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地理学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王姣娥(1981—),女,湖南涟源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交通地理与区域发展等。E-mail:wangje@igsnrr.ac.cn。※其他作者为共同第二作者,按姓氏拼音排序。 |
收稿日期: 2021-09-01
修回日期: 2021-09-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4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09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1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209)
Inheritance,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ransport Geography in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9-01
Revised date: 2021-09-20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交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经过60多年的建设,我国交通地理学已经形成一门体系相对较为完善的学科,21世纪以来,在学科理论建设、新方法与新技术探索、交通发展模式与规律总结、交通系统与区域发展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国家发展需求带动学科发展是交通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为加强与国际前沿接轨,学科发展的计量化、国际化和“以人为本”导向增强,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及交通规划、网络科学、环境科学、旅游科学等学科交叉性得到强化,新数据、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取得突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未来我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将重点包括:①面向全球的跨境互联互通地理研究;②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研究;③面向新发展格局的物流与供应链地理研究;④面向人民满意的城乡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⑤面向学科前沿的交通地理学理论创新研究;⑥面向人工智能的交通与信息技术交叉集成研究。
王姣娥 , 陈娱 , 戴特奇 , 杜方叶 , 郭建科 , 黄洁 , 焦敬娟 , 李涛 , 刘承良 , 马亮 , 王磊 , 宗会明 . 中国交通地理学的传承发展与创新[J]. 经济地理, 2021 , 41(10) : 59 -6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0.007
Transport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economic geography. After more than 60 years of development,transport geography has become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discipline. Remark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the exploration of new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atterns and laws of transport development,and the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port system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ince 2000. Serving the demand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transport geography. To be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research on transport geography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ntitative,international,humanistic orientation,the intersections with other branches of geography and other disciplines,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data,new technology,and new method. After the proposal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China to enhanc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 transport sector",the future research of transport geography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Research on transport connectivity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2)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transport network; 3) Study on logistics geography and supply chain in the context of new development patterns; 4)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transport to improve people's satisfaction with transport; 5) Research 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ransport geography; 6)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ff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 |
白寿彝. 中国交通史上海[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7.
|
[2] |
盛叙功. 交通地理[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1.
|
[3] |
金凤君, 王成金, 王姣娥, 等. 新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与贡献[J]. 经济地理, 2009, 29(10):1588-1593.
|
[4] |
|
[5] |
金凤君, 王成金, 李秀伟. 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J]. 地理学报, 2008, 63(8):787-798.
|
[6] |
王成金, 王伟, 张梦天, 等. 中国道路网络的通达性评价与演化机理[J]. 地理学报, 2014, 69(10):1496-1509.
|
[7] |
汪德根, 陈田, 陆林, 等. 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J]. 地理学报, 2015, 70(2):214-233.
|
[8] |
|
[9] |
张莉, 陆玉麒.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区域可达性评价——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 地理学报, 2006(12):1235-1246.
|
[10] |
陈洁, 陆锋, 翟瀚, 等. 面向活动地点推荐的个人时空可达性方法[J]. 地理学报, 2015, 70(6):931-940.
|
[11] |
|
[12] |
金凤君, 王成金. 轴—辐侍服理念下的中国航空网络模式构筑[J]. 地理研究, 2005(5):774-784.
|
[13] |
金凤君. 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空间组织[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
[14] |
莫辉辉, 王姣娥, 金凤君. 交通运输网络的复杂性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6):112-120.
|
[15] |
莫辉辉, 王姣娥. 复杂交通网络——结构、过程与机理研究[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
[16] |
王姣娥, 焦敬娟, 黄洁, 等. 交通发展区位测度的理论与方法[J]. 地理学报, 2018, 73(4):666-676.
|
[17] |
王姣娥, 杜德林, 金凤君. 多元交通流视角下的空间级联系统比较与地理空间约束[J]. 地理学报, 2019, 74(12):2482-2494.
|
[18] |
|
[19] |
张文尝. 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布局问题[J]. 地理学报, 1981, 36(2):157-170.
|
[20] |
吴传钧, 孙承烈, 邓静中. 铁路选线调查方法的初步经验[J]. 地理学报, 1955, 21(2):155-164.
|
[21] |
金凤君, 王姣娥. 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J]. 地理学报, 2004, 59(2):293-302.
|
[22] |
王成金. 中国高速公路网的发展演化及区域效应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6):126-137.
|
[23] |
|
[24] |
曹有挥, 曹卫东, 金世胜, 等. 中国沿海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形成演化机理[J]. 地理学报, 2003(3):424-432.
|
[25] |
|
[26] |
金凤君, 陈卓.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地理格局演变与规律[J]. 地理学报, 2019, 74(10):1941-1961.
|
[27] |
|
[28] |
王姣娥, 莫辉辉, 金凤君. 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J]. 地理学报, 2009, 64(8):899-910.
|
[29] |
|
[30] |
焦敬娟, 王姣娥, 金凤君, 等. 高速铁路对城市网络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铁路客运班列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2):265-280.
|
[31] |
陈卓, 金凤君, 杨宇, 等. 高速公路流的距离衰减模式与空间分异特征——基于福建省高速公路收费站数据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8):1086-1095.
|
[32] |
吴康, 方创琳, 赵渺希, 等.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影响下的跨城流动空间特征[J]. 地理学报, 2013, 68(2):159-174.
|
[33] |
李涛, 王姣娥, 高兴川. 中国居民工作日与节假日的城际出行网络异同性研究[J]. 地理学报, 2020, 75(4):833-848.
|
[34] |
韩增林, 杨荫凯, 张文尝, 等. 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00(4):295-300.
|
[35] |
张文尝. 工业波沿交通经济带扩散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0(4):335-342.
|
[36] |
金凤君. 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3):276-285.
|
[37] |
|
[38] |
王武林, 王成金. 基于东北航线的中欧贸易研究[J]. 地理学报, 2021, 76(5):1105-1121.
|
[39] |
任鹏, 彭建东, 杨红, 等. 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职住平衡与建成环境的关系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1, 23(7):1231-1245.
|
[40] |
沈体雁, 周麟, 王利伟, 等. 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交通网络指向研究——以北京城市中心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947-956.
|
[41] |
曹小曙, 林强.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广州城市社区居民出行行为[J]. 地理学报, 2011, 66(2):167-177.
|
[42] |
莫海彤, 魏宗财, 翟青. 老城区共享单车出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为例[J]. 南方建筑, 2019(1):7-12.
|
[43] |
|
[44] |
王缉宪. 高速铁路影响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机理[J]. 国际城市规划, 2011, 26(6):1-5.
|
[45] |
吴传钧, 高小真. 海港城市的成长模式[J]. 地理研究, 1989(4):9-15.
|
[46] |
|
[47] |
韩增林, 郭建科. 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识别与测度[J]. 地理学报, 2014, 69(2):243-254.
|
[48] |
韩增林, 安筱鹏. 东北集装箱运输网络的建设与优化探讨[J]. 地理科学, 2001(4):308-314.
|
[49] |
王成金,
|
[50] |
李振福, 尤雪, 王文雅. 中国北极航线多层战略体系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5(4):29-37.
|
[51] |
陈航, 栾维新, 王跃伟. 我国港口功能与城市功能关系的定量分析[J]. 地理研究, 2009, 28(2):475-483.
|
[52] |
王列辉, 郑渊博, 叶斐. 航运企业重组与集装箱航运网络整合效应研究——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4):560-567.
|
[53] |
韩增林, 安筱鹏, 王利, 等. 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网络的布局与优化[J]. 地理学报, 2002(4):479-488.
|
[54] |
郭建科, 陈园月, 于旭会, 等. 1985年来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位序—规模分布及作用机制[J]. 地理学报, 2017, 72(10):1812-1826.
|
[55] |
王列辉, 朱艳. 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国际航运网络演化[J]. 地理学报, 2017, 72(12):2265-2280.
|
[56] |
|
[57] |
王姣娥, 金凤君, 孙炜, 等. 中国机场体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服务水平[J]. 地理学报, 2006(8):829-838.
|
[58] |
戴特奇, 张玉韩, 赵娟娟. 中国民用运输机场的可达性溢出效应研究[J]. 地理学报, 2013, 68(12):1668-1677.
|
[59] |
曹小曙, 廖望. 全球多机场区域空间格局与类型划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1):1473-1484.
|
[60] |
杜方叶, 王姣娥, 谢家昊, 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际航空网络的空间格局及演变[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963-972.
|
[61] |
王涵. 全球航空网络的空间结构与影响机制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
[62] |
王成金, 金凤君.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6):66-78.
|
[63] |
王成金. 试论我国物流经济的空间组织模式[J]. 经济地理, 2005, 25(3):366-368.
|
[64] |
刘耀彬, 宋学锋. 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布局的特点及对策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81-89.
|
[65] |
宗会明, 吕瑞辉. 基于物流企业数据的2007-2017年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特征及演化[J]. 地理科学, 2020, 40(5):760-767.
|
[66] |
曹卫东. 城市物流企业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以苏州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11):1997-2007.
|
[67] |
宗会明, 王鹏程, 戴技才. 重庆市主城区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5, 35(7):831-837.
|
[68] |
王成金. 中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网络[J]. 地理学报, 2008, 4(2):135-146.
|
[69] |
|
[70] |
戢晓峰, 王然, 陈方, 等. 中国城市物流蔓延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329个城市的物流用地面板数据[J]. 地理科学, 2021, 41(2):215-222.
|
[71] |
刘贤腾, 顾朝林. 南京城市交通方式可达性空间分布及差异分析[J]. 城市规划学刊, 2010(2):49-56.
|
[72] |
冯长春, 李维瑄, 赵蕃蕃, 等. 轨道交通对其沿线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以北京地铁5号线为例[J]. 地理学报, 2011, 66(8):1055-1062.
|
[73] |
陈蔚珊, 柳林, 梁育填, 等. 广州轨道交通枢纽零售业的特征聚类及时空演变[J]. 地理学报, 2015, 70(6):879-892.
|
[74] |
周素红, 宋江宇, 宋广文. 广州市居民工作日小汽车出行个体与社区双层影响机制[J]. 地理学报, 2017, 72(8):1444-1457.
|
[75] |
|
[76] |
|
[77] |
|
[78] |
管驰明, 崔功豪. 公共交通导向的中国大都市空间结构模式探析[J]. 城市规划, 2003(10):39-43.
|
[79] |
王姣娥. 公交导向型城市开发机理及空间效应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
[80] |
戴特奇, 金凤君, 张华, 等. 双交通模式的阿朗索模型对中国城市的模拟研究[J]. 地理学报, 2010, 65(10):1266-1274.
|
[81] |
王姣娥, 陈卓, 景悦, 等.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单幅总图的研制[J]. 地理研究, 2019, 38(10):2496-2505.
|
[82] |
曹有挥, 梁双波, 吴威, 等. 枢纽港口城市港航服务业空间组织机理——以上海市为例[J]. 地理学报, 2017, 72(12):2226-2240.
|
[83] |
|
[84] |
|
[85] |
陈娱, 王姣娥, 金凤君. 中国国内航空网络的可靠性评价[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31(3):59-64,2.
|
[86] |
|
[87] |
|
[88] |
陈伟, 刘卫东, 柯文前, 等. 基于公路客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与空间组织模式[J]. 地理学报, 2017, 72(2):224-241.
|
[89] |
孙斌栋, 但波. 上海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5, 70(10):1664-1674.
|
[90] |
周洁, 柴彦威. 中国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5):722-732.
|
[91] |
|
[92] |
|
[93] |
|
[94] |
黄洁, 王姣娥. 交通大数据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及学科影响[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6):1180-1188.
|
[95] |
秦萧, 甄峰. 大数据与小数据结合:信息时代城市研究方法探讨[J]. 地理科学, 2017, 37(3):321-330.
|
[96] |
|
[97] |
刘瑜, 姚欣, 龚咏喜, 等. 大数据时代的空间交互分析方法和应用再论[J]. 地理学报, 2020, 75(7):1523-1538.
|
[98] |
王缉宪. 城市物流空间研究[J]. 城市观察, 2017, 4(1):29-30.
|
[99] |
袁泉. 环境正义视角下的区域与城市物流空间[J]. 城市观察, 2017, 4(1):38-53.
|
[10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