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湖北省森林康养适宜性评价、区划及产品开发策略

  • 龚胜生 , 1, 2 ,
  • 潘稼佳 1 ,
  • 伍昌友 1
展开
  • 1.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湖北 武汉 430079
  • 2.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湖北 武汉 430079

龚胜生(196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健康地理学和可持续发展。E-mail:

收稿日期: 2025-03-04

  修回日期: 2025-07-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8-2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71265)

湖北省森林康养促进会委托项目(KY2024013)

Evaluation, Regional Divis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of Forest Wellness Suitability in Hubei Province

  • GONG Shengsheng , 1, 2 ,
  • PAN Jiajia 1 ,
  • WU Changyou 1
Expand
  • 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
  • 2. The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al Process and Spati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9,Hubei,China

Received date: 2025-03-04

  Revised date: 2025-07-10

  Online published: 2025-08-28

摘要

森林康养对促进大众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生态康养、景观康养、饮食康养、文化康养4个适宜性为一级准则,选取18项具体指标构建森林康养适宜性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湖北省森林康养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和区划,并提出了产品开发思路和建议。 结果表明:①湖北省平原区森林康养适宜性低,山地区森林康养适宜性高,总体呈“中部低,四周高”的圈层式空间分异格局;②湖北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可划为4个一级区(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局部开发区、精准开发区)和8个二级亚区;③湖北省森林康养产品开发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实施多元化、特色化、协同化、赋能化的多层次开发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

龚胜生 , 潘稼佳 , 伍昌友 . 湖北省森林康养适宜性评价、区划及产品开发策略[J]. 经济地理, 2025 , 45(7) : 218 -226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7.022

Abstract

Forest welln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public health. This paper takes ecological wellness suitability, landscape wellness suitability, dietary wellness suitability and cultural wellness suitability as the first-level criteria, and selects 18 indicators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forest wellness suitability. Based on the above, it evaluates and zones the suitability of forest wellness in Hubei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ideas and suggestion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in each region. It's found that: 1) The forest wellness suitability level is low in the plain areas of Hubei Province and high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Hubei Province. Overall, it presents the circular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which is low in the middle of Hubei Province and high around the periphery of Hubei Province. 2) According to the suitability level and compo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wellness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first-level regions (priority development zone, key development zone, local development zone and precise development zone) and eight second-level regions. 3)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wellness products in Hubei Province should be tailor to the person, the place, and the time, and implement a multi-leve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diversification, specialization, synergy and empowerment.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同年,原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建设,大力推进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森林康养,作为旅游产业和健康产业的新业态,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国外,森林康养由“森林浴”发展而来,其研究主要聚焦于森林康养的健康效应。在生理健康方面,森林康养能有效降低心率[1],改善血压及心血管功能[2-3];在心理健康方面,森林康养能有效缓解失眠症[4]、抑郁症[5]、智力障碍[6],以及有精神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7]、精神病院患者[8]的精神焦虑和精神压力。
在国内,森林康养由森林旅游发展而来,其研究主要聚焦以下5个方面:一是森林康养概念探讨。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认为: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 。旅游学者将森林康养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认为森林康养是依托森林物候条件开展休闲活动,以维持、保持和修复、恢复人体的身心健康[9-10]。这些定义明确了森林康养的条件(森林资源)、过程(旅游休闲)和结果(身心健康)。二是森林康养资源评价。不同领域学者基于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维度对森林康养资源进行评价,其中森林康养的旅游评价侧重于森林资源、森林气候、森林景观、森林立地条件等因素,而森林康养基地的评价则侧重于交通区位、基础设施与服务等因素[11-12]。三是森林康养基地布局。森林康养基地是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评定的能开展森林康养活动的场所。这些基地的分布格局受到地理学者的青睐,他们采用GIS探究其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13-14]。四是森林康养产业融合。森林康养与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的深度融合,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康养旅游产业模式的创新趋势。有学者提出森林康养要与互联网结合实现智慧化管理,要与民族文化结合打造特色化品牌[15-16]。五是森林环境健康影响。研究表明,森林环境的气候舒适度,负氧离子和天然挥发性有机物,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康养效果[17-18]。同时,也有案例研究认为森林康养可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19]、缓解森林康养消费者的心理压力[20]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界对森林康养的资源条件、健康效应、基地建设、产业融合等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研究。但是,现有森林康养评价研究侧重实证剖析,缺乏理论探究;且实证研究多为景点的样本分析,缺乏区域的系统探索,特别是在区域森林康养适宜性评价方面,还存在着理论空白。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森林康养”的定义出发,构建涵盖生态康养、景观康养、饮食康养、文化康养4个维度的区域森林康养适宜性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湖北省为典型案例区域展开森林康养适宜性的评价与区划,并提出森林康养产品开发策略。本研究为区域森林康养评价与区划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对国家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 研究的区域、方法与数据

1.1 研究区域

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唯一拥有原始森林分布和林区行政建置(神农架林区)的省份,其森林面积为736.27万hm2,森林蓄积量为3.65亿m3,森林覆盖率达39.61%,均处全国中上水平。同时,湖北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关键节点,其森林康养适宜性的评价、区划和产品开发,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具有重要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森林康养适宜性指标体系的准则构建

根据森林康养定义,森林康养系统可分为生态康养、景观康养、饮食康养、文化康养4个子系统,本文以之作为森林康养适宜性指标体系的一级准则。
①生态康养适宜性。健康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生态适宜性是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基础。具体分为5个二级准则:一是水质康养适宜性。水是生命之源,水的量和质对人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城市水质指数(CWQI)来表征水质,水质越好,越适宜森林康养。二是土壤康养适宜性。土壤是生命之基,人体中的微量元素在生物化学中起关键作用,但无法由机体制造,必须从环境摄入[21]。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通过食物链间接影响人体健康。本文仅考虑土壤中有益人体健康的铁、锌、铜、钼、锰、硼等微量元素的丰度。三是气候康养适宜性。气候是自然界最活跃的要素,对健康的影响无处不在。本文采用气候舒适级和气候舒适期来表征气候适宜性。气候舒适级越高,气候舒适期越长,越适宜于森林康养。空气质量也是影响森林康养适宜性的重要指标,本文以空气质量指数(AQI)表征空气质量,空气污染越严重,越不适宜森林康养。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具有杀菌降尘、清洁空气、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功效,本文采用“是否天然氧吧县”来表征空气中负氧离子的丰度。四是生物康养适宜性。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本文的生物康养适宜性仅指植物适宜性。植物对大气、水、土壤均具有净化作用,本文采用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森林树种数来表征植物适宜性。NPP反映植物光合作用,其值越大,对环境的净化作用越强,越适宜于森林康养[22]。森林树种数反映植物的多样性,多样性的森林树种能缓解精神压力、促进心理健康[23]。森林树种数越多,森林康养适宜性越强。五是地形康养适宜性。地形特征一般用平均海拔与地形起伏度来表征。研究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会越来越低[24]。地形起伏度越低,越适合人类居住,总体上也越适宜森林康养。
②景观康养适宜性。森林景观可通过视觉来缓解精神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是一种典型的“疗愈景观”[25],其康复作用主要是以绿色及蓝色为主的视觉性疗愈[26]。具体分为2个二级准则:一是植被康养适宜性。植被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植被产生的“绿色空间”可影响人体心理状态[27]。本文采用植被指数(NDVI)来表征植被康养的适宜性。二是森林康养适宜性。森林资源是森林康养的内在条件。森林覆盖率反映“绿色空间”的质,森林覆盖率越高,越适宜森林康养。森林保健指数反映森林的保健作用,包括空气负氧离子、植物杀菌剂对人体健康的正向效应。研究表明,针阔混交林的保健指数最高,阔叶林次之,针叶林最低[28]。森林保健指数越高,越适宜森林康养。国有林场是森林资源和森林产业集中的单位,目前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大多依托于国有林场,国有林场数越多,说明森林资源质量越好,越适宜于森林康养。
③饮食康养适宜性。中医养生学自古就有“食药同源”的认识,饮食康养也是森林康养的重要内容。具体分为2个二级准则:一是药材康养适宜性。道地药材是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品质高,疗效好,是饮食康养的重要原料[29]。有些道地药材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区域道地药材种类越丰富,说明其土壤中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越多,因而也越适宜森林康养。二是食品康养适宜性。“食”是旅游六要素之一,既然“病从口入”,自然“养从食起”,康养需要格外注重食品安全,追求食品品质,国家地理标志食品显然是相对合适的康养食品。一个地方拥有的地理标志食品种类越多,其森林康养的适宜性也越强。
④文化康养适宜性。文化是旅游吸引物,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都对森林康养具有促进作用,森林康养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具体分为2个二级准则:一是非遗康养适宜性。一个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越多,说明其文化多样性越好,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强,因而也越适宜开展森林康养活动。二是物遗康养适宜性。物质文化遗产以实体形式表征文化特征,由于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已开发成了旅游景区,本文以A级旅游景区“当量数”来衡量物质遗产的康养适宜性,其当量值越高,表明适宜性越强。

1.2.2 森林康养适宜性指标体系的指标确权

森林康养是以“林”为根、以“养”为途、以“康”为纲的休闲养生活动。确立森林康养适宜性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后,下一步工作就是根据所建立的准则框架进行具体指标的遴选并赋权。
①指标遴选。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可得性、可比性等原则,本文采用“三步法”遴选森林康养适宜性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第一步,依据森林康养定义、准则及相关研究成果,遴选出21项具体指标;第二步,依据指标可获得性和可量化性原则,剔除其中无法获取和无法量化的指标(如“负氧离子浓度”“政策支持度”),增加替代性指标(如“天然氧吧县”),确定19项具体指标;第三步,考虑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剔除共线性指标“森林公园个数”,最终确定18项具体指标(表1)。
表1 森林康养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

Tab.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forest wellness suitability and their explanations

一级准则 权重 二级准则 权重 具体指标 性质 权重 指标含义及计算
生态康养
适宜性
0.50 水质康养适宜性 0.08 城市水质指数 - 0.08 CWQI,地表水质量
土壤康养适宜性 0.06 微量元素丰度 + 0.06 (铁元素含量+锌元素含量+铜元素含量+钼元素含量+锰元素含量+硼元素含量)/6
气候康养适宜性 0.22 气候舒适级 + 0.06 10·最舒适级月数+5·较舒适级月数+0·不舒适级月数
气候舒适期 + 0.05 气候“最舒适级”的累计月份数
空气质量指数 - 0.03 AQI,空气质量等级的无量纲值
天然氧吧县 + 0.08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评选的“中国天然氧吧县”,赋值是为1,否为0
生物康养适宜性 0.10 森林树种种类 + 0.05 林区内树林的种类数
植物净初级生产力 + 0.05 NPP,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碳量扣除其自身呼吸作用的消耗量
地形康养适宜性 0.04 平均海拔 - 0.02 通过ArcGIS提取县域DEM数据计算获取
地形起伏度 - 0.02 RDLS,利用公式(2)计算所得
景观康养
适宜性
0.23 植被康养适宜性 0.04 植被指数 + 0.04 NDVI,地表植被的覆盖程度
森林康养适宜性 0.19 森林覆盖率 + 0.08 郁闭度0.3以上森林面积的土地面积占比
森林保健指数 + 0.06 三种森林类型总的保健指数,3.0·针阔混交林+2.0·阔叶林+1.0·针叶林
国有林场数 + 0.05 国家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林业生产性事业单位数
饮食康养
适宜性
0.17 药材康养适宜性 0.08 道地药材的品种数 + 0.08 1.5·地理标志的道地药材品种数+1.0·一般的道地药材品种数
食品康养适宜性 0.09 地理标志的食品数 + 0.09 地理标志的食品种类数
文化康养
适宜性
0.10 非遗康养适宜性 0.05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 + 0.05 1.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1.0·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
物遗康养适宜性 0.05 A级旅游景区当量数 + 0.05 A级旅游景区当量数=5.0·5A级数+4.0·4A级数+3.0·3A级数+2.0·2A级数+1.0·1A级数
②指标赋权。采用主客观结合方法赋权。客观赋权采用熵权法,该法第一步是区分指标的正负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二步是计算各项指标在样本中的比重,计算每个指标的信息熵和信息效用值;第三步是将信息效用值进行归一化,得到每个指标的熵权(即客观权重值)。主观赋权采用专家咨询法,该法第一步是设计咨询问卷,预调查后完善咨询问卷;第二步是问卷发放,请专家按照Saaty评分标准对各准则和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同时按照100分制直接赋分用以验证其重要性判断;第三步是有效问卷分析,首先对每份有效问卷建立判断矩阵,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其各准则和各指标的权重值,然后对所有有效问卷计算得到的各准则、各指标的权重值进行算术平均,得到主观权重值。最后,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综合权重,其中主、客观权重的加权系数均设为0.50。

1.2.3 森林康养适宜性水平的分级

①森林康养适宜性水平的计算。本文利用标准化后的县域指标数值与其综合权重值,采用加权求和方法得到各县域的森林康养适宜性指数,该指数即为森林康养适宜性水平,取值范围为[0,1],值越大表示森林康养适宜性越强。
②森林康养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本文对湖北省103个县域的森林康养适宜性指数进行自然断裂点法分级,分为高度适宜级(0.50,0.75]、中度适宜级(0.38,0.50]、低度适宜级(0.25,0.38]、微度适宜级(0.20,0.25]4个等级。但是,森林康养适宜性水平的取值范围为[0,1],理论上还有2个极端级:极度适宜级(0.75,1.00]和极不适宜级[0,0.20],但湖北省各县域不存在这两种极端情况。

1.3 数据来源

①森林生态数据。包括水质、土壤、气候、生物、地形指标数据。其中,CWQI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生态环境厅2023年地级市数据,各辖县(市、区)数据采用所属地级市数据。土壤微量元素数据来源于《湖北土壤》[30]。气候康养适宜性以气候舒适级、气候舒适期、空气质量指数、天然康氧吧县指标度量。计算气候舒适级和气候舒适期用到的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平均风速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https://www.geodata.cn)。AQI数据来自湖北省生态环境厅(https://sthjt.hubei.gov.cn/),为2021—2023年的平均值;“中国天然氧吧县”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根据中国气象局的人体舒适度等级划分标准[31],人体舒适度指数(IBC)从大到小分为10级,依次为酷热(≥90)、暑热[86,90)、炎热[80,86)、闷热[76,80)、偏热[71,76)、最舒适[59,71)、偏凉[51,59)、清凉[39,51)、较冷(25,39)、寒冷(≤25)。本文定义不凉不热为“最舒适级”,偏热、偏凉为“较舒适级”,其余为“不舒适级”。为便于量化分析,将“最舒适级”赋值10分,“较舒适级”赋值5分,“不舒适级”赋值0分,以各县月平均气温、湿度、风速计算其逐月的人体舒适度指数并进行以上3个舒适级的划分,然后对全年12个月的舒适级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各县的“气候舒适级”,各县全年累计的“最舒适级”月份数即为“气候舒适期”。IBC的计算式如下[32]
I B C = 1.8 T + 32 - 0.55 · 1 - R H 100 · 1.8 T - 26 - 3.2 W
式中:T为平均气温(°C);RH为相对湿度(%);W为平均风速(m/s)。
生物康养适宜性以森林树种种类及植物净初级生产力来度量。森林树种种类数据从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获取后计算所得;2023年NPP数据为1 km栅格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https://www.geodata.cn),利用ArcGIS计算县域平均值。
地形康养适宜性通过平均海拔及地形起伏度来度量。平均海拔数据由30 m DEM经ArcGIS计算栅格平均值所得。地形起伏度的计算式如下[33]
R D L S = m a x H - m i n H · 1 - P A / A / 500
式中: R D L S(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为地形起伏度; m a x H m i n H分别为区域内海拔的最高值与最低值, m a x H - m i n H即相对高差; P ( A )为区域内平地面积,以区域内小于2°坡度为平地;A为县域总面积。
②森林景观数据。NDVI数据来源于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https://data.tpdc.ac.cn),空间分辨率为250 m,经ArcGIS提取县域平均值;森林覆盖率来源于已有研究[34],经ArcGIS提取县域平均值;森林保健指数数据从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数据(https://www.ncdc.ac.cn)计算所得;国有林场数据来源于湖北省林业局。
③森林饮食数据。包括道地药材品种数、地理标志食品数2个指标数据。其中,道地药材数据来源于《道地药材图典》[35];地理标志产品(含药材类、食品类)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知识产权局。
④森林文化数据。A级旅游景区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来源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数据截至2024年7月20日。

2 湖北省森林康养适宜性空间分异、产业区划及产品开发策略

2.1 湖北省森林康养适宜性的空间分异

从森林康养适宜性的系统构成看,湖北省生态康养适宜性呈“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分异(图1a);景观康养适宜性呈“山地高,平原低”的空间分异(图1b);饮食康养适宜性呈“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异(图1c);文化康养适宜性呈A字形空间分异,与湖北省城市发展的“A字形骨架”[36]相一致(图1d)。从森林康养适宜性的系统整体看,湖北省森林康养适宜性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圈层式分异格局(图1e)。湖北省森林康养适宜区特征如下。
图1 湖北省森林康养适宜性等级空间分布及产业发展区划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wellness suitability leve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ing in Hubei

2.1.1 森林康养高度适宜区

该区属于高海拔区,覆盖21个县域,森林康养适宜性水平均值为0.589,森林康养适宜性很好。该区的生态康养适宜性最高,气候舒适级高,气候舒适期长,是避暑胜地;景观康养适宜性也高,森林覆盖率高,植被类型丰富;道地药材及食品资源丰富,饮食康养适宜性也较高。但其土地开发历史较短,人类文化积淀不深,文化康养适宜性较低。

2.1.2 森林康养中度适宜区

该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桐柏山、大洪山、幕阜山的山麓地带,覆盖26个县域,森林康养适宜性水平均值为0.439,森林康养适宜性较好。该区的景观康养适宜性高,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和较多的植被类型;同时,其饮食康养、文化康养和生态康养适宜性也都较好。

2.1.3 森林康养低度适宜区

该区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外缘区,覆盖43个县域,森林康养适宜性水平均值为0.317,森林康养适宜性较差。该区植被类型较少,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康养适宜性、景观康养适宜性、饮食康养适宜性都较低,但文化康养适宜性较好。

2.1.4 森林康养微度适宜区

该区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覆盖13个县域,森林康养适宜性水平均值为0.236,森林康养适宜性差。该区植被种类多为栽培植被,以水稻、油菜、油茶为主的农作物及经济林,其中武汉市7个区的经济水平和城市化程度高,除了文化康养适宜性较好外,其他适宜性都较差。

2.2 湖北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区域划分

森林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立足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由于森林康养资源具有显著的非均质性,要实现森林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科学区域划分,精准识别各区域的核心优势资源,并据此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湖北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区划的做法与步骤如下:第一步,按照森林康养适宜性等级确定开发优先级,定义高度适宜区优先开发,中度适宜区重点开发,低度适宜区局部开发,微度适宜区精准开发,分为4个一级区域;第二步,采用SPSS软件对4个一级区域的森林康养适宜性构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欧氏距离为度量标准,共划为8个亚区(图1f)。

2.2.1 森林康养优先开发区

该区域属森林康养高度适宜区,国土面积广阔(占全省32.22%),人口分布稀少(占全省12.73%),经济发展滞后(GDP占全省7.19%),但森林康养资源丰富。包括2个亚区。
①生态+饮食康养优先开发区(Ⅰ1)。包括2个片区:一是鄂西片区,分布于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二是鄂东南片区,分布于幕阜山区。该亚区生态康养适宜性强,主要表现在水质好、空气质量优、生物多样性高、土壤有益微量元素和道地药材资源丰富、气候舒适期长(4~5个月)。
②景观+文化康养优先开发区(Ⅰ2)。包括3个片区:一是鄂西南片区,分布在三峡河谷;二是鄂西北片区,分布在大巴山区;三是鄂东北片区,分布于大别山区。该亚区景观康养适宜性和文化康养适宜性好,主要表现在植被型种类多样、国有林场个数多、森林覆盖率高、地理标志产品丰富,土家族民族文化、秭归民间文学屈原文化、武当山道教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质量好。

2.2.2 森林康养重点开发区

该区域属森林康养中度适宜区,国土面积广阔(占全省34.10%),人口分布适中(占全省22.55%),经济水平较高(GDP占全省20.07%),森林康养资源比较丰富。包括2个亚区。
①生态+景观康养重点开发区(Ⅱ1)。包括3个片区:一是鄂西东缘片区,分布在鄂西山地与江汉平原交接区;二是鄂西北片区,分布在秦巴山延伸区;三是鄂东南片区,分布在幕阜山低海拔区。该亚区森林资源丰富,水和空气质量佳,景观资源也较丰富,植被多样性及森林覆盖率较高。
②饮食康养重点开发区(Ⅱ2)。包括3个片区:一是鄂北山地片区;二是鄂东南片区;三是江汉平原片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该亚区国有林场较多,森林植被种类多样,道地药材及中药种类丰富。

2.2.3 森林康养局部开发区

该区域属森林康养低度适宜区,国土面积较广阔(占全省29.02%),人口分布密集(占全省49.38%),经济水平较高(GDP占全省47.18%)。包括2个亚区。
①景观康养局部开发区(Ⅲ1)。包括5个片区,其中鄂西北2个片区,江汉平原2个片区、鄂东地区1个片区,分布比较分散。该亚区地势平缓,局部森林资源优质,植被种类较多,国有林场也较多。
②生态康养局部开发区(Ⅲ2)。包括2个片区:江汉平原片区和鄂东南片区。该亚区地势平坦,植被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生态环境较好,土壤有益微量元素含量较高,春秋季气候舒适性强。

2.2.4 森林康养精准开发区

该区域属森林康养微度适宜区,国土面积狭小(占全省4.66%),人口十分密集(占全省15.34%),经济高度发达(GDP占全省25.56%)。森林康养资源整体较差。包括2个亚区。
①景观康养精准开发区(Ⅳ1)。包括2个片区:江汉平原片区和鄂东平原片区。该亚区属于平原地区,植被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局部有良好的森林景观,主要是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
②文化康养精准开发区(Ⅳ2)。包括2个片区:江汉平原东北片区和东南片区。该亚区也属于平原地区,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高,人文旅游资源丰富,A级旅游景区数量较多,人工植被覆盖良好。

2.3 湖北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产品开发策略

森林康养产品按照功能特性可归纳为4类[37-38]:“康”(保健养生类或康复类)、“娱”(休闲娱乐类或观光体验类)、“动”(运动健身类或体育休闲类)和“文”(文化赋能类及科普教育类)。据此,本文提出湖北省森林康养产业4类产品开发的思路和建议如下。

2.3.1 森林康养优先开发区——资源多元化开发

资源多元化开发是指以优质森林康养资源为支撑,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全面挖掘森林康养资源的多元化价值,实现森林康养资源的综合性开发。
①生态+饮食康养优先开发区的产品开发。“康”要依托优质森林生态环境,开发森林浴、森林理疗、气候疗法等森林疗愈类产品;结合道地药材(如恩施玉兰、利川黄连),开发药膳食疗等养生类产品。“娱”要依托森林景观与避暑气候,开发森林徒步、避暑休憩等观光体验类产品。“动”要利用地形高差,开发蹦极、攀岩、溯溪、漂流等运动健身类产品。“文”要赋能民族文化,在土家族村寨打造“森林康养+非遗民族文化体验”产品,如土家药浴、竹编工坊手工制作等。
②景观+文化康养优先开发区的产品开发。“康”应依托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疗愈主题公园,沿森林浴步道配置生态监测站和健康自测站;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地方土特产品,开发森林食疗主题宴(如板栗养生宴等)。“动+娱”应根据气候四季变化,开发季节性运动健身产品,春季开展花海漫步,夏季开展峡谷漂流,秋季开展登山赏景,冬季开展高山滑雪,形成“全季候”体育康养产品链。“文”应依托神农架、武当山、丹江口等著名景区,开发“康养+文化”的森林康养产品。

2.3.2 森林康养重点开发区——资源特色化开发

资源特色化开发是指以区域内特色森林康养资源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充分挖掘森林康养资源的特色化价值,实现森林康养资源的专题性开发。
①生态+景观康养重点开发区的产品开发。“康”要依托森林生态与景观,以康复疗养为主题,开发森林疗愈型产品,如“七日静心疗养计划”等;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患,开发“负氧离子呼吸疗法”“森林气候适应性训练”等产品。“动”要针对中老年人群或精神焦虑人群,开发“森林瑜伽”“林间太极”等低强度运动、低风险康体产品。
②饮食康养重点开发区的产品开发。“康”应依托于国有林场土地及中药资源,建立药膳原料种植基地,开发药膳宴、药膳零食、药膳礼品;依托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发展疗养小院,提供“药枕+药浴+药膳”一体化服务。“娱”应加强体验式营销,开设“森林药膳工坊”,让游客参与采药、炮制、烹饪全流程。“文”应对林场进行多功能利用,开发科普教育产品,比如设立“中医药文化长廊”,弘扬优秀中医药文化。

2.3.3 森林康养局部开发区——资源协同化开发

资源协同化开发是指以区域内有限森林康养资源为依托,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深度挖掘森林康养资源的协同化价值,实现森林康养资源的融合性开发。
①景观康养局部开发区的产品开发。“康”要依托种植作物的美景(如油菜花田、梯级茶园),开发园艺疗养生态体验型产品,如“田园艺术疗愈课程”等。“娱”要依托国有林场景观,设置“森林露营地”,配套星空观测、篝火晚会、戏剧演出等娱乐活动。
②生态康养局部开发区的产品开发。“康+娱”应以“森林康养+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开发休闲养生业态,推进休闲养生与农耕体验(如插秧、采茶、采摘)、健康饮食(如糙米酵素、荷叶茶)相结合的康养产品。“文”应利用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针对大中小学生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如开发“土壤健康微量元素自测实验”“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考察”等研学旅行项目。

2.3.4 森林康养精准开发区——资源赋能化开发

资源赋能化开发是指以城市森林康养资源为载体,配套城市“蓝绿空间”“生态廊道”“后花园”的建设,通过城市文化、科技、教育、产业等要素赋能,实现森林康养资源的新质性开发。
①景观康养精准开发区的产品开发。“康+动”要依托城市森林公园和绿色廊道,建设“森林步道”“骑行绿道”,沿途设置森林微型疗愈站,配套智能健康监测设施(如健康监测一体机),开展运动健康服务(如健康手环租借);要与城市养老机构合作,为老人提供“森林日间照料”服务。
②文化康养精准开发区的产品开发。“文+娱”应依托点状分布的森林资源,通过文化赋能,在城市森林公园设置“森林文化剧场”,在气候舒适月开展艺术沉浸式疗愈;应通过技术赋能,采用AI+VR技术开展“虚拟森林漫游”,打造森林科普教育与森林康养体验吸引物。
总体而言,森林康养产品开发要遵循“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原则,多元化、特色化、协同化、赋能化,构建全季节、多层次、复合型的森林康养产业格局,推动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文在构建森林康养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评价了湖北省森林康养适宜性水平,并对湖北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进行了分区,提出了湖北省森林康养产品开发的思路和建议。主要观点如下:
①湖北省是中国中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典型区域,其森林康养适宜性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圈层式空间分异,总体特征是平原地区森林康养适宜性低,山地地区森林康养适宜性高。
②湖北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应遵循高度适宜区优先开发、中度适宜区重点开发、低度适宜区局部开发、微度适宜区精准开发的原则。其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可划为4个一级区域和8个二级亚区。
③湖北省森林康养产品开发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围绕“康”“娱”“动”“文”4类康养产品进行差异化布局。其中,优先开发区应实施资源多元化开发策略,重点开发区应实施资源特色化开发策略,局部开发区应实施资源协同化开发策略,精准开发区应实施资源赋能化开发策略。

3.2 讨论

森林康养产业是健康产业新业态,属于“健康中国”的战略任务。森林康养离不开森林资源、森林生态、森林物候和森林景观[39],山区森林资源条件较好,平原森林资源条件较差,山区比平原更适宜森林康养[40]。但是,并不是有了森林资源就能开展森林康养,也并不是所有森林地区在所有时间都能开展森林康养活动。本文研究发现:生态康养适宜性是森林康养适宜性的主导因素,其权重高达0.50,气候适宜性又是生态康养适宜性的主导因素,其权重为0.22,说明气候适宜性对森林康养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地区森林资源再丰富,如果没有舒适的气候条件,也是不能发展森林康养的。此外,中国自古即有“医食同源”的养生思想,将药材适宜性和食品适宜性纳入森林饮食康养适宜性的评价,这是符合养生原理的,但一个地方的药食资源是否完全归属于森林康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
Fu D, Serra N I, Mansion H, et al.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nature on physiological states using wearable technolo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19(3):1231.

[2]
Tsao T M, Hwang J S, Lin S T, et al. Forest bathing is better than walking in urban park:Comparison of cardiac and vascular function between urban and forest par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19(6):3451.

[3]
Chen H T, Yu C P, Lee H Y. The effects of forest bathing on stress recovery:Evidence from middle-aged females of Taiwan[J]. Forests, 2018, 9(7):403.

[4]
Li Q, Ochiai H, Ochiai T, et al. Effects of forest bathing (shinrin-yoku) on serotonin in serum,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in middle-aged males[J].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2022, 27:44.

[5]
Furuyashiki A, Tabuchi K, Norikoshi K,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forest bathing (Shinrin-yoku) on working age people with and without depressive tendencies[J].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2019, 24:46.

DOI PMID

[6]
Bermejo-Martins E, Pueyo-Garrigues M, Casas M, et al. A forest bathing intervention in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A feasibility study protoco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19(20):13589.

[7]
Kil N, Kim J G, Thornton E, et al.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health benefits of a structured forest therapy program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health disord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2023, 25(10):1117-1125.

[8]
Bielinis E, Jaroszewska A, Łukowski A, et al. The effects of a forest therapy programme on mental hospital patients with affective and psychotic disord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 17(1):118.

[9]
吴后建, 但新球, 刘世好, 等. 森林康养:概念内涵、产品类型和发展路径[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7):2159-2169.

[10]
丛丽, 张玉钧. 对森林康养旅游科学性研究的思考[J]. 旅游学刊, 2016, 31(11):6-8.

[11]
江绪旺, 俞书涵, 李益辉, 等. 适老疗愈型森林康养基地评价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23 (3):71-79.

[12]
孙萍, 石玉琼. 基于GIS适宜性评价的太原市森林康养基地选址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 2024, 44(2):198-208.

[13]
王兆峰, 史伟杰, 苏昌贵. 中国康养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40(11):196-207.

DOI

[14]
王乐, 包庆丰. 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林业经济, 2023, 45(1):82-96.

[15]
张帆. 黑龙江民族地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2(4):74-79.

[16]
薛芮, 徐岸峰, 廖民生.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我国森林康养的产业融合与模式创新[J]. 世界林业研究, 2024, 37(4):17-22.

[17]
李伟成, 楼毅, 郑彦超. 森林康养共享模式下生态环境及资源优化研究[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21, 33(5):21-25.

[18]
徐晨, 章尧想, 吴迪, 等. 北京市3种典型森林类型林内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变化特征[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3, 43(5):130-139.

[19]
雷海清, 支英豪, 张冰, 等. 森林康养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相关因素的影响[J]. 西部林业科学, 2020, 49(1):46-52.

[20]
周卫, 聂晓嘉, 池梦薇, 等. 森林康养消费者情绪状态对身心健康恢复的影响[J]. 林业经济, 2020, 42(9):53-62.

[21]
吴沈春. 环境与健康[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2]
陈舒婷, 郭兵, 杨飞, 等. 2000—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NPP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2511-2527.

DOI

[23]
Rozario K, Oh R R Y, Marselle M, et al. The more the merrier?Perceived forest biodiversity promotes short‐term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A multicentre study[J]. People and Nature, 2024, 6(1):180-201.

[24]
Chen Q, Wang R, Zhang X,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site condition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negative air ions in mountain forest based on an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study[J]. Sustainability, 2021, 13(21):12012.

[25]
Gesler W M. Therapeutic landscapes:Medical issues in light of the new cultural geography[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2, 34(7):735-746.

[26]
Finlay J, Franke T, McKay H, et al. Therapeutic landscapes and wellbeing in later life:Impacts of blue and green spaces for older adults[J]. Health & Place, 2015, 34:97-106.

[27]
Zhou Y, Yang L, Yu J, et al. Do seasons matter?Exploring the dynamic link between blue-green space and mental restoration[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22, 73:127612.

[28]
Zhu S, Hu F, He S, et 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healthcare benefits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A case study in Shimen National Forest Park,China[J]. Forests, 2021, 12(2):207.

[29]
南京中医学院. 中药学[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

[30]
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 湖北省土壤普查办公室. 湖北土壤[M].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31]
中国气象局. 气候资源评价·气候宜居城镇:QX/T570—2020[S].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20.

[32]
张书余. 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技术[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2.

[33]
封志明, 唐焰, 杨艳昭, 等. 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 地理学报, 2007, 62(10):1073-1082.

[34]
Yang J, Huang X. The 30 m annual land cover datasets and its dynamic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9[J].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21, 13(8):3907-3925.

DOI

[35]
王强, 徐国钧. 道地药材图典·中南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6]
龚胜生, 周军, 张涛.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与空间意象[J]. 地理学报, 2011, 66(8):1101-1110.

[37]
谢一帆, 熊伟, 秦光远. 中国森林康养基地供给产品的特征分析——基于77家森林康养基地的调查[J]. 林产工业, 2021, 58(9):84-90.

[38]
李小玉, 向丽, 黄金成, 等. 中国森林康养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J]. 世界林业研究, 2022, 35(6):75-81.

[39]
王园园, 谈国新, 张文元. 滇西北乡村康养旅居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4, 44(11):222-231.

DOI

[40]
刘楠, 魏云洁, 郑姚闽, 等. 北京市森林康养旅游空间适宜性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8):1573-1586.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