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60周年和《经济地理》创刊40周年特辑论文

中国交通地理学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 王姣娥 , 1, 2 ,
  • 陈娱 3 ,
  • 戴特奇 4 ,
  • 杜方叶 1, 2 ,
  • 郭建科 5 ,
  • 黄洁 1 ,
  • 焦敬娟 6 ,
  • 李涛 7 ,
  • 刘承良 8 ,
  • 马亮 9 ,
  • 王磊 10, 11 ,
  • 宗会明 12
展开
  •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 北京 100101
  • 2.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 北京 100049
  • 3.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中国江苏 南京 210023
  • 4.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 北京 100875
  • 5.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辽宁 大连 116029
  • 6.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中国 北京 100044
  • 7.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中国陕西 西安 710119
  • 8.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中国 上海 200241
  • 9.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 北京 100871
  • 10.中国科学院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江苏 南京 210008
  • 11.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规划与环境管理系,英国 曼彻斯特 M139PL
  • 12.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中国 重庆 400715

王姣娥(1981—),女,湖南涟源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交通地理与区域发展等。E-mail:。※其他作者为共同第二作者,按姓氏拼音排序。

收稿日期: 2021-09-01

  修回日期: 2021-09-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4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09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1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209)

Inheritance,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ransport Geography in China

  • WANG Jiao'e , 1, 2 ,
  • CHEN Yu 3 ,
  • DAI Teqi 4 ,
  • DU Fangye 1, 2 ,
  • GUO Jianke 5 ,
  • HUANG Jie 1 ,
  • JIAO Jingjuan 6 ,
  • LI Tao 7 ,
  • LIU Chengliang 8 ,
  • MA Liang 9 ,
  • WANG Lei 10, 11 ,
  • ZONG Huiming 12
Expand
  •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 3. School of Geograph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
  • 4. Beijing Key Laboratory for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and Digital City,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 5. Center for Studies of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Liaoning,China
  • 6.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 7. Northwest Land and Resource Research Center,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Shaanxi,China
  • 8. Schoo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 9.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 10.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08,Jiangsu,China
  • 11.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Manchester,Manchester M139PL,UK
  • 12.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9-01

  Revised date: 2021-09-20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摘要

交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经过60多年的建设,我国交通地理学已经形成一门体系相对较为完善的学科,21世纪以来,在学科理论建设、新方法与新技术探索、交通发展模式与规律总结、交通系统与区域发展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国家发展需求带动学科发展是交通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为加强与国际前沿接轨,学科发展的计量化、国际化和“以人为本”导向增强,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及交通规划、网络科学、环境科学、旅游科学等学科交叉性得到强化,新数据、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取得突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未来我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将重点包括:①面向全球的跨境互联互通地理研究;②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研究;③面向新发展格局的物流与供应链地理研究;④面向人民满意的城乡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⑤面向学科前沿的交通地理学理论创新研究;⑥面向人工智能的交通与信息技术交叉集成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

王姣娥 , 陈娱 , 戴特奇 , 杜方叶 , 郭建科 , 黄洁 , 焦敬娟 , 李涛 , 刘承良 , 马亮 , 王磊 , 宗会明 . 中国交通地理学的传承发展与创新[J]. 经济地理, 2021 , 41(10) : 59 -6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0.007

Abstract

Transport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economic geography. After more than 60 years of development,transport geography has become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discipline. Remark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the exploration of new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atterns and laws of transport development,and the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port system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ince 2000. Serving the demand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transport geography. To be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research on transport geography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ntitative,international,humanistic orientation,the intersections with other branches of geography and other disciplines,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data,new technology,and new method. After the proposal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China to enhanc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 transport sector",the future research of transport geography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Research on transport connectivity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2)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transport network; 3) Study on logistics geography and supply chain in the context of new development patterns; 4)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transport to improve people's satisfaction with transport; 5) Research 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ransport geography; 6)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ff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广场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反复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适时对历史进行总结、对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对交通地理学学科发展也是必要的。值此中国经济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60周年和《经济地理》创刊40周年之际,国内青年交通地理学者齐聚一团,共同对我国交通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并重点对21世纪以来取得的学科进展、学术成就及学科特色进行了粗浅的归纳;面向国家发展需求与国际前沿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出未来我国交通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展望。

1 学科发展与建设历程

我国对交通运输的论述最早出现于1921年白寿彝的《中国交通史》[1],盛叙功1931年编译的《交通地理》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性交通地理著作[2]。新中国成立以前,交通地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地理的综合性研究中,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重要分支学科。金凤君等于2009年已对中国交通地理学发展历史做过系统总结[3],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文献脉络梳理,系统总结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学科发展阶段与特征。文献搜集工作于2021年7月4日完成,搜索范围包括web of science核心库、知网库中的学位论文库、北大核心数据库和CSCD数据库,检索依托国内机构的中国地理学者发表与交通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 ,经过数据清洗、人工校验和筛查,最终共获取2 077篇英文论文、3 337篇中文论文和381篇学位论文。根据金凤君等的研究[3]和对我国交通地理学的文献脉络分析(图1图2),将我国交通地理学学科发展阶段划分如下。
图1 1990—2020年中国学者发表交通地理文献数量

Fig.1 Number of literature on transport geography published by Chinese scholars in 1990-2020

图2 中国交通地理学文献发展脉络

Fig.2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nsport geography in China

1.1 学科初创期(1950—1979年)

该阶段,交通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仍多体现在经济地理学的相关论著中,如《中国交通史》《交通地理》《城市运输》和《中国经济地理总论(运输地理)》。此外,该时期的经济地理工作者参与到交通选线的经济地理分析、客货流分析、网络布局、交通运输与生产力布局等交通相关的实践工作中。

1.2 学科体系形成期(1980—1999年)

198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在工业与交通地理研究室设立了交通地理研究组,是国内交通地理研究的第一个团队,开始对交通地理学基础理论、国内交通运输、国际交通运输、部门交通、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与此同时,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地理或城市交通课程,教授交通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杨吾扬编著的《交通运输地理学》(1986年)成为交通地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1990年以来,研究成果逐渐以论文形式呈现,中文和英文文献的研究主题均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与演化、腹地识别、枢纽识别等方面。

1.3 学科快速发展期(2000—2009年)

我国交通地理学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中文学术成果快速增加,但英文学术成果产出增加相对缓慢,学科发展的国际影响力非常欠缺。该时期,中文文献研究主题主要包含以下方面:①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总结及组织网络分析。②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对周边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重点关注交通经济带的发展。③部门交通研究关注港口、物流、水运、铁路、航空等的建设和发展。④与区域发展、行为地理、城市地理等学科的交叉性明显,如探讨交通方式选择、出行行为、城市交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开发利用、商业设施布局的影响等逐渐增多。英文文献主要关注出行行为、交通公平、可达性、交通需求等个体尺度的研究主题。

1.4 学科交叉与国际化(2010年以来)

该时期,中文文献产出呈波动性缓慢增长趋势,而英文文献产出则大幅度迅速增加,这与部分海外学者回国、国内学者境外访学大幅度增加以及全球对中国交通快速发展的关注度上升等均密切相关。整体上分析,该阶段的中文文献主要集中在全国或区域等中宏观尺度的交通研究,而英文文献则侧重于对城市内部和个体微观尺度及高速交通、共享交通的研究。研究主题呈现出如下特征:①从现象描述转向规律探索。研究对象由静态的交通设施转向动态的交通流,由设施网络转向组织网络,并继而转向径路网络和需求网络。②部门交通的研究由传统交通方式转向高速交通和现代交通,并逐渐从单一交通部门转向多元交通系统。③共享汽车、共享单车、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逐渐受到重视。④“以人为本”发展导向更加明显,满意度、幸福感、行人等研究主题得到关注。⑤学科交叉现象更加明显,国际化趋势显著加强。中国学者在高铁网络及空间效应、人类出行规律、城市职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得到国际学者的认可,成为交通地理学的前沿领域,丰富和发展了交通地理学相关理论[4]。⑥研究数据和技术方法不断革新。随着数据获取能力和建模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出租车、手机信令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成为交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和方法创新领域。

2 学科研究进展与学术成就

2.1 交通地理学学科理论与方法建设

近20年来,我国交通地理学者致力于“从案例中提炼理论,将理论应用到实践”,通过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发展特点的长期追踪,形成下述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①交通优势度。金凤君等综合“质”“量”和“势”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交通优势度概念及其评价体系[5],该理论从交通视角深入认知空间区位优势,并有效服务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②可达性与连通性。可达性和连通性是近年来我国交通地理学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对象由单一交通方式扩展到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研究问题面向区域经济联系、公共服务和旅游开发等不同需求[6-8],研究方法上发展了内外可达性、实时可达性、个人时空可达性、观测可达性、基于时间窗的连通性等多种测度模型[9-11],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③轴—辐空间运输组织模式。轴—辐侍服系统是兼具效率与规模经济的空间运输组织模式,金凤君等对其演进机理进行了系统阐述[12-13],为各类运输活动的空间组织结构优化提供了科学指导。④地理学视角下的交通系统网络复杂性建构。基于功能(服务)一致性视角,莫辉辉和王姣娥提出了交通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由“设施网络—组织网络—径路网络—需求网络”构成,从而为开展交通网络复杂性、地理空间性及新区位测度研究奠定了网格构建基础[14-16]。⑤空间运输联系理论。随着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的发展和大量高精度、细粒度流数据的出现,学者们对区域尺度铁路流、航空流、高速公路流、海运货流以及城市尺度公共交通通勤流等空间流动特征进行了规律发现和组织模式提炼[17-18],丰富了空间运输联系理论的内涵与实践应用。

2.2 交通设施布局与交通流分析

交通设施地域组织模式与规律研究对揭示区域空间结构等地理学核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取得如下显著进展:①区域交通网络布局与规划。研究多关注不同类型区域交通网络布局特征与规律[19],并提出了交通网布局规划原则与方法[20]。②多空间尺度的交通设施网络发展过程、演化模式与规律。中国学者在总结铁路[21]、公路[22]、航空[23]、港口体系[24]等交通设施组织模式与演化规律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关注区域包括全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青藏高原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设施布局模式与演化规律理论[23,25-26]。③交通流研究。21世纪后,随着“流空间”理论与复杂网络方法的引入[14,27],基于供应和需求视角的交通流结构、演化规律与组织模式成为研究热点,包括航空[28-29]、高铁[30]以及高速公路[31]等,并在揭示交通流距离衰减规律、高速交通出行行为特征[32]、城际出行流时空异质性[33]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④多式联运与综合交通。如高铁与民航、铁路与公路等不同交通方式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研究[8]、不同交通的适宜运输距离与级联组织模式及地理约束作用[17]

2.3 交通系统与区域发展交互机制

交通运输作为解释微观经济活动和人类出行特征的重要因素,对区域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吸引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以下研究视角:①从交通经济带[34-35]、交通投资经济效应[13]和交通布局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36]等视角探讨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的互动作用机制。②基于交通区位重构视角研究交通系统与区域发展的交互作用机制。交通技术革新可以提高沿线区域或地方的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沿线交通区位条件并进而影响其发展[37],反过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交通系统革新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17]。③基于部门交通的交通运输经济效果评价。研究从航空、公路、铁路、航运和城市交通等单一交通视角[38]逐步拓展到“陆海统筹”“多网融合”或“出行链全过程”的综合交通或“以人为本”视角下,探讨交通运输对沿线区域和地方发展的影响[39]。④研究交通运输对企业和个体等微观主体空间行为的影响。企业空间行为可反映经济活动的微观特征和城市网络空间组织特征[40];个体通勤行为所揭示的个体就业、居住区位的选择机制,可反映城市职住分布、空间组织和效率[41]。相关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交通系统对区域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⑤交通布局及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从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等要素解析航空、公路、铁路、航运等布局的影响因素[13,26],以及从建成环境、人口布局等要素分析城市公共交通、共享交通的影响机制以及机场、火车站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43]

2.4 高速铁路与新区位重构

过去十五年,我国高速铁路网络飞速发展,交通地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高铁建设带来的可达性提升、新区位重构及其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我国高铁建设对区域/城市空间秩序重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基于可达性的时空收敛效应。由于高铁建设的空间非均衡性,众多学者基于综合交通设施网络建立了空间可达性模拟模型,测度了高铁建设带来的时空压缩及城市区位变化[30,43]。此外,不少学者也探讨了交通区位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包括在不同发展阶段地区、不同行业部门及不同尺度形成的空间极化、空间均衡或空间溢出效应[8,44]。②基于连通性的空间关联体系重塑效应。高速交通的建设正深刻影响和重构全球城市体系和区域城市网络,对于地理空间而言则主要表现为不断加剧的空间差异性和不断增强的空间联系性这两种对立统一的复杂变化特征[16]。除“时空收敛”效应外,以增强“空间联系性”为特征的高铁建设所产生的“组织—空间协同”效应也正在成为重构我国城市体系结构、塑造门户城市的重要驱动力[30]。基于对高铁发展属性的多元化理解,以及不同交通方式竞争下的运输体系构建,交通地理研究学者能够更精准地揭示高铁建设对区域/城市空间秩序重构的作用特征及其影响机理。

2.5 港口地理及航运网络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港口逐渐成为重塑全球/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力量。现有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一定进展:①港口演化理论。中国交通地理学者将港口区位及其功能置于国家现代化空间进程中,不断进行理论突破。代表性理论有海港成长模式[45]、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理论[46];沿海集装箱港口体系形成演化机理[24]和海港空间效应理论模型[47];集装箱运输网络与枢纽港模式[48]、现代集装箱港口体系演进理论[49]和北极航线体系构建框架[50]。②港城空间关系,如港口对城市空间组织的影响、滨水区再开发、港口对城市的地域空间效应和港城空间融合、港航要素与企业空间集聚、港城关系类型及其发展模式识别、港城交互作用的空间法则等[51-52]。③港口体系及腹地联系,包含港口体系特征及其演进机制、港口集装箱运输网络和内陆中转站布局、港口腹地范围识别及资源流动格局等[24,53-54]。④港口航运网络研究,包括集装箱枢纽港运输网络布局与优化、世界集装箱港口航运组织网络与枢纽区位、航运企业或国际集装箱航运网络结构特征及网络脆弱性评估、“海上丝路”沿线航运网络联系等方面[55-56]

2.6 机场布局与航空运输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民航运输在居民出行结构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机场布局与航空运输问题得到了地理学者的持续关注。主要集中在:①机场布局的效率评价与空间优化,如中国机场体系的空间服务水平[57]、可达性及溢出效应[58]。②多机场体系与机场群研究。随着机场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以多机场区域为核心的多机场体系与机场群研究议题开始引起中国交通地理学者关注[59],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③民航网络演化规律与模式研究,广泛涉及民航网络时空演化规律、地域组织模式、网络拓扑结构、鲁棒性以及“一带一路”、新冠疫情等事件对网络连通性的影响等[23,27,60]。④航线资源配置研究,包含中国航线网络的择优连接和异速增长规律[15]、航线网络演化的重要驱动因子[61]以及航班波体系构建等[29]。由于数据获取难易程度以及发展实际需求,学者们更关注航空客运以及在国内尺度的研究,全球航空、国际航空以及航空货运则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重点。

2.7 现代物流组织与经济活动

随着中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实践需求以及国外现代物流研究理论的引入,地理学者逐渐关注现代物流组织和经济活动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涉及以下主题:①物流地理学理论框架与构建。物流地理学作为新兴学科,其理论构建主要借鉴了经济地理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学等学科理论,并对物流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初步探讨[62]。②物流产业组织与空间格局研究。物流地理学的发展与物流产业的扩张相辅相成,随着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的出现,探讨物流产业的行业特征、组织结构、行业效率和区域格局成为研究热点[63-64],“流”视角和企业联系视角下物流网络研究正在兴起[65]。③物流主体区位选址与空间布局。物流行业主体主要包括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其选址和空间布局研究是当前物流地理研究的重要议题。在城市尺度,针对城市物流企业的空间布局[66]、物流园区及物流设施的功能和布局[67]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实证;在微观尺度,主要以物流企业或配送中心为研究对象,聚焦企业战略网络、空间网络、运营网络等方面[68-69]。④物流规划与政策研究。现代物流业的合理发展需要发挥物流规划及政策的引导作用,相关研究涉及物流规划方法、物流用地、城市和物流园区规划布局方案、物流发展政策等[70]方向。

2.8 交通出行与城市空间组织

随着我国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城市交通的可达性评价[71]。②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轨道交通建设对商业设施布局、房价等的影响[72-73]。③出行行为时空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传统研究中,出行日志调查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出行行为时空特征分析,主要探讨出行方式选择与个体属性、建成环境的关系[74-75]。随着交通大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智能卡刷卡数据、出租车轨迹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逐渐被应用于刻画居民出行特征、识别城市功能区以及识别出行目的等方面[76-77]。④通勤行为与职住关系研究。通勤是城市居民出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现有研究主要对通勤行为的时空特征、职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如黄洁、王姣娥等在PNAS刊文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通勤的45分钟定律[15],得到了国际学者的广泛关注。⑤交通对城市空间组织、空间结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78],近年来关于TOD的研究广泛兴起[79]。随着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相互影响模型的引入,有学者开始利用城市模型对我国城市交通和城市结构进行模拟研究[80]

3 学科发展特色与趋势

3.1 国家发展需求带动学科发展

交通地理学者长期活跃在交通和区域发展实践工作的第一线,并完成了以下代表性工作:①交通选线/选址。在近十年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快速建设的时期,中科院地理所团队先后参与了北京第二机场选址、成都天府机场选址、全国高铁网络与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咨询等工作。②交通部门规划。中科院地理所团队参与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并获得交通运输部表扬;参与了《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等多项交通部门规划的研究工作。③承担全国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中的交通专题研究。金凤君等人提出的交通优势度概念及评价模型[5],支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城市群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指南》等的编制工作,得到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领域的广泛认可,被应用到全国和各省区的空间规划和交通规划实践中。王姣娥等人提出符合空间规划目标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编制方案与技术流程,设定了基础设施分幅总图在不同空间尺度需表达的内容,并将其应用到全国国土空间试点《福建省省级空间规划》的研究编制中[81]。曹有挥等将港口后勤区域空间组织机理应用于长三角主要港口城市港航服务业优化布局研究[82]。西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云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单位的交通地理研究团队分别对重庆、厦门、昆明、南宁和芜湖等城市的物流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开展了有益的研究探索。此外,在东北振兴规划、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西部“十四五”规划、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相关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交通地理学者团队都在其中承担着专项规划研究并发挥重要作用。

3.2 学科发展“新”导向

伴随着交通地理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的深化,我国交通地理学科发展呈现新的导向,包括:①方法创新与研究新范式导向。交通地理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科中定量方法应用较为突出的学科之一。尤其伴随着ICT(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大数据获取与信息挖掘、空间统计与计量模型、人工智能等广泛在交通地理研究得到应用,特别是基于微观主体的研究推动了交通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发展与研究的精细化。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地理研究偏向于以问题为导向,对学科发展的基础理论探讨相对偏少。②国际化导向。把握国际前沿与我国交通发展实际问题,本学科的论文发表、学科人才的国际化趋势明显。我国学者在国际顶尖科学期刊(如郑思齐教授团队、王姣娥研究团队的文章分别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2013和2018))及主流交通研究刊物发表了大量科研论文,在我国人文地理学科中拥有较多的国际学术组织(如赵鹏军教授担任IGU交通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期刊任职(赵鹏军教授、卢佩莹教授、王缉宪教授、王冬根教授、王姣娥研究员和黄洁副研究员等)。③“以人为本”的研究导向。交通地理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空间行为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不断完善,研究关注重点从交通对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与产业布局的支撑,开始转向交通运输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交通资源配置与运输组织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与空间公平性,包括公共交通对弱势群体的供给能力等反映的差异化交通群体供需研究,以及交通对健康和健康公平的影响等。

3.3 学科交叉性不断强化

交通地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发展前景和机遇与地理学的开放性及其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密不可分[83]。受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的影响,传统交通地理学侧重于与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及物流地理等地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主题和理论相结合[84],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引导下的出行成本(可达性)变化[85]、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86]、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开发[87]、空间流与城市网络[88]等宏观和中观尺度的研究主题。在研究手段上,GIS和计量经济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地理学的相关研究之中。近年来,随着地理学研究的文化和行为转向,基于时间地理和行为主义地理的研究框架,交通地理学开始关注微观尺度下的居民交通出行行为及其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89],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以及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的交通公平性问题[90-91]。与此同时,交通地理学也在不断吸取和融合旅游科学、环境科学、网络科学、公共卫生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范式,并推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其中,与旅游科学的交叉主题包括高铁等高速交通基础设施对游客旅行行为与旅游市场的影响等[92];与环境科学的交叉主题包括交通的环境与能源问题等,例如碳排放与雾霾污染[93];与公共卫生的交叉催生了交通出行行为与居民健康相关关系以及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可获取性的相关研究[11];而网络科学与数据科学为GDP轨迹、公交智能卡、手机定位等交通大数据的可视化与定量化分析提供了新方法[94]。在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中,国内逐渐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交通”研究学者和团体。

3.4 新数据、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

21世纪以来,交通地理学者不断引入新数据源及GIS、数据挖掘、复杂网络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方法。交通地理学的大数据分析已不再局限于宏观集计分析,注重从普遍规律中提炼特殊性,关注尺度效应、群体差异、时空波动,以揭示交通需求、出行方式等引起的特殊性[4],逐步引入以下数据:①长时序、个体尺度的大数据;②大数据+问卷数据;③位置数据+语义数据;④实时轨迹数据+主观体调查[94,95]。以上新兴数据或融合方式,均以实现数据广度和维度优势互补、满足纵向分析和高时空精度研究等为目标。在技术与方法应用层面,地理计算、地理可视化、追踪分析、空间计量等新技术促进了交通地理学高精度计算、连续性观测、规律性探索等发展[4,94]。中心性测度、鲁棒性模拟等复杂网络方法在交通网络拓扑分析中广泛应用,验证其小世界、无标度特征,并揭示了枢纽、廊道、网络的空间组织模式[84,96]。人工智能领域的方法在近五年也被交通地理学者采用,主要包括决策树算法、随机森林、图神经网络等。整体来看,交通地理学的技术方法与应用更关注时空连续性和地理环境的不确定性,逐步从设施、组织、需求、径路的单层网络研究发展到多网络之间的耦合、空间交互等关系的解析[97]

4 未来发展展望

4.1 面向全球的跨境互联互通地理研究

交通运输既是经济运行的纽带,在一个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也是城市和区域形成和演化的动力,不断重塑城市和区域空间形态和结构。随着中国全球化发展和交通强国的提出,全球交通地理应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对于全球交通地理,研究内容应关注全球综合交通网络(航空、海运、公路和铁路)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机理;全球综合交通的空间组织特征及其区划;全球运输联系功能的演化以及运输效应;重大跨境基础设施与运输组织的空间效应;全球交通与区域发展、交通互联互通与全球—地方关系重构;国家安全和全球化的地缘交通。研究尺度应由中国扩展到其他国家、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和全球。研究视角应由单一的封闭网络向全球—地方互动的开放网络转变。研究全球交通运输系统不仅有利于透视全球和地方经济要素流动、城市体系演进规律,而且可为高效有序推进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4.2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研究

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高速公路运营里程、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等均位列世界第一,交通网络的高质量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未来交通地理研究可以围绕以下方面进一步探索:①综合交通网络与枢纽布局及多种交通方式衔接的研究,以服务于构建衔接顺畅、高效集约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②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和服务市场重叠度增加,需进一步厘清各部门交通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甄别各自服务的优势范围与距离;③以运输需求为导向,提升交通供给系统的需求适配性,满足不同区域类型、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群体及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需求;④加强城市群、都市圈等中微观尺度下综合交通治理体系研究,并逐步从交通流、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转向复合交通网络运输组织等研究;⑤关注气候变化等对港口、公路、铁路、机场、北极航线等的影响,加强极端气候、突发公共事件等特殊背景下交通网络韧性和交通设施的防灾减灾研究,提高交通运输的可持续性。

4.3 面向新发展格局的物流与供应链地理研究

在信息技术和物流行业变革的影响下,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需要不断拓展。面向新发展格局的现代物流地理研究应关注以下特征与趋势:①进一步加强现代物流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合理地借鉴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理论及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98],结合我国的国情与发展特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地理学研究体系;②研究内容方面,伴随网络购物、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传统物流的组织方式和空间表现也随之发生变化,此背景下新物流设施、新组织模式、新物流空间等也值得继续关注[98];③研究数据、方法上,应拓展出基于多源数据、多维空间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结合多空间尺度研究视角,实现对现代物流研究内容的深度拓展;④以服务国家和城市物流发展战略的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碳排放等目标下[99]的物流行业组织、运营特征、空间布局、社会公平[100]及其他对城市和区域的多维影响应被重点关注,以服务于物流相关规划与政策制订。

4.4 面向人民满意的城乡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交通地理学研究应立足于人地关系的视角,坚持以人为本的目标,通过探讨居民出行行为、交通系统以及空间环境交互关系,从而优化交通设施与服务,提升居民出行效率与满意度。在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背景之下,未来交通地理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①关注土地和交通的一体化开发,推动“15 min社区生活圈”的建设,并优化交通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以提升居民的机动性和获取教育、医疗等基本服务的能力;②关注老年人、残疾人以及低收入者等少数特殊群体的交通公平问题,探讨交通劣势、社会排斥、建成环境与居民主观幸福感间的交互关系,探索提升交通公平性的途径与渠道;③关注不同出行模式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积极探索健康可持续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探讨适宜绿色出行模式(例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等)的城市空间结构、街道设计特征与社区建成环境特征等,以打造安全便捷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交通一体化与融合研究;⑤关注跨城通勤行为,探讨交通便捷性、交通满意度、职住平衡、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等问题,并重视跨城通勤对都市圈空间组织的作用。

4.5 面向学科前沿的交通地理学理论创新研究

高速交通的快速布局、庞大的客货流动规模和较大的城乡发展差距使得我国发展创新交通地理学理论具备良好的基础。未来研究的突破点主要包括:①交通区位测度理论需由传统的设施网络区位优势度向组织网络和需求网络连通性、可靠性和便捷性转向,由全局宏观认知走向全面、精准认知[17];②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碳中和与交通可持续发展;③关注交通与区域发展的演进规律,尤其是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综合运输网络的有效组合模式及其与国土高效开发之间的关系机制研究;④高速交通、共享交通和互联网+交通等新发展背景下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活动布局的影响机理,以中国发展案例为原型,探索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运输区位论;⑤由国内视角扩展到全球尺度,考察运输成本与全球贸易格局、地缘政治格局的内在联系与演进机理。

4.6 面向人工智能的交通与信息技术交叉集成研究

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超级计算、5G等新技术与交通地理学研究将不断融合,促进传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交通管理研究、出行行为分析等分支的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学科理论进步与技术方法创新。未来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①将数据融合、数据挖掘、空间分析等技术融入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新基建及无人机飞行路径规划;②解析城市大脑、物联网中的交通信息,并运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方法进行无先验条件和预置假设的时空特征剖析及规律发现;③引入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实时监控、短时预测和长时序反演推算等技术解析不同空间尺度的交通流;④在出行行为分析中考虑自动驾驶、出行预约、共享出行等智慧交通系统新技术的影响。
[1]
白寿彝. 中国交通史上海[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7.

[2]
盛叙功. 交通地理[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1.

[3]
金凤君, 王成金, 王姣娥, 等. 新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与贡献[J]. 经济地理, 2009, 29(10):1588-1593.

[4]
Schwanen T. Geographies of transport II:Reconciling the general and the particular[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16, 41(3):355-364.

[5]
金凤君, 王成金, 李秀伟. 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J]. 地理学报, 2008, 63(8):787-798.

[6]
王成金, 王伟, 张梦天, 等. 中国道路网络的通达性评价与演化机理[J]. 地理学报, 2014, 69(10):1496-1509.

DOI

[7]
汪德根, 陈田, 陆林, 等. 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J]. 地理学报, 2015, 70(2):214-233.

DOI

[8]
Wang J, Huang J, Jing Y. Competition between high-speed trains and air travel in China:From a spatial to spatiotemporal perspective[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 2020,133:62-78.

[9]
张莉, 陆玉麒.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区域可达性评价——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 地理学报, 2006(12):1235-1246.

[10]
陈洁, 陆锋, 翟瀚, 等. 面向活动地点推荐的个人时空可达性方法[J]. 地理学报, 2015, 70(6):931-940.

DOI

[11]
Wang J, Du F, Huang J, et al. Access to hospitals:Potential vs. observed[J]. Cities, 2020,100:102671.

[12]
金凤君, 王成金. 轴—辐侍服理念下的中国航空网络模式构筑[J]. 地理研究, 2005(5):774-784.

[13]
金凤君. 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空间组织[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4]
莫辉辉, 王姣娥, 金凤君. 交通运输网络的复杂性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6):112-120.

DOI

[15]
莫辉辉, 王姣娥. 复杂交通网络——结构、过程与机理研究[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16]
王姣娥, 焦敬娟, 黄洁, 等. 交通发展区位测度的理论与方法[J]. 地理学报, 2018, 73(4):666-676.

DOI

[17]
王姣娥, 杜德林, 金凤君. 多元交通流视角下的空间级联系统比较与地理空间约束[J]. 地理学报, 2019, 74(12):2482-2494.

DOI

[18]
Huang J, Levinson D, Wang J, et al. Tracking job and housing dynamics with smartcard dat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 115(50):201815928.

[19]
张文尝. 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布局问题[J]. 地理学报, 1981, 36(2):157-170.

DOI

[20]
吴传钧, 孙承烈, 邓静中. 铁路选线调查方法的初步经验[J]. 地理学报, 1955, 21(2):155-164.

DOI

[21]
金凤君, 王姣娥. 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J]. 地理学报, 2004, 59(2):293-302.

[22]
王成金. 中国高速公路网的发展演化及区域效应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6):126-137.

[23]
Wang J, Mo H, Wang F. Evolution of air transport network of China 1930-2012[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4,40:145-158.

[24]
曹有挥, 曹卫东, 金世胜, 等. 中国沿海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形成演化机理[J]. 地理学报, 2003(3):424-432.

[25]
Wang J, Jin F, Mo H, et a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hina’s railway network in the 20th century:An accessibility approach[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09,43:765-778.

[26]
金凤君, 陈卓.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地理格局演变与规律[J]. 地理学报, 2019, 74(10):1941-1961.

DOI

[27]
Wang J, Mo H, Jin F, et al. Exploring the network structure and nodal centrality of China's air transport network-A complex network approach[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1, 19(4):712-721.

[28]
王姣娥, 莫辉辉, 金凤君. 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J]. 地理学报, 2009, 64(8):899-910.

DOI

[29]
Huang J, Wang J. A comparison of indirect connectivity in Chinese airport hubs:2010 vs. 2015[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17,65:29-39.

[30]
焦敬娟, 王姣娥, 金凤君, 等. 高速铁路对城市网络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铁路客运班列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2):265-280.

DOI

[31]
陈卓, 金凤君, 杨宇, 等. 高速公路流的距离衰减模式与空间分异特征——基于福建省高速公路收费站数据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8):1086-1095.

DOI

[32]
吴康, 方创琳, 赵渺希, 等.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影响下的跨城流动空间特征[J]. 地理学报, 2013, 68(2):159-174.

[33]
李涛, 王姣娥, 高兴川. 中国居民工作日与节假日的城际出行网络异同性研究[J]. 地理学报, 2020, 75(4):833-848.

DOI

[34]
韩增林, 杨荫凯, 张文尝, 等. 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00(4):295-300.

[35]
张文尝. 工业波沿交通经济带扩散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0(4):335-342.

[36]
金凤君. 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3):276-285.

[37]
Jiao J, Wang J, Zhang F, et al. Roles of accessibility,connectivity and spatial interdependence in realiz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high-speed rail:Evidence from China[J]. Transport Policy, 2020,91:1-15.

[38]
王武林, 王成金. 基于东北航线的中欧贸易研究[J]. 地理学报, 2021, 76(5):1105-1121.

DOI

[39]
任鹏, 彭建东, 杨红, 等. 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职住平衡与建成环境的关系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1, 23(7):1231-1245.

DOI

[40]
沈体雁, 周麟, 王利伟, 等. 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交通网络指向研究——以北京城市中心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947-956.

DOI

[41]
曹小曙, 林强.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广州城市社区居民出行行为[J]. 地理学报, 2011, 66(2):167-177.

[42]
莫海彤, 魏宗财, 翟青. 老城区共享单车出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为例[J]. 南方建筑, 2019(1):7-12.

DOI

[43]
Wang L, Duan X. High-speed rail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winner and loser cities in megaregions:The case study of Yangtze River Delta,China[J]. Cities, 2018,83:71-82.

[44]
王缉宪. 高速铁路影响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机理[J]. 国际城市规划, 2011, 26(6):1-5.

[45]
吴传钧, 高小真. 海港城市的成长模式[J]. 地理研究, 1989(4):9-15.

DOI

[46]
Guo J, Qin Y, Du X, et al. Dynamic measurements and mechanisms of coastal port-city relationships based on the DCI model: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 Cities, 2020,96:102440.

[47]
韩增林, 郭建科. 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识别与测度[J]. 地理学报, 2014, 69(2):243-254.

DOI

[48]
韩增林, 安筱鹏. 东北集装箱运输网络的建设与优化探讨[J]. 地理科学, 2001(4):308-314.

[49]
王成金, César Ducruet. 现代集装箱港口体系演进理论与实证[J]. 地理研究, 2011, 30(3):397-410.

[50]
李振福, 尤雪, 王文雅. 中国北极航线多层战略体系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5(4):29-37.

[51]
陈航, 栾维新, 王跃伟. 我国港口功能与城市功能关系的定量分析[J]. 地理研究, 2009, 28(2):475-483.

[52]
王列辉, 郑渊博, 叶斐. 航运企业重组与集装箱航运网络整合效应研究——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4):560-567.

DOI

[53]
韩增林, 安筱鹏, 王利, 等. 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网络的布局与优化[J]. 地理学报, 2002(4):479-488.

[54]
郭建科, 陈园月, 于旭会, 等. 1985年来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位序—规模分布及作用机制[J]. 地理学报, 2017, 72(10):1812-1826.

DOI

[55]
王列辉, 朱艳. 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国际航运网络演化[J]. 地理学报, 2017, 72(12):2265-2280.

DOI

[56]
Wang S, Guo J, Luo X, et al. Spatial impact of high-speed railway on the urban scale: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Northeast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20, 30(2):366-378.

[57]
王姣娥, 金凤君, 孙炜, 等. 中国机场体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服务水平[J]. 地理学报, 2006(8):829-838.

[58]
戴特奇, 张玉韩, 赵娟娟. 中国民用运输机场的可达性溢出效应研究[J]. 地理学报, 2013, 68(12):1668-1677.

DOI

[59]
曹小曙, 廖望. 全球多机场区域空间格局与类型划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1):1473-1484.

DOI

[60]
杜方叶, 王姣娥, 谢家昊, 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际航空网络的空间格局及演变[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963-972.

DOI

[61]
王涵. 全球航空网络的空间结构与影响机制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62]
王成金, 金凤君.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6):66-78.

[63]
王成金. 试论我国物流经济的空间组织模式[J]. 经济地理, 2005, 25(3):366-368.

[64]
刘耀彬, 宋学锋. 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布局的特点及对策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81-89.

[65]
宗会明, 吕瑞辉. 基于物流企业数据的2007-2017年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特征及演化[J]. 地理科学, 2020, 40(5):760-767.

DOI

[66]
曹卫东. 城市物流企业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以苏州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11):1997-2007.

[67]
宗会明, 王鹏程, 戴技才. 重庆市主城区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5, 35(7):831-837.

DOI

[68]
王成金. 中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网络[J]. 地理学报, 2008, 4(2):135-146.

[69]
Wang J, Xiao Z. Co-evolution between etailing and parcel express industry and its geographical imprints:The case of China[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5,46:20-34.

[70]
戢晓峰, 王然, 陈方, 等. 中国城市物流蔓延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329个城市的物流用地面板数据[J]. 地理科学, 2021, 41(2):215-222.

DOI

[71]
刘贤腾, 顾朝林. 南京城市交通方式可达性空间分布及差异分析[J]. 城市规划学刊, 2010(2):49-56.

[72]
冯长春, 李维瑄, 赵蕃蕃, 等. 轨道交通对其沿线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以北京地铁5号线为例[J]. 地理学报, 2011, 66(8):1055-1062.

[73]
陈蔚珊, 柳林, 梁育填, 等. 广州轨道交通枢纽零售业的特征聚类及时空演变[J]. 地理学报, 2015, 70(6):879-892.

DOI

[74]
周素红, 宋江宇, 宋广文. 广州市居民工作日小汽车出行个体与社区双层影响机制[J]. 地理学报, 2017, 72(8):1444-1457.

DOI

[75]
Du F, Mao L, Wang J. Determinants of travel mode choice for seeking healthcare:A comparison between elderly and non-elderly patient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21,92,103023.

[76]
Liu X, Gong L, Gong Y, et al. Revealing travel patterns and city structure with taxi trip data[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5,43:78-90.

[77]
Du F, Mao L, Wang J, et al. Inferring transit-based health seeking patterns from smart card data-A case study in Beijing,China[J]. Health & Place, 2020,65:102405.

[78]
管驰明, 崔功豪. 公共交通导向的中国大都市空间结构模式探析[J]. 城市规划, 2003(10):39-43.

[79]
王姣娥. 公交导向型城市开发机理及空间效应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80]
戴特奇, 金凤君, 张华, 等. 双交通模式的阿朗索模型对中国城市的模拟研究[J]. 地理学报, 2010, 65(10):1266-1274.

DOI

[81]
王姣娥, 陈卓, 景悦, 等.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单幅总图的研制[J]. 地理研究, 2019, 38(10):2496-2505.

DOI

[82]
曹有挥, 梁双波, 吴威, 等. 枢纽港口城市港航服务业空间组织机理——以上海市为例[J]. 地理学报, 2017, 72(12):2226-2240.

DOI

[83]
Curl A, Davison L. Transport Geography:perspectives upon entering an accomplished research sub-discipline[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4,38:100-105.

[84]
Jin F, Wang C, Cao Y, et al.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ransportation geography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 26(8):1067-1080.

[85]
陈娱, 王姣娥, 金凤君. 中国国内航空网络的可靠性评价[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31(3):59-64,2.

[86]
Liang Y, Zhou K, Lin X, et al. Effectiveness of high-speed railway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for less developed area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20,82:102621.

[87]
Wang S, Wang J, Liu X. How do urban spatial structures evolution in the high-speed rail era?Case study of Yangtze River Delta,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9,93:102051.

[88]
陈伟, 刘卫东, 柯文前, 等. 基于公路客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与空间组织模式[J]. 地理学报, 2017, 72(2):224-241.

DOI

[89]
孙斌栋, 但波. 上海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5, 70(10):1664-1674.

DOI

[90]
周洁, 柴彦威. 中国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5):722-732.

DOI

[91]
Ma L, Ettema D, Ye R. Determinants of bicycling for transportation in disadvantaged neighbourhoods:Evidence from Xi’an,China[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 2021,145:103-117.

[92]
Wang D, Wang L, Chen T, et al. HSR mechanisms and effects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tourism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 26(12):1725-1753.

DOI

[93]
Zhao L, Zhang X, Zhao F.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high-speed rail on county-level air quality in China[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20,86,DOI:10.1016/j.trd.2020.102485.

[94]
黄洁, 王姣娥. 交通大数据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及学科影响[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6):1180-1188.

DOI

[95]
秦萧, 甄峰. 大数据与小数据结合:信息时代城市研究方法探讨[J]. 地理科学, 2017, 37(3):321-330.

DOI

[96]
Wang J, Mo H. Complex 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a's air transport network[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4, 14(1):71-80.

[97]
刘瑜, 姚欣, 龚咏喜, 等. 大数据时代的空间交互分析方法和应用再论[J]. 地理学报, 2020, 75(7):1523-1538.

DOI

[98]
王缉宪. 城市物流空间研究[J]. 城市观察, 2017, 4(1):29-30.

[99]
袁泉. 环境正义视角下的区域与城市物流空间[J]. 城市观察, 2017, 4(1):38-53.

[100]
Zhang W, Zhang M, Zhang W, et al. What influe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green logistics policies?A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714:1-11.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