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人口研究热点与展望
刘艳军(1981—),男,吉林镇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经济地理。E-mail:liuyj323@nenu.edu.cn |
收稿日期: 2021-08-28
修回日期: 2021-09-09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1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17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2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22007)
Hotspots and Prospects of Population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eography
Received date: 2021-08-28
Revised date: 2021-09-09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人口问题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新时期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人口研究主要包括人口空间分布、人口迁移及流动网络、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劳动力及人力资本集疏、人口收缩以及城市与区域人口发展等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逻辑关系,形成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人口研究的逻辑框架。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人口规模即将达峰、人口流动规模依然庞大以及人口空间格局不断变化等背景下,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人口研究的未来趋向,对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并从强化理论探讨与重大问题研究、深化新数据和技术方法应用、拓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展国际比较与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人口研究的未来方向。
刘艳军 , 汤爽爽 , 吴康 , 林李月 , 黄耿志 , 刘涛 , 戚伟 , 魏冶 .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人口研究热点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21 , 41(10) : 97 -105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0.011
Population issu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s of economic geography. The topics of China's population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new era includ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flow networ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of labor force and human capital, population shrinkage, as well as urban and regional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e latest progress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in various research fields are combed to form the logical framework of China's population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approaching peak of population scale, the still large scale of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the future trend of China's population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eography is further discussed, and the key research fields are prospecte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eography is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major issues research,deepening the application of new data and technical methods, expand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carrying out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cooperation.
[1] |
刘劲松. 中国人口地理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 2014, 69(8):1177-1189.
|
[2] |
李小建, 胡雪瑶, 史焱文, 等. 乡村振兴下的聚落研究——来自经济地理学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3-14.
|
[3] |
封志明, 李鹏. 20世纪人口地理学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2):131-140.
|
[4] |
胡焕庸. 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 地理学报, 1935, 2(2):33-74.
|
[5] |
朱宇, 丁金宏, 王桂新, 等. 近40年来的中国人口地理学——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的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4):466-482.
|
[6] |
王桂新. 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
[7] |
柏中强, 王卷乐, 杨雅萍, 等. 基于乡镇尺度的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5, 70(8):1229-1242.
|
[8] |
马颖忆, 陆玉麒, 张莉. 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167-175.
|
[9] |
吕晨, 樊杰, 孙威.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地理, 2009, 29(11):1797-1802.
|
[10] |
米瑞华, 高向东.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19(4):65-78.
|
[11] |
张国俊, 黄婉玲, 周春山, 等. 城市群视角下中国人口分布演变特征[J]. 地理学报, 2018, 73(8):1513-1525.
|
[12] |
张明志, 余东华, 孙媛媛. 高铁开通对城市人口分布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8(5):94-108,128.
|
[13] |
覃成林, 刘佩婷. 行政等级、公共服务与城市人口偏态分布[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 37(11):102-110.
|
[14] |
葛美玲, 封志明. 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人口之分布格局研究——兼与胡焕庸1935年之研究对比[J]. 人口研究, 2008, 32(1):51-57.
|
[15] |
戚伟, 刘盛和, 赵美风.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J]. 地理学报, 2015, 70(4):551-566.
|
[16] |
陈明星, 李扬, 龚颖华, 等. 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J]. 地理学报, 2016, 71(2):179-193.
|
[17] |
丁金宏, 程晨, 张伟佳, 等. 胡焕庸线的学术思想源流与地理分界意义[J]. 地理学报, 2021, 76(6):1317-1333.
|
[18] |
李佳洺, 陆大道, 徐成东, 等.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J]. 地理学报, 2017, 72(1):148-160.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钟炜菁, 王德, 谢栋灿, 等. 上海市人口分布与空间活动的动态特征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J]. 地理研究, 2017, 36(5):972-984.
|
[24] |
淳锦, 张新长, 黄健锋, 等. 基于POI数据的人口分布格网化方法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 34(4):83-89,124,2.
|
[25] |
|
[26] |
刘涛, 齐元静, 曹广忠. 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J]. 地理学报, 2015, 70(4):567-581.
|
[27] |
戚伟, 赵美风, 刘盛和. 1982—2010年中国县市尺度流动人口核算及地域类型演化[J]. 地理学报, 2017, 72(12):2131-2146.
|
[28] |
|
[29] |
罗小龙, 曹姝君, 顾宗倪. 回流城镇化:中部地区城镇化开启新路径[J]. 地理科学, 2020, 40(5):685-690.
|
[30] |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城镇化中后期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转变及政策应对[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2):2054-2067.
|
[31] |
周皓. 中国人口流动模式的稳定性及启示——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的思考[J]. 中国人口科学, 2021(3):28-41,126-127.
|
[32] |
程梦瑶, 段成荣. 迁徙中国形态得到进一步确认[J]. 人口研究, 2021, 45(3):75-81.
|
[33] |
古恒宇, 沈体雁. 中国高学历人才的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J]. 地理学报, 2021, 76(2):326-340.
|
[34] |
李琴, 谢治. 青年流动人才空间分布及居留意愿影响因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J]. 经济地理, 2020, 40(9):27-35.
|
[35] |
马志飞, 尹上岗, 张宇, 等. 中国城城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流动规律及其形成机制[J]. 地理研究, 2019, 38(4):926-936.
|
[36] |
赵梓渝, 魏冶, 庞瑞秋, 等. 基于人口省际流动的中国城市网络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研究——兼论递归理论用于城市网络研究的条件性[J]. 地理学报, 2017, 72(6):1032-1048.
|
[37] |
贺艳华, 邓凯韶, 唐承丽, 等. 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特征及动力机制[J]. 经济地理, 2017, 37(1):74-81.
|
[38] |
文超, 詹庆明, 刘达, 等. 基于有向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分析[J]. 地理科学, 2021, 41(6):971-979.
|
[39] |
罗琼, 舒红, 徐亚瑾, 等. 移动轨迹数据支持下的城市居民通勤活动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1, 46(5):718-725.
|
[40] |
|
[41] |
叶玉瑶, 王长建, 张虹鸥, 等. 基于人口流动的广东省COVID-19疫情风险时空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11):2521-2534.
|
[42] |
陆大道, 陈明星. 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 地理学报, 2015, 70(2):179-185.
|
[43] |
任远. 城镇化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J]. 城市规划学刊, 2016(2):66-71.
|
[44] |
陈杰.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6(3):30-35.
|
[45] |
|
[46] |
顾朝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J]. 人文地理, 2004, 19(2):1-5.
|
[47] |
|
[48] |
周春山, 王宇渠, 徐期莹, 等. 珠三角城镇化新进程[J]. 地理研究, 2019, 38(1):45-63.
|
[49] |
高佳, 宋戈.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对农地流转的影响[J]. 经济地理, 2020, 40(8):172-178.
|
[50] |
戈大专, 龙花楼, 张英男, 等. 中国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格局及其耦合关系[J]. 地理学报, 2017, 72(6):1063-1077.
|
[51] |
严浩坤. 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与地区差距[J]. 地理科学, 2008, 28(2):179-184.
|
[52] |
汤爽爽, 郝璞. 中国农村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分析——以南京市和苏州市为例[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8, 10(4):222-224.
|
[53] |
杨忍, 徐茜, 张琳, 等. 珠三角外围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8, 37(11):2305-2317.
|
[54] |
田光进, 张增祥, 周全斌, 等. 中国城市就业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3):275-281.
|
[55] |
蔡兴, 莫骄, 冯志坚. 中国出口、FDI与就业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检验[J]. 经济地理, 2009, 29(2):215-219.
|
[56] |
黄耿志, 薛德升, 张虹鸥. 中国城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特征与城市化效应[J]. 地理研究, 2016, 35(3):442-454.
|
[57] |
王振波, 朱传耿. 中国就业的空间模式及区域划分[J]. 地理学报, 2007, 62(2):191-199.
|
[58] |
沈体雁, 张晓欢, 赵作权. 东北地区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基于两次经济普查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 经济地理, 2012, 32(10):14-20.
|
[59] |
罗翔, 宋鑫, 朱丽霞, 等. 京津冀城市群就业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及溢出效应[J]. 经济地理, 2020, 40(8):59-66.
|
[60] |
林耿. 广东省就业空间的性别化及权力特征[J]. 地理学报, 2010, 65(4):427-442.
|
[61] |
刘霄泉, 孙铁山, 李国平. 北京市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J]. 地理研究, 2011, 30(7):1262-1270.
|
[62] |
王桂新, 魏星. 上海从业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分析[J]. 地理学报, 2007, 62(2):200-210.
|
[63] |
张美丽, 李柏洲. 中国人才集聚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22):38-44.
|
[64] |
|
[65] |
黄维德, 柯迪, 王达明. 上海人力资本贬值的计量及其社会性成因的实证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 2013, 25(8):101-114.
|
[66] |
刘晖, 李欣先, 李慧玲. 专业技术人才空间集聚与京津冀协同发展[J]. 人口与发展, 2018, 24(6):109-124,108.
|
[67] |
刘晔, 王若宇, 薛德升, 等. 中国高技能劳动力与一般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9, 38(8):1949-1964.
|
[68] |
齐宏纲, 戚伟, 刘盛和.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的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9):2000-2014.
|
[69] |
|
[70] |
吴康, 孙东琪. 城市收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17, 37(11):59-67.
|
[71] |
吴康, 龙瀛, 杨宇. 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的局部收缩:格局、类型与影响因素识别[J]. 现代城市研究, 2015(9):26-35.
|
[72] |
|
[73] |
胡语宸, 刘艳军, 孙宏日. 城市增长与收缩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20, 40(9):1450-1459.
|
[74] |
|
[75] |
杜志威, 李郇. 基于人口变化的东莞城镇增长与收缩特征和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1):1837-1846.
|
[76] |
李郇, 李先锋, 邓嘉怡. 产权视角下中国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增长与收缩——以珠江三角洲东莞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19, 39(1):1-10.
|
[77] |
吴浩, 王秀, 周宏浩, 等. 东北三省资源型收缩城市经济效率与生计脆弱性的时空分异与协调演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9, 39(12):1962-1971.
|
[78] |
|
[79] |
高舒琦, 龙瀛. 东北地区收缩城市的识别分析及规划应对[J]. 规划师, 2017, 33(1):26-32.
|
[80] |
毛其智, 龙瀛, 吴康.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2000年到2010年[J]. 城市规划, 2015, 39(2):38-43.
|
[81] |
封志明, 杨玲, 杨艳昭, 等.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疏过程与空间格局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3, 15(1):11-18.
|
[82] |
刘振, 戚伟, 齐宏纲, 等. 多时期演变视角下中国人口收缩区的识别、空间特征与成因类型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3):357-369.
|
[83] |
王露, 封志明, 杨艳昭, 等. 2000—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4, 69(12):1790-1798.
|
[84] |
刘振, 戚伟, 齐宏纲, 等. 1990—2015年中国县市尺度人口收缩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7):1565-1579.
|
[85] |
焦林申, 张敏. 收缩乡村的空废成因与精明收缩规划策略——基于豫东典型乡村的田野调查[J]. 经济地理, 2021, 41(4):221-232.
|
[86] |
|
[87] |
刘彦随, 刘玉.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0, 29(1):35-42.
|
[88]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
[89] |
于潇, 续伊特. 中国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差异[J]. 人口学刊, 2021, 43(3):37-47.
|
[90] |
汤爽爽, 黄贤金. 农村流动人口定居城市意愿与农村土地关系——以江苏省不同发展程度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 2015, 39(3):42-48.
|
[91] |
李志刚, 梁奇, 林赛南. 转型期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特征与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1):40-49.
|
[92] |
尹德挺. 超大城市人口调控困境的再思考[J]. 中国人口科学, 2016(4):61-73,127.
|
[93] |
闫东升, 孙伟, 王玥, 等. 长江三角洲人口分布演变、偏移增长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2):2068-2082.
|
[94] |
贺三维, 邵玺. 京津冀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空间集聚及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18, 38(1):95-102.
|
[95] |
黄贤金, 金雨泽, 徐国良, 等. 胡焕庸亚线构想与长江经济带人口承载格局[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12):1937-1944.
|
[96] |
魏献花, 白永平, 车磊, 等. 基于栅格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 干旱区地理, 2019, 42(5):1176-1184.
|
[97] |
|
[98] |
贾占华, 谷国锋.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6, 36(12):60-68.
|
[99] |
陈妍, 梅林.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人口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J]. 地理科学, 2018, 38(3):402-409.
|
[100] |
樊新生, 高更和, 罗庆. 农村劳动力流动空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 35(7):134-139,38.
|
[101] |
胡宝华, 柴富成.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户籍人口迁出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J]. 西北人口, 2019, 40(5):117-126.
|
[102] |
敬博, 李同昇, 温伯清, 等. 基于地形因素的秦巴山区人口—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5):793-803.
|
[103] |
史莎娜, 谢炳庚, 胡宝清, 等. 桂西北喀斯特山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因素的关系[J]. 地理科学, 2019, 39(9):1484-1495.
|
[104] |
韩淞宇. 边境地区人口过疏化问题研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 人口学刊, 2019, 41(4):104-112.
|
[105] |
温勇, 徐铭东, 宗占红, 等. 沿边地区人口安全问题与对策——以阿拉善盟为例[J]. 人口与发展, 2014, 20(6):16-24.
|
[106] |
刘倩, 陈佳, 吴孔森, 等.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户多维贫困测度与影响机理分析——以商洛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996-1012.
|
[107] |
王晓鸿, 范志雄, 曹子坚. 贫困地区农户生计选择、农民增收的差异性研究——基于田野调查的实证数据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6):28-34.
|
[108] |
黄耿志, 张虹鸥, 王洋, 等. 西方劳工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0):1185-1195.
|
[109] |
黄耿志, 周进. 国外社会升级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 人文地理, 2021, 36(3):15-23,107.
|
[110] |
吴康, 戚伟. 收缩型城市:认知误区、统计甄别与测算反思[J]. 地理研究, 2021, 40(1):213-229.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