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武陵山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及特征分析

  • 王兆峰 ,
  • 李琴 , ,
  • 吴卫
展开
  •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81
※李琴(1996—),女,四川仁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E-mail:

王兆峰(1965—),男,湖南桑植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地理等。E-mail:

收稿日期: 2021-01-15

  修回日期: 2021-07-2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03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188)

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建设项目(5010002)

Genome Map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Wuling Mountain Area

  • WANG Zhaofeng ,
  • LI Qin , ,
  • WU Wei
Expand
  • Tourism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1-15

  Revised date: 2021-07-28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3

摘要

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及其图谱构建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传统村落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保留至今的典型乡村聚落,是地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地域文化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因此传统村落是开展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研究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建构方法,以武陵山区30个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了4类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并对各类图谱进行了详细图解和特征解析。文章旨在通过图谱构建,厘清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结构和基本空间分布特征,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再现与振兴乡村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区域景观划分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本文引用格式

王兆峰 , 李琴 , 吴卫 . 武陵山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及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 2021 , 41(11) : 225 -23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1.025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gene and its map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of cultural geography.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typical rural settlements in a specific regional culture,and also an important spatial carrier of reg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Regional culture embodie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within the village landscape,so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is main fulcrum of genome research to carry out the 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landscape genomic map,this study constructed four types of landscape genomic map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village took 30 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nd carried out detailed diagram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each map. Research aims to map construction,clarifies the landscape gene structure arrange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villages and thier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which provide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landscap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village,reprodu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repairing genetic information chain of the subsequent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regional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之一。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构成某一地域特征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它随人类活动的作用不断变化,并主张将此释义作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核心[1]。二十世纪下半叶,现代遗产保护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深入到历史与自然相交接的领域,即文化景观的保护。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2年正式将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和特定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景观”列为遗产单列项,亦称为“地域文化遗产景观”,目的在于保护文化遗产景观表征的地域传统文化[2-4]。传统村落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保留至今的典型乡村聚落,是地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地域文化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因此传统村落成为开展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研究的重要抓手[4-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关键,乡村文化振兴,也需要塑形与铸魂。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与振兴的血脉与灵魂。然而,在快速城镇化冲击下,传统村落面临消失危机,许多极具价值的乡土文化遗产景观逐渐消失。开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研究,对景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与特征进行科学探索,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再现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使传统村落成为乡愁记忆的真实承载,成为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的活力呈现。
生物学中的基因是指存在于染色体上作直线排列的基本信息单元。国外学者将生物基因概念引用到文化传承与保护中。1950年代,Alfred L. Kroeber 等提出文化基因概念,用来表达文化传播的基本单元[6];Taylor将文化基因概念引入到传统聚落中,为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7];Conzen尝试用植物学理论方法提取聚落中平面形态和立体结构的共同基因[8]。但国外学者的研究并未涉及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构建。国内学者刘沛林等结合生物学、文化生态学和文化地理学理论创造性地提出聚落文化景观“基因图谱”概念[9-14],总结得出景观基因理论的基本框架,之后不少学者沿用此理论构建了不同区域尺度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如川西地区[15-16]、大湘西地区[17]、徽州[18]、古城镇[19]等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2015年,胡最等将生物基因组图谱的基本原理和表达方式引进聚落景观基因研究,提出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概念,阐明了聚落景观基因、景观基因组、景观基因组图谱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空间分布视角构建了3类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并分析了传统聚落的群系性特征[13,20];王兴中等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基于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排列结构与古地理风水环境理念两个方面构建了单个聚落文化遗产形制景观基因组图谱[21];翟洲燕等结合上述研究,构建了“遗产信息图谱”“空间序列图谱”“分布模式图谱”和“地理格局图谱”4种类型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体系[3,5,22];向远林等以陕西窑洞传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窑洞聚落典型院落图谱和院落模式图谱[23]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们对于区域层面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研究甚微。鉴于此,本文借鉴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建构方法,以武陵山区30个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4类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并对各类图谱进行详细图解和特征解析。通过图谱构建,厘清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结构和总体空间格局特征,分析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地域文化特征,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再现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提取构建得到的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图谱信息,对于避免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流失和景观消亡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续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区域景观划分等相关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1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的基础与流程

1.1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体系及构建流程

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由全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分布模式共同构成[5]。根据表达内容,从“单个传统村落、多个传统村落、特定研究区域”三个层次构建了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遗传信息图谱、空间序列图谱、分布模式图谱、空间格局图谱”四种类型图谱体系(表1)。
表1 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分类

Tab.1 Taxonomy for traditional settlement landscapes' genome maps

类型 表达对象 表达内容
遗传信息图谱 单个传统村落 单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中基因的排列结构
空间序列图谱 单个传统村落 单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空间布局结构的图示表达
分布模式图谱 多个传统村落 对多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空间布局规律提取的抽象图示表达
空间格局图谱 特定研究区域 研究区内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地理分布格局的图示表达
单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层次包括遗传信息图谱和空间序列图谱。遗传信息图谱主要描述单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排列结构,具体而言,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景观的生态结构包括“缀块—廊道—基底”三个层次,将此三层次结构拓展到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建构上,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对应有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元、文化遗产景观基因链、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形三个图谱层次,基因元(缀块)是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最小单位,若干基因元依据特定文化内涵排列组合构成基因链(廊道),若干基因链排列组合成为基因形(基底)。按照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元—链—形”的模式构建单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组的遗传信息图谱。空间序列图谱主要描述单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空间分布规律。多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层次指构建抽象的分布模式图谱,其描述了多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空间布局的共性特征。特定研究区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层次则是构建空间格局图谱,表达研究区内不同类型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地理分布格局特征。
武陵山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具体研究流程为:①结合收集的研究资料,按照“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的原则,采用元素、图案、结构和含义提取方法,识别和提取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构建遗产性景观基因组的遗传信息图谱和空间序列图谱。②分析对比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空间序列图谱,进行模式分类提取,绘制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分布模式图谱。③基于研究对象的宏观地理空间分布,得出遗产性景观基因组的空间格局图谱,并分析各类图谱的基本特征(表2)。
表2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

Tab.2 Identific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scape gene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village

遗产景观类别 识别因子 识别指标 指标解释
物质文化遗产景观特征 建筑特征 民居特征 屋顶造型 悬山顶或歇山顶等
山墙造型 人字形、三角形,马头墙等
屋脸形式 一层或多层
建筑用材 石材、木材、土墙、青砖等
局部装饰 雕刻或绘画等
平面结构 围合、半围合或不围合
主体性公共建筑 公共场所 寺庙、祠堂等
环境特征 选址与格局 地理风水环境格局
布局特征 形态 村落形态 意象图形或仿生图案
结构 空间布局 集聚、散居或组团式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特征 宗教特征 姓氏宗族 “堂”文化、族谱等
信仰特征 信仰对象 道教、佛教、鬼神等
习俗特征 生活 传统技艺、庙会等
方言特征 地方方言 所属片区方言

1.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武陵山区位于25°86′N~31°40′N,107°07′E~112°03′E之间,横跨湘渝鄂黔四省区,总面积达17.18万km2,是国家最大的连片特困区。境内峰岭叠嶂,山谷相间。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类型,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片区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现已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濮文化、苗文化、汉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发祥地。境内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世居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区。这里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宗、民同俗,黔中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相互交织,碰撞融合、相互影响,形成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使得武陵山区孕育出众多珍贵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资源,被称为我国保存完好的成片传统村落基因库,是传统村落文化的“博物馆”,是中华民俗文化、传统村落景观文化的重要研究基地。
本文从住建部公布的前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兼顾传统村落分布均衡性、研究资料完备性、村落类型完整性、地域文化多样性等原则,选择了30个典型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图1)。利用BIGEMAP地图下载器收集了30个传统村落的卫星遥感影像和街区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网站。收集整理了《湖南省传统村落·第一卷》《贵州传统村落全景录》《土家族:湖南永顺县双凤村调查》等书籍资料,从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获取了大量传统村落相关文字资料和数据资料,并结合适量野外实地调查,共同作为图谱构建及特征分析的基础数据。运用ArcGIS软件作为技术平台,绘制武陵山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
图1 武陵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2 武陵山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结果及特征分析

2.1 单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以双凤村为例

双凤村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湖南省永顺县大坝乡,自李唐建村,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56年,著名民族学家、考古学家潘光旦教授来到永顺双凤村考察,发现这里的语言、习俗、建筑、民间文化等非常有特点,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之一,保留着土家族最原始的民族文化特点,是土家族现存为数不多的民族古文化遗存地,至今仍保留着自身的民风习俗,是中国土家族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再现和缩影。双凤村为确立土家族成为单一的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证,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当地居民主要由彭姓、田姓组成,村落分为三个村民小组。双凤村地理位置偏僻,三面环山,长期闭塞状态使得外部世界对双凤村风土人情产生的影响较小,因此双凤村较好地保存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土家族的语言、民居、习俗、风情保存完整。2012年双凤村被载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因此,选取双凤村作为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的案例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1.1 双凤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遗传信息图谱

借鉴王兴中等[21]的相关研究,从古地理学风水理念控制下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表现形制入手,建立双凤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遗传信息图谱。在识别和提取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基础上(表3),基于遗产性景观基因元—基因链—基因形三个结构层级,建立双凤村文化环境遗产景观基因(“筑村有易”)和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宅邸有易”)两种形制的遗传信息图谱(表4)。其中,文化环境遗产景观遗传信息图谱衍生为“村势有罗”“村形有灵”“村内有礼”等亚类型文化环境遗产景观基因形制,文化遗产景观遗传信息图谱包括(平面)合院图谱和(立体)马头墙、或屋顶与吻兽图谱。
表3 双凤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结果

Tab.3 The extraction results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genes in Shuangfeng Village

遗产景观类别 因子 指标 识别结果
物质文化遗产
景观特征
建筑特征 民居特征 屋顶造型 以悬山顶为主,少量歇山顶
山墙造型 人字形、三角形
屋脸形式 正屋为两层(一层实,二楼虚),转角楼和吊脚楼多为两层,少数为三层
建筑用材 木架结构
局部装饰 木雕、石雕、彩绘、浮雕、透雕,攒斗工艺,八卦太极图或镜子装饰
平面结构 不围合,主要为“一”字形、“L”形、“凹”形
主体性公共建筑 公共场所 摆手堂、土地堂、土王祠、五谷祠等
环境特征 选址与格局 建立在山顶凹处,东、西、南三面环山
布局特征 形态 村落形态 “水”字形分布
结构 空间布局 组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观特征
宗教特征 姓氏宗族 彭氏家族、田氏家族
信仰特征 信仰对象 以土地堂为典型,包括井神、树神、石神崇拜等
习俗特征 生活 毛古斯舞、摆手舞、打溜子、梯玛神歌、过赶年、婚嫁歌等
方言特征 地方方言 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分支土家语
表4 双凤村文化遗产景观遗传信息图谱结构

Tab.4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map structure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in Shuangfeng Village

遗产景观基因类型 遗产性景观基因形 遗产性景观基因链 遗产性景观基因元
双凤村文化环境
遗产景观基因
(“筑村有易”)
村势有罗 避阴趋阳(背山傍溪) 祠堂、门楼;九龙山、小溪、水池
“左青龙,右白虎”风水观 左边房屋高于右边房屋
村形有灵 仿生图案(“水”字形) 东、西、南三面环山,成收口的U形谷地
村内有礼 “丁字形”街巷;座子屋的建筑结构和功能布局;空间序列以中为贵,中间用作堂屋 主巷、次巷、端巷;“一”字形座子屋;堂屋
双凤村文化遗产
景观基因
(“宅邸有易”)
(平面)合院图谱结构 普通民居:“一”字形座子屋,“L”形、“凹”形房屋建筑 堂屋、次间、卧室、转角楼、吊脚楼
(立体)马头墙(或山墙),或屋顶与吻兽图谱结构 民宅型:官运型 “人”字形、三角形山墙
官顶:管制吻兽规制 歇山顶,少量为重檐歇山顶;鸱尾,凤凰形望兽;菱形、莲花形堆瓦脊刹
民顶:民俗图腾系吻兽 悬山顶;“品”字形、三角形堆瓦脊刹

2.1.2 双凤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空间序列图谱

基于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空间分布视角,建立了双凤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空间序列图谱(图2)。由图可知,双凤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总体空间布局特征为:村落建于山顶凹处,三面环山,依托自然环境形成了天然壁垒;双凤村山体走势为西南至东北向,依山而建;寨门为村落入口,位于半山腰;传统民居沿主干道、水系发散分布;摆手堂、土王祠等主体性公共建筑位于村落中心,且正门以风雨桥作为过渡,使其在村落中更为瞩目,侧面反映出祠堂在双凤村占有重要地位。
图2 双凤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空间序列图谱

Fig.2 The spatial sequence map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genome in Shuangfeng Village

2.2 多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分布模式图谱及其特征

构建武陵山区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空间序列图谱,识别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空间分布的共性特征,将其归纳为带枝式、组团式、阶梯式、向心封闭式、自由排列式五种分布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分布模式图谱(表5)。分布模式图谱主要有以下特征:①带枝式,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沿河流、道路等交通干线分布或者受地形影响沿着山谷分布,以带状布局为主,伴有树枝状延伸,以唐家观村和大湾村为代表。唐家观村位于资水河岸,依托便捷的航运交通,商贸业发展迅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沿着资水河岸分布,形成“一”字形布局;大湾村位于四面环山的狭长谷地中,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沿着山谷呈带状分布。②组团式,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根据姓氏、宗族等分成组团,以六合村为代表。六合村为朱姓、黎姓、魏姓、张姓等家族聚居村落,在捞车河畔形成“张家寨”“朱家寨”“魏家寨”“黎家湾”“拉卡车”“河边”六寨鼎立的局面。③阶梯式,村落依山而建,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沿等高线呈阶梯状布局,以地习村为代表。④向心封闭式,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拥有明确的边界和聚集核心,以板栗村为代表。板栗村四面环山的自然条件构成了村落边界,传统民居以活动广场为中心,呈环状布局。⑤自由排列式,遗产性景观基因组受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没有一定的分布规则,以下团村为代表。下团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依地形呈自由分散格局。
表5 武陵山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分布模式图谱

Tab.5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map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genom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Wuling Mountain Area

分布模式 模式图解 代表性
传统村落
村落特征
描述与说明
典型案例
带枝式 唐家观村 遗产性景观基因组沿着公路和资水分布,形成“一”字形分布格局
组团式 六合村 遗产性景观基因组根据姓氏、宗族等分成组团
阶梯式 地习村 遗产性景观基因组沿等高线呈阶梯状布局
向心封闭式 板栗村 遗产性景观基因组以活动广场为中心,呈环状向外扩展,受地形条件限制,有明确的边界
自由排列式 下团村 遗产性景观基因组没有一定的分布规则,依地形呈带状布局

2.3 研究区的空间格局图谱及其特征

按照遗产性景观基因组的分布模式对武陵山区30个典型传统村落分类,进一步绘制了遗产性景观基因组的空间格局图谱(图3)。其特征包括:①从类型上看,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分布以向心封闭式(9个)和组团式(7个)为主,其次是阶梯式(5个)、带枝式(5个)和自由排列式(4个)。侧面反映出姓氏宗教文化和地形地貌对武陵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交通条件也是主要影响因素。②从地理格局上看,阶梯式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景观基因组根据复杂的山势环境沿山体等高线布局;向心封闭式集中分布在湘西地区;组团式主要分布在湘西地区和黔东北地区;带枝式通常沿着航运河道、官道、驿道等重要的交通干线扩展;自由排列式在传统村落中较少,且分布较为分散。
图3 武陵山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空间格局图谱

Fig.3 The genome spatial pattern map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Wuling Mountain Area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借鉴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研究成果,以武陵山区30个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四种类型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并对各类图谱进行了详细图解和特征解析。主要结论如下:①从三个层次建立了四种类型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包括反映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排列结构的遗传信息图谱和反映文化遗产景观空间布局结构的空间序列图谱、分布模式图谱以及空间格局图谱。②以双凤村为例,识别和提取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从文化遗产景观构成与古地理风水环境理念两个方面建立了单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遗传信息图谱,并从空间分布视角绘制了双凤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空间序列图谱,在此基础之上厘清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空间布局规律,构建了武陵山区30个典型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分布模式图谱和空间格局图谱。
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山区传统村落在快速城镇化冲击下,出现过度商业化、古建筑损毁、人去楼空等现象,地域文化遗产景观破坏严重。通过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研究,既可以探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可以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再现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首先,遗传信息图谱按“基因元—基因链—基因形”的层次表达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结构,当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遭到破坏,综合对比已经构建好的图谱,可从三个层次相应修复遗产性景观基因使其达到历史时期的完整形态,使文化遗产景观重现于现实的地域文化结构中。其次,分布模式图谱提取总结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组的分布特征与规律,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规划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当代新农村发展规划中,能够很好地解决村落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特色遗失问题,使得中国村落景观拥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再次,基于图谱所提取的景观基因信息,积极赋能传统村落的发展,把传统村落打造成为文化大本营、旅游枢纽及“宜居宜业宜游”的乡土家园,从而带动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把当代科技、现代产业发展带来的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商流物流注入乡村,激发内生动力,从而提升当地群众的收入水平,让传统焕发生机,更好地绽放时代的魅力,带动民族地区区域连片发展,最终达到保护和振兴传统乡村聚落的目的。但本文仍存在不足之处:①武陵山区地域广大,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对整个区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②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只是初步基础研究,之后将重点关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区域景观区划等相关研究。
[1]
赵荣, 王恩涌, 张小林, 等. 人文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蔡晴. 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 南京: 东南大学, 2006.

[3]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等. 陕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9):1067-1080.

DOI

[4]
王云才, 石忆邵, 陈田.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0(1):18-24,51.

[5]
翟洲燕, 常芳, 李同昇, 等. 陕西省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 34(3):87-94.

[6]
潘一禾. 文化与国际关系[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7]
Taylor Griffith. Environment, village and city:A genetic approach to urban geography with some reference to possibilism[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42, 32(1):1-67.

[8]
Conzen M R G. Morphogenesis,morphological regions and secular human agency in the historic townscape,as exemplified by Ludlow[C]// Denecke D,Shaw G. Urban Historical Geogra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9]
胡最, 刘沛林, 陈影.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单元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5):79-83.

[10]
胡最, 刘沛林. 基于GIS的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探索[J]. 人文地理, 2008, 23(6):13-16.

[11]
申秀英, 刘沛林, 邓运员. 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J]. 人文地理, 2006, 21(4):109-112.

[12]
胡最, 刘沛林, 申秀英, 等. 古村落景观基因图谱的平台系统设计[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 12(1):83-88.

[13]
胡最, 刘沛林.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特征[J]. 地理学报, 2015, 70(10):1592-1605.

DOI

[14]
刘沛林.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北京: 北京大学, 2011.

[15]
高瑞. 川西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16]
陈秋渝, 杨俊熙, 罗施贤, 等. 川西林盘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J]. 热带地理, 2019, 39(2):254-266.

[17]
曹帅强, 贺建丹, 邓运员. 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特征——以大湘西地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5):191-198.

[18]
聂聆. 徽州古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图谱构建[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5.

[19]
曹帅强, 邓运员. 基于景观基因图谱的古城镇“画卷式”旅游规划模式——以靖港古镇为例[J]. 热带地理, 2018, 38(1):131-142.

[20]
胡最. 新书介绍:《家园的记忆与表达——传统聚落景观图谱的理论与实践》[J]. 热带地理, 2019, 39(2):318.

[21]
王兴中, 李胜超, 李亮, 等. 地域文化基因再现及人本观转基因空间控制理念[J]. 人文地理, 2014, 29(6):1-9.

[22]
翟洲燕.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统筹性响应机理与发展路径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8.

[23]
向远林, 曹明明, 翟洲燕, 等. 陕西窑洞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及特征分析[J]. 人文地理, 2019, 34(6):82-90.

文章导航

/