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60周年和《经济地理》创刊40周年特辑论文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靳诚 , 1, 2 ,
  • 陆玉麒 , 1, 2,
展开
  • 1.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中国江苏 南京 210023
  • 2.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江苏 南京 210023
※陆玉麒(1963—),男,江苏张家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E-mail:

靳诚(1984—),男,江苏泗洪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旅游地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1-08-31

  修回日期: 2021-09-23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13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171)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China

  • JIN Cheng , 1, 2 ,
  • LU Yuqi , 1, 2,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
  • 2. Jiangsu Center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8-31

  Revised date: 2021-09-23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矛盾的重要抓手,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其中关键一环,如何有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成为政府、学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系统梳理我国生态产品价值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的研究主题聚焦于生态产品概念内涵、生态价值核算方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方面。文章全面回顾了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实践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萌芽起步、努力探索、全面发力3个发展阶段,且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展望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认为在理论建构、调查评价、价值核算、实现路径等方面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探索。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元化数据基础,多样化技术支撑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分析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

靳诚 , 陆玉麒 .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21 , 41(10) : 207 -213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0.023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intensifie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ucid water and lush mountains" to "invaluable assets is a key link. How to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general concern to the government and schola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relevant topics of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research in China. At present,domestic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ecological value accounting methods,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path and so o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the policy practice process of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China,which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budding start,hard expl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nd the government always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practice of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This paper looks forward to the key issue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n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and believes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value accounting and realization path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In the future research,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n analysis system of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 with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diversified data base and diversified technology support.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类经济活动的高强度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低承载导致人地矛盾、人与生态的矛盾日益凸显[1],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已到达临界状态,深层次理解人和自然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断,已然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两山”理论有力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留住绿水青山就是保护了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提升了地区的生产力,能够有力地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3]。与此同时,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可以显著地提升环境增量,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人民福祉,能够有效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矛盾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的清晰认知,不仅在于保护“绿水青山”,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更应该在于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问题[4]。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基于多源数据作基础、多种技术为支撑、多项政策工具作保障而进行的市场化、半市场化的交易行为[5]。在科学认知生态产品价值过程中,需要厘清生态产品价值的调查监测、核算评估、实现机制等关键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目前,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也已成为地理学、环境学、资源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也成为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当前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将系统回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研究进展,总结归纳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实践历程,展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需要深化的科学问题。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回顾生态产品的主要概念内涵、产品特点、核算方法、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②总结我国有关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政策历程和发展阶段;③从理论构建、调查监测、价值核算、实现路径等方面探索其中蕴含的需要深化的科学问题和研究重点。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为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回顾

生态产品是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协同衍生的产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生态产品蕴藏的内在价值显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6]。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破解区域“绿色贫困”与“金色污染”困境的关键出口[7],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以及深化绿色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新思路与新举措。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学术界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于生态产品概念内涵辨析、生态价值核算以及价值实现路径三个方面。

1.1 生态产品概念内涵

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丰富,具有多要素、多属性、时空动态变化等特征。从概念界定角度看,生态产品的定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态产品最初作为国土空间的一种主体功能而存在,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和宜人气候等[8]。广义的生态产品既涵盖生态系统所生产的自然要素,也包括人类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采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方式生产的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服务等[9-10]。作为“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与实践抓手,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中国化表达[11-12],其概念内涵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中不断延伸拓展,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为生态产品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产共同作用,所产生能够增进人类福祉的产品和服务[13],反映了生态产品兼具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14],体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共生增长的价值目标[15]。从属性内涵角度看,相比于传统的农产品、工业品,生态产品是由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共同作用的产物,具有生产劳动性、外部性、稀缺性、不平衡性、依附性等属性特征[16];另一方面,生态产品的目的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切实转化,从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7]。从产品类型角度看,依据生产消费特点与基本属性特征,生态产品可分为公共性、经营性和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三类。其中,经营性生态产品和准公共性生态产品可以看作是公共性生态产品通过市场机制或政府管控从而实现价值的衍生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通过政府或市场路径,把生态产品转化为生产力要素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1.2 生态价值核算研究

科学核算生态产品价值是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的基础支撑。生态价值核算是对生态环境本身可供利用及其惠益人类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评估[18-19]。目前测算生态产品价值的方法主要可归结为3种:一是当量因子法,其基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采用可量化标准,构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各种服务功能的价值当量。其优点在于核算的规范性,数据需求量少,核算结果具有横向可比性,缺点在于无法核算区域内具体的生态价值[20-21]。二是功能价格法,在明确生态系统类型的基础上划分服务类型,根据各类监测统计数据核算生态系统提供产品的实物量和服务量与价格相乘,加总得到价值总量。其优点在于供给功能的核算真实,可以专门核算一类土地利用类型生态价值,缺点为模型参数多,计算量大[22-24]。三是“生态元”法,以各类生态资源提供生态服务所需的太阳能值为纽带,分别计算不同类型生态资源拥有的服务价值,最后统一以生态元为单位加以表达。其优点在于统一的量纲便于比较,缺点为参数多,核算结果不确定性较大[25-26]。在生态价值核算的操作实践层面,不同学者围绕上述方法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牟雪洁等对延庆区生态系统产品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功能进行核算[27]。白玛卓嘎等在核算习水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基础上,探讨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变化并评估生态保护成效[28]。白杨等分析生态资产和GEP的内涵、关联与核算体系,并进一步评价云南省的生态资产状况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29]。张捷等利用“生态元”方法构建长江流域各类生态资源的本底数据库,测算各地区生态元总量和单位面积生态元的变化情况[30]

1.3 实现路径研究

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议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涉及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利益主体,本质在于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易价值[31]。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各不相同,公共性生态产品对应政府路径,经营性生态产品对应市场路径,准公共生态产品对应“政府+市场”路径[32-33]。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已有研究在理论层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概念体系与技术框架,且从实践层面针对不同地域单元与不同空间尺度开展了大量探索,全国各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可归纳为四种实践模式。一是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结合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以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和政府管控下的指标限额交易为核心[34-35],如重庆市拓展地票生态功能,通过城乡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流转,实现生态产品价值[36-37];福建省推行“森林生态银行”,通过集中收储和整合优化碎片生态资源,推进生态资源确权流转,实现生态资源资本化[38]。二是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通过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和综合开发等方式,恢复或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功能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以增加生态产品的供给,实现生态载体溢价[39-40],如威海市通过矿坑生态修复和发展文旅产业,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41]。三是生态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以市场为主导的实现路径,其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和交易经营性生态产品[42-43],如丽水市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收益,释放生态红利[44]。四是生态保护补偿,实质是以政府为主导购买公共性生态产品[45-46],如江西东江源区以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本为基础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标准,有效解决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失衡问题,保障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47]

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回顾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实践也在展开,从2010年在国家发布的政策文件中首次出现生态产品概念开始,至今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但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日益突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催生着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需求的不断攀升,实践工作发展迅速,政府始终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积极倡导者、参与者。概括起来,我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努力探索阶段、全面发力阶段。

2.1 萌芽起步阶段(1980年左右—2010年)

早在1980年代,国家就开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早期探索,较多地关注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生态保护补偿问题。国家层面的生态保护补偿最早开始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并在197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提出了“污染者付费”的理念,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1996年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中也正式提出了“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基本原则,并在后续的《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文件中予以巩固。
在这一阶段的实践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生态产品的概念,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也缺乏清晰的思考框架,但对生态保护补偿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生态保护补偿政策范围也从单一的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扩展到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补偿、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等诸多领域。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外部性问题,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采取了生态保护补偿措施,带来了生态产品价值的部分实现。

2.2 努力探索阶段(2010—2020年)

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提出了生态产品的概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在这一阶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首次提出了生态产品的概念,并指出生态产品对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持续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提升生态环境质量。2016年,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中,提出福建要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区,首次在国家级文件中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概念;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18年,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明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参与主体;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在长江流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在这一阶段的实践中,政府更加注重生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到山川、湖泊、湿地等生态资源在维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中的潜在价值,因而需要更好地保护和生产这一类资源。政府在这一阶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工作中,不仅关注于生态产品的本身,如关注于生态产品的类型分布、功能价值和保护措施,强调生态产品的资源属性和其维护生态功能的内在作用;而且十分明确地提出要推进生态价值实现工作,促进良好的生态环境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盘活生态产品的内在价值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共生共荣的必然要求。对生态产品的认知也从单一的自然生态保护向价值实现转化,着手推进多样化的实现途径和探索工作。地方政府也参与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创新实践中,如在浙江丽水、江西抚州相继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在国家、省、市、县等不同尺度开展GEP的核算工作[48-50],在新安江流域探索跨省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51],在福建南平创建生态银行[52-53]等,这些地方实践都极大地拓宽了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

2.3 全面发力阶段(2020年至今)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2021年,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利益导向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构建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了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20年以来,国家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问题关注程度明显增强,出台了完善的政策意见,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保障机制等方面均予以阐述说明,系统阐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从政策层面保障了生态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相关的行政部门也在进行各自领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如自然资源部在2021年启动了自然资源领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意在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从自然资源层面理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预见,在双碳目标牵引下,未来的5~10年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实践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展望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学科融合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也取得了许多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但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深入探讨,还有许多科学问题亟待回答,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建构方面

正如前文所言,学者对生态产品的概念定义、理论内涵、价值的核算方法、实现路径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体系构建还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完善。在进一步构建中,首先,特别要注重人地关系视角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讨,分析人和地两类要素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所起的作用,人的活动和人对经济价值的追求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需求方,而地是生态产品价值的根本载体,生态价值附着于地理空间单元之上,人地和谐关系应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构建中重要的议题。其次,要注意多要素的关联分析,生态产品及其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影响要素不仅包括温度、降雨、地形等自然要素,还包括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要素,如何有效地辨识不同地理单元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导因素和障碍因素,关系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的畅通运行与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第三,要注意不同类型空间单元的适用性,理论体系建构要充分考虑区域特性,生态产品价值理论要注意与所在空间单元的结合,生态产品本身就带有十分强烈的地域性,其核算方法、实现路径必然依赖于所在地域,因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需要在多层次、多尺度、多区域上开展相关分析,以提升生态产品价值理论在不同地域单元上的适用性,总结归纳多样化的实现模式。

3.2 生态产品调查评价方面

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前提,推进自然资源确权,开展生态产品的调查评价,摸清生态产品家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未来的分析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多源数据融合问题,生态产品调查涉及到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包括国土调查数据、遥感数据、地理国情数据等,同时包括地籍权属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将这些多源数据进行有效融合,自动化识别生态产品类型,构建生态产品数据库,可以极大地提升生态产品普查效率。第二,生态产品分析评价问题,根据生态产品的自身特点构建生态产品分类体系,借助于空间分析方法探索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空间分布的特征规律,编制生态产品目录;结合生态产品属性和区域自然人文条件,分类型构建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划定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等级,引导生态产品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第三,动态化监测问题,需要充分借助GIS、RS等先进的空间分析、对地观测技术手段,开展定期的动态监测,掌握生态产品的分布、质量变动情况,构建可视化动态化的生态产品监测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3.3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面

价值核算是生态产品价值功能的定量化表达,是生态产品开发、交易、补偿的前提条件,学者对核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多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在价值核算上,以下3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思索:第一,核算方法的深化问题,目前主流的核算方法为当量因子法、生态功能法以及生态元法,在未来的分析中要探讨系数的精确化,不同地域单元功能价值选择口径以及不同核算方法之间的可比较性和替代性问题,探讨精确化和核算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构建工程化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体系的可能性。第二,核算的尺度性问题,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这样的空间单元可能是国家、省、市、县等不同尺度的行政单元,也可能是像长江流域、赣江流域等不同尺度的自然单元,由于不同尺度空间单元获取数据难易程度以及生态功能的作用范围差异,功能价值类型的选取存在差别,生态产品价值的组成也不尽相同,因而需要更具单元尺度和单元特色,构建差异化的核算方法,最终建立起面向不同尺度空间单元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第三,核算结果的空间表达问题,在以往的核算中往往以某一行政单元作为统计对象,其结果多只是一个数值,掩盖了区域内的空间差异,如何利用离散化的分析方法,实现研究单元全域化的空间表达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研究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全面的认知生态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寻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着力区域。

3.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方面

实现路径分析与选择直接关系着生态产品实现效果,是生态产品价值能否有效转化的核心步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大致可以分为指标交易、产业化经营、生态保护补偿、增值溢价4种方式,在未来研究中,这4种方式均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化探索。首先,在指标交易实现路径上,需要构建不同生态产品之间生态价值的科学换算体系,实现生态价值的等量换算,需要探索生态指标产生和消费的内在机制,探索不同区域之间生态产品交易的规则,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向流动;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思考生态产品的供需问题,探索通过政府管控或设定限额方式创造交易需求,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开展生态产品相关权益交易相关研究,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其次,在产业化经营路径上,需要在综合评价生态地状况的基础上,探索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增强生态脆弱地区产业方向选择的科学性;需要科学评价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价值实现方式的负面影响乃至带来的生态价值减少,测度产业化经营的生态效率。第三,在生态保护补偿路径上,需要进一步总结归纳纵向补偿、横向补偿在内的多元化补偿方式的动力机制,科学评价生态保护补偿的实施效果;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补偿测算的科学性,探索依据生态产品价值量确定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第四,在增值溢价路径上,需要探索生态产品供给增加带来周边增值溢价的评估方法,科学测算增值溢价效果;需要从投入产出的视角,综合测算生态产品增加供给的经济效率;需要模拟不同数量、不同区位生态产品供给增加带来增值溢价的异同,实现资金、面积等约束条件下,增值溢价的效益最大化。第五,在路径方式的比较上,需要根据分析评价研究区域内各种实现路径的可行性,及其可能的制约要素,同时探索政府、企业、居民等不同参与主体的实现感知和认可程度,模拟不同路径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效率问题,实现路径选择的科学化。

4 结论与讨论

我国正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色发展的新阶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破局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攻坚具有重要意义。“两山”理论是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眼点,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备受学术关注。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生态产品价值研究相关主题,回顾了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府实践历程,展望了未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需要探讨的学术问题,得到如下结论:
①目前学术界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主题集中于生态产品概念内涵、价值核算以及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在概念内涵方面,生态产品具有多要素、多属性、时空动态变化等特征。在生态价值核算方面,主要方法为当量因子法、功能价格法和“生态元”法。在实现路径方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政府路径、市场路径、“政府+市场”路径3种,存在着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和生态保护补偿4种实践模式。
②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践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可分为3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努力探索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在萌芽起步阶段,没有明确地提出生态产品的概念,但对生态保护补偿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在努力探索阶段,提出了生态产品的概念,关注生态产品潜在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始广泛地探索多样化的实现方式。在全面发力阶段,国家出台了完善的政策意见,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进入快车道。
③在理论建构、调查评价、价值核算、实现路径等方面研究展望了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在理论建构上,需要注重人地关系视角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讨,注重多要素、多学科的综合集成分析,同时要考虑一般理论和各个区域自身特点相结合,凝练多元实现模式。在调查评价方面,需要深入分析多源数据支撑下的融合调查,评价生态产品的开发适宜性,动态监测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变化。在价值核算方面,需要构建科学化、可比较的核算方法,建立面向不同空间尺度的核算方法体系,实现核算结果的离散化空间表达。在实现路径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指标交易、产业化经营、生态保护补偿、增值溢价等实现方式的科学性,模拟不同条件约束下实现路径的选择。
整体而言,我国学界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实践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但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解决,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联系还不是十分紧密,不同方法的核算结果、不同资源禀赋的生态价值认知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可推广性还比较差,这些问题解决有待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待于更多元化的数据基础,有待于多样化的技术支撑。
[1]
苏伟忠, 杨桂山, 陈爽. 太湖流域湖西区城市化空间过程及其生态效应[J]. 生态学报, 2008, 28(9):4306-4312.

[2]
王如松, 欧阳志云.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 27(3):337-345,403-404,254.

[3]
李全喜.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体系、理论创新与现实践履[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17(3):9-13,89.

[4]
虞慧怡, 张林波, 李岱青, 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国内外实践经验与启示[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 33(3):685-690.

[5]
杨锐, 钟乐, 赵智聪. 基于消费端的自然保护地指标交易机制: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J]. 生态学报, 2020, 40(18):6687-6693.

[6]
张林波, 虞慧怡, 李岱青, 等. 生态产品内涵与其价值实现途径[J]. 农业机械学报, 2019, 50(6):173-183.

[7]
王昊, 张林波, 宝明涛, 等. 2015—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及动态变化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21, 34(3):661-670.

[8]
张林波, 虞慧怡, 郝超志, 等. 生态产品概念再定义及其内涵辨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21, 34(3):655-660.

[9]
周小萍, 陈百明, 卢燕霞, 等. 中国几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实施途径探讨[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20(3):296-300.

[10]
李慧明, 左晓利, 王磊. 产业生态化及其实施路径选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34-42.

[11]
Farley J, Costanza R.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from local to global[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 69(11):2060-2068.

[12]
Wunder S. Revisiting the concept of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5,117:234-243.

[13]
高晓龙, 林亦晴, 徐卫华, 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20, 40(1):24-33.

[14]
曾贤刚, 虞慧怡, 谢芳. 生态产品的概念、分类及其市场化供给机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7):12-17.

[15]
廖茂林, 潘家华, 孙博文. 生态产品的内涵辨析及价值实现路径[J]. 经济体制改革, 2021(1):12-18.

[16]
陈辞. 生态产品的供给机制与制度创新研究[J]. 生态经济, 2014, 30(8):76-79.

[17]
孙庆刚, 郭菊娥, 安尼瓦尔·阿木提. 生态产品供求机理一般性分析——兼论生态涵养区“富绿”同步的路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3):19-25.

[18]
杨海龙, 杨艳昭, 封志明.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J]. 资源科学, 2015, 37(9):1732-1739.

[19]
张伟, 张宏业, 张义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与地理学综合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3):465-470.

[20]
刘春腊, 刘卫东, 徐美. 基于生态价值当量的中国省域生态补偿额度研究[J]. 资源科学, 2014, 36(1):148-155.

[21]
谢高地, 张彩霞, 张雷明, 等. 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改进[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8):1243-1254.

[22]
靳乐山, 刘晋宏, 孔德帅. 将GEP纳入生态补偿绩效考核评估分析[J]. 生态学报, 2019, 39(1):24-36.

[23]
欧阳志云, 朱春泉, 杨广斌, 等.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概念、核算方法与案例研究[J]. 生态学报, 2013, 33(21):6747-6761.

[24]
邵卫东, 陈末, 刘浩然. 功能价值法和当量因子法在生态价值核算中的比较[J]. 农业与技术, 2021, 41(1):105-107.

[25]
刘耕源, 杨志峰. 能值分析理论与实践——生态经济核算与城市绿色管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1-415.

[26]
李丽, 王心源, 骆磊, 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综述[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4):1233-1245.

[27]
牟雪洁, 王夏晖, 张箫, 等. 北京市延庆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及空间化[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 27(1):265-274.

[28]
白玛卓嘎, 肖燚, 欧阳志云, 等. 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习水县生态保护成效评估[J]. 生态学报, 2020, 40(2):499-509.

[29]
白杨, 李晖, 王晓媛, 等. 云南省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7):1100-1112.

[30]
张捷, 谌莹, 石柳. 基于生态元核算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及实施方案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12(6):110-119.

[31]
高晓龙, 程会强, 郑华, 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工具探究[J]. 生态学报, 2019, 39(23):8746-8754.

[32]
张英, 成杰民, 王晓凤, 等. 生态产品市场化实现路径及二元价格体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3):171-176.

[33]
杨筠. 生态公共产品价格构成及其实现机制[J]. 经济体制改革, 2005(3):124-127.

[34]
李胜兰, 曹志兴.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J]. 资源科学, 2000, 22(3):9-12.

[35]
陈安宁. 论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J]. 自然资源学报, 1994, 9(1):9-16.

[36]
张鹏, 刘春鑫. 基于土地发展权与制度变迁视角的城乡土地地票交易探索——重庆模式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 2010(5):103-107.

[37]
李维明, 李博康. 重庆拓展地票生态功能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探索与实践[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 34(4):1-5.

[38]
黄颖, 温铁军, 范水生, 等. 规模经济、多重激励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福建省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经验总结[J]. 林业经济问题, 2020, 40(5):499-509.

[39]
王治国. 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J]. 中国水土保持, 2003(10):8-9,43,46.

[40]
刘时栋, 刘琳, 张建军, 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的干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以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区为例[J]. 生态学报, 2019, 39(23):8998-9007.

[41]
王芳, 于国铭, 张瑞. 山—水—林—田—湖—草—海—城修复模式的实践应用——威海华夏城采石场生态修复及其效益评价[J].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1, 6(1):29-38.

[42]
黎元生. 生态产业化经营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4):84-90.

[43]
李树. 关于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思考[J]. 理论月刊, 2000(8):43-44.

[44]
吴绍华, 侯宪瑞, 彭敏学, 等. 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及模式分区——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4):81-89.

[45]
万军, 张惠远, 王金南, 等.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J]. 环境科学研究, 2005(2):1-8.

[46]
王军锋, 侯超波. 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框架与补偿模式研究——基于补偿资金来源的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2):23-29.

[47]
孔凡斌. 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江西东江源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10, 30(2):299-305.

[48]
马国霞, 於方, 王金南, 等. 中国2015年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4):1474-1482.

[49]
王莉雁, 肖燚, 欧阳志云, 等. 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以阿尔山市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3):146-154.

[50]
喻锋, 李晓波, 王宏, 等. 基于能值分析和生态用地分类的中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J]. 生态学报, 2016, 36(6):1663-1675.

[51]
任以胜, 陆林, 虞虎, 等. 尺度政治视角下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府主体博弈[J]. 地理学报, 2020, 75(8):1667-1679.

DOI

[52]
崔莉. 生态银行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南平市为例[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9.

[53]
张文明.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于福建森林生态银行的调研[J]. 宏观经济管理, 2020(3):73-79.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