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60周年和《经济地理》创刊40周年特辑论文

新疆干旱区城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

  • 杜宏茹 , 1, 2 ,
  • 唐钰婷 1, 2 ,
  • 张紫芸 3
展开
  • 1.中国科学院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 2.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 北京 100049
  • 3.新疆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中国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杜宏茹(1974—),女,河北唐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城乡与区域发展等。E-mail:

收稿日期: 2021-09-25

  修回日期: 2021-09-29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4

基金资助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1007)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ization in Arid Region of Xinjiang

  • DU Hongru , 1, 2 ,
  • TANG Yuting 1, 2 ,
  • ZHANG Ziyun 3
Expand
  • 1.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Urumqi 830011,Xinjiang,China
  •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 3.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4,Xinjiang,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9-25

  Revised date: 2021-09-29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摘要

干旱区城镇受自然地理格局影响而带有鲜明的绿洲特色,表现出规模小、团块状布局、首位度高等地域性特征,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明显,中心城市集聚带动下的多中心、组群式发展是干旱区绿洲城镇化的主要路径。干旱区绿洲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安全韧性、创新活力、宜居宜业、特色鲜明、多元融合的质量提升过程,是绿洲城市绿色、活力、宜居、人文、融合建设的有机统一。推进干旱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结合边疆和多民族区域发展目标,补齐城镇发展短板,并在关键瓶颈问题上有所突破:①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带动作用,依托绿洲城镇组群,推动绿洲城镇网络优化;②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北疆产业集群和南疆民生型产业发展,激发城市创新活力;③强化开放型城镇功能,发挥纵深配置的边境城镇体系的组织协作;④加快南疆就近城镇化布局建设;⑤提高绿洲城镇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

杜宏茹 , 唐钰婷 , 张紫芸 . 新疆干旱区城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J]. 经济地理, 2021 , 41(10) : 200 -206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0.022

Abstract

Affected by the natural geography,towns in arid areas have distinct oasis characteristics,and presen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scale,block layout and high urban primacy index.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nstraints are obviou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arid areas. The polycentric and grouplike development driven by central city agglomeration is the main path of oasis urbanization in arid area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oasis urbanization in arid area is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process of safety resilience,innovation vitality,livable and suitable for work,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diversified integration,it's also the organic unity of green,safety,vitality,habitability,humanities and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oasis city.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livable in the arid region of Xinjiang is relatively superior but lacks of development vitality,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still prominent. Advancing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arid areas is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the objective law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regional feature of the oasis urbanization,combines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border areas and the multi-ethnic regions and address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weaknesses. Furthermore, some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the key bottleneck problems: 1) It is relying on oasis town group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oasis town network,and enhances the driving role of central city agglomeration. 2) It should promo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northern Xinjiang and livelihood industries in southern Xinjiang,and inspire the innovation vitality of the city. 3) Which need to strengthen is the open function of cities and town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border town system with deep allocation. 4) It is indispensable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arby urbanization layout in southern Xinjiang. 5) It is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oasis towns.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城镇化作为带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决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正处于由中期快速成长阶段向后期质量提升阶段转变的过渡期,也处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转型期[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工作报告以及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都将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如何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科学理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是各地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学者们围绕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评估指标体系以及测度、高质量发展路径等议题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方创琳提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质量提升型城镇化,是高质量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城市管理和市民化的有机统一,并且表现出阶段性规律[1]。中国城镇化的地域差异显著,赵玉等的研究证明了中国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东高西低,中部分化”的特点,省域间差异呈现出东部缩小、西部变化不明显、中部地区扩大的趋势[2]。因此,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评价标准和路径选择也应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樊杰等认为,黄河流域内部区域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分异,需要根据当地特色提出适宜的高质量城镇化模式[3],方创琳将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区域划分五大类型区和不同亚区[1]。与此同时,不同类型区域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也逐步开展和深化。例如,马海涛等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及内部所有地级城市进行高质量发展评估[4]。但从现有成果看,目前的研究尚未覆盖各种类型区,地域性的研究还有待于加强。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人地关系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类型区,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格局以及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具有独特性,人类活动聚集,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但发展水平不高。以新疆为例,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km2,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6,下辖4个地级市、26个县级市以及66个县,2020年常住总人口2 585.2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4%,尽管已经进入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但绿洲城镇的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短板。探讨干旱区城镇化的地域特征,干旱区城镇化在新的发展要求、新的发展格局下如何推进和实现,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1 干旱区城镇化的地域特征

自然地理条件是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城镇化进程都带有深刻的地域烙印。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地理格局是由高大的山系、广袤的沙漠和分布其中的带状、串珠状的绿洲构成,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水土资源组合条件较好的绿洲聚集了干旱区90%以上的人类活动,是农业和城镇的主要分布区。新疆绿洲城市的雏形是西汉时期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城廓诸国”[5],这些国家实际上是面积较大的一块或几块绿洲,大多数是以农业为主,在其中心位置修筑城廓。随后,在丝绸之路、屯垦等因素的作用下,依靠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天山山间盆地边缘及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一些绿洲的支撑,历代中央政府在沿途绿洲上实行驻军戍边,屯垦生产,设置驿站,兴修水利,促进了绿洲农业的繁荣,绿洲城镇也得以发展[6]。可以说,新疆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发展演变,以及城镇体系的逐步形成,都是以绿洲为基础和前提的,是绿洲农业区逐步城镇化的过程。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绿洲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交通方式、技术进步、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都在不同维度影响和推动着干旱区城镇化的进程,使人工绿洲不断扩大连片,分散在不同绿洲之间的城镇相互联系更加密切。在城镇化客观发展规律的指引下,干旱区的城镇化既体现出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共性特征,又在绿洲自然地理格局影响下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

1.1 绿洲城镇规模小

城镇规模小是干旱区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的绿洲城镇的特征,绿洲的规模和分布受水系分布和河流径流的影响显著。中小河流孕育的绿洲多数规模较小,如果相互之间被沙漠所阻隔,就无法形成相对连续的人类活动空间。在此基础上发育的绿洲城镇,其发展腹地受限,水土等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导致城镇规模普遍较小,无法集聚形成人口较多的城市。加上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远离我国人口重心和消费市场,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也限制了绿洲城镇集聚发展。2018年,新疆城镇的规模等级结构就表现出规模小的发展特点。目前新疆Ⅱ型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只有乌鲁木齐市,缺失50~100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的Ⅰ型小城市有11个,这些城市构成了新疆城镇网络的支点。小于20万人口的Ⅱ型小城市是新疆绿洲城市的主体,其中5~10万人口、以及2~5万人口的小城市数量最多,占城镇总数的60%。还有17个县城的人口规模不到2万人。

1.2 绿洲城镇组团式布局

新疆的绿洲呈现出“逐水土而发育,随井渠而扩展,环盆地而展布,沿山前而盘踞,呈分散而偏小,趋集聚而增大”的地理特点,导致依托于绿洲的城镇表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特点[5],呈环状、带状、串珠状和团状分布在沙漠和戈壁边缘[7],组团状发展成为绿洲城镇网络的基本布局形态。城市所在绿洲腹地是其集聚扩散的主要区域,外延到其他绿洲受到规模、交通等条件限制。随着绿洲农业发展和城镇人口增加,人工绿洲面积不断扩大,在城镇规模扩张的同时,城镇间相互作用也日益密切,在连片开发的绿洲或者临近绿洲组团上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的城镇组群。新疆现有主要绿洲城镇组群的对比可以发现(表1),绿洲组群(团)数量较多,组团范围多与城镇所在流域有较强的空间一致性。规模最大的组团发展区是乌鲁木齐都市圈,2019年其人口占全疆的26.13%,非农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占全疆的43%左右,对全疆城镇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其他绿洲城镇组团人口和经济规模相对较小,规模较大的克奎乌(克拉玛依—奎屯—乌苏)、伊宁—霍尔果斯、库尔勒—尉犁、阿克苏—温宿、喀什—阿图什组群的城镇人口均在60万左右,规模较小的博乐—阿拉山口、库沙新拜(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和墨洛(和田—墨玉—洛浦)只有20~30万人左右。从产业集聚和消费内需拉动方面看,绿洲城镇组群的集聚作用十分突出,全疆83%的非农业产值和74.59%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集中在这些绿洲城镇组群上。这些绿洲城镇组团相距多达数百公里,彼此之间通过交通走廊相互联系,形成了团块—轴线发展的城镇网络格局。
表1 新疆绿洲城镇组群的主要发展指标(2019)

Tab.1 Main indexes of oasis town group in Xinjiang in 2019

城镇组群 城镇人口 非农产业产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总量(万人) 占新疆的比例(%) 总量(亿元) 占新疆的比例(%) 总量(亿元) 占新疆的比例(%)
乌鲁木齐都市圈 330.75 26.13 5 168.37 43.74 1 574.69 43.54
克奎乌 58.25 4.60 1 263.83 10.70 167.82 4.64
伊宁—霍尔果斯 62.68 4.95 606.95 5.14 171.63 4.75
博乐—阿拉山口 20.18 1.59 285.98 2.42 53.10 1.47
库尔勒—尉犁 62.73 4.95 861.67 7.29 192.52 5.32
阿克苏—温宿 58.76 4.64 534.73 4.53 196.78 5.44
库沙新拜 35.90 2.84 411.96 3.49 85.47 2.36
喀什—阿图什 58.47 4.62 450.55 3.81 208.62 5.77
和墨洛 35.08 2.77 217.93 1.84 47.18 1.30
合计 722.80 57.09 9 801.97 82.96 2 697.81 74.59

注:城镇人口为2018年数据。

1.3 绿洲城镇体系首位度高

虽然绿洲城市规模普遍较小,但高首位度却是绿洲城镇体系的普遍特征。由于绿洲的分散隔离作用,规模相对较大的绿洲通常形成“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同一片绿洲上的城镇之间的内生性联系密切,而与外部其他绿洲上城镇的外向性联系弱,职能多为“小而全”,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成为绿洲区域城镇化的核心动力。2019年新疆的区域中心城市有7个,分别是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库尔勒、克拉玛依、哈密、阿克苏,城镇人口合计393万,占全疆城镇人口的31%,却回报了新疆52%的非农业产值、5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图1)。2000年以来,7个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有小幅提高,但非农产业发展的集聚作用十分突出,从占全疆的21%提高到52%,成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从拉动内需角度看,7个区域中心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新疆的比例由48%提高到52%,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
图1 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占新疆的比例(2000—2019年)

Fig.1 Proportion of central urban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ratio in Xinjiang in 2000 and 2019

在绿洲中心城市集聚作用下,首位度高成为绿洲城镇网络和城镇组群的重要特征。乌鲁木齐市是新疆首府城市,2018年首位度高达5.56。各城镇组群的高首位度特点也普遍存在。通过对新疆各绿洲城镇组群的首位度对比以看出(图2),除克奎乌、博乐—阿拉山口组团外,其他的首位度均高于2,乌鲁木齐都市圈、库尔勒—尉犁、阿克苏—温宿组群的首位度均在4以上。
图2 新疆绿洲城镇组群的首位度分布对比

Fig.2 Primacy index of oasis town group in Xinjiang

1.4 水资源胁迫作用强

干旱区降水少且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匀,镶嵌于荒漠系统中的绿洲生态环境受水资源条件指向明显。作为人类活动最集中的绿洲城镇也是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干旱区绿洲城镇化过程受外部自然环境的制约较其他类型城市更为明显,土地面积广阔但水资源却相对匮乏,“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城市规模”成为城镇发展的首要条件。由于干旱区生态自组织能力弱,环境自净能力低,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明显压力。

1.5 绿洲城镇人文特色鲜明

自古以来,我国西北干旱区都是多民族融合、多文化交汇的区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也带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各民族在多元的文化、语言以及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等因素的推动下,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文化和自然遗产、文物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多,城镇发展的特色较为鲜明。在不同主导因素引导下有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口岸、兵团城镇。例如,以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为代表的具有沿边开放地域特色的口岸城市和口岸小城镇,以布尔津为代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特色小城镇,都充分体现了新疆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域特色。

2 干旱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干旱区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是在尊重城镇化客观规律基础上,利用和发挥好绿洲城镇化发展特点,以绿色发展、活力发展、融合发展、宜居建设和人文建设为核心任务,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目标。绿色发展是干旱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活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融合发展是区域稳定和对外开放的适宜模式,宜居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而人文建设则是绿洲城市特色体现。只有推进这5个目标,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城镇发展。

2.1 绿洲城镇的绿色发展

干旱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绿洲城市是人地关系最为紧张的区域,生态安全是绿洲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高质量的绿洲城镇化必须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前提下的发展,是干旱区资源、环境、人口、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是将粗放发展模式转变为精明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城镇受资源环境的胁迫程度明显减小,干旱区珍稀的优质生态环境作为未来城市不可移动的优质空间,绿色低碳发展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形成,城镇化进程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2 绿洲城镇的活力发展

以矿产资源开发、投资驱动为主要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并没有解决绿洲城镇化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新疆产业基础薄弱、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导致城镇吸纳就业能力低,成为目前绿洲城镇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短板之一。高质量的绿洲城镇化需要脱离传统的路径依赖,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的要素转换和新基建等产业发展新动能,打破绿洲的地域限制,最大程度地缩小距离成本、空间成本,与外部的教育、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交流通畅,提高资源型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集群发展,激发服务业内需活力,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增长,发展短板得到有效弥补。

2.3 绿洲城镇的融合发展

绿洲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绿洲城镇的内生性,对外部的开放性不足。高质量的绿洲城镇化既是城镇自身的建设提升,也是城市网络进一步深化和开放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城市自身内部各要素的整合,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实现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另一方面通过绿洲城市与外部的融合发展,降低内生性的发展惯性,在城镇组群之间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共建共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发挥边疆城镇的区位优势,通过强化城镇外向型职能,有效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区域战略目标。

2.4 绿洲城镇的宜居建设

城镇承载能力较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足,是现阶段绿洲城镇质量提升的显著短板。高质量的绿洲城镇化进程应充分结合绿洲水资源特点、气候特征,选择适宜、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城市绿化、建筑等方式,确定干旱区节水型城市、园林城市建设的适度目标,形成舒适的居民生活尺度空间,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以及“城市病”治理等城市居民关心的领域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居民满意度,实现边疆地区居民“人的城镇化”目标。

2.5 绿洲城市人文建设

绿洲城市多元人文特色突出,但建设模式单一,距离“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仍有差距。高质量的绿洲城镇化不仅仅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物质方面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内涵提升过程。将以城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为基底,以历史文化建筑、街区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为重点,通过城市规划布局、风貌塑造、建筑设计等要求,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特色街区,让绿洲城市更具魅力,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边疆地区拴心留人的目标。

3 干旱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

3.1 评价体系构建

城镇化的高质量必须有明确的抓手,以便于更直观地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提出发展策略和实现路径。本文参照国内学者们构建指标体系以及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研究的成果[8-12],尝试提出了干旱区绿洲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多目标评价体系(表2)。评价体系的设计立足绿洲城镇发展地域特征,不重规模重综合效益,重点突出干旱区绿洲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围绕绿洲城镇绿色发展、绿洲城市活力发展、绿洲城镇宜居建设、绿洲城镇人文建设和绿洲城市融合发展5个目标分别展开,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地域特色。具体评价指标见表2
表2 干旱区绿洲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Tab.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arid regions of Xinjiang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属性
绿洲城镇
绿色发展
环境保护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正向
污水集中处理水平 正向
万元工业产值的“三废”排放 负向
固体废弃物处置能力 正向
单位GDP能耗 负向
生态建设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正向
防沙治沙成效 正向
水资源利用效率 正向
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风险发生率 负向
绿洲城市
活力发展
产业支撑 人均GDP 正向
建设用地产出效率 正向
新增中小微企业数量 正向
创新活力 全社会R&D支出在GDP中的占比 正向
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营业收入 正向
科技在城市财政预算支出中的占比 正向
就业吸纳 万元GDP创造就业岗位 正向
万人拥有大学生数量 正向
流动人口增长速度 正向
绿洲城镇
宜居建设
基础设施 城市建成区道路网密度 正向
建成区排水管网覆盖 正向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正向
服务水平 万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 正向
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正向
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 正向
城市老旧管网改造率 正向
居住环境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正向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正向
气候舒适度 正向
城市管理 居民城市管理满意度 正向
刑事案件发生率 负向
网格化管理水平 正向
民族团结先进社区比例 正向
绿洲城镇
人文建设
文化保护 历史建筑保护完好率 正向
居民对城市文化感知状况 正向
文化建设 万人文化场馆建设面积 正向
特色街区数量 正向
特色吸引 风景名胜和旅游景区数量 正向
国内外游客量 正向
百度指数等级 正向
绿洲城市
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 城乡居民收入比 负向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负向
区域协调 恩格尔系数 负向
泰尔指数 负向

3.2 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

根据评价体系确定的重点方向和指标,对近10年新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并对标国家同尺度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由于部分主观指标和实地调查指标缺乏全国数据,考虑到各项指标的可获得性,本次评价在5个目标15个准则层中共选取了33项指标作为基础。评价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避免赋权过程中的主观性。建立原始指标数据矩阵的基础上,选取极差标准化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研究年份各项指标值的贡献度和信息熵,计算指标权重,得到综合评价得分。
评价所使用的社会经济、人口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以及《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城市建设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新疆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年报》等,评价时间为2010—2019年。

3.3 评价结果

图3可以看出,新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全国的差距有所缩小。2010年新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得分为1.26,到2019年得分提高到1.46,说明城镇发展质量总体提升。5个准则层的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也有差异,绿洲城市的宜居建设水平评价最高,绿色发展和活力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融合发展和人文建设水平评价较低。与全国同尺度对比,活力发展的差距最为明显,不仅综合评价水平较低,而且与全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图3 新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与全国同尺度的对比

Fig.3 Comparis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t provincial (Xinjiang) and national level

4 干旱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国家发展战略的引导。在新的发展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城镇化发展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活力、宜居、融合、人文发展是干旱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应落实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上。新疆在“十四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在全方位推进5个领域发展任务的过程中,应重点聚焦以下5个方面,作为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4.1 优化绿洲城市组群网络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和高水平城市群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载体和重要支撑[13],也是国家区域发展格局的主体形态。干旱区绿洲城镇规模虽小,但以中心城市集聚带动的组群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增强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集聚组团发展,以绿洲城镇组群作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符合国家城镇化发展方向,也顺应绿洲城镇化特点。整合优化乌鲁木齐都市圈,合理引导乌鲁木齐人口规模增长,引导人口和产业在更大范围内科学布局,推进1小时交通圈建设。依托天山北坡、天山南坡和沿边城镇发展带,增强库尔勒、喀什、伊宁对绿洲城镇组群的增长极作用,提升克拉玛依、阿克苏、哈密等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中心城市集聚扩散,优化城镇网络格局。

4.2 促进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

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工业向绿洲城镇组群和中心城市的工业园区聚集,打造天山北坡、巴州—阿克苏、南疆3地州和北疆北部4大产业带及16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引导高端生产服务业、物流产业向中心城市聚集。以县城和小城镇为主体建设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发展纺织服装等轻工产业和城镇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城镇对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为农业人口转移提供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对口援建力量和国家政策机遇,扶持南疆和边境区域产业园区及特色经济发展。

4.3 提升丝路核心区开放型城镇功能

作为边境地区,新疆由口岸到腹地中心城市纵深配置的边境城镇体系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14]。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视角下,立足国内市场,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大尺度区域整合,才能提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13]。作为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在促进点状、团状绿洲城镇的集聚扩散过程中,引导和强化城镇对外开放通道的相互联系,通过城镇化载体和平台作用能够有效带动核心区建设。依托保税区、国际空港物流枢纽等强化乌鲁木齐市的国际性功能,发挥中心集聚和联通作用,通过石河子、奎屯、库尔勒等区域中心节点城市的传递,与8个边境城市和15个边境口岸形成相互配合、协作推进的城镇组织网络。边境城市是前沿口岸对应的直接腹地城镇,开放程度较高,交通运输便捷,有条件建设比较理想的国际经济合作区。

4.4 推进南疆就近城镇化布局与建设

县城和小城镇是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民市民化的重要纽带和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重要载体。由于新疆地域广阔,城镇密度低,县城往往成为小片绿洲政治经济的中心。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推进绿洲城乡融合发展的最直接有效的路径是就近城镇化,加快农业人口向周边城镇转移,通过就地非农化来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就业的转移过程。选择若干具有区域集聚中心的城镇为支撑,构建“地区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集镇—美丽乡村”四级分层次的就近城镇化网络。南疆四地州的县城是基层农户最能接受的城镇化迁入地,是目前南疆产业扶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区域。培育县城作为就近城镇化的增长极,增强城市宜居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发挥出就近城镇化的效果。

4.5 提高绿洲城镇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水土资源开发是绿洲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约束发展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是干旱区自然地理格局的客观约束,可以通过水资源的空间调配得到一定的缓解;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粗放是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的约束,需要通过高效节水技术、高效管理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结合绿洲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适宜性,按照水资源利用和综合开发要求来优化调整空间布局,使水资源在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中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协调发展。
[1]
方创琳.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和重点方向[J]. 地理研究, 2019, 38(1):13-22.

DOI

[2]
赵玉, 谢啟阳. 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测度与演化特征[J]. 区域经济评论, 2020(5):85-92.

[3]
樊杰, 王亚飞. 基于地理单元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兼论黄河流域同长江流域发展的条件差异及重点[J]. 经济地理, 2020, 40(1):1-10.

[4]
马海涛, 徐楦钫. 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J]. 经济地理, 2020, 40(4):11-18.

DOI

[5]
韩德林. 新疆人工绿洲[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6]
钱云, 刘秀娟. 新疆绿洲的形成、演变和发展[J]. 新疆社会经济, 1996(1):26-31.

[7]
杜宏茹, 刘毅. 我国干旱区绿洲城市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2):69-79.

[8]
余江, 叶林.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71(2):145-156.

[9]
王祖山, 张欢欢. 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测度[J]. 统计与决策, 2015(12):49-51.

[10]
熊湘辉, 徐璋勇.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动力因素测度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2):41-61.

[11]
王滨.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测度及其时空差异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9, 35(22):46-50.

[12]
王蔷, 丁延武. 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J]. 软科学, 2021, 35(1):115-119.

[13]
刘秉镰, 汪旭, 边杨.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解析与路径选择[J]. 改革, 2021(4):15-23.

[14]
杜宏茹, 张小雷, 李春华. 新时期新疆边境城镇体系构建及口岸小城镇发展[J]. 人文地理, 2005, 83(3):63-66.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