通网络、城镇村建设用地数据,采用GIS可达性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对张家口市医疗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制图,系统分析了张家口市医疗服务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服务强度。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医疗机构点均呈现集聚分布态势,集聚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专科医院>综合医院>诊所。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服在不同等级功能区的服务功能分布特征及服务强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而诊所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及其服务强度远大于前两者,但仍存在9.46%和0.53%的建设用地面积诊所医疗服务可达性时间分别超过30 min和60 min。医疗服务总功能及其服务强度以中部市区为中心,以及各区、县城中心为次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边远山区医疗服务较低。张家口市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区域分配不均衡,尤其在赤城县、沽源县、康保县、尚义县和张北县等乡村地区服务功能较弱。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田野, 罗静, 孙建伟, 崔家兴, 董莹, 陈国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1985、1995、2005和2015年的湖北省交通路网,使用栅格成本距离、加权平均旅行时间、重心演化、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和节点中心性等方法对湖北省县域交通可达性改善及交通联系网络结构的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总体交通可达性与交通联系网络紧致程度均得到显著提升,但同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近10年是湖北省县域交通可达性和交通联系网络发育提升最为迅猛的阶段,鄂中、鄂东已经开始趋向形成一体化的交通联系网络。②交通可达性与交通联系网络均呈现出“核心—边缘”格局,但可达性优势区有向鄂西移动的趋势,交通联系网络则表现出以武汉、宜昌、襄阳为中心的等级结构差异。③可达性改善程度呈现 “反自然地形”的态势,显现出边缘山区提高快,中部平原地区提高慢的“边缘—核心”格局。体现在交通联系网络中即呈现出直接联系显著增多,网络中转效率提升明显,城镇间交通联系更加紧密。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古恒宇, 沈体雁, 周麟, 陈慧灵, 肖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和扩展空间句法(sDNA)对传统的特征价格模型进行改进,进而提出基于路网的局部特征价格模型(NLHM),并对2014—2015年广州市路网形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发现:①不考虑路网变量影响时,地铁、物业管理费、是否精装修等变量对住宅价格的正向作用显著。②广州市中心城区主要位于接近度和穿行度的前景网络核心,城市郊区主要位于接近度和穿行度背景网络。③接近度与住宅价格呈正相关关系,穿行度与住宅价格呈负相关关系,接近度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大于穿行度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二者对住宅价格的影响都随着计算半径的增加而减弱。④接近度系数空间格局具有跨尺度相似的特征,呈现出“郊区高,中心区低”的空间格局。穿行度系数空间格局具有出跨尺度变异的特征,中心城区在局部尺度上体现为穿行度系数绝对值的高值区,而在混合尺度和全局尺度上体现为低值区。⑤地铁变量系数随路网形态变量计算尺度的增加而减小,物业管理费、车位配比、是否精装修等变量系数变异程度较小。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高万辉, 李亚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社会空间结构的快速演化,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理念认知及其原有体系已被颠覆与瓦解。城市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的“人本价值”认知构成也已改变,对应地出现了社区公共空间价值构建的理念转向。国外人文地理学界对社区公共空间研究已深入到微观的地点价值公正领域,并显现出地理学“二元论”的范畴统一,我国城市(社会)地理学者也不断深化“人地关系”研究,从地理学的社会文化视角直面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问题。城市边缘社会区域经历了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本文立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社会)服务价值,探讨并构建新型城镇化下的边缘社区公共空间。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朱向东, 贺灿飞, 毛熙彦, 李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绿色革命和能源革命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受到格外重视,其中新能源产业不仅关乎国民经济健康而且对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然而相关研究并未充分开展。文章以2011—2013年中国光伏产业为例从政策激励和绿色产业特征出发,使用计量方法考察美国、欧盟反倾销、反补贴背景下的产业空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光伏产业从东向西依次递减,主要布局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② 欧美国家贸易保护政策抑制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促使其进一步向长三角集聚;③政策激励在全国范围内均能促进光伏发展,其中中部地区作用效果最为显著;④环境规制和环境质量仅在东部地区有利于光伏产业,当外部冲击存在时环境规制和环境质量水平高的区域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小。研究认为在对光伏产业的引导中,应重视绿色产业特征、贸易环境以及不同区域的要素条件,合理进行政策配置。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张建伟, 苗长虹, 肖文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聚类分析、ESDA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差异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总量和绝对差异都在拉大,尤其是2010年后,而相对差异和集中程度都在2007—2009年显著增大,2010年明显减小,而后又快速增加,2012年后缓慢减小,政府的作用较为突出;②郑州和洛阳一直是承接产业转移比较多的地区,而焦作、安阳、新乡、商丘承接产业转移速度较快;③在空间格局上,在郑州、开封和洛阳形成了产业转移高高集聚类型区,但空间集聚态势不显著;④产业结构对产业转移具有负向作用,而市场吸引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集聚效应、成本因素、对开放度、产业配套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区位对产业转移具有正向作用。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刘涛, 刘均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梳理长江干线港口集装箱发展历程,以长江干线21个主要港口为研究对象,选取1984—2016年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运用集中度法则,研究了长江干线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进过程与发展特征,判别了竞合关系。结果表明:①长江干线集装箱港口体系的集中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港口间的竞争加剧;②集中度的变化轨迹呈现快速扩散、缓慢分散、稳步集中、再次分散、再次集中等5个阶段性特征,揭示了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经历了由枢纽港占支配地位,到地区性港口迅速成长、集装箱港口体系均衡稳定的变化过程;③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市场处于低度寡占型,但逐渐朝着充分竞争态势发展;④长江干线集装箱港口体系空间分布趋于均衡,空间格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上中下游多中心并存的集装箱运输网络,重庆、武汉、南京、苏州等区域性枢纽港,在长江干线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进中起主导作用。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孙建平, 李振福, 李勇, 张小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五大港口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994—2014年时间段,运用时空自相关和时空偏自相关函数确定最优时间滞后期数和空间延迟阶数,同时用全局时空自相关STI指数和局部时空自相关PSTI指数,对五大港口群在全局和局部之间的港口业与经济增长的时空关联模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长三角港口群和珠三角港口群STI值较高,港口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高的集聚状态,发展水平较高,西南沿海港口群STI值较低,集聚状态较弱,环渤海港口群STI指数先减小后增大,时空正相关性有轻微波动,东南沿海港口群STI指数始终为正且缓慢增加。②环渤海区域整个H-H型区域朝渤海湾移动,辽东半岛以大连为中心向北向东辐射,形成了港口经济腹地;长三角区域由南京向江苏中东部方向辐射移动,形成了以上海港、苏州港为干线港,南京、南通等长江下游港口为周边港的港口布局;东南沿海区域以宁波、舟山为中心向浙江西部和福建东部呈“V”字型扩散,港口业和经济的中心南移;珠三角区域整体范围内时空集聚性增强,但局部差异进一步扩大;西南沿海区域以南宁为中心向西北延伸,形成了以南宁、百色、河池为中心的辐射经济区。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陈政, 胡吉, 洪敏, 周怡岑, 张亨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文章分析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时空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文化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互联网用户数增加、人力资本增加、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都对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创新水平提高与基础设施改善则不具有显著的作用。最后,研究提出了促进湖南文化强省的政策建议:一是促进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培养文化产业优秀人才;二是全方位完善湖南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更加重视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水平,支撑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市场主体力和企业引领力的“三力”协同整体推动作用,提升文化新业态的产业链价值水平。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石忆邵, 史东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海市郊区为例,对其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率进行了定量测度;运用变异系数和General G指数对三项生产率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对农业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展开定量研究。结果显示:①在农业土地生产率的测度中,综合考虑了产量、产值、热量、播种强度等多项因素,拓展了农业生产率的内涵。②近郊区的土地生产率指数和劳动生产率指数大多低于远郊区,形成了典型的“逆杜能圈”。③上海郊区各区域的劳动生产率指数的空间差异最大,劳动生产率的不平衡是制约农业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④农业科技化、农业合作化和农民老龄化是影响上海郊区农业生产率的三类主要因素;近郊区的农业科技水平、从业人员素质与农业联合经营情况均优于远郊区,但并未带来更高的农业生产率;远郊区的农民老龄化程度高于近郊区,其农业生产仍然处于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阶段,尚未进入以效率提升为主的发展时期。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徐爽, 胡业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扶贫和可持续生计的重大战略措施。选取广西环江县金桥村典型移民安置区,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对生计资本和生计稳定性测算,分析在移民政策下,金桥村移民和原驻民两类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稳定性以及二者耦合协调等级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原驻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高于移民,具体表现为原驻民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较高,生计与收入多样性、土地利用效率较高,但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移民得益于政府扶贫政策,与原驻民发展差距缩小,但收入依赖性较高。二者可持续生计的耦合协调度均为中级协调,表现为生计稳定性提升的速度低于生计资本增加的速度。最后,研究提出农户生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相关建议。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杜国明, 关桐桐, 李冬梅, 张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龙江省1 773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数据叠加等空间分析技术,从数量规模、空间分布模式、垂直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贫困村个数占行政村总量的19.68%,贫困村面积占行政区土地总面积的7.69%,地区(市)间贫困村个数及面积比例存在显著差异;贫困村在国贫县、省贫县和非贫县中个数比率分别为47.23%、35.71%和8.19%,面积比例分别为25.65%、24.56%和2.38%;贫困村在不同尺度上的集聚特征均比较明显,在国贫县、省贫县、非贫县内集聚程度依次降低;贫困村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在黑龙江省的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呈现出一个核心集聚片区和一个相对集中的条带区;64.12%的贫困村分布在高程为200 m以下的平原区,其中有一半的贫困村分布在150~200 m的高程带上。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郑红玉, 吴次芳, 沈孝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成为资源紧约束下城市的理性之选,探索土地混合利用理论实践对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梳理总结并拓展国内外土地混合利用研究的主体内容,构建土地混合利用研究的框架体系。研究发现:①当前土地混合利用研究基本围绕“概念内涵—组织形式—定量测度”的主体内容展开;②已有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进一步拓展并构建“概念内涵—组织形式—动态演替—定量测度—实践路径—管理体系”六位一体的框架体系,形成“理论—方法—实践”相统一的研究脉络;③规范土地混合利用的概念内涵,完善土地混合利用的量化技术,探索土地混合利用的实践模式可能是未来土地混合利用研究的重要问题。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彭飞, 孙才志, 刘天宝, 李颖, 胡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的内涵构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脆弱性与协调性评价方法对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进行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2006—2014年,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指数较低,整体上处于中度脆弱阶段,但绝大多数省市的脆弱性指数呈上升态势,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②2006—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呈现出整体分散、部分连片集中的空间分异格局。其中,东北沿海地区与华东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逐渐升高,华北沿海地区与华南沿海地区呈现出两极分异的空间格局。③2006—2014年,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协调性指数较低且呈上升趋势,轻度失调状态居于主导地位且逐步扩展至沿海地区。④2006—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的协调性整体呈下降趋势,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优化之间的矛盾仍然凸显;海洋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协调性整体呈上升态势,但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态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协调性整体发展较好,空间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演变态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海洋领域逐步体现。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韩雪, 车亮亮, 秦晓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水贸易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压力并保障粮食安全,但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水贸易存在一定风险。应用投影寻踪—信息扩散理论模型定量分析我国区际间主要农产品虚拟水贸易风险的等级及发生概率,结果表明:交通因素、人口因素和自然因素对虚拟水贸易风险的影响较大,这与传统虚拟水战略中水资源是虚拟水贸易的主导因素相悖;我国大部分地区虚拟水贸易风险处于较不安全(Ⅱ)和临界安全(Ⅲ)状态,少数地区属于极不安全(Ⅰ)的状态,等级Ⅳ和等级Ⅴ没有对应的地区分布;我国虚拟水贸易风险等级值为Ⅰ、Ⅱ、Ⅲ、Ⅳ和Ⅴ的概率分别为1.000、0.792、0.592、0.394和0.198,说明我国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出现高风险的几率较大,极易出现粮食危机和水危机,评价结果与我国国情基本相符。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阮文奇, 郑向敏, 李勇泉, 张舒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入境旅游是一种以人口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研究入境旅游是否存在“胡焕庸线”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科学把握入境旅游空间分异规律,促进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和加深对“胡焕庸线”地理特征理解。运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层异质性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的“胡焕庸线”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强度,分析中国入境旅游的驱动机理。研究表明:①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距较大,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明显的集聚趋势;②入境旅游呈现明显的“胡焕庸线”空间分布特征,由东部到西部地区,逐渐从热点区域过渡到冷点区域,“胡焕庸线”能准确地反映入境旅游空间分布的集疏特征;③各影响因子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力差异明显,单个因素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力减弱,其中对外经济联系对入境旅游影响最大;④实际利用外资、对外开放程度、旅游接待能力、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公共交通、国际旅游开放度是中国入境旅游的核心驱动因素,是“胡焕庸线”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推动了入境旅游空间分异格局形成。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马慧强, 燕明琪, 李岚, 王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公共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既是加速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也是大众旅游时代的必然选择。文章把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看做包含服务主体、设施、方式和制度的有机体,构建了旅 游公共服务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2010—2014年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和 时空分异的演化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空间分异明显,“东—中—西”三大区域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差异随时间不断增大;2010年以来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其相对差异呈现“N”型,绝对差 异呈现“倒U”型,旅游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存在障碍。最后,文章引入生态系统评估的“障碍度”模型,从影响区域旅 游公共服务质量的主要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层面上进行了探讨,拟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推进提供参考。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戢晓峰, 李康康, 陈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利用游客集中度系数、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等指标,获取了云南省节假日旅游流的时空分异特征,并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视角分析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云南省节假日旅游流的时间分布不受空间尺度限制,在省域和市域尺度均表现出相对均衡格局;节假日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呈“多核心、边界带状”空间格局,且各节假日的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②快速交通方式的“时空压缩”效应有效缓解了节假日时长对游客出游半径的限制,并在优惠政策与旅游宣传影响下,国庆黄金周对中秋节存在“虹吸效应”。③旅游资源禀赋是节假日旅游流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交通可达性对旅游流规模的影响有限;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但旅游品位一般的旅游地,极易在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过程中被替代,而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旅游边缘节点凭借资源禀赋也具备相当竞争力;具有完善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且旅游景区特色鲜明的旅游区,则表现出对自驾游的较强吸引力。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杨秀平, 翁钢民, 侯玉君, 张华, 孙红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作为旅游活动的客源地、中转站与目的地,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逐步凸显,其旅游环境承载潜力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旅游环境系统的质量影响城市旅游环境承载潜力的状况,关系到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文章探讨了城市旅游环境承载潜力的内涵,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城市旅游环境承载潜力的影响因素;重点考虑核心利益主体需求对城市旅游环境的施压状况,在供需视角下构建城市旅游环境承载潜力的指标系;根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构建城市旅游环境承载潜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现状需求标准、规划需求标准、规划标准与规划增长率”三种情景下旅游环境承载潜力的发展态势;以兰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娄思元, 明庆忠, 陈颖, 高大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保山、德宏两地自驾旅游日志进行搜集和分析,在考虑旅游活动“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实际,从交通空间、住宿空间、游赏空间、深度游赏空间、餐饮空间、购物空间六类功能空间来理解保山、德宏两地自驾旅游线路空间。对此六类空间,均从基本功能、叠加功能、线路功能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初步搭建了功能空间视野中旅游线路的研究框架,发现自驾游线路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游赏空间;游赏空间与交通空间、住宿空间共同搭建起自驾游线路的主体框架;餐饮空间、购物空间在自驾游线路中处于从属地位,其范围受限于游赏空间、交通空间、住宿空间;深度游赏空间用于提高整条线路的体验质量,是旅游线路中最精华的空间;旅游者的赏鉴活动则存在于所有的旅游功能空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