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土地与生态

基于协同—竞争视角的国土空间多功能分类及冲突诊断研究

  • 李建春 , 1 ,
  • 周晓雨 1 ,
  • 袁文华 , 1, ,
  • 曲衍波 2 ,
  • 王世磊 3
展开
  • 1.山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中国山东 济南 250358
  • 2.山东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山东 济南 250014
  • 3.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中国江苏 南京 210023
※袁文华(1986—),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空间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

李建春(1985—),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系统、城市规划及区域经济。E-mail:

收稿日期: 2024-06-06

  修回日期: 2024-11-07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8-28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BGL312)

Research on Multi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Conflict Diagnosis of Territorial Space Based on Synergy-competition

  • LI Jianchun , 1 ,
  • ZHOU Xiaoyu 1 ,
  • YUAN Wenhua , 1, ,
  • QU Yanbo 2 ,
  • WANG Shilei 3
Expand
  • 1. Business School,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358,Shandong,China
  • 2.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 250014,Shandong,China
  • 3.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Ocean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6-06

  Revised date: 2024-11-07

  Online published: 2025-08-28

摘要

国土空间多功能格局及其冲突关系识别,是推进空间统筹协调与高效利用的基础。文章基于协同—竞争视角,构建农业、城镇和生态三类功能的适宜性评估体系,采用三角模型识别空间单元的相对优势多功能类型,并通过冲突诊断矩阵定量测度多功能类型分别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冲突。选取山东省莱州市为研究区,以六边形格网为基本评价单元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农业、城镇和生态功能适宜性指数分别为0.60、0.51和0.54,农业适宜区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城镇适宜区在中部集聚,生态适宜区在东西两侧分散分布。②多功能类型以农业—城镇多宜型为主,沿东北—西南方向形成带状分布,生态优势型次之,主要分布在沿海及西部山林地带;评价单元多功能适宜性指数总和随高程、海岸线距离、城镇中心距离及道路距离等要素呈非线性变化。③现状冲突整体处于较低至中等水平且呈离散分布,规划冲突高于现状冲突;规划在18.69%区域缓解现状冲突,而19.12%区域因多功能协同不足或功能错位可能导致冲突加剧。建议强化多功能空间协同优化,推行动态冲突监测与分区调控机制,为提升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

本文引用格式

李建春 , 周晓雨 , 袁文华 , 曲衍波 , 王世磊 . 基于协同—竞争视角的国土空间多功能分类及冲突诊断研究[J]. 经济地理, 2025 , 45(7) : 198 -208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7.020

Abstract

Identifying multifunctional spatial patterns and conflicts is essential for integrated and efficient territorial space management. This study adopts a synergy-competition perspective to build a suitability assessment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urba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uses the triangle model to classify dominant multifunctional types, and quantifies conflicts with current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ning via a conflict diagnosis matrix. Taking Lai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a hexagonal grid with a radius was used for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as follows. 1) The average suitability indices for agriculture, urban, and ecology are 0.60, 0.51, and 0.54, with agricultural suitability is highest in the east and center, urban suitability clusters centrally, and ecological suitability dominant in coastal and hilly areas. 2) an agricultural-urban composite type is dominant, this type forms a northeast-southwest belt; ecological-dominant areas rank second, mainly along the coast and western forests. Overall multifunctional suitability varies nonlinearly with elevation, distance to coastlines, urban centers, and roads. 3) Existing spatial conflicts are mostly low to moderate and dispersed, but planned conflicts are higher; planning reduces conflicts in 18.69% of the area but increases them in 19.12% due to poor functional synergy or mismatch. The research suggests enhancing multifunctional integration and dynamic conflict monitoring to improve spatial governance.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强调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作用。2023年开始全面实施《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要求优化城镇、农业和生态等功能空间,整体规划开发保护新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等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有助于统筹开发与保护关系,保障各级政府的用地需求以及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1]。国土空间受自然地理和人文因素影响,往往具有一种或多种适宜功能[2]。然而,现有研究多侧重于空间单元的单功能研究,多功能适宜性仍有待深入研究,尤其在多功能混合利用格局识别与潜在冲突诊断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框架与技术支撑。因此,亟需探究基于适宜性的国土空间多功能潜力,并诊断其与现有利用模式和规划目标之间的冲突,以支撑高效协同空间利用发展。
国土空间具有多功能性、动态性和复杂性,这要求根据适宜性科学布局人类活动[3]。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估旨在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识别不同空间功能潜力,以支持空间开发与保护决策。目前,相关研究可梳理为以下4个方面:①评价视角方面,主要包括“双评价”中的开发适宜性评估和基于“三生空间”分类的适宜性评估。前者聚焦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的适宜性,后者侧重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平衡与协调[4-5],评估的核心在于依据自然资源禀赋、资源开发潜力的比较优势以及区域发展需求,识别国土空间主导功能。②评价指标方面,主要遵循“生态价值—经济重要性”“自然生态约束—经济开发需求”“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潜力”[6-8]等框架,综合选取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制度等多维度指标[9-10]。③评价方法方面,包括多要素叠加分析、空间相互作用与趋势模拟、生态位供需耦合分析和参与式综合评价[11-14]。④分区方面,多基于宏观尺度或单一视角,通过潜力评估和空间聚类等方法,将空间划分为主体功能区、自然保护区、整治修复区和开发利用区等,并制定差异化管控策略[15]。综上,尽管现有研究已从多个维度对国土空间适宜性进行了探讨,但在空间单元的多功能综合评估方面,仍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这不仅限制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空间开发强度的提升,也制约了空间的集约化和高效利用。
随着国土空间利用强度不断提升,空间有限性、利用多样性及功能外溢效应带来的空间冲突愈发凸显[16]。国土空间冲突是指利益相关者围绕空间资源展开竞争,导致实际利用与最优配置之间出现矛盾[17],其根源在于经济、生态和社会目标之间的不协调。现有研究主要从空间经济冲突[18]、生态冲突[19]、社会冲突[20]及复合冲突[21]等方面探讨其成因与表现,并采用定性分析、综合指数和空间叠加等方法,在快速城市化区[22]、生态脆弱带[23]、陆海交界区[24]等典型区域开展冲突诊断与演化预测。然而,对于多主体、多功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系统性探究仍显薄弱,亟待引入更具解释力的理论视角。“协同—竞争”视角源于区域经济学中关于要素集聚、资源配置与外部性效应的核心理论,并在空间规划研究中不断发展,强调不同功能、要素和利益主体在空间中的相互耦合、博弈与动态平衡。该视角不仅丰富了多功能空间格局演化及冲突机制的理论解释,也为国土空间多功能高效利用与冲突调控提供了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已有研究表明,若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空间冲突易引发资源失衡、开发无序和生态退化,从而制约国土空间治理目标的实现[25]
综上,现有文献在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估和空间冲突识别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以下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一是当前研究多聚焦单一功能布局,缺乏面向多功能适宜性的系统评估与分类指引,难以满足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的现实需求;二是空间冲突研究偏重现状或预测,对规划中的潜在冲突有待探究;三是空间冲突研究方法往往侧重单一维度,难以全面揭示多功能关系和潜在冲突,且定性研究多而定量较少。鉴于此,本文构建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适宜性评估体系,从协同—竞争利用视角引入“三角模型”对空间单元的多功能特征进行分类,并通过冲突识别矩阵定量诊断多功能类型与现状及规划类型之间的冲突,据此提出国土空间优化策略。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莱州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毗邻渤海莱州湾,陆地面积1928 km2。莱州市政府官网数据显示,2025年莱州市下辖17个镇街、90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82.5万,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23年,莱州市实现GDP 820.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1.9∶46.2∶41.9,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位列32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8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9),表明莱州市城乡发展相对均衡。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区县的典型代表,莱州市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又是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区域,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与海岸带生态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莱州市国土空间利用面临多重挑战:①耕地与林地保护任务艰巨。莱州市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及山东省各市平均水平,生态保护与耕地红线约束了城市外延式扩张空间,城乡建设空间零散分布,交错于农业和生态空间,协调难度大。②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偏低。2020年单位建设用地GDP为15630万元/k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151.83 m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为514.39 m2。③多功能空间利用与资源约束矛盾加剧。莱州市陆域生态红线面积占陆域面积的10.96%,海洋生态红线面积占海域面积的19.48%,在城镇扩张、农业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多重竞争下,空间利用冲突显著,亟须通过适宜性评估优化空间布局缓解冲突。此外,莱州市空间规划仍以单一功能利用为主,难以适应多功能复合利用的实际需求。此类问题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地区具有一定普遍性,反映出多功能空间利用需求与规划滞后的矛盾,亟须通过综合适宜性评估和冲突诊断进行优化。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莱州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以及实地调研。从数据类型来看,主要包含以下3种:①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本底数据。选取反映土地资源、水、环境、生态、气象、灾害等方面现状的相关指标进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其中,数字高程(DEM)和土地利用/覆被、NDVI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最小分辨率为30 m;水资源丰度来源于研究区周边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降水观测插值;大气环境质量采用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CHAP)[26],通过ArcGIS软件提取并校正研究区PM2.5和PM10的浓度进行综合计算;土地利用多样性采用土地利用计算的SHDI指数;灾害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地理国情普查;耕地生产潜力数据源于莱州市2017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矿产资源数据来源于矿产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②社会经济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莱州统计年鉴2021》、莱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人口密度采用LandScan 2022年栅格数据;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中国科学院2020年GDP栅格数据;交通优势度结合主要道路欧式距离测算。③国土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地资源数据来源于莱州市第二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19)与第三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2022),规划资料主要参考《莱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整理研究区域数据,采用GIS软件平台进行空间配准与矢量化,并以CGCS 2000坐标系为基准统一相关地理要素空间投影,建立研究区空间数据库。

2 研究框架与方法

2.1 研究框架

本文遵循“适宜性评价—多功能分类—冲突诊断”分析逻辑,构建国土空间多功能分类与冲突诊断研究框架(图1)。首先,开展国土空间多功能适宜性评估。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和比较优势等理论,借鉴已有研究对空间单元生态、农业和城镇功能进行适宜性评估,识别区域资源禀赋潜力。其次,从国土空间协同—竞争利用视角进行多功能分类。在有限空间资源约束下,不同空间功能既存在竞争,也可通过资源共享和外部性溢出实现协同增效。为科学识别空间优势功能,本文引入三角模型,将空间单元划分为单一、双重和三重优势功能类型,突破了传统方法仅识别单一功能的局限。最后,构建多功能冲突矩阵,定量测度多功能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及国土空间规划类型之间的冲突等级,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与功能配置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依据。
图1 国土空间多功能分类及冲突诊断研究框架

Fig.1 Research framework for multi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conflict diagnosis of territorial space

2.2 研究方法

2.2.1 国土空间多功能适宜性评价

现有国土空间评价体系分别建立农业、城镇和生态空间的适宜性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汇总得到适宜性评价结果[27]。鉴于相关评估方法已较为成熟,本文在已有文献基础上[28],构建统一的多功能适宜性评价体系,将农业、城镇和生态空间的适宜性纳入整合框架,包括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3项一级指标和13项二级指标。权重设计采用专家经验法,通过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多轮线下与线上决策会议投票确定,由此形成3套指标体系(表1)。
表1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

Tab.1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nd weights for territorial space suitability assessment

一级 二级 指标说明 适宜性权重
农业 城镇 生态
自然生态 生态重要性 结合国土空间双评价成果分级 0.1166 - 0.0894 - 0.2314 +
灾害风险度 由灾害发生频率、损失程度估算分级 0.1036 - 0.0768 - 0.1992 +
自然植被指数 采用卫星遥感影像计算NDVI值 0.0642 + 0.0194 + 0.1074 +
资源环境 大气环境质量 采用PM2.5、PM10浓度综合估算分级 0.0376 + 0.0417 + 0.0361 +
土地利用多样性 基于土地利用类型计算格网单元SHDI指数 0.0869 + 0.0593 + 0.0288 +
耕地生产潜力 采用耕地质量调查中耕地自然等别分级指数 0.1763 + 0.0923 - 0.0264 -
水资源丰度 由地下水储量、地表水径流量综合计算分级 0.0498 + 0.035 + 0.0637 +
矿产资源丰度 结合矿产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综合计算分级 0.0439 - 0.0252 + 0.054 -
经济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万元/km²) 单位面积土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0.0183 + 0.1399 + 0.0096 -
人口密度(人/km²) 单位面积土地的人口数量 0.0955 - 0.1683 + 0.0614 -
现状城乡建设用地(%) 格网单元内城乡建设用地比例 0.0266 + 0.0613 + 0.049 -
交通优势度 交通网络密度与可达性计算分级 0.1041 + 0.1497 + 0.0704 -
现状农业用地(%) 格网单元内农用地比例 0.0766 + 0.0417 - 0.0626 -

注:“+”表示正向指标;“-”表示逆向指标。

参考相关研究[29],本文结合多重分形理论选取矢量格网作为评价单元。基于网格化治理思想,选取半径为500 m的六边形格网作为基本评价单元,该尺度对应城市10 min生活圈,且六边形格网邻接单元数量多、边缘效应小,有利于提升空间分析的精度与连续性。首先,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与归一化处理;其次,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不同功能禀赋值,计算公式如下:
S A i = ω A · y i j A S U i = ω U · y i j U S E i = ω E · y i j E
式中: S A i S U i S E i分别为第i个格网农业、城镇和生态功能适宜性指数; y i j A y i j U y i j E分别为不同功能标准化指标体系;ωAωUωE为对应的权重矩阵。

2.2.2 基于协同—竞争的国土空间多功能分类

不同功能在资源共享、生态服务、经济互补等方面存在协同效应。例如,农业与城市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同时生态系统为农业和城市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30]。因此,从协同—竞争视角开展多功能分类,有助于全面呈现空间单元在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使不同功能指数之间具有可比性,用秩归一化方式把值域的范围界定在0~100之间。将格网单元内不同功能适宜性指数进行加总,得到其综合潜力,计算公式如下:
S u m i = S A i z + S U i z + S E i z
式中:Sumi为第i个评价单元多功能适宜性指数总和,即多功能禀赋综合值,Sumi∈[0,300]; S A i z S U i z S E i z分别为秩归一化后的三类功能适宜性指数。
本文引入源于土壤质地分类的三角模型(Triangle Model)[31],以展现三类存在协同与竞争关系的空间功能组合,并识别各评价单元的多功能优势类型。模型的三边分别对应生态、城镇和农业空间,自3个顶点沿线段采用四分位法划分,由此形成7种类型(图2):农业优势型(A)、城镇优势型(U)、生态优势型(E)、农业—城镇多宜型(AU)、农业—生态多宜型(AE)、城镇—生态多宜型(UE)、农业—城镇—生态多宜型(AUE),形成多功能类型集合k={AUEAUAEUEAUE}。将三类空间适宜性指数在多功能禀赋综合值中的占比代入三角模型,依据其对应坐标所在区域即可判别各单元的多功能类型。
图2 基于三角模型的国土空间多功能分类

Fig.2 Multi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based on the Triangle Model

2.2.3 国土空间冲突诊断

采用冲突矩阵方法,本文进一步定量测度多功能类型分别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国土空间规划的冲突。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1055—2019)[32],将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归并为耕地与园地、林地与草地、住宅与公服用地、商服用地、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与湿地、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9类,形成土地利用类型集合m={m1m2,…,m9}。根据莱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将陆地空间类型分为农田保护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城镇村建设区、工矿交通区、生态保护控制区、其他用地区域等7类,形成国土空间类型集合n={n1n2,…,n7}。在此基础上,参考兼容性矩阵框架[33]和“多规合一”思想[34],基于生态保护优先和利用方式相似原则,构建国土空间等级诊断矩阵。具有以下优势:①多功能整合评估。通过分别判定每种土地利用现状与国土空间规划类型与7类多功能类型之间的关系,矩阵提供了多维冲突评估工具,全面反映国土空间利用的复杂性。②冲突定量化识别。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量表[35]定量化评估冲突程度,为决策者快速定位关键问题区域提供依据。③规划评估与决策支持。矩阵不仅可用于评估现状冲突,还通过对比多功能优势空间与规划用途的匹配,提高国土空间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本文矩阵设计过程分为3个阶段:①2019年8月—2021年12月,通过实地调研,与研究区自然资源和规划项目参与者、政府官员、公司一线人员及研究者深入交流,系统梳理莱州市国土空间利用中的关键问题,并结合专题研究明确冲突识别的基本维度。②2022年6月—2023年12月,基于多功能分类理论,初步构建冲突等级识别矩阵框架,界定不同空间类型之间的潜在冲突关系及其表现形式,形成矩阵初稿。③2024年1月—12月,采用德尔菲法对于规划、生态、农业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20名专家开展了3轮问卷调查和意见征询,统计专家打分的均值与中位数,结合预设阈值标准差,将冲突等级进行量化划分为1~5级。结合专家意见通过多轮反馈对区域的空间冲突进行细致分析,核心团队专家最终达成共识,优化完善冲突等级划分标准,形成最终矩阵(表2)。
表2 基于多功能分类的国土空间冲突等级诊断矩阵

Tab.2 Level-based identification-diagnosis matrix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conflicts based on multi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国土空间多功能(k
A U E AU AE UE AUE






m
耕地与园地(m1 ×
林地与草地(m2
住宅与公服用地(m3 ×
商服用地(m4 × × ×
工矿用地(m5 ×
交通运输用地(m6
水域与湿地(m7 ×
特殊用地(m8 ×
其他用地(m9 × ×






n
农田保护区(n1 × ×
一般农业区(n2
林业发展区(n3 ×
城镇村建设区(n4 × ×
工矿交通区(n5 ×
生态保护控制区(n6 ×
其他用地区(n7 × ×

注:“√”表示冲突低;“○”表示冲突较低;“□”表示冲突中等;“△”表示冲突较高;“×”表示冲突高。

由于多功能类型以六边形格网为评价单元,而土地利用现状与国土空间规划通常以小尺度的地块(功能区)为单元,本文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冲突等级在格网尺度聚合分析:①确定格网多功能类型(k);②通过地图叠加识别该格网内土地利用现状类型(m)或国土空间规划类型(n);③依据冲突诊断矩阵,以地块(功能区)类型面积在格网中所占比例为权重,加权计算该格网的冲突等级指数,计算公式为:
C o n f ( k m ) = l = 1 9 S m l S · M ( k m l ) C o n f ( k n ) = g = 1 7 S n g S · M ( k n g )
式中:Confk→m)、Confk→n)分别为格网单元中kmkn的冲突等级; S m l S n gS分别为单个格网中第l种土地利用现状类型面积、第g种国土空间规划类型面积、格网面积;Mkml)、Mkng)分别为kmlkng的冲突等级。
图3展示了国土空间冲突诊断流程。首先,构建研究区冲突识别基础图层,涵盖土地利用现状、多功能分类和国土空间规划;其次,将土地利用现状与多功能分类、国土空间规划与多功能分类分别叠加分析,将mn映射至相应位置的六边形格网单元中,实现格网尺度转换;最后,基于格网单元多功能类型(k),根据冲突矩阵Mkml)、Mkng)及冲突强度计算公式(3),采用面积加权方式,定量测算各格网单元的现状冲突与规划冲突等级。
图3 国土空间格网单元冲突测算的尺度转换模型示意

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cale transition model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erritorial space conflict units

3 结果与分析

3.1 莱州市国土空间多功能适宜性评估

采用QGIS平台构建半径为500 m的六边形格网,莱州市共有2055个格网单元,分别计算每个格网三类功能的适宜性指数(图4)。结果显示,研究区农业、城镇和生态功能适宜性指数均值分别为0.60、0.51和0.54。从空间分布看,农业适宜性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如平里店镇、三山岛街道、程郭镇等,沙河镇和郭家店镇亦有零星分布;低值区多位于西部沿海、中部城市核心及东部山林地带。城镇适宜性表现出明显的中心集聚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向外围递减,突出区域包括永安路街道、文昌路街道及沙河镇部分区域。生态适宜性呈明显两极分布格局,即东西两侧指数较高,集中于郭家店镇西北部、土山镇、三山岛街道等山林地带及沿海区域;中部如平里店镇、虎头崖镇等城市化或产业密集区适宜性相对较低。总体来看,三类功能的适宜性高值区和低值区既呈现相对独立的空间分布,也存在一定程度重叠,反映出莱州市多功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
图4 莱州市农业、城镇和生态功能适宜性指数空间分布

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urba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al endowment indices in Laizhou

3.2 莱州市国土空间多功能分类

计算莱州市国土空间多功能禀赋综合值,并采用三元相图进行分析(图5a)。结果表明,多功能禀赋综合值均值为150.07,最大值为253.92,最小值为34.84,标准差为36.70。从各类型值域分布来看,平均值较高的三类空间依次是农业—城镇—生态多宜型(182.48)、农业—城镇多宜型(161.40)和农业—生态多宜型(160.72),表明研究区多功能开发利用水平整体较高,但不同类型间禀赋差距仍较大,禀赋高值区多集中在农业与其他功能交织的复合利用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三角模型分类(图5b),结果表明:单一优势功能面积为509.20 km2,占总面积的28.62%,多功能禀赋综合值均值为126.36。其中,生态优势型是主要的单一优势类型(19.08%),而农业优势型(6.23%)和城镇优势型(3.31%)占比较小,反映农业和城镇空间功能分异减弱、向多功能复合利用趋势发展。双重优势功能面积为1020.15 km2,占57.32%,多功能禀赋综合值均值为157.09。其中,农业—城镇多宜型占比最高(29.34%),农业—生态多宜型(15.43%)和城镇—生态多宜型(12.55%)相对较少,表明双重功能复合利用是莱州市国土空间的主要特征,且农业与城镇功能协同潜力较大。三重优势功能面积为250.27 km2,占14.06%,多功能禀赋综合值为182.48,表明部分区域已具备较高的多功能集聚与高效复合利用特征,区域空间多功能协同水平相对较高。
图5 莱州市国土空间禀赋综合值与多功能分类

Fig.5 Comprehensive value of endowment and multi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in Laizhou

在空间分布上,莱州市国土空间多功能禀赋综合值总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图6a)。高值区主要分布在3个片区:一是西北部沿海的金城镇和三山岛,依托临港临电产业园、现代渔业产业园和粮食种植区,形成临海多功能集聚带;二是中部莱州主城区,包括永安路街道、文昌路街道等,依托良好的经济基础、产业多元化及便捷交通,构成多功能集聚核心区;三是东南部郭家店镇、驿道镇,以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为主,综合适宜性较高。低值区则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尤其是土山镇沿海滩涂和盐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因自然条件较差、土地利用受生态保护约束,综合值相对较低。从多功能分类看(图6b),面积最大的农业—城镇多宜型,沿东北—西南方向呈带状分布,覆盖平里店镇、城港路街道、郭家店镇等,地势平坦、耕地资源丰富,且靠近莱州主城区及产业园区,依托大莱龙铁路、荣乌高速等交通干线以及黄金开采、高效农业等特色产业,农业与城镇功能融合度高。面积占比次之的生态优势型,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与莱州市陆域生态红线高度一致:东部金仓街道至土山镇的沿海地带地区为烟台沿海防护林省级自然保护区莱州段;西部柞村镇至驿道镇南部区域则是莱州大基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水源地保护区。面积占比第三的农业—生态多宜型,呈斑块状分布于金仓街道东部、驿道镇及柞村镇一带,属于丘陵和平原交错地带,地形起伏适中、耕地质量较好、生态基底稳定,且受城市化干扰较小,具备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和发挥生态涵养与农业生产双重功能的良好条件。农业—城镇—生态多宜型主要分布在文昌路街道、郭家店镇及平里店镇等,位于城镇化发展核心及其轴带上,产业多元化,区位交通便利,有利于城镇、农业和生态多功能耦合发展。
图6 莱州市国土空间多功能禀赋综合值与类型的空间分布

Fig.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ultifunctional endowment and classification for territorial space in Laizhou

为探究多功能禀赋综合值随地形区位与发展要素的变化规律,本文以莱州市政府为中心,从自然地理、陆海统筹、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4个维度,选取平均高程、海岸线距离、城镇中心距离和道路距离进行分析(图7)。①自然地理方面,综合值随高程升高先升后降,在海拔150 m处达到峰值。这是由于该高程区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缓,适宜开展生产建设活动。同时,高程对包含城镇或农业功能的复合空间具有阶梯性限制,整体与高程呈显著负相关。②陆海统筹方面,综合值随海岸线距离增加而升高,在15~20 km范围内出现波动衰减,可能与该区段处于内陆—沿海生态过渡带、环境承载力较低有关。③城镇建设方面,综合值随城镇中心距离增加而降低,反映城镇中心的空间辐射效应显著,带动周边区域多功能集聚。针对边缘地区,可通过改良农业生产和优化沟渠路林系统,提升农业—城镇功能适宜性,释放发展潜力。④基础设施方面,综合值与道路距离呈负相关,说明道路可达性对多功能协同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凸显基础设施对区域功能融合的重要影响。综上,莱州市国土空间多功能禀赋综合值呈现出复杂的多维分异特征,反映区域发展受多重自然与人文要素耦合作用的约束。
图7 莱州市国土空间多功能禀赋综合值随地形区位与发展要素的变化特征

Fig.7 Influence of topographic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 on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of multifunctional endowment in Laizhou

3.3 莱州市国土空间冲突诊断

基于冲突等级诊断矩阵,对多功能类型(k)与土地利用现状类型(m)及国土空间规划类型(n)之间的冲突进行测度,得到莱州市现状冲突和规划冲突空间分布情况(图8a图8b)。整体来看,现状冲突呈离散分布,规划冲突则以土山镇为核心向外递减,呈空间梯度格局。具体而言,现状冲突均值为2.51,标准差为0.72,冲突等级处于较低和中等之间。其中,高冲突区主要聚集在土山镇西北部,多功能优势类型为生态优势型,但现实中土地利用类型以工矿用地为主,不协调的用地类型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引发空间冲突;低冲突区则呈现“点—带”状分布格局,主要位于西南部镇区及沿海岸带沿线等地。规划冲突均值为3.21,标准差为0.56,冲突等级处于中等和较高之间,表明未来国土空间利用冲突可能会加剧。其中,高冲突区主要聚集在土山镇西北部,该区域处于多重规划交织的复杂地带;低冲突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包括柞村镇、程郭镇和驿道镇等地,这些区域位于自然保护区,其多功能优势空间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高度契合,体现了良好的空间规划协调性,为区域未来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图8 莱州市国土空间现状冲突和规划冲突的空间分布

Fig.8 Distribu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existing conflicts and potential planning conflicts in Laizhou

为识别冲突演化趋势,本文采用等分位法将冲突划分为低、中、高三级强度,并通过二元变量图对现状与规划冲突强度进行比较分析(图8c)。结果显示:①冲突缓解区(即规划冲突强度低于现状冲突)面积为332.54 km2,占总面积的18.69%,主要分布在城港路街道、文峰路街道和朱桥镇南部等地。该区域通过布局优化,增强了规划类型与多功能适宜性的契合度,将有效缓解现状冲突。②冲突维持区(即规划冲突等于现状冲突)面积为1106.75 km2,占62.19%。其中,高冲突维持区(即两者均为高强度)面积为484.96 km2,占27.25%,主要集中于土山镇。该区域是莱州市银海化工产业园,多功能类型为生态优势型或城镇—生态多宜型为主,现状和规划用途与多功能类型均存在显著冲突,建议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严格准入门槛等手段缓解生态压力,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③冲突加剧区(即规划冲突强度高于现状冲突)面积为340.34 km2,占19.12%,主要分布于平里店镇、驿道镇北部及沿海地带。该区域主要包括两类多功能类型:一是以金仓街道为代表的农业—生态适宜型或生态优势型沿海生态区;二是以平里店镇为代表的农业—城镇多宜型城镇边缘区。冲突加剧表明该区域规划功能与多功能适宜性偏离度较大,其原因在于区域内多功能类型之间存在协同不足或功能错位,导致空间利用需求与规划安排不匹配,亟需通过分区引导与用途统筹实现精准调控。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基于协同—竞争视角,本文构建国土空间多功能适宜性评估体系,引入三角模型对国土空间多功能进行分类,并通过冲突诊断矩阵定量识别冲突强度,以山东省莱州市为研究区进行实证研究,为其他同类型地区国土整治规划制定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①在理论层面,基于农业、城镇和生态空间适宜性评估体系,构建基于协同—竞争视角的国土空间多功能分类及冲突诊断框架,完善了多功能分类与冲突识别的综合分析框架。②莱州市农业、城镇和生态功能适宜性指数均值分别为0.60、0.51和0.54,多功能分类结果表明单一、双重和三重优势功能面积占比分别为28.62%、57.32%和14.06%,多功能禀赋呈东高西低分布,受自然地理、陆海统筹、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影响显著。③莱州市现状冲突等级处于较低和中等之间,呈离散分布;规划冲突高于现状冲突,以土山镇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国土空间规划在18.69%的区域缓解了现状冲突强度,受多功能类型协同不足或功能错位影响,19.12%的地区规划冲突强度高于现状冲突,导致冲突加剧。

4.2 政策建议

①强化国土空间功能协调的系统性与集成性。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区县,莱州市面临多类空间冲突挑战,亟需构建“农业—城镇—生态”多功能协同优化机制,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城镇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相互支撑,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韧性。结合冲突缓解区的实际,需进一步巩固规划优化成效,加强用途管制和生态用地保护,防止因产业扩张或城镇蔓延引发潜在冲突。同时,建议构建区域生态保护网络,推动生态廊道与农业绿地相结合,形成连续稳定的生态基底,改善空间碎片化利用现状,为区域和周边区县提供可借鉴的示范。
②推行动态冲突监测与调控机制。研究表明,冲突维持区和加剧区面积占比较高,尤其是生态敏感区与产业区叠加的高冲突区域,若不及时发现并干预,可能导致生态退化、资源浪费及规划执行力下降等问题。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引入动态冲突监测与调控机制,并纳入区域空间“体检评估”体系。通过实时监测分析,及时识别冲突变化和热点区域,灵活调整用地布局和开发强度,分区引导土地用途统筹与产业结构优化,推动高冲突维持区的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提升空间治理的前瞻性与适应性,确保空间利用与多功能适宜性持续匹配。
③针对空间冲突分区实施差异化和精细化管控。莱州市空间冲突呈现局部集聚、类型多样的特点,特别是在城镇扩张与农业、生态交汇地带,高冲突和冲突加剧区分布较为集中。针对不同冲突分区,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管理:对于高冲突维持区,需严格准入门槛,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对冲突加剧区,应在科学评估国土空间多功能优势与潜力基础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边界和功能布局,统筹农业、城镇、生态等多种功能,实现空间利用的相互协调与高效配置;对冲突缓解区,积极巩固规划成效,探索多功能耦合与集约利用模式,促进农业、生态与城镇功能高效衔接,整体提升国土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本文基于协同—竞争视角,聚焦国土空间多功能分类及其与现状和规划的冲突分析,为优化国土空间提供新思路。但仍存在局限性:①国土空间冲突矩阵构建方法有待优化。尽管已通过多轮专家咨询和敏感性分析增强了稳健性,但现阶段仍主要依赖专家打分赋值,主观性难以完全避免,未来可引入多源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结合量化反馈机制,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通用性。②基本评价单元选择研究有待深化。本文选取半径为500 m的六边形格网作为评价单元,后续可通过多尺度和多形态单元对比,探讨其对冲突识别结果的敏感性及适用性,形成更科学的单元划分依据。③陆海统筹视角下的系统研究有待完善。本文案例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本研究主要聚焦陆地空间,后续可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开展陆海多功能冲突及耦合机制研究,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的整体性与精细化水平。
[1]
岳文泽, 侯丽, 韦静娴. 国土空间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基本内涵、模式演进与关键挑战[J]. 中国土地科学, 2024, 38(1):36-44.

[2]
李彦平, 刘大海, 姜伟, 等.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海洋空间用途管制的关键问题思考[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4):895-909.

DOI

[3]
严金明, 黄宇金, 夏方舟.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基本遵循、理论逻辑和战略任务[J]. 中国土地科学, 2023, 37(11):1-10.

[4]
尹怡诚, 成升魁, 马润田, 等. 基于“在地性”与“协同性”的丘陵地区县域“双评价”模式探讨——以湖南辰溪县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40(9):102-113.

DOI

[5]
付晶莹, 郜强, 江东, 等. 黑土保护与粮食安全背景下齐齐哈尔市国土空间优化调控路径[J]. 地理学报, 2022, 77(7):1662-1680.

DOI

[6]
丁建中, 陈逸, 陈雯. 基于生态—经济分析的泰州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6):842-848.

[7]
周德, 赵骁阳, 徐之寒, 等. 国土空间规划下中国沿海地区陆海统筹的路径优化[J]. 经济地理, 2023, 43(10):180-189.

DOI

[8]
樊杰.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指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

[9]
Liu Y, Zhou Y.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21, 102(3):1-8.

[10]
王园园, 谈国新, 张文元. 滇西北乡村康养旅居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4, 44(11):222-231.

DOI

[11]
江东, 林刚, 付晶莹. “三生空间”统筹的科学基础与优化途径探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5):1085-1101.

DOI

[12]
Niu J, Jin G, Zhang L. Territorial spatial zoning based 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its impact on ecosystem services in Ezhou city[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3, 33(11):2278-2294.

DOI

[13]
刘雨婷, 覃盟琳, 欧阳慧婷, 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国土空间资源配置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1358-1383.

DOI

[14]
Zhang Z, Li J. Spatial suitability and multi-scenarios for land use:Simulation and policy insights from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perspective[J]. Land Use Policy, 2022, 119(8):1-13.

[15]
Ma Y, Xue F, Yang Z. Coupling study on territory spac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simulation:a case study of Jiangxi province,China[J]. 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23, 25(8):8279-8298.

[16]
潘方杰, 万庆, 曾菊新, 等. 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冲突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3, 43(2):80-92.

DOI

[17]
尹延兴, 金晓斌, 韩博, 等“空间冲突—功能障碍”视角下国土综合整治内涵、机制与实证[J].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38(7):272-281,345.

[18]
Kosow H, Wassermann S. Conflicts in the inter-municipal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areas-a case study using cognitive-affective mapping[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24, 32(6):1273-1294.

[19]
Chen W Y, Hu F Z Y, Li X, et al. Strategic interaction in municipal governments' provision of public green spaces:A dynamic spatial panel data analysis in transitional China[J]. Cities, 2017, 71(6):1-10.

[20]
Li X, Huang J, Tu Z, et al. Bringing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into cell identification for shoreline management planning in a coastal city of Southeast China[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2021, 207(4):1-11.

[21]
杨洋, 王晨, 章立玲, 等. 基于国家规划的新型城镇化状态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 35(7):51-58.

[22]
金志丰, 朱凤武, 严长清, 等.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纠错实施机制——以江苏省仪征市和张家港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0):2223-2233.

DOI

[23]
顾观海, 吴彬, 张文主, 等. 中国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演变及驱动机制的区域差异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1022-1038.

DOI

[24]
Qu Y, Wang S, Tian Y, et al.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for region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identification,medi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potential land utilization conflict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J]. Land Use Policy, 2023, 125(12):1-14.

[25]
张艳, 江海云, 杨维新. 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5, 47(4):1-15.

[26]
Wei J, Li Z, Xue W, et al. The ChinaHighPM10 dataset:Generation,validation,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from 2015 to 2019 across China[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1, 146(12):106290.

[27]
曹根榕, 顾朝林, 张乔扬. 基于POI数据的中心城区“三生空间”识别及格局分析——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 249(2):44-53.

[28]
张赫, 乔红, 王睿, 等. 基于海陆统筹的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及分区优化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3, 38(1):1-8.

[29]
Song Z, Yu L. Multifractal features of spatial variation in construction land in Beijing (1985-2015)[J]. Palgrave Communications, 2019, 5(1):1-15.

[30]
王梦婧, 吕悦风, 吴次芳, 等.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县域村庄分类模式研究——以山东省莱州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9):1-7.

[31]
李建春, 起晓星, 袁文华. 基于POI数据的建设用地多功能混合利用空间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2):239-250.

DOI

[32]
TD/T 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S]. 北京: 自然资源部, 2019.

[33]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Marine Proofing for Good Environmental Status of the Sea:Good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errestrial Planning[M]. Cardiff:WWF, Celtic Seas Partnership, 2016.

[34]
林坚, 吴宇翔, 吴佳雨, 等. 论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兼析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J]. 城市规划, 2018, 42(5):9-17.

[35]
Zhou D, Zhao X, Li P, et al. Assessing territorial space conflicts in the coastal zone of Wenzhou,China:A land-sea interaction perspective[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926(3):1-15.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