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策略和路径
李同昇(1960—),男,陕西岐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E-mail:leetang@nwu.edu.cn |
收稿日期: 2021-07-27
修回日期: 2021-08-2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29)
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20Z026)
西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项目(2020-2022)
Strategy and Path of Cooperativ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7-27
Revised date: 2021-08-2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大国家战略的枢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处理好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推动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围绕大保护,建立“一廊五区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围绕大开发,形成“两横两纵四区四群多点”的区域经济布局;围绕大开放,构建“三重开放、两带引领”的互动合作格局;围绕人地协调,探索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实现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关键策略与路径在于:①分区推进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②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③强化创新和园区驱动,多元化发展绿色经济。④优化交通网络和通道,探索枢纽经济新模式。⑤多层次提升合作水平,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
李同昇 , 陈谢扬 , 芮旸 , 杨坤 . 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策略和路径[J]. 经济地理, 2021 , 41(10) : 154 -164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0.017
Northwest China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and national strategic hub area.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 as a whole,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is outstanding.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western development forming a new pattern in the new era. The main tasks of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 include that:1)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f "one corridor,five districts and more poin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cusing on the large-scale protection. 2) The regional economic layout of "two horizontal,two vertical,four districts,four groups and multiple points" should be formed focusing on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3) The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pattern of "triple opening and two belts leading" should be built focusing on the large-scale opening. 4)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dels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should be explored focusing on the human-nature coordination. The key strategies and path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 include:1) promoting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ecosystem,2) implementing major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 and building a water security system,3)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and leading role of demonstration plot,and diversifying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4) optimizing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channel and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hub economy,5)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at multiple levels and enhancing the synerg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党领导西部大开发的历史经验与启示[EB/OL]. https://mp.weixin.qq.com/s/3Gcei8NL_08TjEU9cML4eA?, 2021-07-20.
|
[2] |
白永秀, 何昊. 西部大开发20年:历史回顾、实施成效与发展对策[J]. 人文杂志, 2019(11):52-62.
|
[3] |
吴钢, 李静, 赵景柱. 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 中国软科学, 2000(10):12-17.
|
[4] |
毛德华, 夏军, 黄友波. 西北地区生态修复对策探讨[J]. 水土保持通报, 2003, 23(3):11-15.
|
[5] |
李清源. 生态地位·生态安全·生态保护——以西北地区为例[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81-86.
|
[6] |
苏溥雅, 齐实, 梁斌, 等. 西北五省生态敏感性分析[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9, 54(2):171-179.
|
[7] |
张学渊, 魏伟, 周亮, 等. 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J]. 生态学报, 2021, 41(12):4707-4719.
|
[8] |
郭兵, 孔维华, 姜琳. 西北干旱荒漠生态区脆弱性动态监测及驱动因子定量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3):412-424.
|
[9] |
田龙, 张青峰, 塔娜, 等. 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动态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 35(6):227-234.
|
[10] |
张学渊, 魏伟, 颉斌斌, 等. 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1):2389-2402.
|
[11] |
许静, 吴鑫悦, 李文龙. 区域尺度生态保护红线分区研究: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J]. 草业科学, 2021, 38(7):1218-1230.
|
[12] |
康婷婷, 李增, 高彦春. 西北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生态恢复综合效益评估[J]. 生态学报, 2019, 39(20):7418-7431.
|
[13] |
刘春芳, 李鹏杰, 刘立程, 等. 西北生态脆弱区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17):254-263.
|
[14] |
郭泽呈, 魏伟, 石培基, 等. 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时空格局[J]. 地理学报, 2020, 75(9):1948-1965.
|
[15] |
刘锐, 李涛. 基于熵权集对分析的西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比较[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 37(6):274-282.
|
[16] |
原伟鹏, 孙慧.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J]. 新疆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9(1):23-33.
|
[17] |
鲍超, 邹建军. 中国西北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变化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19, 42(5):1141-1152.
|
[18] |
高新才, 曹昊煜. 新中国70年西北地区工业发展与政策评价——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7(5):11-23.
|
[19] |
赵婷. 基于灰色关联的西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10):62-66.
|
[20] |
马国强, 汪慧玲, 许倩. 西北地区旅游经济与交通业共生发展[J]. 经济地理, 2019, 39(10):223-230.
|
[21] |
汪永臻, 曾刚. 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 2020, 40(3):234-240.
|
[22] |
刘融融, 胡佳欣, 王星. 西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7(6):106-118.
|
[23] |
郭倩倩, 张志斌, 师晶, 等.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基于铁路客运流视角的分析[J]. 城市问题, 2019(9):19-27.
|
[24] |
周欢, 马乃毅. “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西北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36(6):187-191.
|
[25] |
罗朋伟, 曹希广, 吉亚辉. 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中国西北地区五省份的经验证据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1, 40(3):37-42,49.
|
[26] |
王林伶. 西北内陆省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 宁夏社会科学, 2018(6):112-116.
|
[27] |
邵波, 陈兴鹏. 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05, 28(1):136-141.
|
[28] |
冯骁, 东梅.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研究[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1):67-72.
|
[29] |
蔡文静, 夏咏, 赵向豪. 西北5省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及预测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12):219-227.
|
[30] |
胡继然, 姚娟. 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旅游研究, 2021, 13(1):85-98.
|
[31] |
李治兵, 沈涛, 肖怡然, 等. 西北地区农业生态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1(12):237-244.
|
[32] |
黄晶, 薛东前, 唐宇, 等. 西北地区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主要矛盾及协调路径[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861-869.
|
[33] |
高新才, 杨芳. 西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测度[J]. 城市问题, 2016(12):26-33.
|
[34] |
李春米, 魏玮. 中国西北地区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2):14-19.
|
[35] |
李柯颖, 李莉. 基于环境规制视角的西北地区生态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探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1(1):143-154.
|
[36] |
刘莎, 刘明. 绿色金融、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西北地区环境指数实现“巴黎承诺”有无可能?[J]. 当代经济科学, 2020, 42(1):71-84.
|
[37] |
樊杰.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J]. 地理学报, 2015, 70(2):186-201.
|
[3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EB/OL].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6/P020200611354032680531.pdf, 2020-06-03.
|
[39] |
孙鸿烈, 董锁成. 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3(2):21-29.
|
[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19年)[EB/OL]. http://www.mwr.gov.cn/sj/tjgb/zgstbcgb/202009/t20200924_1448752.html, 2020-09-24.
|
[41] |
屠志方, 李梦先, 孙涛.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及分析[J]. 林业资源管理, 2016(1):1-5,13.
|
[4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国水资源公报(2019)[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0.
|
[43] |
邓铭江. 中国西北“水三线”空间格局与水资源配置方略[J]. 地理学报, 2018, 73(7):1189-1203.
|
[44] |
张振龙, 孙慧, 苏洋, 等.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 33(11):961-967.
|
[45] |
李秀花, 吴纯渊. 中国西北五省区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分析[J/OL]. 干旱区地理,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65.1103.X.20210603.1628.012.html, 2021-08-28.
|
[46] |
陈亚宁, 杨青, 罗毅, 等.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J]. 干旱区地理, 2012, 35(1):1-9.
|
[47] |
田龙, 张青峰, 张翔, 等.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8):76-81.
|
[48] |
郎明辰, 马胜春. 西北地区人口与经济的不一致性探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28(3):76-83.
|
[49] |
杨丹, 常歌, 赵建吉. 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难题与推进路径[J]. 中州学刊, 2020(7):28-33.
|
[50] |
高云虹, 张彦淑, 杨明婕. 西部大开发20年: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对比[J]. 区域经济评论, 2020(5):36-51.
|
[51] |
张可云, 王洋志, 孙鹏, 等. 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的演化过程、成因与影响因素[J]. 经济学家, 2021(3):52-62.
|
[52] |
刘毅. 论中国人地关系演进的新时代特征——“中国人地关系研究”专辑序言[J]. 地理研究, 2018, 37(8):1477-1484.
|
[53] |
刘彦随, 李裕瑞.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原理与设计技术[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10):1-9.
|
[5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7-01/23/5162468/files/56301370765d4fe8975541a2bf221281.pdf, 2017-01-11.
|
[55] |
王必达, 赵城. 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模式创新:“三重开放”同时启动与推进[J]. 中国软科学, 2020(9):70-83.
|
[56] |
樊杰.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途径——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讨论[J]. 地理研究, 2019, 38(10):2373-2387.
|
[57] |
习近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 中国水利, 2019(20):1-3.
|
[5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2012-2020年)[EB/OL].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1304/W020190905497710706974.pdf, 2013-02-20.
|
[5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等. 关于印发《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 http://www.moa.gov.cn/nybgb/2019/201902/201905/t20190517_6309469.htm, 2019-02-11.
|
[60] |
李同昇, 罗雅丽. 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J]. 地理研究, 2016, 35(3):419-430.
|
[61] |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4/content_5588654.htm, 2021-02-24.
|
[62] |
赵伟伟. 枢纽经济及其发展机制——以中国交通枢纽经济为例[J]. 人文地理, 2020, 35(3):115-12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