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熊琛然, 王礼茂, 屈秋实, 向宁, 牟初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国间地缘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在于权力。文章基于生态位理论和生态位关系模型,选取GDP总量、制造业增加值、商品贸易额、FDI流出总量和高科技出口额5个经济权力资源要素,从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叠加度和生态位竞争关系3个方面定量测算了2000—2016年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权力生态位关系演变态势。结果表明:①与美国相比,研究期内中国经济权力生态位宽度稳步上升;②中美两国彼此对对方的经济权力生态位叠加度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中国对美国的整体经济权力生态位叠加度从2014年起高于美国对中国的叠加度;③中美两国经济权力生态位竞争关系指数呈现出“W”型变化轨迹,即2000—2004年生态位竞争关系指数下降,2004—2008年指数上升,2008—2010年指数下降,2010年后指数逐渐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和美国经济权力生态位关系动态变化。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刘晓阳, 丁志伟, 黄晓东, 王敏, 王发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阿里研究院公布的2015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为测度指标,运用变异系数、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省域、市域、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①从省域内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差距看,四大经济地带呈现不均衡发展状态。东南沿海省份内部差距较大;西部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内部差距次之,如藏、新、青、滇、川;中部、东北部省份内部的差距相对较小。②从空间格局上看,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总体上呈偏低的状态,地理分布差异显著,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为核心,逐步向西部递减,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形成低值区。③从空间关联格局看,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显著HH区主要在冀、苏、浙、闽等分布;显著LL区主要在藏、川、青、 甘地带分布。④以回归系数平均数绝对值为例,影响中国县域电商发展水平因素的排名由大到小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镇化率>人均GDP>非农产业占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固定电话用户。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古恒宇, 肖凡, 沈体雁, 刘子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居留意愿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空间格局以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差异进行描述,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结论如下:①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空间格局在南北向呈北高南低态势、东西向则呈现出“U”型的分布特征,且表征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②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流动人口内部因素(家庭因素、流动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城市外部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因素中家庭因素通过社会网络、资源激励机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影响,而表征社会融入的流动特征变量,对居留意愿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外部特征中社会经济水平高、包容性强的流入地更具吸引力。③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中存在空间依赖效应,其宏观影响载体是城市特征空间溢出,微观影响载体是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变化带来的社会、文化空间溢出。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高菠阳, 王萌, 任建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县域尺度财政转移支付数据,利用空间分析、熵权TOPSIS、GMM动态面板模型等方法,对我国转移支付空间格局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效应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首先,转移支付分布基本与分配机制吻合,呈现西多东少的基本特征,而税收返还则反之。特定区域如生态功能区、老少边穷地区等转移支付呈现投入增加的态势,总体而言财政转移支付并没未有效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其次,转移支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分为总量影响、结构影响和双向影响。其中总量影响为正向影响,结构影响中无条件转移支付主要体现为总量效应,有条件转移支付则会通过影响地方政府决策而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机制,双向影响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于转移支付具有反向影响,对地方政府财税努力形成负向激励,弱化转移支付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后,综合性转移支付和均衡性转移支付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均起到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并未有效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其中负向激励和软性公共产品投入不足可能为其中的重要因素。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赵林, 吴殿廷, 王志慧, 曲鲁平, 于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构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综合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及面板回归模型对我国省际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2002—2014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呈现类“S”型稳定上升趋势,局部表现为增长型、波动型和突变型三种演变模式;省际间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差异呈现缓慢扩大趋势,但相对差异呈缩小的态势。②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在全局趋势上呈自东北向西南衰减的梯度格局特征;空间上遵循“低水平均衡→较低水平轴带→较低水平均衡→较高水平轴带”的渐进式演变过程,且不同配置水平类型具有鲜明的“集群化”分布特点。③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空间上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俱乐部趋同特征显著,高值先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与东南沿海地区,低值陷阱区集中分布于西南与华东地区。④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城镇化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具有正向影响效应。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唐红涛, 郭凯歌, 张俊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构建了电子商务影响农村扶贫效率的中介效应模型,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对财政投入、人力资本两个中介变量的作用路径和作用强度,结合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测度和分析了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及全国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表明:①不论从全国范围总体分析,还是分区域研究,财政投入对电子商务提升农村扶贫效率都存在负的中介效应,这反映政府财政资金的介入会导致电子商务提升农村扶贫效率的损失。②人力资本在全国和东部地区对电子商务提升农村扶贫效率存在正的中介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存在负的中介效应。人力资本对电子商务提升农村扶贫效率的中介效应会随着地区环境异质性产生差异性,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地区,其提升扶贫效率的作用越强。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宋洁, 徐建斌, 王振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依托,城市群的职能结构及其合理性对于域内城镇化的职能分工和产业发展规划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提出的“5+9+6”的城市群空间格局为背景,采用优化后的Nelson职能分类法对20大城市群进行职能特征的分析,基于规模效益、职能强度和职能多样性三要素,结合职能结构对城市群职能体系特征进行聚类,并根据聚类结果提出相关建议。结论显示:①城市群职能规模方面,国家级城市群整体较高,区域级城市群空间分化较为明显,城市群职能规模从沿海到内陆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②城市群职能强度呈现出东南沿海最高,中部地区城市群较低,西部地区城市群较高,华北城市群强度中等的整体空间分异规律。③城市群职能多样性方面,区域级城市群职能多样化指数较高且整体较为均衡;地方级城市群中黔中城市群较低。④利用沃德误差聚类法将城市群职能体系分为三大类,各类别城市群职能体系特征差异明显,据各类别差异及问题提出了城市群职能结构优化的相关建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仇方道, 袁荷, 朱传耿, 郭梦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区位、规模和类型等维度分析2001—2015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特征、效应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异质性特征与共性规律。研究发现: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整体上呈加快趋势,合理化水平和高级化程度趋于改善;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同时工业转型与环境污染、空间扩展的关联度也呈下降趋势;不同区位、不同规模和不同资源类型的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速度、合理化、高级化及转型效应均具有显著个性演化特征;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调控能力和技术进步三因素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基础设施建设则为抑制作用。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戢晓峰, 李武, 欧思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云南省市县尺度下公路运输系统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将公路运输系统划分为公路交通供给和公路运输需求子系统,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对地级市和县(区)尺度下公路交通供给与城镇化、公路运输需求与城镇化之间的空间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OLS模型、SLM模型和SEM模型探讨了市县尺度下公路运输系统和城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发现:①公路交通供给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公路运输需求与城镇化,滇中城市群和滇西中部地区是协调发展的优势区域,路网规模不足、结构欠合理和布局不完善是造成其他区域失衡发展的主要成因。②公路交通供给呈块状、团状空间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以昆明—红河、大理为中心的“双核心”空间结构。公路客运高需求区主要分布在昆明—大理—丽江客运通道,货运高需求区则集分布中于资源优势型和工业主导型市县;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布与等级公路网络空间布局基本吻合。③地级市尺度下,公路运输需求与城镇化存在双向促进作用,运输需求每增加1个单位,城镇化发展水平可提高0.089个单位,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客货运输需求提升有助于当地城镇化的发展。④县(区)尺度下,公路运输系统和城镇化发展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要高于地级市尺度,货物运输需求每增加1个单位,城镇化发展水平可提高0.064个单位,充分调动县(区)的货物运输需求是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的有效措施。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许骏, 贺清云, 朱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用地的演变在我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城市群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采取空间分析方法对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进行研究。建立各类工业用地分布图以表达1990—2015年各类工业用地的演变情况,采用16 524个正六边形单元格组成的格网系统对工业用地演变进行空间分析,以四维山丘图对工业用地演变的宏观情况进行直观表达,并以产业园区扩张、各类工业用地演变的动态曲线来描述各产业园区、各类工业业态对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的影响程度,归纳了1990—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的特征:经历了零散发展—外迁集聚—连片包围的过程;都市区内园区数量过多,存在同质竞争;工业用地扩张以开拓新区为主,对现有工业用地的转型提升不足。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周敏, 匡兵, 陶雪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收敛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6—2016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空间差异的演进特征进行定量刻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启示。结果表明:①无论是全国层面、区域层面,还是省域层面,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研究期内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②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出σ收敛特征,σ系数在考察期内都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总体差异逐渐缩小。同时,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地区分布还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但不存在条件β收敛;③土地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变量对不同区域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空间收敛过程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④应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重要参照,通过规划约束、市场引导等抑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无序扩张。同时探索城市存量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理论和方法,指导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及新增建设用地空间配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赵美风, 汪德根, 杨仪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背景下,外来人口聚居区是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平台和促进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区域。外来人口聚居区空间识别方法是开展外来人口聚居区相关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文章集成人口统计数据和高清遥感影像数据,构建了基于人口空间化的外来人口聚居区空间识别方法。基于此,以北京市海淀区为案例区,对社区尺度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了识别,并采用分层抽样法对外来人口聚居区识别结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人口空间化的外来人口聚居区识别方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席强敏, 季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企业微观数据,综合空间插值和指标测度的方法揭示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化趋势,并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动态面板计量回归实证检验了高技术制造业空间集中度和空间分离指数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仍过度集中在京津,但呈现去中心化趋势,且向分散的多中心结构演变,石家庄和沧州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幅明显;②过度的单中心集聚抑制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多中心结构可以弱化过度集中带来的集聚不经济。受交易成本和“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紧凑的多中心结构更易通过产业联系和技术溢出将多中心整合为一体化的产业网络系统。在疏解北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高技术制造环节和推进北京创新成果在津冀产业化的进程中,应考虑产业主中心或创新源头与产业承接地之间的距离。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袁海红, 吴丹丹, 马仁锋, 金邑霞, 张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适宜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创意氛围刻画与营造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地理与宜居城市规划契合难点。采用基于文化创意企业大数据的核密度法和构建城市建成环境场模型,分别分析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位及集聚度、城市建成环境场势能的空间特征,继而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甄别与诠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与城市建成环境场的耦合性及其空间特征。研究发现:①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呈现以文三路和学院路区块为核心向外围逐渐扩散的圈层结构,内核包含浙江省政府、武林广场、浙大西溪校区围合区域,沿着天目山、体育场、莫干山等路向周边扩展。②杭州城市建成环境场势能呈现浙江省政府所在区域为核心高值区,向外距离增加城市建成环境场势能呈现“高—低—次高—低”的卧“S”型曲线。③杭州市核心八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与城市建成环境场之间存在较高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关联存在地域与行业差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与城市建成环境场势能具有空间不平稳性和空间异质性,高集聚度—高场势能位于城市建成环境场的高值核心圈层,低集聚度—低场势能位于文化创意企业分布的外围圈层,如杭州市八区的西北、正东和正南三翼边缘地带;高集聚度—低场势能和低集聚度—高场势能分布于核心圈与外围圈之间。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徐宜青, 曾刚, 王秋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同创新是加快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文章利用2001—2015年合作专利数据,通过块模型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知识复杂度测算等方法,论述了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不同区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知识差异。研究发现:①2001—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模式实现了由外部型向综合型的转变,“Z”字形交通主轴沿线城市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最快。②上海、南京创新带头作用显著,多层级创新板块组合模式是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③长三角内部城市技术知识生产水平与其技术知识复杂度相关性较低,有必要构建分工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服务。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高鑫, 孙峰华, 李山, 谢利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BSCC)的建设问题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选取环渤海地区以及与其保持紧密联系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借助大时间跨度的连续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多个时间断面的陆路物流联系网络,探讨BSCC的建设为环渤海地区陆路物流网络格局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①BSCC的建设对提高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乃至东北东部地区的物流联系总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②BSCC的影响范围仅限于渤海海峡两端的区域,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环渤海地区物流网络发展的总体格局;③铁路物流网络受到BSCC建设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高速公路。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叶士琳, 曹有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港航服务业的兴起与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港口功能演进,已成为推动港口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以及提升枢纽港口城市全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港航服务业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特殊意义。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地理学视角,从港航服务业内涵、港航服务业的空间组织、港航服务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港航服务供应链等方面对国内外港航服务业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最后,围绕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从港航服务业概念内涵与范畴界定、港航服务业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研究、港航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效应分析和港航服务业空间组织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王成, 王茂军, 杨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模拟映射“丝路”沿线中外港口关联网络,引介2-模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讨论15个主要港口节点外向航运关联结构的同构性;摒弃网络结构分析时的自洽和自证不足,基于航运网络外的社会经济要素,挖掘港口城市网络关联的内在机制,讨论航运关联结构与港口城市产业结构相似性关系结构的耦合特征。研究发现:①沿线航运网络呈现以中国—东南亚地区紧密关联为重心的空间关联格局,上海、深圳—新加坡、巴生港共同架构起沿线港口低耗高效的轴辐式关联网络结构;②从个体节点中心度、整体网络格局、局部核心网络组织和主导链接群组等不同层面,分别佐证了中国港口外向关联的同构性,极易导致重复、低效、不经济的航运活动频现;③经关系—关系层次假设检验得到,15个港口城市外向关联结构与港城职能相似性结构存在耦合关系;④木制品、纸制品和运输设备制造相关行业较为发达的港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运输能力、经济开放度较高的港口城市,以及劳动力和进出口规模相异的城市,航运关联结构同构性较强。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高群, 柯杨敏, 曾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如何确保食糖产品供给稳定与区域供需平衡、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与区域布局策略具备重要意义。基于1978—2015年省域层面数据,采用空间洛伦兹曲线的集中化指数,从产业整体和品种细分两个视角分别展开糖料作物生产布局动态演进趋势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糖料作物生产集中化程度明显提升,甘蔗和甜菜生产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位置迁移。其中,甘蔗集中化指数变动路径与糖料作物产业整体更为接近,其集中化贡献程度优于甜菜,呈现“U”型变动轨迹,生产逐步向广西、云南等地集中;而甜菜为“升—降—升—降—升”的类“M”型波浪式演进,东北传统产区地位正在下降,主产区正在向西北省域迁移,且集中化水平仍存在提升空间。文章提出甘蔗才是食糖产业发展之关键,确保食糖产业安全首要任务是稳抓广西、云南两省区甘蔗生产;此外,还应进一步优化甜菜优势区域布局,提升新疆、内蒙古等西北产区优势的同时稳住东北传统产区。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张军伟, 张锦华, 吴方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粮食生产中化肥施用量提高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要减少化肥的施用量首先要理清化肥施用的影响因素。利用空间Durbin模型(SDM),设置邻接空间、地理距离、经济空间三种权重矩阵,采用Spatial Regression Model Partial Derivatives方法,以2004—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我国化肥施用强度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化肥施用强度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②劳动力投入、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化肥的销售价格对化肥投入存在抑制作用,粮食销售价格、各省经济发达程度、农民的文化水平对化肥投入存在促进作用;③未来我国化肥减量的压力比较大,压力主要在粮食主产区。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李俊, 许家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8—2015年河南省工业用水数据,采用用水系数与LMDI模型,分别对工业用水结构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各行业用水系数有一定起伏,但行业耗水性质较为稳定。②总效应为正,区域工业用水量呈刚性发展趋势。产出效应对工业用水量的增加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工业用水量的增加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是工业总用水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但产出效应对于工业用水量的增加大于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之和的节水。③产出效应实现了从负向正的根本性转变,各行业的产出效应差别较为明显,但增加的幅度有降低的趋势。④结构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变动剧烈且经常发生方向性变化。结构效应并不必然带来工业用水量的减少,且不同行业的结构效应持续性不同。⑤技术效应对工业用水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有减弱的趋势。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李胜, 卢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全球风险社会的影响,当代突发环境事件呈现出明显的跨区域边界、跨部门边界和跨时间边界的特征。2018年政府机构改革虽然新组建了生态环境部和应急管理部,提高了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在处理跨域性突发环境事件时仍存在不少困境。研究表明,跨域性突发环境事件治理的困境主要包括治理流程“碎片化”、治理责任“碎片化”以及治理知识和信息“碎片化”三种类型。面对跨域性突发环境事件治理的“碎片化”困境,应进一步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积极实施“全过程”的危机治理、尽快完善危机治理责任清单制度和加强培养具有系统性知识的危机治理人才,从而构建与跨域性突发环境事件特征相适应的整体性治理体系。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吴国华, 王亚力, 李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受水环境影响明显,而该区各县域水环境状况与其地势密切相关。从基于卫星数据的全国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域高程信息,利用SPSS等软件对各县域的低平原指数(LPI)与人口和经济城镇化率进行多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县域的城镇化率与其低平原指数呈现出显著的“抛物线型”相关。这种相关性揭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基于地形基础和水文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中部区域和外围区域低、边缘区域高”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这种空间格局体现了社会经济的自然烙印,更是未来生态经济区建设应该关注的核心领域。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方园, 刘声, 祝立雄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养老特色村一般为市场选择、自发形成,是对接城市老人养老需求的产物,因此养老特色村的布点规划应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意愿进行空间选址。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专家意见咨询的基础上,以使用主体需求为导向,以供给主体原生性为标准,构建以四大准则、八大要素、15个指标为重点的特色村空间选址要素评价体系,并根据需求调查确定指标权重与评估标准。以浙江省北部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①结果与现实状态相符,本选址评价体系准确性较高;②适建区(≥7)占研究范围的33.67%,空间自相关性较高,呈大量集聚、少量分散状态;③适宜度评价均值第一梯队的县市山林资源丰富,第二、第三梯队则水系资源丰富,可见城市老人对山林资源的需求度更高;④多数县市适建区重心与地理重心不重合,标准差椭圆的扁率、角度差均较大,县市内适建区集聚性显著。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史庆斌, 谢永顺, 韩增林, 刘天宝, 刘桂春, 杜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5、2010和2015年为时间截面,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理论,借助Ucinet6.0软件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东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控制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主要通道集中于少数节点城市并在空间上产生迁移,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发展趋于均衡。②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经济联系呈组团模式发展,组团格局经历了“弱联系稳定”、“强联系失衡”、“强联系相对稳定”三个阶段。③东北地区旅游经济应以“增长极—轴线—组团”模式实现进一步发展。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杨艳, 丁正山, 葛军莲, 吴耀宇, 王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构建乡村旅游信息化和区域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P模型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耦合评价模型,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信息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级市乡村旅游信息化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全省乡村旅游信息化与区域旅游经济之间相互依存、融合发展,两者之间有良性正耦合关系,全省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沿沪宁铁路沿线的城市群耦合协调度等级最高。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邹永广, 朱尧, 何月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量2006、2009、2012和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分析了海西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特征。研究发现:①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密切,各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整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②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在发展中不断成熟,旅游经济联系一体化进程加速;③区域内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心性存在差异。整体而言,海西经济区内福建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强,而广东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弱。研究认为,海西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合作空间应布局为:西北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东北滨海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南部“海丝”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和西南生态和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且认为需发展壮大各城市旅游业、加强海西城市间旅游业互动、完善和提升旅游合作机制、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力度。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王永明, 王美霞, 吴殿廷, 李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国境内区域之间入境旅游流的影响因素研究薄弱。文章基于重力模型原理,从流出省特征、流入省特征、流出省—流入省空间关系特征三类因素出发,利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ZINB)模型,分析了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流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影响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流的因素包括:流出省的入境旅游经济规模和入境游客消费水平;流入省的航空通达性水平;流出省和流入省的空间距离。而流入省的旅游资源、接待能力、国外经济联系等因素不对省域间入境旅游流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认为,应加强省域间入境旅游合作,注重航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省域间捆绑式营销等提升入境旅游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