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60周年和《经济地理》创刊40周年特辑论文

我国经济地理学历史沿革、现状特征与发展策略

  • 樊杰 , 1, 2, 3
展开
  •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 北京 100101
  • 2.中国科学院 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 北京 100190
  • 3.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 北京 100049

樊杰(1961—),男,陕西西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综合。E-mail:

收稿日期: 2021-10-05

  修回日期: 2021-10-11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30644)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

  • FAN Jie , 1, 2, 3
Expand
  •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CAS,Beijing 100101,China
  • 2.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Received date: 2021-10-05

  Revised date: 2021-10-11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摘要

简略评述我国经济地理学100年发展沿革,提出我国经济地理学有两个维度的研究内容,即研究经济活动地理过程和格局的形成与演变规律,以及研究其他地理过程格局演变的经济因素与作用机理。阐述了我国经济地理学基础研究与社会应用并重、科研与教学并重、宏观战略研究与微观机理探索并重、国内学科建设与国外合作交流兼顾等4个学科发展特征。在讨论经济地理学遵循复杂系统科学的基本规律和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学科定位的基础上,着眼发展机遇,立足学科优势,提出聚焦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针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围绕影响经济地理过程和格局的新因素和新机制,开展经济地理学重大命题研究的4个发展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

樊杰 . 我国经济地理学历史沿革、现状特征与发展策略[J]. 经济地理, 2021 , 41(10) : 10 -15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0.001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 in the past 100 year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research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 has two dimensions,that is,the geographical process and patter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law,and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other geographical process pattern evolu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including equal importance to basic research and social application,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macro-strategic research and micro-mechanism exploration,domestic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foreig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at economic geography follows the basic laws of complex system science and its disciplinary positioning in human geograph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economic geograph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discipline. The four strategies include focusing on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closely following the process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aiming at the new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and centering on the new factors and mechanisms that affect the process and pattern of economic geography.

1 简评我国经济地理学的沿革

我国现代经济地理学与地理学同步发源于1920—193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与自然地理学共同支撑了中国地理学20余年的发展[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理论基础、应用对象趋于多样化,但整体上在中国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与全球其他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相比呈现出鲜明的特色[2-3]
上个世纪之初,当我国现代地理学诞生之时,经济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分支中并未占有突出的地位,人文地理学呈现出各分支学科多样化发展的总体态势。面向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初级阶段的旧中国的社会需求,经济地理学地位逐步提升。1940年8月在重庆成立中国地理研究所(内设自然地理、人生地理、大地测量、海洋4个学科组)就是源于当时支援抗战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各省的国防、工业、交通、农业等各项事业的建设,需要地理专才为之设计的重大社会需求。1949—1978年,中国地理学如同苏联一样,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地位,地理学是由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构成的。其次,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范畴,只包括被社会主义经济认可的物质生产部门[4]。受我国经济建设重点是农业和重工业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地理学实质上是以农业地理学和重工业地理学两大部门为主体,以交通地理学——作为基础设施部门地理为配套,以人口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为补充的学科体系。1961年当中国地理学会组建首批专业委员会时,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名列其中。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特别是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等得到长足发展,同经济地理学形成并驾齐驱的格局[1]。中国经济地理学在这个时期有三个发展途径,一是主要通过借鉴国外研究前沿,在学科内部成长出新的研究方向和主题,重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新现象、重视企业和公司等经济主体的作用、重视体制文化和创新等的影响、重视创新空间自贸区等新地域类型的研究;二是扩大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主题,持守了交叉学科的定位和区域研究的传统,也为今天日益成型的综合人文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三是吸纳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融入经济地理学研究,不仅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也改变了经济地理学人才结构和学科布局。分析1981年创刊的《经济地理》杂志论文,很容易归纳出经济地理学发展3个途径的判断[5]
评价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沿革,有4个方面的初步认识:
①我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建设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导致学科发展较艰难、不稳定。一方面,中国长期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元”结构体现在科技资源分配、人才和成果评价等方方面面,至今自然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土壤并不肥沃,使具有交叉学科特征的经济地理学难以正常成长;另一方面,经济地理学的世界前沿与学科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产生着正负双重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地理学去地理化、非实体化和人文社会化等趋势,在与全球接轨和顺应世界经济地理学发展走向方面,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弊大于利。
②我国经济地理学应用需求始终旺盛,但经济地理学服务社会的能力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似乎在扩大、挑战明显增大。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战略取向,经济地理学的社会需求始终是旺盛的,但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却似乎趋于不协调。一方面,经济地理学研究复杂的区域经济系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方法进展却并未同区域经济系统日趋复杂相同步,因解决经济地理过程和格局的科学问题的能力不强而削弱了服务社会需求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领导干部作为经济地理学服务对象的学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持续提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领域,服务者不及被服务者的综合理解和预判能力的现象发生频率有所增长,这种增长还表现出加速的可能。
③吴传钧、陆大道等经济地理学科掌舵人的方向指引与科研表率作用,以及中国经济地理学者的协同努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且具有学科和应用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方向。吴传钧创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成为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石[6],开展的土地利用和农业地理学研究成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史上的巅峰[7]。陆大道创建的点轴系统理论体系和在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领域的创新性研究[8-9],推动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化进程,提出的“T”字型国土空间开发结构模式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战略和空间开发模式。两位先生坚持经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方向及在学科发展关键时期的拨乱反正,无疑是我国当今经济地理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协同努力,以不断优化“学科建设与社会应用”的关系为核心,努力构筑三个动力驱使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格局。即:因社会需求以及研究对象的变化提出新的科学问题而产生对经济地理学科学发展带动的动力,在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建设中因科学研究进展自身提出新的科学命题并解决问题对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产生推动的动力,以及依托技术方法的进步改变研究范式和增强研究能力而对经济地理学发展形成拉动的动力。
④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包容文化、学习文化是其得以生存与发展不容忽略的软实力。包括与经济和社会科学的融合,目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中,经济地理学分属两个学科领域(图1),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学中已占据二级学科的地位。也包括向自然地理学乃至地球科学的相关领域学习,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表达方式等方面借鉴有益经验,不断完善自身学科。还包括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学习,尽管不同国家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交流中培育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特色和优势不失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捷径。
图1 我国经济地理学在学科分类的位置及其代码

Fig.1 The posi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s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and its discipline code

2 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特色和定位

过去百年间,我国经济地理学是沿着两个维度发展的。其一,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成因和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经典经济地理学,即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由于影响人类经济活动地理格局的因素包括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所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呈现出学科交叉性、理论综合性和方法集成性等特点。其二,是对地理分布的形成和演变,揭示其经济学成因、机理和效应,即研究内容是经济机理。由于地理分布包括的统一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以及人文地理学中其他分支学科,所以,用经济机理给出地理格局和过程的部分阐释,其研究对象即地理事项是多样的、复杂的,在工业文明时期采用经济学机理阐释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类活动的动因不失为具有较好解释度的途径[10-11]。这样,我国经济地理学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这为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机遇。
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突出特征表现为:一是基础研究与社会应用并重——具有传统研究优势的经济地理学与改革开放后理论方法得以迅猛发展的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共同构成了人文地理学服务社会的主要应用的方向。二是科研与教学并重——在基础教育和本科与研究生的高等教育中,经济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始终是主要的课程;在专业地理研究机构,经济地理学也是不可或缺的分支研究力量和人文地理学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领域。三是宏观战略研究与微观机理探索并重,其中微观经济地理学在揭示经济地理生成和演变机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宏观经济地理学研究则面向战略和政策制定的社会应用方面更为擅长。四是国内学科建设与国外合作交流兼顾。以早期确定的工农业地理和交通商业地理的分支学科为基础,在国际交流中涌现出公司地理、演化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等新分支学科;从人地关系视角开展经济地理学交叉研究和引进苏联的技术经济与地域经济综合体方法,在新时代与国际前沿接轨中重视全球化、地方化、信息化、科技进步、文化社会转型的作用,以及企业微观主体行为和企业组织方式的影响。
认识经济地理学遵循复杂系统科学的基本规律和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学科定位,结合经济地理学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中的应用定位,是理解新时代经济地理学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探索适应性策略的基准[2]。其中,对学科定位可从两个方面认识。
其一,要深刻理解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开放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的一门科学,因此其研究范式必须遵循复杂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开放系统突出表现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无论是一个经济部门或是一个经济区域,往往都是通过各种方式同其他部门其他区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是孤立和封闭的。特殊的系统则是指“人”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人的意识、人的价值观、人的行为习惯等一系列主观能动性就会使得面对同一个作用力时、不同人的反应可能会不同,相同反应的人在下一步的适应性应对中的决策和行为可能不同,由此导致我们研究的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化趋势就可能因此而不等同,导致许多经济地理学的规律存在着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复杂巨系统则更多地表现在驱动因素的庞杂和作用机理的复杂,一个区域一个阶段的驱动因素很可能在另一个发展阶段、另一些区域成为作用的结果,因果关系是可变的。一个区域某种经济地理现象的正外部性在另一个区域可能就变为负外部性,驱动机制和驱动过程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为此,其研究基本范式可以是:复杂系统的统计学归纳,这在经济地理学规律总结方面是常用的方法;固定若干变量以揭示主要参数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基本采用了该范式;聚焦某个相对简单的因素、过程、格局开展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探讨,而后再通过增加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实现对复杂系统混沌结构有序化的认知,这是目前经济地理学比较欠缺的研究技术路径。
其二,从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分工、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发展的总体战略中认识经济地理学的定位。人文地理学是探索人类活动空间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我国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可划分为4个分支学科群。即:以人口和人类活动空间过程和格局集成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综合人文地理学,以生产活动和服务业——即产业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地理学,以生活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以及以人类非物质活动为对象的社会文化政治地理学。这里,经济地理学无疑突出的是图2所示的第一个维度——即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借助人文地理学发展战略研究对当前学科存在问题和未来战略布局的结论[12],经济地理学仅从人文地理学体系中认知其定位,未来,一是要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发展经济地理学,全过程是指研发—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努力转变以往重生产领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偏向。二是要从经济活动的“全时空”发展经济地理学,空间上要包含全球、国家、区域、地方等不同尺度空间的转换和互馈关系,同尺度区域间相互作用、不同空间类型如城乡经济地理学以及国别和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时间上要关注历史经济地理学、特别是基于预判的对未来经济地理的研究。三是要从经济活动的“全领域”发展经济地理学,包括经济主体、行业部门和地域类型,要重视研究人、企业、经济部门等在经济全过程的角色,形成企业和公司地理、行业部门经济地理学,并以经济活动全过程在地域空间表现的经济地域类型、经济地域体系等作为经济地理集成研究的基本途径。四是要从经济活动的“全方位”发展经济地理学,主要指前向的经济活动环境、中间的经济地理过程与格局的调控,以及后向的经济活动效应。以协调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为主线,重视经济发展条件、资源环境效应、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响应等问题。而调控则包括经济空间组织模式、企业发展布局策略、区域经济政策和规划、国家产业链全球布局方针等。
图2 我国经济地理学两个维度的研究内容

Fig.2 Research contents of China's Economic Geography from two perspectives

图3 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经济地理学[12]

Fig.3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3 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策略

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非常庞杂,未来应按照更重要、更紧迫、更系统优先选择科学命题和研究方向的原则,引导经济地理学者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贡献力量。着眼发展机遇、立足学科优势,选择经济地理学发展策略。从机遇而言,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发展从实现小康(人均1万美元GDP)开始迈向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2035年达到人均2万美元GDP,2050年达到人均3万美元GDP),我国经济活动将会发生全局性和系统性的重大变化,而我国地理格局变化的经济机理也将在许多方面有着重大变化,着眼全球重塑经济地理格局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的发育,新问题、新因素、新机制、新空间的涌现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研究对象变化牵引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这是其他很多国家经济地理学所不具备的发展土壤。着眼学科,我国经济地理学业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学科基础,涵盖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分支学科、现代研究方法、具有国际学术影响或国内决策认可的成果与人才等多个方面。谋划新时代我国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策略,是我们在庆祝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60周年、《经济地理》杂志创刊40周年应当高度关注和充分讨论的命题,笔者提出以下4个经济地理学发展策略供同行指正。

3.1 聚焦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开展经济地理学重大命题研究

聚焦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外双向循环良性互动的新的发展格局,开展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大命题或方向有:①创新重大生产力布局原理。包括企业成长消亡的生命周期微观机理与产业分布格局演变的宏观机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区域经济要素流动规律及空间相互作用,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分散的趋势,企业创新空间环境和地方产业竞争力的生长因素及途径,产业智慧化、生态化的空间响应与效应等。②探索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供应链的空间耦合机制与途径。包括创新链空间收敛过程和创新空间生成发育规律,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网络与生产力布局的互馈关系,区域科技创新模式分异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作用,以及形成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高地为枢纽、以城市群或都市圈为载体、以省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依托的区域经济体系科学方案。③研究新经济区位论、经济区划和经济地域系统。包括新产业生成和发育的区位因素与选择原理,新生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基础在节约要素投入、提高经济产出、改善经济效率、减少负外部性等方面的关系,适应“双循环”格局的经济区划方案,满足国民经济体系安全性、弹性、竞争力需求的产业集群、经济地域综合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模式。

3.2 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开展经济地理学重大命题研究

紧扣经济发展从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质量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过程的转变,开展经济地理学重大命题的研究。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地理过程必须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演进。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驱动的,那么区域间创新能力的差距是否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累积效应?如何建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就成为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内容。高质量发展是要改变以往经济持续增长没有同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同步同向的过程,那么,如何建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状态识别方法与调控机制?特别是在自然条件和生态文明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产业转型、文化转型和地域功能转型?并在协调发展和转型发展中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提升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程度?此外,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在经济发展的弱势地区和问题地区,生态文明时期的经济空间极化与分散规律及其对综合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的阐释,以及相对贫困地区和老工业地区实现富裕的制度制约和扶持模式,将是极具针对性的区域模式。此外,开展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着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化与区际生态补偿实现途径,研究碳中和区域分解及区域经济格局对碳中和的响应,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地理学长期关注的命题。

3.3 针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开展经济地理学重大命题研究

针对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新趋势,开展经济地理学重大命题研究。一方面要重新梳理经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普适性机理。探索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区域响应,全球—地方链接的重要性及其地方化的特殊性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先性,跨国投资和国际贸易格局对地缘经济系统的影响,全球生产网络、分布式生产系统和跨国公司空间组织机理的调整,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和国家经济安全性的关系与相互适应,新国际经贸组织的空间组织特征等。在此基础上,另一方面要研究全球化新趋势对中国经济布局的影响与适应策略。包括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区域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创新体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对中国贸易格局、对外投资布局和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布局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产业合作的响应及周边国家地缘经济格局变化的响应,以及重点国别和地区的经济地理学研究。

3.4 围绕影响经济地理过程和格局的新因素和新机制,开展经济地理学重大命题研究

围绕资源要素、社会转型、消费结构升级、市场机制变化、新基建等新因素和新机制对经济地理过程和格局的影响,开展经济地理学重大命题的研究。从要素层面,探索人口流动特别是人才空间流动与新产业、新业态空间组织变化的关系,揭示人的个体空间经济行为动机的微观机理,发展创新人才区位论;探索数据资源产业化及其地方产业数据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发展数据经济地理学;预判能源矿产资源空间开发格局和供应链变化区域,探索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响应。从社会转型层面,重点探索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乡关系对城乡经济相互作用机理和城乡经济地域系统的影响。此外,要研究新基建、消费升级和市场机制变化对我国经济地理过程和格局的影响,特别要关注经济流功能、流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以及经济流空间结构与演变规律,经济流空间和传统经济空间的耦合与效应,近、远程经济空间相互作用。集成新因素和新机制对经济地理过程和格局的影响,在深化生产要素空间集疏过程、经济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经济相互依赖性、区域经济综合体等理论方法研基础上,揭示经济空间结构有序化及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稳定态等科学规律,努力实现经济地理学集成研究引领自然环境、经济布局、聚落体系和上层建筑等领域耦合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突破,为人文地理学发展作出经济地理学学科贡献,并力争在弥补分析模拟方法和优化调控工具缺少模型库和智慧化平台支撑的短板走在人文地理学的前列。
[1]
樊杰. 中国人文地理学70年创新发展与学术特色[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 49(11):1697-1719.

[2]
樊杰. 优化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科学基础——对未来10年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问题的讨论[J]. 经济地理, 2011, 31(1):1-6.

[3]
樊杰, 孙威. 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1459-1469.

[4]
A.H.巴甫利谢夫, 朱危安. 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 地理译报, 1988(2):62-64.

[5]
陈刚强, 刘沛林, 李映辉, 等. 《经济地理》创刊以来的知识溢出特征与变化[J]. 经济地理, 2020, 40(2):1-12.

DOI

[6]
吴传钧. 发展中的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吴传钧院士学术报告选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7]
毛汉英. 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理论方法研究[J]. 地理学报, 2018, 73(4):608-619.

DOI

[8]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1):1-6.

[9]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10]
陈发虎, 李新, 吴绍洪, 等. 中国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浅析[J]. 地理学报, 2021, 76(9):2069-2073.

DOI

[11]
傅伯杰.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J]. 地理学报, 2017, 72(11):1923-1932.

DOI

[12]
樊杰, 赵鹏军, 周尚意, 等. 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J]. 地理学报, 2021, 76(9):2083-2093.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