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
保继刚(1964—),男,云南个旧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E-mail:eesbjg@mail.sysu.edu.cn |
收稿日期: 2021-09-18
修回日期: 2021-09-22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20104002)
Development of Tourism Geography as a Discipline in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9-18
Revised date: 2021-09-22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依据旅游供需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将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旅游发展划分为观光旅游主导阶段(1978—1988年)、旅游供需多元化阶段(1989—1998年)、旅游日常化阶段(1999—2012年)、旅游供给侧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等四个阶段。在观光旅游主导阶段,中国旅游地理学紧密围绕关键现实问题,探寻观光旅游发展规律并用以指导产业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旅游供需多元化阶段,部分新兴产品的开发建设问题得到较好的理论回应,但没能构建一个旅游地空间竞合的系统理论;在旅游日常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成为单一领域的专家,推动学科的深化和细化研究,但对宏观复杂非线性问题,却无法进行有效的学术应对;在旅游供给侧改革阶段,不少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综合性的可持续旅游研究开始出现,对旅游地理学新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的讨论日益增多,但迄今尚未在更加系统而全局的视野中建立真正的科学问题体系,并针对科学问题系统性地探寻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认为,十分必要群策群力地梳理旅游地理学科学问题体系、探寻有效方法、开展协同研究;应尽快解决过去遗留的理论问题,做好应对未来变化的准备。
保继刚 , 杨虹霓 , 翁时秀 .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J]. 经济地理, 2021 , 41(10) : 79 -86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0.009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ourism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process of Chines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the stage that sightseeing dominates in tourism activities (1978-1988),the stage that tourism supply and demand are diversified (1989-1998),the stage that tourism becomes a need in people's daily life (1999-2012), and the stage that tourism supply side go through constructive reforms (2013 to present). In the first stage,China's tourism geography scholars strived to focus on key practical issues,explore basic principl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and apply them to guide real-world practices,thus connecting theories to practices. In the second stage,some practical issu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theoretically examined. However,systematic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spatial relationships (competition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destinations were omitted in tourism geography area. In the third stage,many scholars focused on one particular area,which enabled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to go in-depth into multiple academic directions. Yet,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in this stage failed to address macro-complex and nonlinear problems. In the fourth stage,some research work has reached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world. Comprehensive sustainable tourism research has appeared. Discussions on discipline system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ourism geography are increasing. Unfortunately,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system hasn't been established yet. In addition,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ourism geography area is under investigated. It is upmost important for scholars in this area to work together,summarize discipline system,construct research methodology,and collaborate on research projects. Theoretical issues left from the past should be resolved soon to prepare for the future challenges.
[1] |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
[2] |
杨冠雄. 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J]. 国外人文地理, 1988(1):43-46.
|
[3] |
郭来喜, 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研究, 1990, 9(1):78-87.
|
[4] |
|
[5] |
保继刚, 吴必虎, 陆林. 中国旅游地理学20年(1978-1998)[C]//吴传钧,刘昌明,吴履平. 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
[6] |
刘锋.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J]. 地理研究, 1999, 18(4):434-443.
|
[7] |
魏小安. 关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性问题[J]. 旅游学刊, 2000(5):9-14.
|
[8] |
吴必虎, 冯若梅, 张丽. 90年代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0, 20(3):91-95,128.
|
[9] |
马耀峰.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优势与挑战[J]. 地理学报, 2004, 59(S1):139-144.
|
[10] |
保继刚, 张骁鸣. 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J]. 地理学报, 2004, 59(S1):132-138.
|
[11] |
保继刚. 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 地理学报, 2009, 64(10):1184-1192.
|
[12] |
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J]. 旅游学刊, 2010, 25(10):13-17.
|
[13] |
|
[14] |
保继刚, 尹寿兵, 梁增贤, 等.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1506-1512.
|
[15] |
保继刚, 翁时秀, 徐红罡, 等. 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于“知识溢出”的审视[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8):29-34.
|
[16] |
|
[17] |
翁时秀, 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学术实践的代际差异与学科转型[J]. 地理研究, 2017, 36(5):824-836.
|
[18] |
葛全胜, 钟林生, 陆林.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1-10.
|
[19] |
张捷, 董雪旺, 汪侠, 等. 国家战略需求与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实践[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27-41.
|
[20] |
陆林, 肖洪根, 周尚意.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问题:学术内涵、核心概念和未来方向[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42-51.
|
[21] |
吴必虎, 黄潇婷, 刘培学, 等.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和研究技术革新[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52-65.
|
[22] |
保继刚, 席建超, 沈世伟, 等.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与国际化对比[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11-26.
|
[23] |
国家旅游局. 邓小平与旅游[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
[24] |
魏小安, 蒋曦宁. 中国旅游发展新常态、新战略[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6.
|
[25] |
陈传康. 陈传康旅游文集[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3.
|
[26] |
郭来喜, 杨冠雄. 旅游地理文集[M].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地理组, 1982.
|
[27] |
陈传康. 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案例研究[J]. 旅游论坛, 1986(1):14-20.
|
[28] |
陈传康, 徐君亮. 陆丰县的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层次结构[J]. 热带地理, 1986, 6(3):222-231.
|
[29] |
保继刚. 北京市国内游客预测模式[J]. 青年地理学家, 1986, 2(4):45-49.
|
[30] |
陆林. 黄山国内游客流量预测[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3):94-99.
|
[31] |
陈健昌, 保继刚. 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J]. 地理研究, 1988, 7(3):44-51.
|
[32] |
岳祚茀. 旅游动机研究与旅游发展决策[J]. 旅游学刊, 1987, 2(3):32-36.
|
[33] |
张凌云. 旅游地引力模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地理研究, 1989, 8(1):76-87.
|
[34] |
保继刚. 旅游系统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 北京: 北京大学, 1986.
|
[35] |
刘家麒. 旅游容量与风景区规划[J]. 城市规划研究, 1981(2):44-49.
|
[36] |
张凌云. 旅游业区位问题初探[J]. 旅游论丛, 1985(2):34-38.
|
[37] |
陈传康, 郑洁华.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上而下的深化应用开拓——地段设计实例研究[J]. 热带地理, 1991, 11(2):97-104.
|
[38] |
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 旅游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
[39] |
郭来喜, 吴必虎, 刘锋, 等. 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 地理学报, 2000, 55(3):294-301.
|
[40] |
张捷, 都金康, 周寅康, 等. 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 地理学报, 1999, 54(4):71-78.
|
[41] |
吴必虎, 唐俊雅, 黄安民, 等.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 地理学报, 1997, 52(2):3-9.
|
[42] |
保继刚. 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J]. 地理学报, 1997, 52(3):47-55.
|
[43] |
李蕾蕾.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 旅游学刊, 1998(1):46-48.
|
[44] |
孙根年.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模式研究[J]. 资源科学, 1998, 20(6):42-46.
|
[45] |
唐顺铁. 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 地理研究, 1998, 17(2):34-38.
|
[46] |
陶伟. 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
[47] |
陆林. 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兼论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之比较[J]. 地理学报, 1996, 51(4):315-321.
|
[48] |
保继刚. 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J]. 地理研究, 1994, 13(3):83-89.
|
[49] |
楼嘉军. 试论我国的主题公园[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 9(3):47-51.
|
[50] |
张凌云. 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89, 5(1):40-43.
|
[51] |
保继刚, 彭华. 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研究——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J]. 人文地理, 1994, 9(2):4-9.
|
[52] |
窦文章, 杨开忠, 杨新军. 区域旅游竞争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 2000, 15(3):22-27.
|
[53] |
陶伟, 戴光全. 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 人文地理, 2002, 17(4):29-33.
|
[54] |
保继刚. 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J]. 地理学报, 1995, 50(4):353-359.
|
[55] |
保继刚, 侯灵梅. 非市场竞争条件下喀斯特洞穴旅游竞争研究[J]. 旅游科学, 2007, 21(3):52-58.
|
[56] |
郭来喜.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旅游课题浅释[J]. 人文地理, 1996, 11(S1):17-25.
|
[57] |
王宁. 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58] |
刘德谦. 中国旅游70年:行为、决策与学科发展[J]. 经济管理, 2019, 41(12):177-202.
|
[59] |
汪德根, 陈田, 陆林, 等. 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J]. 地理学报, 2015, 70(2):214-233.
|
[60] |
何景明, 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28(5):125-128.
|
[61] |
王兵. 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 旅游学刊, 1999(2):38-42,79.
|
[62] |
张凌云, 黎巎, 刘敏. 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 旅游学刊, 2012, 27(5):66-73.
|
[63] |
马耀峰, 李永军. 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J]. 人文地理, 2001, 16(6):44-46,35.
|
[64] |
陈秀琼, 黄福才.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06, 61(12):1271-1280.
|
[65] |
保继刚,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 地理学报, 2006, 61(4):401-413.
|
[66] |
李山, 王铮, 钟章奇.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J]. 地理学报, 2012, 67(4):526-544.
|
[67] |
张朝枝, 保继刚. 休假制度对遗产旅游地客流的影响——以武陵源为例[J]. 地理研究, 2007, 26(6):1295-1303.
|
[68] |
王云才, 郭焕成, 杨丽. 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J]. 地理科学, 2006, 26(6):735-742.
|
[69] |
钟林生, 唐承财, 郭华.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金银滩草原景区旅游功能区划[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7):1813-1819.
|
[70] |
章锦河, 张捷.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 地理学报, 2004, 59(5):763-771.
|
[71] |
|
[72] |
|
[73] |
|
[74] |
|
[75] |
保继刚, 苏晓波.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 地理学报, 2004, 59(3):427-436.
|
[76] |
保继刚, 左冰. 旅游招商引资中的制度性机会主义行为解析——西部A地旅游招商引资个案研究[J]. 人文地理, 2008, 23(3):1-6.
|
[77] |
左冰, 保继刚. 制度增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土地权利变革[J]. 旅游学刊, 2012, 27(2):23-31.
|
[78] |
翁时秀, 彭华. 旅游发展初级阶段弱权利意识型古村落社区增权研究——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J]. 旅游学刊, 2011, 26(7):53-59.
|
[79] |
李佳, 钟林生, 成升魁. 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09, 24(8):71-76.
|
[80] |
徐红罡. 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J]. 旅游科学, 2005(3):74-78.
|
[81] |
赵同谦, 欧阳志云, 郑华, 等.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4):480-491.
|
[82] |
章锦河, 张捷.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 地理学报, 2004, 59(5):763-771.
|
[83] |
蔡萌, 汪宇明. 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 旅游学刊, 2010, 25(1):13-17.
|
[84] |
保继刚. 有预算的消费与中国旅游发展[J]. 旅游学刊, 2015, 30(2):1-3.
|
[85] |
曾博伟, 魏小安. 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6.
|
[86] |
|
[87] |
|
[88] |
刘春济, 冯学钢, 高静. 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J]. 旅游学刊, 2014, 29(8):37-49.
|
[89] |
|
[90] |
唐晓云. 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J]. 人文地理, 2015, 30(1):135-142.
|
[91] |
|
[92] |
黄震方, 黄睿. 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J]. 地理研究, 2015, 34(1):15-26.
|
[93] |
保继刚, 张捷, 徐红罡, 等.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在他乡与故乡之间[J]. 地理研究, 2017, 36(5):803-823.
|
[94] |
翁时秀. 地缘政治格局重构对全球旅游系统的影响[J]. 旅游论坛, 2021, 14(2):14-17.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